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家谱文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1收藏

漫谈家谱文化,第1张

自我介绍

       所谓的“家乘族谱”,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也是血脉的谱系,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繁衍、迁徙、发展的历史记载。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里,家谱是血族习俗中的重要角色,更是一个家族联系族人的重要标志,也是族人 认祖归宗 的重要凭证。

       家谱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得以传承延续的三大文化支柱:即国史、县志、家谱之一,也是研究国家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家谱的前身最初是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当时叫谱牒,为了记录帝王家族的血缘关系,以保持继位者的血统纯正。据专家研究,产生两个阶段:一是商代的萌芽阶段,当时有一些简单的 世系表 ,是谱牒的雏形;二是西周的形成阶段,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才逐渐形成。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门阀士族制度 充分发展,当时依据门第的尊卑来选官、联姻、品人,记录家族的士与庶的文献叫谱牒,并有人专门研究认定门阀的高卑,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谱学家。当时的谱牒是由朝廷设立的专门机构—— 谱牒局 主持撰修工作, 对自认士族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 。

        隋唐以后, 废除九品中正制度,推行科举制度 ,开始以才选人。谱牒的政治作用逐渐减弱,但还是屡修谱牒,但主要是为了培植新士族,贬抑旧士族,巩固封建统治。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随随着世家大族士家族的瓦解,谱牒彻衰弱,直到消失

       从宋代开始,一些大的家族开始了新式家谱的创修活动。 欧阳修编的《欧阳氏族谱》和苏洵编的《苏氏族谱》开创了宋代编修家谱的先河,并逐渐以欧阳氏和苏氏家谱为典范,以二谱所定谱例为准则。 他和前代所谓“家谱”的最大区别是:属于私人修编,而且是本族人自己编写(本族中有威望的知识分子)。“至宋而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而问焉”(钱大昕——清代著名史学家),所以,宋代民间修谱形成风气,而且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续修,并将修谱视作对祖先的一种孝道行为 。 苏洵甚至说:“三世不修谱,则同小人矣。 ”

明代修谱更为盛行;

清代编修家谱之风达到了顶点。

        汉族民间称编修家谱为“做谱”。第一次叫“创修”,后来续修叫“增修”或“重修”,一般二十年或三十年进行一次。做谱时,在宗族内设编谱组织,总领人叫“谱东”,管财务的叫“银东”。各门或各支设分支“谱东”和“银东”,各司其职。尽责登记各户人家人口出生、婚配情况,并收集做谱的丁口银。调查完毕,再请文人编写,并请德高望重的有科举功名的人做序。最后手抄或刻板印刷。

      各户领谱时,全族摆宴庆贺,附近的宗族乃至官府也要送礼同庆。家谱由各户分别保管,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有定期“验谱”的习俗。届时由族长召集族人,检查家谱保管状况,如有损坏或丢失者,要视情况给予处罚。还有如祭祖一样的“祭谱”习俗。

建桥难

黄锦建桥

历经风雨

黄锦其人

我们时常说自己都是炎黄子孙,但关 于炎帝和黄帝的历史真实性,目前还缺少考古学上的证据。 通常的说法,“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

据说 ,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中国西部的陕西省一带。这是中国母亲河黄河流 经的地域。就这一点说,这与世界文明开始于沿河流域是一致的。后来,黄帝族 最后定居在中国北方的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族最后到达中国东部山东地区。

经过许多的迁徙、战争、兼并,黄帝族与炎帝族,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 方的黎族、苗族等逐渐融合,形成了最初的“华族”。

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 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明程度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 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后来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大约在公 元前二世纪左右,“华族”始称为“汉族”。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 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关于黄帝的神话传说非常多,由于出自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记载,有的甚至 相互矛盾。

据说,黄帝的出身极不平凡,他是大地之神的女儿所生,婴儿时便能 说话,自幼聪明,才智过人。成年后,黄帝有25个儿子,10000个诸侯, 诸侯中有7000个是掌管不同事务的神灵。自然界的风雷雨电都归黄帝主管, 他能使天空发生14种变化。黄帝长着四张面孔,这使得他不用转动脖子就能对 四面八方的动态及时了解和掌握。为了造福于他的臣民,黄帝教会人们播种五谷 ,教会人们驯化鸟兽和虫类,黄帝还发明了布帛,教会人们开采矿石,制造铁器 和铜器。进而,黄帝让仓颉创造了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日历,岐伯写 了医书,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娱乐。

关于黄帝的神话传说,中国的历史学家也有自己的解释,认为传说中的黄帝 时代,基本上包含了人类石器时代的漫长时期。至于炎帝和黄帝的历史原型,还 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

以上是关于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和黄帝的内容。

接下来向您介绍尧和舜。

尧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也是中华源头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传说 ,尧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后代,他聪明仁慈,受人尊敬,16岁就被推举为部 族首领。尧所统领的部族居住在今天中国北部河北省保定一带,他联合保定区域 各部族,共同抵抗和消灭了东夷部族的入侵,最终兼并了这个部族。随着其部落 势力的逐渐扩大,尧成为部落联盟的共同首领,后人称之为尧帝。

尧帝被视为仁君的典范。他勤俭朴素,办事公正。他重用贤臣,考察百官的 政绩,奖善罚恶,使政务井然有序;他设置天文官,制定历法,使人民能够依时 节从事农业,因此,古人将尧帝的时代视为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的时代。

尧帝 同时注意协调各个部族间的关系,教育老百姓和睦相处,天下安宁,政治清明, 世风祥和。

尧帝建立了中华先民初期文明的社会制度,使原始部落开始向国家雏形转变 。他完善了家庭与宗族的制度安排,把人按血缘关系划分为姓和氏:以母系定姓 ,以父系定氏,姓氏合为宗族,规定了宗族之内不可通婚的制度,推行远源和亲 和与异姓和婚的风俗,从而大大提高了人口的素质和体能。

尧帝将天下划分为九 州,分别派官员和诸侯加以统治,使各地经济均衡发展,数千年来,“九州”也 成为华夏民族对祖国的代称。 尧帝在位70年,在选择继承人时第一次做出了任人唯贤的禅让。

据说尧帝要求四方诸侯举荐贤明之人,即使地位低微,也可命其为继承人。 于是众人推荐民间的一个穷人舜。据说舜的父母对他极其苛刻,兄弟对他非常傲 慢,但是舜却能与他们和谐相处。众人认为,舜孝顺和美,应该能很好地治理国 家。尧帝对舜进行多方考察,认为舜确是一个品德好又能干的人。三年后,尧将 自己的帝位传让给了舜,而没有传给他的儿子丹朱。这种让位,中国的史学家称 作“禅让”(禅音shàn)。尧认为,“禅让”于舜是天下得利而一人无利。 如此天下为公的思想,成为中国最早民主政治的佳话。

舜即位后,把尧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发扬光大。他制定了比较完整的礼仪和刑 法,任命了一系列官职,分别掌管政事、经济、司法、教化、手工业、音乐等事 务,还制定了官吏考核办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制度。 舜发展生产,开渠凿井,广结人才。在舜帝时代,农业技术与工业技术都产 生了一个较大的飞跃。在治国之道上,舜以身教和德教并行,与人民同甘共苦。

舜帝时代,人民知礼仪,天下信服,称得上政治清明,物质丰富,是一个政治、 生产、艺术都十分辉煌的时代。舜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也采取了民主的“禅 让”制方式,将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帝位都由皇帝的儿子继承,尧和舜却将自己的帝 位传给了非血缘、但品德和才干都很优秀的人,数千年来,尧和舜选贤任能、宽 厚豁达的高尚德行被人们世代称颂。

关于尧、舜的诸多传说和故事,也成为研究 中国远古文化的重要资料。

最后向您介绍大禹。

在中国古籍中,有关大禹的记载充满神话色彩。传说,五千多年前,水神发 了怒,把天撞了个大洞,天河里的水直泻而下,把大地吞没了,到处是汪洋。于 是,大禹的父亲鲧被部落首领尧派去治水。

鲧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方的昆仑山,见到了天帝,他乞求天帝将“息 壤”赐给他,治理洪水。这息壤是神土,见风就增长。但是天帝拒绝了他的请求 。鲧心里挂念着在洪水中痛苦生活的百姓,于是他乘天庭守卫疏忽,偷走了息壤 。鲧回到了东方,忙将息壤往水里一撒,果然,息壤立刻迅速生长,洪水涨一米 ,息壤就长一米,洪水涨十米,息壤就长十米,很快洪水就被阻隔在大堤之外, 人们终于脱离了洪水的包围。

天帝知道了鲧偷走息壤的事,立刻派天兵天将下凡,收回了息壤。息壤一撤 ,洪水立即反扑而来,冲垮了堤坝,毁坏田园,淹死了好多百姓。尧大怒,他发 布命令说:“鲧只知道圈堤堵水,一旦堤溃,为害更大。治水九年,还不成功, 该杀!”鲧就这样被处死了。

二十年后,鲧的儿子大禹长大了。尧的继任者舜命令大禹继承鲧未完成的事 业,继续治水。大禹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决定采用开凿河川、疏导河道 、引水入海的办法治理洪水。

有关大禹治洪水的传说,常常与地方景物相附会。传说,大禹以神力劈开龙 门山,让黄河水从崖峭壁间直流而下,于是形成了龙门峡;在龙门下游,大禹又 把挡住河道的山劈为几段,河水蜿蜒曲折奔东海而去,这就成了三门峡。

千百年 来,黄河龙门峡和三门峡,都以水势湍急、风景迷人而闻名。在中国的许多地方 ,也流传着相似的故事,所以许多地方都建有禹庙、禹陵。 关于禹治水的故事还有很多,据说,大禹新婚第四天就离家去治水,十三年 中,他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回家一次。经过许多艰难和辛苦,大禹终于治服了洪 水,人民安居乐业。舜因为大禹治水有功,心甘情愿将王位禅让给了他。

后来, 大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即夏王朝,中国社会开始从原始状态向奴隶 制社会发展。

禹的传说,原来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大 部分被“历史化”。禹这个神话传说人物,渐渐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 禹的传说中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比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 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等,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但是不论如 何,以治水为中心事件的大禹的故事,仍然会在中国文化中传承下去。

李氏家谱好象比较乱你最好到 http://postbaiducom/fkz=85811263 这里仔细地看一下,应该可以找到你的答案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李姓分布地域遍布神州,史籍载李氏郡望存13个之多……。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时至当今,李姓更是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堂号和郡望。所谓“郡望”,是指长期居住在某一地而形成的家族祖地。郡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李氏家族的主要分布。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

略阳李氏出自廪君之后,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大乱,于是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定汉中,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南),以后便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

略阳李氏家族是至将军李武时归魏而迁略阳的。李武生东羌猎将李慕,李慕生五子:辅、特、骧、庠、流。李辅,为骁骑大将军;二子李特,字元休,宣威将军、长乐乡侯,因其子李雄即帝位,而被迫谥景帝,庙号始祖;三子李骧为骁骑将军,以其子李寿即帝位,而被追谥为献帝;四子李庠,字元序,为威寇将军、杨泉亭侯;五子李流,字元通,为秦文王。

李特三子:始、荡、雄。李始为武威将军;李荡为骁骑将军;李雄,字仲隽,为位前将军,即帝位,国号蜀,在位36年,谥日武帝,庙号太宗。李荡有五子:班、(王含)、稚、(王午)、都。李班,字世文,袭帝位一年,而李雄之子李期杀之于殡宫;李(王含),为中领军,李稚为将军,皆死于氐人;李(王午)弃涪城奔晋都,为中宗所杀。

李雄有四子:越、期、霸、保。李越为建宁王、相国、大将军、录尚书事;李期,字世运,杀李班而自立,在位三年,骧子李寿废之为邛都县公,谥曰幽;李霸、李保皆不病而死。

李骧子李寿,字武考,废李期而自立,在位五年,谥昭文皇帝,庙号中宗。

李寿有三子:势、广、福。李势,字子仁,嗣父位,五年而国亡,晋封之为归义侯、广大将军、汉王,后因求为太弟而坐罪,贬临邛侯,自杀。

李寿弟李攸,为安北将军。

李流子李世,为位将军。

京兆,即首都,唐时为长安。陇西李氏后徙京兆者,是岷州刺史李嵩。李嵩生洮州刺史思恭;李思恭生钦;李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生晟;李晟字良器,德宗时为相,任太尉、司徒、中书令、西平王。李晟生有十二子:愿,为河中节度使;聪,为光禄寺主簿;(纟总),为太子中允;(孙心),为左神武大将军;(冯心),为右威卫大将军;恕,为光禄卿;宪,为岭南节度使;(朔心),为陈许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平蔡功为多;懿,为渭南尉;听,字正思,为检校司徒、凉国公,生左神武将军琢;(其心),为右羽林将军;(殷心),为岚州刺史。

十三望李氏家族中,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人口最众,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郡望。

陇西和赵郡的荣耀甚早,秦、汉两朝将相辈出,至唐朝则显赫无比。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是来自当时的陇西,大唐帝国在290年之间,宗室本支日繁,有大房39房;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同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之后裔。赵郡李氏在唐朝一代总共出了17位宰相,文治武功,没人能比。据明代学者朱彝尊所说,赵郡李氏之族最大,甚至超过张、王、刘、赵等诸姓之上。

秦国的司徒李昙,其幼子李玑传下了赵郡房,其长子李崇传下了陇西房,赵郡房与陇西房同出一源,又各有所

李氏字辈谱100例(一)

1、湖北: 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 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 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 光天化月照, 鸿先喜泰尧, 才发兴隆茂, 林应登文朝, 忠厚传家远, 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 仁义礼智信, 天地元黄宇, 宙兰馨竹秀;

6、 有、芳、毓;

7、李煜同族: 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 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 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 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 国、勋、业、秀、广;

13、福建: 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 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6、四川威远:忠、仁、希、尚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 簪缨甲第庆缠绵 ,南宫归获超今古, 兆楚人文极万千;

18、 华国才猷真裕俊, 经邦读列可光前, 云初祖尔原同气, 源远流长百世传;

19、 常绍前光修德大 家声远振诗书长;

20、 国治家齐维尔克昌, 存心宽忍百世其长, 兴宗耀祖富贵永强, 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5、 万,清,绍,德,长;

2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27、辽宁: 咏云成文尚,空广生树久,洪世长积德,学中万国书;

28、江苏徐州:敦厚恒存,敬成自守;

29、四川: 其文忠福井,百万兴庭大,朝臣芳楚玉,治国定安邦;

30、湖北麻城:西开广达,文贤忠厚;

31、灯久光明,永怀道德;

32、桂、明、福、印;

33、安、永、怀、瑞、兴、启;

34、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35、正大光明,修齐治平;

36、文学丕万世,永玉国鸿昌;

37、文守继兴世治廷永成希,春明毓殿英政东;

38、元向知本大, 文运振明新 ,学道恢仙泽, 存仁潜信真;

39、龙殿腾飞,屏翰洪广,俊美英奇,声名显达,简策昭垂。宽怀功厚,猛勇雄威,书谟典训,忠孝友魁,人文蔚起,世第永辉;

40、显、 万、 鸿、 清、 荣;

41、大田逢春玉,国辉久长开,德泽永世远,福禄自天来;

42、荣绍士汉孝,克明必本元,国邦朝山林,承;

43、文、朝、述、先、伟;

44、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45、人文未起,升朝辅正;

46、光良久远善 ,任孝一正方, 元启天开宗, 易长文明辉, 先绪克定大, 吉昌荣国邦;

47、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隆,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

48、桂荣盛昌茂,征应念仕升;

49、贵宗云朝春光庆 天道显昭崇典则 玉成才美期登用 大建文模转正直;

50、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

51、万代朝天子, 大圣尊周孔, 嘉言启世儒,弼教歌熙绩;

52、万代朝天子,金阶玉殿行,少年如有志,永远立功名;

53、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54、宏、世、开、庆、胜、玉、春;

55、西、腾、登、尚、忠;

56、仕文武国中尚元,金玉兴隆永帧祥,才汉豪杰显育秀,富贵英华大吉昌;

57、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58、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59、启、登、朝、正、大、光、明、宗、祖、德、承、世;

60、纯玉振金生,九学光显文,殿传明世焕,万芳清春;

61、令再仲常,仁定文德,昭仕承宗,源紫百千,祖代昌荣,安居永远,忠孝才良,万世光显,高曾衍庆,祠裔维蕃;

62、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63、上仲孟季、文治玄邦、世必有子、国应宗昌、远法近守、永正贤良、道崇德盛、厚笃伦常、恢弘先志、启迪辉光;

64、正、亮、先、仁、德;

65、山依益世雨,继学仰锦品。国公天水茂,元德振家声。大本先忠孝,从延发正音。诗书登甲第,礼仪习光兴;

66、英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67、德、传、延、长、孝;

68、宝、玉、凤、振;

69、丰寿永德文,芳宝玉凤振;

70、元、枝、勋、在、锡;

71、新、宗、世、芳;

72、宏、承、贵、显、学、守、尊、光;

73、春之有永洪朝景-----------宗继守学兰克广世传;

74、仲、?、建、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75、克、作、合、祥、金;

76、大、义、必、尚、尧、仁、中、和、恒、孝、本;

77、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78、浴、师、宪、培、法、承、钦、敬、持、循、广;

79、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80、世光孟行(仁)廷延宣,明最仲念信(文)士兴,元时家声礼乐先,均(善)嗣尚彦思孔子,应居春景道贤良,运启光昌宗本大;

81、克、盛、书、孟、修(或振)、长(或锡)、洪、庆(或福)、瑞、广、祥、宗、传、道、希、殿、安、效、华、永、中、正、建、全、兆、清、祥;

82、珠火朝君文,友笃宽松云,文大创景馈,树柏尚元荣------正德由来远,忠臣作儒生;

83、全、万、凤、庆、国,建、富、继;

84、世、守、海、孝、存、灵、圣;

85、玉、春、守、俊;

86、洪、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87、生、有、日、月、星、辰、瑞;

88、朝、纲、世、登、永、吉、大、昌;

89、崇孝阳衡,文忠武烈,正大光明;

90、振、凤、玉、树、国、永;

91、流、芳、清、白、世;

92、月、成、兴、相、道;

93、克茂见兆增,树来延纪宗,永成世文明,续传焕之卿;

94、国文向其春,心正是子(瑞)荣,宗之必永胜,光大为家庭;

95、先、泽、远、志;

96、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97、显令维泽毓,昌世远延年,绪德思恩广,绍忠庆吉贤;

98、玉福学廷荣,芝兰百世昌,忠厚传家远,诗书礼义长;

99、一、之、承、国、庆;

100、正学先光大, 逢开世永成,茂盛生德秀,魁占上林时

参考资料:

http://postbaiducom/fkz=85811263

中国古代有五大古老家族,分别是:

一、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

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

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二、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

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三、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

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

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

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四、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源自古郑国。春秋末郑国灭亡,公室子孙迁他地,但均将国名冠于名字之前。此方式称为“以国为氏”,形成郑氏之姓。后世郑氏族人在荥阳大发展成为望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

南北朝时荥阳郑氏中高官累世不断,荥阳郑与清河崔、范阳卢、太原王并为中国四大望族。唐以后荥阳郑氏连续出了9位宰相。声望达到鼎盛,其先贤或勤政于朝堂,或教化于州郡、或建功于边陲,都为社会经济文化作出贡献。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所列举的大家族,都只是家族,而不是姓氏。也就是说,这个家族不代表整个姓,只是这个姓中最有名的一支。

五、兰陵萧氏

“两朝天子,九萧宰相”。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居然都是这一个家族所建立!

关于这个家族的起源,相传是汉初宰相萧何。今证明,这也许是后人伪托。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应该是西汉位列三公的萧望之。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萧望之子萧良、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从萧望之四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开始飞速发展。他们不仅仅是南齐与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学家。如开创竟陵八友的萧子良。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将兰陵萧氏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推向了颠峰。

隋朝统一全国后,兰陵萧氏贵为后族。在唐朝,萧岿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谓的“一叶九相”。另萧懿一支有两人为相。故有人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六、沛县刘氏

沛县刘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皇族,先后有西汉皇族、东汉皇族、蜀汉皇族、刘宋皇族。

唐朝著名大诗人刘禹锡虽然是离沛县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实际上,其六世祖刘亮,却是随北魏孝文帝改革迁来洛阳的,也就是说,他是匈奴刘渊的后代,并非沛县刘氏。这就是刘氏另一大支——彭城刘氏的来源。

其实到了现在,沛县刘氏早已没落。如今的刘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刘氏。

山西沁源:百子朝登,世有恩清,正生元光,若能治家,常怀兴宪,木果月恒。  

山西运城:传玄学,伯阳志广继,世民开唐基,太宗三晋起,长安登宝殿,科选百才智,笃印宋鸿峰,华夏法典正。  

山西李氏:广运永孝常。  

山西李氏:桂林永庭士,春景金东生;光贵兰远逢,万事庆大清。  

山西孝义:贵仲成盛现,增启清开学。  洪桐祖籍: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山西李氏:金世学井,洪宪文成。  

山西运城:景耀慎克。  

山西平遥:可山秉世光清国。   

山西大同:连文元锦肇。  

山西交城:软登文大永秀,玉长尊廷立士广。  

山西平定:日英山明水秀。  

山西五台:唐如进广国春。  

山西介休:天应芳敷殿,国元如春(树)生;正显奇明贵,玉宝廷承登。  

山西平定:万恒华千德。  耕读堂李:翊庆定永嘉。(山西永济)   

山西喜鹊:玉春守俊。  

山西洪桐:玉亭茂树,尚传守成;克计广侯,昭燕培凡。  

山西李氏:源聚泰华,明阁昭霞;兴仁俭让,万世吾家。  山西洪桐:月成兴相道。  

山西洪桐: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扩展资料: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参考资料:

李氏家谱_

漫谈家谱文化

自我介绍        所谓的“家乘族谱”,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也是血脉的谱系,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繁衍、迁徙、发展的历史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