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李玫是李敖的女儿李玫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歌手李玫是李敖的女儿李玫吗?,第1张

不是的,李敖的女儿不是李玫。根据公开资料,李敖的女儿是李谌、李文。

- 李谌(chén)于1994年11月23日生于台湾,系著名作家李敖与王小屯的女儿。

- 李文,1964年12月出生,华裔美国人,英语教授、作家、礼仪专家、维权者,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长女。

孔明歌

  心热不能成大事,

  因为它常错。

  要用大脑指挥心,

  这样才上策。

  如何变得有大脑?

  那要隆中卧。

  孔明一旦出茅庐,

  风云全变色。

  孔明具有大头脑,

  羽扇真开廓。

  他使孙权成孙子,

  曹操空横槊。

  孔明才是政治家,

  他不是政客。

  政客其实没大脑,

  政客常失落。

  孔明只要出山清,

  不要清君侧。

  心知最后一场空,

  但他不说破。

  孔明鞠躬又尽瘁,

  只有做做做。

  但问耕耘好不好,

  不再问收获。

  孔明明知无大将,

  他们太软弱。

  但他仍要斩马谡,

  当头给棒喝。

  孔明未捷身先死,

  一切云烟过。

  孔明大脑终成灰,

  孔明心儿热。

  1983年7月之晨

百度——李敖贴吧、李敖论坛、李敖研究网,提供最全李敖资料!

不算太多,不过李敖出版的《要把金针度与人》专门提到《李太白集》。下边都是李敖的原文:

  李白:《李太白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静宁西南)。出身富商之家,五岁移居四川。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是个“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神童。二十六岁离家远游,五湖四海,见闻颇多。四十二岁后,见到唐玄宗,得到“翰林供奉”(起草文书)的差使,以写诗得到赏识。后来,在安史之乱中,跟错了永王璘,五十七岁那年,以涉嫌叛乱,判死刑。经过朋友奔走,改为流放边区,中途遇赦。后来想从军报国,因病未能如愿,“天夺壮士心”,于六十二岁死去。

  李白的一生,大体和唐玄宗时代同期,从他一生中第一首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到最后一首《临路歌》,写诗写了四十年。李白的诗,气魄博大、感情充沛、天才横溢。杜甫称赞说“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当然是说得玄了,不过诗写得前无古人,的确不假。

  李白的诗中,有许多“一醉累月轻王侯”的反抗,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见在他的内心深处,是要冲决网罗的。他写“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等诗,代中国人民发出他们的苦难之声、风雨之声,也都是这一反抗的延续。

中国古代的大诗人李白,听说喝醉了酒到水里去捞月亮淹死的,后来有了句成语,叫“水中捞月”;还有一句诗,叫“镜花水月总成空”。

唐朝的女道士,许多都是私娼。其中水准与情调,有的很高,自然就是大家漫爱的最佳人选。李白有送女道士褚三清的诗,施肩吾有赠女道士郑玉华的诗,例子举不胜举。

百度——李敖贴吧、李敖论坛、李敖研究网,提供最全李敖资料!

他在台湾坐牢,当然是在台湾书被禁,据他自己说台湾前后十四年没有李敖的名字出现(报纸、广播、电视、书刊都没有李敖这两个字),1987年蒋经国去世前,台湾解除了报禁,党禁,随后李敖的书也不再禁了。

李敖的书在大陆主要是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的,零星的还有别的出版社出过一些。大陆的版本都有删节,李敖当时跟出版社有契约,他的书可以删,但文字不能改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的40本《李敖大全集》删节的不少,建议有经济条件的可以通过相关渠道买到台湾版的《李敖大全集》,也是40本。本人认为台湾版的《李敖大全集》,无论是设计还是装帧都比较考究,比大陆版的好很多。

李敖的三本小说(北京法源寺、上山上山爱、虚拟的十七岁)和一个剧本《红色十一》,在大陆只有《北京法源寺》和《红色十一》可以出版,《北京法源寺》在最早的版本中还有删节,现在好像是完整版了。《上山上山爱》、《虚拟的十七岁》因为情节涉及情色,在大陆尚未出版。年初他的《李敖议坛哀思录》也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了大陆版,内容有删减。

  三毛

  [名字的来历]

  1943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 浙江省定海县人,本名陈懋平,“懋”是家谱上属于她那一代的排行,“平”是因为在 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做为父亲的我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凌晨逝世。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后拜为干爹);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简历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三毛作品欣赏: 《逃学为读书》、《孤独的长跑者》、哭泣的骆驼、背影、稻草人手记、送你一匹马

  台湾女作家三毛已去世多年,可是她的确切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近日,一本名为《三毛死于谋杀》的图书纷纷出现在上海各家书店中。但其中对三毛的很多事都进行质疑,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用三毛助自己出名的动机。

  三毛一生“流浪”过54个国家。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4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

  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第二天,台湾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三毛的死讯,香港80余家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对三毛的死因提出疑问,认为警方的现场勘察太匆忙、“因病厌世、自缢身亡”的结论太武断,会不会有真正的凶犯逃脱法网三毛崇敬爱情。1973年,三毛与西班牙美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结婚,1979年荷西在北非潜水时丧生,三毛哭得死去活来,从此生活在对荷西的思念中。

  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

  三毛对大陆文化名人张乐平、姚雪垠、贾平凹、王洛宾等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1989年,三毛到上海与画家张乐平相见,认画家为“爸爸”。她用上海话告诉画家:“我3岁多就离开了上海,那时我刚懂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那个到处流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对我影响可大了。许多年以后,当我在异国他乡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取笔名用了‘三毛’这个名字。”

  三毛写过一首《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歌在台湾被禁唱了十几年,因为当局认为歌词中“远方”指的就是中国大陆。1990年12月,三毛编剧的**《滚滚红尘》参加台湾金马奖角逐,夺取8项大奖,却没有三毛的最佳原著编剧奖。《滚滚红尘》引起台湾某些当权者的愤怒:“刻意歌颂中共、肆意攻击政府、丑化国军……”有人认为,三毛有可能因此成为政治牺牲品。

  书中把对三毛死因的各种猜测,比如绝症无望说、孤单寂寞说、为情所困说、江郎才尽说及自杀情结说等,都一一予以驳斥。书中还引用了10位著名人士对三毛的谈论,认为三毛死得怪异、突然,她没有理由自裁。把三毛的死解释成自杀是对她的不公平,甚至是对她人格的污辱。

  附:三毛致贾平凹的信

  平凹先生:

  现在时刻是西元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清晨两点。下雨了。

  今年开笔的头一封信,写给您:我心极喜爱的大师。恭恭敬敬的。

  感谢您的这枝笔,带给读者如我,许多个不睡的夜。虽然只看过两本您的大作,《天狗》与《浮躁》,可是反反复复,也看了快二十遍以上,等于四十本书了。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与您的文笔最有感应,看到后来,看成了某种孤寂。一生酷爱读书,是个读书的人,只可惜很少有朋友能够讲讲这方面的心得。读您的书,内心寂寞尤甚,没有功力的人看您的书,要看走样的。

  在台湾,有一个女朋友,她拿了您的书去看,而且肯跟我讨论,但她看书不深入,能够抓捉一些味道,我也没有选择的只有跟这位朋友讲讲“天狗”。这一年来,内心积压着一种苦闷,它不来自我个人生活,而是因为认识了您的书本。在大陆,会有人搭我的话,说“贾平凹是好呀!”我盯住人看,追问“怎么好法?”人说不上来,我就再一次把自己闷死。看您书的人等闲看看,我不开心。

  平凹先生,您是大师级的作家,看了您的小说之后,我胸口闷住已有很久,这种情形,在看“红楼梦”,看张爱玲时也出现过,但他们仍不那么“对位”,直到有一次在香港有人讲起大陆作家群,其中提到您的名字。一口气买了十数位的,一位一位拜读,到您的书出现,方才松了口气,想长啸起来。对了,是一位大师。一颗巨星的诞生,就是如此。我没有看走眼。以后就凭那两本手边的书,一天四五小时的读您。

  要不是您的赠书来了,可能一辈子没有动机写出这样的信。就算现在写出来,想这份感觉——由您书中获得的,也是经过了我个人读书历程的“再创造”,即使面对的是作者您本人,我的被封闭感仍然如旧,但有一点也许我们是可以沟通的,那就是:您的作品实在太深刻。不是背景取材问题:是您本身的灵魂。

  今天阅读三个人的作品,在二十次以上,一位是曹禺,一位是张爱玲,一位是您。深深感谢。

  没有说一句客套的话,您所赠给我的重礼,今生今世当好好保存,珍爱,是我极为看重的书籍。不寄我的书给您,原因很简单,相比之下,三毛的作品是写给一般人看的,贾平凹的著作,是写给三毛这种真正以一生的时光来阅读的人看的。我的书,不上您的书架,除非是友谊而不是文字。

  台湾有位作家,叫做“七等生”,他的书不销,但极为独特,如果您想看他,我很乐于介绍您这些书。

  想我们都是书痴,昨日翻看您的“自选集”,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时里有些惊吓。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我轻轻地翻了数页。合上了书,有些想退的感觉。散文是那么直接,更明显的真诚,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那不是“黑氏”的生活告白,那是您的。今晨我再去读。以后会再读,再念,将来再将感想告诉您。先念了三遍“观察”(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二)。

  四月(一九九○年)底在西安下了飞机,站在外面那大广场上发呆,想,贾平凹就住在这个城市里,心里有着一份巨大的茫然,抽了几支烟,在冷空气中看烟慢慢散去,尔后我走了,若有所失的一种举步。

  吃了止痛药才写这封信的,后天将住院开刀去了,一时里没法出远门,没法工作起码一年,有不大好的病。

  如果身子不那么累了,也许四五个月可以来西安,看看您吗?倒不必陪了游玩,只想跟您讲讲我心目中所知所感的当代大师——贾平凹。

  用了最宝爱的毛边纸给您写信,此地信纸太白。这种纸台北不好买了,我存放着的。我地址在信封上。

  您的故乡,成了我的“梦魅”。商州不存在的。

  三毛敬上

  (看过这封信,发现信里对三毛即将离世没有丝毫的蛛丝马迹,三毛的死因更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但是既然故人已去,就让她安心地去吧,这是她选择的方式,我们要尊重她。)

  哭三毛---贾平凹

  三毛死了。我与三毛并不相识但在将要相识的时候三毛死了。三毛托人带来口信嘱我寄几本我的新书给她。我刚刚将书寄去的时候,三毛死了。我邀请她来西安,陪她随心所欲地在黄土地上逛逛,信函她还未收到,三毛死了。三毛的死,对我是太突然了。我想三毛对于她的死也一定是突然,但是,就这么突然地将三毛死了,死了。

  人活着是多么的不容易,人死灯灭却这样快捷吗?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夜半的孤灯下,我常常翻开她的书,瞧着那一张似乎很苦的脸,想她毕竟是海峡那边的女子,远在天边,我是无缘等待得到相识面谈的。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五日,我从乡下返回西安的当天,蓦然发现了《 陕西日报 》上署名孙聪先生的一篇《 三毛谈陕西 》的文章。三毛竟然来过陕西?我却一点不知道!将那文章读下去,文章的后半部分几乎全写到了我。三毛说:“我特别喜欢读陕西作家贾平凹的书。”她还专门告我普通话念凹为(āo ),但我听北方人都念凹( wā),这样亲切所以我一直也念平凹( wā)。她告诉我,“在台湾只看到了平凹的两本书,一本是《 天狗 》,一本是《 浮躁 》。我看第一篇时就非常喜欢,连看了三遍,每个标点我都研究,太有意思了,他用词很怪可很有味,每次看完我都要流泪。眼睛都要看瞎了。他写的商州人很好。这两本书我都快看烂了。你转告他,他的作品很深沉,我非常喜欢,今后有新书就寄我一本。我很崇拜他,他是当代最好的作家,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他的书写得很好,看许多书都没像看他的书这样连看几遍,有空就看,有时我就看平凹的照片,研究他,他脑子里的东西太多了……大陆除了平凹的作品外,还爱读张贤亮和钟阿城的作品……”读罢这篇文章,我并不敢以三毛的评价而洋洋得意,但对于她一个台湾人,对于她一个声名远震的作家,我感动着她的真诚直率和坦荡,为能得到她的理解而高兴。也就在第二天,孙聪先生打问到了我的住址赶来,我才知道他是省电台的记者,于一九九○年的十月在杭州花家山宾馆开会,偶尔在那里见到了三毛,这篇文章就是那次见面的谈话记录。孙聪先生详细地给我说了三毛让他带给我的话,说三毛到西安时很想找我,但又没有找,认为“从他的作品来看他很有意思,隔着山去看,他更有神秘感,如果见了面就没意思了,但我一定要拜访他。”说是明年或者后年,她要以私人的名义来西安,问我愿不愿给她借一辆旧自行车,陪她到商州走动。又说她在大陆几个城市寻我的别的作品,但没寻到,希望我寄她几本,她一定将书钱邮来。并开玩笑地对孙聪说:“我去找平凹,他的太太不会吃醋吧?会烧菜吗?”还送我一张名片,上边用钢笔写了:“平凹先生,您的忠实读者三毛。”于是,送走了孙聪,我便包扎了四本书去邮局,且复了信,说盼望她明年来西安,只要她肯冒险,不怕苦,不怕狼,能吃下粗饭,敢不卫生,我们就一块骑旧车子去一般人不去的地方逛逛,吃地方小吃,看地方戏曲,参加婚丧嫁娶的活动,了解社会最基层的人事。这书和信是十二月十六日寄走的。我等待着三毛的回音,等了二十天,我看到了报纸上的消息:三毛在两天前自杀身亡了。

  三毛死了,死于自杀。她为什么自杀?是她完全理解了人生,是她完成了她活着要贡献的那一份艺术,是太孤独,还是别的原因,我无法了解。作为一个热爱着她的读者,我无限悲痛。我遗憾的是我们刚刚要结识,她竟死了,我们之间相识的缘分只能是在这一种神秘的境界中吗?!

  三毛死了,消息见报的当天下午,我收到了许多人给我的电话,第一句都是:“你知道吗?三毛死了!”接着就沉默不语,然后差不多要说:“她是你的一位知音,她死了……”这些人都是看到了《 陕西日报 》上的那篇文章而向我打电话的。以后的这些天,但凡见到熟人,都这么给我说三毛,似乎三毛真是我的什么亲戚关系而来安慰我。我真诚地感谢着这些热爱三毛的读者,我为他们来向我表达对三毛死的痛惜感到荣幸,但我,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的时候就发呆,内心一片悲哀。我并没有见过三毛,几个晚上都似乎梦见到一个高高的披着长发的女人,醒来思忆着梦的境界,不禁就想到了那一幅《 洛神图 》古画。但有时硬是不相信三毛会死,或许一切都是讹传,说不定某一日三毛真的就再来到了西安。可是,可是,所有的报纸、广播都在报道三毛死了,在街上走,随时可听见有人在议论三毛的死,是的,她是真死了。我只好对着报纸上的消息思念这位天才的作家,默默地祝愿她的灵魂上天列入仙班。

  三毛是死了,不死的是她的书,是她的魅力。她以她的作品和她的人生创造着一个强刺激的三毛,强刺激的三毛的自杀更丰富着一个使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作家。

  1991年1月7日

  谈三毛

  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三毛父亲陈嗣庆

  在我这个做母亲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过是我的孩子而已。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的面对人生。 ———三毛母亲缪进兰

  三毛曾说过很羡慕我和秦汉恩爱,也想找一个关心自己、可以谈心的及工作上的伴侣,可惜未能找到理想对象。对于死去的丈夫,她仍然十分怀念。她太不注意保护自己……我曾经劝她不要太过任性,就算自己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也要为父母保养身体。

  ———演员林青霞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份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 ———作家贾平凹

  有些本来是含义美好的名词,用得滥了,也就变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满街走是一个例子,银幕、荧幕上的奇女子频频出现也是一个例子。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衔头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

  ———作家梁羽生

  三毛很友善,但我对她印象欠佳。三毛说她“不是个喜欢把自己落在框子里去说话的人”,我看却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这个框框就是她那个一再重复的爱情故事,其中有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乡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国际路线,和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如果三毛是个美人,也许她可以有不断的风流余韵传世,因为这算是美人的特权。但三毛显然不是,所以,她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是她真人不胜负荷的……

  ———作家李敖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作家司马中原

  有很多人批评三毛,认为她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作梦,我不以为然。基本上,文学创作是一个人性灵升华的最高表现,她既能升华出这样的情感,就表示她有这样的层次,这比起很多作家,我觉得她在灵性上要高出很多。 ———演员胡茵梦

  三毛对生命的看法与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体和死后有灵魂两种形式。她自己理智地选择追求第二阶段的生命形式,我们应尊重她的选择,不用太悲哀。三毛选择自杀,一定有她的道理。 ———作家倪匡

  走近三毛

  山风

  一直认为三毛不过是个喜欢四处流浪,喜欢摆弄点文字的怪女子,至于她的自缢身亡,更是懒得议论。今夜无聊,捧着厚厚的《三毛全集》,消磨时光。深入其中,渐感一种莫名的恐惧从夜的另一边袭来。点起一支烟,抬头望窗外月瘦如钩,耳边不时涌进声嘶力竭的歌声。看表,快近午夜了,整座城市还在创造着与庆祝着。关于三毛的思绪,如断线的风筝,在笑声与歌声的上空挣扎着游荡,无处落脚。

  一个活得如此充实的性情女子,竟也终究逃脱不掉思想的谋杀。

  天生她就是个思想者,尚是童年,便开始将自己高悬在这个尘世的上空,冷眼相看生命之轻,看芸芸众生如何舍家弃子而追名逐利,执拗着不肯“入乡随俗”,迷失与苦痛仿佛便是童年三毛的全部,然而,我始终不能明白那种迷失和苦痛究竟源自何方?难道仅仅是那幅《珍妮的画像》?或是上帝的恩赐?

  龙的血脉、斗牛士的爱情与撒哈拉的根,究竟是谁攻破了三毛本就脆弱的防线?苦心经营的城池在离开

  岛的那一该便轰然倒下了,

  白驹过隙,三毛开始回首二毛,她似乎觉得十年的流浪使自己有了个质的蜕变,变得凡事有爱起来,而给我的感觉即使是二十年后的三毛也始终未能摆脱二毛作为一个天生思想者的纠缠。正如她自己所写“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着,拚命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我不知道三毛是否最终探求到了可以满意的答案,但能肯定的是她终未能超脱那童年的哀伤。

  雨季果真未再来么?

  从台北到香港,从马德里到伦敦再入撒哈拉,一路走来,三毛一直用一种淡然而又执着的眼光冷冷地看那些可笑的人和可爱的人如何在创造文明的同时制造荒谬,以及如何繁殖“新人类”。最后又看回了台湾,她一直企图将那年的雨季趋赶出自己灵魂的殖民地,然而许是台湾多雨的原故吧,回居台湾的三毛,灵魂的最深处又渐渐下起了久违的小雨,最终漫过了心头。或许一个思想丰富者注定要以苦痛陪伴终身。

  三毛终是走了,而我们依然呼吸如故,仍旧疯狂地追逐着,繁衍着,歌声依旧,笑声依旧。这一切都不会因为三毛的走而带走一点什么,所有的城市都在重复上演着有关创造、收获与庆祝的人生喜剧,思想与苦痛正被所有人不遗余力地唾弃,一切都在自觉地向文明挺进,野蛮正在被人类遗忘,仿佛已遥远地可以不去管了。听说撒哈拉沙漠不久也将被改造成美丽而繁华的城市,如果孤独的三毛有灵欣然再往的话,定会住上豪华的宾馆,远离野蛮地袭击了,安息吧!三毛。

  又一阵莫名的悲凉与刻骨的孤单如黑暗中的小鬼丢上来的灰披风,哗啦一下罩住我的全身。我赶紧放下《三毛》,走出户外,全力以赴地听那撕破夜幕的吼声,以不至于被三毛的阴影吞噬。有支麦克风该多好,但我不知道应用怎样的声调呤唱“一身冷月,三步徘徊,今宵酒醒何处,断琴又与谁人听?”。

  九八年秋于七步斋

  三毛作品

  文章 《娃娃新娘》、《妈妈的一封信》、《悬壶济世》、《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手成家》、《蓦然回首》

  《梦里不知身是客》、《三毛——异乡的赌徒》、 《衣带渐宽终不悔》、《学期作业报告》、《紫衣》、

  《哑奴》、《往事如烟》、《不觉碧山暮但闻万壑松》、《青鸟不到的地方》、《背影》 、《夏日烟愁》

  《读三毛的'倾城'》、《爱和信任》、《亲不亲,故乡人》、《浪迹天涯话买卖》、《少年愁》、《长歌杨柳青青》 《教书不是塔》、《写作不难》、《似曾相识燕归来》、《卖花女》、《翻船人看黄鹤楼》、《极乐鸟》 《芳邻》、《随风而去》、《西风不识相》、《三毛:生命的绝唱》、 《关于三毛》、《三毛的通灵传奇》

  文集

  《倾城》、《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马》、《背影》、《我的宝贝》、《闹学记》《万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记》、《随想》 、《谈心》

  三毛纪念馆:http://wwweelovecn/modules/m/id=sanmao

  流浪的三毛--陈平纪念:http://sanmaomemskycom

文如其人。李敖是特立独行的怪杰。他精通文史,学贯中西,以其杂文反封建、骂暴政、揭时弊,呼吁政治民主,鼓吹言论自由。其文谈古论今,惊世骇俗,以思想的敏锐、见解的独到、谈吐的坦荡而自成一家之言。李敖的杂文如刺向专制暴虐者的剑、烧向丑恶人事和伪道学伪善者的烈火,但他谈论两性之情又是温文尔雅、真诚严肃,一点也不玩世的。

喜爱调侃和幽默也是李敖文风的重要特色,如曾引用英国的首相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1st Earl of Beaconsfield)讲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三种谎话:谎话、可恶的谎话、统计学。”(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实际上这句话是马克吐温将其发扬光大,后经学者考证最早出处并非Disraeli, 而是Charles Wentworth Dilke)以讽刺统计学;但是也有人怀疑李敖对统计学的真正认知程度。杨照说:“李敖的英文程度不差,然而他显然殊少受到西方现代文学影响。他对现代哲学、现代文学,惯常抱持一份不信任的态度,他知道‘艾略特(TS Eliot)已咬定小说到了福楼拜(Flaubert)和詹姆士(Henry James)之后已无可为’,不过他对福楼拜和詹姆士之后的现代小说到底长什么样子、玩什么花样,显然不甚了了。”

李敖的作品以文字尖锐、不留情面著称。如其散文以及评论文章等,常常会引起争议:例如曾评价余光中“文高于学,学高于诗,诗高于品”、“一软骨文人耳,吟风弄月、咏表妹、拉朋党、媚权贵、抢交椅、争职位、无狼心、有狗肺者也”,并认为其言论粉饰了蒋介石当政时期国民政府的专制行为,这些评价引起的反应不一。

《自由中国》结束,到六零年代再起来的,是《文星》杂志。它是五七年创刊的,到六五年停刊。它前面一半的生命没有引起注意,后来到胡适去世的前后,李敖在上面写文章,有几篇非常脍炙人口,造成全台湾轰动,文化界轰动。胡适去世时,《文星》杂志纪念胡适的专号卖了三版,从那时起,《文星》就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文化刊物。

当时,李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强调的是西化和反传统,李敖的《传统下的独白》等,在学生圈里震动很大,好像眼睛一下子睁开了,那时的李敖是文化英雄!对那一代人,包括比那一代大一些的人,形成很大的冲击。不过,李敖基本上是批评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社会。早年他是一个文化批评者,比较不谈当代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议题。他对中国文化的批判,基本上是站在现代化、西化的角度,当然这个现代化里面有不少自由主义成分。

李敖性格特异独行,与众不同。年轻时就因不满旧丧礼体制,就敢当着两千人的面表现出了“吾往矣”的气概,令“吊者”十分不悦。而为人惊诧的最突出的两点就是他的自大与好色。

李敖自称:“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骂我吹牛的人,心里早就立好了我的牌位。”其自大自吹擂,令提倡谦虚的国人为之耳目一新。

然而,李敖在微博上改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却算是遭到了众网友的笔伐,被批做“文人的情怀妄改伟人的胸怀”。

李敖在六十二岁时写回忆录,竟将自己早年的裸照刊登进去。而且他的书中经常有不少女性裸照,还撰写了关于性论的专书《中国性研究》。《李敖快意恩仇录》中有一章“宣*记”记载其数十年性史与性经验。

2005年李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表示希望中国大陆逐步走向“成熟”的、自由和民主的现代社会。李敖的这种政治主张,大部分中国大陆人士认为这是他一贯坚持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追求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体现。李敖主张以一国两制方式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反对“台独”,反对“公投制宪”,反对军购。 北大清华复旦演讲

2005年9月19日李敖赴大陆展开“神州文化之旅”,行程包括香港、北京和上海。过程中,分别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进行了演讲,自认为演讲的目的在于向大陆人民“播撒自由主义的种子”,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认为,李敖是自由主义的实践者。

暨大汕大厦大演讲

2011年四月李敖先生再次来到大陆,北上广东福建两省,参访暨南大学,汕头大学,厦门大学。2011年4月1日,在暨南获封名誉教授,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李敖在广州暨南大学参加“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做了题为《黄花岗第七十三烈士》的讲座。2011年4月2日,台湾作家、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时事批评家李敖先生和美国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汕头大学客座教授潘毓刚在汕大对话,对话题目为“X计划‘思辨进行时’之大师对话”。在汕头大学讲演完后喉咙发炎,是日在厦门记者见其胸前挂着卡片,“喉咙发炎,只能对你笑”。

2011年7月20-26日举行的名家讲座系列第十二讲,李敖做“中国知识分子的走向”讲座。

李敖不断著文尖锐地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又主张“全盘西化”,因而在岛内曾掀起一场文化论战的风波。蒋介石亲下“该书店应即迅速设法予以封闭”的手令,导致《文星》被封。至一九六七年四月,以“妨害公务”罪被提起公诉。曾两度以叛乱罪系狱。(《中华文学通史·第十卷·当代文学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编)

第一次入狱(1971年3月—1976年11月):罪状为台独,实属冤狱。李敖于1970年开始被国民党当局软禁,前后长达十四个月,直到1971年3月被捕。于1972年3月10日正式判决,李敖被判十年大狱。警总军法处乱判李敖叛乱的“主文”是: 李敖预备以非法之方法颠覆“政府”,处有期徒刑十年,褫夺公权六年。 但是时任军事检察官的韩延年说判得太轻,提出声请书,于是复判开始,直拖到三年半后,李敖在被景美军法看守所关押四年八个月后,于1975年12月22日被移送至土城“仁爱教育实验所”。后在1976年11月19日服刑五年八个月期满,无保出狱。

第二次入狱(1981年8月—1982年2月):

表面上是普通刑事案件,即萧孟能诬告李敖案。实质上是第二次政治犯入狱,台湾当局利用萧孟能诬告李敖案,对李敖进行再次“封杀”。这件案子,根本原因在萧孟能抛弃了四十年同甘共苦的发妻朱婉坚,李敖仗义执言,因而触怒了萧孟能和他姘妇王剑芬。李敖自述“我是与他们夫妇一起在《文星》共事多年的见证人,我亲眼看到朱婉坚如何既婉且坚的帮萧孟能赚了这些财产,如今这样子被扫地出门,我不能沉默,我要打抱不平。为了这一打抱不平,我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萧孟能居然受姘妇挑唆,翻脸无情无义,利用我帮他料理水晶大厦一件事做切入点,诬告我侵占。”一开始,台北地方法院陈联欢法官判李敖无罪,但到了“高等法院”后,林晃、黄剑青、顾锦才三法官却希旨承风、玩法弄权,判李敖坐牢半年。李敖自述“判决内容之蹊跷已到了离奇程度,一、三法官竟不承认亲笔字据 二、三法官竟不承认科学鉴定三、三法官竟窜改笔录 四、三法官竟代栽证据 五、三法官竟捏造配偶 六、三法官竟歪曲情理 七、三法官竟对银行作业茫然无知。”李敖出狱后,锲而不舍,追究出萧孟能诬告内情。那时政治因素已结案,法官们乃依法判决,诬告李敖的萧孟能失掉政治靠山,前后两次入狱,萧孟能被李敖告到被通缉,最后逃亡海外。 2011年5月在新浪力邀之下,李敖以“哈喽李敖”的ID正式入驻新浪微博,第一天24小时内发了31条微博,而后坚持原创无一条转发堪称微博奇迹,引来三百万粉丝强力关注。起初,李敖对微博颇具好感,称微博能帮其利用零碎时间,抢救零碎灵感。但同时李敖也表示,140字,写好了不容易,遗憾的是读者通过这140字无法看到一个真正的李敖,“通过微博只能看到140字,真正的我你们看不到,那个我是大江大河,通过微博看我,就像看冰山一样,你只能看到八分之一,甚至八十分之一的李敖”。

而开通后月余,因话题敏感,李敖言论遭新浪屏蔽,自由主义大师奋起反抗,扬言关闭微博,罢写!最终新浪妥协,不仅放低姿态挽留李敖,更写下书面凭证,维护李敖言论自由。维权事件李敖胜出,新浪也终于留住了微博大户。

2011年10月17日,李敖暂停了微博写作。时隔一年多,2013年1月13日,李敖重新开始微博写作,频率是每日一篇。截至2015年10月,粉丝数量达1018万。 北京时间2011年5月10日消息,据香港东方日报报道,台湾艺人徐熙娣(小S)为撑姐姐徐熙媛(大S)而被作家李敖控告诽谤。李敖表示已委请律师对艺人小S提出加重诽谤罪告诉,他不要金钱赔偿也不要道歉,但要求上庭前先上小S的节目《康熙来了》辩论3场。至于是否要告大S,李敖则表示要再研究。对于小S丈夫许雅钧“卖屋护妻”言论,李敖毫不留情指有人说话欠逻辑。

李敖日前在新书发表会上,对大S婆婆张兰很有意见,小S为了护姐姐,脱口调侃:“他是暗恋兰姐,我们吵不过他,就只能认为他用这种方式在隐性示爱。”双方隔空交火,导致李大师杠上小S。

李敖表示,已请律师递状告小S加重诽谤罪。由于他不会打电脑,状子草稿写好了,再请人打字,“说话算话、说告就告,递状时间和方式还要再跟律师研究。”至于是否求偿或道歉,李敖表示,不涉金钱,也不稀罕道歉,“我要求上他们的节目(《康熙来了》)跟他们辩论,辩论3场,1人3场,还有王伟忠(《康熙来了》制作公司老板),我问你,凭什么在你的节目里面,总是拿我跟我的儿子做一个节目?”

李大师火力依旧,就看小S是否接受辩论要求,这场李敖杠上小S的戏码,目前看来并没有落幕迹象。只是两位都是话锋犀利的人,李敖说到做到真的提告,当初徐妈妈也曾隔空“求饶”:“希望李敖大师别跟小孩子计较!”就连陶晶莹在2011年5月8日出席活动时也要大师消气,直言“李敖大师是这么有品味的人”! 李敖2013年6月5日现身《康熙来了》驳去世传闻。李敖说,每次上节目,主持人小S(徐熙娣)都会坐他大腿,小S则开玩笑说,“那我应该趁这次先坐一下,因为不知道会不会是最后一次坐。”小S再度坐上李敖大腿,引来全场笑声。

2013年4月,网络上开始流传李敖的死讯。李敖表示,他被传出死讯后,有名美国朋友打电话给他,因之前互相约定比赛谁晚死,晚死的人可到对方坟上小便。不过,李敖说,早已决定死后捐赠遗体给台大医院,将“死无葬身之地”。

他开玩笑说,直到2013年6月4日还有人打电话来询问,“当然很失望啦,听到我没有死。但你们今天看到的不一定是李敖啊,你们可能活见鬼了”。

主持人蔡康永问他想活到几岁,李敖称,希望和宋美龄一样活到106岁,但他对生死已看得很开,没特别养生,只是“过午不食”,午餐多吃一点,如果晚间10时肚子饿,就泡杯羊奶喝,习惯后夜里也就不会饿。

你说的应该是李敖在竞选台湾立委时候,在报纸上登的广告!

这篇广告很长!名字叫《我选李敖狠角色》!

  在参选海报里,我印上一张牛顿(Isaac

Newton)的像,而附之以妙文曰:

  只有李敖教我爽

  向左看!这是牛顿。

  苹果掉在他头上,他发现了地心引力,对不对?

  告诉你:不对,你错了,根本没这回事!

  数学家高斯早就查出苹果故事是假的,

  是从牛顿引发的一段佳话,诱人心向科学,相信“牛首是瞻”。

  牛顿还有苹果派的八卦故事,却是真的——他喜欢大材小用。

  大材是他做科学家,小用是他也做国会议员。

  你惊毙了,对不对?牛顿怎么会是国会议员?他就是。

  为了国家,牛顿愿意分出部分时间来,愿做国会议员。

  “亲爱的,我把自己变小了。”

  他把自己变小了,却把国家变大了。

  李敖也是如此。

  李敖虽非牛顿,但有牛刀。牛刀可以杀鸡,也可以割绿色扁桃腺。

  今天,牛刀李敖愿做立法委员。立委一共225人。把他看成1/225,你就错了。

  投票吗?立法吗?护航吗?选民服务吗?……其他224位都做得到,别把李敖看小了。

  在立法院平台上,

  只有他——做高堂狮吼、发哄堂妙语、搞庙堂颠覆、出天堂效果。

  只有他——为正义上公堂、为真理拆殿堂、为烂党布灵堂、为一言九鼎建一言堂。

  没错,是一言堂,是李敖的一言堂,是高瞻远瞩的一言堂,是特立独行的一言堂,是拍案惊奇的一言堂,是杀得鸡飞狗跳的一言堂,是苏东坡赞美“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的一言堂,是令你喊爽爽爽爽爽爽爽的一言堂。

  在沉闷苦闷气闷烦闷的心情里,你别纳闷了,跟着李敖走,痛快呀!爽他一下该多好!

  选李敖啊,爽毙了!

  上面这篇妙文,就是所谓竞选了。言近旨远,正此之谓也。

  为了鼓舞,我还在海报上角印了一篇顺口溜:

  活在过去,心里发毛。活在现在,鬼哭狼嚎。

  活在明天,风雨飘摇。活在台湾,无处可逃。

  我很气闷,我很低潮。我很想骂,我睡不着。

  连台歹戏,我不想瞧。我找杀手,我选李敖。

百度——李敖贴吧、李敖论坛、李敖研究网,提供最全李敖资料!

歌手李玫是李敖的女儿李玫吗?

不是的,李敖的女儿不是李玫。根据公开资料,李敖的女儿是李谌、李文。- 李谌(chén)于1994年11月23日生于台湾,系著名作家李敖与王小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