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姓氏历史、家谱
侯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汉字的创始者仓颉(ji的后代,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鲜卑族原有胡古口引姓,北魏孝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后,将他改 为侯姓。
根据考证,侯氏发源于3000年前由周文王的后裔所传的晋国。
历来有关的古籍都纪载得清清楚楚。
譬如,《姓纂》指出:“晋候缗之后适他国,以侯为氏,郑有侯宜多,侯多羽,鲁有侯叔下,侯妃,齐有侯朝,魏有侯嬴”;《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姬姓”。
从以上的文献,可以对侯氏的来龙去脉,获得两点认识。
第一,他们是甫一出现便遍布于北方各地的,而且这个家族的人材辈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声誉卓著;第二,他们是直接传自黄帝轩辕氏的姬姓后裔,因为3000年前始建的晋国,是传自周成王的小弟唐叔虞,而侯氏是出身于晋国的公族,当然也是名正言顺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了。
正统黄帝子孙
不过,过去的众多姓氏学者之中,也有人把侯氏的历史,推溯得更为久远。
像《姓氏考略》一书就指出:“一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以为氏。”
姒姓,是古时候的几个基本姓氏之一,代表源自夏禹的庞大家族。
根据史载,夏禹是上古颛顼帝高阳氏之孙,颛顼又是黄帝的孙子,则侯氏不管是出于夏代,或始见于周代,其为正统的黄帝子孙,却是毫无疑问的。
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
那侯姓的来源真是非常久远了。
发源于山西的侯氏,虽然很快便遍布北方各地,但是到了秦、汉天下一统之后,却在现在的河北中、西部一带,繁衍得最为旺盛,也表现得最为优异。
因此,长久以来的侯姓人家都世代沿袭着“上谷”的堂号,因为现在河北的中部和西部之地,汉朝时正是上谷郡的所在地呢。
有汉一代,上谷侯氏的表现,的确是可圈可点的。
楚、汉相争时的侯公,汉成帝时的侯芮,王莽篡汉时的侯刚,以及东汉初年的侯霸,可以说无一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魏、晋以迄于南北朝这段时期,对于侯氏家族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一方面,他们有许多新的生力军加入,使整个家族自此庞大不少;另一方面,他们出了好几位在当时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使侯氏的名气越来越是响亮。
侯氏家族的庞大,详见于《路史》所记载的是“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
换言之,当时加入侯氏家族的生力军,至少也有四支。
另外,依照《通志氏族》中,也有一支世居库斛真水的部落,于随魏南迁之后改姓了三个字的复姓“侯莫陈氏”。
这三个字的复姓,现在根本已经看不到了。
所以有很多学者判断,这是由于他们的后裔日渐被汉族同化之后,把自己的姓氏省略为单姓的侯氏的缘故。
由此看来,南北朝时加入侯氏家族阵容的外来血统,又不仅仅只有《路史》上所列举的四支了。
侯氏,真可以说是一个集英聚锐的庞大家族。
侯姓虽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现在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
秦、汉之际,中原一带战争 频仍,侯姓部分人外迁到现在的河北、甘肃的一些地方。
侯姓还分布在现陕西、福建的一些地方。
宋、明 时期,现在的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姓的聚点。
从清初开始,福建、 广东侯姓陆续有人迁到台湾,此后,有的人又移居海外。
侯姓分布较广,据最新统计显示:侯姓位居百家大姓之73位,占全国总人口的029,近四百万人口,尤以湖南、安徽、河南、辽宁、等省多此姓,此四省侯姓约占全国汉族侯姓人口48。
瑶、彝、苗、畲、满、土家、蒙古等民族都有侯姓。
侯姓,主要来源有五支:出自姬姓;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者;出自姒姓;春秋时郑国共叔段之子共仲被庄公赐姓侯;以及由改姓而来或其他。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230位,第六次人口普查侯姓排列第82位。
湖南湘潭:衡州太守裔建业盛冈林文武多俊杰历朝列晋绅忠恕泽洪广贻廉德懋光英华辉上国贤达显荣昌肇唐勋烈继绍宋典型彰培植锤名士修齐兆福祥
湖南岳阳:士业奇仁玉文华焕楚邦家声芳大振国泽庆平章克象昭民德承荣献俊良光先启佑永万代锡蕃昌
湖南张家界:宗德启万世
湖南会泽:开堂世明金
山东乐陵杨安镇:玉长殿德廷飞
山东菏泽:天朴文继广存凯
山东聊城:树新云(明)学长金
山东滕州:宜致贺钦成绍宗训
山东泰安:文诏安希培方存衍传明
山东泰安一支:德圣金(大)立润林焕培镇清树兴毓传继广
山东威海:伟元林凤常世在
山东东平:元云延家庆照绪玉生恒
山东邹城:仁义礼智信
山东侯家洼:加中天德文国
山东陵县:长立庆(清)金玉宏
山东张店:宜连其祥德方正光延长
山东成武:祥光照世玉庆衡昌
山东诸城:金水木火土
山东郓城:仰宪本善良传继振安邦宏文庆世远繁衍大宝光
山东济南:文奇廷代殿连登家运昌盛国永承
山东汶上:熙朝召(凤)现典圣代涣文章
山东枣庄:琴慎宜志贺钦成绍中迅(顺)昭瑞勇明清
山东梁山:熙朝昭宪典圣代涣文章孝由蓝亭
山东日照:作加永学
山东莒南:兆步文学仕维功庆盛世
山东高密:明记开文运家升气进阳国恩传世远祖德延年昌
山东侯氏一支:明纪开文运家升旗进扬国恩传世远祖德延年昌
山东侯氏一支:云巨宝玉长
山东侯氏一支:月峰志……
山东侯氏一支:恩普照永光
甘肃武威:国泰景文光天中华
甘肃永昌:尚作有文玉
甘肃兰州:正永言孝思
甘肃庆阳:占胜吉永长远
甘肃永昌:尚作有文玉
甘肃武威:国泰景文光天中华
河南信阳:德功作以培久
河南濮阳:……耕存,熙(守)朝兆宪典,胜代换文章,孝友兰廷贵,忠良玉佃芳
河南南阳:焕清更读传家保
河南周口:克振家为广习汝崴国邦
河南安阳:进国守三邦钦庭大永西金书新得贵玉立自中和
河南侯氏一支:庆家松文宪天
河南侯氏一支:峻伯秀……
河南侯氏一支:国广……
河南侯氏一支:守儒世家传,君彦绪启;扬乃祖宏德,诗礼永昭
江苏淮安:靖瞻景龙如尧秉一梦万秀良家庭其吉
江苏丰县:加中天德文国……进树仰贻祥西光承庆方
江苏徐州:提敬本先立永正明长清
江苏连云港:怀朝安邦治国立业兴家
江苏淮安:靖瞻景龙如尧秉一梦万秀良家庭其吉
江苏沛县:孝昌……
辽宁辽阳:明春……
辽宁鞍山:文明礼兴云会(慧)丰宝同安庆福林
辽宁抚顺:玉立……
辽宁新民:勇广德财……
辽宁锦州:占国……
河北邯郸:挺进培永正明长清(久)
河北廊坊:元国克……
河北侯氏一支:天廷云久书
河北南宫:成赐云香庆瑞……
安徽砀山:体敬本先力推到石云广玉世继长中振
安徽濉溪孙疃侯家庄:战文计西思道青长(常)法万世明金玉满堂宏
安徽芜湖:大之道在…昌清……
安徽蒙城:树志学
安徽淮南:传志兰继培书香
陕西长安:本万奋育……
陕西西安:明德开文运安天惠道兴
陕西宝鸡:英海文
湖北荆门:光昌闲……
湖北公安:礼义柱明贤
贵州毕节:学一申国天青正世光元敦廷肇基尚先泽允安全定治昌文德明良庆毓贤官兴忠俊彦广济福长延
重庆永川:登三仕朝廷联隆增光明明良世代长文武……
海南文昌:儒志文芳运惠元亨升秀邦之汉敷荣国有祯
云南会泽:开堂世明金
四川宜宾:技士思修己远宗政策长
江西鹰潭:严锡川山斗心正元茂福
广东揭阳:德泽祥光发
新疆乌鲁木齐:庆兆旭……
台湾嘉义:昭伯久武尔君延志成信礼光振耀奕世数达万邦丕乃高第
杨厝正矩支派:振起家声祖基恢宏
深安海支派:天昌国仕启子孙贤继志奕世起簪缨
吉林东辽、辽宁海城:天登君世进从克永清廷振瑞维耀远富嘉庆荣常述祥忠余业武国建彦昌
天津侯氏一支:学颜庭……
河南新乡市封丘县曹岗乡李和村:立正玉广献士青红振家邦
重庆丰都社坛镇大堡乡:德广东先……
山西大同市浑源县:兵新耀宝
广西三江:邦正朝安泰,家兴国盛昌,祥开明世代,瑞启照宗芳
安徽宣城、湖北下江南:文今天开华,万年长启德,有信再侯家,
天津蓟县:光宗路大广,年金荣全振
青海乐都县:国德文武全才贤,以礼成章余进繁
河北沧州吴桥县万粮侯村:浚植炳增锦,泽榕烯堪镇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历史上,侯氏的表现不俗。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57人,被收入 《中国人名大辞典》者121人。战国时魏国人侯赢,70岁时任大梁(今河南开封)夷门的守门小吏,后被信陵君(魏公子无忌)迎为上客,曾献计信陵君。胜秦救赵,为时人推重。西汉高帝时有酷吏侯封。东汉初有河南人侯霸,熟知旧制,官至大司徒,封关内侯。南朝人侯景,先属北魏,继归高欢,又降梁,受封为河南王,后举兵叛变,攻破建康(今南京),于 551年废梁帝自立,国号汉,到处烧杀掠夺,次年被梁将陈霸先等所破,侯景逃亡时被部下杀死,史称侯景之乱。隋代的侯白,性滑稽,善说讽刺诙谐的话,后世遂称诙谐的演员为候白。唐初有大将侯君集,太宗时曾任宰相。唐代还有侯固,文宗太和中登第,官至鄜坊灵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北宋有治水专家侯叔献。辽末有农民起义首领侯槩。明代有宦官、航海家侯显,当时名望仅次于郑和;还有兵部侍郎侯恂,其子侯方域,明末与方以智等称“四公子”,后入清,能诗文,有才名,著有《庄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明代孔尚任所作传奇剧本《桃花扇》,就是描写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清代有女文学家侯芝。近现代有化学家侯德榜,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侯宝璋,艺术家侯俊山,表演艺术家、相声大师侯宝林等人。
山西大槐树侯姓家谱的排法:明、纪、开、文、运、家、升、旗、进、扬、国、恩、传、世、远、祖、德、延、年、昌。侯姓,主要来源有五支:出自姬姓;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者;出自姒姓;春秋时郑国共叔段之子共仲被庄公赐姓侯;以及由改姓而来或其他。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230位。
侯姓人口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29%。尤以湖南、安徽、河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侯姓约占中国汉族侯姓人口的百分之48%。
我们姓侯的在各地用于辈分的字并不一样,例如我熟悉我们当地的辈分用字是玉、关、贵、书、成、立……显然是和你们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侯姓在外有统一的计算辈分的说法,就是以世论代。比如我,知道在当地我是“成”字辈,但同时家人又在我们小时候就告诉我们,我这一代是侯姓认识的二十一世。由此可见,我们以“世”排辈的的说法可能更科学一些。
祝福我们侯姓人家人丁兴旺,万事顺达!qq:413136663
侯 姓
5348天津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洵等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钞本 四册 美国;
5349河北南皮侯氏族谱不分卷 侯光藜编辑 民国七年(1918)重修石印本 五册 北图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始修於明崇桢八年,此为三修。
5350江苏侯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清)侯应洹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清忠堂活字本 三十九册
吉林大学;
5351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宗谱十二卷(清)侯守廉等六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5352江苏无锡锡山东里侯氏八修宗谱二十卷(民国)侯学愈纂修 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十八册
历史所 美国(附二卷、二十一册)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侯先春始修。
5353浙江鄞县侯氏支谱不分卷 民国间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5354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洪枰序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序刻本;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5355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卷(清)周来宾序 清这光二十九年(1849)序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2);
5356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清)陈甫序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浙江临海悬博(存卷1-7);
5357浙江临海夏馆侯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李定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3、6-10)浙江临海县邵东乡山下坦村朱家岙;
5358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胡朝翰 王世昌修纂 清嘉庆十年(1806)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5359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侯宝九 侯允晚修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注:书口镌《昆阳上谷侯氏宗谱》。
5360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 (清)侯千扶 侯千瓜修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1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清)夏增荣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书馆 注:书口镌《上谷郡侯氏宗谱》。
5362福建南安太溪侯氏宗谱不分卷(民国)侯载元 侯载绘修纂民国十一年(1922)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书馆;
5363湖南大庸永定侯氏初谱不分卷(清)侯昌铭 侯鸣珂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刻本河南图 日本 美国;
5364湖南湘乡湘西侯氏三修谱□□卷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3-l6);
5365湖南衡山若驿侯氏三修谱十六卷(民国)侯业绍 侯声洋等修 侯家麟纂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
5366广东侯善行堂族本不分卷 民国七年(1918)钞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香港新界、广东宝安等地。
5367广东番禺金钱村侯氏族谱不分卷 (清)侯子城志 清道光十二年(1832)写本 一册 美国;
5368广东南海亨田乡侯氏族谱不分卷(民国)候恒钟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明嘉靖三十六年侯继禄首撰。
5369四川简阳侯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严正相编辑 民国三十年(1941)石印本 二册;北图 四川图;
5370四川高县上启侯氏族谱一卷(民国)侯泽金纂民国十六年(1927)钞本 四川高县落润乡红星村晒坝生产队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八年。
5371云南洱源邓川侯氏族谱不分卷(清)侯钧瑞撰 民国钞本 一册 云南图;
5372 香港新界丙冈侯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四年(1935)写本 一册 美国;
5373 侯氏家乘 《清》侯鹏著 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五册 北图 。
5374 侯氏族谱 水西侯氏宗亲理事会编 1999年印 一册 20多万字 贵州黔西
据文献记载,侯姓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近万个姓氏中,是一个古老而多源的姓,也是一个分布较广的大姓,在《百家姓》中列在第73位。侯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单独立传者有57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者有121人。著名人物有:魏国名将侯嬴,汉代大司徒侯霸,北朝大将侯景,隋代艺术家侯白,唐朝首任宰相侯君集,北宋大臣侯蒙、水利专家侯叔献,清朝文学家侯方域、侯涵,当代化学家侯德榜、医学家侯宝璋、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侯镜如等。
据我多年的考证,现居桂林市县(自治县、区)的侯氏家族约一万人,占桂林市总人口的五百分之一,其分布情况如下:兴安县的侯姓现约5000人,祖先是北宋大臣侯蒙,他因与当朝宰相不和,怕遭诛连九族的灭顶之灾,于公元1120年巧妙地南逃到兴安董田隐居。八百多年来,其后裔先后分居在兴安镇的粉洞,高尚镇的灵龙、东源,华江瑶族乡的六洞河等近30个村寨,垦荒耕田,繁衍生息;临桂县的侯姓是明代朱元璋的驸马、镇蛮大将军侯德天,他在临桂茶洞定居,其后裔分居在两江镇的妙田和永福县罗锦的谷岭、高田的葡萄,共约1000人;灵川县的侯姓约1100人,是宋代山东侯姓人迁到灵川大圩定居,其后代有一支迁至兴安高尚庙脚居住;荔浦县的侯姓约300人,是广东侯姓人迁到花簪定居;资源的侯姓约1100人,是江西侯姓分别迁到黄龙、坪水底定居,资源车田小地的侯姓,却是从兴安华江瑶族乡六洞河迁入;全州县侯姓有600多人,从资源县坪水底分居到大西江镇定居;恭城栗木镇大营村侯姓100多人,是太平天国时从兴安迁入;灌阳侯姓700多人,是从兴安高尚兰田和临桂妙田迁入,另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为侯姓;龙胜的侯姓约1000人,是从灌阳、资源、湖南城步等地迁到平等、马堤等地定居;桂林市区、雁山龙潭的侯姓约200人,平乐、阳朔两县的侯姓约100人,均从本地侯姓迁入。
近千年来,侯姓人绝大部分分居在桂北湘漓两水的发源之地和山区,吃苦耐劳,为开垦山区荒原,发展山区生产,保护山区资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侯姓人勤耕勤读,据兴安董田侯蒙家族家谱记载,在明清时代,有侯蒙的六代到十一代孙共10人到北京、山东、山西、浙江、广东、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赴任未归,在那里繁衍后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侯姓青年读大学、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如兴安镇的侯波,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就东渡日本留学深造;资源县梅溪坪水底农民侯光南的4个子女和侯光献的3个子女,都大学毕业,成为有较高文化的侯姓家庭。
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
侯姓氏历史、家谱
本文2023-10-20 18:43: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0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