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怎么当皇帝的(司马家族的篡权之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2收藏

司马家怎么当皇帝的(司马家族的篡权之路),第1张

历史上臣子篡权夺位的故事很多,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皇帝昏庸无道,或者是朝纲混乱,才逼得臣子不得不反。但是像建安后期司马家这样,赤裸裸以篡权夺位为目的,而且当街击杀天子的臣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还是非常罕见的。

而且,司马家不光得国不正,对于朝臣皇族的屠戮也非常残忍,可以说,司马家的皇位是沾满了无辜之人鲜血的,司马家的篡权之路,是一条浴血之路。

正始十年正月,隐忍了曹家三代的司马懿终于露出了它的鹰犬本色,趁着大将军曹爽配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之际,以蓄积几十年的力量悍然发动政变。他首先调集了三千劲旅控制了洛京,亲自率部守住了洛水浮桥,控制住了出京要道。而后逼迫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以掩盖自己的篡权不正之名。

曹爽显然没有他祖父那样的胆识智慧,不敢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曹爽只能被迫交出兵权。但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并不会因为曹爽交出兵权就放过他的家族。为了斩草除根,司马懿将曹爽全家三族,男女老幼、门生党羽近千人屠戮殆尽,甚至连曹爽5岁大的儿子也没有放过。

这次事变历史上称之为“高平陵之变”。

然而这次七千人遭到斩杀的政变也不是司马家屠杀之路的终点,司马懿死后,司马昭接替了司马懿的继续领导司马家的篡权行动,在司马昭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之后,饱受司马氏欺压的皇帝曹氅决定铤而走险反抗司马昭,但是曹氅率领的卫士、宦官显然不是司马昭手下正规军的对手,曹氅在反抗中被司马昭击杀。

此时,军政大权已经全部集中在了司马昭的手上。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十五年以后,晋军灭吴,天下终归司马氏。

回顾司马家篡权夺位的过程,鲜血沾满了司马家每一个成员的双手,其中还搭上了许多无辜人的性命。当然,这样得来的朝局也不会稳定,司马家统治之下的西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混乱朝局,而且司马家帝王多短命,也算是冥冥之中的报应吧。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驾崩,曹睿的养子,八岁的曹芳即位,按照曹叡生前遗诏,曹叡驾崩后,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虽然曹叡的决定是英明的,但他还是看错了曹爽和司马懿,两人之间的较量是完全不对等的,这就注定了朝廷不会平稳发展到曹芳成年亲政。曹爽优柔寡断,贪恋权色,且傲慢自大,这些缺点对于一个辅政大臣来说都是致命的,尤其是面对善于隐忍的司马懿。

由于军权在手,曹爽开始打压司马懿,先是明升暗降晋封他为太傅,夺了他的太尉一职,然后逼走司马懿,令其不得不称病回家休养,从此远离朝廷,而曹爽则陆续重用曹氏亲贵,进而控制了整个朝政。

但是曹爽的高光时刻到这里也就戛然而止了,从那之后,他便昏招迭出,直至被杀,公元249年,他领着曹芳以及所有亲信出洛阳到高平陵祭拜曹叡,这就给司马懿创造了控制洛阳城的机会。

曹爽等人走后,司马懿就趁机发动高平陵之变,夺了军权,之后诛杀曹氏亲贵宗族大臣五千多人,曹爽等人被夷三族,自此曹氏江山落入司马氏手中。

了解高平陵之变的朋友们应该很清楚,曹芳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傀儡,起初是曹爽手中的傀儡,之后是司马懿,司马师的傀儡,直到被废,他都没有当过一天真正的皇帝。后来李丰,张缉暗中策划谋反,事情败露,司马师趁机废了曹芳,由此可见,曹芳也许曾反抗过司马氏的专权,但失败了。

而关于曹芳的身世,正史里并没有记载,只记载了魏明帝曹叡无子,抱养了齐王芳和秦王询,至于二人身世,宫中无人能知。但一些野史,如《魏氏春秋》里记载了任城王曹楷是曹芳的亲生父亲。

曹楷是谁?曹楷是曹彰之子,曹操的孙子,《三国志·魏书》记载,曹彰死后,曹楷嗣位,徙封中牟王,后封任城王,但在公元235年,犯事而被削去食邑两千户,也是同一年曹芳被封为齐王。

但是到了公元246年,曹楷又被封为济南王,食邑三千户。曹芳被废后,曹楷并没有受到牵连,而且食邑又增加到了四千四百户。

高平陵之变后,曹氏亲贵宗族等五千多人被株,而曹楷不仅躲过了这场灾难竟然还增加了一千多户的食邑,由此可见,曹楷在整个高平陵之变中并没有像曹爽等亲贵那样得罪了司马懿,不仅没有得罪,甚至还有可能赢得了司马氏的好感。

那么曹楷如果是曹芳的父亲,他为何会坐视不理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第一没能力。不是所有的曹氏宗族手中都握有大权的,当年曹丕上台后大力推行九品中正制,借此打压曹氏宗族,而曹叡也是怕曹爽大权独揽,才让司马懿来牵制他的,曹氏亲贵之所以能控制朝廷,完全是曹爽暂时扳倒司马懿后短暂出现的一个小高峰,但是这个高峰很快就过去了,原因就是曹氏后代已经人才凋零,都难堪大任,做一个混吃等死的王爷可以,要拼上身家性命,殊死搏斗,太难。

第二没想法。既然曹芳过继给了曹叡,那么他就已经不是自己的孩子了。不是自己的孩子,又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为他出头?

  司马懿平定曹爽乱政是挽救曹魏政权,信守托孤承诺,维护曹芳的皇位,不是单纯为了个人集团的权力。首先他放弃权力回家养病的时候,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在朝中都是中级官员,司马氏集团还是弱小的。此时谈不上要建立司马氏专权,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师兄弟也没有掌权担任要职。实际上直到司马懿集团的主要成员开始受到曹爽的排挤打击的时候,司马懿依然是容让,就象他对孙礼说的,要“忍不可忍”。最初曹爽还只是专权,剥夺众多豪强贵族的政治地位,剥夺他们的祭祀荣誉。固执发动对蜀国的战争等,这些乱政司马懿都没有能阻止,表明曹爽已经不尊重司马懿了,并且后来准备要篡位。曹爽要篡位也是明显的,他的衣食和仪式排场几乎和皇帝相同,皇宫御用尚方器物充斥其家,自行从宫中取曹睿的才人到自己府中,甚至到了伪造诏书,把皇宫的才人五十七人送到邺城,擅自取用太乐乐器,武库禁兵。后来还把郭太后迁居冷宫囚禁,派遣亲信监视小皇帝,这时唯一对他篡位构成威胁的就只有司马懿了,他一面派亲信去察看司马懿的动向,一面排挤打击司马懿的亲属、亲信,都是为了篡位做准备,郭太后、刘放、孙资等过去有权势的,都相继被他废黜了,司马懿因为早早就回家养病了,所以他受到打击是最晚。曹爽最后只有把司马懿集团也瓦解了,称帝篡位才能开始,孙礼、卢毓等相继被排挤,矛头甚至指向司马懿的亲戚杜恕,这是在正始九年底,后来卢毓审理曹爽党徒,了解到他们谋反篡位准备在三个月内行动,曹爽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软弱、窝囊的废物,他指挥军队伐蜀,专权打击孙礼,也是野心勃勃、专横跋扈的权贵。司马懿所以还有赦免他的念头,不是因为曹爽没有要篡位的阴谋证据,主要是不愿承担杀托孤大臣专权的名声,也了解曹爽的实际是志大才疏,看到曹爽建立的小集团与各主要派系都有矛盾,也没有百姓拥护他,不会有威胁,而且曹爽的篡位计划也没有能实际执行,他也还没有废帝自立,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爽也没有挑起内战,总算是和平解决了矛盾。司马懿也曾经发誓不追究曹爽,这样才表示要赦免他,给他送去粮食。可是从祭祀名单就可以看出,曹爽专权期间得罪的人太多,最终朝议依然处死了他。不要以为司马懿废黜曹爽只是他个人要夺权,只是司马氏和曹氏争权这么简单。参与废黜曹爽的有司马懿集团和大多数派系,郭太后、蒋济、高柔等都是各大派系的代表,朝议也是各派系共同参加,曹操担任丞相、魏公的权势比司马懿这时要大得多,依然要受到朝议的制约,他要恢复肉刑,但是朝议多数人反对,曹操也只能暂时放弃。司马懿更是不能不接受朝议,曹爽打击、压迫其它派系,最终被他们要求处死,《三国志》曹爽传中,详细记载了曹爽乱政,准备篡位,以及朝议将他处死的经过。

众所周知,历史上三国时期魏政权的建立是因为曹丕篡取了大汉的基业而来的。而后魏国司马氏又阴谋坐大夺取了曹魏政权,之后更是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晋朝政权。为何曹氏和司马氏同样的篡权夺位,但曹氏的风评要比司马氏好很多呢?这就涉及到曹氏和司马氏互相之间不同的际遇了。严格来讲,曹氏虽然被某些朝代的某些人定义为篡位,但事实上曹氏取代汉室并非篡位,而是通过禅让得来的皇位。虽然在此之前曹操有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经历,曹丕也有强逼汉献帝让位的事情发生。但归根结底汉室的气数已尽。从董卓乱汉开始,汉室就已经走向了灭亡。曹丕取代汉室建立魏政权,虽然手段并不怎么光彩。但一切都符合自然淘汰的规律。因此曹魏取代汉政权,严格来讲并非篡位夺权。

反观司马氏篡魏就不同了。司马氏从司马懿被曹操强行逼迫为自己效力开始,司马氏一族就成为了曹魏的臣子。司马家族不仅仅是司马懿在替曹魏效力。司马懿的兄弟也多有为曹魏效力的人。曹操时期倒也罢了,他虽然重用司马懿,但一直都防着司马懿没有给他实权。曹丕时期,曹丕不仅给了司马懿实际权力,而且还大力的提拔了司马懿。可以说在曹丕时期,司马懿就已经位极人臣了。甚至在曹丕死前都任命了司马懿为托孤大臣之一。可见曹丕多么信任多么重用司马懿。

之后的曹睿时期司马懿同样被委以重任。不客气的讲,曹魏对司马懿对司马家族仁至义尽了。臣子能得到的一切曹魏当权者都给了司马家族。但司马氏是如何对待曹魏的呢?司马懿在曹芳时期不满于被宗室曹爽排挤,所以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由此开始曹魏大权彻底被司马家族掌控。曹氏也成为了司马氏手中的傀儡。最后在曹奂时期,司马家族实际掌权者司马炎阴谋篡取了曹魏政权,并且随之建立了晋政权。

表面看来曹氏篡汉和司马篡魏简直就是一模一样的,但事实上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汉朝天子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曹氏顺势而为取代了汉室。司马氏则是完完全全的背叛造反,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对于曹魏篡汉和司马篡魏的评价褒贬不一的原因。除此之外,在曹丕篡汉后和司马炎篡魏后,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政权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东汉末年大动乱主要是因为农民起义,废史立牧,董卓乱汉等原因导致了天下大乱。汉朝政权也因此走向了毁灭的深渊。原本统一的汉朝政权变成了一个大混乱的分裂时期。而曹魏政权取代汉室后也就进入了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这标志着历史将再度拨乱反正,从大分裂时期走向统一。强大的曹魏自然是推动三国一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曹魏政权确实灭亡了蜀汉,虽然东吴政权是由司马家族的晋朝政权所灭亡。但根基也是曹魏打下来的。所以曹魏政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十分正面的。

更重要一点,曹魏时期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度,该项制度对于两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政治影响。在领土疆土问题上,曹魏设立了西域长史府,加强了中原政权对于西域地区的领导统治权。曹魏大将毌丘俭更是在征讨高句丽后将朝鲜半岛北部并入了曹魏政权版图。可见曹魏时期曹魏政权在政治军事以及疆土领域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一点是非常积极正面的。历史评价自然也就会高一些。

我们再转过头来看看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了晋朝政权。司马炎执政期间,晋朝确实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甚至于史学家评价司马炎这段改革时期为“泰康之治”。但司马炎在灭亡东吴之后却开始昏招不断。从此骄奢*逸怠惰政事。之后更是做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错事,那就是“分封诸王”。也由此给晋朝政权埋下了隐患。

由于司马炎私心作祟选择了一个白痴皇帝,结果在司马炎死后西晋爆发了一起为争夺中央权力而引发的内乱。晋朝内部权力争夺战正式开始,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八王之乱”的由来。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八王之乱不仅给晋朝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更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也就是五胡乱华时期。

五胡乱华导致统一的中国再次走向分裂,晋朝政权灭亡后虽然又衣冠南渡建立了东晋政权。但也因为晋朝司马家族的内斗,导致整个中国战乱不休,百姓流离失所。从这一点来看,司马氏篡魏后貌似一件正经事没干。所作所为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把中国和中国百姓给坑了。既然如此,历史也肯定会把晋朝钉在耻辱柱上。

司马懿漏杀此人的后代,结果被对方取缔江山,此人是谁呢?

天下大权你争我夺,特别是风云际会的三国时期,更是为统一打得不可开交,后来魏吞并蜀国、吴国最终形成大统,但是天道轮回,曹氏当权不久又被司马懿夺去皇位,接着由司马家族称皇立帝,由魏改成晋朝,可惜后来司马懿因为漏杀一个人的后代,使得自己的司马皇朝被其夺去,究竟是谁抢走了司马懿家的天下呢?

事情需从曹爽讲起,当年曹军在一场战争中失利,作为谋士的桓范就主动劝他逃往许昌,不要返回洛阳,因为司马懿的那里,可能曹爽年少气盛听不进忠言于是反而倒行逆施,带着人马就赶赴了洛阳城。

后来曹爽有曹氏家族撑腰,而司马懿则带领名门士族在朝廷里一家独大,为此两人因为各种利益关系导致反目成仇,接着开启了一连串政权斗争,不过皇权名义上还是属于曹家的,于是曹爽这次就听取了桓范建议,明着是升司马懿的官,但暗地里却是减弱他的势力,后来司马懿饿被任职太傅,而原来的太尉尚书的权利则被曹爽削掉了。

为此司马懿知道曹爽的不简单,于是就老奸巨猾的诈病不上朝,并把自己病弱的消息散播出去,好以此来降低曹爽的防备心。结果,这司马懿十分能熬,连续熬死了曹真、曹休、曹睿以及陈群等一批敌对之人,然后他一直装到8岁的曹芳称帝才露出野心,而此时的曹爽也拿他没有了办法,谁叫名望士族一派都归于司马懿。

而曹家在朝廷的话语权渐渐低落,为此司马懿感到十几已成熟,就发动了“高平陵哗变”带着几千人马一下就攻入了皇宫,而朝中派系纷纷站到司马懿一边,此时曾给曹爽献计的桓范却欲力排众难,一心支持曹爽,甚至还差点威胁到司马懿的这一次政变,为此说明了抢走司马家江山的正是桓范。

后来司马懿成功夺走魏朝大权,于是就秋后算账,把桓范定了一个大罪诛灭三族,身为曹爽谋士的桓范可能承蒙大势已去就偷偷的把亲儿子跟一些家眷提前从往异地逃生了,没逃出来的桓家族人几乎全被司马懿所灭,唯独这一支逃出来的家人得以幸免,为了逃避司马家的追杀,桓范之子等人皆全部改名换姓低调发展,一直等到西晋衰亡,东晋崛起之后桓范子孙们才出来进入仕途任官。

东晋时期,桓范后代们逐渐在官场得意而且培植了两代人,其桓家子弟桓彝喜欢结交天下豪杰,势大财粗十分得有威望。不久,爆发了王敦之乱,桓彝趁机率兵前往平复,因此名气大增,转而深受天下百姓拥护,到了桓温时代他表示得更为出色,因此才气逼人高大威猛之故,得以跟晋明帝联姻,把南康公主嫁给了他。

从此桓家就步入了皇亲国戚时代,桓温一下子就被东晋皇帝赐封驸马加都尉,镇守荆州要城,兼任荆州刺史跟安西大将军,到这里,桓家在朝中的权力可谓是越来越大。之后桓温奉命启动北伐战争,带兵杀入川地平定汉室剩余小朝廷,这一次战争桓温仅用了1年左右就完全搞定,因此名声远扬威望大增。

东晋朝廷的司马家派系担心桓家的势力越来越大,就急忙找对手来牵制对方,甚至宁愿丢失北伐成功的机会,也不想让桓温如此得势,然而桓温不负众望赢得了战争,后来桓温回过头来就找了一个借口把晋帝司马奕给废掉了。

公元403年,桓温的儿子桓玄逼司马家交出帝位,从此改为桓家的天下。

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魏明帝曹叡养子,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

曹芳于235年被封为齐王,239年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274年,曹芳病逝,时年四十三岁,谥号为厉公。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国时期曹魏第四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

曹髦即位前为高贵乡公,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身为宗室的曹髦被立为新君,但曹髦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公元260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带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授予铠甲兵器,率领僮仆数百余人讨伐,然而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司马氏手上的曹氏皇帝就这两人。

司马氏手上杀害的总计有:

曹爽及其兄弟(曹真子,本姓秦,曹操养孙)、曹彪(曹操子,曹丕曹植弟兄,司马懿临终前亲手所害,非其子所为)夏侯玄(夏侯霸侄子,曹操元族子)、曹髦(曹操重孙,曹丕孙)

曹操从起兵到一直封王封地,曹操大部分的任用的都是士族以外的人才,不拘一格地提拔其他的人才,选贤举能,把士子家族的人情事故,全部削弱。

面对这种情况,士子家族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疯狂的反扑。妄图将权力还是集中在自己的手中。而他们的反扑当然会影响曹操对朝政的把持所以面对这种局势,曹操只需要使用一种方法,那就是杀戮。

虽然这种方法可以消除是士子家族对权力的控制,但是却把曹魏政权的文官体系选拔送到了与想象中的对立面,这并不是曹操预想中希望看到的情况。

到了曹丕执掌政权的时候,朝堂上的各种暗涌已经不可以忽视了。这时候大臣陈群提出了一种制度,有名的“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讲,是把选择官员的权力交给了士族大家的手中。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这也是曹氏家族对士子家族的一种妥协。

司马懿在夺取了政权之后并没有推翻曹操的所有政治条例,而是继续沿用他以前所采取的制度,那就是“九品中正制”只不过他在这个制度的条件上面稍稍地加以修改了一下,那就是修改了中正官的任用。

有人会说中正官是干什么用的,他怎么会比这个制度还要重要呢?这中正官以前是被把握在陈群的手中或者是像陈群一样,不是世家大族的人的手中。为的就是防止世家大族重新凝聚起威胁到朝廷的权力。

而司马懿在上台之后把这项任命官员的权利,重新交给了名门望族。虽然没有从名义上推翻了九品中正制,却在实际上等于重新承认了汉朝时期的举孝廉的制度。

毕竟司马懿也是名门望族出生的不可能把这样的权力交给望族以外的人去担任。出身于文官体系,却又不对曹操死心塌地的拥护的文官们因此大大的拥护司马懿的权力。

经过了一番政治上的争斗以后,曹魏政权本来形成的“有权力的大官不会出身于名门望族,没有权力的官员也没有望族的。”这种局面,终于被打破了。司马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炎,学习以前的魏主曹丕的做法,逼迫当代魏王禅让,最终通翻了曹魏的政权建立了晋朝。

扩展资料:

西晋王朝奠基人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

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司马懿

司马家怎么当皇帝的(司马家族的篡权之路)

历史上臣子篡权夺位的故事很多,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皇帝昏庸无道,或者是朝纲混乱,才逼得臣子不得不反。但是像建安后期司马家这样,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