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程大昌字泰之翻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文言文程大昌字泰之翻译,第1张

1 求《宋史》中程大昌的节选翻译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他十岁就能写文章,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及第。任吴县主簿,还未赴任,遭父丧服丧完毕,他撰写了十论论说时事,献给朝廷,宰相汤思退对他称奇,提拔为太平州教授。第二年,召拜大学正,试任馆职,为秘书省正字。

孝宗继位后,迁为著作佐郎。这个时候,皇帝刚刚秉政,锐意建功立业,诏令四出,贵戚近臣有时要参加密谋。正逢皇帝召集百官言事,大吕上奏说: “汉代的石显知道元帝信任自己,就先请下夜间打开宫门的诏令。有一天,他故意在夜间回来,声称皇帝的韶令打开宫门,有人说他假藉皇帝的诏令,皇帝笑着拿出先前的诏令给告发的人看。从此石显真的假藉皇帝诏令,别人不再说话我朝的命令一定要经过三省,就是为了防止这种弊端。我请求从今以后皇帝亲自授与的文书,都要经由省署的审核上奏才可以施行,来准合祖宗的法度,防止石显的奸谋。”又说:“去年完颜亮入寇,没有一个士兵死守,可是兵将至今记功不休。只有李宝在胶西作战告捷,虞允文与敌兵在采石交战,二人实际上斩断了完颜亮的路径。现在李宝罢兵,虞允文镇守夔州。舆论认为这有失公平。”皇帝称赞他,任命他为恭王府赞读。迁官国子司业兼权礼部侍郎、直学士院。皇帝问大昌说: “我的治道没有长进,怎麽办呢?”大昌回答说: “陛下您的勤俭超过古代帝王,自从与女真通和以后,他们已经知道尊重中原之国,不可以说没有效果。您只要求贤纳谏,修明政事,那麽就可以大有作为,不必另外寻求奇方异策,以求速成。”又说: “淮上筑城过多,发生紧急情况时有什麽人可以派守?要设立险要最好是训练士兵,要训练士兵最好足选择好将领。”皇帝听了,加以称赞。

拜官浙东提点刑狱。正值丰收之年,酒税超过了规定的数额,有人挟持朝廷的命令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说道: “大昌宁可获罪离职,也不能增加税额。”迁官江西转运副使,大昌说: “这次可以兴利除害,实行我的志向了。”正值荒年,他拿出十多万缉钱,来代交吉州、赣州、临江、南安等地的夏税折帛。清江县过去有破坑、桐塘两个水坝,它们捍卫着江河,保护着农田和民宅,几乎达二千顷地,后来堤坝毁坏,将近四十年连遭水灾,大昌倾力恢复旧貌。

进宫秘阁修撰,召任秘书少监,皇帝慰劳他说:“你,是我记在简策之上的。如果主管监察的官吏人人都像你,我还有什麽忧虑呢?”兼任中书舍人。六和塔寺僧自认为镇伏江潮有功,请求皇帝降命把已置办的田产赏赐给他们并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大昌上奏: “僧寺既已违法置办田产,又将赋税徭役移加到百姓头上,为什麽要答应他们呢!而且自从修塔之后,江潮果然就不再侵蚀堤岸了吗?”皇帝中止了降命。大昌权领刑部侍郎,升任侍讲兼国子祭酒。他说道: “刑法用以止罪,没听说纵容罪犯为仁道。现在如果各方审理案件依例拟议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主上审察罪犯确实可以赦免就赦免他。这样,就可使法律在下面得到伸张,而仁道归於主上了。”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兼任给事中。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容部下殴打百姓,守帅辛弃疾因为上述情状徙帅江西。大昌於是极力辩说“从此屯戍州郡,不再可为了”!逢原因此削减两官,降为本军副将。大昌累迁权吏部尚书。说道:“现在的诸军。来自西北地区的旧人日见减少,他们子孙中身体强健的,应当教给他们战法,不应该轻易听任他们离开军队。而且担任宫廷警卫的士兵,祖宗不只是用来预备宫中警卫,南征北战,禁卫军都曾冲在最前头。现在一般经过三年就要补以外任,用非所长,即使有征伐之事,也没有人得到选用。为什麽刚开始是选择的有才略武艺的人,而到最后把他们像凡夫一样地抛弃呢?希望将他们留在衙内不要派遣。” 正值施行中外官轮换的制度。大昌坚持请求到郡县作官,於是出知泉州。汀州逆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他作战而死,闽部受到很大震动。漕司传檄统制裴师武讨伐乱军。师武因为未得到帅符不肯出征,大昌亲笔致信催促他说:“事情很急,如果将帅责怪你,你可以拿我的信自辩。”适时候,贼兵正谋划攻城,他们先派遣间谍内披镕甲纵火作内应。正赶上师武的军队赶到,又抓住了间谍,於是贼兵散去。大昌迁知建宁府。光宗继位以后,移知明州,不久奉祠。绍熙五年,他上书告老,以龙图阁学士退休。庆元元年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谧号文简。

2 翻译古文《宋史》节选

译文:程大的昌(ZT)程大的昌 《南宋馆阁录》卷七《官联》向上:“程大的昌,字泰的,新怎么人,赵逵榜进士出身,治《书》。

(淳熙)二年四月除,三年四月作权刑部侍郎官。”《新怎么记号》卷八《叙进士题名声》:“绍兴二十一年赵逵榜:程大的昌,停下宁。”

《新怎么文提出记号》卷首《先贤事略向上》:“程文挑选先生大的昌,字泰的,停下宁会里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轻视原》十卷。军官部目前书新怎么程大的昌泰的撰。”

一样的书卷八:“《雍录》十卷。军官部目前书新怎么程大的昌泰的撰。”

一样的书卷十八:”《程文挑选相聚》二十卷。军官部目前书新怎么程大的昌泰的撰。”

《舆地面纪胜》卷二十《江南东路·徽州人的东西》:“程大的昌,《言走录》说:停下宁人,踏上进士第,仕至军官书。”《宋史》卷四三三《儒林传》:“程大的昌字泰的,徽州停下宁人。

十岁能值得文,踏上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第。”《弘治徽州府记号》卷六《选举》:“绍兴元年赵逵榜:程大的昌,停下宁人。”

一样的书卷七《人的东西》:“程大的昌字泰的,停下宁会里人。”《康熙停下宁县记号》卷六《人的东西》:“程大的昌字泰的,会里人。”

《四库全书总视线》卷三《经部》:“《轻视原》八卷。宋程大的昌撰。

大的昌字泰的,停下宁人。”《宋诗纪事》卷五0《程大的昌》条:“大的昌字泰的,停下宁人。

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程大的昌,字泰的,徽州停下宁人。

十岁能值得文,踏上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第。主吴县簿,还没有向上,平民父担心。

穿除,著十论言当世事,提出在早上,宰相汤想退奇的,擢太公正州使得授。明年,召作太学正,试馆职,作秘书省正字。

孝宗即位,迁著振作佐郎。当这的时候,帝初政,光锐态度事功,命使得四出,贵靠近或预结实牢固议。

会诏百官言事,大的昌奏说:“汉石显适应元帝相信己,先请求夜开宫门的诏。他日,所以夜回家,称诏启关,或言矫限定,帝笑拿来前去诏示的。

自从这显真矫限定,人不又言。国早上命使得肯定缘由三省,防这样弊呢。

请求自从今被御前去直委派公文,都申省审奏于是得走,拿来围绕祖宗的规,拿来防石显的奸。”又言:“离开岁完颜亮入寇,无一士死守,并且兵将至今计谋勋还没有停。

只李宝捷胶西,虞允文打仗采石,实宰杀牲畜亮的阶。今宝罢兵,允文守夔,这样先生论处所询问不公正呢。”

帝称喜欢,选作恭王府赞读。迁国你司已经兼权礼部侍郎官、直学士院。

帝问大的昌说:“朕治道路途径不进,办法?”大的昌回答说:“陛下(臣子对皇帝的称呼)勤俭过古老帝王,自从女真通和,适应尊里面国,不可询问无效。但当求贤接受建议,长政事,就大的有做了他已经在这当中,不肯定他求奇计谋,拿来幸速成。”

又言:“淮向上筑城太多,缓要紧凭什么人可守?设险莫象练卒,练卒莫象择将。”帝称喜欢。

除浙东提点刑刑事案件。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早上命请求增额的人(或事物),大的昌力拒的,说:“大的昌宁罪离开,不可增呢。”

徙江西转运副派遣,大的昌说:“可以凭着(它)兴利离开害,走我记号了。”会岁歉,出钱十多很多缗,代输吉、赣、靠近江、南怎么夏税断开垂下丝绸。

清澈明白江县旧有破坑、桐塘二堰,拿来捍江护田达到民众停留,地面放东西的二群(泛指多)时间。后堰坏,岁罹水患将近四十年,大的昌力又他旧。

进秘阁长撰,召作秘书少监,帝慰劳的说:“卿,朕处所挑选记。监司象人人象卿,朕凭什么担心?”兼里面书处所人。

六和塔寺僧拿来镇潮作功,求内委派给赐处所置田产仍免科徭,大的昌奏:“僧寺已经违法置田,又移科徭在民众,办法这样的!况自从长塔的后,潮果不冲击岸呢?”睡觉他命。权刑部侍郎官,升侍讲兼国你祭酒。

大的昌言:“辟拿来不过辟,还没有听见纵有罪作仁呢。今四正要谳刑事案件例拟贷死,臣询问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员当守法,人主察明他可贷就贷的。

象这样,就法伸呢向下,仁回家呢向上了。”帝拿来作然而。

兼给事里面。湖北省江陵县都统限定率遇到原纵部曲殴百姓,守帅辛弃疾病拿来言状徙帅江西。

大的昌因非常论“自从这样屯戍州郡,不可作了”!遇到原缘由这坐下来削两官,委派本军副将。累迁权军官部目前书。

言:“今日诸军,西北旧人日少,他你孙伉健的人(或事物),当使得的打仗阵。不当然轻视听离军。

将近禁卫的士,祖宗非单独拿来备宿卫不久,南征北砍,这曾经作先锋。今率三年就补外面,用违他超过,已经有征走,无人在选。

办法开始拿来材武择的,并且终拿来庸常弃的呢?愿留三衙勿打发。”会走里面外面再迭的限定,力请求郡,于是出适应泉州。

汀州贼沈师振作颠倒错乱,戍将萧统领和打仗死,闽部大的震。漕檄统限定裴师武讨的。

师武拿来还没有得帅符不走,大的昌手书趣的说:“事要紧了,有象帅责你,可持我书自从解。”当这的时候,贼打算攻城,并且先派遣谍的人(或事物)衷甲纵火作内应。

会师武军至,又得谍的人(或事物),贼于是散离开。迁适应建宁府。

光宗继承位,徙智慧明达州,寻奉祠。绍熙五年,请求老。

3 文言文际泰幼学的翻译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

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去。

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

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敏捷,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4 文言文《明史 列传第一百七十九》翻译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

万历二十八年举于乡。善谈兵。

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是大军屯山海关,永平为孔道,士马络绎,关外难民云集。

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累转副使、参政,仍故官。

七年,哈剌慎部长汪烧饼者,拥众窥桃林口,春督守将擒三人。烧饼叩关愿受罚,春等责数之,誓不敢叛。

崇祯元年改关内道。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一日枭斩十二人。

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晋复劾其通阉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

督师袁崇焕言春廉惠,不听。御史李炳言:“春疾恶过甚,为人中伤。

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不从。

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

春言:“永平统五县一州,今郡城及滦州、迁安并失,昌黎、乐亭、抚宁又关内道所辖。臣寄迹无所,当驻何城? 臣以兵备名官,而实无一兵,操空拳如虎穴,安能济事。

乞于赴援大将中,救一人与臣同事,臣亦招旧日义勇率之自救。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

但必求济封 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帝许之。

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

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

两军交锋, 火器竞发,声震天地。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

时风起,黑云见,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 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

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

诸人见我(此指清朝。因《明史》为清官方修撰,故称“我” ——注)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

至晚,遣使赐以珍馔。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

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守者恳劝,始一食。

令剃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初,襄等败书闻,以春守志不屈,遥迁右副都御史,恤其家。春妻翟闻之,恸哭,六日不食,自缢死。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擢山东佥事 擢:提拔 B、事就理而民不病 病:疾病 C、春等责数之 数:责备 D、迄不失臣节而死 迄:最终3以下句子全都表明张春不失臣节的一组是( )(3分) ①具揭辩 ②植立不跪 ③遂不食 ④令剃发,不从 ⑤服故衣冠 ⑥六日不食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春不但善谈兵,而且善于处理复杂的事务。在做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时,面对众多的兵马、难民,他长于谋略,运筹有方,表明了他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

B、兵部尚书王在晋先是弹劾张春嗜杀,又弹劾张春暗通宦官克扣粮饷,后来查实,这些都是诬陷。C、永平失守,皇帝派张春任永平兵备参议时,他表示自己一个人率大军前往,缺少副将,要求皇帝再派一人前往,皇答应了他。

D、张春率军于大凌河前线与清军激战时,兵败被俘。张春坚毅不屈,临难不苟,生死以之,表现了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一种伟大的人格尊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

(3分) (2)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3分) 答案2B(受苦,损害)3B(①是张春被王在晋弹劾时自辩,⑥是张春妻子的行为。)

4C(原文张春说“臣以兵备名官,而实无一兵”。)5(1)次年,司法官说张春被告发的罪行没有实据,于是释放了他。

(“明年”、“乃”、句意各1分) (2)这是我诚挚的忠心,是用来报效皇上并尽自己的职分的。(“所以”、判断句、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文言文网张春,字泰宇,同州人。

天启二年,辽东、辽西全部失守,廷臣集议急需卫边之才,把他提升为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的兵备道。关外难民云集,张春筹划有方略,事情理顺了百姓不困苦。

屡次转任副吏、参政,仍任原官。天启七年,哈剌慎部长汪烧饼带领他的徒众到桃林口刺探,张春指挥守将擒获三个人。

汪烧饼叫开关门愿意受罚,张春等人责备他,汪烧饼等发誓不敢背叛。崇祯元年,兵部尚书王在晋被流言迷惑,弹劾张春好杀人。

张春写出揭帖辩驳,关内的百姓也为他诉冤。王在晋又告发他勾结宦官克扣粮饷,因而被革职,交给司法官审判。

次年,司法官说张春被告发的罪行没有实据,于是释放了他。崇祯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用张春为永平兵备参议。

张春说:“我已经把自己交给这座城池,不敢丝毫有所逃避。只是一定要做些对边疆有益的事情,这是我诚挚的忠心,是用来报效皇上并尽自己的职分的。”

于是说军事机密不可泄露,请求皇帝召见,当面陈述用兵策略,皇帝答应了他。进殿对答后,皇帝多次称好,升他任参政。

不久他偕同众将收复了永平等城,按功劳加官太仆少卿。 崇祯四年八月,清兵包围了大凌河新城,皇帝命令张春监督总兵吴襄、宋伟的部队飞驰救援。

九月二十四日渡过小凌河。三天以后驻扎在长山,离城。

5 《陈际泰传》文言文翻译

《陈际泰传》原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

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

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陈际泰传》翻译: 陈季泰,临川人文学大师。

家境贫寒,不能由老师学习,没有书,有时带着孩子在附近看书,偷看。我从表兄弟那里得到了一本书。

这本书的四个角变得模糊了,没有可供阅读的分句。我根据文学意义来判断区别(应该有停顿的地方),所以我熟悉这本书。

十岁的时候,我在我叔叔的药箱里看到了那本歌,很快就跑了。 我父亲看到了,非常生气。

他催促他去田里。陈继泰把《诗经》带到田里,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唱《诗经》。

所以他一辈子都没有忘记。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回到了临川,与艾南英等八部诗作齐名。

陈吉泰的诗歌和作曲写得很好。勤奋,一天能写二三十首诗,写过一万首诗。

这次考试的诗歌和散文的数量与陈季泰不匹配。

扩展资料:

《陈际泰传》创作背景: 陈际泰才思敏捷,写作速度极快,有时一天能写二三十篇,一生之中作文多达万篇。

史书称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诣较高。

他将经史古籍融会贯通,自辟门径,借题发挥,驰聘才思,抒发己见,被人称为八股文大家。 崇祯三年(1630),陈际泰才得中举人;崇祯七年中进士,时年68岁。

十年,被授行人(掌册封、传旨的官),赴贵州监考。十三年,奉旨护送已故相国蔡国用灵柩回乡,次年于济宁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岁。

其著述多阐发经籍,有《易经说意》(又名《读易正义》)7卷、《周易翼简捷解》16卷、《群经辅易说》1卷、《五经读》5卷、《四书读》10卷,均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文集有《太乙山房集》15卷、《已吾集》14卷。

清人辑《临川文选》、《临川文献》和《江西五家稿》分别选人一卷。 —陈际泰 (明朝学者) —明史 (二十四史之一)。

6 刘定之文言文翻译

刘定之,字主静,是永新县人。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他的父亲禁止他写文章。一天,父亲偶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感到非常惊讶。

刘定之考中举人后,正统元年又考中会试第一,殿试也拿到了名次,皇帝封他做编修一职。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一时。

皇帝曾经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却站在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刻写好百首七言绝句。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有人问宋朝人的名字,他马上排列出世系相成的先后(其实就是家谱),一查族谱果然如此,人们对他的敏捷和博学感到叹服。

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

扩展资料:

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中外。他文思敏捷,知识宏博,雄浑瑰丽,变化莫测,虽机轴多出自三苏,而理道过之。其为诗含蓄蕴藉;而忧国忧民之心常流露于字里行间。明朝中叶,刘定之名闻天下,擅一代文宗,虽武夫悍卒,亦无不慕传。

一次,皇上命他做《元宵诗》,内侍太监站立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令人折节叹服。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诰,笔不停书。自他入内阁后,朝廷大作多出其手。

曾有人问他宋代大臣的名字,刘定之立马列出他们的世系先后,就像家族谱系一样,时人都佩服他的聪敏博学。

刘定之(1409年-1469年9月15日),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明朝大臣、文学家。

正统元年(1436年)进士。历官编修、洗马、成化二年(1466年)入直文渊阁,进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迁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刘定之去世,年六十一。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安‘。

刘定之学问渊博,善文工诗,著有《周易图释》、《否泰录》、《呆斋集》等。

刘定之与彭时、商辂之后又联名上疏说:“太后作配先帝,正位中宫,陛下尊她为太后,下诏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妇之伦,陛下尽母子之爱,都得大义。现在太后梓宫应当合葬裕陵,她的神主应当附祭太庙,这是无可更改之礼。

近来听说要另择地埋葬太后,臣等实是心怀疑惧。我们私下以为陛下之所以迟疑,是因为考虑到当今皇太后万寿之后,应当与先帝同尊,因此担心二后并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汉文帝尊生母薄太后,而吕后仍附祭长陵。

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刘后仍附祭太庙。现在如果陵庙之制稍有不合适,则会有背前人之美,受后人讥笑。”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等九十九位廷臣也同意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宪宗仍担心违背周太后的意志,此后更发出为钱太后另择葬地的谕旨。

姚夔等两百余名朝臣一起伏在文华门哭请,宪宗下令群臣止哭退去,群臣叩头拒命,声言:“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绝不敢退下。”自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跪至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宪宗与周太后无可奈何,这才听从了刘定之等人的建议。

7 孙泰 文言文翻译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风度。

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

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

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

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中和年间,孙泰将在义兴安家,购置一座别墅,用两百贯钱。

已经交付了一半钱,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处。

在这个时候,看到一个老妇人连声痛哭。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叫她来问。

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使别墅被别人拥有,因此悲伤。”孙泰茫然自失了很久,就骗她说:“我刚好收到京师文书,已经另外授职,不能住在这里,所住的地方暂且由你的儿子掌管它。”

说完,解开船绳就离去了,不再回来。

8 高凤笃学文言文全文翻译

原文 高凤笃学 高凤字文通,南阳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 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翻译 高凤,字文通,家里以种田为生。妻子曾经到田里去,在庭院里面晾晒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

那天突然下了雨,高凤拿着竹竿读儒家经典著作,没有发觉麦子已经被积水冲走了。妻子回来后责怪高凤,高凤才发觉小麦被冲走了。

满意请点右下角的采纳谢,不满意请追问,您的支持是我奋斗的动力。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英文名字:Confucius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文圣尼父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先师尼父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先圣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宣父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太师

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隆道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玄圣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大德十二年(公元1307年):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第二代,孔鲤,字伯鱼。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孔鲤经常趋庭接受孔子诗礼的训导。享年50岁,先孔子而死。

第三代,孔伋,字子思。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圣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并列“十哲”之间,宋庆宗咸淳三年(1267年)加封沂恩公,升列“四配”,元宁宗至顺二年(1332年)加赠“述圣”。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祖。他受业于孔子学生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著作《中庸》,以述父师之意。孔伋成为述圣,前继承孔子,后通过门人传给孟子。孔伋享年82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思年62而卒。

第四代,孔白,字子上。博通群书,又善兵法,齐威王召为国相,不就,享年47岁。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享年45岁。

第六代,孔箕,字子京。享年46岁。

第七代,孔穿,字子高。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当时楚、魏、赵三国争相聘请,孔穿不仕。享年51岁。

第八代,孔谦,字子顺。为魏相。享年57岁。

第九代,孔鲋,字子鱼,或子甲。博通经史,秦始皇召为鲁国文通君。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将其家传《论语》、《尚书》、《孝经》、《礼》等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得以保留下来。

第九代,孔腾,字子襄。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腾为奉祀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此为奉祀孔子之始。享年57岁。

第十代,孔忠,字子贞。有高尚之志,被汉文帝封博士、褒成侯。享年57岁。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汉文帝封为博士。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博览群书。汉文帝时以治《尚书》出名,征为博士,转继太傅,后又任大将军。享年71岁。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孔延年子。少时治《尚书》,师事太傅夏侯胜。昭帝末年为博士,宣帝时为太中大夫,被选为皇太子师,传授经书。后升迁詹事,掌管皇后及皇太子家事,后出任高密相。皇太子即位,即汉元帝,孔霸因曾为帝师,被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为什么要叫“褒成君”呢?如淳解释说:“为帝师,教令成就,故曰褒成君。”又为给事中,加赐黄金二百斤,宅第一区,徙户籍于长安。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赐爵关内侯,食封800户,号褒成君,并赐黄金200斤,宅一区,此为世袭爵位奉祀之始。诏令以其所食邑祀孔子,并徙其子回曲阜,主祀孔子。昭帝时征为博士。

孔霸为人谦退,不好权势,常称“爵位太过,何德以堪之!”汉元帝曾数次想让他做宰相,均被他谢绝。汉元帝感其诚,甚为敬重,赏赐甚厚。孔霸去世后,汉元帝两次素服去吊唁,赐赠东园秘器钱帛,以列侯之礼为之治丧。谥号“烈君”。孔霸四子:孔福、孔捷、孔喜、孔光。享年72岁。

第十四代,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为关内侯。享年62岁。

第十五代,孔房。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袭封关内侯,赐932户。

第十六代,孔均,字长平。本名莽,因避王莽讳,改名均。好学有才,言辞清辩,奏对成章。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为褒成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为太尉,上书辞谢未就职。享年81岁。

第十七代,孔志。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复封为褒成侯,食邑2000户。

第十八代,孔损,字君益。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袭爵,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阙里祭祀孔子时,孔损助祭,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为褒亭侯,食邑1000户。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为奉圣亭侯,食邑1000户。

第二十代,孔完。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袭褒亭侯。孔完早逝,无子。由其弟孔瓒之子孔羡袭爵。

第二十一代,孔羡,字子余。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拜为奉议郎,二年(公元221年)封为宗圣侯,赐食邑百户。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为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赐食邑200户。享年75岁。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抚。历豫章太守,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袭奉圣亭侯。享年61岁。

第二十六代,孔鲜,字鲜之。好学,有度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袭封圣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博学多才艺。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封为崇圣大夫,食邑500户,并给10户以供洒扫。

第二十八代,孔灵珍。任秘书郎,袭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封崇圣侯,赐食邑100户。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袭崇圣侯。享年58岁。

第三十代,孔渠,袭崇圣侯。

第三十一代,孔长孙。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崇圣侯,食邑百户。孔长孙有二子,长子英悊,次子嗣悊。长子早逝,无子。享年64岁。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隋文帝时应制登科,授泾州司兵参军,后升迁太子通事。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封为绍圣侯,赐食邑100户。享年70岁。

第三十三代,孔德伦。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为褒圣侯,赐食邑100户,朝会时位同三品。武则天时赐予玺、书、衣服等。享年71岁。

(《宋书》卷十七《礼志四》还记载了另一个世系:“明帝太宁三年,诏给事奉圣亭侯孔亭四时祠孔子,祭宜如泰始故事。亭五代孙继之博塞无度,常以祭直顾进,替慢不祀。宋文帝元嘉八年,有司奏夺爵。至十九年,又授孔隐之。兄子熙先谋逆,又失爵。二十八年,更以孔惠云为奉圣侯。后有重疾,失爵。孝武大明二年,又以孔迈为奉圣侯。迈卒,子罶嗣,有罪,失爵。”

孔亭被封为奉圣亭侯事又见于《晋书》卷十九《礼志上》。

按照这一说法,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袭封奉圣亭侯的是孔亭,而非孔嶷。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年),袭封奉圣亭侯的是孔隐之而非孔鲜之。此后又有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封孔惠云为奉圣侯。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封孔迈为奉圣侯。期间又有孔亭五代孙孔继之被夺爵、孔隐之兄子孔熙谋逆失爵、孔迈子孔罶有罪失爵等。不但与孔氏谱牒的记载大相径庭,而且中间的传承关系也非常混乱。但更为有意思的是,宋人欧阳修等修《唐书》之《宰相世系表》与孔氏谱牒所记载的竟然完全相同。

孔氏族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孔继汾《阙里文献考》说:“今汾以臆度之,亭与靖之、继之三人,或系二十二代震之冢裔,至隐之、惠云、迈、罶等,或以大宗无人,遂取旁支代表,后因鼎祚屡移,子孙不嗣,家乘失传,殆由于此。至灵珍崛起,北朝大约由于支别,自溯祖父以接大宗。如懿、鲜,未必尽主其所封爵,或系追崇。”

也有人认为孔鲜与孔隐之为一人,隐之为孔鲜之字。还有人认为孔鲜的崇圣侯是后人追封的。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也只能存疑。但可以肯定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孔子家族的世系情况是混乱的。)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袭封褒圣侯,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会。享年56岁。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晖。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袭褒圣侯,特授国子四门博士。

第三十六代,孔萱,袭封文宣公,兼任兖州泗水今。

第三十七代,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袭封文宣公,兼兖州司马。

第三十八代,孔惟眰。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袭封文宣公,任兖州参军,奉孔子祀,复50户以供洒扫。享年65岁。

第三十九代,孔策。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袭封文宣公,历国子监博士。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请岁给户绢百匹,充春秋奉祀。享年57岁。

第四十代,孔振,字国文。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袭封文宣公。举进士甲科,官至监察御史,左补阙水部员外郎。享年74岁。

据孔氏家谱,孔振仍袭封文宣公,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举进士甲科,历兖州观察判官,至刑部员外郎。孔振生子孔昭俭,历兖州司马、曲阜令。但与家谱不太一致的是,《宋史·孔宜传》说“自璲之至策,五世并袭封文宣公”,“自策至昭俭,三世岁给封绢,以供享祀。”言外之意是,孔策以后,孔子子孙就失去了爵位。孔振、孔昭俭只是享受皇帝每年给的绢,来供奉孔子祭祀而已。

第四十一代,孔昭俭。袭封文宣公,授广文博士。享年60岁。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斋郎。唐哀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授泗水令,后因时世动乱,失封爵。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庙户孔末所杀。享年42岁。

第四十三代,孔仁玉,字温如。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任曲阜县主簿,三年(公元932年)袭文宣公。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兼任曲阜县令。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幸曲阜拜孔庙及墓,召孔仁玉赐五品服。被孔氏后人誉为“中兴祖”。享年45岁。

孔光嗣生子孔仁玉。时值五代,军阀割据,皇帝们自然无暇顾及孔子的子孙了,定居曲阜的孔子子孙不但失去了爵位,而且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差一点绝种。据说,南朝宋元嘉年间,曾以孔景等五户为林庙洒扫户,子孙世袭。孔景等本姓刘,因在孔府当差,仆随主姓,改姓孔。到洒扫户孔末时,见孔氏子孙人枝不旺,又多流寓他处,便于后梁乾化三年(913年),设计杀害了孔光嗣,冒充孔子后裔袭封爵位,并兼任曲阜县令。这就是孔子家族史上著名的“孔末之乱”。据说,事发时,孔仁玉只有九个月大,正被其母抱着在孔林西北张羊村的外祖母家。孔末为斩草除根,率兵包围了张家,张家为了保全孔仁玉,忍痛将自己的儿子交了出去。此后,孔仁玉便改名换姓,由张家养大。孔氏谱书称,孔仁玉发奋读书,九岁时就能“通《春秋》,姿貌雄伟”。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有人将孔末冒充圣裔之事诉诸朝廷,经朝廷核实,孔末被诛,孔仁玉得以主持孔子祀事,兼任曲阜县主簿,中断了近二十年的孔氏大宗支始得以复爵。长兴三年(932年),孔仁玉两年考满,迁龚邱(今山东宁阳)县令,袭封文宣公。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又改任曲阜令。后周高祖广顺二年(952年)六月,郭威攻克兖州,到曲阜祭祀孔子,同时召见孔仁玉,赏五品官服及银器、杂彩等一宗,仍以之为曲阜县令。

第四十四代,孔宜,字不疑。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任曲阜县主簿,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累迁太子右赞善大夫,袭文宣公。享年46岁。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博学、善吟咏。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袭封文宣公,兼任曲阜县令,赐白金束帛及太宗御书印《九经》。享年38岁。

第四十六代,孔圣佑。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袭封文宣公,兼曲阜知县事。卒年35岁,无子。后孔延世弟孔延泽之子,孔宗愿袭封。

孔宗愿,字子庄。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袭封文宣公,知曲阜县事。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改封孔宗愿为世袭衍圣公,此为封衍圣公之始。

第四十七代,孔若蒙,字公明。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袭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主簿。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将爵号改为“奉圣公”,专主祀事。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废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虚袭封奉圣公。孔若虚,字公实。死后,仍由孔若蒙的长子孔端友袭封衍圣公。

第四十八代,孔端友,字子交。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袭封衍圣公。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端友随高宗南渡,寓居衢州,称为南宗。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留守林庙,金命权袭衍圣公,称为北宗。

南宗孔端友无子,其弟孔端操幼子孔玠袭爵,孔玠子孔搢,孔搢子孔文远,孔文远子孔万春,孔万春子孔洙俱袭南宗衍圣公。至五十三代,孔洙让爵于北宗,出现了南宗、北宗合一局面。

第四十九代,孔璠,字文老。孔璠系孔端操次子。金太宗天会十二年(公元1133年)袭封衍圣公,主管祀事,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丢掉爵位。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金廷准备授孔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爵位,未来得及受封便去世。享年38岁。

第五十代,孔拯,字元济,金熙宗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孔拯卒,时年26岁,无子。其弟孔摠袭封。

孔摠,字元会。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赠光禄大夫。孔摠在宋金对峙混战中,依靠孔氏族人力量,修建林庙,赢得族人敬畏。享年53岁。

第五十一代,孔元措,字梦得。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后兼曲阜县令,授中议大夫,金宣宗贞佑二年赴汴京,金亡,回曲阜。享年70岁。

第五十二代,孔浈,字昭度。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袭封衍圣公。孔浈后被人告称乃驱口贱民李姓所生,因而被夺爵。

第五十三代,孔治,字世安。元成宗元年(公元1295年)封为衍圣公。孔治是孔宗愿第三个儿子孔若愚的六世孙。他们中间是:孔若愚——孔端立——孔琥——孔拂——孔元用——孔之全——孔治。孔子后裔的袭爵,由孔浈被剥夺衍圣公爵号后,中断43年之久,直到孔治才又袭封衍圣公爵。

第五十四代,孔思诚,于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袭封衍圣公,因支庶袭封,为族人不服,因而被解除爵位。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改由孔若愚的后代孔思晦袭封。

孔思晦,字明道。资质端重,勤学博识,而且以孝闻名。在修建林庙、重刻族谱等方面使之日益完备。享年67岁。

第五十五代,孔克坚,字璟夫,元顺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袭封衍圣公,阶嘉议大夫。授通奉大夫,官至礼部尚书、国子祭酒,均未赴就。朱元璋诏见时,假托有病未去,后朱元璋亲笔谕孔克坚,接诏后兼程进见。洪武元年十二月,钦颁圣旨,孔氏子孙皆免差役,同年赐给孔府两千大顷田地。

第五十六代,孔希学,字士行。好读书,善写隶书,文词尔雅,谈笑挥洒,灿然成章。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袭封衍圣公。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令衍圣公班列文臣之首。从洪武初年开始,衍圣公不兼地方官,专主孔子祀事。享年47岁。

第五十七代,孔讷,字言伯。诗书都有较高造诣,为人宽厚。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袭封衍圣公。享年43岁。

第五十八代,孔公(左钅右监),字昭文。明惠帝建文三年袭封衍圣公。享年23岁。

第五十九代,孔彦缙,字朝绅。明成祖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袭封衍圣公。享年55岁。

第六十代,孔承庆,字永祚。未能袭爵即逝,后追封衍圣公。享年31岁。生有二子,孔宏绪、孔宏泰。

第六十一代,孔宏绪,字以敬,号南溪。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袭封衍圣公。后因宫室逾制,削夺了爵位,改由其弟孔宏泰袭爵。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恢复孔宏绪衍圣公冠服家居。享年57岁。

孔宏泰,字以和。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袭封衍圣公。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六月,孔庙遭火灾。孔宏泰正在朝中,孔宏绪率弟子奔救,火后孔宏绪素服哭庙,蔬食百日。孔宏泰回来后亦哭如居丧。享年54岁。卒后,其爵位仍由孔宏绪之子孔闻韶袭封。

第六十二代,孔闻韶,字知德,号成庵。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袭封衍圣公。次年新庙建,规制依旧。享年65岁。

第六十三代,孔贞干,字用济,号可亭。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袭封衍圣公。享年38岁。

第六十四代,孔尚贤,字象之,号希庵。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袭封衍圣公,赠太子太保。孔尚贤有二子,胤椿、胤桂,都先卒无子嗣,乃以孔尚贤从弟孔尚坦之子孔胤植袭爵,后来为避清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讳,改“胤”字为“衍”字。孔尚贤享年79岁。

第六十五代,孔胤植,字对寰,号懋甲。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袭封衍圣公,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加太子太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晋太子太傅。清朝对历史上所沿袭下来的对孔家种种优待“俱应相沿”并“期于优渥”。孔胤植凡进京朝见,皇帝都遣迎劳,入朝,班列大学士之上。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都城太仆寺街赐第一座,计门、厅、楼、房一百多间。这就是北京的衍圣公府。享年56岁。

第六十六代,孔兴燮,字起吕,号辅垣。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袭封衍圣公,七年晋太子太保。享年32岁。

第六十七代,孔毓圻,字钟在,号兰堂。为人质朴爱好诗文,工于书法,擅于写擘窠大字,善画墨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袭封衍圣公,九年授光禄大夫,十五年晋阶太子少师。清圣祖玄烨来曲阜庙谒林,孔毓圻除施以必要之礼,并叫族人为皇帝讲经、引驾,还请求扩展孔林、减轻租赋设置百官,玄烨均予以答应。享年67岁。

第六十八代,孔传铎,字振路,号牗民。好读书,学识广博,通礼乐,工诗词。其著作甚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袭封衍圣公。康熙年间赐孔传铎二品冠服,袭爵一年以后,世宗幸学,召孔传铎陪祀,六月孔庙遭火灾,率族人素服哭三日,清世宗派人祭告,并传旨慰问,拨款重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孔庙重建工程完成,九年世宗又命修孔林,十年孔林竣工,复开馆辑《阙里盛典》。享年63岁。

第六十九代,孔继棨,字体和,号纯斋。未袭爵即病故,后被追封为衍圣公。享年23岁。

第七十代,孔广棨,字京立,号石门。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袭封衍圣公,授二品冠服。多次受世宗、高宗召见,并给赏赐。能诗文,著有多集诗卷。享年31岁。

第七十一代,孔昭焕,字显文,号尧峰。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袭封衍圣公。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弘历巡幸阙里,祭祀孔子,孔昭焕命其族人、举人孔继汾等在诗礼堂给皇帝讲经,是日弘历谒孔林,赐孔昭焕宴、书籍、文绮、貂币,升孔继汾中书,族人有官者,皆进秩。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孔昭焕上疏,弘历大为不满,下吏建议夺其爵,弘历念其年少未夺。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弘历到曲阜祀孔子,还京师后,将内府所藏十件商周祭器赐给孔府,以便在国祭时陈设。享年40岁。

第七十二代,孔宪培,字养元,号笃斋。博学多才,工书画,善画兰,得先祖孔毓圻遗法。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袭封衍圣公。孔宪培原名孔宪允,乾隆皇帝亲自为其改名,并将女儿嫁给他,由此,孔府步入盛世。仅在孔宪培生时,乾隆皇帝就曾5次到曲阜,并每年得到貂皮、锦缎、笔、砚、徽墨、貂冠朝服、蟒袍、御制诗、御论、御制墨刻等多种赏赐。享年38岁。

第七十三代,孔庆镕,字陶甫,号冶山。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袭封衍圣公。孔庆镕博学多才,擅长写诗作文、绘画和书法,是历代衍圣公中最有才学的著名人物。自幼善辞令,且顺从上心,一生多次受皇帝召见并十几次受到御制墨刻、匾额、诗、图、貂皮、朝冠、衣物等赏赐。享年55岁。

第七十四代,孔繁灏,字文渊,号伯海。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袭封衍圣公,晋太子太保。享年57岁。

第七十五代,孔祥珂,号观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袭封衍圣公。享年29岁。

第七十六代,孔令贻,字燕庭。清光绪二年(公元1877年)袭封衍圣公。1915年袁世凯仍封孔令贻衍圣公,称帝后,曾加郡王衔。曾受光绪帝召见,并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奉母挈妻进京贺寿。慈禧太后特赏他及其母、妻御笔大“寿”字各一张,孔令贻又蒙双眼花翎之赐。享年48岁。

第七十七代,孔德成,字达生。1920年袭封衍圣公。1935年由南京政府改任为特任官待遇的“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48年底去台湾,于2008年逝世。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高宗赵构因受金兵进犯所迫,举朝南迁。此时在山东已被御封“衍圣公”的孔子第四十八代嫡孙孔端友及其部分孔氏族人,也一起携带了那对“孔家传世珍宝”———孔子夫妇楷木像及画像,随后南渡至浙江衢州落脚。次年,高宗又御准孔端友等在衢州兴建孔府孔庙,在此生息。而未随驾南迁的,则仍留在山东曲阜。至此孔氏后裔,便形成了南北二宗。

元朝建立后,至孔氏五十三代孙时,元世祖欲统一孔氏二宗,让南宗仍回归山东。而南宗五十三代孙却申奏朝廷,意谓已有五代祖先在衢,舍之不忍,并愿将世袭之“衍圣公”封号让于北宗孔氏族弟承袭。元世祖闻之赞曰:“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之后也”,遂准其奏。自此,南宗失其爵位,社会地位日衰,后曾一度沦为平民。直至五十九代孙时,才又被朝廷册封为“五经博士”爵号,子孙世袭。然而因其衰落了几个朝代,加之衢州地处浙南,乃历代兵家争夺要地,南宗孔庙屡遭浩劫,远不如北宗山东曲阜孔府孔庙保存完好。故人们至今只以北宗曲阜的孔氏家族为正宗。

1935年,国民党政府明令废除一切封建爵位,将南、北两宗孔氏家庙的主持人,分别改授为“大成至圣先师北宗(南宗)奉祀官”,看护孔子夫妇楷木像和孔府建筑。如今,孔子后裔约有100万人,遍及全球,分布海内外各地。末代“南宗奉祀官”——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祥楷曾殷切地说:“我热切希望北宗、南宗、海内、海外的孔子后裔都常来常往,互相走亲串家,为光大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精华,为实现创办中国孔子大学的心愿,献出自己一份得天独厚的力量!”)

第七十八代,孔维益,孔德成的长子、孔子第七十八代嫡孙孔维益于一九八九年因心脏病去世,生前在台湾艺专教语文。

第七十九代,孔垂长,孔维益遗有一子一女,第七十九代嫡孙为孔垂长,目前从商,与吴硕茵结婚。

第八十代,孔佑仁,于2006年元旦出生。

朱姓

是中华民族中极优秀的一个姓氏,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化的进步,均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她不但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塑造了五代后梁和大明帝国两个王朝,一统中华帝国数百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与姬、姒、子、刘、李、赵等姓分庭抗礼,而且还孕育出自孔子以来数千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杰出的代表朱熹,成为中国文化舞台上地位仅次于孔孟的文化贵族。至于历代涌现出的朱姓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据有关资料统计,朱氏广泛分布于全国30多个省市(以华东、华中、华南最为集中),遍布全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人口数千万,在全国各姓人口数排名第十四位的大姓。

一、朱姓探源

“朱”,其原始意义是指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材木,“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清朝的学者段玉裁认为,朱姓的形成与远古洪荒时代一个崇拜赤心木的氏族和另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有关。朱姓的来源至少有五:一为舜的儿子丹朱之后以朱为氏;一是舜臣朱虎(或作朱彪)的后裔;一为宋微子启之后改宋为朱氏;一为邾子国之后去邑为朱;一是南北朝胡人渴浊浑氏改为汉姓朱。但在五个来源的朱氏中,又以邾子国之后曹姓朱氏生命力为最强。

见于典籍记载的第一个朱姓,当推上古传说中伏曦神农之间的古天子朱襄氏,《黄帝本行记》说:“朱氏,黄帝之后。”宋真德秀撰《紫阳朱氏建安谱·得姓本源》亦云:“朱氏始于轩辕。”可见,朱姓的血缘初祖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朱,颛顼之后。”(《元和姓纂》)故曰朱姓源出颛顼高阳氏。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的第五个儿子名安,被大禹赐姓曹。西周武王时封安的后裔曹侠于邾国(今山东费、邹、滕县等地),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陬村),他的遗族以国名为姓,朱邾氏。战国时,邾国为楚国所灭,邾国贵族四处逃散,就去耳旁,改姓朱。朱侠(曹侠)为今日朱姓的太始祖。

朱姓发源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安徽地及江苏省境,其中江苏省境的这一支朱姓,后来成了我国南方朱氏,安族的主要来源,故朱姓以吴郡为最望。朱姓历史上实际一直是我国南方大姓之一,故朱氏家族历代名人也多出于此地区。

朱氏家族繁衍迁徒有两个重要时期,即魏晋南北朝及光明。魏晋以前,来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此后因“永嘉之乱”,中原土族大举南迁,朱姓也不例外。北方朱姓的南迁使得南方的朱姓更加庞大。人数也急剧增加,以致到南北朝时,朱与张、顾、陆成为我国江南四大姓氏。至南宋朱熹,他原籍为安徽婺源人,后迁居福建,其族号称“紫阳本派”,散居闽、粤等地。自朱元璋创建明朝,朱氏贵为国姓,族大势盛,于是改濠州为凤阳(朱元璋出生地),其后族人立“凤阳”为堂号。总之,唐宋之前,朱氏安族已广播于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微、山东、河南、河北、江西、福建等地,明代以后遍及全国各地。

朱姓堂号:汉朝,沛郡(今江苏萧县)。

朱姓望族:在汉唐之际,朱姓有沛郡等九大望族。

朱姓,在中国历史中英雄辈出,建立过六个封建王朝,即五代时期的后梁和明朝出了19位皇帝,统治中国294年。有汉代名臣朱买臣,隋朝大击道台先行者朱宽,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朝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明太祖朱元璋,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以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开国元勋朱德等等,他们都为中国革命和古老灿烂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朱氏入闽

公元10世纪初,朱熹的一位先人从歙县黄墩南徙居婺源(原属安徽,现属江西省),遂开婺源茶院朱氏之族。公元12世纪20年代,徽州婺源茶院朱氏的第八世孙朱松因官徙居福建,遂开建阳考亭朱氏一族。

入闽始祖朱松,字乔年,号韦斋,行百二,为婺源茶院朱氏第七世孙朱森长子,生于北宋绍圣四年(1079)闰二月二十三日戊申。史称茶院朱氏传到朱松手中,家道已衰败,生时“先世之业已呜咽流涕,奉养日短为终身之忧”。但朱松自幼聪慧过人,负有俊才,又勤奋好学,心怀大志,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县尉,并于1123年举家迁入福建建州政和县(建瓯县)落籍,遂开建阳朱氏一族。朱松正处在金人乱华,两宋交替,国家危急之时,他力主抗金保国,反遭投降派攻击贬谪为小吏,建炎四年四月福建兵乱,携家住在建州尤溪郑安道家。是年九月十五日,朱松之妻程氏生一麟儿,即为万世宗师的朱熹,这也标志着朱姓的发展进入了又一次高潮。朱松卒于绍兴十三年(1143)三月二十四日,享年47岁。

朱熹,乳名沈郎,小字秀廷,小名五二郎,字元晦(又字仲晦),号则颇多。熹年幼时颖悟庄重过人,儿时勤勉刻苦,以兴起斯文为已任。政治上失意落魄的朱松对儿子寄予厚望,自小对其进行儒家经典教育,加之常与理学家往来拜谒,谈经说理,使少年朱熹耳濡目染。朱熹18岁中举,次年又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此后50年间又潜心研习理学,建立了中国宋代最完整的理学体系,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影响很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被推崇为中国文化史上自孔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尊为“朱子”,卒于宋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九日午时,享年71岁,后被赐谥为“文”,后人称为朱文公。

分类: 社会/文化 >> 历史话题

解析:

大概有一百多万,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泰国。出名的有 总理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封其十一子朱椿为蜀王。以后历代蜀王均为朱椿后裔。崇祯十七年三月,明朝京师被李自成攻陷。同年八月,张献忠攻下成都,城破时,第十三代蜀王朱至漱投井自杀。明蜀王国灭亡的甲申年,蜀王后人的一支在广汉定居。数代之后,有一对叔侄自广汉来到彭州白鹿场谋生。彭县志记载的最早的朱氏族人叫朱深秀。

在白鹿场乡志上记载有朱益淳,他有五子,其中一个是朱三益。朱三益善于经营,靠茶叶发家,朱氏家族从此成为当地望族。朱三益妻杨氏育有七子二女,三子朱居儒,妻令狐氏,有二子。长子务仁妻王氏倾全力送儿子读书,改变子孙命运。长子朱穆雍1940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留此工作,他和妻王惠云有五男二女,朱清时院士即为他们的第三个儿子。

casacDir/2003/02/01/6715

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 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

关于岷藩家族,刘佑平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中有如下记载:岷藩开基始于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但此后又在永乐六年(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朱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1450年朱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岷藩后裔在武冈生息100多年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朱氏家族四散逃离,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长沙棠坡,朱天池(即镕垂)老人曾到云南、武冈等地调查过这段历史,“经过动乱后,逃到棠坡的只有几个人,而且很穷,只能靠教书为生。”按后来的阶级分析观点,这时候的棠坡朱氏一穷二白,算得上赤贫,在其后的几百年间,他们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在此期间,朱家陆续有人入仕,但从后来的记载来看,真正让朱氏家族脱贫致富的,是 的曾伯祖父朱昌琳(字雨田),朱氏族谱的记载中说,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粮食丰收,谷贱伤农,达到了千钱三石的低价,朱雨田倾其所有买入,次年天灾,粮价飞涨十多倍,朱家从此“起富不愁衣食”。并开始广购田产,在城乡筑室置房。

关于这段轶事,长沙市地方志中亦有记载:朱雨田此后转贩盐茶、设钱庄、开矿业,终于成为长沙首富,他修建的朱家花园,“登之可极尽岳麓湘江之胜,名于是邦矣”,列为长沙园林之首。

据长沙市志的记载,朱雨田暴富之后,乐善好施,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并疏浚新河、赈济灾民,方志中评价,他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

朱氏家庭从此富甲一方,子孙兴旺,多时人丁上百人。在棠坡,朱家因为扶危济困,到今天仍赢得乡亲的赞誉,67岁的村民王玉龙告诉记者,那时每月逢三逢八,朱家就开仓济贫,而村里如果有孤寡老人死了,都由朱家提供棺材,以及两担石灰,用于埋葬。

村民彭建武的妈妈,当年在朱家所办的学校免费读书,该村所有贫家子女,均免费就读于朱氏族学。彭建武说,解放后朱家人在村里没有挨什么斗,因为他们不是恶霸地主,“是好地主”。

时至今日,和平村1200多人,300余户,但朱姓已经很少,村支书黄自力说,“朱家后人基本都出去了。”

9time/data/2006/0323/article_724

中科大校长朱清时自称为蜀王后裔,他是成都人,说自己是“端居务穆清”的“清”辈。

江西省有许多姓朱的人,确实是宁王朱权后代,民国初,曾经续编了朱氏宗谱,在江西省博物馆有藏。按“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字辈起名,有许多人叫朱亲某、朱衷某的。

广西桂林附近,许多人是靖江王的后代,“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叫朱袭某、朱芳某的很多。

山西的霍州,

文言文程大昌字泰之翻译

1 求《宋史》中程大昌的节选翻译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他十岁就能写文章,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及第。任吴县主簿,还未赴任,遭父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