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恋人这么多个,他最爱的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1收藏

徐志摩的恋人这么多个,他最爱的是谁?,第1张

最爱的应当是林徽因了吧。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经历着三段的爱情。

第一任,张幼仪,第二任,陆小曼。但他最爱的,应该是永远得不到的林徽因。

在徐志摩35年的生命中,曾与三位女性有着牵连。除了陆小曼外,还有一位原配夫人张幼仪,剩下的就是以无言结局的建筑学家林徽因。

张幼仪徐志摩的原配夫人,中国女银行家、企业家。曾接管经营过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扭亏为盈。开办了“云裳服装公司”,出任该公司总经理。1934年,管理中国国家社会党财务。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

陆小曼于1903年11月7日出生,天蝎座。

1915年,陆小曼就读法国圣心学堂,父亲为她聘请英国籍女教员教她英文,阅读英、法着名作品;陆小曼因此精通英文和法文。1920年,17岁的陆小曼经母亲安排与25岁军官王赓成婚。婚前陆小曼经常被人簇拥、关注参加各种活动,婚后陆小曼期待王赓依然能经常伴她出游、交际;王赓六天致力于工作和读书,星期天才休闲,无法满足陆小曼之期望;双方个性不合,感情便出现危机。王赓有时请朋友徐志摩陪陆小曼参与各种活动,导致双方产生恋情。陆小曼与徐志摩相恋之后,陆小曼向王赓提出离婚要求,王赓慨然应允并于1926年离婚。徐志摩、陆小曼结婚时给王赓发了请帖,他也赠送一份礼物。1926年10月3日,陆小曼与徐志摩成婚,由徐志摩老师梁启超证婚。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祖籍福建闽县(福州),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作家、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该领域的开拓者。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广为传诵。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我是极空洞的一个穷人,我也是一个极充实的富人——我有的只是爱。

本片段摘自《爱眉小札》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出生之后取名徐章垿。‘徐志摩’是他去美国留学时,他的父亲徐申如为其另取的名字。徐志摩在留学时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也为其奠定了浪漫主义的诗风。徐志摩被世人称为现代诗人,散文家。

1915年,徐志摩考入上海学院暨(前身,现为),同年的十月,徐志摩与张幼仪由家庭包办,与其结婚。

1918年,徐志摩启程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通过陈通伯的介绍,在林长民的公寓里,徐志摩第一次见到了聪明伶俐,明艳动人的林徽因。那时的徐志摩23岁,林徽因仅16岁。而徐志摩是林长民的朋友,常理来说,林徽因也应称徐志摩一句‘叔叔’。后来徐志摩为其初次相识写了下面这段诗:

那一天我初次望到你,你闪亮的如同一颗星,我只是人丛中的一点,一撮沙土,但一望到你,我就感到一样的震动,猛袭到我生命的全部——《爱的灵感》

美好的少女成为了诗人灵魂的来源,徐志摩曾对林徽因这样说过:“我想,我以后要做诗人了。徽因,你知道吗?我查过我们家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谁写过一行可供传颂的诗句。我父亲送我出国留学,是要我将来进入金融界的。徽因,我的最高理想是想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可是现在做不成了,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想写诗。”

1921年,两人在剑桥拜伦谭前指水为誓,确定心意之后。徐志摩开始着手与现妻张幼仪的婚姻,此时两人已结婚四年,妻子有孕在身。可身在情海里的他,又有何理智所说。徐志摩毅然与身怀六甲的妻子离婚,甚至还要求妻子张幼仪堕胎。

为了能与其离婚,徐志摩发表了两次《离婚通告》,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看到公告后劝诫并写信对其进行了批评。认为抛弃发妻且怀有身孕的妻子是大逆不道。

但徐志摩回信到:“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两人最终在1922年3月,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第一段感情画上了句号,从始至终除了一篇《离婚通告》和徐志摩的那封大话连篇的信之外,两人之间没有呈现出丝毫联系。无论是在一起时,还是离婚时,亦或者是徐志摩死后五十多年,张幼仪从未说出一点儿口风。

而徐志摩与林徽因的事情被李父知道后,及其反对两人结合。1921年,林长民带着林徽因悄然回国,梁启超知道两人回国后,主动提出将林徽因接到北平,并有意与林长民结为亲家。林长民对梁思成及其满意。

回国后的徐志摩知道了情况之后,并没有放弃追求林徽因。而这次他的恩施梁启超写信给徐志摩:

若沉迷于不可求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不生不死,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无可俱耶!

徐志摩回应:

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

徐志摩回信中的毅力让梁启超束手无策,只好督促儿子早日订婚。

而情场失意,职场得意的徐志摩,从1923年1月到3月之内,徐志摩在《创造季刊》和《小说月报》《努力周报》《晨报副刊》等刊物上接连发表了数十篇作品,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几个月后,由小说家凌书华,美术家闻一多,徐志摩,胡适等人创办的新月社在北京开启。这个新月社的文化团体在中国文坛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而林徽因与其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并一起演戏,常常有书信来往。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也与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两人再次见面时,已是四年之后。

这四年中,徐志摩遇到了在同在上海舞会上遇到了风情万种的陆小曼,从此,两人交流甚是密切。两人经常相约喝茶,跳舞,也不时给陆小曼寄上一首小诗。徐志摩的及其浪漫和理想主义让注重精神追求的陆小曼得到了满足。

1924年,北京社交界里流放出有关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传言。而徐志摩因为上段与林徽因的感情无疾而终,遇到陆小曼之后又重新点燃了激情。可惜陆小曼已是有夫之妇,而陆小曼也是毅然决定与丈夫王赓提出离婚,1925年底,陆小曼与王赓解除了三年的婚姻关系,当年陆小曼23岁。

1926年10月3日,两人在北京举行,介绍人 胡适,证婚人梁启超。徐志摩终于如愿以偿的娶到了‘灵魂伴侣’。两人定居上海,徐志摩在北京工作。婚后两人因定居地的问题发生了最为激烈的一次争吵,陆小曼舍不下灯红酒绿的大上海。徐志摩只好疲于奔命的来回穿梭在两个城市之间,而婚后的徐志摩发现陆小曼的很多缺点,收不住爱玩的性子,来回在红花雪月的场合进出,甚至成为了鸦片的牺牲品。

徐志摩为了让妻子心喜,只是因为一味的劝诫,可不见任何效果。在经济上得不到支持,徐志摩只好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 胡适之 邀,任 北京大学 教授,兼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教授,以挣家用。

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家庭的花销。陆小曼之所以会养成这样大手大脚的毛病,是因为她出身名门,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因而养成**脾气。

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飞往北京参加林徽因的演讲会,途中因大雾看不清方向,撞上了开山,飞机坠入山谷,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之后五年,陆小曼重新整顿自己振作,整理了徐志摩生前的字迹。整理并编辑出了《爱眉小札》这本民国四大情书之一的书籍。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听着:你现在的选择,一边是苟且暧昧的图生,一边是认真的生活,一边是肮脏的社会,一边是光荣的恋爱;一边是不可理喻的家庭,一边是海阔天空的世界与人生,一边是你的种种的习惯,各类朋友,一边是我与你的爱。

在诗集子前面说话不是一件容易讨好的事。说得近于夸张了自己面上说不过去,过

分谨恭又似乎对不起读者。最干脆的办法是什么话也不提,好歹让诗篇它们自身去承当。

但书店不肯同意;他们说如其作者不来几句序言书店做广告就无从着笔。作者对于生意

是完全外行,但他至少也知道书卖得好不仅是书店有利益,他自己的版税也跟着像样:

所以书店的意思,他是不能不尊敬的。事实上我已经费了三个晚上,想写一篇可以帮助

广告的序。可是不相干,一行行写下来只是仍旧给涂掉,稿纸糟蹋了不少张,诗集的序

终究还是写不成。

况且写诗人一提起写诗他就不由得伤心。世界上再没有比写诗更惨的事;不但惨,

而且寒伧。就说一件事,我是天生不长髭须的,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

经捻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

这姑且不去说它。我记得我印第二集诗的时候曾经表示过此后不再写诗一类的话。

现在如何又来了一集,虽则转眼间四个年头已经过去。就算这些诗全是这四年内写的

(实在有几首要早到十三年①份)每年平均也只得十首,一个月还派不到一首,况且又

多是短短一橛的。诗固然不能论长短,如同Whistler②说画幅是不能用田亩来丈量的。

但事实是咱们这年头一口气总是透不长——诗永远是小诗,戏永远是独幕,小说永远是

短篇。每回我望到莎士比亚的戏,丹丁③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一类作品,比

方说,我就不由的感到气馁,觉得我们即使有一些声音,那声音是微细得随时可以用一

个小拇指给掐死的。天呀!哪天我们才可以在创作里看到使人起敬的东西?哪天我们这

些细嗓子才可以豁免混充大花脸的急涨的苦恼?

说到我自己的写诗,那是再没有更意外的事了。我查过我的家谱,从永乐④以来我

们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在二十四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

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

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⑤!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于我是完全没有相

干。我这样一个人如果真会成功一个诗人——哪还有什么话说?

但生命的把戏是不可思议的!我们都是受支配的善良的生灵,哪件事我们作得了主?

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

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

话虽如此,我的尘俗的成分并没有甘心退让过;诗灵的稀小的翅膀,尽他们在那里

腾扑,还是没有力量带了这整份的累坠往天外飞的。且不说诗化生活一类的理想那是谈

何容易实现,就说平常在实际生活的压迫中偶尔挣出八行十二行的诗句都是够艰难的。

尤其是最近几年有时候自己想着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过去内心竟可以一无消息,不透

一点亮,不见丝纹的动。我常常疑心这一次是真的干了完了的。如同契玦腊⑥的一身美

是问神道通融得来限定日子要交还的,我也时常疑虑到我这些写诗的日子也是什么神道

因为怜悯我的愚蠢暂时借给我享用的非分的奢侈。我希望他们可怜一个人可怜到底!

一眨眼十年已经过去。诗虽则连续的写,自信还是薄弱到极点。“写是这样写下了”,

我常自己想,“但准知道这就能算是诗吗”?就经验说,从一点意思的晃动到一篇诗的

完成,这中间几乎没有一次不经过唐僧取经似的苦难的。诗不仅是一种分娩,它并且往

往是难产!这份甘苦是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一个诗人,到了修养极高的境界,如同泰

戈尔先生比方说,也许可以一张口就有精圆的珠子吐出来,这事实上我亲眼见过来的不

打谎,但像我这样既无天才又少修养的人如何说得上?

只有一个时期我的诗情真有些像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那就是我最早写诗

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

纷的花雨。我那时是绝无依傍,也不知顾虑,心头有什么郁积,就付托腕底胡乱给爬梳

了去,救命似的迫切,哪还顾得了什么美丑!我在短时期内写了很多,但几乎全部都是

见不得人面的。这是一个教训。

我的第一集诗——《志摩的诗》——是我十一年⑦回国后两年内写的;在这集子里

初期的汹涌性虽已消灭,但大部分还是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什么诗的艺术或技巧都谈

不到。这问题一直要到民国十五年我和一多⑧、今甫⑨一群朋友在《晨报副镌》刊行

《诗刊》时方才开始讨论到。一多不仅是诗人,他也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

一个人。我想这五六年来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响。我

的笔本来是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看到了一多的谨严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

性;但我素性的落拓始终不容我追随一多他们在诗的理论方面下过任何细密的工夫。

我的第二集诗——《翡冷翠的一夜》——可以说是我的生活上的又一个较大的波折

的留痕。我把诗稿送给一多看,他回信说“这比《志摩的诗》确乎是进步了——一个绝

大的进步”。他的好话我是最愿意听的,但我在诗的“技巧”方面还是那楞生生的丝毫

没有把握。

最近这几年生活不仅是极平凡,简直是到了枯窘的深处。跟着诗的产量也尽“向瘦

小里耗”。要不是去年在中大认识了梦家和玮德两个年青的诗人,他们对于诗的热

情在无形中又鼓动了我奄奄的诗心,第二次又印《诗刊》,我对于诗的兴味,我信,

竟可以消沉到几于完全没有。今年在六个月内在上海与北京间来回奔波了八次,遭了母

丧,又有别的不少烦心的事,人是疲乏极了的,但继续的行动与北京的风光却又在无意

中摇活了我久蛰的性灵。抬起头居然又见到天了。眼睛睁开了心也跟着开始了跳动。嫩

芽的青紫,劳苦社会的光与影,悲欢的图案,一切的动,一切的静,重复在我的眼前展

开,有声色与有情感的世界重复为我存在;这仿佛是为了要挽救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

流入怀疑的颓废,那在帷幕中隐藏着的神通又在那里栩栩的生动:显示它的博大与精微,

要他认清方向,再别错走了路。

我希望这是我的一个真的复活的机会。说也奇怪,一方面虽则明知这些偶尔写下的

诗句,尽是些“破破烂烂”的,万谈不到什么久长的生命,(但在作者自己,总觉得写

得成诗不是一件坏事,这至少证明一点性灵还在那里挣扎,还有它的一口气。)我这次

印行这第三集诗没有别的话说,我只要借此告慰我的朋友,让他们知道我还有一口气,

还想在实际生活的重重压迫下透出一些声响来的。

你们不能更多的责备。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是好的。你们也不

用提醒我这是什么日子;不用告诉我这遍地的灾荒,与现有的以及在隐伏中的更大的变

乱,不用向我说正今天就有千万人在大水里和身子浸着,或是有千千万人在极度的饥饿

中叫救命;也不用劝告我说几行有韵或无韵的诗句是救不活半条人命的;更不用指点我

说我的思想是落伍或是我的韵脚是根据不合时宜的意识形态的……,这些,还有别的很

多,我知道,我全知道;你们一说到只是叫我难受又难受。我再没有别的话说,我只要

你们记得有一种天教歌唱的鸟不到呕血不住口,它的歌里有它独自知道的别一个世界的

愉快,也有它独自知道的悲哀与伤痛的鲜明;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

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的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

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浑成的一片。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大丈夫当以国家社稷之安危为己任,固然不居于庙堂之上,亦可不负“大侠”二字。

1972年,在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连载完成之后,金庸向公众宣布就此封笔,此后再不涉足武侠小说,这位当代武林至尊自此要远离江湖,不再终年生活在刀光剑影之中了。

金庸先生今生以武侠小说而闻名天下,他的小说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几乎是家喻户晓。

可谁又曾对他背后的“查氏家族”有过了解,金庸先生对于中国而言,可谓是传奇的存在,查氏家族繁衍至今,能人辈出,更是一个传奇性的存在,大江东去浪淘尽,查氏家族却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金庸原名查良镛,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便受到家中父辈书香门风的耳濡目染,故而对金庸先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金庸

查氏家族的历史渊源

“査”姓来最早源于春秋时期,距今为止,大概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鲁庄公之子姬延被封为子爵,“食采于査邑”,姓氏便是“査”,在山东一带繁衍生息。

五代十国时期,査氏出现了第一位名人,南唐军事将领查文徽。其弟查文徵一家迁徙到江西婺源定居。

元末时期,天下大乱,后人査瑜为躲避战乱,举家从江西婺源坐船迁往浙江嘉兴,经熟人介绍,査瑜来到海宁袁花镇一大户人家教书。在教书时,査瑜惊奇的发现,海宁袁花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与自己的家乡婺源颇有几分相似。婺源有个凤山岗,海宁有座龙山,合起来便是“龙凤呈祥”之意,乃是吉祥之地。

于是,査瑜又举家迁往了袁花镇居住,本着“书香门第,诗礼传家”的祖训,传承到一代又一代。

金庸先生

查氏家族真正的兴起是在明清时期,在此期间,査氏家族共出了22名进士,康熙年间更是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

自査瑜之后,从第二代开始,査家便成为当地有名的官宦世家。

兴盛于明清

查瑜的儿子查恕,多年来一直钻研医术,江湖绰号“査一帖”,对于腰酸背痛,他一贴便可药到病除。他本人也经常乐善好施,为穷苦的百姓免费治病,闻名于江南。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甚为赞赏,并封其为太医院国医,赐一品冠服。

明朝弘治三年,查家第五代查焕高中进士,成为查家登科甲之第一人。

明朝一代,查家共有六人中进士,其中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祖孙三代连中进士,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到清朝的康熙年间,査氏家族人丁兴旺,最多时共有300多人。

其中十余人考取进士,五人进入翰林院,其中查慎行、查嗣瑮、查嗣庭更是兄弟三人同为翰林院编修。

查舁更是被康熙帝钦点,陪皇帝在南书房读书。康熙帝为表彰查家,御赐“敬业堂”、“嘉瑞堂”匾额,恩宠冠绝一时。当时的匾额已经毁于战乱,如今查家旧居的匾额是当年的仿品。

到了乾隆时期,査氏家族已传至十几代。因为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查家被牵连,当时查家被封禁的书籍多达100本,因此,朝廷禁止查家参加科举。家族进入静默期。

其实这也算因祸得福,查家的后代并没有把重心放在科举上,而是专注文学。

金庸在采访时曾提过:家里的藏书很多,找书更是方便,不管是古书,还是新书,应有尽有。查家闲暇时的活动也很文雅,多是下棋、看书。

近代查氏百花齐放

到了近代,查家在各行各业百花齐放,第十九代传人查济民,民间号称“纺织大王”,他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做纺织业是大有出路的。他从浙江大学染织学院毕业后,先后在上海、重庆等各大纺织染厂工作过。1947年,在香港创办“中国染厂”。

查济民先生

改革开放后,他不顾高龄,奔走于内地,投资办厂。当时他所建的厂子都很有名气,据说随便找一位老百姓都认识他。

查济民在90大寿时,在他的主持下,又对查氏家谱进行重修,连接了断裂几百年的家族史。

弟弟穆旦

此外,查家还有比查济民小四岁的弟弟查良铮,笔名叫穆旦,穆旦四十年代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为“现代诗歌第一人”。同时,他又是一位大学教师,前后任职于西南联大、南开等多所名校。

穆旦属于在海宁时期分出去的“北查”,明朝中叶,海宁查氏第三代有一分支迁往了北京、天津一带,靠经商为业,主要经营食盐。查良铮是这支“北查”的后代。

查良铮(穆旦)和查良镛(金庸)各为南北两地,一辈子也没见过面,但两人确实是一辈人。更为有趣的是,查良铮是把姓“查”拆开成“木”、“旦”,然后用“穆旦”做了笔名;而查良镛则是将名“镛”拆成“金”和“庸”,用“金庸”做了笔名。这也是两人生命中的巧合。

表哥徐志摩

在近代史的文坛上,金庸还有一位亲戚叫徐志摩,同海宁查家一样,海宁徐家也是望族,两家结为姻亲。

金庸的母亲徐禄是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堂姑妈,所以从这层关系上来说,金庸应该唤徐志摩为表哥。1914年,查枢卿与徐禄在袁花镇喜结连理,徐禄是徐志摩父亲徐申如的堂妹,所以徐志摩称呼徐禄为堂姑妈;查枢卿是金庸父亲,因而金庸与徐志摩算是同辈,但因为徐志摩年龄长于金庸,所以金庸得称呼徐志摩为表哥。

小时候的金庸时常跟随父母前往表舅家做客,有一次,金庸随父母到表舅家时,遇到了暑假回家的徐志摩本人,两人还曾有过数日的交际。徐志摩飞机逝世之后,查家还曾以“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为挽联表示对徐志摩的哀悼。

外甥女琼瑶

金庸还有一位外甥女叫琼瑶,琼瑶是中国当代的著名女作家。

因为金庸的堂姐查良敏,曾下嫁给了琼瑶的三舅袁行云,所以从这层关系上来说,琼瑶算是金庸的外甥女。

琼瑶的母亲袁行恕是当时大银行家袁励衡的三女儿,袁行云的父亲为袁励准,和袁励衡是亲生兄弟,琼瑶母亲袁行恕是三舅袁行云的表妹。而金庸的堂姐查良敏是袁行云的妻子,所以说金庸和琼瑶差了一个辈分,琼瑶应该喊金庸一声舅舅。

姐夫钱学森

除此之外,金庸还和近代保定军校校长蒋百里一家有着亲戚关系,蒋百里的夫人查品珍和金庸是同宗姑侄关系。因而金庸该唤蒋百里一声姑父。

蒋英、钱学森

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想必大家也都不陌生,她是当代著名歌唱家,金庸唤蒋英为表姐。而蒋英的丈夫则是赫赫有名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金庸该唤钱学森一声表姐夫。这还不算,金庸还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曹时中先生的姐夫。

可见,金庸这一大家在近代史上名人辈出。

家风传承

《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然而查氏家族定居海宁六百年来,传承二十几代,历经时代变迁,却一直名人辈出,至今仍是江南望族。

在以"诗礼传家"的家训下,查氏后人在任何年代,任何时间都不忘读书,通过学习,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良好的家风,是几代人的引路灯,是一个家族在历经几百年长久不衰的法宝,家风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富。

由此可见,金庸先生祖上数代牛人的出现,对于查氏后代子孙的影响绝对不容小觑。以至于近代以来,查氏后人凭借着较高的文学素养和家风家训的影响,再一次步入了全盛时期。

杨澜、金庸

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林至尊最终在“大闹一场”之后悄然离世,享年94岁。金庸先生的离世,一代人的江湖大侠梦也就此离去,留下的只是世人对他无尽的哀思和缅怀。

徐志摩的恋人这么多个,他最爱的是谁?

最爱的应当是林徽因了吧。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经历着三段的爱情。第一任,张幼仪,第二任,陆小曼。但他最爱的,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