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家谱谁知道
曹操的爷爷是夏侯睿 父亲乃曹嵩
曹操妻妾成群,知其姓氏者就有十五人,据《武文世王公传》载,其中十三人生子二十五人:
卞皇后--丕、彰、植、熊
刘夫人--昂、铄
环夫人--冲、据、宇
杜夫人--林、衮
秦夫人--玹、峻
尹夫人--矩
王昭仪--干
孙姬---上、彪、勤
李姬---乘、整、京
周姬---均
刘姬---棘
宋姬---徽
赵姬---茂。
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源出
第一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尧帝繁衍居地陶,属于以居邑名为氏。上远古时期的尧帝,初居于陶(今河南孟南或山东定陶西南部),以制陶为业,官名“陶正”。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氏。他的子孙有以居地为姓者,相传姓陶。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唐尧之后,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记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以前,曾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一带地方居住,以市面上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尧的后裔,有的以祖上职业命姓,遂形成陶姓。
第三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商朝七族中的陶氏,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篡》、《风俗通》记载,商朝七族中有陶氏,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陶冶即热指陶工与铸工。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役使奴隶的低级贵族。春秋之后,从事制陶业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称为陶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舜之裔孙虞阏之后,属于以官职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篡》记载,相传舜把部落首领禅位给禹后,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把禹的后裔封于虞,故舜之后为虞姓。西周初年有人名虞阏,是舜的裔孙,其父名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虞阏继承父职,仍为陶正,其子孙遂以官职名命姓,称为陶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唐姓,出自宋朝唐谷避帝讳而改姓,属于因谥改姓为氏。据史籍《宋史本传》、《东都事略·陶谷传》等记载,宋有陶谷,字秀实,邠州新平人(今陕西彬县)。原姓唐,为避晋祖(石敬瑭)名讳,改姓陶。其子孙遂相传姓陶,形成陶氏的一支。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巴尔虎旗蒙古陶国浑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巴尔虎旗蒙古陶国浑氏原居内蒙古喀尔喀地区,因不堪遭受葛尔丹部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朝庭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后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陶”为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以及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改为陶氏。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瑶族、彝族、布朗族、回族等民族均有陶姓。
得姓始祖
唐尧。上古圣帝。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为职业,其地世称为陶丘。另说尧帝少年智慧,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称陶唐氏。尧开创了禅让制,逝世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尧贤明民主,为世所敬重。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或以封地为氏,称陶姓。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二各支始祖:陶河清:字涟漪,号景山。宋开宝时授应天巡捕,从曹彬破贼有功擢滇州刺史,宋建隆元年庚申八月十五子时生,宋明道元年壬申七月初九已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对岸山喻氏屋后子山午向碑墓记。配:陈氏,宋开宝八年乙亥二月初一未时生,宋天圣三年乙丑十二月二十午时没,葬宁邑七都五区罗溪寺后山丙寅山申向。
迁徙分布
陶姓的起源已有四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后经繁衍发展,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西汉时,有陶舍、陶青出仕长安,而陶青功封开封侯,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之南落籍,如东汉徐州州牧、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人(今安徽宣城)。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居苏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东晋侍中太尉、鄱阳人(今江西波阳)陶侃,其后迁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后经不断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子孙昌盛的局面,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浔阳为其郡望堂号。宋朝以前,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宋朝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一带狼烟四起,陶姓有播迁于湘、鄂、闽、粤、桂之地者。明朝初期,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进而播迁云贵高原。清朝时期,陶姓已广布全国,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故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三省陶姓约占全国汉族陶姓人口的23%。陶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六位的姓氏,人口约两百五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6%。
陶侃(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从军40余年,果毅善断。在广州时,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以励志勤力。竹头木屑,皆储以备用。溢号恒;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炼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咨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谥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符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从事教育事业,推进平民教育运动,发表。中华教育改进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并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民国35年(1946年)病逝于上海。终年55岁。著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说明:顺序从左到右为父子关系。所列人名为正史出现的所有三国曹氏人物。由于史料缺乏,同辈中不按照长幼排列。
操辈以上
曹操辈
曹丕辈
曹叡辈
曹芳辈
芳辈以下
曹安(曹姓始祖)
曹节(操曾祖)
曹仲兴(操从祖父)
曹叔兴(操从祖父)
曹伯兴(操从祖父)
曹腾(操养父)
曹嵩
曹操
曹丕
曹叡
曹芳(叡养子)
曹询(叡养子)
曹穆
曹殷
曹宇
曹奂
曹协
曹寻
曹贡
曹邕
曹蕤
曹霖
曹启
曹髦
曹礼
曹俨
曹鉴
曹矩
曹均
曹琬
曹廉
曹抗
曹谌
曹敏
曹焜
曹赞
曹冲
曹茂
曹竦
曹林
曹壹
曹恒
曹赞
曹纬
曹昂
曹峻
曹澳
曹彪
曹嘉
曹兖
曹植
曹干
曹彰
曹楷
曹悌
曹温
曹熊
曹炳
曹铄
曹潜
曹偃
曹子尚
曹子京
曹子乘
曹子棘
曹子勤
曹子楚
曹玹
曹据
曹琮
曹范
曹阐
曹整
曹徽
曹翕
曹琨
曹彬
曹德
曹安民(操从子)
曹真(操族子)
曹则
曹训
曹爽
曹皑
曹羲
曹彦
曹熙(曹真族孙)
曹文叔(爽从弟)
曹彬(曹真弟)
曹遵(真族人)
曹休(操族子)
曹肇
曹兴
曹纂
曹摅(曹休曾孙)
曹冏(操族子)
曹炽
曹仁
曹泰
曹初
曹楷
曹范
曹纯
曹演
曹鼎(洪伯父)
曹洪
曹震
曹馥
曹邵
曹绍
曹瑜(操族父)
北宋初期曹彬及其子孙们就一百多人的名字记载,他的后代现在居住哪里?历史总是在翻页,北宋末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大举南侵,攻破宋都汴京,北宋消亡。曹彬后代在朝为官的子孙被迫随南宋王朝南迁。《江苏常熟釜山曹氏家谱》记曹彬子孙多迁徙外地,其中多数是南渡迁往淮河泗水流域的江苏和浙江一带。《上海曹氏族谱》(民国时期曹浩续编)记曹彬后人四支十八房南迁,曹姓占了江苏、浙江人口的一半。笔者近几年通过各类渠道的信息搜集整理发现有河北、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十几个省,四十多个县市,约六十几支的曹氏称曹彬为祖
邳州曹氏祖源及各支系关系探讨
一、目前生活在邳州曹氏分为四支系
1、过满山 2、邳城 3、堌子庄 4、碾庄
二、各支系的祖源、历史、世系
1、过满山:现存的旧族谱有道光26年谱,民国二十二年修续的八义集族谱,道光26年,民国二十年河涯支谱,民国三十一年大林家谱等。
2、祖源:
(1)根据道光二十六年李玉清的八义集谱序中龙章公语:“吾族之籍邳,不知始自何代,而支派繁衍已千有余家……其分支在五世以前者,明知皆吾一脉而其源莫考……”。邳治西南六十里有过满山曹氏环而居之,不知几世矣,后有迁于山迤西之八义集者。说明八义集是从过满山迁居的,过满山曹氏祖籍是邳州某地的。
(2)依据河涯支谱道光丙午年八世孙鸿轩的谱序记载:“自前明卜居于邳邑过满山随家焉”。迁居到过满山是明朝时期,而不是祖居。
(3)大林家支谱记载,吾始祖曹叔之裔号曰振铎,原籍山西太原府曲沃县,自明朝末年吾祖负携东迁。
三、历史及世系:
(一)过满山
(1)八义集辅祖三兄弟于清初康熙年间自过满山迁居八义集,迄今340年左右,传16世。
(2)河涯鸿轩公:道光丙午年(1846年)为八世孙谱记:旧谱不意偶灾于火,遂失传,迄今二百年有余。河涯一世祖为1646年左右起计世,至今约370年左右,传 世。
(3)赵墩大林家曹氏自明朝末年从过满山竹林社迁居至今约380年传 世。
(二)邳城
邳城:邳城曹氏一直采用港上曹福远1992年编修的家谱资料,并和山东蒙阴谱有关联,祖源来自山西曲沃华塔,始祖为汉君公,汉君公长子北奎于明初迁至彭城东古邳红土庙,后又分居于邳城、港上、八路等地,迄今约580年,传23世。邳城西曹场曹二公“英”于康熙年间迁至邳城,迄今310年左右。
(三)堌子庄
(1)堌子庄曹氏:乾隆年间,五世孙太安公在序文中记录:“惟我曹氏溯源由来,先祖自山右始迁临城,后乃移居西湾而生于斯,长于斯,聚族于斯也”。“余先世邳州堌子庄后遂高祖西渡汴塘有家焉,至康熙年,吾祖复迁纪家渡口以南,又寨子渡口以东有黄墩居住,有茸山居住者,散处各方,往来断绝,旧谱之失矣”。
(2)堌子庄曹氏的祖茔碑文:我曹氏祖籍山东滕县,世居西湾、白山两处,宗支繁衍,明盛时迁邳之堌子庄。
(3)光绪辛巳年(1881年),九世孙廷聘序文:“我曹氏自滕来邳历今三百年”。光绪辛已年为公元1881年,可确定来邳的初始时间为1580年前后,迄今436年左右,传世 年。
(四)碾庄
碾庄曹氏现存无谱,主要依据各分支的世序史实作以考证,各支系对碾庄的祖源历史不以为然。幸于2016年4月得睢宁高集曹氏支谱记载,乾隆丙午年(1786年)丁字山三世孙曹镛所序文:“吾家世居睢邑,原聚居于邳西圩子里,康熙六年先太祖避世丁字山,隐居自号南圃。”曹镛在世系图说提到,自南宋间迁下邳……始祖避世前,圩子里有祖先碑碣文刻、遗扎谱牒,于康熙七年没于黄水,亦无法查考。又有黄墩湖曹绪刚提供的窑湾1928年支谱记载“祖居山西洪桐县,自明朝万历年间迁居邳州地名岔河,生三子,守仓,守全,守金,始祖卒于岔河,仓祖留守祭祀,全祖、金祖迁于宿迁县安八图骆马湖城西居住。”碾庄虽未与睢宁高集对接,但谱序明确了丁字山始祖源于邳西圩里。经碾庄修谱委员会讨论分析论证,乾隆年间的邳州城就是现在的邳城,位于邳西的圩子里,就是现在的碾庄圩,因为只有碾庄圩才具备符合谱序中记载的曹氏条件。依据谱记碾庄曹氏应于南宋时期迁居邳西圩子里的。迄今700多年,传30世左右。
四、各支系堂号及分支情况
1、过满山:
(1)八义集:民国二十二年,河涯民国二十年家族分别印有敦本堂、守法堂。
(2)分支情况:据河涯谱记载:“吾族迁居过满山近500年。”从1931年至今有85年,可以计算出过满山曹氏历史约有580年左右。其分支广泛,主要有河涯,又分曹楼、曹庄、高桥、房亭等。山后,又分至赵墩城河、巡庄、高宅;竹林社又分至赵墩大林家;八义集辅祖三兄弟,同时还有分迁到单庄、睢宁、铜山、贾汪、淮阴及安徽萧县等地。
2、邳城:堂号采用振铎堂。其祖源为古邳曹河湾红土庙,清康熙年间迁至邳城东西曹场、八路及港上。
3、堌子庄:现采用“安寓堂”,其分支 有汴塘、茸山、大曹家、耿集、大黄山 王可乐等。
4、碾庄:堂号“振铎堂”,其分支有岔河西桥头、铁富响墩、炮车圩北,又从岔河分支苍山斜沟,宿迁黄墩湖等地,睢宁高集谱记为邳西圩子里曹氏迁居的。
五、疑问解答
1、过满山
(1)关于过满山祖源是从何而来?
八义集印昌伯父说从汉朝时期来的,依据不充足。过满山的山名由南北朝时期,约公元600年前后,梁王路过过满山时而得名,迄今有一千四五百年,民国二十年河山后谱序文中记载吾族迁居过满山近500年,过满山曹氏祖源迁居时,应在明朝的初期。
(2)何为“三房分序”?
有谱文记载:道光丙午年,河涯谱八世孙鸿轩公“余因详其体制,三房分序,别其派也。”道光丙午年,八集六世孙步蟾在序文中写道“自八义集发迹之始,辅祖三人按房分序,自成一谱”。过满山老三房指的是:河涯、山后、八集。新三房是辅祖三兄弟。
(3)过满山“六泉祖”是否属实?
不确定!过满山在民国二十二年,1986年以及1999年堌子版的家谱中都是以六泉祖为主脉线,根据新发现的文史材料考证,“六泉祖”可能存在,但绝不是同一辈人。理由如下:
一是根据睢宁高集的谱序记载:“时访得过满山沟西二房同宗叔祖文烈公,年已八十余,扶杖而起”。当时时间为乾隆丙午年,即1786年,文烈公80多岁,依次上推,文烈公应出生于1700年,其父亲为廷任祖,假设代差为30年,廷任祖出生日期应为1670年,1986年、1999年都把辅祖三兄弟的父亲列为奉泉祖,奉泉祖出生的时间为1640年,然而在过满山的墓碑记载,奉泉祖在1629年之前就已经去世了,与新谱记载中的时差太大。所以奉泉祖是辅祖三兄弟的父辈不成立。
二是根据睢宁白塘河前徐社区曹庄“长泉祖”的世系繁衍计算,“长泉祖”出生于清康熙年间,也与新谱中的“六泉祖”时间不符。
三是临泉祖86年被定六泉祖为老大,但是依据临泉祖的碑刻确定为老六。谨此三条,足以证明六泉祖不是同一辈人。
(4)关于墓碑的时间?
为何过满山多墓碑碣:主要原因,当时山上作为墓葬的主要安放地,就象今天的公墓一样,谁家的老人去世了,都往老陵地集中安葬,久而久之,聚少成多,形成了有规模的墓葬群。现发现最早的墓碑有曹大公碑,立于1598年,临泉祖奉泉祖墓碑立于1629年,阁老碑曹炳立于1622年。虽然曹三公碑和临泉祖、奉泉祖的碑用料都是一样的,临、奉二祖有立碑时间,而曹三公碑却没有,说明后人对曹三公的生卒时间,因年代久远,找不清是哪一支先祖,也不知道子孙是谁,只知道是一位先祖,应该是各房各支给树的碑。再者,曹三公的墓是安葬在山根处,靠近曹照清的房子和场面,西北东南向。其他先祖的墓都是自山二漫坡往上安葬的。从而证明南门曹三公是早于过满山各个立碑时间的先祖。
(5)何为“老泉”谱?
现代人没见过,只是光绪六年魏邦庆在为八义集写谱序中提到过。这里只能做个假设推算,依据墓碑推算:临泉、奉泉祖的高辈为南门曹三公,临泉祖作为过满山曹氏先祖六房,奉泉祖作为二房,两支后裔修续成谱,于明末毁于大火,致使各支后裔再修续谱时,只能从明末清初的先祖作为一世祖记世了。
(6)曹炳公的后裔哪去了?
曹氏祠堂内,曹炳公的安放的位置是错误的,当时安放的时候,景昌伯父就提出反对意见,现存的支谱中惟有曹炳公的后人没有记载,人到底哪去了?
一是有可能去了河南,因为曹炳公的碑是河南一太守给立的,后人有可能投奔了他。
二是有可能迁到赵墩大林家,因曹炳碑上记载居竹林社,而大林家谱记是竹林社迁过去的。
2、邳城。
(1)邳城的世系代数为何比汉君祖要多?
依据邳城整理的曹氏世序发现,邳城比汉君祖的世序要高出一两辈,这与港上支谱记载的港上、邳城皆从古邳红土庙迁出的世序有冲突,应重新考证。
(2)港上支谱记载的“四顺”之子田、密,到底是哪一支的后裔?
依据谱记,汉君祖的重孙曹田、曹密分别分支迁到岔河和过满山。但史实是,岔河的曹氏是由碾庄二房分出去的,而且岔河谨此一家曹姓,又与黄墩湖曹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过满山上有南门曹三公的墓和碑,而且大家一致认同南门曹三公为碾庄三房的一支先祖迁出的。现在邳城把曹密和曹田列为四顺之子,说明邳城支系应与碾庄祖源有着待解的关联。
3、堌子庄:
(1)堂号“安寓堂”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定的,1999年没合谱之前,山东滕阳蒋集曹氏支谱所载:始祖为曹叔振铎。1999年在修谱时,为提高曹氏的影响力,认为堂号越老越受人尊重,年代越远,越能证明祖源历史悠久,殊不知“安寓堂”和“振铎堂”虽属一曹姓,实质为两大主脉,不应随意更改,建议延用“振铎堂”号。
(2)关于谱序、碑记的史料有无错误?
依据乾隆年间太安公:先自山右始迁临城,后乃移居西湾。六世孙永织公:余先世堌子庄自太高祖始迁汴塘,至曾祖又迁纪家渡南嗣,复有寨里渡以东居住者,有黄墩与新城北枣庄居住者。以及光绪十年的曹氏祖茔碑文叙述,堌子庄曹氏养坡祖的爷爷怡二公,于明嘉靖1570年前后迁到堌子庄,从堌子庄又迁到汴塘,康熙年间又复迁至纪家渡寨里河、黄墩等地,始迁堌子庄到明末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何以繁衍成堌子庄望族?再者始祖迁到堌子庄后又迁出堌子庄,光绪年间为何还要立曹氏祖茔碑?
(3)堌子庄打过“响场”吗?
堌子庄曹氏何年何月打的响场?听到只是老辈的传说,无文献资料,如果存在,为什么历次修谱中没有记录?始祖从嘉靖年间迁入堌子庄,即使没有外迁,至明末清初所繁衍的人口也没有具备打响场的条件。所以堌子庄打响场只是个传说。
(4)堌子庄的地名如何确定?
“堌”字,新华字典解释为“堤,筑堌而居”的意思,假设始祖来到堌子庄后,开圩筑堤而居的话,为什么现在的堌子庄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只留下了场面,堌子庄没有一家曹姓居住,从而说明,谱序中的堌子庄指的并不是现在堌子庄。现在的堌子庄当时只能算作场。
(5)“九兄弟”的疑问?
1999年版堌子家谱,后记:“明嘉靖年间,五世怡二公由山东滕阳临城大旺庄东迁邳之堌子庄,迨明季迭遭兵燹后,八世泉公六兄弟与养坡、养浩,自九兄弟各奔东西,泉公六兄弟与养坡,养浩,自祖是堂兄弟,,养坡与养浩是叔兄弟。1999年续合谱时,堌子庄与腾阳蒋集曹氏对接文献依据不足。养坡养浩祖都是明末清初人,而临泉、奉泉在1629年之前就去世了,所谓的堂兄弟关系是不存在的,更不用说遭兵燹各奔东西了。
4、碾庄
(1)碾庄以前的地名叫什么名字?
依据睢宁丁字山乾隆丙午年曹镛的序文,原聚居于邳西圩子里,据此分析,位于新邳州城以西有曹姓居住的地方,只有碾庄符合,先祖至此,人无庄,地无名,开圩筑堤而居,遂称之为圩子,此称呼至今还在延用。后来曹氏子孙开了家油坊,置了两盘大碾,久而久之,这两盘大碾成为了这个地方的标志,也就产生了庄名——碾庄,也称碾庄圩。
(2)如何确定睢宁高集谱序中的邳西圩子里就是今天的碾庄圩?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地理位置,在康熙年间的邳城西方,并且有圩子有庄;二是必须有曹姓聚居于此;三是必须有从该地迁出的曹氏子孙。如果历史上没有迁出的史实,也形成不了丁字山的家谱,所以可以确定,邳西圩子里就是今天的碾庄圩。
(3)如何确立碾庄的祖源来自何人何地,和其分支的后裔情况?
碾庄曹氏旧时无谱,无据可考,幸得丁字山谱序,其世系图说详细介绍了邳西圩子里(即碾庄圩)的先祖情况,先祖系武惠王曹彬之后,南宋时,自山西曲沃迁居于此。武惠王后裔四支十八房,同时处迁,碾庄就是其中的一支。其分支情况:依据岔河西桥头的祖墓论证,分支岔河的时间大约为1530年,也就是明嘉靖年间,传20世,该支先祖到岔河后以驮河为生,二世单传,三世有三子,守仓、守全、守金;守全、守金外迁至现在的黄墩湖。长房守仓祖又生三子,也就是今天西桥头的老三房。清朝年间,分支铁富响墩,四户、炮车圩北等地。南门曹三公应于明、正统年间由碾庄三房迁居过满山的。
(4)碾庄、城河历史上为何有争老祖之说?
没有文献记载,只是老辈口传,事实应该存在,起因主要是过满山上山老祖和下山老祖的区分,上山祖为南门曹三公,下山祖为少三公,少三公的后裔,从过满山迁居城河,后将先祖墓从山上迁至城河,碾庄人以为迁的是上山的老三公墓;遂与城河产生了老祖之争,其实老三公和少三公之间不知相差了几代人。
(5)为何各支后人都到碾庄添陵祭扫?
碾庄老官光祖茔规模之大,邳州少有,这都是后人祭扫添陵的结果,而其他地方的祖茔都没有超过碾庄祖茔的,说明大家认可碾庄先祖的,再者后世子孙的墓茔是不能超越先祖的。
(6)碾庄曹氏与其他各支系有关联吗?
一.是与过满山的关联。主要是山上的南门曹三公的墓和碑,根据历史对照和世系繁衍是符合科学规律的,也是和从始祖到现在的世系相吻合的。
二是和邳城的关联。依据邳州汉君公世系中的文献记载,四顺长子密,次子田分别迁居过满山和岔河的记录。应该是碾庄的世系记录,因为历史事实是人为改不了的,现已明确迁往过满山的是南门曹三公,迁居岔河的是碾庄二房一支。
三是堌子庄与碾庄以往关系最为密切,来往最频繁,按照丁字山谱序,应是圩子里曹氏祖上在干涸之地开垦种粮,成为富豪,导致后来打响场。先祖为避祸,三房字辈三字起,目的是为了保全家人。解放前,碾庄圩主还在加口现合并为邳城镇谢湖有场面和粮仓。
六、小结
各支系存在同工异曲之处,其祖源地皆始自山西,始祖皆为曹叔振铎,虽然堂号不一,其祖源是一致的,不必在堂号上计较,综以上所述,邳州各支都是在一条主脉线上的,只是各支按照各支的先祖进行修续谱的,没能思想统一,希望大家放弃前嫌,坐到一起,心平气和地进行商讨确定,本着越续越亲,越续越团结的精神,依据文献资料和史实,按照“尊重先祖,尊重历史,尊重史实”的原则开展邳州的修续谱工作。我现在把我们碾庄的世系图解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讨论,请提出批评指正。
碾庄曹氏始祖曹叔振铎,始迁祖为武惠王曹彬之后,南宋时自山西曲沃迁居于此,开圩筑崮为居,以农为主,二世分三房,后有异姓逐渐迁入,该地名称之为圩子,明朝正统年间,南门三房一支曹三公迁居过满山,其后裔散居山后河涯、八集、竹林社等明嘉靖年间,约1530年,北门二房一支迁居岔河,后东迁至西桥头,二世单传,三世分三房,长房留守祭祀,二房三房迁至骆马湖安八图城西;清朝年间东门小五房一支迁居炮车圩北,南门三房一支迁居铁佛响墩。康熙六年,一支迁至睢宁丁字山;碾庄圩子里有祖先碑碣文刻,遗扎谱牒,于康熙七年,没于黄水,此后无法考证,致使在以后的修续谱中存在意见和分歧,特别是民国二十二年,各支系都有支谱完成,惟碾庄无谱,1986年和1999年修的谱,除人员信息准确外,“六泉祖”及支系间的关系,都有很大出入,今日所整理的资料,全部参阅了各支的谱记、文刻、史料,老辈的言传,衷心祝愿我们邳州曹氏能精诚团结,修谱工作早日完成。
开宝七年(974年),朝廷准备讨伐南唐。九月,曹彬奉诏与李汉琼、田钦祚先行到荆南征发战舰,潘美率领步兵接着出发。十月,诏令任命曹彬为升州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舰都部署,分兵从荆南顺流而东,攻破峡口寨,接着攻克池州,连续攻克当涂、芜湖二县,驻扎在采石矶。十一月,造浮桥,横跨大江以渡过部队。十二月大破南唐军于白鹭洲。
开宝八年(975年)正月,又在新林港大破南唐军队,二月,军队进驻秦淮,南唐水陆军队十多万人在城下列阵,宋军大败南唐军,斩杀、俘获一万多敌人。浮桥造成后,南唐出兵抵抗,宋军在白鹭洲大败南唐。从三月到八月,连连击败敌军,又攻克润州。金陵城被围,到此时一共有三个时辰,居民砍柴的路被断绝,南唐军屡次被打败,南唐国主李煜非常危急,派遣其大臣徐铉送表到朝廷,乞求缓师停战,宋太祖不予同意。在此之前,大军排列成三寨,潘美镇守偏北方,把战争形势绘成图送给宋太祖。宋太祖指着北寨对使者说:“南唐必定夜晚出兵来进攻,你赶快回去,命令曹彬迅速挖沟来巩固阵地,不要中了敌人的诡计。”深沟挖成后,南唐兵果然夜里来突袭,潘美率领所属部队依靠新沟抵抗,南唐大败。上奏战报到朝廷时,宋太祖笑着说:“果然如此。”
长期的围城中,曹彬常常缓攻,希望李煜能归降。十一月,曹彬又派人晓谕他:“事势已经如此,只可惜一城的百姓,如果你能归降,真是上策啊。”城即将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疾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探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石能治好的,只要诸公诚心立誓,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就会自动痊愈。”诸将答应下来,一起焚香立誓。第二天,病情稍微好转。再过一天,金陵城被攻陷。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礼接待他,请李煜入宫换装,曹彬只派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部下暗地对曹彬说:“李煜入宫如有不测,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不能果断,既然已经投降,一定不会自杀。”李煜的君臣,最终赖以保全,从出师到凯旋,士卒们都畏服他,不敢轻举妄动。入宫朝见时,名帖上自称“奉令到江南办事回来”,他的谦恭不夸耀就像这样。
当初,曹彬统领军队,宋太祖对他说:“等攻克李煜后,任命你为使相。”副帅潘美预先向他祝贺。曹彬说:“不是这样,这次行动,仰仗天威,遵照朝廷谋略,才能成功,我又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极品吗?”潘美说:“怎么说呢?”曹彬说:“太原没有平定啊。”回朝后,献俘虏。宋太祖对他说:“本来要授任你为使相,但是刘继元没有攻灭,暂且稍微等待一些时候。”听见这句话后,潘美偷看着曹彬微笑。宋太祖发觉后,于是责问他为什么发笑,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按实情回答。宋太祖也大笑起来,于是赐给曹彬钱二十万。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作使相,好官也不过多得些钱罢了。”不久,任命他为枢密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 雍熙三年(986年),诏令曹彬率领幽州行营前军马步水陆军队,与潘美等人北伐,分路进讨。三月,在固安打败辽军,攻克涿州,戎人来增援,宋军在城南大败援兵。四月,又与米信一起在新城打败辽军,杀敌二百人。五月,在歧沟关作战,诸军被打败,退守易州,面对易水扎营。宋太宗听说,急忙派人分兵屯守边城,追令诸将回朝。
在此之前,贺令图等人对宋太宗说:“辽国皇帝年少,母后专政,宠幸大臣们用事,请趁其灾祸,攻取幽蓟。”于是派遣曹彬与崔彦进、米信从雄州(今河北雄县),田重进赴飞狐,潘美从雁门出发,约期一齐举事。将出发时,宋太宗对曹彬说:“潘美的军队先奔赴云、应二州,你们以十万人声言攻取幽州(今北京),但持重慢行,不得贪求功利。敌人听说大军到了,一定出动全部军队救范阳,无暇救山后。”不久,潘美的部队先攻下寰、朔、云、应等州,田重进又攻取飞狐、灵丘、蔚州,得到很多山后要害之地,曹彬也连连攻下州县,声势大振。每次奏本到来,宋太宗已经很惊讶曹彬进军太快。曹彬驻扎涿州时,十天食尽,于是退到雄州补充粮草。宋太宗听说后说:“哪有敌人在前,反退兵补充粮草之理,真是太失策了。”急忙派遣使者阻止曹彬前进,急忙引军沿着白沟河与米信会师,按兵不动,蓄精养锐,声张西边部队的军势;等潘美等人全部攻占山后之地后,与田重进会师向东,合势攻取幽州。当时曹彬的部下将领,听说潘美和田重进屡建军功,而自己手握重兵不能有所攻取,谋议蜂起,曹彬不得已,于是又带着粮草再去进攻涿州。契丹大军当前,当时正炎热天气,军士困乏,粮草将尽,曹彬退兵,军队不再有阵势,于是被敌人追击战败。
曹彬等人回朝后,诏令由尚书省审讯,命令翰林学士贾黄中等人惩治他们,曹彬等人供认违令失律之罪。曹彬被贬任右骁卫上将军,王彦进被贬任右武卫上将军,米信被贬任右屯卫上将军,其余诸将依次贬降。雍熙四年(987年),复起曹彬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淳化五年(994年),迁任平卢军节度。至道三年(997年),宋真宗赵恒即位,恢复他的检校太师、同平章事之职。几个月后,召回朝廷授任枢密使。 赵匡胤:“不欺其主者,独曹彬耳。” “吾任得其人矣。”
赵恒:“国朝将相家能以声名自立,不坠门阀,唯昉与曹彬家尔。”
王仁赡:“清谦畏谨,不负陛下任使者,惟曹彬一人耳。”
王陶:“曹彬、潘美统王师平江南。二将皆知兵善战,曹之识虑尤远,潘所不迨。”
刘清之:“曹彬在朝忠厚宽和,足师表一世。”
田况:“曹冀王彬遭会兴运,勋效寖着。诸将平蜀,竞掠财货,彬独不犯厘忽,由是太祖益知之。性兢畏不伐,破伪唐回入都城,令监门者但报自江南勾当公事回。及勋望曰隆,名宠亦峻,愈谦下诫惧,以保禄位。每出镇藩阃,卑躬待士。遇计台巡视封部,虽朝籍、省部位至下者,亦屏远从者,端笏迓于路左。使者见之,无不愧恐。”
陶弼:“蒐兵四解降王缚,教子三登上将坛。”
欧阳修:“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司马光:“曹侍中彬为人仁爱多恕,平数国,未尝妄斩人。”
王辟之:“曹冀王彬,前后帅师征讨诸国,凡降四国主:江南、西川、广南、湖南也,未尝杀一无辜,功名显著,为诸将之首。”
罗大经:“汉惟一赵充国,唐惟一王忠嗣,本朝惟一曹彬,有三代将帅气象。” “至于曹彬之平江南,功亦不细矣,然使相之除,终至吝惜,止于赐钱百万而已。夫太祖岂食言之君,而曹彬亦岂饱则扬去之人哉!英君谊辟远虑微权,众人固不识也。”
楼钥:“艺祖之造邦,武惠之元勋,不容赞叹。……人徒以为武惠为熊罴之士,不知其用兵行师,不妄杀一人,所谓不二心之臣。”
忽必烈:“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
李冶:“彬伐江南,未尝妄杀一人,拟之方叔、召虎可也。汉之韩、彭、卫、霍,在所不论。”
脱脱等:“曹彬以器识受知太祖,遂膺柄用。平居,于百虫之蛰犹不忍伤,出使吴越,籍上私馈,悉用施予,而不留一钱;则其总戎专征,而秋毫无犯,不妄戮一人者,益可信矣。潘美素厚太祖,信任于得位之初,遂受征讨之托。刘鋹遣使乞降,观美所喻,辞义严正,得奉辞伐罪之体;则其威名之重,岂待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门而后见哉?二人皆谥武惠,皆与配飨,两家子孙,皆能树立,享富贵。而光献、章怀皆称贤后,非偶然也。君子谓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岂无意哉?若李浚者,亦以材干自结主知,遂历清显。谓为阴德所致,理或然也。”
胡助:“飞龙见知,不欺其主。位高志下,宠厚忧巨。平吴降蜀,勋业最隆。出将入相,善始令终。”
李廷机:“曹彬总兵权,士卒无伤损。 ”
归有光:“宋太祖受周之禅,去五代战争之患,致天下于太平,则有赵普、潘美、曹彬之辈殚其谋。”
黄道周:“曹彬为将,与众不同。仁以戢下,廉以治躬。奉诏伐蜀,图书自封。毫不矜伐,上贺其功。江南之伐,命之总戎。城危将下,忽作病容。誓不妄杀,方起而攻。李煜伏罪,宾待甚恭。尽贺使相,彬曰无庸。但多得钱,何必位崇。既而待异,北伐食穷。历念前绩,禄位善终。”
昭梿:“宋人伐辽之役,人皆怪曹、潘二公,当时宿将,何以偾军至此,不知二人固有所避忌也。太宗性猜忌,高梁之役,自有弃军之耻,曹、潘咸太祖时旧臣,若使进克幽州,必招太宗之忌,鸟尽弓藏之感,良有以也。二将颇识其意,故济阳之师已至涿鹿,乃反退雄州就食,虽粗知兵者所不肯为。而彬顾不知耶,适为偾军之计耳。潘美亦然。”
朱文翰:“彬实披坚执锐,冒死攻城,渡不测之江,系降王之颈,功冠诸将。”
郑观应:“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韩信、冯异、王猛、贺若弼、李靖、郭子仪、曹彬、徐达筹,大将也。”
黄彭年:“持己欲静,待士欲宽,临事欲谨,治军欲节,贫毋盗,富毋溢,毋侵有司、毋虐百姓,静也,曹彬近之。”
蔡东藩:“宋初健将,首为曹彬,其次莫如潘美,然彬谦仁有余,智勇不足,岐沟之败,误在不智,又误在不勇。勇者非浪战之谓也,遇事有断,是谓之勇。”
人名 字 最终官职 所在地 备注
夏侯敦 元让 大将军 沛 夏侯家长老,知勇兼备猛将
夏侯廉 列侯 许昌 夏侯敦 弟、夏侯敦死后,封侯
夏侯恩 许昌 夏侯敦 弟 (?)
夏侯渊 妙才 征西将军 沛 善于急袭的名将、夏侯敦族弟
--------------------------------------------------------------------------------------------------------------------
子
夏侯充 高安乡公 许昌 夏侯敦长男
夏侯茂 子林 安西将军 许昌 夏侯敦次男(演义中是夏侯渊的的儿子)
夏侯? 子江 许昌 夏侯敦三男
夏侯? 子臧 许昌 夏侯敦四男
夏侯衡 安宁亭侯 许昌 夏侯渊长男
夏侯覇 仲权 车骑将军 凉州 夏侯渊次男、曹爽被诛后逃往蜀国
夏侯称 叔权 许昌 夏侯渊三男、夭折
夏侯威 季权 兖州刺史 许昌 夏侯渊四男、勇猛有名气
夏侯栄 幼权 许昌 夏侯渊五男、很年轻就戦死了
夏侯惠 稚权 散骑侍郎 许昌 夏侯渊六男、有才能,早死
夏侯和 义权 太常 许昌 夏侯渊七男、钟会反乱时候,意志坚定
夏侯徳 冀州 夏侯尚兄、记载不详,战死
夏侯尚 伯仁 征南将军 冀州 夏侯渊的侄子、曹魏第二代南方军务长官
夏侯儒 俊林 征南将军 许昌 夏侯尚族弟(弟弟?)、曾经抵挡吴国的进攻
---------------------------------------------------------------------------------------------------------------------
孙
夏侯廙 高安乡侯 洛阳 夏侯充长男
夏侯佐 高安乡侯 洛阳 夏侯充次男
夏侯绩 虎贲中郎将 洛阳 夏侯衡长男
夏侯骏 并州刺史 洛阳 夏侯威长男
夏侯荘 淮南太守 洛阳 夏侯威次男
夏侯玄 太初 太常 洛阳 夏侯尚子、曹爽之乱时候受到株连
夏侯奉 关内侯 洛阳 夏侯儒子
---------------------------------------------------------------------------------------------------------------------
曾孙
夏侯邵 高安乡侯 洛阳 夏侯廙长男
夏侯褒 安宁亭侯 洛阳 夏侯绩子
夏侯湛 孝若 散骑常侍 洛阳 夏侯荘长男、有文采、才名
夏侯淳 孝冲 洛阳 夏侯荘次男
夏侯本 昌陵亭侯 洛阳 夏侯尚从孙、继承夏侯尚的爵位
操辈以上 曹操辈 曹丕辈 曹睿辈 曹芳辈 芳辈以下
曹安(曹姓始祖)
曹节(操曾祖)
曹仲兴(操从祖父)
曹叔兴(操从祖父)
曹伯兴(操从祖父)
曹腾(操养父)
曹嵩 曹操 曹丕 曹睿 曹芳(睿养子)
曹询(睿养子)
曹穆
曹殷
曹宇 曹奂
曹协 曹寻
曹贡
曹邕
曹蕤
曹霖 曹启
曹髦
曹礼
曹俨
曹鉴
曹矩
曹均 曹琬 曹廉
曹抗 曹谌
曹敏 曹焜
曹赞
曹冲
曹茂 曹竦
曹林 曹壹 曹恒
曹赞
曹纬
曹昂
曹峻 曹澳
曹彪 曹嘉
曹兖
曹植
曹干
曹彰 曹楷 曹悌
曹温
曹熊 曹炳
曹铄 曹潜 曹偃
曹子尚
曹子京
曹子乘
曹子棘
曹子勤
曹子楚
曹玹
曹据 曹琮
曹范
曹阐
曹整
曹徽 曹翕 曹琨
曹彬
曹德
曹安民(操从子)
曹真(操族子) 曹则
曹训
曹爽
曹皑
曹羲
曹彦
曹熙(曹真族孙)
曹文叔(爽从弟)
曹彬(曹真弟)
曹遵(真族人)
曹休(操族子) 曹肇 曹兴
曹纂
曹摅(曹休曾孙)
曹冏(操族子)
曹炽 曹仁 曹泰 曹初
曹楷
曹范
曹纯 曹演
曹鼎(洪伯父) 曹洪 曹震
曹馥
曹邵
曹绍
曹瑜(操族父)
曹彬与曹翰,都是宋朝初年的大将,他们因为心地和行为不同,结果有天渊之别。大将曹彬因为仁慈爱民,积下阴德,所以子孙都很显达。而曹翰则残暴嗜杀,罪孽深重,所以下场凄惨,死后做猪被杀,子孙流为乞丐。由此可见,善恶报应,昭然不爽。
曹彬统兵戒杀,高寿且子孙发达曹彬是宋朝的一位开国大将,帮助宋太祖平定天下,颇有一番汗马功劳。
有一天,曹彬遇见高士陈抟希夷先生,陈希夷是很有学问的人,善于相术,看了曹彬的相,对他说:‘你的边城骨隆起,印堂宽阔,目长光显,必主早年富贵。所忌的是颐削口垂,没有晚福,凡出兵作战,宜开一面之网,或可培植一些晚福!’曹彬听了陈希夷的一番话,颇以为然。
起初曹彬带兵攻蜀,占领遂宁,他部下的将士都主张要屠城,曹彬严令禁止屠杀。士兵们掳获了敌人的妇女,他下令辟室妥慎保护,绝对不许有奸*非礼的行为。到了战事停止以后,对于有家可归的妇女,给资遣回;无家可归的妇女,也都替她们备礼择配嫁人。因此民众们都很感谢曹公的德政。
后来曹彬奉命征伐江南,因不忍生灵涂炭,假病不肯就职。同僚的武将们都纷纷去问候他的疾病,曹彬对问疾的将士们说:‘我的疾病,决不是吃药能够治愈,只要你们各人诚心诚意地自己发誓,攻克江南之日,决不妄杀一人,那么我的疾病就可痊愈了。’许多将士们听了曹彬的话,大家对天焚香为誓,攻克江南之日,相戒不许妄杀一人。哪知这竟争取了江南的人心,民众们都箪食壶桨以迎王师,不以武力克复江南,保全了千千万万的人命。
胜利凯旋,曹彬又与陈抟相遇,陈抟对他说:‘数年前我看你的相,颐削口垂,那时我认定你没有晚福。可是现在你的相已改变,口角颐丰,金光聚耀于面目须眉,必能增禄延寿,后福无量。’曹彬问:‘怎样叫做金光呢?’陈抟答:‘金光就是德光,其色如紫光晃亮。人若阴德有感,面现金光,眉现彩光,目现神光,发现毫光,色现祥光。其气外明而内彻,不独增寿,当荫子孙远福。’
果然不出陈希夷的预言,曹彬晚景甚佳,享高寿而卒,追封济阳郡王。儿子共有九人,长儿玮、次儿琮、三儿璨,都是一代名将,幼儿□,也追封王爵,子子孙孙昌盛无比。
《历史感应统纪》如此赞叹曹彬云:“其示病也,正如维摩诘经所谓,因众生病,是故我病,一切众生疾疗,我疾乃疗,存心仁厚如此。古称三世为将,道家所忌,若彬之为将,正可广作功德,何忌焉!”
(取材自《历史感应统记》、《德育古鉴》、《相法秘传》
曹翰屠城,世世作猪,子孙多为乞丐曹翰是宋朝初年的武将,他曾带兵围攻江州四月,活捉指挥胡则,把胡则杀了以后,又纵兵屠城,肆意烧杀,掳掠民间财宝,良民被杀者不计其数。
曹翰死后不久,子孙大多流为乞丐。与曹翰相反,当时的大将曹彬因为仁慈爱民,所以子孙都很显达。由此可见,善恶报应,昭然不爽。
苏州人刘锡元,在明朝万历壬子年秋间,在贵州担任房考官,回乡的时候,船经湖南,梦见一长脸人对他说:“我是宋朝的将军曹翰,前生在唐朝时是一商人,偶而经过寺院,看到法师讲经,发心设斋供养,并且听经半日。由于这一善因,后世做过几世官吏,到了宋朝又做偏将军,就是曹翰,因为攻伐江州不下,怒而屠城,种了这样的杀业,世世堕落为猪,在你的佃户家中,曾经承蒙你救活我,现在你停船的地方,明天第一只受宰杀的猪,那就是我。有缘与你相遇,哀求你发发慈悲心,救救我的命!”
刘锡元从梦中惊醒过来,看到停船的地方,岸上果然是杀猪的屠场,一会儿,抬出一只猪,呼叫声很大。刘锡元用钱向屠户赎来,带回苏州,送到阊门放生园中放生。不论什么人,只要喊一声“曹翰”,那只猪就会昂首摇尾地答应。当时苏州有成千成万的人都曾亲眼目睹这件事。
曹翰因恶业而世世做猪被人宰杀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至今。
曹操家谱谁知道
本文2023-10-20 17:16: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0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