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家谱辈分排列
董姓家谱字辈排行如下:
湖北黄安(红安)董氏字辈:士为其基贤良绍德。
湖北黄冈浠水董氏字辈:方卜凤来明盛瑞道发乾元以光新。
湖北咸宁咸安水董氏字辈:忠显同发焕祚兴师。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世德大宜昌。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永治中万代国回朝忆念祖。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文德天成宗永兴启昌盛。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国福家大昌元发际光长定兴时茂显康永庆红良。
湖北洪湖董氏字辈:士希逢时本。
湖北阳新董氏字辈:天子应长绵正学承家顺。
湖北天门董家塔董氏字辈:正大光明秀启仁文。
湖北天门北董家嘴董氏字辈:重大先业世秉忠良佑贤辅德观国之光。
湖北黄陂董氏字辈:守诚立志洪才广聚荣华富贵永继书香进秀贤良。
湖北监利董氏字辈:梗继用君应世作之正大光明化成有方(舜)蕙高杨汉佐思长诗书行庆笃厚兆祥联宗旺发家声丕彰。
湖北董氏一支字辈:重微理全成才重召鸿茂职。
湖北宜昌董氏一支字辈:照明家国本永发昌大长传宗先文德继世必呈祥。
浙江嵊县董氏字辈: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傅先教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嵊州董氏字辈: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传先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温州董氏字辈:元士秉上光希文大乃崇。
浙江乐清芙蓉堂董氏字辈:德孔孟真圣贤。
贵州赫章董氏字辈:万腾士如朝文显贵登廷。
贵州铜仁董氏字辈:明代新文光先正万世朝祖中孝全永直长久留方远怀化堂上奇根元。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文正世孝维白茫行手。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南方旬世玉天茂重沼斯文枝有作怀光定登治安铨复宏宜宣居配维申镇善述昌林琮相丛新。
江苏赣榆董氏字辈:国家恒建作毓淑自鸿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安长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盐城董氏字辈:仁得立正安道恒常智。
江苏连云港赣榆董氏字辈:[国]玉[家]开[恒]继[建]作裕[毓入文]淑智[自志]鸿[洪]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长安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徐州董一支氏字辈:德文庆作振。
江苏徐州丰县欢口董氏一支字辈:宽厚存心、中正立志、诗书继世、孝友传家。
江苏泰州董氏字辈:立志金宝玉吉祥如意兆。
天津蓟州董氏字辈:广德连彦文作春建。
天津宝坻八门董氏字辈:自仪毓如维其志。
湖南常德董氏字辈:应元文仲永、伯大胜兴希、启世宗国治、方正习学成、明道贤良举、佑尔少时昌。
湖南湘西里耶董氏字辈:国宗祖朝顺文元启太平万邦吉昌永家和世代兴。
河北景州董氏字辈:天兆文耀允维万世永昌元兴贵立贤。
河北景县董周庄董氏字辈:维万世永昌。
河北藁城南董镇大章村董氏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承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云际会景胤繁隆职列将相位及公卿台各垂勋青史标名流芳百代华表可宗。
河北邢台董氏字辈:魁一玉三五荣德可延沛。
河北青县董氏字辈:葆勋蔚田玉。
河北董家村董氏字辈:振洪胜风现国甲。
河北丰润董氏字辈:汉春长(沧)玉国金(子)。
黑龙江董氏一支字辈:广文长德思太。
山东聊城董氏字辈:丕怀玉兆孝。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兆瑞庆升廷文明呈光华。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儒进(兆)凤(占)玉勤西家书衍庆国。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子玉守新言世系庆化继志保伦常。
山东董氏一支字辈:辉元锡连世传。
山东泰山新泰董氏字辈:志玉仲和士兆怀。
山东荣成董氏字辈:佩世传久照先勇。
山东曹县董氏字辈:鸿(效风)玉传付记。
山东沾化董氏字辈:茂志祥凤玉金”。
山东新泰董氏字辈:佐泗培永志玉仲和仕兆慎秀其倡茂怀明庆安祥。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用庶隆际修自大学鹏由志鸣金鼎业文兴伦灿周复鸿荣光宗仁远蕃衍承庆升长毓秀显贵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国泰斯宇环俊英芳昆传厚德先逸和顺征。
山东菏泽董氏字辈:文明克世坤志。
山东齐河董氏一支字辈:秉曰元继广昭宪庆永长修德忠厚远福禄积善堂。
山东齐河祝阿镇董氏字辈:怀德有玉庆宝善福永长。
山东胶南董氏字辈:慎良安全成方贤正大光名宗盛昌。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家京树生重茂先宝贵送于亮。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大梦玉林泗光庆电延台为有全家好平金安上来。
山东济南商河董氏字辈:吉全兴守学振文传宪延礼德继世长淑仁意程月绿竹远幼荣。
山东淄博董氏字辈:云汉桂兰同木。
山东章丘水寨镇董氏字辈:已而继家声恒光先仁续。
山东章丘普集镇上皋村董氏字辈:成士连、光绍鸿旭、家道开昌。
山东济宁董氏字辈:邦照其德兴龙吉庆祥。
山东即墨董氏字辈:心熙慎良子嗣将昌(安全正方)。
山东宁阳董氏字辈:世玉衍传先广尚。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世兆传成章如道选培光。
山东高唐董氏字辈:文志洪树良玉耀(跃)天。
山东枣庄滕州董氏字辈:大毓观端学绍隆庆佑昌。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志明金顶业文兴伦参周。
山东商河董氏字辈:树传孟作法其青佩世昌。
山东德州董家寺董氏字辈:玉丕成加京树生重茂坚。
山东德州董氏字辈:登文怀照开志少树伟而成佳。
山东日照董氏字辈:怀家书延庆国本尽贤。
山东潍坊临朐九山董氏字辈:少孝奎金万兴振海。
山东滕阳董氏新排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诚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文)云(作)际(士)会(昌)景(庆月)胤(玉)繁(计长)隆(广)职(克兆)立(治)将(安)相(长)贵其公卿台阁永存历志标名千秋传芳华表可宗纪延先德宏伟振兴。
山东腾县、山东北薄梁董氏字辈:作毓观端学绍庆佑昌。
山东微山北薄梁村董氏字辈:树毓观端学绍龙庆佑昌绳礽昭福萌克肇继敦祥守道贻丰谟承家述显良启绵惟厚德致敬懋熙扬。
山东蓬莱湾子口大桥董家董氏字辈:文尚承元玉志兆景维吉长春嘉树秀锺鼎载华彝。
山东威海董氏字辈: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身本支百世远正常万古新。
山东单县董氏字辈:逢盛世吉太平成先德保祥庆。
河南固始董氏字辈:正大朝庭如德义明。
河南焦作武陟谢旗营镇蒯村董氏字辈:深(厚)燔(灿熔)克大……曾王元玉连铭清荣焕广。
河南永城薛湖镇董庄村董氏字辈:敬发先胜训恒存重要新祖德培听仁。
河南南阳邓州龙堰乡(白落乡)李营村董氏字辈:国守思凤瑞自克文向德三堂龄延宏法汉朝增芳泽仁义志信立绪先林清华秀生敏新晋钦育洁万世传。
河南柘城董氏字辈:诗林传世泽忠孝振家声仁义道长远克昌在守成。
河南濮阳范县董氏字辈:道永如天存新志士加典。
河南新乡封丘王村董庄董氏字辈:均廷先美志。
河南信阳潢川董氏字辈:道远冀全长林术良德昌文学庆显阳贤是立家邦。
河南商丘董氏字辈:敬法先圣训恒存忠孝心。
辽宁董氏一支字辈:德清朝国政文克连明世天恩锡福长。
辽宁本溪董氏字辈:品利洪庭世长学正茂春。
辽宁本溪桓仁董氏字辈:芳悦清仁。
辽宁鞍山海城董氏字辈:国玉世维万福立长春。
辽宁大连金县大孤山董氏字辈:大宝万学国文生继广。
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江西街道董家村董氏辈分氏这样的:年、长、振、志、文、学、连、绍、武、英、明。
辽宁清原董氏字辈:庆守殿德利。
辽宁鞍山岫岩石庙子村董氏字辈:德清朝国政文克连明世。
山东宛城、辽宁凌源四合当镇小汤沟村董氏字辈:文学联国桂振守世景天。
福建福州董氏字辈:一家承须行是敬德。
福建连城董氏一支字辈:德永祖荣尚元崇文木大其水国家世盛肇启书兴志诚昭宪业绩颖昌瑞宁聪健毓圣登强。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其发本邦安业克勤余香。
安徽萧县董氏字辈:正宜祥克永明道福开昌诗书鸿经济忠孝誉文章。
安徽泾县夏浒董氏字辈:一本天亮,传承祖光,思明大学,明世其昌。
安徽定远董氏字辈:四开学永正长青。
安徽太湖董弯董氏字辈:师继以善长发其强。
安徽界首市邴集乡大董庄:学瑞连西金玉满堂红。
安徽界首市邴集乡董寨行政村:吉学金会庆。
安徽利辛县张村镇董营村董氏字辈:建春振廷月昌绍际。
安徽泗县苌圩村小董庄:振兆立泽洪。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生成有大本勤学必广前传家兴事业积德游人羡。
安徽安庆董氏字辈: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万化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
安徽濉溪县四铺乡董氏字辈:光明俊秀福寿恒昌传家宝善。
安徽马鞍山当涂董氏字辈:正国玉家本明金(君)谱兆财。
四川遂宁董氏字辈:帝学孔思孟世代富兴隆。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道德乾坤达文成国诸光。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文之联元学言承先向贤光祖召显仁天。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大道尊天子,忠心志太平。
陕西董氏一支字辈:国正生大道明兴福远昌。
江西董氏一支字辈:德显修邦兰枝茂桂蕊飘香。
广西玉林容县董氏字辈:汉启祖德文明永绍基。
卧虎堂董氏字辈:文作士昌月玉吉广。
三策堂董氏字辈:钦明思康泰晴水跃家邦。
河南南阳卧龙区董营字辈:一启明光远万世祖德长家传勤俭让。
江苏扬州高邮八桥董家庄字辈:文王成朝殿德兴耀先庭。
扩展资料:
董姓家谱现状
浙江嵊县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己巳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董氏五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末一卷,(民国)董贻玖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董氏族谱八卷,卷首上、下册,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陇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董氏四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丁亥年(公元1935年)广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大冶董氏宗谱,(清)董子怀等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五卷、第七~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董氏宗谱,(清)董宏本等总理,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泾县泾川中村董氏宗谱十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董承恩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会稽董氏宗谱八卷,(清)董庭焙等总理,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会稽董氏宗谱八卷,(清)董庭煨总理,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参考资料:
曾经当过“大汉”皇帝的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其实并不姓陈,而是谢姓后裔。《明史·陈友谅传》云:“陈友谅,沔阳(今湖北仙桃市)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又说友谅之父名普才,有五子,友谅行三。至于陈友谅祖籍何处其祖父是在哪里入赘陈姓的何时迁入沔阳均语焉不详,因而引起了后世的纷纷蠡测,有人说陈友谅祖籍在浙江永嘉,也有人说陈友谅祖籍就在湖北。孰对孰错,自不能不分辨清楚,以免引起歧义。
一、陈友谅祖籍不在浙江
陈友谅自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战死于鄱阳湖后,迄今已将近六个半世纪,很少有人对陈友谅的籍贯提出过质疑。1986年浙江永嘉县蓬溪《谢氏宗谱》中有一篇题为《陈友谅与灵运公》的文章,文中说陈友谅本姓谢,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二十六世孙,灵运后裔谢复经的七世孙分庚、丹、千、崇四派,因自相残杀,将先世房屋典籍尽毁,谢岙成为废墟,崇八迁渔湖,谢千一妻陈氏,其长子十三府君讳精迁往鹤阳,千一自率友谅等迁往湖北沔阳,改名普才,捕鱼为业。友谅入赘于陈,因从其姓。这份家谱第一次将陈友谅的祖籍定在浙江省永嘉县谢岙村,并说谢千一就是谢普才。浙江省浙南谢氏宗谱纂修委员会于2000年编印的《浙南谢氏宗谱》承袭了永嘉县蓬溪《谢氏宗谱》的观点,但又有不同之处,认为谢千一与陈普才并非一人,而是父子关系。
1994年5月间的浙江《温州日报》上刊登了陈赞鼎撰写的《上海嘉定双塘陈氏源出浙江永嘉谢氏的调查》一文,指出上海嘉定双塘陈氏出自浙江永嘉谢岙,而永嘉谢岙正是陈友谅的祖籍所在地。该文说:“双塘《陈氏宗谱》已失,始迁祖与朱元璋争天下,自江西乘船逃来,累代口碑凿凿。族人说见到谱上记有陈友谅。”又说:“陈友谅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一带,败亡于江西鄱阳湖,与‘浙江永嘉县’蓬溪远隔千里,若非本族,且有族人兵败后逃归。‘败则为冠的陈友谅’决不可能深深铭记在这里谢氏族人的心中,以后载入族谱,引以为荣。”结论是陈友谅是谢灵运之后,谢灵运住会稽始宁县(今浙江上虞县),南宋谢复经自黄岩县路桥迁来,初居谢岙。宗谱序列谢玄为第10世,谢灵运为第12世,谢千一(陈普才)、谢崇八为第37世,陈友谅为第38世。2001年《温州日报》上又刊登胡珠生撰写的《大汉皇帝身世之谜揭开,陈友谅祖籍在永嘉谢岙》一文,结论仍是:“湖北沔阳的陈友谅祖籍之谜得到初步解决,来自浙江永嘉楠溪谢岙。”此观点与前文完全相同,没有提供新证据。
以上两篇文章虽然说得煞有介事,可惜与史实方枘圆凿,格格不入。查《浙南谢氏宗谱》中所载永嘉蓬溪谱云,其开基祖谢复经一生未仕,南宋初年由永嘉城内迁往楠溪谢岙,他的七世孙分庚、丹、千、崇四支,其中千字派中有千二、千四、千五、千六、千十四等人,惟独没有千一,更无千一改名普才,友谅入赘于陈的记载。千一改名后率友谅迁往湖北沔阳一事,更是向壁虚构。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谢氏研究会编纂的内部刊物《谢氏研究》第十三期上有一篇《陈友谅源出永嘉鹤阳探》的短文,文中说:“考《蓬溪谢氏》民国十六年谱载陈普才与崇、千、庚、丹四字同辈份,全是凭空编造,根本无据可考,所以在1986年新辑的族谱中竟将陈普才与谢千一混同为一人。后悉,这是蓬溪族居谢纯欢(又名云汉)先生亲临鹤阳谢纯波家查阅了《鹤阳谢氏宗谱》后,将千一公的条目抄搬到蓬溪宗谱上去的。”本文作者谢修道是浙江永嘉鹤阳人,所述情况自然可靠。事实上,陈友谅的祖父又叫谢千一,父亲名陈普才,这在许多史籍中均有记载,浙江永嘉蓬溪的《谢氏宗谱》竟将父子说成一人,并编造出一桩莫须有的公案来,委实荒唐可笑。
还是这篇《陈友谅源出永嘉鹤阳探》的短文,认为陈友谅祖籍是在浙江永嘉县,但不是蓬溪谢岙,而是鹤阳。因为鹤阳《谢氏宗谱》上确实有个叫谢千一的人,其妻子正好姓陈,与陈友谅祖父入赘于陈的记载相吻合,将陈友谅的祖籍定在鹤阳是顺理成章的事。查《浙南谢氏宗谱》所载《永嘉鹤阳诜公分支》,鹤阳谢氏始迁祖是谢诜,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由郡城永嘉迁居鹤阳塘下,其子千一名仁字宗元,一生未仕,垦田置业以课子孙,妻陈氏,死后葬上湾燕藏窠。千一之子又称谢十三,名精字韧中,妻徐氏,葬三里国庄。有三子:谢赵、谢士强、谢粹。谢赵有五个儿子,其第三子谢元宽生于建炎二年(1128),卒于庆元五年(1199),其妻周氏生于绍兴六年(1136),卒于庆元五年(1199)。其他几个儿子家谱上未载生卒年月。从此谱判断,陈友谅也不是这一支谢姓后裔。首先,年代不合。该谱载,谢诜于太平兴国年间迁往鹤阳。太平兴国共有8年,即公元976年至983年,假定他迁徙于太平兴国五年,也即980年,他那年25岁,可知他约略生于公元955年,即宋朝建国之前。谱上未载其子千一生卒年,以一代20年计算,他大约生于公元975年,也即宋太祖开宝八年。千一为陈友谅祖父,而陈友谅却生于元仁宗延�七年(1320),祖孙相隔近三个半世纪,无论如何不能使人相信。谱载谢千一的曾孙元宽生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卒于宁宗庆元五年,他应该是陈友谅的侄子辈,岂有叔父生于元朝,而侄子生于南宋之理
其次,姓名不契合。史载友谅之父名叫普才,但鹤阳谱载谢千一之子名精字韧中,未改名为普才。史载普才有五子:友富、友直、友谅、友仁、友贵,而鹤阳谱载谢精只有三子,且无友谅之名。
最后,同是谢千一其人,谢氏宗谱与陈氏宗谱记载葬地不同,使人无所适从。《鹤阳谢氏宗谱》载:“二世祖千一府君……妣陈氏,子一精,葬上湾燕藏窠。”湖北沔阳《陈氏族谱》载:“千一公,子三,妣孙氏,葬沔阳黄蓬山。”很显然,两个谢千一并非一人,只是姓名偶合而已。谢氏族谱上的谢千一并不是陈友谅的祖父,葬于沔阳黄蓬山的谢千一才是陈友谅的祖父。但陈氏谱上说谢千一妻为孙氏,与史实不合,应该纠正。通过对浙江永嘉县蓬溪、鹤阳谢氏族谱的考查,可以肯定地说,陈友谅的祖籍根本不在浙江永嘉县。
二、从史籍觅证据
既然家谱不可靠,我们还须从史籍中寻觅线索。记载陈友谅祖籍的史书甚多,不独《明史》一种:
《明太祖实录》卷十三:“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姿貌丰伟,尝为县吏不乐。”元代沔阳府治在玉沙县,即后来湖北省沔阳县西南的沔城。如今沔阳县已改为仙桃市,南与洪湖市毗邻。
叶子奇《草木子》卷三《克谨篇》:“友谅,原沔阳人。”
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四《陈友谅》:“友谅,玉沙县人。”
童承绪《平汉录》:“陈友谅,沔阳人,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遂从其姓。父普才,黄蓬渔子也。”
高岱《鸿猷录》卷三《克陈友谅》:“陈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家子也,本姓谢,先世赘于陈,冒陈姓。”
上引古代史籍中年代最早、史料价值最可靠的当推《明太祖实录》、《草木子》、《平汉录》、《鸿猷录》5种。《明太祖实录》修于洪武五年(1372),而陈友谅死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相隔只有9年,朱元璋刚刚建立起大明王明,实录作为官方档案,说陈友谅是沔阳玉沙县人,而且是“世业渔”——即祖祖辈辈打鱼,所言肯定不诬。从“世业渔”三字来看,陈友谅是沔阳当地土著,并非从外地迁来。
再看《草木子》一书。该书作者叶子奇与陈友谅同时,浙江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与青田刘伯温、浦江宋濂同为浙西有名学者,明初曾官巴陵县(今湖南岳阳)主簿。洪武十一年(1378)因事下狱,在狱中写成《草木子》一书。他说陈友谅是“原沔阳人”,必有所本,至少友谅祖上已在沔阳定居了许多代,因而才得出“原沔阳人”的结论。
比《草木子》一书稍晚的是《平汉录》。凑巧的是该书作者童承绪就是湖广沔阳人,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至左春坊左庶子。《平汉录》一书中载有朱元璋的股肱之臣、《元史》纂修者宋濂写的《平江汉颂》一文,该文扼要叙述了朱元璋翦灭陈友谅的经过,《平汉录》即据此敷衍铺陈而成。还附录有史臣的赞词一首,对朱元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童承绪既是沔阳人,比陈友谅晚生不到一个半世纪,他以家乡人写家乡事,自然更为熟悉,所说也远比他书详尽。他说友谅是沔阳人,并第一次披露出其祖父的名字叫谢千一,因赘于陈,遂改为陈姓。又说友谅之父普才是黄蓬渔子,指出普才时家住黄蓬。这则记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由此可知,谢千一祖籍就在沔阳,并非从他处迁来,入赘陈姓后,迁入陈姓所居住的黄蓬,以打鱼为业,因此其子普才是“黄蓬渔子”。若是谢千一由外地迁入,童承绪决不会惜墨如金,略而不书的。黄蓬原属沔阳即今之仙桃市,现归洪湖市管辖。《明太祖实录》只说陈友谅是沔阳玉沙县人,未注明具体地望。玉沙县在沔阳西南,已靠近今洪湖市,黄蓬今属洪湖市,黄蓬在玉沙县内是毫无疑问的,但《平汉录》说得更为详尽具体。
《鸿猷录》的作者高岱与《平汉录》作者童承绪同时,他是湖北京山人,明嘉靖三十九年(1550)进士,比童承绪中进士稍晚。京山在沔阳之北约200里之遥,距陈友谅出生地不远,而陈友谅又是名噪一时的大汉皇帝,《鸿猷录》取材于前人传志、奏疏、案牍,该书说陈友谅是“湖广沔阳渔家子”,其可信度是不言而喻的。这一记载与《平汉录》如此吻合,当不是抄袭,而是根据有关史料得出的一致结论。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陈友谅就是元代沔阳人,没有理由再节外生枝,把他的祖籍定为浙江永嘉,更没有必要附庸风雅,说他是大诗人谢灵运后裔。
三、陈友谅祖籍在湖北省仙桃市谢家湾
陈友谅祖籍为沔阳(今湖北仙桃市),已成定谳,毋须多说。但在沔阳何处,也就是说,具体地望在哪里,以上所引史籍中均无记载,仍须细细寻觅。《新元史·陈友谅传》云:“沔阳黄蓬人。”前几年出版的湖北省《沔阳县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线索,值得重视。该书卷29《人物·陈友谅传》云: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沔阳黄蓬山(今洪湖县)人,祖籍排湖东南岸谢家湾。本姓谢,祖父入赘陈姓。父普才有五子,友谅行三。幼读私塾不及三年而辍学操渔业。在其父指引下,练就一身超群武艺。友谅曾任县小吏,元至正十五年(1335)正月,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复破沔阳,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终年44岁,其遗体由太尉张定边护送武昌,葬于蛇山之麓。
这一段叙述首次提出陈友谅祖籍为沔阳排湖东南岸谢家湾,祖父谢千一入赘黄蓬山陈姓,遂改姓陈,以打鱼为业。其父陈普才生于黄蓬山,因此所有的史籍均说他是“黄蓬渔子”,陈友谅也出生于黄蓬山,辍学后承袭父业,捕鱼为生,死后葬于武昌蛇山之麓。此说颇可采信。揆诸情理,谢家湾既在沔阳境内,黄蓬山也属沔阳管辖,两地相隔只有咫尺之遥,千一入赘陈姓后,由谢家湾迁往黄蓬山,当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所有史籍均未见有谢千一播迁的记载。浙江永嘉县鹤阳谢姓家谱上有个谢千一,与陈友谅祖父名讳偶合,加上两个千一之妻均姓陈,便误认为两个千一为一人。
《沔阳县志》说陈友谅在至正十五年徐寿辉的大将倪文俊再次攻破沔阳时,才于黄蓬山加入红巾军,似不惬。《平汉录》云:“(陈友谅)尝为县吏,不乐,会罗田徐寿辉与倪文俊兵起,慨然往从之,为文俊簿书掾。”《罪惟录·陈友谅传》云:“友谅遂与其弟友仁等聚众应天完徐寿辉于汉阳,隶倪文俊,年三十有余矣。”《明史·陈友谅传》亦云:“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往从之,依其将倪文俊为簿书掾。”而徐寿辉攻陷汉阳是在至正十二年(1352)。《罪惟录·徐寿辉传》云:“壬辰(至正十二年)春正月,遣丁普郎等陷元汉及兴国府。”可知陈友谅是至正十二年加入红巾军的,而非《沔阳县志》所说的至正十五年。
综如上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陈友谅祖籍为今湖北省仙桃市谢家湾,祖父谢千一入赘黄蓬山陈姓,遂改姓陈。其子普才、孙友谅均出生于黄蓬山,因黄蓬山已划归洪湖市,陈友谅应是今湖北洪湖市人。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并不是所有姓氏都有统一的族谱,大部分姓氏,尤其是人口较多的大姓,由于姓氏来源和家族历史的不同,多分为不同的堂号,同一个堂号下共用一个族谱,制定统一的“行辈字派”,就是俗语说的“犯字儿”,所以,要知道某姓氏或某人的行辈字派,就要先搞清楚,这个人是属于哪个堂号下的子孙,才能查找得到。
方氏乃是大姓,堂号众多,大的堂号包括:
大训堂:浙江奉化大桥方氏
六桂堂: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
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友庆堂:安徽桐城桂林方氏
立本堂:湖北黄冈方氏,始迁祖为方万一(明初)。兄弟九人方万二、方万三、
方万四、方万五、方万六、方万七、方万八、方万九自江南豫章丰城
迁至黄州府,元至正十一年韩福通以红巾倡乱,蕲黄等处尽为屠陷。
兄弟星散,万一、万二、万七遂居于黄冈。其另六兄弟不知所踪。此
为万一子孙堂号。
永锡堂:浙江淳安,遂安。始迁祖焕,唐乾符间,避兵自桐庐白云源徙居遂安南
墩,再迁县城进士坊。
永思堂:浙江诸暨,暨阳。始迁祖度,世居诸暨花山白门里,南宋淳皊元年赘高
湖汤家塾汤氏,遂别为高湖支。暨阳卢家溪方氏始迁祖堂,明後期自诸
暨陡徙居本邑卢溪。
白云堂:安徽歙县瀹坑方氏。
玉粹堂:湖南,临湘,湖北,嘉鱼。始迁祖皅,吴越钱氏光禄大夫,避难携族散居
鄂岳属邑,皅自家於临湘小源堡天井村。传八世岳,迁居嘉鱼。
发祥堂:浙江,淳安
世恩堂:河南方氏
壮猷堂:安徽,潜山。始迁祖渊,元至正间陈友谅屯兵鄱阳,避战火,由江西鄱
阳之瓦屑坝渡江,迁安庆山车辋坂。
观礼堂:浙江淳安山路口方氏
阳牧亭:浙江临安,於潜
伦叙堂:1、浙江,宁波。始迁祖季仁,世家慈溪金川乡,南宋淳皊间入赘四明孙氏,
因家焉。
2、湖南宁乡方氏始迁祖孔成,原姓李氏,明宣德间由江西永新县徙居
楚南宁乡一都三区赵家河,传至四世,值明清鼎革之际,以李姓差
徭繁重,乃改姓方。
光远堂:
光启堂:醴西黄岗方氏
孝恩堂:桂林方氏
河南堂:1、福建湄州、台湾(彰化芳苑)河南堂方氏始迁祖方义。
2、福建平和、台湾嘉义始迁祖方民敬(五世来台祖)、方苞(十五世)
3、长沙柞山方氏始迁祖竹泉,先世居江西浮梁县,明朝中叶徙居长沙。
4、岳阳方氏之始迁祖澄,五代後唐同光二年,由南昌播迁岳阳;至六
世别而沙陂、潼溪、杨林三派。
松柏堂:湖北新洲县绿化乡谢店邨
忠孝堂:江南方氏统宗谱。该宗望出河南,远祖弦,官吴中,避王莽乱,因家歙
县东乡(即後世之淳安)。孙储,三子,遂启严、衢、徽、滁、婺、九江、
宣、池、秀州及莆田等诸派。
忠恕堂:始迁祖轸,北宋徽宗时以劾蔡京贬官鄞县令,後谢事,挈家由闽之莆田
迁居慈溪北凤浦;传至十一世复由凤浦迁居堰头。又十世,应凤公迁镇
海庄市。
忠贞堂:始迁祖万镒、禾(一名嘉禾),明清之际由歙县罗田乡同迁江阴周庄镇。
诵芬楼:始迁祖李,明洪武初年自蜀地以军职随西平侯沐英入滇,後释甲归农,
卜居晋宁州治西之睢厂。
思福堂:安徽休宁珊溪方氏分支
重庆堂:安徽河南方氏,该族散居歙县、泾县等地。
恩诚堂:安徽绩溪城南方安湾方氏
积庆堂:浙江临安唐昌天水方氏
乘裕堂:浙江慈溪慈东方堰方氏
萃涣堂:安徽歙县,浙江淳安,两地方氏十二派
崇孝堂:湖北黄冈方氏
崇让堂:湖北方氏,始迁祖方万一(明)
崇本祠:
逸河堂:始迁祖彰德,南宋景炎中,见国危势蹙,遂由杭州移家上虞县清潭里。
历世既长,支分派衍,进而扩散至虞、嵊二县各地。
滋本堂:江苏常州毘陵芳茂里方氏
敦义堂:始迁祖谕(智盳),宋太祖乾德间自睦州桐庐白云源(或云自江西新建县白
云源)迁居祁门竹溪墩。建桥於水口山下,名赤桥,之后支分派别。
敦睦堂:桂林方氏
敦伦堂:始迁祖秩,明洪武间以武功尉州卫百户,由茶陵改屯湘潭县九十二都。
敦叙堂:始迁祖沉,北宋末年自淳安白云源迁至义乌川塘。
敦厚堂:船溪方氏,始迁祖方台生(明)。该族散居太平、祁门、黟县、石棣、贵
池等地。
敦本堂:安徽歙县府前方氏
敦雅堂:始祖干,晚唐诗人,世居桐庐白云源。
敬义堂:始迁祖鳽,元朝初年自淳安梓桐源徙居寿昌城後街。
敬投堂:安徽歙县歙西拓源方氏
聚远堂:始迁祖景珍,北宋初年自严州桐庐白云村迁至永康长安乡化街。
聚乐堂:安徽怀宁,始祖睴,明洪武初由豫章领部颁印照下屯池州东流县八都乡;
传十数世至讳德先者,复於清雍正元年由东流徙居怀宁县西门,别为怀宁
始祖。
德馨堂:浙江淳安,遂安,始迁祖琼,北宋咸平间自桐庐白云源徙居遂安凤林乡罛
霄里大墅。
德盛堂:安徽歙县瀹坑方氏仙源德盛堂,街川吴公岭仙源支方氏
榴耕堂:先族为苏州人氏,明朝洪武年间为除害平辽,引起本地为战场,兵荒马乱,
加之黄水夺淮,遍地无收,人逃散与伤亡。被洪武赶散于全国各地。传至
十六世,由于文化大革命,谱牒被焚,遂亡其先世记载。1998年乃公议从
安徽的龙岗,江苏的卞塘、岗坂、南望三地始绪,简要分三大门重修家谱
世德堂:扬州方氏世德堂,据传明朝初年从苏州移民而来。
风雅堂;浙江兰溪女埠前方村
方正堂: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上吴方村
你看看你要找的是哪个堂号,然后才能具体查询。
有。
周瑜墓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庐城镇,墓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
墓地约5亩,北域高约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以3×6×12小车纹汉代大砖砌成,墓门向东,墓周围绕以石刻栏杆,旁建木质六角“谈笑亭”。
历经千年,冢塌亭倒,石栏毁灭无存。
扩展资料:
周瑜墓的建设沿革:
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重加修葺,并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碣。
清咸丰年间,墓址又遭破坏。民国31年,国民党桂系驻庐部队一七六师五二六团团长覃振元掘墓,后又重新修建,筑墓成台,改圆形墓为凸型墓,分三层台阶,正方体,圆顶。
底台阶边长10米,墓高约5米,墓四角配以4头石狮,墓正面竖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石碑,碑面两侧刻有对联,文曰:“君臣骨肉江东水;儿女英雄皖北坟。”
二层台阶竖立国民党驻军团长覃振元、江防司令孙福安、县长谢殿栋3块石刻碑记。墓前两旁竖立一对高大的长方形砖柱,上书对联:“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佳城封马鬣,两千年后我来树此风声。”
今墓在宿松西北破凉镇梅墩畈圭山。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历经千年,冢塌亭倒,石栏毁灭无存。
建国前柱已遭破坏。
建国后,“文革”期间,表层碑碎,仅留下衰草荒丘。
六十年代,兴修水利,周瑜墓沉入黄大口水库。
今天的周瑜墓已经沉入了黄大口水库,这是一种历史遗憾。
_周瑜墓
董姓家谱辈分排列
本文2023-10-20 16:47: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0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