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哪些行业的人死了之后是无法入祖坟的?都是为什么呢?
在古代有一些行业的人死了之后是无法入祖坟的,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据说古代那些没有结婚就去世的人是不能入祖坟的,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传宗接代,就相当于断了家里的香火,所以他们不能入祖坟。其次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在古代结婚的人才被当做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没有结婚的是未成年的,所以就不能入族谱,也不能入祖坟。
然后第二种人就是太监,这个行业比较特殊,因为首先太监是被家里的人或者祖先认为是不正常的,然后是受他们歧视的,所以他们不被允许进入家谱和祖坟。而且太监给家庭带来的名声也不好,就是说不能因为太监这个身份而影响了家里的名誉。
第三种说法就是没有满三十岁的人是不能入祖坟的,这是因为古代人强调“三十而立”,如果没满三十岁,那么就肯定不算一个真正的人,就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传宗接代。其实在各个地方的民俗也不一样,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调查。
其实入不入祖坟都跟家庭和当时的制度有关系。基本上要得到家庭长辈或者上一级的允许才行,或者是要有积极的或者正面的影响,至少没有负面影响。寻常老百姓通常都可以入,身份行业比较特殊的就比较麻烦了,例如太监和青楼女子或者身份卑微的人。古代还有更多居无定所、无家可归的人,比如很多难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因此,入不入对于部分人来说没太大关系。
从古到今,庶子地位最低的年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候的庶子在家几如奴仆,而后来清朝时期庶子地位几乎和嫡子没有太大差别了,参考红楼梦。
为什么?说穿了,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士族只和士族联姻,连寒门(小庄园主)都不考虑,别说庶民了,夫妻俩背后的势力相当,这种情况下,庶子自然一点地位都没有。
到了清朝,皇权集中,割据一方的世家早没有了,夫妻双方都一样是皇帝的奴才,所以庶子的地位自然提高了。我不用看就知道想当然的认为男人决定家中孩子的地位的大多是男的,而认为女人决定家中孩子地位的大多是女的。
其实大多是男女角力,谁权势大谁说了算。嫡庶是不是有别?首先说总体上是这样的。大家先把皇帝家给撇开,大部分小说都不会把主角放在皇帝家,大多还是放在世家或者大臣或者商户。皇帝家若论嫡庶也有,明朝绝对是这样,明朝皇室嫡子不死光或残疾,庶子无法上位。
但是其他朝代里皇帝抽风的也很多,毕竟是皇帝嘛,老婆岳父的地位不如他呀。我来给几个例子:袁术骂袁绍是奴才种子,是婢女生的。那么袁绍比袁术当时人气高,是不是表明嫡庶没有区别呢?
错了,袁绍是庶子,但是被过继出去了,这就相当于嫡子了。而当他和袁术上面的大哥(嫡长子)死掉后,袁绍就成了新一任的嫡长子,所以他几乎接过了袁氏所有的政治遗产。
再看袁世凯,袁世凯是庶子,被过继出去,所以他有两个妈。他娶了个老婆,有一次吵架,老婆说错话“我是有姥姥家的”,讥讽袁世凯是庶子,从此两人分道扬镳。“小娘养的”就是骂人的话。曾经听人讲过自己祖上的故事:某人将自己女儿许给有钱商人为妾,获得大笔聘礼,后来此人被逐出家谱,这在古代是最严厉的惩罚,以此警告其他族人,不要学这个人。
古代大家族是不能出一个为妾的女儿的,丢人现眼不说,政治投资收益实在太小。于是为妾的本身出身就不高。
按照过去的传统,取名字是要依照家谱来取得。举个典型的例子,清朝宣统皇帝是“溥”字辈,因此,和宣统帝是一个辈分的清朝皇族,名字里都有个“溥”字来表明自己的辈分。而宣统帝之前的光绪帝是“载”字辈,因此光绪帝同辈的清朝皇族,名字里都有个“载”字儿。
在古代,根据家谱来取名是一种广泛且深远的习俗,上到天子,下到百姓,都有这个习惯。甚至对于85后和部分95前来说,这种取名模式还客观存在,不过,大约也就是从90后这一代人开始,家谱取名开始遭到摒弃,尤其是95后、00后群体里,依照家谱取名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客观上来说,家谱取名在事实上已经遭到了摒弃,那么,这种摒弃背后的原因何在?
历史因素
新中国的成立,具有伟大的划时代意义。很多封建社会的残留文化,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其影响力也日渐式微,这其中,也体现在取名方面。
比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里,很多人纷纷放弃了原本的名字,改用符合当时社会背景的名字,并且,那个时代的新生儿的名字里,也有很多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痕迹。这算是对这种家谱取名传统的一次有力冲击。不过,这次冲击对后世的影响较为有限,因为,80后的父母很多记得家谱取名的传统,因此在80后一代里,很多人都是按照家谱取名。
传统农村的瓦解
而真正敲响家谱取名这一传统的丧钟的,莫过于传统农村的瓦解,而传统农村的瓦解,是基于伟大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基础上的,在这二者冲击下,和传统农村一并成为历史的,还有大量传统农村的习俗,这其中,包括家谱取名模式——说到这说句题外话:从十多年前开始,过年便开始越来越没意思,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其实也是传统农村瓦解的一种体现。
家谱取名,本身是农耕经济、小农社会的产物。
如同小说《白鹿原》里所描述的那样:很多传统农村,往往一个村子里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家族,这种情况,在很多自然村的名字上可以反映出来:比如张家庄、李家屯等等。
而在古代,社会流动性很差,一个家族在一个村子里住上几百年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而对于封建政权来说,族权稳定也是维持封建政权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封建政权的影响下,宗族内部也处于等级森严的状态,而为了区分长辈和晚辈,保证谱系清晰可查,于是,家谱取名应运而生。家谱取名保证了封建家族等级森严的可行性。
而历史上,在统治者内部,也有过利用辈分优势挑战君主权威的现象。不过,这种现象出现在奴隶制时代:当时西周的周懿王在位。周懿王为人暗弱,因此很多诸侯开始藐视天子,其中齐哀公是典范。齐哀公多次不来朝拜周懿王,理由倒也简单:周朝王室和齐国公室数代联姻,论辈分,自己比周懿王高太多,哪有长辈朝拜晚辈的道理?
不过,这个漏洞在后世,被统治者有效修复:那就是君臣大义是最大的,一切都要让位于君臣大义。
上个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确立,很多企业大量兴起,这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工厂,这个趋势,从90年代延续至今。并且,随着伟大的高考制度不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优秀的农家子弟,通过高考读大学或者函授大学毕业后考研留在了城里,并且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这些,导致传统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并且,聚族而居的局面也随之瓦解:因为一个山东的农家子弟,可能毕业后在江苏的都市安家落户,和原本的家族隔着天南海北,久而久之,产生的效应便是家谱取名等习俗的无法落实。
因此,家谱取名遭到瓦解,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工业化社会的深入以及传统农村的瓦解。
新生代的转变
80后和90后的父母多是60后和70后,而60后算是恢复高考后,享受到高考红利最早的一群人。60后进城以后,对于老家族谱取名传统还会有所坚持,这便是80后群体中,还有家谱取名的缘故之一。
而随着作为城市土著的80后、90后成长起来,并相继成家以后,对父辈们注重家谱取名的执念,早已一笑置之,因此,80后和90后给子女的取名,大多结合自身的认知情况以及个人的好恶来取名,比如:
文艺派。有的喜欢文学的文艺青年,给子女的取名,往往考虑《诗经》和《楚辞》作为取名的范围。因此,婉兮、清涟这样的名字时常会出现;
小说派。随着言情小说、玛丽苏小说的盛行,很多喜欢读玛丽苏小说的朋友,给子女取名,往往会根据小说中的人名,来给自己的子女命名,比如典型的“子轩”这类名字,就是其中典型。
游戏派。还有的游戏达人,根据游戏来给自己的儿女取名,比如前些年新闻就有提到,有人给自己的儿女取名叫“王者荣耀”。
总之,新生代思想的改变,导致00后和10后新生代的名字,可以直接反映出其父母的爱好和眼界乃至志趣。
家谱取名能否“文艺复兴”
不过,客观上,还有极少数10后,其父母给他们的命名是依照家谱取名的模式。这种情况虽然存在,但比例已经不大,可以用所谓的百里挑一来形容。
而当下,根据我国的《婚姻法》,00后女性已经达到法定的适婚年龄,并且客观上存在00后嫁人的现象,而随着00后和将来长大后的10后陆续开始为人父母,相信,家谱取名的现象会更少,而00后和10后的思维、观念和85后、90后又存在巨大代沟,因此,00后和10后会给下一代取什么名字,还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不论怎么取,基于传统农村瓦解的大背景,家谱取名都不会有所反弹了。甚至再过几十年,可能家谱取名会如同化石一样, 成为遥远的记忆。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是不能入本姓族的谱的,而记入丈夫姓族谱。但是,仅仅是附庸式的记入,况且只记姓,不记名。连名字也被“分割肢解”了,这是多么残酷的文化行为!
而姓大都从父而不从母,就是现代社会也是这样。所以,女性个体生命的延传在家谱记载上是谈不上连续性的;作为女性群体的生命延传在家谱记载上是时断时续的。
所以,古代的家谱是残破不全的家谱。形象地说,古代的家谱是半个月亮,或半个太阳
在古代有哪些行业的人死了之后是无法入祖坟的?都是为什么呢?
本文2023-10-20 17:07: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0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