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将汤和,墓前神道碑上2000多字为何会被凿掉?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农民起义。朱元璋赶上了“好时代”,他的农民起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当然,在这些人中,他离不开唐河等大将军的帮助,唐河曾给朱元璋写信。1973年,安徽省蚌埠市发现唐河墓。经过考古发掘,当时所有的考古学家都对唐河墓的神道碑感到困惑。为什么?因为没有一个字。
这并不是说唐河墓神道碑是无言碑。从现存痕迹来看,神道碑上原本有2000多个字。不过,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把每个字都删掉了。考古学家推测,用这种方法凿字的目的并不简单。如果只是破坏,你这么大的努力又有什么关系?把神道碑砸了。最后,考古学家给出了一个猜想。
考古学家说方晓茹是唐河墓碑的作者。方晓茹曾是建文帝时期翰林的大夫。后来朱棣攻占南京,建文皇帝不知道他在哪里。朱棣抓到方晓茹,看重他的身份,便请他为自己起草一道诏书。
谁知道方晓茹不是“俊杰”。他对时事一无所知,死不瞑目。朱棣威胁说,如果他敢违抗自己的生命,就要杀死九个部落!方晓茹也很努力。他说,他虽然消灭了十个民族,但并没有引起混乱。结果朱棣真的杀了方小茹的十个部族,共有870多人在朱联。明朝历史上有记载,永乐藏孝、藏儒者必死。永乐年间,方晓茹的文字和物品如果藏在家里,就会被杀。
因此,考古学家推测唐河墓神道碑上的铭文是朱棣永乐年间有关人员所凿。这样推测是合理的。如上所述,在这么大的工程中凿凿凿基本上消除了破坏的可能性。朱棣有这个动机,也有义务保护他父亲的开国元勋纪念碑。
因为汤和是朱元璋儿时的伙伴,朱元璋走上农民起义军的道路是由汤和引荐的,朱元璋或许念及那么一点点旧情。汤和的为人处世之道就在于他深知,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明白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喜欢一个功绩过高的臣子。作为臣子,只有能够在激流中猛退,懂得取舍,才能保明自身,获取最大的利益。
朱元璋看中汤和的原因
他低调务实、安分守己、不贪名利的表现让朱元璋很满意,最后被朱元璋追封为信国公。汤和因为自身的战功颇多,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后封赏功臣时,明太祖朱元璋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的官职,爵位被封为中山候,而且这个爵位汤和的子孙后代能够继续承袭。
汤和比起常遇春,徐达,这些将领勇猛不足,但战功有余。在太平之战中,他左腿中箭却轻伤不下火线,直到擒住对方首领。第二年,又随朱元璋一起攻下集庆,接着辅佐徐达拿下镇江。虽然是个万年老二的角色,可不管谁当领导,汤和总是用心辅佐,做事从不拖沓。
大明帝国的开国六公,指的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汤和只得到了一个中山侯。按理说,汤和是最初拉朱元璋入伙的人,也算是朱元璋的领路人了,立功也不少,为何没能得到一个公爵呢?
1、 大家熟知的原因
这在《明史》中有确切的记载,主要是因为汤和在平定福建时,随意释放了陈友定的余党,使八郡遭到骚扰,在归途中有被山贼袭击,给明军造成损失。因此才没有封汤和为公爵。
这件事说实话不算是太大的过错,汤和是平定福建的首功之人,这点瑕疵还不能让朱元璋改变决定。
2、 更多是敲打
读过《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汤和嗜酒,而且总是喝醉,朱元璋多次对其不满,直到汤和说了不该说的话:
朱元璋素来猜忌,对镇守在外的诸将颇不放心,严加防范,汤和敢公开声扬其有反侧之心,后果可想而知。后来汤和酒醒,惊愧交加,话已出口,只得加倍努力以弥补。自己没有得到公爵,也是无话可说。
3、 功劳还是差点
汤和功劳很大,但和那六位功臣相比,其实还是差点。自古封爵的标准就是军功,我觉得这才是汤和没有封公爵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一一来看:
韩国公李善长,这是朱元璋认为的首功之臣,其实就是效仿刘邦而已,汉高祖的首功之臣是萧何,同样是文官,都是为了战争提供后勤保障的人,责任及其重大。封公无话可说;
魏国公徐达,这是朱元璋手下头号主将,无论是扫灭南方诸侯还是北上伐元,徐达都是领军的统帅,可谓是武功第一人,封公名至实归;
郑国公常茂,是世袭了其父常遇春的爵位。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将,鄱阳湖之战,常遇春更是以一当百,救朱元璋于危急之中,其他大大小小的战争都有常遇春的身影,可谓战功赫赫,而且常遇春英年早逝,更令朱元璋怀念,所以无论是其实际功劳还是个人 情感 ,常家必然占有一席之地;
曹国公李文忠,这是六公中唯一的朱元璋亲戚。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朱元璋极其看重亲情,况且李文忠也是真争气,号称智勇双全,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在常遇春死后,接替了常的职位,风头一时无两,封公可以接受;
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可以一起说,因为两人不同于朱元璋的同乡或亲戚,他们是带着队伍投靠朱元璋的,也就是说这两人有点加盟的意思,翻看两人的军功履历,其功劳虽不如徐、常,但也比汤和要强一些,即使是分猪肉也得给这哥俩。
那么汤和的主要功劳是什么呢?其实汤和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福建,这还被朱元璋抓住了小辫子。汤和更多的时候是以副手的身份参与一些战斗的,在南方时,汤和先后守卫镇江和常州,与张士诚打交道更多。在朱元璋眼里,消灭陈友谅和赶走蒙元才是最大的军功。显然在这两项军功中,汤和的戏份并不太多。当然,封侯也已经是很高的奖励了,刘伯温不过是个二等伯而已。
后来的汤和知耻而后勇,以平边功升封信国公,成为了真正的国公爷。而汤和最牛的要数能从朱元璋的屠刀下生存先来,死后被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其后代一直享受爵位(后来是侯爵)到南明时期。活得好,活得久,这才是最大的福分啊!
汤和,明太祖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参加革命的时间甚至比老朱还早。这样一位资格老、关系硬、功劳大的风云人物,为何没能名列大明开国六公爵之一呢?他比别人究竟差在了哪里?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在南京大封功臣,合计封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六位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至于汤和,则被封为中山侯,在28位侯爵中排名第一。
六人之中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萧何”,徐达是开国第一武将,这两人的地位毋庸置疑。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他老爹去年不幸病逝,让他捡了个漏。至于李文忠,则是朱元璋的亲外甥。能够和汤和比较的,也就是冯胜和邓愈这两个人了。鉴于六公爵之中邓愈排名垫底,我们直接拿他来和汤和比较一下,看看汤和的侯爵是不是低了,邓愈的公爵是不是高了。
从资历比较汤和是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人),按《明史》的说法 “与太祖同里闬” ,和朱元璋是一条巷子里光屁股长大的小伙伴。史书上说他 “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 ,想来彼时的朱元璋也是屁颠屁颠跟在汤和身后的“群儿”之一。
邓愈原名邓友德,泗州虹县人(今安徽泗县人)。根据朱元璋御制《朱氏世德碑》的碑文记载:老朱家原本是金陵句容人,后来徙居泗州盱眙县,最后才定居在濠州钟离乡。这样算起来,邓愈和老朱算半个老乡,但是关系显然没有汤和那么近。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定远人郭子兴在濠州起兵反元。27岁的汤和立刻就加入了义军行列,而彼时的朱元璋还在龙兴寺内做他的大和尚。依靠作战勇猛,汤和升任千户。此时他想起了幼时的小伙伴朱元璋,派人送信让他还俗投军。换句话说,没有汤和的邀请和引荐,朱元璋大和尚能不能在元末乱世中苟活还是个问题。即使贸贸然投奔义军,能否成为郭子兴帐下亲兵也很难说。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朱元璋逐渐在义军中崭露头角,职位也爬到了汤和头上。当时诸将普遍不服朱元璋,喜欢在他面前摆老资格,唯独汤和始终对这位童年的发小毕恭毕敬。至于邓愈,则是到了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的时候才投奔朱元璋。不过当时邓愈手下有上万人的部队,算是老朱军中一股重要力量。当年六月,朱元璋率军渡过长江,攻打太平府,邓愈和汤和都名列其中。
小结:无论是与朱元璋本人的关系,加入义军的时间,汤和都在邓愈之上。那么制约两人最后爵位的差异,是不是因为战功呢?
从战功比较渡江战役,对于朱元璋本人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太平府之战,更是让老朱在江南站稳了脚跟。此战的功臣,《太祖实录》点名为:徐达、邓愈和汤和。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率军攻下集庆,改其名为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自此之后,以金陵为核心,朱元璋集团开始慢慢向外扩张。其中邓愈率军攻打广德路(治所为今安徽省广德县),汤和同徐达一起率军攻打镇江府。
当年七月,朱元璋出任龙凤政权江南行中书省兼总省事平章,并设置江南行枢密院。此时汤和的地位明显高于邓愈,因为他是摄同佥枢密院事。而邓愈只是元帅,排名还在华云龙、唐胜宗和陆仲亨之下。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三月,徐达率军攻克常州。常州毗邻张士诚政权,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朱元璋命汤和为实授枢密院同佥,率军坐镇常州,这一守就是七年。《明史》称赞汤和 “防御严密,敌莫能窥” 。《实录》里面则多次记录汤和率军击溃来犯的张士诚所部。
而邓愈则在这几年时间里南征北战,期间最重要的功劳是协助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守住了洪都(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保卫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胜负关系的转折点,此战过后,朱元璋集团如旭日东升不可阻挡。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春正月,龙凤政权封朱元璋为吴王。吴王自开中书省、大都督府、诸卫亲军指挥使司,几与皇帝无异。当时汤和的官职是正二品中书左丞,邓愈则是从二品参知政事。当年三月,汤和升任从一品平章政事,官职更是远在邓愈之上。年底,汤和离开常州,率大军救援长兴,与耿炳文内外夹击,大败张士诚之弟张士信。而邓愈则跟着常遇春一起克平抚州、赣州、安陆,随即奉命镇守襄阳,以防备王保保所部南下。至于汤和,则跟着大将军徐达一起攻克平江(江苏省苏州市),拿下了张士诚。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年底,龙凤政权皇帝韩林儿在赶赴金陵途中溺水而亡。次年正月,朱元璋改年号为吴元年,正式为称帝做准备。吴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吴王朱元璋置御史台,设立左、右御史大夫,秩从一品。汤和为左御史大夫,邓愈为右御史大夫。
当时虽然已经在大明建国前夕,但朱元璋依然派出大军南征北伐。北伐大军的主帅是徐达,副帅是常遇春,南征大军的主帅则是汤和。当年十二月,盘踞浙江多年的方国珍到汤和军门请降。大军随即由海道南下直取福州,擒获元朝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
吴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金陵开国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在福建已平的情况下,老朱先是调汤和回明州(浙江省宁波市)造海舟,为北伐大军提供粮饷。接着又命其从大将军徐达征山西。至于邓愈,则在洪武元年正月的时候率军北上直扑南阳。
但是我们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汤和与邓愈之间地位的高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功臣庙落成,里面的排列顺序体现了当时诸将在老朱本人心中的位置。可以看到此时邓愈已经排到了汤和前面。但实际上汤和在北伐时的功劳并不在邓愈之下。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为了彻底摆平王保保,明军再次大举北伐。这一次朱元璋下了血本,徐达出任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这个名单,和日后公爵排名完全一致。
汤和的死穴当年十月,大军班师,十一月,大封功臣。对于谁该封什么爵位,相互之间谁先谁后,朱元璋做了长时间的考虑,同时对诸将强调 “凡今爵赏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无私” 。我们通过上文的梳理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结论,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和邓愈相比,汤和不说在其之上吧,至少不在其之下。那为何邓愈能挤进公爵,而汤和不能呢?笔者以为至少有两个理由。
其一、邓愈和汤和功劳相仿,确实安排哪一个做公爵都没有问题。但是以汤和的身份,把他放在第一侯爵的位置,绝对足以震慑诸将。如果有人不服气,不妨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的资历、战功,能不能胜过汤和。
其二、邓愈比汤和忠心。这句话听上去像是笑话,汤和怎么会不忠于老朱呢?我们来看一下朱元璋对邓愈的评价: “自幼相从,屡更任使,虽经摧挫,口无怨言” 。邓愈曾经狼狈丢掉过洪都(并非保卫战那次),但是老朱可以容忍。而对于汤和,朱元璋则有一个比较严厉的批评 “嗜酒妄杀,不由法度,虽有功劳,未足掩过” 。汤和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嗜酒。当然日后他之所以中风,和这个毛病也是分不开的。而且老汤同志酒品不佳,喝多了之后喜欢胡说八道。朱元璋对于汤和当年守常州之时的一次醉后失言,始终心存芥蒂。
在朱元璋看来,汤和这是酒后吐真言,对自己心怀不满而且意欲不忠。即使八年以后老朱给了汤和迟来的公爵:信国公,但依然不忘在诰命之中敲打这位老伙计。
里面这句 “于忠有慊” 是非常严厉的话,“慊(音qiàn)”是不满的意思,说明老朱对汤和当年酒后的那段话始终耿耿于怀。而 “虽未彰显,其情在心” 更是杀人诛心,说明朱元璋对汤和的信任之心一直都打着折扣。这才是邓愈能跻身开国六公爵,而汤和不能的真正原因。
结语: 对于朱元璋这样的开国雄主来说,如何公平公正地论功行赏是一门大学问。大明的建立,是无数开国功臣拼命的结果。这些人有的是跟随自己起事的老兄弟,有的是陈友谅、张士诚的降将,有的是元朝的降臣。如何一碗水端平,真是一门大学问。结果老朱拿汤和立威,既解了自己当年的心头之恨,又震慑了群臣,可谓一举两得。
而经历了本次封爵的打击,汤和恐怕第一次知道昔日的小伙伴心中对自己竟然有这样的想法。此后为了弥补皇帝心中的裂痕,汤和多年来始终在揣摩上意,是第一个提出告老还乡的开国功臣。最后一来靠着谨慎小心,二来靠着及时得病,三来靠着女婿早死,终于得以在洪武朝寿终正寝。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八月初七日,信国公汤和去世,享年70岁。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辍视朝一日”,追封其为东瓯王,赐谥曰襄武,塑像于功臣庙。
因为明朝开国后,在授封仪式之前,所有的人都认为李善长是文臣第一人,汤和是武将第一人。汤和前期在军中威望很高,汤和当兵的时候朱元璋还是个行僧,汤和做了千总朱元璋也才是个马夫,可是后来汤和打仗失误被朱元璋降级冷落。本来明朝开国武将也都太勇猛,常遇春、徐达、邓愈、蓝玉和沐英等等。也就盖住了汤和以前的功绩,尽管如此汤和在军中的威望还是很高,毕竟资历够老,会做人。开国后汤和和李善长走的太近,李善长修房子,汤和安排手下当兵了去帮忙盖房子。这让英明神武的朱皇帝看在眼里不是滋味啊!一个自认是开国文臣第一人,一个是开国武将第一人,你们两个人要是搞在一起,那我这个皇帝是你们做还是我做呢,你们俩要是捆在一起,谁还能奈何你们两个,就是朱皇帝也收拾不了你们两个。必须要把他们分开朱皇帝才能安心,开国后国家要修 养生 息,李善长是治国能手还得靠他治理国家,不能动李善长。可是开国后打仗不多了,关键是当时能打仗的将帅很多,没有你汤和武将也不缺,而且汤和在打陈友谅时吃过败仗,有理由打压他。关键是汤和还经常对人说他做千总是朱皇帝才是个马夫。在这种情况下,汤和必须打压才能让朝局平衡,朱皇帝才能放心,所以汤和不能成为六公。也因为这个事情汤和学聪明了,学会了韬光养晦,最后在朱皇帝的屠刀下汤和是为数不多的得以善终开国功勋!
汤和,明王朝的开国元戎之一,同时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小兼“革命引路人”,当年就是汤和一手把自己的发小朱元璋拉进了红巾军……可是,为何在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汤和仅仅被朱元璋封为了中山侯,直到多年之后才被晋爵为信国公呢?
明·东欧襄武王、信国公汤和画像
电视剧《朱元璋》里给出的理由是汤和和李善长走得太近,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汤和一直在刻意与李善长保持适当距离!根据史料记载,有一次李善长向汤和借兵给自家“装修”,这也是电视剧《朱元璋》中出现过的情节。但真实 历史 上的汤和和电视剧中的做法却完全不同,他最初只是模棱两可地回复了李善长,随即便在第一时间跑去跟朱元璋通了气,在得到朱元璋同意之后,汤和这才给李善长派了兵!换句话说,汤和对李善长一直都是敬而远之的,又怎么可能因为这个而遭到朱元璋的猜忌?那么,汤和为什么在洪武初年第一次封爵时未能位列国公呢?
汤和与李善长(剧照)
汤和虽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小和“革命引路人”,在后来的日子里也立的确下了赫赫战功,但在明王朝开元建国时,他的地位却不是“狼博旺”!以洪武三年朱元璋的一次人事安排为例,征虏大将军是徐达,李文忠和冯胜是左右副将军,邓愈是李文忠的副将、汤和是冯胜的副将。其中,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都是明王朝的第一批公爵。换言之,从这一次人事安排来看,在洪武三年前后汤和和邓愈是“平级”的,要低于徐达、李文忠和冯胜。而这个时间节点,与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间基本差不多。
明·中山武宁王、魏国公徐达画像
明王朝的“开国六公”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四位,就只剩“文臣之首”李善长和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了。很显然,常茂是变相承袭了他父亲常遇春的爵位,不能算。也就是说,前面提到的四个人中,有三个比汤和级别高,只有一个与汤和“平级”。那么,汤和的地位就相当尴尬了,朱元璋如果把门槛放得略微低一些,汤和妥妥地是公爵;放高一些,那他就只能是侯爵。很明显,彼时的朱元璋并没有打算放低门槛……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以汤和与朱元璋的关系,“外来户”邓愈的公爵应该给发小汤和才对,不是吗?可为何朱元璋却把邓愈封为了公爵、而把汤和封为了侯爵呢?原因很简单,汤和当侯爵比邓愈更管用!管什么用呢?让其他想当公爵的人知难而退。
明王朝的开国元戎们(剧照)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一众武将都仗着自己功劳大,对公爵之位跃跃欲试。增加公爵数量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但朱元璋显然并不打算这样去做。可不增加公爵数量,谁来当公爵、谁来当侯爵势必会出现有人不服的现象,毕竟功劳这个东西是很难完全量化的——“凭什么邓愈能封公爵我就不能?”一旦这帮子刀头舔血、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淮西悍将们闹起来,朱元璋恐怕也很难控制局面!思来想去,朱元璋想到了汤和。
刀头舔血的淮西悍将(剧照)
汤和的功劳不可谓不大、地位不可谓不高,与朱元璋的关系更是除了李文忠(朱元璋的亲外甥)之外最铁的一个,二人是从小光着腚一起长大的发小!更重要的是,汤和还是朱元璋的“革命引路人”,是他一手把朱元璋拉进了红巾军、成就了朱元璋!把汤和摆在侯爵的位置上,其他人还能说什么?还敢说什么?“你跟我老朱的关系比汤和铁?还是你是我老朱的‘革命引路人’?”如此一来,一场争公风波便在消弭在了无形之中。否则,让谁来当公爵朱元璋恐怕都无法让其他人都满意,不是吗?除非他把所有人都封为公爵……可这样的公爵还有什么意义呢?此即所谓“一侯镇百侯”!只有汤和在“第一侯爵”的位置上,才能让那些想要争公爵的人知难而退、不好意思再开口。
儿时的朱元璋与汤和(剧照)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会选择汤和呢?难道不怕汤和也闹情绪吗?不怕,因为朱元璋太了解自己这位发小了,汤和也太了解自己那位发小朱元璋了!汤和这个人是性格相对比较温和,平日里本就不太争强好胜。或许是因为太了解朱元璋的性格吧,汤和在功成名就之后还是明王朝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的淮西籍将领!朱元璋知道,别说是给汤和封一个侯爵,就算给他封一个伯爵,他只会欣然接受,绝不会闹。
明太祖朱元璋祭天登基(剧照)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被封为中山侯之后,汤和欣然接受了,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对比,朱元璋也是相当受用的,并没有亏待了汤和。几年之后, 朱元璋便将汤和晋封为了信国公。即便是在懿文太子朱标辞世、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的日子里,汤和也没有成为朱元璋针对的目标!洪武二十八年,汤和在凤阳老家寿终正寝,与徐达等人一样,被朱元璋追赠了东欧王(郡王)爵位、谥“襄武”,成为了明王朝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开国元戎。
宏伟的汤和墓,朱元璋对发小最后的交代
综上所述,汤和没能在明王朝建立之后第一批被封为公爵,与他彼时的地位有一定关系,毕竟徐达、李文忠、冯胜等人的地位都要比他高一些。但更主要的还是朱元璋为了控制公爵数量而用他来堵住淮西籍将领的嘴。以汤和的功劳和他与朱元璋的关系,只被封为了侯爵,其他人凭什么去争公爵?朱元璋一句话便可以把他们全部怼回去——“对照下汤和,你们配不配得上公爵、自己对号入座吧!”当然,朱元璋对汤和的了解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毕竟是发小,朱元璋太了解汤和了,知道他不会去争。换作其他人,恐怕朱元璋还是要掂量掂量的。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汤和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居功甚伟,再加上他和朱元璋的关系,封国公再自然不过了。可第一次大封的时候,汤和只是侯,不在开国六公之列。至于原因?也很简单,震慑众人。就像我们新中国55年大授衔一样,粟裕镇大将,萧克镇上将。汤和就起到这个作用,谁不服,和汤和比比资历和功劳。朱元璋也知道委屈了这位老哥,没多久就给他升成国公了,那时候汤和平云南,大功劳,封国公谁也没啥说的,只是那时候大明武力昌盛,征云南就是送功劳。明显是朱元璋照顾这位老哥。另外说一句,汤和是明朝开国大将少有善终的。可见,朱元璋对他这位职业领路人的确与其他人不同。
因为喝醉了乱说了一句不忠的话。
也因此一辈子小心翼翼,终得善终。死后追封为王。
汤和在守常州防张士诚时,曾有事请于明太祖,未得允,酒后出怨言:“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明史·汤和传》)
这是帝王手段,开国分封肯定有的人感觉自己被封小了,心理不服,朱元璋把和自己关系最好的人功劳也大分的低点,其它人也不好闹意见,汤和受了委屈如果能明白朱元璋苦心自然好,如果理解不了帝王苦心也闹意见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在一起就是创世三杰 汤和 、徐达、常遇春!
朱元璋也是个很有手腕的人 前期是以大哥的身份儿时的玩伴 拉近关系中期就是养精蓄锐,忠义的品行 树立威信 扬名四海!
后期谁威信比他大,他就夺谁的权!汤和、被徐达都是统帅,后期全权倚仗徐达,把汤和调离指挥中心后者也因为如此逃过一劫! 会杀有功之臣,就证明掌权者的“不自信”。
只能说这就是典型的杀鸡儆猴,开国了,大家功劳都不小,该怎么封赏呢?拿汤和开刀,其他人只能闭嘴了。
明朝开国后论功行赏,朱元璋封了六人为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有人就问了,汤和与朱元璋关系匪浅,可以说朱元璋后来能当上皇帝,很大一部分都是汤和的功劳,因为当时是他写信让朱元璋加入红巾军的,那么,汤和最后为什么只得到了一个侯爵呢?
据记载,汤和虽然不是开国六王之一,但他在二十九位侯爵的排位中却是位列第一的,而且在洪武十一年的时候又被追封为信国公,这样看来汤和的地位与开国六王也差不多,所以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至于他没有被朱元璋封为公爵的原因,其实也很好解释,那就是汤和这个人喜欢喝酒,而且还经常因为酒醉犯错。
他在驻守常州时,曾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便在喝醉后埋怨说:“我镇守此城,就像坐在屋脊之上,左右为难。”朱元璋听说之后怀恨在心,所以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没有封汤和公爵。
给出的原因则是他放走了陈友谅的余党,造成了八郡被骚扰,还军途中又被秀兰山贼寇袭击,失去了两名指挥使。在追封汤和为信国公的时候,朱元璋还在说这件事,并且命人刻在了世袭凭证上。
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病重,朱元璋与他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第二年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他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朱元璋大将汤和,墓前神道碑上2000多字为何会被凿掉?
本文2023-10-20 20:32: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1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