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古”的发源地
古姓渊源
1、以字号为姓:商朝末年的周族领袖古公亶父,是黄帝直系裔孙,本姓姬,古公是号,亶父是名。到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后,周武王追尊古公亶父为“周太王”。而古公次子仲雍的遗留在周原陕西岐山县的第二个儿子姬旻,为纪念爷爷古公,遂以“古”为姓,称古旻。
2、以国号为姓:商朝末年有“古”国。今出土的青铜器有“古伯尊”等,而“古伯”就是商末周初人,古国族首领。古国其后有以国名命氏者。
3、古成氏改姓:古成氏也是周太王古公的苗裔,晋献公时本姓“却”,后派衍有“苦成氏”,苦成氏又分派出“古成氏”,古成氏中又有一支改为“古”姓。
5、吐奚氏改姓:吐奚氏是鲜卑族姓氏(鲜卑族是黄帝的苗裔),在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时,实行汉化,穿汉服,改汉姓,其中有“吐奚氏”改为“古”姓。
6、回族古姓:回族古氏来自中亚国家,公元755年有中亚人古都白丁,任大将军,其后有以“古”为姓。
7、
另外,组成古氏大军的还有苗族古姓、彝族古姓、满族古姓、台湾高山族古姓等等,详细来源资料见古小彬、古军喜合著的《古姓史话》一书,该书可与作者联系邮购,1280元/本。
附:近年对“古氏文史”的研究及“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出版的古氏文献 》》》》》》》
1、《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主编:古奠基、古小彬,1994,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编委会出版。
2、赣闽边《新安古氏八修谱》/主编:古芳清、古小彬,1995。
3、《古氏渊源暨分支(大陆版)》/名誉主编:古国瑞,执行主编:古小彬,1997,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出版
4、《古氏渊源暨分支(台湾版)》/主编:古国瑞、古小彬,2000,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出版。
5、《古氏史志(第一卷)》/总编:古培才、古小彬,2000,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
6、《台湾古氏宗谱》/主编:古国瑞,2001,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出版。
7、《古青淦家谱》/主编:古小彬,2001,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出版。
8、《古姓史话》/编著:古军喜、古小彬,2002,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9、湖南岳阳县《古氏族谱》/主编:古朝阳,2002,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出版。
10、广东五华县《古氏族谱》/主编:古赐金(古换新),2003,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出版。
11、四川三台县《新安堂古氏族谱》/主编:古松元、古小彬,2003,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出版。
12、四川新都区《新安堂古氏族谱》/主编:古松元、古小彬,2003,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出版。
13、川滇《古氏宗谱》/总编:古代贵、古代和,总顾问:古小彬、古剑锋,2004,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出版。
14、《古氏历代系祖及人物略传》/编著:古焕球,顾问:古国瑞、古小彬、古汉金、古汉寿、古进昌、古子隆、古奠基,2004,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出版。
15、广西贵港市《古氏族谱》/编制:古倩如,2005。
16、
A、《古姓寻根岐山行》/作者:古小彬,刊载于《游遍天下》2004年2月总第28期。
B、《古姓渊源》/作者:古小彬,刊载于《游遍天下》2004年2月总第28期。
C、《古氏族谱概述》/作者:古小彬,刊载于《图书馆论坛》2004年4月第24卷第1期。
附:古氏人物
古公亶父:商朝末年周族伟大领袖、杰出政治家,尊为“周太王”,古氏鼻祖。
古成昌:汉朝侍郎。
古霸:后汉献帝时,任东平王从事。
古弼:北魏宰相。
古之奇:唐朝文学家。
古云应:山西省临汾市人,唐朝任洪州通判,南迁古氏一世祖。
古全规:江西省宁都县人,任会稽太守。
古成之:广东省河源市人,宋朝岭南第一位进士,官至棉竹县令。著名文学家、孔庙乡贤。
古太素:四川省金堂县人,宋朝名医、藏书家。
古革:广东省梅州市人,宋朝进士,官至潮州太守。潮州府名宦、程乡县乡贤。
古朴:河南省淮阳县人,明朝进士,官至户部尚书。
古彦辉:广东省五华县人,明朝岁贡,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德化县名宦、长乐县乡贤。
古琏:广东省和平县人,明朝岁贡,官至漳州府太守。祀乡贤。
古文炳:广东省番禺区人,明朝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南宁知府,孔庙乡贤。
古之贤:重庆市梁平县人,明朝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梁山县名宦。
古其品:重庆市梁平县人,明朝末年画家。
古澧:湖北省荆门市人,清朝进士,虞乡县乡贤。
古隆贤:广东省惠东县人,太平天国奉王。
古应芬:广东省番禺区人,民国元老,孙中山秘书、中央财政部长、文官长。
古大存:广东省五华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广东省省委书记兼省长、中央候补委员。
古耕虞:重庆市人,民族资本家,全国人大常委。
古柏:江西省寻乌县人:革命英烈,毛泽东主席秘书。
古远兴:江西省兴国县人,毛泽东主席警卫员。
古元:著名美术家,木刻大师,全国政协委员。
相关古氏人物详细资料,可阅读古培才、古小彬总编的《古氏史志(第一卷)》,定价60元/部,可与该书总编联系邮购。
附:45世古小彬直系族谱:
1世:古云应(784--848),任洪州通判。从山西临汾市迁入江西南昌市。
2世:古 浩(807--876),任虔化县令。居江西宁都县。
3世:古 均(833--893),任秘书郎。居江西宁都县。
4世:古 礼(857--924),任揖大祝。居江西宁都县。
5世:古 蕃(877--939),任窦州都监。居江西宁都县。
6世:古全规(900--989),任会稽太守。居江西宁都县
7世:古延昌(921--991),任虔州牧知。居江西宁都县。
8世:古立之(948--1016),居江西宁都县。
9世:古大承
10世:古伯元
11世:古仲达
12世:古元桃 ,迁居江西省宁都县固厚乡。
13世:古松我
14世:古柏仁
15世:古伏元
16世:古长远
17世:古志德
18世:古思仪,号古訔,居江西宁都县固厚乡,1237年举人,《赣州府志》有载。
19世:古时桂,居江西宁都县固厚乡。
20世:古继光,居江西宁都县固厚乡。
21世:古旻可,居江西宁都县固厚乡。
22世:古近天(1320--1391)迁居江西瑞金市云石山乡。
23世:古朝辅(1352--1417)居江西瑞金市。
24世:古兴尚(1404--1464)居江西瑞金市。
25世:古惟江(1423--1466)
26世:古敏善(1443--1520)
27世:古振富(1465--1528)
28世:古凤表(1499—1559)
29世:古应乔(1518—1559)
30世:古文珂(1542—1581)
31世:古必慧(1560-- )
32世:古言慎(1590--1630)
33世:古道江(1613--1651)
34世:古可赞(1644-- )
35世:古奕冕(1678--1741)
36世:古世登(1712--1755)
37世:古德洪(1750--1796)
38世:古瑞鹆(1785—1835)
39世:古庆秀(1815—1867)
40世:古英琩(1849—1893)
41世:古贤梯(1874--1945)
42世:古芳葵(1900--1948)
43世:古绍仁(1917—1970)
44世:
45世:
46世:
47世:
古姓字辈
又称为派辈、派序、辈名、派语供家族成员取名择字之用。古时多应用于男性,至近代,女子名字中亦较常出现,以示男女平等。从一个人的名字中,可以看出他是家族中第几辈,或称第几世、第几代。
江西省宁都县、于都县、瑞金市、广昌县、兴国县、永丰县、贵溪县、进贤县、乐安县及福建省长汀县、宁化县的古姓,在清代第六次续修族谱时,曾统一拟定字派:
道可奕世德,瑞庆英贤芳;绍接家风盛,拔魁声自扬。
后来在七修谱时有所更改。至八修谱时,发现有许多字与祖名犯讳,便重新拟定派语,自四十一世始全部启用如下派语:
贤良家发贵,吉星运兆长;才学能治国,伟业耀华邦。
湖南省岳阳县与重庆市奉节县古姓,统一字派为:
功助先泽,荣昭国华;典常式序,科第起家。
河南省唐河县、民权县、社旗县古姓,统一字派为:
纪长向扬,昌宗昭明;亦世兴旺,远传诗礼。
湖北省红安县与河南省新县古姓,统一字派为:
太学复兴,尚德克承;立传忠厚,继启贤能。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横县、贵港市、荔浦县、鹿寨县、宁明县及防城港市,统一字派为:
元孟昌基恩,芳联奕世蕃;中行宏大业,永远定乾坤。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古姓,统一字派为:
轻存必云之,重道时刚士;登德天其维,启国应锦培。
安徽省无为县、芜湖市、铜陵市、祁门县、青阳县及江苏省江浦县古姓,统一字派为:
嗣绍上德,淑绪宏名;耕种为本,孝友是存;
谨敦伦纪,诚振纲常;箴铭宜奉,谟训必详。
江西省遂川县、广西贺州市、湖南省炎陵县古革公房后裔,于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年)统修族谱时,拟定自三十五世开始统一启用字派为:
永年思国宝,俊杰佐朝纲;忠厚宜家远,诗书继世长;
怀仁存善德,崇本定芬芳;勤绍先谟训,兴隆富贵昌。
湖南省醴陵市、浏阳市、平江县、攸县及江西省萍乡市、万载县、铜鼓县、分宜县、宜春市、新余市、进贤县古姓,在联修族谱时,还制订了百字谱派:
开源居上世,继迹在岐阳;丕显文谟耀,钦承列武光。
致身扶圣驾,授命振朝纲;秀毓忠诚子,灵彰孝德郎。
乡贤崇永祀,国宝降嘉祥;量美汪洋巨,臣欣社稷藏。
作箴风令尹,遗爱颂甘棠;寰外乾坤大,山中日月长。
雁联三进士,代报五同堂;松柏操谁守,绸银赐久蒇。
广西宾阳县、马山县、武鸣县古姓,其派语为:
辈名:兴志展基永克昌,荣华富贵显名扬。
学名:文典可廷武朝伦,圣贤豪杰学忠臣。
云南省和越南苗族古姓,还有联宗字派:
信、金、绍、兴、发。
一、姓氏源流
古(Gǔ)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后代子孙,以古为氏。据《风俗通》上记载,认为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后。而这个古姓家族的始祖,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在武王得天下时,被追尊为太王,所以,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后代子孙以古为氏,称古姓。
2、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以邑名为氏。据《潜夫论》上有关于“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的记载,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其后人以讹音古成为氏,以后去成单姓古,称古氏。
3、出自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吐奚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指出,后魏吐奚氏改为古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改为单姓古氏。
4、回族中有古姓。据考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另据江苏扬州中学退休教师古城厚老人讲,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时迁至扬州。《扬州府志》有载。古氏原有家谱,历三十三世,后毁于兵难。在明代时,扬州还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称“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河南地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得姓始祖:古公亶父。古姓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是古公亶父,他在担任周族人的首领时,率领族人定居在岐山脚下肥沃的渭河平原。在这里,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开荒种地,发展农业,还兴建了坚固的城墙和宫殿,使周国初具规模并逐渐强盛起来。古公亶父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的爱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尊古公亶父为周大公。古公亶父其后代一支子孙,为了纪念祖上就以祖父称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古,故古姓后人尊古公亶父为古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古姓人口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五位。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今陕西省武功县),后来经常受到周围的游牧民族的侵袭,居无宁日。后稷的第十二代子孙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众人另辟家园。结果在歧山(今陕西省歧山县)定居,古公亶父致力农业,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终于建立了强大的周族。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号为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时吐奚氏的后代也有改姓为古的。古氏在台湾的居住地区,以新竹、苗栗等地为最多,且多采用聚族数古户而居的形式。这类村庄在苗栗西湖、台中东势、屏东潮州、竹东、杨梅等地几乎随处可见。古氏迁台,发生于清康熙年间。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时,就有古氏从广东五华来台开基,其中义民古兰伯、古芬兴等就居住下淡水港东西二里处。至乾隆年间,又有一支古氏从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园县龙潭坡,后迁住台北、台东、新竹等地。据清举人丘荷公主编《上杭县志·氏族志》载:“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后,因以为氏。”新安为古姓远祖居地,这个远祖就是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国《上杭县志·氏族志》云:“县东安乡有古姓十数户”。这些“安乡”古氏住的村子——马祖滩,现已改属临城黄竹行政村所辖。20来户村民,务农为业。他们由于历史变迁,只知道远祖源于新安郡,其他无谱可依。
西昌杨氏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在云南,元朝灭亡后的几十年一直是大明朝的天下,在元朝灭亡前夕杨赛因不花因子受赏世袭千户,直到他逝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享年67岁,其在西昌的后人(杨保)还在西昌建了杨氏宗祠。
关于杨氏族谱的记载,我了解到西昌杨氏的族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但具体的族谱记载可能因为历史原因已经遗失或损坏。目前,西昌杨氏后人会编写家谱,但只有近代的世系可以完全确定。
建议您咨询当地的杨氏后人或历史学者,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谱牒之词,初见于司马迁名著《史记·三代世表》,文章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族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它的创建起源很早,随着《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的考古发现,译其所记载的是远在商朝时期的“家谱刻辞”。
百家姓“古”的发源地
本文2023-10-20 20:14: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