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故宫的资料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谁知道故宫的资料啊?,第1张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其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从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结束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故宫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后经历了24位皇帝。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故宫四周绕以10米高的城墙,外有50多米宽的护城河。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历史上,故宫因火灾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整个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和北部后廷两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大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后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东西六宫为翼,是皇帝、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后廷,界限分明,不可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中国的建筑匠师们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规划得井井有条,利用重重得墙门和庭院把故宫有序地组合成壮丽的建筑群。明清故宫的规划和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其室内外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体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运用、小品的陈设、装饰的制作、色彩的选择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故宫还是我国收藏最好最丰富的文物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建成于1925年,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抗战期间,为确保国宝安全,曾将精选的五批故宫文物转移南方,抗战胜利后,部分运回故宫,部分运抵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千方百计收集流失文物,使故宫新旧藏品达到数百万,其中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家具等,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63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环绕,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楼。根据1973年的统计,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下诏营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永乐四年开始备料,而第二阶段就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开始动工兴建,历时14年,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工。在建造过程中,征集了全国10万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万人,而建筑材料都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汉白玉石来北京房山,金砖来自苏州,石灰来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盘山,殿基所用的精砖石来自山东临清,松木多来自东北,而楠木多来自四川、云贵、浙江等地,可见当时工程的浩大。故宫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宫的蓝图而修建的,布局规划遵循了《周礼•考工计》的都城设计礼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大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则为后寝。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东西两翼,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而后寝则是以乾清、交泰、坤宁这后三殿以及东西六宫、御花园为中心,外东路、外西路的建筑为主,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宫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这样布局的:在午门外东侧是皇帝祭祖的场所太庙,西侧则是祭社稷的场所社稷坛。按照这种布局建筑而成的故宫就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统治时间总共长达五个世纪。由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体,所以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在北京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伟大的中轴线,全长85公里,南起永定门,北到钟楼,其中包括故宫在内的皇城就占了三分之一。这条中轴线也叫做龙脉,线上的景山是内城的中心点,也是故宫的镇山。

  我们有时候还把故宫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称为紫宫。封建帝王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所以他们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宫象征为天上的紫宫。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不许庶民百姓接近,是绝对的禁地,又称为禁宫,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紫禁城。这里共有四道门,分别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而紫禁城的正门就是午门,因为在罗盘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门也是南大门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从汉代的门阙形制演变过来。下端有高12米的墩台,正中的墩台上面有门楼,两侧还设有钟鼓亭,东西两侧突出的部分叫观,上部各有廊庑13间,两端还建有重檐攒尖方亭。中央的广场叫阙。在明清两代,这里是朝廷举行颁朔大典和献俘典礼的地方。正中开了三道门,两侧都有掖门,这种做法称为“明三暗五”。五个门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门是皇帝专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可以从这里入宫,科考三甲也可以从这里入宫;平时,文武百官走左门,宗室王公走右门;掖门只有在大型活动的时候才开,三品以下的官员按照文东武西分别通过东西掖门,外国使节要从西掖门才可以入宫;在殿试的时候,考生分单双号,从东西掖门中通过。

  进入午门,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内金水河,它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太和门广场,上边还有五座汉白玉石桥,就是内金水桥了。内金水河的作用不仅是故宫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和灭火的主要水源,同时还起到了点缀景观的作用,使太和门广场在雄浑中不失秀美。

  在太和门两旁还有两道门,就是德昭门和贞度门。每逢皇帝出宫,都要在太和门换车,而且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也要从太和门进入皇宫。在光绪四年的时候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光绪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门突然被火烧毁了,可是大婚当天皇后要从这里经过,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寻找了能工巧匠,连夜用彩绸还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门,才使得婚礼如期进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门才重建完成。

  过了太和门我们就进入了太和殿广场,它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还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动的时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广场举行隆重的朝礼。

  现在我们面前这座宏伟的建筑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还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型的三层台基上,台基南北长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围还建有一些楼阁,其实就是清朝内务府所管辖的库房。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高最大的建筑,面积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阔11间,进深5间。其实在明朝奉天殿的时候,这里市面阔9间,进深5间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间,将它改为了现在的大小,其实在两侧的夹室是封闭的,不能作为正殿使用,所以实际上还市面阔9间,进深5间,同时,也将它改名为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观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观念的延伸,强调了君臣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有个民族之间的和谐。在太和殿的屋顶正脊上还有一个高336米的大吻,往下还有11个垂脊兽,在我国古代,异兽的数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级越高。在殿内有72根大住支撑,当中的六根是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金柱,上面支撑了藻井,再藻井当中雕刻有蟠龙,龙口中衔有轩辕镜。轩辕二字出自于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轩辕星,意思就是轩辕黄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顶上建有藻井,一是为了代表当朝的皇帝才是中华民族的正统继承人,第二则是起到了镇火的作用。

  殿内的陈设也非常的多。金銮宝座是明代的遗物,清朝的皇帝继续使用。在袁复辟的时候,曾经将它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不伦不类类似沙发的座椅,解放以后,专家们在家具库中发现了原来的宝座,经过一年多的整修,终于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

  殿内的地平床高6尺多,上面设有屏风,宝座等,在台面上还有香亭、仙鹤等等。在皇帝上朝的时候,就要点燃檀香,烘托出一种神秘的气氛。殿中有一只象,身上驼着宝瓶,里面放有五谷,寓意天下太平,吉庆有余。而象身四脚立地,稳如泰山,象征社会和政权的稳固。称为太平有象。角端,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当今皇帝是圣明之君。仙鹤被古人认为是一种长寿鸟,象征着江山长存。香亭是从香炉演变而来的,放在殿中,象征着国家安定。

  在太和殿外还有很多的陈设。日 :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器,在此处标准的北京时间

  嘉量则是乾隆年间全国的标准化计量器,在乾清宫前也有一个。铜龟铜鹤都是长寿的动物,放置在这里也是寓意长寿。在故宫内有大小水缸308口,用来防火,叫做太平缸。在太和殿外的这两个镏金大缸,重2吨,可是上面的黄金却被八国联军用军刀刮走了。围绕着太和殿,还有一些故事。在1908年12月,四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亲跪在宝座下,扶着他,可是溥仪却哭喊着说:“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他的父亲只好说:“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典礼结束以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语说这不是个好兆头。果不其然,三年以后,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可是在1915年,袁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自称“洪宪皇帝”,企图恢复封建社会,还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礼,把三大殿中匾额上的满文统统去掉了。而且还命令京城内的煤铺把墙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为汤圆。不过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国一片倒袁声中死了。

  中和殿在明朝的时候曾经叫做华盖殿和中极殿,在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殿名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明清两代举行大潮礼的时候,皇帝在赶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员朝贺。在遇到重大祭典的时候,还要在前一日阅览祝文或者检查种子农具。清朝规定每十年都要修一次皇室的家谱,也就是玉牒,在修订好以后,就要在中和殿内让皇帝阅览,并举行存放仪式。

  过了中和殿,我们就来到了保和殿,明朝这里曾经叫做谨身殿,建极殿,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名称来源与太和殿相同,都是保合大和之意。保和殿在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的时候,在举行册立大典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内更衣。在年底,还要在此宴请文武百官。在清朝的时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举行宴会。而且这里还是清朝举行殿试的地方。在保和殿后,有一个巨大的云龙石雕,是艾叶青石雕刻而成的。清朝乾隆年间,将原来明代所雕刻的花纹去掉,重新雕琢。石雕高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达200多吨。在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纹,下端是海水江牙纹,中央是飞云簇拥的九条蛟龙。制作非常精美,是难得的石雕珍品。这块石头是来自北京的房山,搬动这块石头的时候动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不过这块石头为什么会在保和殿后面,史料上是没有记载的,根据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这块石头运过来以后就放在这里,想要重新移动非常的困难,所以就放在了这里。

  游览完了前三殿,就来到了后寝区的正门乾清门。在后寝区中共有15宫,专家认为,这与天文学中的紫薇垣和八卦都有象征性的关系。

  在清朝康熙年间,乾清门就是举行御门听政的地方,而在西侧还有一排连房,就是军机处,他是在雍正年间设立的,直到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才被废除。军机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凌驾于内阁之上,但是当时为了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督察院每天都要派御史到军机处旁边的内务府值班,监视这里的活动。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乾清宫了。乾清二字取自唐代韩愈《六合圣德诗》中的诗句:“乾清坤夷”,意思就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在明朝和清朝初年,皇帝的寝宫一直都是这里,到了雍正皇帝以后,就挪到了养心殿,从此,乾清宫九成了皇帝听政的地方。在每年过节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乾清宫举行庆典活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还在宫内举行了“千叟宴”。而且“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而且皇帝死后,必须要在这里停灵,祭奠15日,表示寿终正寝,之后才可以转移到其他地方。在乾清宫内正中设有金漆宝座,后面还有屏风,上面刻有先帝的圣训。在宝座上方还高悬着“正大光明”的匾额。在雍正皇帝即位以后,对于争夺皇位的种种弊病,他发布了秘密立储的上谕,从而改变了封建王朝公开册礼太子的制度。此后,皇帝亲自写储君谕旨两份,一份儿放在这块正大光明的匾额后边,另一份儿则自己藏起来。在皇帝去世以后,拿出两份诏书核对无误以后,即可生效。

  在明朝,围绕着乾清宫还发生了三大疑案。就是壬寅宫变,红丸案还有移宫案。壬寅宫变就是在明朝嘉靖年间,皇帝正在乾清宫中睡觉,宫女杨金英等16人一起下手,想把皇帝杀死,但是在慌忙之中却把绳子打成了死结,所以没有成功。结果这些人就全都被处死了,这年正好是壬寅年,所以称为壬寅宫变。自此以后,皇帝不敢在乾清宫中居住,直到临终前一天才回到了这里,但是当天就死了。红丸案的发生是在明朝万历皇帝朱翊君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朱常洛即位。但是不久他就病了,服用了进贡上来的红丸,吃了一颗感觉很不错,所以有吃了第二颗,结果就死在了乾清宫内,前后只作了29天的皇帝,所以被人们称为一月天子。移宫案是在一月天子朱常洛死了以后,他的爱妃李妃有野心相当皇后,所以就坚持要和即将登基的皇太子朱由校一起住在乾清宫,以此要挟群臣。但是这些大臣设计把太子从她手中骗了出来,可是他还是在乾清宫不走。直到太子即位前一天晚上,大臣一起到门口斥责他,就这样,他才被迫离开了乾清宫。

  在乾清宫的后边就是交泰殿,取自《易经》中的天地交泰,象征着帝后生活和谐。在殿中央放有25颗宝玺,上方高悬着康熙皇帝御书、乾隆临摹的“无为”匾额。东侧陈设着我国古代人民发明的计时器——铜壶滴漏,西侧陈设着大自鸣钟一座。此在,在每年皇后的生日,皇后都要在交泰殿接受庆贺礼,就连皇太后还有皇帝都要来这里庆贺。在每年皇后到先蚕坛举行仪式的前一天都要在这里检阅采桑工具。

    正门即午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故宫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故宫还保存大量珍贵文物,是历史和历史艺术的重要资料,是中国古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故宫已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午门

  是紫禁城正门,因其门楼高8米,辅楼高4米,又俗称“五凤楼”。

  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门都要悬灯赐食百官;每年农历十初一,都要在这里举行颁布次年年历仪式。清代乾隆年间因避乾帝“弘历”的名字,故将“颁历”改称“颁朔”。

  清代,皇帝举行朝会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万寿、大婚等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卤薄、仪仗。此外国家凡征战凯旋时,皇帝在午门接受献俘典礼,如果皇帝亲征也从门出驾。

  太和门

  进午门,过玉带河,便是太和门。太和门前,有两尊青铜浇铸的狮子,右为雄狮,爪下有一铜球,象征权力;左为雌狮,爪下躺着一小狮,表示亲昵、母爱。狮头上的鬃卷,13卷为至尊,皇宫专用。

  太和门是前三大殿的前门。地上金砖墁地,天花板描龙彩绘。金砖,是苏州烧制的一种砖,其制作十分精细、复杂,经过六道工序,窑烧130天,砖成后浸泡于桐油,历时8个月始成。这样制出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黑而发亮,光可鉴人。这种砖造价昂贵,每块砖底下还印有制作者姓名、产地。故宫各大殿内都铺这种砖,因价高,民间称之为“金砖”。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殿高36米,宽63米,面积为2380平方米。

  “太和”语出《周易》,太和是“阴阳会和,冲和之气也”,“混同宇内以玉太和”之意,即指宇宙万物,和谐圆满。太和殿坐落在“工”字形须弥座上,汉白玉雕成,分上中下三层,称为丹墀或丹陛。雕栏称为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图案。那些伸出的为螭首,口中小孔为出水孔。共有螭首1142个。如遇雨天,可见千龙吐水之奇观。

  台基上放置18个大铜炉,据说代表当时的18个省份。太和殿台基上面的大平台,放置铜龟、铜鹤各一对,象征“龟鹤千秋”,意为长寿。东有日晷西有喜量,象征皇权公正平允。这里是举行大典奏九韶之乐的地方。

  太和殿是国内木制大殿之冠。殿为重檐庑殿顶,为殿宇中最高等级,足称中国古典建筑之最。殿内72根大柱支持其人武部重量,殿正中为皇帝宝座周转有6根镏金龙纹大柱,另外还有42根木柱,原为楠木,后改为松木。大殿中间的宝座为“须弥座”形式,正面和左右都有陛(即木台阶),宝座上设雕龙髹金大椅,是皇帝之位。椅后设雕龙髹金屏风。宝座左右有对称的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陈设,都是铜胎嵌丝珐琅制品。象驮宝瓶,内装五谷,象征太平,五谷丰登。角端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18000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

一、姓氏源流

蒯(Kuǎi)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以国名为氏。据《古今姓氏辩证》载,商代时有蒯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的蒯乡)。蒯国的人后来有的以国名为姓,称为蒯姓。

2、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是记载,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得的后代。春秋时,蒯地成为晋国大夫得的封邑,世称蒯得。他的子孙即以邑名“蒯”为姓,而称蒯氏。

3、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春秋时期的卫国,是卫灵公之子卫庄公的后代。卫庄公名叫蒯聩,他当太子的时候,曾经想刺杀灵公的夫人南子,失败后出奔晋国,后回卫国,被良夫、孔悝立为卫君。后为晋军所破,被杀。蒯聩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姓,称蒯姓。

得姓始祖:蒯得。据《风俗通》是记载,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蒯得的后代。春秋时,蒯地成为晋国大夫蒯得的封邑,他的子孙即以蒯为姓,而称蒯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于襄阳郡,即现在的湖北省襄阳县。故蒯氏后人奉蒯得为蒯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商代有诸侯国蒯国(今河南省洛阳市西的蒯乡),居于此的国人多以国名为姓,称为蒯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得,被封地于蒯(同上),他的子孙就一封邑名为姓,也称为蒯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同样,卫国卫庄公名为蒯聩,他的子孙就取其名的一字为姓氏,称为蒯氏。汉时,河南出现了名为蒯乡的地方(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郊涧水东岸),当时的居民都以蒯为姓氏。蒯姓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襄阳一带。

三、历史名人

蒯 通:汉代人。当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他活跃于政界,为人出谋划策,以口才好和计谋高闻名天下。

蒯 祥:明代营缮。官至工部侍郎,食俸一品。自永乐至天顺,举凡内殿陵寝,都是他营缮的。他能用两支手各握一支笔画龙,合在一起象一条龙一样。皇帝每每称他为“蒯鲁班”。

蒯光典:清朝人,知识极为广博,文章也极也,对古代文献加以整理注说考证,深受学界好评。所做的事业,光大华夏文化,功在千古。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襄阳郡:东汉建安十三年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襄樊一带。

2、堂号

辅国堂:南宋时蒯恩官拜龙骧将军。他胆力过人,伐广固,斩徐道复,袭金陵、伐蜀、讨司马休之,战功累累,封新宁县男。武帝北伐时,留他在京保卫太子,命朝士与他相交。他更加谦虚谨慎,对待部下官兵宽厚仁爱。历官辅国将军,淮陵太守。

============================================================

蒯姓宗祠通用对联

〖蒯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蒯国;

望出襄阳。

——佚名撰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蒯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摹⒖ね煤拧方樯埽

横江设馆;

庐阜穷经。

——佚名撰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承人蒯恩,字道恩,武帝时,因功封新宁县男。武帝北伐时,把他留在京城侍卫世子。后历官辅国将军、淮陵太守,曾在黄州建横江馆。下联典指北宋宣城人蒯鳌,少年时为孤儿,家中又贫穷,后立志读书,善于写文章,以廉直自励。太宗时进士及第,历官茶陵令、殿中丞,晚年隐居庐山(庐阜),以读书自娱。

淮阴必侠;

庐岳归休。

——佚名撰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蒯通,楚汉时游说之士,淮阴侯韩信用其计而定齐地。下联典指宋·蒯鳌,太宗进士,以殿中丞致仕,隐庐山卒。

-----------------------------------------------------------------

〖蒯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食俸一品名朝野;

画合双龙誉古今。

——佚名撰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营缮蒯祥,吴县人。官至工部侍郎,食俸一品,自永乐至天顺,凡内殿灵寝,皆其营缮,以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帝每以“蒯鲁班”之称。

恩感风雷皆变化;

诗裁绵绣借光辉。

——唐·蒯希逸撰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蒯希逸《和主司王起》诗联句。蒯希逸,字大隐,会昌三年进士。

-----------------------------------------------------------------

〖蒯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慷慨为怀,不惜龙池送友;

忠贞事主,敢言跖犬吠尧。

——佚名撰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进士蒯甜事典。下联典指汉代官吏蒯撤事典。

补充的几句:

一、寻根溯祖

1、商代时有蒯国(在今河南洛阳市西的蒯乡)。国人后来以国名为姓,称为蒯姓。

2、周穆王时有蒯伯棨。蒯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是记载,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得的后代。春秋时,蒯地成为晋国大夫得的封邑,世称蒯得。他的子孙即以邑名“蒯”为姓,而称蒯氏。

3、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是卫灵公之子卫庄公的后代。卫庄公名叫蒯聩,他当太子的时候,曾经想刺杀灵公的夫人南子,失败后出奔晋国,后回卫国,被良夫、孔悝立为卫君。后为晋军所破,被杀。蒯聩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命姓,称蒯姓。

得姓始祖:蒯得。据《风俗通》上记载,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蒯得的后代。春秋时,蒯地成为晋国大夫蒯得的封邑,他的子孙即以蒯为姓,而称蒯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于襄阳郡,即现在的湖北省襄阳县。故蒯氏后人奉蒯得为蒯姓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堂号

辅国堂:南朝宋时蒯恩官拜龙骧将军。他胆力过人,伐广固,斩徐道复,袭金陵、伐蜀、讨司马休之,战功累累,封新宁县男。武帝北伐时,留他在京保卫太子,命朝士与他相交。他更加谦虚谨慎,对待部下官兵宽厚仁爱。历官辅国将军,淮陵太守。

郡望

襄阳郡:东汉建安十三年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襄樊一带。

三、迁徙分布

(缺)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商代有诸侯国蒯国(今河南省洛阳市西的蒯乡),居于此的国人多以国名为姓,称为蒯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得,被封地于蒯(同上),他的子孙就一封邑名为姓,也称为蒯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同样,卫国卫庄公名为蒯聩,他的子孙就取其名的一字为姓氏,称为蒯氏。汉时,河南出现了名为蒯乡的地方(今河南省洛阳市西郊涧水东岸),当时的居民都以蒯为姓氏。蒯姓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襄阳一带。

四、历史名人

蒯 祥:明代营缮。官至工部侍郎,食俸一品。自永乐至天顺,举凡内殿陵寝,都是他营缮的。他能用两支手各握一支笔画龙,合在一起象一条龙一样。皇帝每每称他为蒯鲁班。

汉代有官吏蒯撤、名士蒯通,唐代有诗人蒯希逸,宋代有进士蒯憩,明代有建筑师蒯祥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营建皇宫,便召集天下数万名能工巧匠进京。当年,技艺高超的江苏吴县人蒯祥也应召入京。经过考察,蒯祥被委以重任,承担新皇城的三大殿和承天门等一批重要宫殿的建筑设计。

  承天门即是今天的天安门。蒯祥领命后,为了建好承天门,他殚精竭虑,没少费心思。然而,当图纸设计好、地基打好、城墙也建起来时,却发现城楼上最重要的一根主梁短了一小截。眼看工程到期,朝廷就要兴师问罪,蒯祥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来。

  这天,蒯祥回到家中,妻子因见他整天苦思冥想、茶饭不思,便特地烧了两条鲤鱼来犒劳他。蒯祥看着两条似乎还在张着嘴的鲤鱼突然喊了起来:“我有办法了!”他立刻把其中一条鱼分到另一个盘子里,把两条鱼嘴对嘴地放在两边,然后用一根筷子的两端分别插在鱼嘴里。这样,由于两边鱼嘴的作用,筷子无形中被加长了。这种办法不是同样可以用在承天门的建设上吗?想到这里,蒯祥兴奋得饭也不吃了,立即拿上工具赶回工地。

  蒯祥让工匠先用木料雕刻两个龙头,龙口里凿成卯眼,然后再把大梁的两头做成榫头,与雕好的龙头对接上去,连成一体。这种办法不但解决了大梁长度不够的问题,还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1420年,承天门如期竣工。皇上看后大加赞赏,称蒯祥是“蒯鲁班”。

那一天去天安门旅游,有外国游客问:“天安门是谁设计的?”导游说:“天安门的设计者是明朝的大建筑师蒯祥。”挺立在北京城中心的天安门,至今已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霜。

蒯祥的才华

蒯祥他生于洪武末年,出身于工匠世家,他的父亲就是一个技艺高超的木工,善于设计和建筑寺庙厅堂。蒯祥家学渊源,深受父亲的影响,年纪轻轻就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尤其精于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制图。正巧这时成祖为了兴建新的都城,在全国征集能工巧匠到北京效力。蒯祥就在应召之列,跟随着成祖来到了北京。

在工作过程中蒯祥的才华很快显露出来,虽然年纪还不到二十岁,但是因为手艺出众,而且设计制图信手拈来,不知不觉的就已成为伙伴中的领导者。这种情况很快被反映到当时主持北京城建设的工部官员宋礼那里,宋礼马上召见了这位年轻的工匠,经过深谈,宋礼从心里称赞这个年轻人头脑灵活,极富创造力,觉得他可堪重任。于是他交给了蒯祥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设计皇城的正门。他果然不负众望,很快就拿出了一整套的建筑结构设计图和周密的施工方案。

宋礼看后很高兴,马上命人把设计方案送给成祖过目。朱棣看过设计图后也觉得十分满意,马上拍板决定采用这个方案,并且命令立即开始动工。对于蒯祥这个没有见过面的设计者,皇帝也封了一个工部的官职给他。

进行修建

其实北京城的建设在成祖继位之初就已经陆陆续续的在进行中了,可是直到永乐十五年,因为大运河修缮完毕投入使用,北京城的建设才进入施工高潮阶段。到永乐十八年,城市宫殿的建设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天安门的修建也是在四五年的时间里完成的。

天安门最早并不是叫这个名字,而是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命名方法取名“承天之门”。直到清朝初年对其进行大规模维修时才改名为“天安之门”,后来就简称为“天安门”了,并且被一直沿用至今。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是皇城,也就是今天紫禁城对外的第一扇大门。它是一座传统的宫殿式建筑,最初的建筑结构只是一层的,下面是用砖砌成的高大城台,城台上则是九开间的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整个都是木制的,靠一根大梁支持着整个建筑物。城台前还立有华表和石狮,美丽的金水河从城楼前横亘而过,上面建了五座精巧华丽的汉白玉石桥,与城台的五扇大门一一相对。宏伟和华丽相结合,沉稳与精致并行,它是一个完美的矛盾结合体,正好体现了皇家“九五至尊”的高不可攀和神秘气质。后来,这座原本被称为“承天之门”的城楼在明英宗在位时被雷击烧毁了,几年之后,蒯祥再次受命重修城楼。这一次,他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又改进设计方案,把原来一层式宫殿建筑改为两层,更加突显了它恢宏雄伟的皇家气派。

“蒯鲁班”

此后,天安门又屡次经过翻修,不过基本上都沿用了原来的设计结构。近代以来,人们给天安门周围修建了红色的高大围墙,改进了一些细微的装饰图来,但仍然保持了天安门的原始风貌,最大的一次改变恐怕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重修工程中把建筑高度稍稍提高了不到一米。可以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天安门绝大部分仍然保留了明初的建筑样式,它就像是一位饱经了六百年风霜的老人,依旧沉稳静默的屹立在那里,注视着它脚下川流不息的人们。

天安门的设计者蒯祥因为在修建北京城的过程中表现突出,很快就升任工部侍郎,位列正三品,从一品的俸禄,可以说受到了无尽的荣宠。在修建北京的工程结束以后,他又担任了很多宫殿陵寝的修建任务,内城的宫殿,京郊的陵寝,到处都留下的蒯祥的智慧和汗水。他的一生精力都扑在了建筑艺术上,勤耕不辍,一直到明宪宗成化年间,他才满载着荣誉含笑而去,一共历仕七朝,享年83岁。他的一生,也许只有一个评价是最恰当的,那就是明宪宗朱见深赐予他的称号——“蒯鲁班”。

设计者是蒯祥。

蒯祥生于明初洪武年间,江苏吴县一个木匠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大工匠,“能主大营缮”。蒯祥受到父亲的影响,三十多岁时,已成为造诣很高的工匠了。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朱棣调集全国所有能工巧匠大规模在北京兴建宫殿。

蒯祥以其精湛技艺,被选为皇宫工程的建筑师,并与另外著名匠师,对明宫的建筑群进行了规划设计。天安门建筑完工后,受到众口一词的赞扬,称他为“蒯鲁班”。当时有一张北京宫殿的详图现存南京博物馆,图中还把蒯祥画在上面,以表彰他的业绩。

后来,蒯祥定居北京,担任建筑宫室的官吏,直至工部侍郎,在他任职期间,还先后参加了不少修建工程。如明英宗正统年间的重建三大殿,明景宗天顺年间兴建的十三陵之一的裕陵。有关史料曾有“凡百营选,祥无不予的记载,可见他的声誉是颇大的。

后世纪念:

蒯祥墓在环太湖大堤上,东近太湖新天地,西靠太湖大桥,具体地址是苏州吴中区胥口渔帆村南,南离太湖水一箭之地,即蒯祥墓。

新树的牌坊前有隔河,其实这隔河是七八十年代筑大湖大堤(防风堤)时形成的,所以,其墓是后望山前依太湖的。墓前立有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明英宗赐给蒯祥的祖父蒯明思、祖母顾氏的“奉天诰命”碑。

蒯祥建筑技艺高超绝伦,“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因此被迁为工部左侍郎,食从一品俸。蒯祥把现苏州相城元和御窑金砖和苏式彩绘等,引入皇宫建筑,使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壮观,色泽绚丽多彩。

蒯祥墓原占地04亩,扩建后大约到2亩。座北朝南,墓冢块石砌,高15米周长13米。墓右前方立“奉天诰命”碑,碑高131米宽073米,左前方立“蒯祥之墓”碑。

-蒯祥

故宫属于中式古建筑。

北京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

有房屋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扩展资料:

一、建筑造型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

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深邃、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内廷之后是宫后苑。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

二、营建原则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

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

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故宫

蒯祥活到八十四岁,逝于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墓葬于他的故乡太湖之滨,墓碑右侧立有明代天顺二年钦赐的“奉天诰命”碑。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初,重修了蒯祥墓,此墓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蒯鲁班留下的天安门建筑却是华夏之宝,民族之光。

谁知道故宫的资料啊?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