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朱熹的后代请跟贴。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朱)家:朱熹的后代请跟贴。,第1张

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修谱

第二次扩大会议顺利召开

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续修宗谱重建祠堂第二次扩大会议昨日在无为县石涧镇纯疃村顺利召开。

到会人员有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续修宗谱重建祠堂顾问委员会成员、全体理事会成员以及特邀宗亲代表。另有石涧黄龙、含山运漕等外地纯疃派朱氏宗亲赶来参加。会议由朱庆霞副理事长(纯疃村主任)主持。

大会第一项议程,由副理事长朱宗钧和理事朱庆贵分别代表理事会向大家汇报了续修宗谱工作的进展以及经费筹集等情况。

大会第二项议程,与会人员为续修宗谱、重建宗祠工作献计献策。会上顾问委员会肯定了理事会的前期工作,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大会第三项议程,理事长朱士双代表理事会向到会的顾问委员会、宗亲们表示感谢,并向他们表态:立即采纳顾问委员会以及大家的合理化建议并付诸行动,一如既往地坚持节约办事的原则,把续修宗谱、重建祠堂这件族中大事办好。

会前会后,大家查阅宗谱、倾诉同宗之情时情绪激动;交流续修宗谱、重建祠堂话题时气氛热烈。

另,86岁的顾问委员会成员朱宗寿、80岁的族人朱荣祖的遗孀陈莲珠分别当场捐助2千和一万元现金。

濡须纯疃派第八次修谱宣传办公室

2013年4月3日

想听点好听的,是吗?就算你老公是明室后裔吧。

但有几件事你也必须知道:如果是朱老皇帝祖辈以前或是更远的亲属,朱老皇帝也未必认呀。另外,凡是朱老皇帝有点号召力的后代在清初几乎都已经被干掉了(李自成那几伙人明末也不是没去过凤阳做过乱),剩下绝大多数是“宗室散人”或“来历不明的人”。其中,算宗室的人们也没什么继承权了(而继承能力那是肯定没有了,呵呵),甚至连爵位都没有。

成者王侯败者贼——败了,就没什么可光荣的。一个近300年被人追杀得四处逃窜,不敢公开身份,被歧视鄙视的家族,又有什么可荣耀的呢?我相信论血统很多人是尧舜之后,你的出身也可能很高贵!

1、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2、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 朱可浑氏,在孝文帝时住在洛阳,他们一起改为朱姓。 3、《元和姓纂》记录说舜时有一个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后人以朱为姓。由此看来,帝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朱姓。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4、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安徽省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中国姓氏的根源流布,与其博大的文化一样,往往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源头,而往往呈现出多个来源、汇百流而成大川的景象。 朱姓本姓邾。那么朱姓的前身为什么姓邾呢?"邾"字是什么含义?邾姓又是怎么来的,邾氏的根源又在哪里 答案可能会让人们哧一大跳:朱姓的前身--邾姓的"邾"字,竟然是指一种大蜘蛛。 上面的文图是邾国、邾姓的"邾"字,从实物图像到甲骨文到小篆的演变过程图。 从图中可清晰看出,邾字的演变有三个阶段,即从最初甲骨文象形文字阶段,到金文的从黾、朱声的形声字"鼄",再发展至从邑、朱声的形声字"邾"。 可见,邾国,邾姓的"邾"字是汉字规范化、形声化后才有的,"邾"字原作鼄。 《说文解字》云:"鼄,鼅鼄也。从黾,朱声。蛛,鼄或从虫。"可见,"鼄"字不但是"邾"字的初文(原始文字),而且也是今天"蛛"字的初文,它最原始的字义,就是代表一种蜘蛛。而从甲骨象形文字"鼄"可以看到,邾姓的"邾",它的甲骨文活脱脱就是一个张爪爬行的蜘蛛。 崇拜蜘蛛的邾氏族原来,早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城市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城市一带留下了邾城(今邹城南二十六里)、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城南三十二里)等地名。总之,古人因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国之名,也才有后世的朱姓主体,而且曹封邾后,也承袭了古邾人的蜘蛛图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今日大部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传人。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安徽)。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朱姓,在台湾是个较有影响的姓氏。清康熙年间,台湾的农民起义首领朱一贵,是落籍台湾的朱氏中较有影响的一个。朱一贵,原福建省长泰人,小名祖。明亡之后,他迁居台湾台南县罗汉门,夏率众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各地农民纷起回应。他率领义军,在诸罗的赤山取得大胜,人数发展到三十万,进而占领了全台湾。他被推为中兴王,年号永和。后在清政府渡海进攻下,作战失利,他被俘就义。从此,朱一贵在台湾留下了不朽的英名。早在明永历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元璋的后裔朱术桂随郑经来台开垦。下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彭佳屿、恒春等地,均有朱氏拓垦的足迹。现今台湾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是朱姓人氏较多的县。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是明朝首任皇帝,庙号太祖。他生下26个儿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桢、朱榑、朱梓、朱杞、朱檀、朱椿、朱柏、朱桂、朱柍、朱植、朱栴、朱权、朱楩、朱橞、朱松、朱模、朱楹、朱桱、朱栋、朱(木+彝)、朱楠。 由于儿子共26个,他即刻意识到他的子孙必然同名,就制定了一个命名规则。 他给所有儿子每人各定一个辈分表,每表20个字,并从他的孙辈开始依次向下按照字辈顺序命名。如明成祖朱棣之子孙字辈顺序: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详见下表) 还有一个规定,从子辈起,每五个字辈的命名,以五行顺序,在同辈之内依次以偏旁部首命名。顺序是:木——火——土——金——水,轮回旋转。如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载垕)、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其名讳偏旁部首分别为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木。 这种命名规则有效避免了子孙之间重名、皇帝姓名难以避讳、难以认清辈份等问题。 另外,朱元璋还给他的侄孙、朱兴隆的孙子、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也立了字辈。 下表为明朝皇族字辈表: 序号 姓名 孙辈起二十代后裔使用之字辈 1 朱标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2 朱樉 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3 朱棡 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4 朱棣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5 朱橚 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6 朱桢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 7 朱榑 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8 朱梓 (无) 9 朱杞 (无) 10 朱檀 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11 朱椿 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12 朱柏 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13 朱桂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14 朱柍 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15 朱植 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16 朱栴 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17 朱权 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18 朱楩 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19 朱橞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20 朱松 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21 朱模 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22 朱楹 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23 朱桱 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24 朱栋 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25 朱? 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26 朱楠 (暂缺) 侄孙 朱守谦 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注:问号处为木字旁加彝字。

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朱姓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朱姓

是中华民族中极优秀的一个姓氏,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化的进步,均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她不但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塑造了五代后梁和大明帝国两个王朝,一统中华帝国数百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与姬、姒、子、刘、李、赵等姓分庭抗礼,而且还孕育出自孔子以来数千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杰出的代表朱熹,成为中国文化舞台上地位仅次于孔孟的文化贵族。至于历代涌现出的朱姓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据有关资料统计,朱氏广泛分布于全国30多个省市(以华东、华中、华南最为集中),遍布全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人口数千万,在全国各姓人口数排名第十四位的大姓。

一、朱姓探源

“朱”,其原始意义是指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材木,“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清朝的学者段玉裁认为,朱姓的形成与远古洪荒时代一个崇拜赤心木的氏族和另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有关。朱姓的来源至少有五:一为舜的儿子丹朱之后以朱为氏;一是舜臣朱虎(或作朱彪)的后裔;一为宋微子启之后改宋为朱氏;一为邾子国之后去邑为朱;一是南北朝胡人渴浊浑氏改为汉姓朱。但在五个来源的朱氏中,又以邾子国之后曹姓朱氏生命力为最强。

见于典籍记载的第一个朱姓,当推上古传说中伏曦神农之间的古天子朱襄氏,《黄帝本行记》说:“朱氏,黄帝之后。”宋真德秀撰《紫阳朱氏建安谱·得姓本源》亦云:“朱氏始于轩辕。”可见,朱姓的血缘初祖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朱,颛顼之后。”(《元和姓纂》)故曰朱姓源出颛顼高阳氏。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的第五个儿子名安,被大禹赐姓曹。西周武王时封安的后裔曹侠于邾国(今山东费、邹、滕县等地),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陬村),他的遗族以国名为姓,朱邾氏。战国时,邾国为楚国所灭,邾国贵族四处逃散,就去耳旁,改姓朱。朱侠(曹侠)为今日朱姓的太始祖。

朱姓发源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安徽地及江苏省境,其中江苏省境的这一支朱姓,后来成了我国南方朱氏,安族的主要来源,故朱姓以吴郡为最望。朱姓历史上实际一直是我国南方大姓之一,故朱氏家族历代名人也多出于此地区。

朱氏家族繁衍迁徒有两个重要时期,即魏晋南北朝及光明。魏晋以前,来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此后因“永嘉之乱”,中原土族大举南迁,朱姓也不例外。北方朱姓的南迁使得南方的朱姓更加庞大。人数也急剧增加,以致到南北朝时,朱与张、顾、陆成为我国江南四大姓氏。至南宋朱熹,他原籍为安徽婺源人,后迁居福建,其族号称“紫阳本派”,散居闽、粤等地。自朱元璋创建明朝,朱氏贵为国姓,族大势盛,于是改濠州为凤阳(朱元璋出生地),其后族人立“凤阳”为堂号。总之,唐宋之前,朱氏安族已广播于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微、山东、河南、河北、江西、福建等地,明代以后遍及全国各地。

朱姓堂号:汉朝,沛郡(今江苏萧县)。

朱姓望族:在汉唐之际,朱姓有沛郡等九大望族。

朱姓,在中国历史中英雄辈出,建立过六个封建王朝,即五代时期的后梁和明朝出了19位皇帝,统治中国294年。有汉代名臣朱买臣,隋朝大击道台先行者朱宽,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朝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明太祖朱元璋,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以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开国元勋朱德等等,他们都为中国革命和古老灿烂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朱氏入闽

公元10世纪初,朱熹的一位先人从歙县黄墩南徙居婺源(原属安徽,现属江西省),遂开婺源茶院朱氏之族。公元12世纪20年代,徽州婺源茶院朱氏的第八世孙朱松因官徙居福建,遂开建阳考亭朱氏一族。

入闽始祖朱松,字乔年,号韦斋,行百二,为婺源茶院朱氏第七世孙朱森长子,生于北宋绍圣四年(1079)闰二月二十三日戊申。史称茶院朱氏传到朱松手中,家道已衰败,生时“先世之业已呜咽流涕,奉养日短为终身之忧”。但朱松自幼聪慧过人,负有俊才,又勤奋好学,心怀大志,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县尉,并于1123年举家迁入福建建州政和县(建瓯县)落籍,遂开建阳朱氏一族。朱松正处在金人乱华,两宋交替,国家危急之时,他力主抗金保国,反遭投降派攻击贬谪为小吏,建炎四年四月福建兵乱,携家住在建州尤溪郑安道家。是年九月十五日,朱松之妻程氏生一麟儿,即为万世宗师的朱熹,这也标志着朱姓的发展进入了又一次高潮。朱松卒于绍兴十三年(1143)三月二十四日,享年47岁。

朱熹,乳名沈郎,小字秀廷,小名五二郎,字元晦(又字仲晦),号则颇多。熹年幼时颖悟庄重过人,儿时勤勉刻苦,以兴起斯文为已任。政治上失意落魄的朱松对儿子寄予厚望,自小对其进行儒家经典教育,加之常与理学家往来拜谒,谈经说理,使少年朱熹耳濡目染。朱熹18岁中举,次年又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此后50年间又潜心研习理学,建立了中国宋代最完整的理学体系,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影响很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被推崇为中国文化史上自孔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尊为“朱子”,卒于宋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九日午时,享年71岁,后被赐谥为“文”,后人称为朱文公。

(朱)家:朱熹的后代请跟贴。

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修谱第二次扩大会议顺利召开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续修宗谱重建祠堂第二次扩大会议昨日在无为县石涧镇纯疃村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