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的由来?
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 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阳(今河南洛阳)。晋、魏之时,闲居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后迁辽左。至后魏,陀孙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称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孙在唐朝时期有好几个被赐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将领李元谅,德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赐国姓;唐朝大将李国臣,得赐国姓。
鸡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孙,因有功于唐,被赐李姓。
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即今宁夏省宁武县一带。此地原属于突厥,后来以地来归,唐朝依其旧名,置为鸡田州。鸡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一职。唐朝时期,此鸡田刺史家族出了光进和光颜两兄弟,光进官至总武节度使,光颜官拜河东节度使,两人皆对唐朝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现山西代县一带,本为西突厥别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赐姓李。
代北,属当时的雁门道,即战国赵雁门郡地。秦因之,汉亦为雁门郡,至隋改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创立了后唐帝业,李嗣源、李继岌等继为后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将领李克宁、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唐朝时,有范阳(治今陕西大兴县)的奚人,原名张忠士(张琐高养子,冒姓张氏),先为安禄山部将,参加了“安史之乱”。史朝义亡,乃以其地降唐,赐姓名李宝臣,为司空清河王。李宝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简,袭国姓。
唐朝时期,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于太宗贞观年间,率众附唐,得赐国姓,名李可度;还有奚族部落首领琐高,在玄宗时降唐,得赐国姓,名李琐高;另外还有李日越、李归国、李延宠等著名的奚族首领,都得赐李姓或袭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
渤海国,是靺鞨人大祚荣所建,当时其疆域在今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后扩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时期,渤海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为朔方帅,位至三公。还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骁勇善射,其先世为部落首领,后迁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谨行,为唐朝大将,曾以疑兵退吐蕃论钦陵所率十万大军。唐朝赐姓的靺鞨李氏,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党项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党项李氏。党项,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
唐朝时期,为吐蕃所迫,迁徙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本姓拓跋氏。唐初,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此后,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立功,也被唐朝赐姓。宋时,拓跋李氏的李元吴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宋、金对峙,盛极一时。拓跋李氏中还有李谅祚、李继捧、李乾顺、李继冲、李继周、李继瑗、李继筠等知名于世。
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即对外族赐姓。赐姓,不是一般的奖赏,而是唐朝作为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赐姓,被赐对象就意味着成为大唐帝国的自家人了。对于这种至高荣誉,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地羡慕和向往,更不用说少数民族,他们得赐李姓,不仅意味着被吸收于具有高贵血统的李氏宗族,而且还标志着他们从此不再会因夷狄之种而受人之讥,而是成为堂堂正正的汉族成员了。这一殊荣,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唐朝,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赐姓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 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阳(今河南洛阳)。晋、魏之时,闲居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后迁辽左。至后魏,陀孙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称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孙在唐朝时期有好几个被赐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将领李元谅,德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赐国姓;唐朝大将李国臣,得赐国姓。
鸡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孙,因有功于唐,被赐李姓。
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即今宁夏省宁武县一带。此地原属于突厥,后来以地来归,唐朝依其旧名,置为鸡田州。鸡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一职。唐朝时期,此鸡田刺史家族出了光进和光颜两兄弟,光进官至总武节度使,光颜官拜河东节度使,两人皆对唐朝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现山西代县一带,本为西突厥别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赐姓李。
代北,属当时的雁门道,即战国赵雁门郡地。秦因之,汉亦为雁门郡,至隋改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创立了后唐帝业,李嗣源、李继岌等继为后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将领李克宁、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唐朝时,有范阳(治今陕西大兴县)的奚人,原名张忠士(张琐高养子,冒姓张氏),先为安禄山部将,参加了“安史之乱”。史朝义亡,乃以其地降唐,赐姓名李宝臣,为司空清河王。李宝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简,袭国姓。
唐朝时期,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于太宗贞观年间,率众附唐,得赐国姓,名李可度;还有奚族部落首领琐高,在玄宗时降唐,得赐国姓,名李琐高;另外还有李日越、李归国、李延宠等著名的奚族首领,都得赐李姓或袭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
渤海国,是靺鞨人大祚荣所建,当时其疆域在今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后扩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时期,渤海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为朔方帅,位至三公。还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骁勇善射,其先世为部落首领,后迁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谨行,为唐朝大将,曾以疑兵退吐蕃论钦陵所率十万大军。唐朝赐姓的靺鞨李氏,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党项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党项李氏。党项,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
唐朝时期,为吐蕃所迫,迁徙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本姓拓跋氏。唐初,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此后,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立功,也被唐朝赐姓。宋时,拓跋李氏的李元吴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宋、金对峙,盛极一时。拓跋李氏中还有李谅祚、李继捧、李乾顺、李继冲、李继周、李继瑗、李继筠等知名于世。
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即对外族赐姓。赐姓,不是一般的奖赏,而是唐朝作为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赐姓,被赐对象就意味着成为大唐帝国的自家人了。对于这种至高荣誉,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地羡慕和向往,更不用说少数民族,他们得赐李姓,不仅意味着被吸收于具有高贵血统的李氏宗族,而且还标志着他们从此不再会因夷狄之种而受人之讥,而是成为堂堂正正的汉族成员了。这一殊荣,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唐朝,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赐姓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来自本站zhxr63的回答,也可参考本站链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664811html
1 文言文吕蒙 智勇双全全文翻译
“对于有远大理想的人,分别了数日后?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能比的上我吗?我常常读书,并感到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从事学习。 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
你说你军务繁忙,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起初。孙权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已不再是过去东吴的吕蒙了!”吕蒙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2 傅永铁事翻译原文: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信)而不能答(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请洪仲,洪仲深让(责备)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公开的文告),唯傅修期耳。”
译文: 傅 永(434~516) 南北朝时武将。字修期。今临清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到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自幼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聘。年二十余,又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曾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以父母老,在家侍亲十数年。后被召为治礼郎,诣长安,赐爵贝丘(今临清)人,加伏波将军。不久,除中书博士,改议郎,转尚书考功郎中,为大司马从事中郎。又转都督、任城王元澄长史,兼尚书左丞。后,王肃之任豫州刺史,以永为建武将军、平南长史。南齐将鲁康祚侵豫州,王肃之令傅永率兵迎击,大获全胜。后又破侵魏之齐将裴叔业,2月再捷。孝文帝称赞说:“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拜永为安远将军、镇南府长史、汝南太守、贝丘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魏宣武帝时,齐将陈伯之侵寿春(今安徽寿县南),奉命驰援,驻军城外,与城内相呼应,频有克捷。中山王元英征义阳,以永为宁朔将军、统军。时年已70,挥戈披甲,单骑先入,被射伤左股,拔箭复入,大破敌军,斩其将。三军壮之。除太中大夫,行秦、梁二州事,镇汉中。后任恒农太守。不久,还京,为太中大夫,行南青州事,迁左将军、南兖州刺史。时年80,犹能驰射。还拜平东将军、光禄大夫。熙平元年(516)卒,年83。赠安东将军、齐州刺史。
注释:
1让:责备
2露布:公开的文告
3请: 请求
4书:信
5乃:于是,就
6涉略:粗略地阅读
3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翻译句子这句话出自《北史·傅永传》。
原文节选: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copy而不为报②。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注]①让:责备。②报:答复,给回信。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这句话的意思:傅永小的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国,不久又投奔南方。
发奋读书的原因: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 ;认识到读书的重zhidao要性。
启示:人只要想努力学习,经过刻苦勤读就一定能有收获。或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只要不间断学习,就一定能增长才干。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4 《沈通明》文言文翻译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翻译:
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他。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碗,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持上骑手的弓箭出门,大叫道:“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吗!”于是上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后腿。沈通明迅速地跑开,和他的爱妾斗得以脱险。租赁房屋定居到苏州,改变姓名,以卖卜糊口。不久爱妾死了,很是无聊,削发为和尚。后来,又脱去僧服,去北方邓州拜访老朋友。
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公子篯,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等知道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说:“先生的状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谁为鲁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才得以外出。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开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一军将士都钦佩他。如今年已八十多岁,膂力稍衰减了,饮酒还不减少时,任侠自喜,还像过去一样。
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这都是我向来所听到的。其他流落淹没,不被我所听到而不能够以纪记载下来的人,又不知多少人。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当这个时候,或有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们而不能够用尽他们的才能。至于庙堂执事的大臣,不是*邪朋比就是怀禄耽宠之流。当天下一旦有事,这些奸臣不独掣那些人的肘,一定还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等到一旦大势已去,束手无策,就会笼统地诬称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哎!难道是真的天下没有贤才吗?
5 文言文《愚勇》原文及翻译原文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东郭①,一人居西郭,一日, 卒②相遇于途。居东郭者曰:“姑③相饮乎!”一人颔之。觞数行④,居西郭者曰:“姑求肉⑤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求肉为⑥?”于是具⑦染⑧,即抽刀割肉相啖⑨,至死而止。世有如此勇者,愚甚矣!
注释:
1郭:城墙。这里指城。
2卒然:突然。卒同“猝”,突然。
3姑:姑且。
4觞数行:轮流喝了好几杯酒。觞,酒杯;行,遍数。
5求肉:找一点肉吃。
6尚胡革求肉而为:为什么还要另外买肉呢?
7具:准备。
8染:酱油。
9啖:吃。
10为:呢
译文:
齐国有两个自吹为勇敢的人,一个住在东城(墙),一个住在西城(墙),一天两人在路上突然相遇。住在城东的说:“难得见面,一起喝酒吧。”城西的人点头同意。轮流喝了好几杯酒后,住在城西的说:“弄一点肉来吃吃怎么样?”住在城东的说:“你身上有肉,我身上有肉,还要另外买肉干什么?”于是拿出酱油作为调料,两人便拔出刀来,互相割肉吃,直到送掉性命才停止。世界上有这样勇敢的人,太愚蠢了!
启示:
匹夫之勇,不足为道,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苦果自尝
6 智勇双全译文吴又乐记叙:光绪庚辰年间吴又乐任青浦知县,因为公事到了一处乡村,将船停泊在月城镇,沿着河岸有竹篱笆,有六七个小孩在中间嬉戏。
不一会儿有一个小孩失足落水。男女老少都惊慌四顾,但河岸非常陡峭,不能够下去(河里)。
吴又乐想划船去救,但船栓得很牢,而且渔夫都分散在酒家里,一时间不容易召集到一起。正惊异的看着的时候,忽然有一只狗跳入水中,咬着童子的衣服,游水到对岸。
原来这边的河岸陡峻而那边的河岸却平缓能够上得去。狗带着童子登上河岸,家人也到了,把孩子抱起来,幸好没有什么大事。
义犬的感情,和人很接近;但是义犬的勇气,人怎么能够比得上。
7 孙子论将兵译文及答案孙子曰:智不足,将兵孙子曰:智不足,将兵,自恃也。
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战不足,将兵,幸也。
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孙子曰: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用阵三分,诲阵有锋,诲锋有后,皆侍令而动。
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
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
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
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
8 文言文《旧唐书》李光进李光进,本为河曲部落稽阿跌族人。父良臣,承袭鸡田州刺史,隶属朔方军。光进姊嫁给舍利葛旃,葛旃杀仆固而归附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光进兄弟从小依傍葛旃,因此定居于太原。
光进勇毅果敢,其武艺兵略次于葛旃。肃宗自灵武观察战局,光进跟从郭子仪破贼,收复两京,屡立战功。至德年间,授代州刺史,封范阳郡公,食邑二百户。上元初,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军讨伐大同、横野、清夷、范阳及河北残寇,任命光进为都知兵马使。不久,升为渭北节度使。永泰初年,进封武威郡王。大历四年(769),检校户部尚书,知省事。不久,又转任检校刑部尚书、兼太子太保。这年冬十月,葬母于京城之南原,将相致祭者共有四十四幄,奢华铺张至极。城内士人庶民,观者如堵。
元和四年(809),王承宗反叛,范希朝领兵援救易定,上表奏请光进为步都虞候,战于木刀沟,光进有功。元和六年(811),拜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充任单于大都护、振武节度使。诏书称光进素有竭诚效忠之节操,又建树丰功,赐姓李氏。其弟光颜授氵名州刺史,充任本州团练使。兄弟同时奉享恩泽,人皆惊叹。元和八年(813),调任灵武节度使。李光进曾随马燧援救临氵名,战于洹水,收复河中,皆有功。前军后军中之职务,没有未曾担任过的,中丞、大夫之职也都兼任过。当初援救易定之师,光进、光颜皆在其中,故军中呼光进为大大夫,光颜为小大夫。元和十年(815)七月李光进去世。
李光进兄弟年少即以孝顺父母、弟兄和睦在军中享名。及至守母之丧,三年不归居室。光颜先娶妻,其母将家务交付与她。母亡,光进始娶妻。光颜让自己的妻子将管钥、家谱、财物,都交归于嫂。光进命妻子还交弟媳,并对光颜道:“弟媳初来即侍奉母亲,母亲曾命她主持家事,不能更改。”于是弟兄臂膀相持流泣良久,仍如先前一样过日子。李光进去世时年六十五,追赠尚书左仆射。
9 文言文阅读 宋史·何继筠传荆罕儒,冀州信都人。
父基,王屋令。罕儒少无赖,与赵凤、张辇为群盗。
晋天福中,相率诣范阳,委质燕王赵延寿,得掌亲兵。开运末,延寿从契丹主德光入汴,署罕儒密州刺史。
汉初,改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周广顺初,为率府率,奉朝请,贫不能振。
显德初,世宗战高平,戮不用命者,因求骁勇士。通事舍人李延杰以罕儒闻,即召赴行在,命为招收都指挥使。
会征太原,命罕儒率步卒三千先入敌境。罕儒令人负束刍径趋太原城,焚其东门。
擢为控鹤弩手、大剑直都指挥使。从平淮南,领光州刺史,改泰州,为下蔡守御都指挥使兼舒、蕲二州招安巡检使。
四年,泰州初下,真拜刺史兼海陵、盐城两监屯田使。明年三月,世宗幸泰州,以罕儒为团练使,赐金带、银器、鞍勒马。
六年春,军吏耆艾诣阙请留,恭帝诏褒之。建隆初,升郑州防御,以罕儒为使,改晋州兵马钤辖。
罕儒恃勇轻敌,尝率骑深入晋境,人多闭壁不出,虏获甚众。是年冬,复领千余骑抵汾州城下,焚其草市,案兵以退。
夕次京土原,刘钧遣大将郝贵超领万余众袭罕儒,黎明及之。罕儒遣都监、毡毯副使阎彦进分兵以御贵超。
罕儒锦袍裹甲据胡床享士,方割羊臂臑以啖,闻彦进小却,即上马麾兵径犯贼锋。并人攒戈舂之,罕儒犹格斗,手杀十数人,遂遇害。
刘钧素畏罕儒之勇,常欲生致,及闻其死,求杀罕儒者戮之。太祖痛惜不已,擢其子守勋为西京武德副使。
因索京土原之不效命者,黜慈州团练使王继勋为率府率,阎彦进为殿直,斩其部下龙捷指挥使石进德等二十九人。罕儒轻财好施。
在泰州,有煮海之利,岁入钜万,诏听十收其八,用犹不足。家财入有籍,出不问其数。
有供奉官张奉珪使泰州,自言后唐张承业之子。罕儒曰:「我生平闻张特进名,幸而识其子。
」厚加礼待,遗钱五十万,米千斛。
10 文言文阅读宋史荆罕儒传《宋史·荆罕儒传》原文及译文——翻译1、原文:荆罕儒,冀州信都人。
父基,王屋令。罕儒少无赖,与赵凤、张辇为群盗。
晋天福中,相率诣范阳,委质燕王赵延寿,得掌亲兵。开运末,延寿从契丹主德光入汴,署罕儒密州刺史。
汉初,改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周广顺初,为率府率,奉朝请,贫不能振。
显德初,世宗战高平,戮不用命者,因求骁勇士。通事舍人李延杰以罕儒闻,即召赴行在,命为招收都指挥使。
会征太原,命罕儒率步卒三千先入敌境。罕儒令人负束刍径趋太原城,焚其东门。
擢为控鹤弩手、大剑直都指挥使。从平淮南,领光州刺史,改泰州,为下蔡守御都指挥使兼舒、蕲二州招安巡检使。
四年,泰州初下,真拜刺史兼海陵、盐城两监屯田使。明年三月,世宗幸泰州,以罕儒为团练使,赐金带、银器、鞍勒马。
六年春,军吏耆艾诣阙请留,恭帝诏褒之。建隆初,升郑州防御,以罕儒为使,改晋州兵马钤辖。
罕儒恃勇轻敌,尝率骑深入晋境,人多闭壁不出,虏获甚众。是年冬,复领千余骑抵汾州城下,焚其草市,案兵以退。
夕次京土原,刘钧遣大将郝贵超领万余众袭罕儒,黎明及之。罕儒遣都监、毡毯副使阎彦进分兵以御贵超。
罕儒锦袍裹甲据胡床享士,方割羊臂臑以啖,闻彦进小却,即上马麾兵径犯贼锋。并人攒戈舂之,罕儒犹格斗,手杀十数人,遂遇害。
刘钧素畏罕儒之勇,常欲生致,及闻其死,求杀罕儒者戮之。太祖痛惜不已,擢其子守勋为西京武德副使。
因索京土原之不效命者,黜慈州团练使王继勋为率府率,阎彦进为殿直,斩其部下龙捷指挥使石进德等二十九人。罕儒轻财好施。
在泰州,有煮海之利,岁入钜万,诏听十收其八,用犹不足。家财入有籍,出不问其数。
有供奉官张奉珪使泰州,自言后唐张承业之子。罕儒曰:「我生平闻张特进名,幸而识其子。
」厚加礼待,遗钱五十万,米千斛。罕儒虽不知书,好礼接儒士。
进士赵保雍登科覆落,客游海陵。罕儒问其所欲,保雍以将归京师,且言缘江榷务以丝易茗有厚利。
罕儒立召主藏奴,令籍藏中丝,得四千余两,尽以与之。然好勇善战,不顾胜负。
常欲削平太原,志未果而及于败,人皆惜之。罕儒兄延福。
延福孙嗣。《宋史·荆罕儒传》原文及译文——翻译2、译文:荆罕儒,翼州信都人。
父亲荆基,官任王屋令。荆罕儒年青时不修德行,和赵凤、张辇一起做盗匪。
后晋天福年间,他们相伴来到范阳,投靠燕王赵延寿,掌管赵延寿的亲兵。开运末年,刘延寿随契丹国君耶律德光攻入汴州,暂时任命荆罕儒为密州刺史。
后汉初年,改任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后周广顺初年,官任率府率,可以参加朝会,生活却穷困难当。
显德初年,后周世宗皇帝大战于高平,杀了不听命令的将领,就寻求骁勇善战的人。通事舍人李延杰推荐了荆罕儒,世宗皇帝使召荆罕儒赶来相见,任命他为招收都指挥使。
会战太原时,世宗命荆罕儒率领三千步兵先进入敌境。罕儒下令士兵背负物资走小路急攻太原,焚毁太原东门。
因战功被提升为控鹤弩手、大剑直都指挥使。承受世宗平定淮南,被任命为光州刺史,后又改任泰州刺史,又任下蔡守御都指挥使,兼任舒、蕲二州招安巡检史。
显德四年,泰州刚被攻下,荆罕儒真正官拜泰州刺史,兼任海陵、盐城两监屯田使。第二年三月,世宗驾临泰州,任命荆世罕为团练使,赐下金带、银器、鞍勒马匹。
显德六年春,军吏长者拜见皇帝请求让荆罕儒留任泰州,后周恭帝下诏表彰他。北宋建隆初年,荆罕儒升任郑州防御,以荆罕儒为防御使,又改任晋州兵马钤辖。
荆罕儒自恃勇武过人轻视敌人,曾经率骑兵深入后晋境内,敌人大多闭城不出,荆罕儒率部掠获很多。这年冬天,荆罕儒又带着一千多骑兵抵达汾州城下,焚毁晋军草场,领军扬长而去。
傍晚时荆罕儒率军在京土原扎营,刘钧派大将郝贵超带领一万多兵马来攻打荆罕儒,黎明时到了京土原。荆罕儒派都监、毡毯副使阎彦进分兵抵挡郝贵超。
荆罕儒身着锦袍披盔甲坐在胡床上鼓舞士气,正割着羊腿大吃,听说阎彦进所部稍有退却,立即上马率兵径直攻向敌军。多名敌军一起拿弋攒击他,荆罕儒仍然力战不休,亲手杀死十几人,就这样遇害了。
刘钧一直害怕荆罕儒的勇武,一直想活捉他,等到听说荆罕儒的死讯,就找出杀死荆罕儒的人,把他们杀掉了。宋太祖为荆罕儒的死痛惜不已,提拔他的儿子荆守勋为西京武德副使。
就追索京土原之战上不拼命作战的人,贬慈州团练使王继勋为率府率,阎彦进为殿直,斩杀荆罕儒部下龙捷指挥使石敬德等二十九人。荆罕儒轻财物好施助于人。
在泰州时,有海盐收益,年收入惊人,皇帝恩准他收八成的盐税,仍然不够他用。家中财货收入有记录,用出去的却不计数目。
曾经有供奉官张奉珪出使泰州,自己说是后唐张际业的儿子。荆罕儒说:“我一生只听说张特进的大名,终于有幸认识了他的儿子。”
优厚地款待他,送他五十万钱,一千斛大米。荆罕儒不识字,却喜欢礼遇儒士。
进士赵保雍科考落榜,游经海陵。荆罕儒问他的打算,赵保雍告诉打算回京城去,还说缘江榷务(官署名)中用丝绸换茶叶有丰厚利润。
荆罕儒立马召来管仓库的仆人,叫他打点仓库中丝绸,有四千多两,。
1 文言文《旧唐书》李光进
李光进,本为河曲部落稽阿跌族人。父良臣,承袭鸡田州刺史,隶属朔方军。光进姊嫁给舍利葛旃,葛旃杀仆固而归附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光进兄弟从小依傍葛旃,因此定居于太原。
光进勇毅果敢,其武艺兵略次于葛旃。肃宗自灵武观察战局,光进跟从郭子仪破贼,收复两京,屡立战功。至德年间,授代州刺史,封范阳郡公,食邑二百户。上元初,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军讨伐大同、横野、清夷、范阳及河北残寇,任命光进为都知兵马使。不久,升为渭北节度使。永泰初年,进封武威郡王。大历四年(769),检校户部尚书,知省事。不久,又转任检校刑部尚书、兼太子太保。这年冬十月,葬母于京城之南原,将相致祭者共有四十四幄,奢华铺张至极。城内士人庶民,观者如堵。
元和四年(809),王承宗反叛,范希朝领兵援救易定,上表奏请光进为步都虞候,战于木刀沟,光进有功。元和六年(811),拜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充任单于大都护、振武节度使。诏书称光进素有竭诚效忠之节操,又建树丰功,赐姓李氏。其弟光颜授氵名州刺史,充任本州团练使。兄弟同时奉享恩泽,人皆惊叹。元和八年(813),调任灵武节度使。李光进曾随马燧援救临氵名,战于洹水,收复河中,皆有功。前军后军中之职务,没有未曾担任过的,中丞、大夫之职也都兼任过。当初援救易定之师,光进、光颜皆在其中,故军中呼光进为大大夫,光颜为小大夫。元和十年(815)七月李光进去世。
李光进兄弟年少即以孝顺父母、弟兄和睦在军中享名。及至守母之丧,三年不归居室。光颜先娶妻,其母将家务交付与她。母亡,光进始娶妻。光颜让自己的妻子将管钥、家谱、财物,都交归于嫂。光进命妻子还交弟媳,并对光颜道:“弟媳初来即侍奉母亲,母亲曾命她主持家事,不能更改。”于是弟兄臂膀相持流泣良久,仍如先前一样过日子。李光进去世时年六十五,追赠尚书左仆射。
2 哪位好心人士帮帮忙(旧唐书 苗晋卿传 古文翻译)译文: 苗晋卿是上党壶关人,世代以儒学著称 苗晋卿年轻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并进士及第开元二十四年,和吏部郎中孙逊一起担任中书舍人开元二十七年, 苗晋卿以中书舍人的身份掌管吏部铨选官吏的事务 苗晋卿性格谦逊柔和,参加铨选的官吏诉说索要好的官职的,即使有的上书多达几千字,甚至有的人口吻脸色都非常严厉的, 苗晋卿一定包容他,一点怒色都没有 开元二十九年,担任吏部侍郎前后主持官吏铨选达五年之久,他的政策很宽松,官吏多以此而做奸邪的事,贿赂大行当时天下太平,每年参加铨选的官吏有一万多人李林甫担任尚书,在朝廷上专权,选拔官吏的事务都委托苗晋卿和与他同级的吏部侍郎宋遥主持,参加选拔的官吏既多,每年还任命其他有见识的官员一起考察参加选拔的官吏的书判,务必要实事求是天宝二年的春天,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参加选拔, 苗晋卿与宋遥因为张倚正被唐玄宗器重,打算取悦依附他, 参加选拔的官吏并写判的共六十四人,分甲乙丙科, 张奭被定为甲科人们知道张奭不读书,所以议论纷纷有个叫苏孝愠的人,曾经担任范阳蓟令,事奉安禄山,把此事完整地告诉给安禄山安禄山当时备受玄宗恩宠,朝见玄宗都不按照固定的时间,因此向玄宗奏报了这件事玄宗召集全部科举及第和参加官吏铨选的人,到花萼楼亲自测试,合格的人十个中没有一二个 张奭手拿着试纸,一整天没有写一个字,当时人称他”曳白”玄宗大怒, 苗晋卿被贬为安康太守,宋遥被贬为武当郡太守,张倚被贬为淮阳太守玄宗下敕说:”在家中不能教育自己的儿子,选拔官吏的时候,却托人徇私”当时的士子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谈 到安禄山叛乱时, 苗晋卿潜逃隐遁在山谷中,奔到南方的金州,正好唐肃宗到达凤翔,亲自写诏书追诏苗晋卿奔赴肃宗所在地,当天就拜为左相,军国大事全部向他咨询 苗晋卿宽厚廉谨,处理政事从大处着手,不责问小的过错,所到之处都能使百姓受益魏地的人思念他,为他立碑颂德等到官至宰相,小心畏慎,未尝抵触别人的意旨他天性聪明敏捷,对事务熟练通达,百官的公文,看一眼就能知晓,而且用修身守住官位,靠智慧保全自己,议论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汉代的胡广永泰元年四月去世。
3 旧唐书 文言文翻译 李日知
文言文翻译:李日知,郑州荥阳人。
考中进士。天授年间,多次迁升为司刑丞。
当时使用法律严厉躁急,唯独李日知宽缓公平,没有使冤案泛滥。曾经赦免一个死囚,少卿胡元礼请求判处死刑,和李日知来回(争辩)到了四次。
胡元礼大怒,说:“(只要我)胡元礼不离开刑曹,这个囚犯终究不会有活着的道理。”(李日知)回答说:“(只要我)李日知不离开刑曹,这个囚终犯终究不会有处死的法令。”
因此把两个状子呈列上报,李日知果真有理。神龙初年,出任给事中。
李日知侍奉母亲非常孝。当时母亲年老,曾经生病,李日知请假,调理侍奉了几天而鬓角的头发都变白了。
不久加朝散大夫的爵位。他的母亲没有受到命妇邑号就去世了,即将安葬出殡,吏人带着通知而到,李日知在路上当时昏厥,很久才苏醒。
身边跟随的人都悲哀痛苦,不能抬头观看。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听说他其孝悌的事迹,使人求问他具体情况,李日知推辞谦让不让上报。
守丧期满终了,多次迁升为黄门侍郎。当时安乐公主的池苑馆舍刚刚建成,唐中宗亲自前往游玩,随从的官远都预备下宴乐的诗歌。
唯独李日知心存规诫,他的最后一章说:“所愿的是暂且想着居住者的安逸,不要让时人议论建筑者的劳累。”议论的人以此敬重他。
景云元年,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转任御史大夫,像原来一样主持政事。第二年,升任侍中。
先天元年,转任刑部尚书,停止主持政事。屡次因年老请求退职,请求辞职归家,得到批准。
起初,李日知将要有所陈诉请求,而不与妻子商量,回乡而使身边跟随的人换装,要他们搬出去从事别的行业。妻子吃惊地说:“家产屡次花光,孩子们名声与官职还没有确立,为什么仓猝辞职呢?”李日知说:“书生到了这样,已经超越本分了。
人的欲望没有没有限止,如果放纵他们的贪心,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等回归田园,不从事产业,只是修理水池和亭台,多多地引荐后进的人,和他们聊天宴乐。
开元三年逝世。当初,李日知因为官居要职,诸多子侄们还未成年,都与族联姻,当时的舆论认为违反礼数。
死后,小儿子伊衡,以小妾为正妻,糜费丧失了土地和房屋,还起诉诸位兄长,(良好的)家风被取代了。文言文原文:李日知,郑州荥阳人也。
举进士。天授中,累迁司刑丞。
时用法严急,日知独宽平,无冤滥。尝免一死囚,少卿胡元礼请断杀之,与日知往复至于数四。
元礼怒,曰:“元礼不离刑曹,此囚终无生理。”答曰:“日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死法。”
因以两状列上,日知果直。 神龙初,为给事中。
日知事母至孝。时母老,尝疾病,日知取急,调侍数日而鬓发变白。
寻加朝散大夫。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吏人赍告身而至,日知于路上即时殒绝,久之乃苏。
左右皆哀恸,莫能仰视。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将闻其孝悌之迹,使求其状,日知辞让不报。
服阕,累迁黄门侍郎。 时安乐公主池馆新成,中宗亲往临幸,从官皆预宴赋诗。
日知独存规诫,其末章曰:“所愿暂思居者逸,莫使时称作者劳。”论者多之。
景云元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明年,进拜侍中。
先天元年,转刑部尚书,罢知政事。频乞骸骨,请致仕,许之。
初,日知将有陈请,而不与妻谋,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妻惊曰:“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日知曰:“书生至此,已过本分。
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及归田园,不事产业,但葺构池亭,多引后进,与之谈宴。
开元三年卒。 初,日知以官在权要,诸子弟年才总角,皆结婚名族,时议以为失礼之中。
卒后,少子伊衡,以妾为妻,费散田宅,仍列讼诸兄,家风替矣。此文出自后晋·赵莹所编撰的《旧唐书》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
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三任监修之外,参预纂修工作的,先后总计9人。
他们是:张昭远、贾纬、赵熙、王伸、吕琦、尹拙、崔棁、郑受益、李为先(一作光)。其中,张昭远始终具体负责其事,用力最勤。
贾纬受诏不久即去职守丧,书成前一年起复,主要贡献是其《唐年补遗录》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难得史料。赵熙始终其事,“竟毕其功”。
王伸于书成之日,身列“恩奖”名单。吕琦预修唐史,史称“有能名”。
《旧唐书》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对后晋大举进攻,造成了开封及河南州县数百里内杳无人烟的惨状,公私损失都很严重,史籍遭劫自也难免。因此修成的《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
《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作者简介:赵莹(885-951),字。
4 哪位好心人士帮帮忙(旧唐书 苗晋卿传 古文翻译)译文:
苗晋卿是上党壶关人,世代以儒学著称 苗晋卿年轻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并进士及第开元二十四年,和吏部郎中孙逊一起担任中书舍人开元二十七年, 苗晋卿以中书舍人的身份掌管吏部铨选官吏的事务 苗晋卿性格谦逊柔和,参加铨选的官吏诉说索要好的官职的,即使有的上书多达几千字,甚至有的人口吻脸色都非常严厉的, 苗晋卿一定包容他,一点怒色都没有
开元二十九年,担任吏部侍郎前后主持官吏铨选达五年之久,他的政策很宽松,官吏多以此而做奸邪的事,贿赂大行当时天下太平,每年参加铨选的官吏有一万多人李林甫担任尚书,在朝廷上专权,
《李》氏的由来?
本文2023-10-20 16:31: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00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