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李氏家谱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山东李氏家谱字辈,第1张

1、山东东营:安、长、道、德、传、先、进。

2、山东济宁:安、庆、祥(洪)、云、兴、秀。

3、山东蓬莱:宝、树、世、业。

4、山东郓城:伯、请、孝、思。

5、山东青州:百、玉、西、吉、庆、明。

6、沂南县李:本、长、建、道、尊。

7、山东昌邑:本、天、尚、名、?生、?、九、修、学、章(林)、太。

8、山东滨州:丙、洪、清、杰。

9、山东郓城:炳、培、善、殿、传、百、世。

10、山东微山:秉玉上德,体宪传家。

11、山东沾化:秉正在胜,克一怀会(盛),光清树文。

12、山东青岛:才、良、任、朝、光。

13、山东莱州:常名树世,乃家之荣;再传百代,宏大而终。

14、山东新泰: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15、山东聊城:长、连、洪、林、秋。

16、山东东平:长、振、召、轩、绪、衍、祥。

17、山东临沂李氏:长、遵、先、发、崇。

18、山东泰安李氏:昌秉元泰,清林灿成,心助慈建。

19、山东定陶:昌、守、文、学、广、玉。

20、山东淄博:昌、同、志、安、乐。

21、山东李氏:朝、恩、庆、友、仁。

22、青岛李氏:朝、鸿、旭、昌、文。

23、山东枣庄:朝庆兴明梁,金玉发辉光。

24、山东桓台:崇功象贤,本页荣茂,文治中华,道德发家。

25、临沂李氏:成、守、克、传。

26、山东郓城:促上自作维,传士仰新本,善佳锦邦瑞,启占乃良恒。

27、山东李氏:春红效本,英恒大同,化齐新团。

28、山东莱阳:春建洪士,学升维尚,庭仁允晋中。

29、青岛平度:春、明、昌、福、相。

30、高密西乡:春、树、希、宗、世、建。

31、山东商河:纯以忠孝传嗣乃可绍世恒存,全凭仁德兆昆方然延宗永昌。

32、山东微山:春毓元继广,召宪乐凡祥,令德维纯右,钦绍念显杨;根深枝叶茂,源远泉脉长;勤俭立家本,万代永荣昌。

33、山东济宁:大丙来崇太,广殿乐(文)凡池;春光步雨露,忠世本永长。

34、淄博李氏:大开吉恒,永德秉善;良传家广,福受康宁;京荣兆华,玉秀庆香;延云兹盛,万春茂方;兴旺长生,本源增祥。

35、山东历城:大、如、万、传、家、在。

36、山东泰安:大兴化庆,传镇洪志。

37、济南李氏:大、志、玉、清、明、鸿、泰。

38、济南济阳:德广兴殿才能,冠乐天寿世长。

39、山东微山:德光方子正,本立继世常;培化开宏运,广成庆福祥。

40、山东李氏:德林兴国政,乡田传九洲。

41、山东祖籍:德、万、宝、日、秉。

42、山东日照:德信传家宝。

43、山东东营:德、修、文、建。

44、山东圩子:德允其茂,修建有道。

45、崂山夏庄:德毓心延瑞。

46、山东莱芜:德、仲、金、福、玉、方、云。

47、山东汶上:登、传、纪(继)、清、文。

48、山东淄博:殿、芳、元、谱、修、传。

49、山东潍坊:殿、会、洪、传。

50、山东日照:佃、茂、东、洪。

51、山东永城:殿、明、玉、广。

52、山东李氏:殿、瑞、念、绍、庆。

53、山东兖州:殿、树、青、广。

54、山东德州:敦、占、瑞(仁)、业。

55、山东章丘:恩广德沛,福(裕)后庆长。

56、山东海阳: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

57、山东枣庄:芳、玉、庆、常。

58、合肥李氏:方章经国家道永昌,主寿承恩勋荣世守;祖德积厚克绍辉光,宗绪延长同敦孝友。

59、山东淄博:芳子东继兴,化成守克传。

60、山东临清:凤、长、孝(子)、铁。

61、山东临沂:奉、殿、德、玉、荣、金。

62、山东沾化:风、殿、井、卫。

63、山东昌邑:逢广守举贵,昌树林继勋,喜田景华庆。

64、山东沂县:丰寿永德文,芳宝玉凤振。

65、山东商河:丰、堂、林、文、泽。

66、山东蒙阴:凤、祥、太、保、吉、昌。

67、山东济南:奉有可修克,元叔世德永。

68、山东嘉祥:凤、玉、恩(如)、兆(基)。

69、山东阳谷:福、登、传、保、永。

70、济南李氏:福寿因德善,同心可光格;宗华自永恒,温公允名升。

71、山东郯城:福、荫、慎、永、长。

72、山东洪溪:福、永、玉、景。

73、山东平阴:福元金玉柱,庆清朝万年。

74、山东新泰:福在方文秀,清传宗柏明。

75、山东郓城:耕知汝延,悦翼吉庆宗。

76、山东曹县:功德光荣久,乾坤健顺精;忠信传世永,方正延庆长;弘扬冉国志,镕龙官民安。

77、山东济阳:官名成世泽,道德继家传。

78、淄博淄川:光、大、绍、先、绪。

79、山东泰安:光振庆逊志,云凤焕龙庭。

80、山东邹城:广、秀、运、宝、红。

81、山东牟平:广永文先德,诗书继世昌。

82、山东济宁:贵、宝、彦、广、常。

83、山东高青:桂、凤、振、恩、广。

84、山东李氏:桂、明、福、印。

85、山东蓬莱:贵、志、春、清。

86、威海李氏:国宝维贤延世庆,家懋乃德培中昌;仁广永义树先训,文昭积善秉天光。

87、山东滕州:国恩绵代利,忠德纪诗书。

88、山东泰安:国际元廷乐,秉恒昌平安;吉祥衍树炤,坊镕克绍先,传瑞庆忠贞。

89、山东临榆:国、上、朝、万、显。

90、山东黄县:国、向、兴、德、克。

91、山东章丘:国政修,教化民。

92、山东莱芜:海光秋乃(耐)盛(圣),万国重宗嗣。

93、山东德州:汉熙庆正广,康风清太勇;海红祝德大,安登腾和忠。

94、山东安丘:和、凤、一、金、海、彦。

95、遇家村李:恒树同宗本,遵先副俊名;登魁洪启运,殿甲广闻声。(烟台龙口)

96、费县方城:红、春、福(富)、守。

97、山东登州:洪、殿、显、长。

98、山东新太:洪、功、嘉、儒、诚。

99、山东临沂:鸿、广、应、永。

100、山东西林:洪、桂、焕、增、欣。

101、山东莘县:红同怀善久,先吉兆银衡。

102、山东沂水:洪、修、金、树、学。

103、山东威海:洪、永、锡、丰、盈。

104、山东莱芜:洪、之、承、先、业。

105、山东郓城:厚的延美玉,树立四家生。

106、山东单县:厚、居、心、和、平、纪、事。

107、山东淄博:化、成、守、克、传。

108、山东高密:化宗春作,道来风和顺。

109、山东嘉祥:怀、效、若、兆、伟、祥。

110、山东泰安:怀、延、恒、金、市。

111、山东新泰东都:怀永冠慎,玉树敬洪。

112、山东潍坊:怀、之、传、述、国、家。

113、山东泰安:继、成、平、云。

114、山东莘县:吉春学(克)玉,连文孟金,保宪童明。

115、山东临沂:继开德福祥,良友庆永昌;荣立文治国,宗兴祖恩长;中贵启运泽,贤仁振东方。

116、山东李氏:纪克永传,清明和顺。

117、山东郯城:寄、荣、洪、春、举、学、庆、花、枝。

118、山东阳谷:继世传家葆,思国安庆章;乃祯鸿秀顺,福履永兴昌;德臻绵长久,廉洁恭学良;忠义应琛省,立志建清光;伟业奇广聚,春和寿益旺;祝华延圣景,恩尊效平阳。

119、山东青岛:纪、业、守、先、志、书。

120、山东章丘:继毓嘉师庆传世,思延福运兴公英。

121、山东章丘:吉、钰、嘉、师、庆、传、世。

122、山东金乡:继宗思善,开来克昌。

123、山东齐河:加昌吉运太,道德清士长。

124、山东临沂:家传之宝。

125、山东李氏:家蕴振淑景永传厚德良,修忠正业诗文继世长。

126、山东郓城下:建、复、俊、法、明、运、桂。

127、山东新泰:建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128、山东李氏:建、田、志、洪。

129、聊城东昌:建、元、月、从、金、连〈佳〉。

130、山东聊城:金秉成广,国保家祥。

131、山东费县:敬、东、化、思、文、国、士。

132、山东齐河:敬风公,庆成方,林子祥。

133、山东齐河:金传家业久,山祖国运昌。

134、山东阳谷:金、佃、魁、彦、之。

135、山东惠民:景、佃、文、相、丰、春。

136、山东聊城:金、风、池、文、建。

137、山东平原:金、洪、邦、家、学、元、善。

138、山东枣庄:景[均][军]文明传,家孝慈继世。

139、山东莱阳;景、明、学、秀、春。

140、山东莱阳:进、茂、言、视。

141、山东荷泽:景、效、朝、进、广、宪、中。

142、 山东阳谷:金、学、怀、忠、明。

143、山东李氏:金言福基宗,繁荣世态昌。

144、山东历城:九培文宗永天长,宇国同兴万世昌。

145、山东济宁:金、云、继、相、如、漾。

146、山东梁山:景、占、广、新、顺。

147、山东莱芜:敬、植、佩、基。

148、济南长清:九士思念明,廷登贵(殿)化荣,温良共简让。

149、山东济南:九、秀、佰、宝。

150、山东广饶:居怀长善,国泰民安。

151、山东无棣:俊荣希泽延,元炳振光殿。

152、山东齐河:开连方会友,成学尚文传。

153、山东平邑:康桂凤长明德永,志善忠厚传家远。

154、临沂费县:克功凤电堂,丙景忠(中)秀常;存仁燕雨庆,建义欠一方。

155、山东兖州:克辉首(守)凤庆,长志红(洪)士春。

156、山东日照:克茂见兆增,树来延纪宗,永成世文明,续传焕之卿。某地李氏: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德遇明掦进,材资作育兴。

157、山东掖县:克、山、吉、元。

158、山东鄄城:克盛书孟,修(或振)长(或锡)洪庆(或福),瑞广祥宗,传道希殿,安效华永,中正建全兆清祥。

159、山东东营:克(可)、文(宝)、象、业(叶)、国、学。

160、山东郯城:克、修、玉、德、善、守、宝。

161、山东李氏:克兴兆文学。

162、山东济南:珂作锡朝之良士,修德青年武万春。

163、山东章丘:孔(慎)梦(孟)延嘉兆,予宗际太昌;惟源配孝友,诗书继世长。

164、山东曲阜:魁先在永文,清宗景乘德,庆风彦怀瑞。

165、山东泰安:乃德希培光,裕振宗兴邦;家训敬守宝,善继长容华,万代永远传。

166、山东莱芜:兰、念、德、昌、延、庆。

167、山东临沂:亮、振、文、步、思、帮。

168、山东栖霞:麟凤祥发,富贵荣华;光明昌运,洲民国家。

169、山东莱阳:林、树、荣、华、富、贵。

170、山东蓬莱:令、志〔自〕、顺、中。

171、山东东明:龙光庭中玉,而克若雨宏;贤仕良国彦,名儒振家声。

172、山东莱西:龙、桂(任)、兆、基、本。

173、山东济南:龙玉学月光,树圆连生青。

174、山东章丘:冒、清、义、少、先、只。

175、济南李氏:梦传多圣贤,和顺致太平。

176、山东郓城:孟(尚)度(道)训(守)曾(长)谨(新),枝荣焕在乐;洪范然自锡,木本照吉浩。

177、山东龙口:梦、绍、基、守。

178、山东枣庄:明,灿,季,登,茂,盛。

179、岱岳李氏:民建尚兴荣,继曾广晋祥。(山东)

180、山东日照:明、玉、永、增、家。

181、山东李氏:明、元、景、世。

182、滕州官桥:明正福广金生,玉振百士奇昌。

183、山东泰安:年毓传继广,昭明纯全志,中正和平心。

184、山东鱼台:朋、宗、怀、进、心、志、安。

185、山东李氏:培光玉振,宗兴邦加。

186、山东烟台:培、玉、洪、绪、兆、继。

187、山东蓬莱:培振文声远,忠厚继世常;仑中友大道,子孝秦克良。

188、梁邱李氏:启家以儒,积善余庆。(山东费县)

189、山东庆云:庆殿清保新,中国万年青。

190、山东滨州:清、鸿、希、泽、延。

191、山东费县:清、君、有、贵、玉。

192、山东济南:庆、林、承、昌。

193、胶州李氏:庆任(梅)云,(长桂)宽(喜宝经)敦宗义,先明支恩,本仁志同,方祚吉正,字传平信,瑞玉成麟。

194、山东黄县:庆、树、少(绍)、国、荣。

195、山东临邑:清树孝友仁,光官发贤良;敬德守旧约,昭密传西昌。

196、山东平度:清、修、鸿、玉。

197、山东枣庄:清允其茂,修建友道……忠厚传家贤。

210、山东青岛:世、炳、常、现、德。

211、山东商河:世奔光元,三连兆同祥,继续永得昌。

212、山东临沂:世大为合传,功正继振兴,宗善保昌繁;孝友家之本,忠清心自安;均和明信义,福庆懋贞元。

213、胶州北乡:世德家实久,伦常瑞咸昌。

214、山东荷泽:世、守、海、孝、存、灵、圣。

215、山东聊城: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216、威海远遥:世袭家声振,宏文百代扬;诗书传作统,毓疏佳呈祥;孝友锦得第,芝兰接次芳。

217、山东日照:世、宗、业、义、顺、守

218、烟台李氏:仕、广、兆(天)、克(曰)、学

219、山东淄博:士、敬、德、启。

220、山东莱芜:式、锡(逢)、池、村、列。

221、山东日照:仕有志成,共同为梁;亦家淑善,永继福祥;业京绍武,忠厚延长。

222、山东曹县:师保本正大,文广福先荣。

223、山东章丘:思(长)方中(仲)可,乃曰有成;善良广启,继续永清;光宏宜德,孝闲耀登。

224、山东枣庄:司光宗祖,丙心正良;善成克迪,万世永康。

225、山东临沂:时、尊、先、发、冲。

226、山东郯城:守、道、传、家、远。

227、山东乐陵:守书名大连,辉永世照,三元清巨华。

228、山东临沂:守、振、春、全、红。

229、山东曹县:守忠华大帮,十四保安香。

230、山东鱼台:守卓尔祖贻,延祚运昶滋;克葆宏善念,振国家咸宜;惠和荣光在,忠厚瑞景余;诗书绍宗训,福禄绵胤祺。

231、山东蓬莱:树德文相生,恩广忠信义,万世永昌盛。

232、济南宛平:树、恩、之、永、仁。

233、山东枣庄:树、继、允、向。

234、山东登州:树、林、森、茂、栋。

235、山东莒南:淑维凤学,锡恩少庆连,康幸福同。

236、山东无棣:树、维、志、澜。

237、山东蓬莱:树耀恒克,成德长存。

238、山东肥城:淑玉志恒庆,正甲培秀长;同心怀孝顺,百代作思祥。

239、山东德州:书、振、丙、树。

240、山东青岛:顺、凤、雁、金。

241、山东临沭:太、大、兴、国、祥。

242、济南历城:太、兆、玉、宗、继。

243、山东菏泽:腾、现、坤、效、法、御。

244、山东李氏:天、开、长、守、加。

245、山东莘县:天一传庆广,秀记喜永恩。

246、山东泰安:天、志、振、宝、同。

247、山东济南:廷登贵化荣,温良共简让。

248、山东昌邑:廷东朝珍彦,天公岭效鳯,广守举云,宜向宗志元。

249、山东冠县:亭、建、增、占、文。

250、山东青岛:庭、京、克、发、思、贵、福、勇、华。

251、山东阳古:廷、文、佃、玉、庆。

252、山东冠县:同学付子玉,乃维祖泽鸿;培承献代列,百世庆繁昌;恩惠广永存,万季伦章春。

253、山东龙口:同、宗、本、尊。

254、山东沂水:旺日生远政,华秀玟龄铭,玉传金荣华文嘉。

255、山东胶南:万、景、克、茂。

256、山东宁阳:万群士兆绍,延邦国永振。

257、大连李氏:万世永昌承祖德,百禄是荷振家声;千春久存国祥昭,亿代常在天朝兴。

258、山东济南:万、廷、恩、广、德、佩。

259、山东淄博:王昌同治,安乐恩良。

260、山东李氏:文、朝、述、先、伟。

261、山东南县:文、大、永、万、树、宝、艳。

262、山东李氏:文道庆德幸,洪光照大同。

263、山东泰安:文、德、圣、盛、全。

264、山东莱州:文法生喜,明?元学,仕振长晓。

265、山东李氏:文光化宗考,德修献玉亭。

266、山东枣庄:文、明、传、家、子。

267、山东枣庄:文明传家,孝慈继世。

268、山东莱州:文、喜、明……元、学、仕、振、长、晓。

269、山东利津:文贤义泽长,吉善有余庆。

270、济南历城:文、学、宝、善、延、吉、清。

271、山东聊城:文、玉、林、呈、祥。

272、山东淄博:文章华国,致敬存心。

273、山东日照:为、可、纪、家、乃。

274、山东淄博:维廷(曾)宗治法,述孔执中传;永承隆盛泽,学守作象贤。

275、山东日照:为予衍其绪,宗业宜慎守;忠厚作贻谋,家运乃克久;植基资笃信、敦行尚朴诚;敬共存世泽,懿训栽心铭。

276、山东李氏:五福玉全安,心德兆吉庆,家庭恒广昌。

277、山东青岛;喜、德、吉、世、常。

278、山东聊城:希德维纯佑,钦绍念显宗,高超云雾爱。

279、山东泰安:希培光玉,振宗兴邦;家训敬守,宝善继长;荣华万代,永远传昌。

280、山东宁阳:西、文、培、代、成、永。

281、山东临沂:希、玉、传、嘉。

282、山东泰安:希子士应,思学廷秉,长发其祥,积德存仁,厚兴盛昌世家。

283、山东诸城:希、志、绍、华、永、成。

284、山东莱阳:显、秉、振、大。

285、山东李氏:宪、朝、士、泽、思。

286、枣庄李氏:贤明记祖德,永受天朝恩。

287、山东昌邑:香贵袖发百年春,瑞占恩宏家一新。

288、山东临沂:祥茂广殿恩,松德延石春,必胜元红景,朝振方;庆华均继顺,同乐建太祥,勤家慎义后,欣敬起兰邦……。

289、山东李氏:祥、寿、明、德、玉。

290、山东淄博:兴、崇

291、山东李氏:兴传道学光,先业千秋盛,厚怀大德昌

292、胶州胶西:星、奂、培(或丕)、建(或子)、述。

293、山东济宁:兴继开明,启承发荣;忠孝修德,方正建行;经纶衍续,祥和久恒;隆盛光祖,显耀满庭。

294、山东李氏:心、继、士、维、昌、茂。

295、泰山李氏:行、懋、永、自、守、秉。

296、山东费县:兴、清、春、佩、英。

297、山东潍坊:兴、荫、文、本。

298、山东泰安:兴玉传继广,绍其洪续延。

299、山东单县:续、世、英、才、冉。

300、山东莱阳:绪、作、克、周、广。

301、黄县李氏:学、存、君、子、芳。

302、山东聊城:学、成(德)、保、良。

303、山东梁山:学登生仰彦绪,庆秀法玉中

304、山东诸城:学望醇德,勋志名臣,家声克振,世长新。

305、山东平原:学言曰清德,好之世能长,怀宝崇文宜,克思增来良。

30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307、山东栖霞:延年益寿;富贵吉祥。

308、山东莱阳:衍奕兆谋,绪祚克周;广集鸿猷,与国咸休;赞修丕业,继承儒宗;呜钟宝鼎,永振家声。

309、山东郓城李氏:养方之自顺学思,尚万永心近效衍。

310、山东郯城:仰先懿训,中孝可传;之子作用,大道乃全。

311、安丘峰山:耀、作、声、德、茂、学。

312、山东泰安:业务方宗,呈弘冀广。

313、山东黄县:懿成振恒兴,佳传明乡。

314、山东古滕:宜风际允桂,提振太丰成;绍宗思道义,守政玉贤良。

315、山东临沂:英、春、长、尊、先、法。

316、山东郯城:荫、慎、永、长。

317、山东长岛:应永德国,芝春成长;秉中志广,景运肇芳(祥)。

318、山东李氏:允继家开正,全星德兴应;兆玉广传贤,成吉大有庆。

319、山东沂南:允克成家,乃传富国;中兴有世,继起在德。

320、山东广饶:永、尚、风、园、明、金。

321、山东肥城:永守文广殿,衍庆道法兴。

322、山东枣庄:永言容宗泰,立本中道生。

323、山东平阴:有士修廷泰,振京佩得衍;金玉(毓)上(尚)连惠,怀月扬中宪。

324、山东梁山:友、玉、兴、德、帮、守。

325、山东李氏:玉昌同治,安乐恩良。

326、山东齐河:玉、长、俊、光。

327、山东高密:玉、福、克、绍、先、哲。

328、山东青州:玉、怀、兆、同、宗、延。

329、潍坊李氏:玉、乐、炳、延、学。

330、山东临朐:浴师宪培法,承钦敬持循广。

331、山东黄县:(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332、山东日照:予衍其绪,宗业宜慎守。

333、山东日照:玉兆增树,来延吉宗。

334、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335、山东淄博:元芳殿思,谱修传世,家业恒昌;承前启后,万代荣光。

336、山东泰安:元钦逢荣贵,翰墨化鸿章。

337、山东禹城:元若兆思培,基同龙昌兴;毓绪方传泰,永克庆昭明;学修晏鸿仕,正守自康平;福临德广厚,仁善可立成。

338、山东李氏:元善从天广,鸿耕嘉儒诚。

339、山东高密:元宪诒敦迪,嗣府亶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340、山东东平:曰起清庭,玉作帮(国)宝,去献家祥。

341、山东博兴:月(岳)、士、东、南。

342、山东海阳:悦、信、维、仁、义。

343、山东海阳:悦心惟仁义,淑世崇诗书。

344、山东郓城:悦翼吉庆宗,鸿良习若同;守先广思善,维明道再忠;云汉祥巨龙,怀献新念增;仰兴存树建,效敬永继承。

345、山东济宁:月、兆、兴、克、衍、久。

346、山东周村:月中一润,海晏河清;星辉云斓,樊临伏奕。

347、临沂苍山:云、春、昌、自、学。

348、山东日照:云东佃(殿、华)西,(锡)红(洪)林照(兆)吉祥。

349、山东李氏:云、付、长、兆、广、德、钦。

350、山东淄博:云、田、洪、成、信、行。

351、青州李氏:云、学、长、玉、洪。

352、梁山李氏:云永安桂(广)树(大),梦(开)兰(昌)成(运)……峻峰光辉照,全民庆吉祥。

353、山东章丘鹅庄:云志厥忠[云毓万孝],庆延鸿绪,敦本维良;运际隆盛,哲司呈祥。

354、山东莱州:在、朝、座、钟、铭。

355、山东微山:肇崇思来,忠诚为质,耕读教佳。

356、山东日照:兆其绪宗,业一申首。

357、山东泰安:召、轩、绪、衍、祥。

358、山东临沂:泽、高、举、庆、云、禄,风(音)、林(音)、名(音)、记(音)、祥(音)。

359、山东滕州:泽润民康泰,恩生翰林新。

360、山东平阴:振京佩得衍,金玉(毓)上(尚)连惠,怀月扬中宪。

361、山东黄县:振恕维家远怀忠。

362、山东枣庄:镇存明龄东玉殿,田锡广德会禀文。

363、山东李氏:镇、万、世、贤、孝。

364、山东枣庄:增安传荣炳,国家培文,鸿修永焕。

365、山东济南:正、亮、先、仁、德。

366、山东单县:子守先人(仁)业,家传道德经;五千言尚在,与国庆同兴。

367、山东济南:志春玉岭孟,守保怀庆广。

368、山东即墨:自春云广太,少茂世新传;同真洪古庆,双鹿永长年。

369、山东枣庄:自、敬、兴、广。

370、山东德州:志士鹏连青,长善有永庆。

371、山东临沂:自玉春光,作述克开基;裼洪树炳增,明润东照在,忠泰本焕培。

372、滕州李氏: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春锦永殿庆,德兆士源昌。

373、山东李氏:仲?建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374、山东李氏:忠、西、广、德。

375、山东邹城:忠孝培永,成计文先;凡兴善启,。。。。。。;。。。。。。,红光万年。湖南汝城:忠、信、必、庭、芳、英。

376、山东青岛:忠、兆、先、智。

377、山东接山:忠、振、连、玉、子。

378、山东临沂:宗传公正,纪振兴永,世保昌繁。

379、山东李氏:宗、胜、敬、修、文。

380、山东青州:宗熙先泽远,修积世其昌。

381、山东日照:宗、业、宜、慎、守、永。

382、威海李氏:宗支荣茂,序次广昌。

383、山东东平:春启传德信贤

384、枣庄山亭:福建兴龙照,忠孝传家远

385、山东威海:向阳春先到,德光庆有余。文明传世广,保守震殿庭。

386、菏泽单县:世,云,殿,连,保,家

387、山东曹县:彦明通道,贤世继百春

388、西石榴树大李庄:永、春、生、德、运。

389、桓台新城:元(兆)广兴守,业允可宗,崇法启继,志在开承,,延永锡德,琨宣裕明

390、夏津李氏:承先启后,延庆兆祥;功德允懋,世业乃昌(明永乐年间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

391、高唐李氏:茂、邵、文、金、洪、保、家、立、华、召。

、功、向。

大理段氏还好解释,禹氏是全国姓的,我帮你搜了下。

禹姓的形成及其历史研究,是全国禹姓人都极为关注的一件大事,因为它涉及到自己祖先的由来和家族的发展历史。但是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等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制约,使得这一研究遇到许多困难。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历史上中国的“宇文”和“禹”两姓人之间是什么关系的问题。从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来看,唐、宋以前是大量宇文族人占据宇姓历史时空,明朝初年开始,宇姓族人一度从历史中消失,继而出现大量禹姓族人,因此本人在国内首次提出禹姓来自于宇文复姓之说。因为从今天我国南方地区(长江流域)的禹姓人均称自己的祖先郡籍为“陇西”一事上看,南方地区(长江流域)的禹姓人均为古代陇西鲜卑宇文复姓人的后裔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关于这部分人的由来问题,除了此前笔者提出《宋史》记载:南宋时四川地区有部分宇文族人沿长江东下移居中南和江南地区这一论奌外,近来笔者又从史书中查找到一些可以引起重视的历史资料。

据《唐书·列传》记载:唐代的“宇文融”为京兆(今西安)万年人,隋朝时平昌公宇文弞之裔孙。其祖父宇文节,唐贞观中官为尚书右丞。永徽初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并代替于志宁为侍中。后因受房遗爱事件牵连而被贬流放到桂州(今广西桂林),并死在那里。

据《唐书》记载:宇文融才华出众,长于吏治。开元初调任富平(今陕西富平)主簿。当时“天下户版刓隐,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诡脱遥赋,豪弱相并,州县莫能制”。宇文融以监察御使之职上书要求清查全国户籍,收匿户所欠田粮佐国用,升为“覆田劝农使”,继又升兵部员外郎,兼侍御使。后因中书令张说(悦)忌贤妒能,多方作难,常在玄宗面前诽谤宇文融,玄宗由是贬宇文融为魏州刺史。时值河北大水,即诏宇文融为宣抚使,继兼检校汴州刺史、河南北沟渠堤堰决九河使。并说:“使吾执政得数月久,天下定矣!”后与节度朔方的信安王祎不和,用侍御使李宙奏劾王祎,王祎勾结玉贞公主和高力士,遂罢宇文融为汝州刺史。自此钱谷不备,国库空虚,唐玄宗因此责备众奸臣说:“你们老在朕面前说宇文融的坏话,现在我把他加罪远任它乡,可现在国用不足,该怎么办?”众奸臣无一人能对答。宇文融后又遭给事中冯绍烈的加害,被流放到崖州(今海南省北海市)。宇文融被流放途经广州时,又遭都督耿仁忠加害,说他在广州“迁延不行”,宇文融只得含愤前往崖州,不久便死于崖州。

宇文融被贬流放崖州一事,他一直都没有告诉家人。宇文融的妻子和宇文审等两个儿子得知宇文融含冤流放崖州后,两个儿子掺扶着母亲从京城长安“徒步号泣省父,使者燐之,以车共载达于崖州”。从此宇文融的两个儿子便定居崖州。后来宇文审发备读书,“擢进士第,累迁大理评事。以夏(江夏)、楚(两湖地区)大小无制”,宇文审因是“始创杖架,以高庳度杖长短;又铸铜为规,齐其巨细”。后来奸臣杨国忠篡政,“杀岭南流人,以中使傅口敇行刑,畏议者忌其酷,乃以(宇文)审为‘岭南监决处置使’,活者甚众”。宇文审后来还任过永州(隋开皇九年置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和和州(北齐时置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两州刺史。

以上的研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宇文融的祖父宇文节被贬流放死于桂州(今广西桂林)后,因被贬而死的人其尸体是不能回葬原籍的,只能葬在桂林,宇文融的父辈必定会有人在此守墓而留居桂林。而桂林与湖南邵阳地区很近,因此说今天邵阳地区的禹姓人与宇文节子孙有无直接关系,很值得重视和研究。其二、宇文融的两个儿子都落籍崖州,其中宇文审又任过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刺史,宇文审晚年是否利用他的政绩和亲民关系而迁居零陵?而零陵距离邵阳更近。因此本人认为今天广西和湖南两地的禹姓人,他们的祖先来自于哪里,应该从上面的研究和所提供的史料中得到一些提示和启发。

据网上公布的《陇西堂禹氏族谱》记载:今天江苏兴化的禹姓人,是元朝末年从江苏苏州阊门外禹家巷迁去兴化东乡(戴窑北侧两公里一带)的。据《元史》记载:成都人宇文公谅和父宇文挺祖,他们顺长江东下迁居到了湖州(治所在今浙江吴兴),成为元代有名的“嘉兴富民”。宇文公谅于元朝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考取进士,后任徽州路同知务源州事,改同知余姚州事、国子助教,继而又调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改佥领南廉访司事。吴兴与嘉兴和苏州三地都很近,今天江苏兴化的禹姓人为宇文公谅的后人是不应存有异议的。

关于网上公布的“南北朝时常州刺使(知州)禹万诚”一事。“常州”是隋朝开皇九年才新设置的州名,不是“南北朝时”。唐、宋两代仍置常州。关于禹万诚任常州知州的事,正史中没有记载。最近族人木头车从《南唐书》中查找到禹万诚是北宋初年人。据《新五代史》记载,南唐李氏政权共计传承三位国君。其开国君主李昪,字正伦,徐州人。其父荣遇唐末之乱,不知所终。李昪从小便成为孤儿,流落到濠、泗一带,后被吴国大臣徐温收为养子,名徐知诰。后来李昪执掌吴国大权,“欲收人心,乃宽刑法、推恩信,起(建)宴宾亭以待四方(来归)之士…士有羁(旅)于吴者,皆齿(录)用之。”当时北方人韩熙载就是后唐明宗时南下投奔李昪的。李昪建立南唐政权后,自称其为“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之裔,认永王璘为远祖,因此还姓为李氏,建国号为‘大唐’” ,其目的是要恢复大唐江山,史家称其为“后唐”。由是不难看出:后唐李氏政权招留和任用的四方来归之士,多为唐朝遗臣或其名门贵族子孙。 因此从禹万诚任南唐李氏政权常州知州一事来看,禹万诚不可能是江南人,他的出身应与唐王朝的名门显贵有关,从外来的可能性大些。后唐政权灭亡后,在那个动荡年代,禹万诚是走是留尚是未知数,并且他的郡籍在何处,都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如果我们在研究禹姓人祖先来历一事上舍近求远,放着身边的宇文祖先不认,而把禹万诚认作是今天江、浙或湖南禹姓人的祖先,是不客观的。因为从我的公布材料中,江苏、广东、广西在唐、宋、元三代都有宇文族人分布在这些地方,他们的子孙到哪里去了?我们在研究禹姓历史时不能对其视而不见(关于禹万诚的祖先、族别及姓氏由来,本人在《论中华禹姓的由来》一文中已有所研究和论述)。

关于目前我国北方地区的禹姓人,《金史·列传》记载有:禹显,雁门(今山西代县)人。贞祐初(公元1213年)隶属上党公张开帐下。累以战功授义胜军节度使、兼泌州招抚副使。元光中(公元1223年)升元帅右都监。卒年四十一岁。

而据《隋书·列传》记载:宇文庆,字神庆,隋代河南洛阳人。其祖宇文金殿,北魏征南大将军,历仕五州刺史,封安吉侯。宇文庆之父宇文显,任夏州刺史。宇文庆在隋代居官显赫,历任大将军,封汝南郡公,食邑一千六百户。后又因功勋进升为上大将军,令督丞相军事。寻加柱国。开皇初拜左武卫将军、上柱国。

又据《隋书·列传》记载:宇文弥,字公辅,隋代河南洛阳人。其先与北周宇文泰同宗。其祖父宇文觐,北魏时任钜鹿太守。父宇文珍,北周时任宕州刺史。宇文弥历职显要,以才能著称,任过隋王朝的尚书右丞、刑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后因不满隋炀帝腐败,被奸人加害致死,时年六十二岁。身前著有《辞》、《赋》二十余万言。又有《尚书》和《孝经》注流传于世。宇文弥有二子,宇文俭和宇文瑗。

又据《隋书·列传》记载:隋代建筑大师宇文恺,杞国公宇文忻之弟,溯方(朔方,在今内蒙古西部边境的杭锦旗一带)人,后迁居京兆……

又隋代有宇文述,字伯通,代郡武川镇(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任隋朝右卫大将军,后迁居长安。二子:宇文化及和宇文士及。

本文于此引述以上隋代北方地区的几位宇文族人,目的是要告诉人们,早在金代“禹显”这一姓名出现之前,北方地区已经广泛分布着鲜卑宇文复姓族人,他们多为北魏和北周时被派往北部地区任职或镇守边关的。禹显的郡籍雁门(即:雁门关,其地在今山西代县)位于洛阳和呼和浩特的宇文族人分布区域之间,禹显出自宇文族人的迹象已很明显。因为隋、唐两代时,史家常将北方地区的宇文族人的郡籍分别记载得很清楚,但是到了金代禹显这一人名出现时,由于年代距离隋、唐时期已远,著书者已经搞不清禹显的祖先出自何处了,因此对禹显的先人未作追溯和记述。因此本人认为:今天北方和西北地区的禹姓人,不要只认禹显为祖先,应把思维和注意力放到鲜卑宇文复姓族人上来(关于禹显的姓氏由来,本人在《论中华禹姓的由来》一文中已有所论述)。

关于禹姓发展历史,自从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胡姓(复姓)”开始,由于统治者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改姓后的禹姓族人就开始回避其祖先出自宇文氏族人的事。直至今日,这种思维和意识仍然扭转不过来,可见朱元璋所制造的这一历史冤案,其余害是何等之深!

楼上的别乱说话啊,其实满族每一旗中的人多少都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应为近亲结婚嘛!但现在不能考证了啊,到真希望你是皇族后裔,交个朋友,我以前也迷恋过满族文化的啊!我QQ505913345,注明你姓尚

宇文姓南北朝北朝北周的建立者,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唐宋以后鲜用),宇文周。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其子宇文觉在其侄子宇文护的拥立下正式建立。历五帝,共二十四年。

北周的国号为“周”,是以宇文觉的爵号命名的。宇文觉称帝后,便以“周”作为国号,“周”字前加方位“北”字。称呼“北周”,是因为地处北方之故,“北周”称呼具有专指性,以区别其他建号为“周”的政权。同时北周还有“后周”和“宇文周” 的称呼。

扩展资料:

姓氏起源

源流一:来自匈奴族,出自魏、晋时期辽东匈奴南单于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魏、晋两朝时期,北方鲜卑民族中有一宇文氏部落,原来是汉朝时期南匈奴的一个分支,在东汉晚期至三国初期形成一个部落群体,族人自称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历史上记载宇文部最早起源的是史籍《周书》,其中称宇文部源自神农氏,因此应当来源姜姓。

皇族贵州和一些臣子国民,都以“宇文“为姓氏,称宇文氏,后逐渐融入汉族,将宇文氏复姓也带入汉族之中,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宇氏、文氏者,也有改单姓为尚氏、赵氏、胡氏、李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来自嬴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政权大臣赵文表、赵昶之后,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有北周大都督赵文表、北周长道郡公赵昶,这二人都是北周武帝宇文邕(561年―578年在位)的亲信大将。赵文表追随许国公宇文贵镇守蜀地,行昌城郡事,官至加中军将军,左金紫光禄大夫。赵昶居将帅之任,倾心下士。虏获氐、羌,抚而使之,皆为赵昶尽力。后录前后功,进爵长道郡公,征拜宾部中大夫,行吏部事。这二人皆被北周武帝赐姓为宇文氏。

在赵文表、赵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姓氏承袭者,都称宇文氏,世代相传至今。

参考资料:

-北周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高辛氏王族纣王之叔比干,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比干是(太丁)之子,是第三十代商王帝乙的弟弟,第三十一代(末代)商王纣的叔叔。

二个渊源:源于古癸比部落,出自舜帝之妻癸比氏(癸北氏)

在史籍《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注:应为癸比氏(癸北氏)。就是说,帝舜的元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子二人:一个叫义均,一个叫季厘;三妃癸比氏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宵明,一个叫烛光,生活在黄河溢漫的大泽边上,那两个女儿身有神光,灵照百里,可以照亮方圆百里之内,是为湘神。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莒国国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姓纂》记载:春秋时期的莒国有犁比氏。

少典氏第十四代、黄帝轩辕氏第三代为少昊。西周初期,纣武王封少昊之后于祁邑,而置莒其后,兹舆徙于计,二世兹丕复归莒,至纪公乃复纪姓,传三十世而灭于楚国。其分衍姓氏有莒氏、万氏、莒子氏、舆期氏、兹丕氏、展舆氏、庶其氏、郊氏、捷氏、裂氏、犁比氏、林闾氏、渠丘氏、着丘氏、安丘氏、且于氏、务娄氏、无娄氏、菀羊氏,其以邑者有,林氏、挐氏。

其中的犁比氏族人中,有人省文简化为比氏、犁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顷王襄(熊横),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少典氏第二十代、黄帝轩辕氏第九代季连,为芈姓,季连氏。其后裔繁衍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黄帝轩辕氏第五十六代孙楚顷王襄,名熊横,迁于陈邑,其后代分衍出诸多姓氏。

单姓有:

荆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叙氏、序氏、祖氏。其公族则有,成氏、启氏、斵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庄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

复姓有:

斵耆氏、斵乳氏、斵谷氏、斵强氏、斵缗氏、斵文氏、斵班氏、斵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上官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

其中的斵比氏、伯比氏族人中,有人省文简化为比氏、斵氏、伯氏。

注:斵,读音作zhuó(ㄓㄨㄛˊ)

第五个渊源:源于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中国 云南昭通地区 概述》一书记载,比姓是 姓氏之一,今云南昭通地区有比氏 分布。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原姓比渣穆氏,汉化姓氏有比氏、穆氏、蔡氏。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资料有待补充。

2堂号:

西河堂:比氏得姓始祖林坚,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比干被暴君纣王剖心杀死。比干正妃夫人陈氏怀孕逃往牧野(今河南淇县)生男名泉。周武王即位,旌表忠烈,徵其后嗣得泉,因泉生于长林山,故赐姓林,易名坚。考河南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世称西河,故郡望为西河。“西河堂”名源于此。

三历史名人:

比 干:(公元前1092~前1029年),子姓,沫邑人(今河南卫辉)。著名商朝末期忠臣。

比干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为殷商贵族,商三大丁(文丁)之子,名干。其兄乙继位后,封干于比邑(今山东曲阜),称比干。

比干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二十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侄儿帝辛。比干从政四十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朝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横征暴敛,比干因此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王问比干何以自恃,比干回答:“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纣王怒道:“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剖比干,视其心。比干因而惨死,终年六十三岁。

当时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

比干庙位于今河南省卫辉市顿房店乡比干庙村。比干为商纣王之叔,林氏宗祖。商朝末年,因不满纣王无道,被剖心残杀,葬于牧野(今河南卫辉)。比干庙占地四十四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壮观。每年的5月24日,世界各地的林氏、比氏、梅氏、荡氏、王氏、干氏等宗亲会,都要来此参加纪念比干诞辰的活动。

一、姓氏源流  尚(Shà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是姜太公的后裔,以祖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等所载,姜太公名尚,字子牙,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被封于齐,是为齐太公。太公在周朝为太师,故又称太师尚父,简称为师尚父或尚父。他的后代子孙便以他名字为姓,称为尚姓。

  2、源于秦代,以官职为氏。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有六个带“尚”字的官职,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书六个带尚之官职。有管理、负责和司掌之意,这六个官职就是管理服饰、膳食、冠冕、起居、沐浴、书籍的宫廷官吏。这“六尚”之官的后裔,有的以祖先职官为姓,也称为尚姓。

  3、出自姒姓,以祖名为氏。夏部落成员尚黑,后世有以其名字中的尚为姓。

  4、出自他族改姓及小数民族有尚姓:

  ① 据《姓氏考略》所载,唐时尚书右仆射、冯翊郡王尚可孤,为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

  ② 据《唐书》所载,唐时吐蕃有尚姓,即宣宗时降唐的酋长尚延心一族。

  ③ 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④ 景颇族木染氏汉姓为尚。

  ⑤ 今满、蒙古、保安、东乡、土家、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⑥ 出自宇文氏。宇文氏本为东部鲜卑族复姓,其中一支世居松漠。唐朝时有人名宇文可孤,官至神策大将军,初赐姓李氏。后复本姓宇文。以功加检升校尚书右仆射。官居高位,遂以职官命姓为尚氏,称尚可孤,其后亦为尚姓,融入汉族尚氏。

  ★★★得姓始祖:尚父。即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因其祖上伯夷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吕国,故又名吕尚,为炎帝后裔。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被周文王礼聘为辅助大臣。武王伐商时,任统兵师氏(简称师),被尊为师尚父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在牧野会战中,歼敌立功,是周朝的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建都营丘,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春秋末年,田氏代齐后,原齐国王族有一支以其字名为氏,称尚姓。他们尊尚父为其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  尚姓源起周代的齐国。公元前三八六年,周安王被迫承认田和为齐侯。至此,齐国姜姓的江山被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因田氏代齐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属于一种和平演变,故尚姓大多仍留居齐国。尽管尚姓得姓很早,但在以后的发展中一直云山雾罩,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先秦两汉是如此,魏晋南北朝也是如此,尚姓散见于史册,而且鲜少,很难让人窥探其庐山真面目。唐时,尚姓名人有官任礼部尚书兼侍御史的濮阳人尚衡,以及卫州汲(今河南汲县)人尚献甫,还有唐末的农民起义首领尚君长、尚让兄弟(从其二人经历来看,应为河南或山东两省间人)。此际,尚姓一方面表现优异,另一方面加入了由宇文氏改尚姓的生力军,使得整个尚姓家族自此庞大茁壮不少。《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讲尚姓望出京兆、清河、上党、汲郡。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这说明在唐代及其以前,尚姓家族曾昌盛于今陕西西安、河北清河、山西长治、河南汲县一带。五代闽国王王曦有宠爱尚妃,说明此际已有尚姓入迁福建。南宋以后,南方各地渐有尚姓家族。元代,尚文由祁州深泽(今属湖南)徙居河北保定,尚野由保定迁居河北满城。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四起,既为推翻元人统治,又为争夺皇权互相攻杀,导致中原、华东、中南各地人口锐减,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因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于是从山西移民,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明清之际,尚姓开始在南方各地发展起来,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如今,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青海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尚姓约占全国汉族尚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尚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三、历史名人  尚 长:字子平,汉代名士。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见三国魏嵇康《高士传》:“尚长,自子平,河内人。隐居不仕。为子嫁娶毕,敕家事断之;勿复相关,当如我死矣。”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唐许浑《村舍》诗之一:“尚平多累自归难,一日身闲一日安。”明张邦伊《沈嘉则有三楚之游席上得分字》诗:“知尔尚平家累浅,逢人胜事好相闻。”

  尚 让:唐末黄巢起义军将领。初从王仙芝起义,王仙芝死后,归黄巢。大齐政权建立后,任太尉中书令。随黄巢四处征战,为黄巢的重要将领。黄巢死后,降唐。

  尚 野:保定(今属河北省)人,元代大臣、学者。累官至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为官廉介有为,决狱无留滞。文词典雅,博闻强记,从学者甚众。

  尚 达:陕西省同州(今大荔)人,明代官吏。弘治初,以贡士任岳阳令,县有涧水为患,尚达命令开渠灌田,时逢天旱,可谓两得其便。

  尚 衡:同州人,明代官吏。弘治年间进士,累官工科给事中,曾上疏谏议,停止建造佛塔,后卒于汉阳太守任上。

  尚 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清代画家。善山水、杂画,松石师郭熙,墨竹潇洒可爱。

  尚 钺:河南省罗山人,著名历史学家。1927年入党,本着历史为政治服务的原则,编写了《中国历史纲要》等多部著作。

  尚可孤:唐代东部鲜卑族人,宇文之别种,世居松、漠间。初事安禄山,后附史思明。肃宗时降唐,封为神策大将。平叛有攻,累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冯翊君王。

  尚结赞:唐代吐蕃大相。极有才略,伏兵御寇,屡立战功。

  尚君长:唐末王仙芝起义军将领。公元874年与王仙芝同起于长垣,并随王仙芝转战于山东、河南一带。后被王仙芝派去同杨复光洽谈投降之事,中途被唐将擒获,不久被杀。

  尚道长:名大伸,以字行。相州安阳(今属河南省)人,宋代官吏、学者。以父荫入官,因屡与上峰争辨曲直,故抑压不进。博古多闻,尤嗜《资治通鉴》,亦工诗。有《家集》、《和陶诗》。

   尚可喜 尚可喜:辽东(今辽宁省海城)人,清初藩王。原为明广鹿岛副将,降后金后,受封智顺王,隶汉军镶蓝旗。顺治六年改封平南王,率军征讨南明政权。后告老返乡,因其子尚之信响应吴三桂叛乱,他受惊吓而死。

  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其父乞归后,因未能袭爵,遂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被任为招讨大将,后进号辅德亲王。不久反正,袭平南亲王之爵,从讨叛军。胜利后,被清廷所逮,赐死。

  尚其亨:辽宁省海城人,清代大臣、学者。隶汉军旗,光绪十八年进士,官至福建布政使。经史词章以外,阴阳医相、绘画金石,均能窥其深奥。

  尚小云:河北省南宫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他擅演艺高胆大、豪放豁达的古代妇女和少数民族妇女。解放后,历任陕西省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1976年病逝,终年76岁。尚派名剧有《梁红玉》、《汉明妃》、《双阳公主》、《墨黛》、《昭君出塞》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汲 郡:晋秦始皇二年置。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一带)。

  清河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上党郡: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袭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相当今山西省沁水以东地区。

  2、堂号

  廉介堂:廉是清廉洁白,介是性格行为独特。元代尚野,志趣正大,文词典雅,事继母至孝。为国史馆编修,出为汝州判官,为人清廉洁白,性格行为不同于众。

  此外,尚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高师堂”、“仁寿堂”、“清河堂”等。五、宗族特点  1、尚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两代尚姓进士及第者共三十七名,除湖广、浙江(均两名)外,还有安徽、四川(各一名),南方人士不过六名。北方诸省中以河南为最多,共十名,其中六人为罗山人。其次为陕西(八名)和山东(五名)。需要提一下的还有奉天(今辽宁省),有三人入围。

山东李氏家谱字辈

1、山东东营:安、长、道、德、传、先、进。2、山东济宁:安、庆、祥(洪)、云、兴、秀。3、山东蓬莱:宝、树、世、业。4、山东郓城: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