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神州五戒》人之子孝,本于养亲以顺其志
蔡襄《神州五戒》人之子孝,本于养亲以顺其志
蔡襄《神州五戒》人之子孝,本于养亲以顺其志
人之子孝,本于养亲以顺其志,死生不违于礼,是孝诚之至也。观今之俗,贫富之家,多于父母异财,兄弟分养,乃至纤悉无有不校;及其亡也,破产卖宅,以为酒肴,设劳亲知,施于浮图,以求冥福。原其为心,不在于亲,将以夸胜于人,是不知为孝之本也。生则尽养,死不妄费,如此岂不善乎?
译文
作为子女的孝顺,根本在依照他们的想法来赡养父母,生前死后都不违反礼仪,这才是孝顺最诚恳的境界。观察当今的民俗,贫穷富裕人家,大多与父母分家,各蓄家产,兄弟分担赡养,甚至细微的事情都要计较;等他们死后,停止经营变卖房产,认为用酒席菜肴设宴招待亲友,舍钱给僧人,施惠于佛祖,来求得死后在阴间享福。原本他内心,不在父母亲,只是向人夸赞自己很孝顺,这是不知道孝顺的根本。活着时就尽心赡养,死后不胡乱破费,这样难道不是更好些吗?
小传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枫亭人,北宋名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宋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与苏东坡、黄庭坚和米芾并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为官近40载,先后担任过知制诰、龙图阁直学上、枢密院商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上等职,并出任福建路转运使,泉州、开封和杭州等地知州(府)。还丁庆历五年(1045年)至七年(1047年)、嘉祐元年(1056年)至三年( 1058年)两次出知福州。蔡襄治理福州期间,忠于职守,勤于政事,为官清正,关心民谟,礼贤劝学,政绩卓著。他所撰《荔枝谱》与《茶录》,均是世界最早介绍荔枝、茶叶的专著,著有诗词370首,奏议64篇,杂文584篇,收入《蔡忠惠公文集》。
蔡襄在任内兴办学校,提倡读经。当时,福建的儒生为应科举,专习诗赋。蔡襄认为要造就经国人才,必须倡读经书。为此,蔡襄礼聘乡贤周希孟、陈襄、郑穆和陈烈等人执教,为数百名学生开讲经书,并亲至学舍,执经讲问。
当时士人重视学习诗赋以应科举,不重视经世之术的学习。为了纠正当时儒生沉溺于雕琢文章的积弊,蔡襄注重实际,提倡士人学习经术,聘请有学问有德行的本郡名士周希孟、郑穆、陈烈、陈襄等人主持州学,教授明理尽性的道学,还亲自到学舍执经讲授,为诸生率。蔡襄倡导文章与礼法并重,对后来福建理学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遗训》司马谈。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遗训》司马谈。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夫天下称诵周公,言期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 《书》,作《春秋》,则学都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译文
我死后,你一定成为太史:作为太史的任务,不要忘记我想论议著述这事。孝顺起始于侍奉双亲,再进一步是侍奉君王,最终足立足安身。在后代传播名声,来彰显父母,这是真正的孝道。
天天称赞歌诵周公,说他能写文论述歌颂文王、武土的德行,传播周公、邵公的风范,表达太王、王季的思虑,于是到公刘,就尊崇后稷了。周幽王、周厉王以后,做帝王的规范缺失,礼乐削弱,孔子修诗书,兴礼乐,论述《诗》、《书》,著写《春秋》,这些学术一直沿用至今,都以这些为准则。从鲁哀公以来四百多年,诸侯互相吞并,历史记录散失断绝。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人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
小传
司马谈(?-前110年),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喜,在汉初为五大夫。(《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司马)无泽生(司马)喜,喜为五大夫,)儿子司马迁受他的影响最深,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谈的学问有i个方面,其一向唐都学观测日月星辰的天文之学。其二向杨学《易》,《易》是讲阴阳吉闪的,这和天文星象都有关系。其三足向黄子学习黄老之术,曾和辕同在景帝面前辩论汤伐桀、武王伐纣这两件事的性质。他所要论著历史的理想和计划,便留给儿子司马迁去实现。
司马谈是司马迁之父,他在临终之时,洒泪嘱子,告诫儿子司马迁一定要完成续写《史记》的历史重任。《遗训》在教子治学上取得的成就是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后来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巾,详尽地叙述了自己蒙冤受屈惨遭酷刑的经过,同时也衷心倾吐忍辱苟活、著述《史记》的内在动力。
正是由干父亲家训的强大鞭策和激励,正是父辈对历史、对现实、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的感召,才使司马迁虽蒙受世间最大的耻辱与不幸,却能置个人荣辱、生死于度外,出色地完成了续写《史记》的宏图伟业,为中华民族、也为全人类留下了一份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本 向你讨五块钱买了车票1其实,我只是怕我的热情把你的爱弄冷了。
2小人无耻,重利轻死。不畏人诛,岂顾物议。
3我已熬过年少轻狂,姑娘你何时长发及腰?
4七夕想玩连连看的都过时了,对对碰多好,消灭一对还外带个小三。
5有时候喜欢上一首歌,只是为了一个人。
6之前有个 宫锁沉香 现在又有个 宫锁连城 估计马上就会来个 宫锁大门。
7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就生气!
8在中国队面前,穿**球衣的泰国队恍惚间也有了巴西队的风范。
9即使我身边没有你的陪伴我依然着迷与你。
10有时候喜欢上一首歌,只是为了一个人。
11上帝有三个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让乔布斯咬一口!
12一个男人走进一家小店,他问老板:你还认得我吗?老板摇摇头,男人说:我早就知道,你早把我忘了,但是我不会忘!十年前,我曾经身无分文,走进你的店,向你讨五块钱,买了车票,搭上长途车,去大城市去打拼!老板笑笑:帮助人是应该的!那好,你再借我块。
13每次有人说我丑,我都会很伤心,年纪轻轻,眼睛就瞎了。
14我之所以长的黑,是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15真是没有一件外套能比得过校服了,袖子藏手机,兜里能装书,卷起是枕头,摊开当毯子,哪里都敢蹭。
16夏雨荷说:皇上我在大明湖畔等你等成了水怪
17有时候喜欢上一首歌,只是为了一个人。
18宁可相信世上有鬼也不能相信男人那张破嘴
19现在啊,人格分裂是一种流行,搞的那狗啊,她狗格都有点分裂了。
20只要锄头动得好,没有墙角撬不到。/suanming/quming/
21牛粪就是牛粪,即便你再香饽饽,鲜花一般还是不会插在你身上的,因为那样有辱美感。。。
22有时候喜欢上一首歌,只是为了一个人。
23你能不能别这样 无聊了就找我消遣 热闹了就把我踢开。
24有时候喜欢上一首歌,只是为了一个人。
25爱吗恨吗痛吗苦吗想毁我吗,你能吗行吗可以吗够资格吗
26分开之后我们什么都不是,曾经的一切终将被淹没
27是狼到哪都吃肉,煞笔到哪都挨揍。
28天塌下来你先来顶着,我回家先吃个饭找根棍子来。
29有时候喜欢上一首歌,只是为了一个人。
30人生的行囊里,少背一点,会走得更久
31姑娘,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小二了。
32人生自古谁无屎,有谁拉屎不用纸。若君不用卫生纸,除非你是用手指。
33别人都是用香奈儿包,lv包,迪奥包而我,我用表情包!
34很多人都说我可以靠脸吃饭,我偏不,我就要靠嘴吃。
35大学开学,我终于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教室,看着屋里的同学们,我说道:大家好 ,我知道你们有的是靠关系,有的是靠父母,才能进到这里,而我,是靠自己一双手这时,保安冲进来对着我喊道:就是他,**进来的,给我抓住他。
36说女孩子不会承认自己错的人都是睁眼说瞎话,我老婆就给我认错了:是我错了,我当初就不该嫁给你!
37你应该找个可以逗你笑的人,而不是我这种把你帅哭的。
38我矮怎么了?我矮怎么了?我矮怎么了?我矮,你站在我面前还抬不起头呢!
39你认真起来的样子,就像路边贴膜的。
40你摸过男生脸吗?如来神掌你牵过男生的手吗?掰手腕你挽过男生的胳膊吗?过肩摔你摸过男生的头吗?弹脑嘣你和男人贴过额吗?铁头功那你跟男生干过偷偷摸摸的事情吗?考试作弊,那个提心吊胆,哎呦,卧擦!
乔本花木栽培五个失误要避免
前不久,江西省大余县园林绿化办提出要求:全县在园林建设和造林绿化施工中切实避免乔本花木种植的五个容易失误,以提高苗木成活率,进而提高园林绿化和造林绿化效果。
失误一:花木主干及枝条的皮层破损过多或修剪方法不当,导致病菌从伤口侵入树体,造成花木生长衰弱。
原因:苗木起挖时工具不锋利,造成根系损伤;装车运输或搬运过程中花木皮层磨损或有绳勒痕迹。
失误二:种植过深或土球表面覆土过多,造成根系窒息死亡。
原因:某些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土壤黏性大,种植过深,易引起根部积水;大部分植物根系聚集于土球中上部,种植过深或表面覆土过多,易造成植物根部通气不良,以致排水不畅,根系缺氧,导致死亡。
失误三:树木的土球与种植土结合不紧密或支撑不规范,一旦遇大风吹干土壤会造成根部松动,致使树木死亡。
原因:花木冠幅过于庞大,种植时可能碰到障碍,使土球松动,只要有部分根系未与土壤充分接触,就有可能造成花木生长衰弱。
失误四:种植时覆土的密度低于原土,致使根部积水引起死亡。建议使用二次沉降法种植,提高泥土密度。
原因:传统的舂棒种植,土球与土壤不能达到完全结合,苗穴内土壤密度低于周边密度,易产生积水,且舂棒种植后,有些土壤团粒依然粗大,使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出现孔隙,植物养分易从孔隙流失;地形凹陷处种植乔本花木较困难,因为地下水流动易在凹陷处聚集,从而引发根部积水。
失误五:土壤是深层土,与土球、根系接触后,根系无法发根引起死亡。建议尽可能在泥球周围用好土,让其尽快适应移植环境。
原因:土球过于板结,黏性过大,造成根系无法生长;花木在苗圃时养分充分,移植后不仅根系受伤,而且土壤性状及环境等因素都有所改变,使其发根困难。
蔡襄是北宋,宋仁宗年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在之前一部比较火的影视剧中,就有蔡襄这个角色,他为官正直,政绩出众,深受百姓爱戴。不过当我们谈论起蔡襄时,他的书法作品一般是被提及最多的。宋朝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其中蔡襄以楷书见长,他的作品浑厚端庄,淳淡婉美,喜欢书法的朋友,一定不会对蔡襄的风格陌生。那今天就借此机会跟大家介绍下蔡邕,看看他的为人以及成就。
1、蔡襄其人
蔡襄,字君谟,于公元1021年也就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出生于今天的福建所辖的仙游枫亭。
蔡襄的父母虽是农民,乃枫亭望族,父亲蔡琇、母亲卢节均知书识理。且外公是惠安县名士卢仁,学识渊博。蔡襄在童年时深得父母的悉心抚养,又蒙外公卢仁的严格教育,从而成为学霸而学有所成。
15岁时,蔡襄便顺利通过乡试;18岁时得以游学京师,入国子监深造。
在京师开封学习一年后,蔡襄即参加会试,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入围殿试。次年高中以第十名登进士第。转年,也就是1032年,21岁的蔡襄得授漳州军事推官,由此步入仕途生涯。
2、政绩斐然的致仕之路
蔡襄第一份工作干了四年,朝廷便召令其回京师任馆阁校勘,负责皇室秘藏的图书管理与编撰工作。
后来在欧阳修等谏官的举荐下,转任知谏院,也当了一名谏官,以敢说敢做不怕事著称,誉为北宋第一诤臣。
庆历四年(1044年),33岁的蔡襄得到历练的机会,下派到地方知福州。
蔡襄在福州任上,最突出的政绩就是去民间蛊害。蔡襄在深入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百姓生病而不就医,反求拜于巫觋。得知为蛊毒所害后,当即手书《圣惠方后序》刊刻为碑文广而告之,劝生病的老百姓及时就医治疗。与此同时,采取强硬措施取缔巫觋(编者注: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
史载其令禁绝甚严,凡破数百家,自后稍息。
由此,在蔡襄双管齐下的震慑下,福州的蛊害一一被去除,得以还当地民众风清气正的科学治病环境。
此外,蔡襄还撰写《福州五戒文》,大力戒除当地的陈规陋俗。
两年后,蔡襄改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建造了有名的万安桥,即今天的洛阳桥;后知建州,最有名的政绩便是倡植七百里驿道松。即倡议官员,发动百姓,从福州大义至泉州、漳州七百余里的大道两旁栽植松树以荫庇大道。
此举甚得民众称赞,后来还流传一首民谣予之褒扬: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在建州任上,蔡襄还致于农业发展,著有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专著《荔枝谱》,尤其在促进茶产业发展上颇有建树,成为一代茶学专家。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1048年,蔡襄因父亲去世而离职,丁忧在家,守孝三年。
皇佑三年,即公元1051年,年近不惑的蔡襄(在地方打拼七年)二次受召还朝参预政事,主修《起居注》。
次年,蔡襄迁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
嘉祐元年即1056年,蔡襄以枢密直学士、礼部郎中的京官职务下挂地方,二次知福州、知泉州。
在福州任上,着力于复古五塘以溉民田,又奏减闽人丁口税之半。
在泉州任上,着力于整顿吏治,将贪赃枉法的晋江县令章拱之革职;修建沿海州县城池,强化军事演习,防备海寇;注重水利建设,制作《龟湖塘规》,加强水源管理,调处用水纠纷。
在离任的路上,还在郡南小乌石山访得一泉,解决了附近百姓饮水和灌溉问题。为此,时任晋江县令的王克俊专门在摩崖刻下蔡公泉留记感念。
1061年,蔡襄第三次回到京师,授翰林学士,权理三司使,主管朝廷财政。次年,宋英宗继位后,正式任蔡襄为三司使,但蔡襄主张的财政改革措施与英宗的想法不一致,所编的《国论要目》也被束之高阁。
蔡襄见此,只好自请外任,于治平二年(1065年)知杭州,授端明殿学士。次年,因母亲过世,辞职丁忧,护丧南归。
转年,也就是公元1067年,56岁的蔡襄在家中逝世。后追授为史部侍郎,累赠少师,谥号忠惠。欧阳修为之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缅怀。
3、享誉天下的书法蔡体
蔡襄除了为官正直官声不错政绩斐然外,他的书法成就,其实响誉天下,更为突出。
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mǐ fú)并称宋四家,他们四位书法家的书法可谓各有千秋,自成一体。
苏体丰腴跌宕,黄体纵横拗崛,米体俊迈豪放,他们三位以行草、行楷见长。
而蔡襄的书法蔡体则以正楷见长,亦擅行书、草书,风格深厚端庄、淳淡婉美。传之于世有名的代表作品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帖》、《蒙惠帖》、《陶生帖》、《郊燔帖》以及《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珍品碑刻。
蔡襄的书法,无论是天子,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欢,视为珍贵的藏品。
《宋史蔡襄传》中就曾记述: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
撰写《琴史》的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在《续书断》中亦称: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将蔡襄的草书作了极高的评价: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4、有名的文学家、茶学家
此外,蔡襄的诗文清妙,有《蔡忠惠公全集》问世,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有四百多首流传至今,有名的作品如《落花》、《北苑十咏》、《上元应制》、《梦游洛中十首》、《送张处士二首》、《过天津桥》等。
其中《落花》一诗颇有意蕴,让人回味:
何事苍苔数点红,晓来花片落春风。
不惜春色兼花尽,今古此情无处穷。
蔡襄在茶学上的研究亦不凡,前面已提及,他乃颇有建树的茶学家。
突出表现在他知建州任上,着力抓茶产业的举措。当时建州的茶叶就小有名气,称为北苑御茶或北苑贡茶,早在唐代就有建茶、建茗的记载,后被南唐李后主钦定为龙茶。北宋时,丁谓任福建路转运使,监制龙茶,注重御茶采摘的早、快、新。那时的北苑茶,便已知名,号为珍品。
蔡襄接任后,将北苑茶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时称北苑茶起于丁谓,成于蔡君谟;蔡襄则创小龙团以进,被旨仍岁贡之。
蔡襄在监制御茶的同时,着力于改造北苑茶的品质与基色,求质求形。从外形上,将大龙团改为小龙团,精品有离云龙、瑞云翔龙等。在品质上,采用鲜嫩茶为原料,改进制作工艺。
后来,蔡襄还在自己的茶学专著《茶录》中对龙团茶的制作作了阐述。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亦作了客观真实的记载: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
另考,北苑茶在蔡襄知建州任上的重视与发展下,名声大振,还助推了经济发展,其所创财政收入在北宋时期就曾名列首位。
蔡襄晚年在老家时,亦潜心于茶学研究,完成茶学专著《茶录》的编撰工作。《茶录》分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器,是继茶圣陆羽的《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可见,蔡襄不仅是北苑茶的集大成者,还为福建茶乃至整个茶产业的发展皆作出了不可抹灭的历史性贡献,称他为杰出的茶学家亦实至名归。
(蔡襄,思咏帖)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史籍记载
李蔡(?--公元前118年)李广堂弟。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对匈奴作战,汉武帝时受封轻车将军、乐安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任丞相,执政四年,协理汉武帝运武徒民,治吏改币,统筹盐铁,颇有政声。
“人所惮为,公勇为之;人所竞驰,公绝不窥。”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韩愈在给天水人权德舆写的《墓志铭》中对他的高度评价。
《汉书·李广传》及《百官公卿表》记载:“李广有从弟李蔡,元狩二年三月(公元前121年)丞相公孙弘死,御史大夫李蔡升任丞相之职。”
人物生平李蔡(公元前186年一前118年),生活在西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终年七十岁。陇西成纪(今秦安县西北)人。
汉文帝后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萧关(今环县)时,李蔡随堂兄李广参加汉军,两人同为汉文帝的侍从,后任武骑常侍。到了汉景帝初年,李蔡已有军功赐二千石禄。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的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李蔡任轻骑将军。后与卫青一同出兵朔方击败匈奴右贤王。右贤王乘夜暮遁逃,汉军捉得几十个匈奴士兵,俘获了民众一万五千余人。李蔡在这次战役中立下了显赫战功,被汉武帝封为乐安侯(今山东博兴北地),从此弃武从政。不久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银印青绶。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丞相公孙弘死,又因李蔡击战匈奴有功,被任命为汉武帝的第二个丞相。他在丞相的四五年间政绩卓著,尤以协助汉武帝治吏、改币、统禁盐铁等项大计中成就最大。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李蔡因私自侵占汉景帝陵园前路旁一块空地而被问罪,应送交法吏查办,李蔡不愿受审对质,也自杀了,他的封国被废除。
现代考古
位于甘谷县城东北10公里渭阳乡蔡家寺村北山坡的蔡家寺,凌山而建,为悬山顶式建筑,与当地其他古建筑风格迥异。此寺在当地名气很大,但相关研究非常有限。学界的主要疑虑都集中在该寺名为蔡家寺,所属村寨也叫蔡家寺村,但该村却没有一户姓蔡的人家。而且历史上也没有蔡姓的记载。这个寺院究竟为什么会起这个名称呢?
记者在甘谷采访期间,西北师大教授、甘谷籍学者范三畏见解独到、娓娓道来,并引领记者参访了这个神秘的地方。
历史上文人的疑惑
据清乾隆《伏羌县志》(甘谷旧名伏羌)记载,蔡家寺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70),至今已有650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时有村,当地县志语焉不详,实难详考。而为何村寺同名,也没有记载。最奇怪的是蔡家寺村,顾名思义,村人大多应为蔡姓,就像离此不远的河对岸的蒋家寺村,其村民多为蒋姓一样,然而,蔡家寺村从来没听说有过蔡姓之人。据范教授介绍,这一点,至迟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引起出身于该村的诗人李兆甲的注意。李兆甲(1767-1830),字逊乙,号椒园。著有《蔡家寺》、《登蔡家寺》、《蔡家寺即景赠僧寂成》等诗,其中《蔡家寺》一首即抒发了对以上问题的怀疑。
“伏羌东北境,一山常巍岿。下是吾家庄,上有蔡家寺。频来不厌登,柏古院幽邃。面南开前楼,山水随风至。好鸟各呼名,声声听有义!人人云‘蔡家’,谁解兹两字?释名觅无碑,迷乱心如醉!……在昔蔡家人,岂多蔡家寺?勉旃我同宗,柏何永苍翠……培根深枝叶,四时叶不坠。绵绵李家庄,常常蔡家寺,无复后来人,又名李家寺?”
诗末为什么会有由“蔡家寺”他日改为“李家寺”的奇想?这是因为蔡家寺村民十之七八皆为李姓,余为杂姓,故该村亦被人俗称为“蔡李家”,以与附近王姓村民聚居的“坡王家”并称,又与对岸中滩河村的“中洲李”区别。
两位学者的看法
据范教授介绍,他曾经查阅过《中国宰相大全》一书,据载蔡氏为相者,共有七人,全在宋代,蔡京为其一,但他是福建仙游人(北宋名相蔡襄亦仙游人)。又一人因罹罪而流徙,死于边地,情境、籍里与传说中的“蔡相爷”均不相似。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甘谷修新县志期间,当地的学人李承明老先生提出来一条十分引人注目的线索:蔡家寺传说中的“蔡相爷”应是汉武帝时的李蔡!
李蔡生平事迹比较简单,《史记》、《汉书》均附记于其堂兄汉将军李广的传记之中:
“李蔡,成纪人也,为李将军广之从弟。与广事孝文帝、景帝、武帝。孝文时,广与蔡俱为郎。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为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出朔方击匈奴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按,今属山东高青县境)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
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广死之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阳陵神道之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
范先生说,这确实是一个良好的思路和重要的发现!以前者言,“蔡”、“李”与“相爷”三者一沟通,不就是“丞相李蔡”么!何况李广、李蔡都是成纪人。西汉成纪县治据考在今静宁县治平乡,其县境与当时的郡治冀县紧邻。广、蔡都是公卿之尊,蔡故宅由县徙郡而居郡,也是人之常情。以后者言,历史上的李蔡丞相因侵占皇家陵地有欺君犯上罪而自杀;传说中的蔡相爷因大起甲第被指为篡逆而自杀,二者何其相似!
2004年春节,范教授亲访蔡家寺村李氏后裔德全先生,见到了其宗族的家谱,谁知却大谬不然。家谱分明记载,此李氏是明季由陕西白水(按今属蒲城)县迁徙至此的。可是,据德全抄录近年出土的伏羌北坪李氏五世祖三涧公李楷的墓志铭(李楷,明中叶隆庆年间曾为四川大足少尹),却说该族是元季由白水迁来的。这说明家谱是后修的,其修谱年限估计已到了清代。因追叙太远,所以有一个朝代之差!
当时,范教授从李德全那里还了解到另外一个情况,那就是村里的李姓并非都出自同一个谱系,确实有些门户并不在家谱之列。
不过,范教授说并不能因此就下结论。因为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元季白水李氏迁来之前,此处原来没有这样一个村子?若是此处本来就有一村庄,白水李氏只是有缘前来投靠或曰投奔并定居,那么这“缘”又从何来?是悲天悯人的同情呢?还是有亲戚关系呢?抑还是此村亦为李姓(或径是李蔡一房),有道是“五百年前是一家”之故呢?若是后者,或地主无谱且日见凋零、客籍有谱而日见繁盛,以至于今日沧桑变化,也许形成类似于反客为主的局面,也未可知。这当然只是猜测,但谁又敢说完全没有这种可能呢!
民间传说据范教授介绍,至于诗中老僧所说替诗人解惑的“浪花横翻处,往年繁华第”二句所指为当地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蔡家寺本来是名副其实的蔡家村,全村本出于同一个蔡姓家族。某朝某帝时,村里出了一位大官,后来位极人臣,官做到丞相之位,人称蔡相爷。蔡相爷在京城自然有府第,他却喜欢住在家乡本村的自家院宇里,一年中倒是在京住的时日少,在乡住的时日多。但这样一来,他老爷又怎么能不误每天的上朝呀!原来这蔡相爷有一宝贝。这宝贝是一头青牛,那青牛尾下 眼里孵着一窝“牛屎火燕儿”(按,火燕,红尾鸲的俗称;牛屎,当因其常随牛后于翻地时觅虫吃而名之),但与牛却相安无事。要说这宝贝牛的好处,那可真是骑上它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事急时且可日夜兼程。所以蔡相爷骑着它前往京城,可以说是晨去暮归,风雨无阻,从不误事的。这样过了3年,也是福极祸来,喜极悲生,合该有事。有一天,一位客人看到蔡相爷这青牛坐骑 尾下鼓鼓囊囊,骑上不甚雅观,就问其原因,相爷因此告之。客人大大不以为然,认为掏去鸟窝,牛可行更速。相爷碍于客人的面子,况且自己也不全明就里,便命人立即照办,为牛“轻身除秽”,掏去了鸟窝。这一天,蔡相爷照例骑牛从乡里家中出发进京,牛鞭一挥,天不明就起身了。可是,走出去不远,那牛趴在地上,说什么也走不动了。蔡相爷只好赶忙折回,改换快马兼程往京,但到京已是第三天了。
适逢前一天皇帝召集百官商议大事,却就是不见丞相踪影。早有大臣乘机参奏一本,说蔡相爷深居简出,素有篡逆不轨之心,宜下旨查抄其家。皇帝在气头上,龙颜大怒,遂下旨抄没了蔡相爷在京城的府宅。蔡相爷误了朝事,又被大臣乘机参奏,心中又悔又怕,情急之下,立即自杀。消息传到梓里,情势越说越怕,甚至有流言说蔡相爷准备篡位登基,在其家乡修了一座金銮殿;皇帝已派钦差前来查看,如有此事,就要满门抄斩。适逢蔡相爷最近在其乡里正大起甲第。族人立即把那新起的甲第改为庙观,而且全族一夜之间都改为“李”姓,以免遭九族灭门之祸。
但是钦差终于没有来,战战兢兢的族人好久都在恐惧中过着日子。后来,族人终于也没有再改回姓“蔡”,而以“李”姓相承至今。只是为了纪念蔡相爷,就把那座寺观称之为“蔡家寺”。
蔡家寺,默然的存在
记者在参访期间,看到蔡家寺依山而建,坐北朝面。从山脚至半山腰,营造有序,疏朗自然。山门为明次三间,采用单翘无昂五踩斗拱。寺内一位僧人介绍说,曾有人建议将该寺改名为“环水寺”,因为周围有渭水环绕。还介绍周围的山名地形,令记者浮想联翩。不管怎样,大地上这些无名却又不为人知的文化遗存,默然而在。他需要我们的关注,也需要史家的研究。
无论蔡家寺以村名或村以寺名,似乎都显得有些特殊,不过这还不是主要的。范教授介绍说,民俗上确有以祠改寺的事情发生。同样都是祭祀崇拜,二者相差并不甚远。假设蔡家寺村就是李蔡故里,那么,作为庙宇的“蔡家寺”本为“李蔡家祠”而后因避祸诡称“蔡家祠”,再后改变为“蔡家寺”的可能性也是成立的。
《荔枝谱》的作者是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
轶事典故
诗名远扬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与宰相吕夷简争执,被黜知饶州。当时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
馆阁校勘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蔡襄当时也作《四贤一不肖》诗,攻击高若讷。
此诗在东京流传,人们都争着传写,买书的人在街上售卖此诗,获利颇厚。辽朝的使者来访,偷偷将其买回。后来张中庸出使辽朝经过幽州时,在舍馆看见有人将蔡襄此诗写在墙上。
蔡襄《神州五戒》人之子孝,本于养亲以顺其志
本文2023-10-20 19:31: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1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