世界文化遗产地:城村-陪伴古城的名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4收藏

世界文化遗产地:城村-陪伴古城的名村,第1张

位于武夷山东麓,崇阳溪西岸的兴田镇城村,北距武夷山风景区27公里,距市区35公里。因坐落在古代闽越人营建的王城遗址边上,夙名“古粤”,现号“城村”。 与“闽越王城” 形成城边上的村,村边上的城。“越”即“粤”也,所以城村历史上也称“粤城”。 其自然景观、村庄格局和文化遗存,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村镇的风貌。

潭北名区

城村地界崇阳(原归建阳管辖,民国后划归崇安县)。崇阳溪碧水澄澈,萦带其前,整个村子如同秀丽的半岛,“三面溪光绕村落,四围山势锁烟霞。”沃壤良畴,自成天地。因而是历史上中原与福建双向沟通的水路交通要冲。今村北渡口古称“淮溪首济”(崇阳溪建阳段古名“淮溪”),城村 曾是淮溪的第一码头。昔日商客云集、仕子常临,虽非名都大邑,却也士正民淳。码头前“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货物集散,商业繁荣,一时成为闽北的通商大埠,享“潭北名区”、“ 北方重镇” 之誉。当时村落之繁盛可想而知。

村庄坐北朝南,东西长约845米,南北宽约578米,总面积达48公项。周围寨墙环抱,居民分别从四座大门出入,每座大门都有门楼,设有瞭望孔,据说古代还设有吊桥,足见防卫森严。南门为正门,额书“古粤” 二字,标志远古时期是“粤人” 栖息之地。其余三座门,分别题为“锦屏高照”、“ 庆阳楼” 和“粤城”。 村内四条主街呈“井” 字形,以卵石铺面。几十条小巷纵横交错,其中一条“九曲巷” 迂回曲折,设计别出心裁。小巷悠悠,古风犹存,步履其中,仿佛回到历史的时间隧道。街巷两旁分设排水系统,由西向东、北向南注入溪河。村边顽童在溪中嬉水,村妇在溪边洗刷。每到夏日黄昏,那真是“浮槎看遍越溪花,打发诗情浴晚霞。一道长堤风景线,浣衣嬉水尽村娃。”构成一幅宁静、温馨的山村画面。村中古井随处可见,传说有百口之多,于今还剩下二十余口。井台上的青石围栏被绠绳勒进寸许深的凹槽,井壁长着蕨类和青苔。掬一捧井水啜饮,清凉甘冽。主街中央高耸一楼名叫“聚景楼”,是村庄的风水建筑,登上这座楼,村内外远近风光一览无余,既是游乐之地,也是瞭望台。村内还有九座庙宇,分别是华光庙、文昌阁、降仙庵、关帝庙、三官堂、慈云阁、玉皇阁、崇福庵,妈祖庙等,儒、释、道相容并处。一年数度庙会,热闹非凡。

家族与百岁坊

居民以“赵、林、李” 三大姓为主,祖先都是中原望族,因战乱南迁,他们的先人观风问俗,择里居仁,落籍城村卜居于斯。数百年来,丁男鹊起,子嗣瓜绵,势成鼎立。由于几姓杂处,人口相对集中地段都建一座风雨亭,共有四亭。亭子平时是休憩的场所,人们坐在这里谈天说地,一旦发生家族矛盾,它们又是调解矛盾,解决争端的议事亭,这是古代“方亭” 制的遗风。村庄正门靠西的位置有一座“百岁坊”, 是明神宗万历皇帝钦赐给当地赵姓村民百岁老人赵西源的。牌楼建于1617年,以十二柱支撑,分上中下三层抬梁,每层各为六叠船形斗拱,髹漆彩绘,十分壮观,下置四枚寿桃石。正面牌匾书“四朝逸老”, 后面则是“圣世人瑞”。 赵氏家谱中尚保存有明代万历重臣叶向高撰写的《百岁翁寿文》。 整座牌楼既体现了明代的建筑风格,也是中国古代“尊老敬老”传统文化的象征。

儒家文化的折射

如果说城村村落选址曾以中国古代的“风水学” 为准,那么城村的民居则是中国儒家文化在建筑上的折射。村中保留的老宅还不少,其中以三姓宗祠的风格最突出,宅第具规模的,都高悬堂匾、楹联。平面以三合院为一进,外矗砖雕门楼。富家门第沿中轴线多至五进,并在横向增加二、三条平行“弄” 连结。屋内摆设多清代家具。

房屋外观古朴,皆硬山顶,起架平缓。山墙多采用立砖空砌,内部梁柱用材较大。厅堂立柱采用老油杉或苦珠树,保持原木本色。青石台阶,灰砖铺地。天井架石制花坛,上面养着极珍贵的素心兰,雅号“玉女绣针”。一枝在屋,芳香四溢。 这些人家的祖上多是读书人,重视兰花的品质,在花卉中兰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养兰于家是希望子孙秉赋如兰,荣华富贵,家道兴旺。 花坛下置方形石水槽或大的陶质花缸,平时装满水,既作消防用,水蒸汽又能养兰花。明间正中跨抬梁,梁、柱用斗拱顶托,并加精细的木雕。厅内和外壁多施彩画,色彩淡雅。插屏门、窗棂、栏杆均釆用木雕,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流传广泛的内容和图案。有吉祥祈福的纹样,有趣味盎然的历史典故,有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褒扬孝悌忠信,倡导礼义廉耻。置身其间,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达高度统一,仿佛进入儒家文化的艺术殿堂,任你阅读、欣赏、品味它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

在城村新街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进士第,清朝晚期这座宅子的主人叫赵大魁,边种田边读书,终于在戊戍科考中三甲进士,当年高中之喜报还贴在大厅的板壁上,大厅上还保留有他自撰自书的对联,内容是“每比古人自知不足,既生斯世岂能无情”。他的读书楼还在,藏书虽已散失,但今天的人们在这里仍可感受到古代乡村知识分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奋斗之路的那种氛围。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然而时移世异,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公路车辆无情取代溪河舟揖,洋楼取代旧宅,城镇取代乡村,大批青壮年进城打工,村落原型被冷落抛荒,昔日的繁华象彗星一般迅速消失,城村的原型也一样难逃衰老改变的命运。只留下一些文化遗存,揭示着历史的变迁,让那些空巢老人去回味逝去的绮梦。有诗为证:

咏古粤城村

舟横野渡夕阳红,眼底王城荒草丛。

钩月浅留神庙桷,金风晓度佛楼钟。

民情隐现前朝俗,屋宇差寻古粤宫。

异代兴亡遗迹在,浩歌凭吊寸心忡。

大小晏,谁更有魅力? 文/ 杨柳 一个是太平宰相、成功人士,一个是痴情公子、文艺名人,晏殊和他的儿子晏几道谁更有魅力? 一个聪明绝顶、品质优秀,一个尽享繁华、气质高贵,大晏和小晏谁是你人生模式的偶像? 一个理性圆融、情中有思,一个风流倜傥、工于言情,大晏和小晏谁更吸引你的目光? 一、少年得志 vs 少年丧父 父亲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南昌)人,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政府小干部家庭。晏殊十分聪明,智商很高,七岁就能写文章了。真宗景德元年(1004),14岁,就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当时参加殿试的进士有一千多人,晏殊一点也不紧张,很快就答完了试卷。真宗非常欣赏晏殊的才华,赐他同进士出身。第二天,复试诗、赋、论,这更是晏殊的强项。巧的是,考试的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别人押对了题捂着嘴偷着乐,可晏殊老老实实地告诉了皇帝,要求另外出一个难度系数高的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一听,这孩子这么诚实,好不喜欢。皇帝另外出题,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写得非常好,皇帝称赞不已,任命他为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 晏殊小小年纪就做官了。每天办完公事,回到家里就闭门读书。皇帝听说了,非常高兴,就点名让他做辅佐太子的官员,给太子做一个学习的好榜样。当晏殊向皇帝谢恩的时候,皇帝称赞他闭门苦读的精神。谁知晏殊并不领赏,说:“我不是不喜欢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里穷,才不去玩的。真是有愧于皇上的嘉奖。”晏殊这样诚实质朴,又有真才实学,皇帝连连表扬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多次提拔重用他。 晏殊由一个普通小孩跃升到朝廷才俊,真可谓一步登天,少年得志!简直是一个奇迹!晏殊制胜秘笈有二:一是智商高,二是人品好。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完美男生!2005年,18岁的高中生塞申斯成为美国密歇根州希尔斯代尔市市长,果然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晏殊比起塞申斯,更牛气! 儿子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的第七子。晏几道的生平资料传世甚少。据近年发现的《东南晏氏重修家谱》记载,晏几道出生于宝元戊寅(1038),这一年,晏殊48岁,任副相,老来又得子,真是高兴,对宝贝小儿子自然百般宠爱。小晏的起点要比父亲高许多,出生豪门,在温柔富贵乡里过着锦衣玉食的小日子,度过了无比幸福无比优裕的阳光童年。 晏几道遗传了他父亲的优秀基因,是个小神童,不到十岁就会写诗填词了。据《花庵词选》卷三晏几道《鹧鸪天》词注说:“庆历中,开封府与棘寺(大理寺的别称)同日奏狱空,仁宗于宫中宴乐,宣晏叔原作此,大称上意。”可见,晏几道有他的宰相老子罩着,少年成名,春风得意,出入上流社会,连皇上都很欣赏他的才华。又因为父亲的恩荫,小晏任太常寺太祝(内廷供奉的闲曹),从此步入仕途,连公务员考试都省了。不是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吗?相国公子小晏诗酒歌呼,疏狂放任,享尽奢华。这真是一段烈火烹油、尽情尽性的青春好岁月! 正当小晏展望美好未来时,18岁那年,父亲死了。人走茶凉,生活的真相立刻在他面前无情地撕开了,小晏霎时间从花团锦簇跌进了风刀霜剑之中,饱尝了生活的冷酷。这是小晏漫漫人生中一个最醒目的转折点!就像少年鲁迅经历了大家族的崩溃,小小年纪辗转在药铺和当铺之间,知道了什么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二、太平宰相 vs陆沉下位 晏殊,一个古今少有的凭着自己的才华一路春风得意、终于成为一代名相的文人!请浏览一下他的履历表。 乾兴元年(1022),真宗死,仁宗即位。仁宗做太子时,就和晏殊关系良好,这下做了皇帝,晏殊想不飞黄腾达都难。 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要各自独见刘太后奏事,晏殊建言刘太后垂帘听政,深得太后欢心。天圣三年(1025),晏殊35 岁,自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进入二府,进入了大宋朝廷权力核心层。真是年轻有为啊! 然而,两年后,因反对刘太后宠信的张耆做宰相,太后怒了,把晏殊赶出京城,做应天府知州。晏殊延请范仲淹来教授学生,兴办学校,宋代兴学从晏殊开始。 天圣八年(1030),40岁,晏殊任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知礼部贡举。在这次主持科举考试中,慧眼识英才,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了年轻的欧阳修。 天圣九年(1031),晏殊任兵部侍郎、兼秘书监,为三司使。 明道元年(1032),晏殊再入二府,升为参知政事(副相)。 第二年,太后死,仁宗亲政,晏殊出知亳州,徙陈州。不久升迁为刑部尚书,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正好,陕西和西夏用兵,晏殊请求罢内臣监兵,不把阵图交给各军将领,使被动地应对敌人变为主动的攻守;并且招募弓箭手训练,用以储备战斗力量;又请出宫中长物,作为助边费。这些措施十分有效。看来,文官晏殊治兵也有一套。 康定元年(1040),50岁,迁知枢密使。庆历三年(1043)拜相,兼枢密使。 第二年九月,蔡襄等人弹劾晏殊没有给仁宗的亲生母亲宸妃写墓志,又说晏殊借官兵修出租房来赢利,晏殊因此罢相。实际上,当时刘太后在世,写宸妃怎么方便呢?至于役使官兵,只不过是辅臣的惯例,这都不是晏殊的罪过。晏殊自此出知颍州、陈州、许州,很快又复官,担任礼部、刑部尚书。祀明堂,迁户部。 60岁时,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徙河南府,迁兵部。勋上柱国,封临淄公。 64岁,因为生病,回到汴京。至和二年(1055)卒,终年65岁。皇帝哀痛,罢朝两天。谥元献,充分肯定了晏殊对国家和朝廷的贡献。 晏殊官运亨通,一生所任的官职太多了,履历表太丰富了,看得人眼花、眼红。可见他身为太平宰相,一生是多么显达平畅!虽然有三次短短的出知外地,但回到京城更是青云直上,位极人臣。晏殊是唐宋词人中职位最高、最显贵的。不过,晏殊身处太平时代,外无有强敌压境,内无派系党争,他乐得清闲,也就没有范仲淹、寇准等宰相一样显著的政绩、显赫的战功。我们也不必以这些特异功劳来衡量一个王朝处于上升时期的政府官员,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为官者保持国家持续发展,守成即可。 晏殊做官做得大,并不靠官场厚黑学,而是靠着天赋才华、优秀品质。《宋史》本传评价晏殊的性格:“殊性刚简,奉养清俭”。晏殊自己才华横溢,更难得的是他不嫉贤妒能,喜欢提携晚生后辈,门下出了像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这些宰相级的风云人物,将北宋的繁盛推向顶峰。晏殊的肩膀上站起了一代文化巨人,迎来了中华文化鼎盛时期的辉煌!小儿子晏几道更是遗传了晏殊的高智商,在他的精心培养下,才华横溢,更是位大名鼎鼎的大词人。 晏几道可没有他父亲的好运。一般人以为晏几道既然是宰相的儿子,高干子女享尽了特权,应该是富贵无忧,一生顺风顺水吧。实际上不是。晏几道的一生,虽然没有李煜显贵,但也像李煜一样,曾经繁华,终至寥落。品尝过华屋山丘、世事无常的滋味。 父亲死后,晏几道成了脱毛的凤凰不如鸡。谁知更大的灾祸还在等着他,熙宁七年(1074),37岁,好友郑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改革,被抓了。晏几道和郑侠写诗酬唱过,因而受牵连入狱。一个习惯了养尊处优的贵公子,哪受过这等惊吓折磨?虽然很快被捞了出来,但这场飞来的牢狱之灾,给了小晏又一个沉重的心灵打击! 小晏虽然遗传了父亲的聪明才智,但他跟贾宝玉一样,不爱读“圣贤书”,终生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按照宋代官僚体制,既给达官家族以相当的照顾,给子弟大量的恩荫资格,又在使用上严格控制,防止形成威胁朝政的“势家”。达贵子弟如果不重新通过科举考试,就会始终被抑制在官僚阶级的下层。晏几道就是这样。到五十多岁时,晏几道出为颍昌府许田镇监官,就是地方基层官员。晚年升任开封府推官等。《碧鸡漫志》卷二称晏几道“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师赐第”。干脆退休回到京城老家,从此不再踏进官员的门,独自安享自己的岁月。晏几道卒于大观庚寅(1110),享年73岁。 当然,小晏的仕途失意更多地是和自己的性格、为人有关。晏几道德好朋友黄庭坚在《小山集》的序文中说晏小山“磊隗权奇,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模。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诸公虽称爱之,而又以小谨望之,遂陆沉于下位。” 小晏天生傲物,与众不同。磊隗权奇,是奇特非凡的意思。小晏说话做事,直来直去,没有什么顾忌,一点也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在官场上逢迎周旋。心底没有城府,喜欢褒贬人物,根本就不按照世俗的价值观念。小晏虽然才华奕奕,文章写得好,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也喜欢他,但还是希望他小心谨慎,对他敬而远之,于是,愤青小晏陆沉下位,只得做个基层干部。文艺青年转型做行政干部,确实有难度,除非里根、施瓦辛格这样的特型人才。 黄庭坚很奇怪,曾经问小晏,他无所谓地回答:“我盘姗勃窣,犹获罪于诸公,喷而吐之,是唾人面也。” 盘姗勃窣,就是蹒跚的意思,引申为有所收敛、顾忌。 小山孤高自负,傲视权贵,自然得罪了不少人。即使是苏轼这种高人,小晏也不给面子。据陆友仁《砚北杂志》记载:“元祐中,叔原以长短句行,苏子瞻因鲁直(即黄庭坚)欲见之,则谢曰:‘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要知道元祐年间,苏轼在京,是皇帝太后面前的大红人,还是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如日中天,是人人敬仰的大人物。晏几道却淡淡地说:“现在政事堂中的高官有一半是我们家的旧交情,我都没有时间见。”言下之意是,至于苏轼你这样的新贵也就不用见了吧。就这么轻轻一句话,把人家打发走了。原相国公子晏几道真是骄傲到骨子里了。苏轼虽然碰了一鼻子灰,并没有多在意。 所以黄庭坚说他有“四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自己升不了官,却不靠父亲的老关系走走门子、厚着脸皮去跑官要官,这不是一个白痴么?不随流俗,一门心思地写些耍个性的文章,不合时宜,这不是一个文痴么?家底雄厚,散财无数,把家都败光了,家里人饿得面黄肌瘦,他却一脸天真的样子,不懂理财,只配活活饿死,这不是痴呆么?无论别人怎样骗他辜负他,他都不记恨人家,还是一如既往地相信人家,一片赤心待人,这不是一个人痴么? “痴人”晏小山,简直不食人间烟火,只适合生活在风花雪月的诗词中,他超绝人寰,任性地拒绝长大,守候着自己那一颗水晶般高贵天真的赤子之心,日渐消得人憔悴。 三、情中有思 vs 工于言情 中国历史上,父子齐名的文学家并不多,三国“三曹”、南唐“二主”、北宋“二晏”和“三苏”,算是最知名的了。“二晏”的社会地位虽不如“三曹”“二主”显贵,文学成就不如“三苏”高,但他们父子俩同以词闻名于世,两人词作独有魅力,和“二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宰相晏殊,是当时文化圈和政坛上的风流人物,大方好客,“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叶梦得《避暑录话》)晏府完全是一个文化精英们的文艺沙龙,是北宋前期主流词风的策源地。《宋史》本传评价晏殊的文风:“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确实,晏殊的《珠玉词》存词一百三十余首,几乎都是短小的令词,首首珠圆玉润,氤氲着轻淡幽微的富贵闲愁,透露出词人独特的主观情感和哲思体悟,别有一番情融思致、富贵闲雅的玲珑精致,富有浓厚的士大夫书卷气。 名作《浣溪沙》最能代表这种特色: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据说晏殊写完“无可奈何花落去”后,一直没有对出下句。有一次,他和江都尉王琪说起,王随即应答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一听,大叹妙啊。自此王琪高升为侍从。 王琪确实对得很妙。“花”红、“燕”紫,色彩斑斓,形成对比。“落去”、“归来”,变化强烈,动感鲜明。虚字“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对得尤其工妙自然,仿佛随手拈来,却是珠圆玉润,工丽精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的抽象情感用“花落去”和“燕归来”的鲜明形象表达出来,化虚为实,意象生动,当得上“天然奇偶”的赞叹(杨慎《词品》)。晏殊很喜欢“无可奈何”联,还把它们写入另一首律诗中。这两句不仅对得妙,更富含闲情哲思。“花落去”,象征着年华的流逝和爱情的失落,叫人只能徒叹“无可奈何”,但“燕归来”,美好事物仍有再现的时候,当然这不是原样重现,只是“似曾相识”而已,有所慰籍又不免一丝惆怅。此二句意蕴幽深,耐人咀嚼,准确地概括出了普遍的人生感触,极富艺术感染力。 谁没有过、青春短暂、时光流逝的哀叹呢?但晏殊不会沉浸“夕阳西下几时回”的哀叹中,而是在淡淡哀伤中能转出对生命有限的理性圆融观照,这正是大晏词独有的“闲雅有情思”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但晏殊的词句里有比这句好十倍千倍的呢。这句是什么呢?词牌同样是《浣溪沙》,浣溪沙,本是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在若耶溪浣纱,又名《浣溪纱》、《浣沙溪》。上下阕三个七字句,所以俗称“三只脚”。是《全宋词》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牌。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近代著名词学家吴梅《词学通论》说:“惟‘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而人未知之,可云陋矣。”那它到底胜在何处呢? 我们从整首词看起:起句“一向年光有限身”,一向,即一晌(shǎng),一会儿,片刻的意思,起句慨叹浮生有限,让人触目惊心。次句“等闲离别易消魂”,等闲,是随便、轻易的意思。伤感离别寻常有,真让人黯然销魂。第三句,面对人生怅恨,词人强自宽解,借酒浇愁,抓住有限年光,及时行乐,“莫辞频”的劝慰口吻和连杯狂饮,蕴含着苦中作乐的努力和伤痛。这样的咏叹晏殊常有,如《踏莎行》:“春光一去如流电,当歌对酒莫沉吟,人生有限情无限。”写离愁别恨、及时行乐,花间词里已很多。晏殊词的好和特别在后头,再往下看。 换头“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句,为什么好呢?上片言“离别”,伤感哀怨,这里顿时变作健笔,“满目山河”,气象恢宏,境界开阔,与“落花风雨”刚柔相济。“空念远”是指关山远别,空自怀念,未来不可期;“更伤春”是指花开盛时,春归匆匆,过去不再来。情感缠绵,情调悲凉,囊括了空间和时间给人的伤痛。两句互文,“空”和“更”字前后呼应,把念远之意和伤春之情结合在一起,二者都已徒然空有。 既然离人远去,徒留思念空空;既然风雨催花,花落更是伤心。那真正能把握的有没有呢?有,那就是现在,是可触可感的眼前人!所以末句词人深感“不如怜取眼前人”,词句化用唐元稹《会真记》中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晏殊很喜欢这一句,又用在别的词里,《木兰花》:“不如怜取眼前人,免更劳魂兼役梦。” 我们往往被痛苦侵袭,不能自拔。但晏殊能在伤春惜别的煎熬中,不断自我挣扎、自我安慰,最终穿越流光和距离,完成一种超越,获得生命的圆融。晏殊词的“情中有思”,处处可感可知。 两首《浣溪沙》,同是伤春怨别等五代传统题材,但能给人高远幽深的哲思启发,别有一番俊秀之气。又如《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菊花含烟,兰花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触目凄凉多少闷。皎皎明月,穿过朱户,益发勾起离恨之苦。一夜无眠,如何排遣这无言的相思?换头从而推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王国维对此三句赞赏有加:“《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人间词话》) 所谓“悲壮”的美学风貌,是指西风中落叶凋零,词人无限哀伤,独上高楼眺望,将天涯尽收眼底,转出了一片旷远寥廓的大境界。深秋、西风、高楼、天涯等意象构成的既伤感又宏阔的意境,显然与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深秋哀叹不同,李煜登高楼却将目光锁在寂寞深院,走向内敛沉痛,而晏殊却从狭小的帘幕庭院提升到极目远眺的广远境界。这三句极富启发性,激发人们去追求远大理想与美好未来,所以王国维睿智地将其比喻为古今成大事业、做大学问所必经的“第一境界”。当然晏殊写时可没这么想,这是艺术的一种增殖效应,是读者根据词句的意境而生发的合理想像,是艺术的升华与再创造。 从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名句中,我们已感觉到了晏殊出色的才思。晏殊贵为太平宰相,一生显达平畅,因此,他的词中洋溢着一种“富贵气象”,这种富贵闲雅、平平淡淡的气质,扫去了五代以来小词花团锦簇的香艳低俗,提高了词的清雅品质。有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人写了一首金啊玉的诗,晏殊说:“这哪是富贵?只是乞儿相。‘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穷人家哪有这般景致?”(据宋吴处厚《青箱杂记》)是啊,富贵不是暴发户显摆自己的财富,而是一种闲雅从容的气质。如《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上阕描绘暮春郊景:小径残红稀疏,原野上芳草萋萋,绿树浓荫中隐隐现出高屋楼台,空中飞絮濛濛。一路行来,移步换景,境界不断拓宽,渐至缥缈空灵。惜春之情也由淡至浓。“春风”二句,怨春风不懂禁杨花,听任杨花飞舞送春归去,无理而有情。采用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濛濛乱扑”,富有动感、情趣。 下阕写归来后院落之景,时光在静谧中不知不觉地流逝,令人惆怅。换头“翠叶藏莺,朱帘隔燕”,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炉香静逐游丝转”,游丝,是指香燃烧时上升的烟气。这句说“逐”说“转”,以动衬静,细极静极。结末二句,愁梦酒醒,斜阳满院,似梦非梦,一刹那间,时光流去,让人恍然惊觉,又多么无奈。深深的愁绪萦绕在深深的庭院,以景结情,含蓄不尽,自然而又有神韵。 时光匆匆,春愁淡淡,这首小词同样表现了晏殊词“闲雅有情思”、于深隐幽微的情感中思悟宇宙人生的艺术特色。 晏殊词集名《珠玉》,珠圆玉润,正点出了晏殊的词风“温润秀洁”,雍容典雅,语言清丽自然,音律婉转和谐。晏殊,不愧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藁(gǎo)庵论词》)。 “痴情公子”晏几道,不同于太平宰相晏殊,他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痴人”,一个有着一颗高贵的赤子之心的诗人,写出的词自然不同凡俗、高妙无比。 晏几道在自己的词集《小山词》的序言里,深情地讲述了自己悲欢离合的生活和写词的情景: “叔原往者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余,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不独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闻见,所同游者意中事。……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一说是龙)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已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流转于人间。……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垅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晏几道说,那时他年轻,整天饮酒听歌,觉得那些歌词实在太乏味了,不能助酒兴解酒愁。干脆向江南李璟李煜学习,自己动手填词,用以自娱自乐。这些词不仅抒发自己的情感怀抱,也书写酒宴歌席中的有趣见闻。……当时好朋友沈廉叔、陈君宠家中,有美丽的歌女莲、鸿、苹、云,每次我们写出一阕歌词,就交给这些美女们演唱,我们三人持酒听歌,欢笑不断,真是快乐啊。可见,当时晏几道是个生活在锦衣玉食中的贵公子,是个风流俊赏的美少年,是个出口成章、会写狂篇醉句的大才子! 比如《鹧鸪天》,描写了酒宴歌席的疏狂快乐: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两人在酒宴上乍然相见,银灯旖旎,翠尊美酒,她长得那样妖娆美丽,歌喉那样婉转动人。一个“太”字,透露了词人心中那份激动和倾心赏爱,真是无以复加。一边是妖娆歌女,一边是多情公子。晏公子情不自禁地醉倒了。今夜如此美丽,只有纵情狂醉才不负风月,“谁能恨”是说终不言悔;深夜唱罢归来,“酒未消”更是意未尽,情难消。词中洋溢着一份任真率性的激情和如醉如痴的爱恋。 春夜归来,一人独守,当然觉得“春悄悄”,难以入眠,长夜“迢迢”。既然无法相见,那只好求助梦境吧。只有梦的无拘无束,才能解决这相思的苦恼。 结尾二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谢桥”,谢娘家的桥。唐代有名妓谢秋娘,词中以“谢桥”指女子所居之地。张泌《寄人》诗:“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廓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晏词暗用诗意。梦魂又踏着满地似花非花的柳絮,轻灵地飘过谢桥,去见美人了。意境鬼魅空灵,创意出奇,动摇人心,是全篇最让人拍案称奇的警策句。又富有深情,深有意味,以缥缈迷离的梦境反衬了歌酒欢笑的现实,以梦魂的无拘检反衬了现实的远阻隔,真是情到深处魂牵梦萦啊。相传宋代著名道学家程颐竟然也激赏结尾两句:“伊川闻诵晏叔原‘长短句,笑曰:‘鬼语也’!意亦赏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这样美妙的词句,确实只有“鬼才”才能想得出来,真是鬼斧神工之句啊!唐宋词人里写梦写得最好的莫过于小山。 多情公子小山沉醉在酒宴歌席中,任情地爱上每一个值得爱的歌女,真心地欣赏她们的美丽和妖娆。 ……可是快乐是多么短暂。不久,陈君宠病倒了,沈廉叔去世了,那些歌女也风流云散。多年以后,经历了多少悲欢离合,沧桑变化,再想到从前那一段诗酒宴笑、裘马轻狂的快乐生活,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哎,流年似水,世事无常,人生如幻如电,是多么虚幻啊! 曾经有过极致的繁华,如今只有极致的落魄。一个人经历了华屋山丘的身世巨变,他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领悟自然更深切!这如许伤痛的感叹,都化作美丽的词句。回忆前尘往事,哀叹繁华如梦,是小山词最多也是最动人的旋律。如代表作之一《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当年诗酒歌舞的欢乐沉醉、别后魂梦交加的相思怀念、今宵意外相逢犹恐是梦的惊喜悲慨,种种感情交集在小小词中。 上片秾艳,造语工丽。尤其是“舞低”一联,极为人叹赏。“杨柳楼心月”为实景,“桃花扇底风”指歌扇上的桃花扇面画,歌扇舞动如风,为虚景,虚实相对,对偶巧妙,更妙的是写出了词人醉眼朦胧之际的独特幻觉——月被“舞低”了,风被“歌尽”了,从而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当年欢会时歌舞癫狂极乐的情态,这是词人回忆中最难忘记的一幕,采用的是“化实为虚”的艺术手法。 下片却突然跌落到别后相思之苦,句式回环。一对有情人久别重逢,中间隔了多少魂牵梦萦。歇拍二句尤为人称道,化用杜甫诗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加入“剩把”“犹恐”等虚词,化质实为空灵,更细腻传神,更婉丽动人。比老杜写得更好,小晏是当之无愧的言情圣手! 又如名作《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此词为追忆歌女小苹而作。上片写梦回酒醒后的落寞感伤。前两句以六言对起,互文见义。午夜梦回,宿酒方醒,只见四周楼台,闭门深锁;重重帘幕,低垂于地。昔时欢宴之所,而今人去楼空,词人怎不倍感孤独冷清?“去年春恨”一句,揭出风流云散、伤心又是一年。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被誉为“千古不能有二”的佳句,这两句实际上借用的是五代翁宏的《春残》诗:“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为何诗不好词却佳呢?片片落花飘零,孤独的词人,久久站立;春雨微霏,燕子双飞。“落花”、“微雨”点春,景极美;“人独立”与“燕双飞”对照,点恨,情极苦。这两句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是“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正如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落花’二句正春色恼人,紫燕犹解“双飞”,而愁人翻成“独立”。论风韵如微风过箫,论词采如红蕖照水。”既有风韵又有词采,自然佳胜。但此等“媚语”放在诗里,就如同珠玉放在鱼目里被埋没了。 下片换头,是全词的关键,回忆初见小苹时的情景,既是词人“梦”中的画面,也是“春恨”的缘由。第一次见面时小苹的服饰,词人能清晰地回忆起,可见对小苹的一片深情。两重心字,是指罗衣上有以重叠的心字纹组成的图案,表示心心相印。欧阳修《好女儿令》:“一身绣出,两同心字,浅浅金黄。”“两重”句,借衣饰之美衬写小苹人美,也暗示两情相悦之意。这位美丽多情的歌女借助琵琶的美妙乐声,传递心中的情愫。弹者脉脉含情,风情万种,听者沉迷欲醉,一见钟情。“当时”二句,化用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出语俊逸,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小苹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如今,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可是彩云易散(“彩云”,喻指

顿[顿,读音作dùn(ㄉㄨㄣ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族姬弱的封国顿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姬姓周族有王裔名弱,受封于顿(今河南商水),建立顿子国,也称弱顿子。到了西周末期,顿国为妫姓的陈国所逼,被迫南迁至今河南项城西南一带,因而又称为南顿国。

南顿国(顿子国)最后的确是被楚国所灭亡的,但时间是在河南省项城市 所说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29年)的一百三十四年后的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顿国从公元前1046年建立,经历了比较稳定的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自春秋中期开始,在陈、楚、鲁、宋、晋等大国争霸中原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失或续,到公元前496年终为强楚所灭,总共存在了五百五十来年。顿国的存续,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幻。

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顿国故地设置了南顿郡。到了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将其改置为南顿县。

亡国后的南顿国(顿子国)王室子孙和国民们,以原国名为姓氏,称顿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 。

中国西北地区除了有较多的马氏外,还保留了许多 的传统姓氏和稀僻姓氏,如:拉氏、陕氏、摆氏、靠氏、者氏、喜氏、牙氏、乜氏、糟氏、绽氏、扇氏、底氏、朵氏、敏氏、勉氏、把氏、初氏、满,洒氏、撒氏、尕氏、阿氏、讷氏、塔氏、纳氏、哈氏、虎氏、沙氏、喇氏、宝氏、和氏、贴氏、鲜氏、计氏、水,亢氏、仁氏、且氏、腊氏、百氏、花氏、冶氏、妥氏、黑氏、佑氏、拜氏、咸氏、茹氏、顿氏、芥氏、海氏、消氏、铁氏、笪,轿,密氏、查,朝氏、雒,踏氏、剡氏、销氏、终氏、阐氏、锁氏、母氏、明氏、嗽氏、邺氏、乍氏、佘氏、弥氏、元氏、帖氏、弭氏、来,脱氏、禹氏、关氏等姓氏。其中就有顿氏。

在这些姓氏中,有许多是汉族姓氏中所也没有的,这就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姓氏的文化,也为 姓氏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不过, 顿氏起源于何时、何地,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迁徙分布:

目前,天津,河南博野顿家庄,内蒙古,山东平度,山西太原、大同、阳泉,甘肃酒泉,黑龙江嫩江县,河南卢氏,湖北武昌,湖南芷江等地,均有顿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顿 肃:(生卒年待考),魏郡人。为邵阳长。

顿 琦:(生卒年待考),广州人。著名西汉孝子。

据《广州先贤传》记载:顿琦至孝,母丧感慕,哀声不绝,飞凫白鸠庐侧,见人即去,见琦而留。

顿 起:(生卒年待考),蔡州人。宋朝泰州通判。

顿 钦:(生卒年待考),明洪武年间举人

顿 锐:(生卒年待考),字叔养,号鸥汀;涿州人(今河北涿州)。著名明朝学者。

明正德年间进士。著有《鸥汀集》十卷。

顿嵩元:(公元1932~今),河南郾城顿庄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曾执教小学,并任校长。

1953年考入许昌师范,1956年考入河南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曾从国学大师黄侃和词学专家吴海的高足高文先生攻《说文》及宋词。毕业后任教于南阳农专。农专停办,调入桐柏高中。三下放时,回郾城完中、二中。后为驻马店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

兼许慎研究会副会长、省社科院郾城许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许学研究集刊》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驻马店地区方志协会理事。并为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终身会员。协助成立许慎研究会、许慎研究所,创办《许学研究集刊》。还协助举办许镇与说文学及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为许学做出了贡献。

先后参加八次国际学术会,四次在大会宣读论文,七篇论文被选入论文集。出版《许慎与郾城》、《许慎生平事迹考辨》等论著。发表《浅谈训诂学与古籍整理》、《杨雄方言及对说文的影响》、《中原胡姓与北方胡人考》等论文四十余篇,其中《范缜生平事迹考》等四篇论文转载于台湾《中原文献》。

《许慎故里考辨》获1990年省语言学会论文二等奖,《浅谈训诂学与古籍整理》获1991年省社科院优秀成果奖,《许慎年谱》获1991年河南驻马店地区地方志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许慎生平事迹考辨》获1992年省语言学会优秀论著一等奖。撰有十余万字的《许慎年表》待出版。还协助写出十集《字圣许慎》电视剧。其事迹被收入美国ABI《世界名人录》。

顿铁军:(公元1938~今),河南漯河人。著名石油地质专家。

任西安工程学院教授兼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稠油研究所所长,系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学会、地球物理学会、陕西科技学会会员。

兼任西北地质出版社特邀编委、中国波浪镶嵌构造委员会终身理事、中国地学哲学委员会陕西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被誉为中国当代地球科学家。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及中国稠油研究,先后在辽河、玉门、新疆、长庆、鄂尔多斯、河南、苏北等油田进行过科学研究,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局级奖励。

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有《中国稠油油藏》、《地学的哲理》等专著,开创了中国稠油研究之先河。召开了两次全国石油地质新进展学术会,1995年赴加拿大参加国际重油会议,被中外石油界称为石油地质专家。

顿长庚:(公元1955~今),天津人。著名铁路集通正镇白旗工务段职工。

毕业于内蒙古包头铁工校。现任内蒙古集通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正镇白旗工务段段长。

主要业绩:白旗工务段成立于1994年,现有正式员一千五百七十人,临聘员工三百十五人,担负着集通线西部三百九十五公里正、站线,四百三十八座桥涵及附属房建的养护维修任务。

集通铁路是全国最长的一条合资铁路。地处内蒙古大漠腹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设备质量差,人员素质低,开通运营时,任务最为艰巨的首届工务系统。为提高设备质量,1995~1997年带上检查锤徒步行走一千四百多公里,先后多次检查了管内线桥设备,发现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并组织工区及时进行解决,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全段线路优良率大幅度上升,设备质量显著提高,轨检车动态检查时全部达到优良。

他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起草并制定了白旗工务段的“奖惩制度”及各项“管理办法”共计九个重头文件。严格经济责任制,实行科学的侧重于“险、苦、累”的按劳分配制度,为企业适应改革开放,进入市场,走向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顿耀武:(公元1946~今),湖北江陵人。国家首批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荆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农艺师。

1963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先后成功地推广了“敌稗”、磷肥、红兰花草子、水稻高杆改矮杆、“IR”、杂交稻、优质稻、两膜秧、趸秧下水田、温室有土秧、无土秧、两段秧、多效咄育秧、百万亩碳按全层深施、水稻白叶枯病栽培防治、双季稻、麦(油)稻两熟制、麦田盖草、大秧无土地植等新技术。

1989年参加“全省百万亩杂交稻丰收计划”,获农业部一等奖。先后发表论著24篇(本),其中,几种不同育秧方式的比较效应研究被《中国农业文摘》摘用。《荆门县农业区划报告(农作物)》获1983年省一等奖。1993年获国务院 特殊津贴。

1 求《与孙以宁书》的翻译

这是注释。。。别的实在找不到了,亲~~

(1)归震川:归有光,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明代散文家。于散文创作力排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张,著义朴素自然,长于言情叙事,为桐城派文家所推重。著有《震川先生集》。闬(hàn汗):里门。

(2)征君:即孙奇逢。

(3)群贤论述:指一些人对孙奇逢事迹的记述评论。

(4)门墙广大:《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后即称师门为“门墙”。“门墙广大”意即师门广大,弟子众多。

(5)晰(xī析):明白。

(6)陆贾:汉初政论家、辞赋家,随刘邦定天下,官至大中大夫。

(7)萧、曹世家:指《史记》之《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萧何与曹参对刘邦立国都起过重要作用,为汉初名臣。

(8)见义:示以为文之义法。《留侯世家》:《史记》为张良作的传。刘邦建立政权后,封张良为留侯。

(9)“留侯”三句:这是《史记·留侯世家》中的活,意为张良对刘邦谈过许多天下的事情,但并非都与天下存亡有关,所以没有都写入传中。

(10)权度:标淮。

(11)簿籍:流水帐簿。

(12)坐:由于。

(13)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

(14)孺悲:春秋末鲁国人。《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夷之:墨子的信徒。《孟子·滕文公上》:“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15)“昔欧阳公”二句:欧阳修作《尹师鲁墓志铭》,有人议其详略失当,措词不合,欧阳修于是作《论尹师鲁墓志》以自辨。

(16)“而退之”句:李观,字元宾,年二十九岁客死长安,韩愈为他著《李元宾墓铭》,仅一百五十余字。

(17)意言:中国古代文论自魏晋以后常强调诗文旨趣寄于意外,寄于言外。这里的“言”,自然是语言;这里的意,则是指作品的表面的意思。

(18)家乘:家谱。“乘”(shèng圣)本为春秋时晋国史书的名称,后因以称记载史事之书为“乘”。

(19)的然:明白,清楚。

孙以宁不详何人,据文意,当是孙奇逢的后人。此文提出,记人之文“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意为在替人立传时,事迹的选择必须从人物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闻必录,如“市肆簿籍”一般,其结果是“事愈详而义愈狭”,人物的精神品格的光彩反而被掩没了,不如“详者略,实者虚”,人物“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关于此文所论观点在创作上的实践,可参阅前面的《孙征君传》。

2 求《与孙以宁书》的翻译

这是注释。

别的实在找不到了,亲~~(1)归震川:归有光,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明代散文家。

于散文创作力排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张,著义朴素自然,长于言情叙事,为桐城派文家所推重。著有《震川先生集》。

闬(hàn汗):里门。(2)征君:即孙奇逢。

(3)群贤论述:指一些人对孙奇逢事迹的记述评论。(4)门墙广大:《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

后即称师门为“门墙”。“门墙广大”意即师门广大,弟子众多。

(5)晰(xī析):明白。(6)陆贾:汉初政论家、辞赋家,随刘邦定天下,官至大中大夫。

(7)萧、曹世家:指《史记》之《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萧何与曹参对刘邦立国都起过重要作用,为汉初名臣。

(8)见义:示以为文之义法。《留侯世家》:《史记》为张良作的传。

刘邦建立政权后,封张良为留侯。(9)“留侯”三句:这是《史记·留侯世家》中的活,意为张良对刘邦谈过许多天下的事情,但并非都与天下存亡有关,所以没有都写入传中。

(10)权度:标淮。(11)簿籍:流水帐簿。

(12)坐:由于。(13)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

(14)孺悲:春秋末鲁国人。《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夷之:墨子的信徒。《孟子·滕文公上》:“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15)“昔欧阳公”二句:欧阳修作《尹师鲁墓志铭》,有人议其详略失当,措词不合,欧阳修于是作《论尹师鲁墓志》以自辨。

(16)“而退之”句:李观,字元宾,年二十九岁客死长安,韩愈为他著《李元宾墓铭》,仅一百五十余字。(17)意言:中国古代文论自魏晋以后常强调诗文旨趣寄于意外,寄于言外。

这里的“言”,自然是语言;这里的意,则是指作品的表面的意思。(18)家乘:家谱。

“乘”(shèng圣)本为春秋时晋国史书的名称,后因以称记载史事之书为“乘”。(19)的然:明白,清楚。

孙以宁不详何人,据文意,当是孙奇逢的后人。此文提出,记人之文“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

意为在替人立传时,事迹的选择必须从人物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闻必录,如“市肆簿籍”一般,其结果是“事愈详而义愈狭”,人物的精神品格的光彩反而被掩没了,不如“详者略,实者虚”,人物“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

关于此文所论观点在创作上的实践,可参阅前面的《孙征君传》。

3 与王纯甫书 文言文翻译

译文

汪景颜最近就要出任大名县知县,走之前向我请教,我告诉他人性分为两个层次,即“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善恶混杂的低层次状态,“天地之性”是久大永恒的完美状态。要达到理想的人性就应该从“变化气质”出发,不断祛除“气质之性”中的恶,使“天地之性”充分发展。平常看不见,只有受祸害,经历意外,遭受屈辱,平常生气的人此时能不生气,忧愁惶恐不知所措者能不忧愁惶恐,才是有效之处,也是最花费精力的地方。天下事虽然变幻莫测,但我认为无外乎“喜、怒、哀、乐”四点。这也是学习的要点,而做官的道理也在其中。景颜听了之后,心情激动应该有所收获。湛甘泉最近来信,准备定居在萧山的湘湖,离居住的阳明洞就几十里。书屋马上就要盖好,我听了非常高兴。 假如志同道合者能相聚会,一起学习共同进歩,人间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一点点在外面受的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4 《与王立之》全文翻译

《与王立之》

每每想到你有时刻进步的气概,很想用文字和你交往。你我相隔很远,公事私事很匆忙,本没有空闲时间,只能远远的仰慕你罢了。承蒙你给我来信,知道身体很好,以次为安慰。你家中的人前往怀州,几时回去啊?寄给秦观的回信,语句和内容恰好互相照应,好作品啊。如果把经书史书都读透,使文词和文气都刚劲有力,就是不愧古人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子玄的《通史》,这两部书读过吗?所评述的虽然很不高深,但是要评论古人文章的缺点就不能不读这两部书。这封信是我抽空用高丽纸写的。事情很多,信写得很潦草。

<<;与洪甥驹父>>

驹父外甥推官:收到你的来信及你寄来的新近诗作,文辞很清雅,文理很充沛,我内心的欣慰和喜悦说不出来。外甥你风度高超文雅,就像我们家长辈中有文采能写文章的人,忽然看到你的文章句法像这样,大概是想不辜负我这番培养教育你的心意。君子侍奉父母,应当在德行操守上有建树,行圣贤之道。扬名在后。文章只是国家粮仓里的稊米罢了。这是真实话,决不骗你。又听说你为饮酒赋诗而荒废公事,这虽说是小毛病,也不能不努力去掉它。公务方面的琐碎事也不可忽视。我过去也曾经有过为饮酒赋诗而荒废公事的过失,多吸取失败的教训有好处,那种说法很可信啊!邓老先辈也很爱你,提起你来也谈到这一点。恳切希望多珍重(以改掉缺点),不一一说到。九舅写。

5 古文翻译< >

吴均

风烟俱净〔2〕,天山共色,从流飘荡〔3〕,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4〕,一百许里〔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6〕,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7〕,猛浪若奔〔8〕。夹嶂高山,皆生寒树〔9〕,负势竞上〔10〕,互相轩邈〔11〕,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12〕;好鸟相鸣,嘤嘤成韵〔13〕。蝉则千转不穷〔14〕,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15〕,望峰息心〔16〕;经纶世务者〔17〕,窥谷忘反。横柯上蔽〔18〕,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一: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二:

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注释

〔 1 〕本篇是吴均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文中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沿途的奇异景色,描写非常细腻,语言优美流畅。朱,一作“宋”。

〔 2 〕烟:烟气,指山水云雾之气。

〔 3 〕从流:顺着江流而行。

〔 4 〕富阳、桐庐:均属浙江省,在富春江畔。

〔 5 〕许:左右。

〔 6 〕缥碧:青苍、碧绿。

〔 7 〕急湍(tuān):急流。甚箭:比箭还快。

〔 8 〕猛浪:迅猛的浪涛,若奔:像骏马在奔驰。

〔 9 〕夹嶂:两岸屏障似的高山。寒树:指耐寒的不落叶的树木。

〔 10 〕负势:依势。势,指山水的气势。

〔 11 〕轩邈:高远。轩,高。邈,远。此句意谓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 12 〕泠泠(líng):清脆的流水声。

〔 13 〕嘤嘤(yīng):鸟鸣声。

〔 14 〕转:同“啭”,鸟鸣。

〔 15 〕鸢(yuān):老鹰。唳:同“戾”,至。这句比在政治上追求高位的人。

〔 16 〕息:消除。心:指竞进之心。

〔 17 〕经纶:经营。世务:世俗的事务,指政事。经纶世务,指做官。

〔 18 〕柯:树枝。

6 《与杨祖德书》的翻译

应是《与杨德祖书》。

原文: 植白: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仆少小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独步於汉南,孔璋鹰扬於河朔,伟长擅名於青土,公干振藻於海隅,德琏发迹於此魏,足下高视於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於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轩绝迹,一举千里以孔璋之才,不闲於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锺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忘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谓仆:卿何所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至於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其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以议其断割刘季绪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呰五霸於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息乎!人各有好尚,兰茞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共乐,而 墨翟有非之之论,岂可同哉!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杨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於名山,将以传之於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明早相迎,书不尽怀植白 译文: 几天不见,非常想念你,估计你也是吧我从小喜欢文章,到今天为止,二十五年了如今世上文章写得好的人,大致可以数得上来从前王粲(字仲宣)在汉南首屈一指,陈琳(字孔璋)在河朔独占鳌头,徐干(字伟长)在青土名列前茅,刘桢(字公干)在海边最是出色,应玚(字德琏)在此地发迹,而你在上京极负盛名,这个时候,他们都觉得掌握了学问的本质,文章的真谛我们大王(曹操)于是设置天网来网罗他们,用绳子来聚集他们,如今全都聚集到魏国了但是这几个人,却不能再写出绝妙的文章,一篇文章震惊千里以徐干的才能,不擅长辞赋,却经常说能达到和司马相如(字长卿)一样的风格,就像画虎不成,反像狗了我从前写文章嘲讽他,他反而大肆宣言说我那是称赞他的文章钟子期不会听错音律,到现在还都称赞他我也不能不感叹,害怕后人耻笑我 世人的著述,不能没有一点毛病我也喜欢被人指点批评自己的文章,有不好的地方,立即就改正从前丁廙(字敬礼)经常写些小文章,让我来润色,我自认为才能比不上他,就推辞了丁廙对我说:你担心什么呢,文章的好坏,我一个人承担,后世的人谁知道给我润色的人是哪个?我经常感叹这句很富哲理的话,认为这是美谈 从前孔子的文辞,人们可以和他交流,至于他编纂《春秋》的时候,连子游子夏这样的人都不能改动一句话除了这些文章没有毛病的,我还没有见过可能只有拥有像南威那样的美貌,才可以谈论什么是淑媛;具备龙泉剑那样的锋利,才可以谈论如何割断东西刘修(字季绪,刘表之子)的才能比不上文章的作者,但是喜欢挑剔人家的文章,指摘人家的缺点从前田巴(战国时期著名学者,住在齐国)诋毁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蔑视三王(燧人、伏羲、神农),在稷下学宫(当时的讲学机构,学者可以在此宣扬自己的观点)挑春秋五霸的毛病,一天就能让一千人心悦诚服,但是遭到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学者)的一通反驳,便终身闭口不再说话刘修的辩才,还不如田巴,如今像鲁仲连那样的人,也不难找到,(一般人)可不能逞能!人们各有喜好,像兰、茞(古书上的一种香草)、荪(古书上的一种香草)、蕙(兰花的一种)的芬芳,是众人喜欢闻的,但是海边上有喜欢追着臭味跑的人;《咸池》(黄帝所作)、《六茎》(颛顼所作)的音乐,是众人都喜欢听的,但是墨翟却有指责它们的议论,怎么能一样看待呢! 如今我从小所写的辞赋都全部送给你街巷里人们的谈论,一定有可以采乃的地方,驾车所唱的歌曲,也一定有符合风雅的地方,普通人的心思,不要轻易忽视辞赋是小技艺,不足以用来宣扬大道理,垂范后世从前杨雄(字子云)是先朝的重臣,依然说壮士有所不为我虽然没什么德行,但是作为王侯,还尽力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建立永世的基业,留下磨不灭的功绩,难道只以空洞的文章来建立功勋,用辞赋来追求当上君子吗!如果我的志向没有成功,我的方法没有被推行,我将采集人们的言论,辩别时事的成败、得失,评定仁义的本质,成就自成一家的学说就

世界文化遗产地:城村-陪伴古城的名村

位于武夷山东麓,崇阳溪西岸的兴田镇城村,北距武夷山风景区27公里,距市区35公里。因坐落在古代闽越人营建的王城遗址边上,夙名“古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