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阜阳,我奶奶没去世之前对我说,我们姜姓的祖籍在今,山东枣庄一带,我们是明朝朱元璋死后,下面的那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我家阜阳,我奶奶没去世之前对我说,我们姜姓的祖籍在今,山东枣庄一带,我们是明朝朱元璋死后,下面的那,第1张

 

因为姓姜,对姜姓的来龙去脉自然要作一些了解,并有了最初的自豪的感觉。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姜姓不愧为中华民族最古老、最荣耀的姓氏之一,姜姓后裔完全可以骄傲地宣称自己是最正宗、最地道的炎黄子孙。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是姜姓的受姓始祖。传说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便以姜作姓。这种说法在《世本》、《元和姓氏》、《说文解字》、《帝王世纪》、《新唐书》、《水经注》、《史记》中都有记载。甚至姜姓与黄帝也不无关系。先秦《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既然炎帝和黄帝是亲兄弟,天下除了姬姓,还有哪个姓氏拥有姜姓之至尊?自宋朝流传至今的《百家姓》之所以把赵姓列为第一姓,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并不能说明赵姓比姜姓更古老、更显赫。

 

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既有外姓改为姜姓,也有姜姓改为他姓的。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宋书•吐谷浑》记载,宋时有羌人改为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及其他民族改为姜姓。《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枝遮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姜姓,从其封姓,故曰吕尚。”讲的就是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建立吕国,再次被赐予祖姓,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期,炎帝后裔姜尚(字子牙)建立了齐国。另外姜氏后裔还建有申、许等诸侯国。申国原居今陕西、山西间;许国在今河南昌东;齐国建都于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为姜姓,也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省敦煌西),逐渐东迁,公元前638年迁至晋南,属于晋国。

 

到了汉代,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已发展成为关东豪族,西汉时作为大族迁于关中,此后居于天水(今属甘肃),还有播迁于江苏、四川等地者。唐代出现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姜姓为避战乱而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现在,天津、河北青县、江苏泰州、江苏扬中、浙江余媱、浙江奉化、浙江象山、浙江兰溪、浙江常山、安徽桐城、福建漳州、江西南昌、山东昌邑、山东金乡、山东烟台、湖南宁乡、湖南长沙等地都发现有比较完整的姜氏族谱。

 

需要指出的是,在分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姜姓中,尤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姜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三。山东姜姓不但类族繁多,而且更为古老,齐、许、申、吕、姜姓在山东均后继有人,其中尤以齐姜最为古老,而且历史上少有迁徙。夏商时代,有曲阜的神农之姜,章丘的邰氏之姜,济阳的逄氏之姜,还有费县的许氏之姜,莒县的杞氏之姜等。春秋时代,则有临淄的齐姜,寿光的纪姜,莱芜、昌乐等地的莱姜,安邱的卅(淳于)姜,苍山的向姜等。

   

历经沧桑,姜姓以发展成为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60位的大姓,甚至是世界性的大族系。据张化霖先生撰文称,在《百家姓》507个姓氏中,姜姓就有46个。其中同姓族的有:姜、吕、申、许、齐、纪、柴、赖、充、郦、逄、连、向、国、文、左、骆、申屠等;以祖名、谥号、封地、采邑为姓的有:丁、丘、高、崔、卢、章、谷、聂、尚、焦、盖、查(楂)、庆、柯、饶、景、浦、厉、谢等。其他原因得姓的有:强、斜、贺等。这些姓氏在齐国故城周围、临淄地区仍然存在。2003年临淄区人口普查统计有:崔、姜、吕、丁、卢、左、邱、纪、齐、焦、聂、贺、向、柴、尚、厉、章、逄、晏、封、饶、许、高、谢、谷、骆、薄、文、连、桓、郦、檀、淳于等。

 

这就是上有炎帝,后有伯夷、姜尚、姜维(三国时期蜀国著名战将)、姜夔(南宋词人和音乐家)等代有显官、辈有人出的古老的姜姓。这就是一个绵延了数千年、遍布海内外的“名门望族”。天下姓姜者,包括鄙人,在感情上、心理上莫不以炎帝传人而为荣。但是,感情归感情,历史归历史。如上所述,历史上屡有外姓改为姜姓的事情。可见,如果把天下所有姜姓都归为炎帝后裔,就有点牵强了。而且,自古以来,姜姓来源就有不同说法。《说文》释“姜”云:“神农处姜水,因以为姓,以女,羊声”。炎帝居于姜水,始姓姜,这种说法当然最普遍,也乐为姜姓后裔所接受。但近代学者章炳麟认为:“羌者,姜也。” 姜姓出自古代的羌人,这种观点在学者中相当普遍。

 

羌人,何许人也?羌人历史悠久,可溯源于3000多前年的古羌人。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历史上因时代、地域的不同,羌人又被称之为“姜”、“羌”、“氐羌”、“羌戎”、“西羌”等。《后汉书·西羌传》云:“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实际上,“姜”、“羌”本是一字,因姓氏称之“姜”,为族名称之“羌”。就是说,姜姓最早可能是来自北方或西北的游牧民族,是移民、外来户。只是后来炎帝神农氏教会人们刀耕火种之后,才逐渐演变为农耕民族,从而开创了华夏的农耕文化。

 

那么,本人的姜姓属于哪一支呢?这要从湖北的老家说起。在老家有一个姜湾、赵湾,姜湾自然住着姓姜的人家,赵湾住着姓赵的人家。而且,奇怪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姓,字辈居然是一样的。传说,姜、赵原本是一家,因为两个兄弟打架,结果其中一人改了姓。究竟是姜姓改为赵姓,还是赵姓改为姜姓,已无从查考。但民国九年有姜、赵各一秀才,曾立一碑,上刻有姜、赵共43代人的字辈。依次是:宏开采,家传先德永,继述子嗣昌,鼎甲云兴起,英贤日发扬,安邦师普尚,祖武步陈康,相乐行仁义,卜年定远长。我祖父是传字辈,我爸是先字辈,我是德字辈。虽然没有家谱,但有先人立碑为据,至少字辈是清楚的。

 

经询洪洞大槐树网,武汉市图书馆存有《湖北汉阳姜氏族谱》,因未查阅,不知与本支姜姓关系如何。不仅本支姜姓来源何处,尚无从得知,而且就是弄清楚了,本人的姜姓上溯也远不过四代。此话怎讲?原来我的曾祖父本不姓姜,是旧社会姜家用几斗米从东边荆门逃荒来的常姓人家手里买下来做继嗣的。曾祖父当时还年幼无知,绝对想不到,他身后有四子十三孙,玄孙辈已有十七个。如果要寻根,那么我们的根是几十里外的荆门,而且姓常不姓姜。啊,无奈之余,倍感郁闷!

 

当跳过本姓渊源的小圈子,中华文化其实也有类似的现象。如博大精神的中华佛教文化,论根源并非华夏大地土生土长的,其源头在古印度(天竺)。现在名扬四海的中国禅宗,乃印度高僧达摩祖师首传,经历代高僧大力弘扬,终于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少林功夫也概莫如此。

 

认祖归宗似乎是人的本性。前些年,我国学者不仅为中国人寻根溯源,而且十分热情地为他人追根问祖。如有学者在“亚洲起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华北人起源说”。根据该学说,古代印第安人来源于中国华北,中国文化对印第安人的文化有很深的影响。这种说法姑且不论是否成立,中国人听着就似乎有一种自豪感。

 

但也别高兴过了头。这边有人努力研究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那边却有人经过在三峡地区的考古提出,最新考古挖掘出的石器和动物化石证明中国古人类源于200万年前的非洲古猿。如果此推断成立,那皇皇十三亿人岂不成了非洲移民的后裔了?这恐怕比勉强号称炎帝的后裔更加无奈而戚然了。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已往的客观存在,不容篡改,也不容歪曲。小至姓氏文化,大至华夏文明,乃至人类生息繁衍,都曾有一个兼容并蓄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开放的,具有大融合的特点,我们当襟怀坦荡,抱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万不可画地为牢、故步自封。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

2.山西大槐树书社《姓氏源流》

3.徐亦亭《炎帝是沿江河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首领》

4.张化霖《姜姓、陈姓与齐国、齐地》

的确是山东

这个是由来

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中居于第60位。

姜姓迁徙

传说中的炎帝,号烈山氏,亦即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便以姜作姓。姜姓在历史的演进中分布于华夏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的后裔改为别的姓氏。

商周:四岳是由姜姓的羌族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在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之后,他们与“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他们所结成的盟军后来打败了殷纣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春秋:春秋时代的齐国,就是倚了姜氏后裔发展成为五霸之一。齐国在齐威王时,又成为战南),便以姜为姓。姜姓在历史的演进中分布于华夏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的后裔改为别的姓氏。

夏朝:夏朝,炎帝后裔伯夷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另外姜氏后裔还建有申、许、齐等诸侯国。申国原居今陕西、山西间;许国在今河南昌东;齐国建都于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为姜姓,也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省敦煌西),逐渐东迁,公元前638年迁至晋南,属于晋国。

汉代: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大族,至西汉作为关东大族迁至关中,此后居天水(今属甘肃)。东汉还有姜诗,广汉(今四川谢洪县南)人,发展为较为著名的一支。这说明汉代已有居住于今江苏、四川的。唐代出现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唐宋:唐宋时期还有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东及广东的。

明清:明清时期今山西、陕西、贵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点。

家谱

5648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清)姜克昌续修 清咸丰四年(1854)续修钞本 二册 河北大学

5649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民国)姜宝堃重修 民国二年(1913)天津姜氏石印本 六册 美国

5650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徐锡思纂修 姜时财主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5651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白布一幅 江苏扬中县

5652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六卷 (清)姜之珑编 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六册 浙江图 注:姜氏世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3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十集 (清)姜联福增修 清咸丰四年(1854)馀姚敬胜堂木刻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美国 注: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

5654浙江馀姚姜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姜锡桓纂修 民国六年(1917)敬胜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州文献馆

5655 浙江鄞县姚江姜氏追远世谱八卷首一卷 鄞东梅墟姜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运鹏 何锡冕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天一阁

5656浙江慈溪慈东青林姜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姜惠富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崇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5657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民国)周孝咸重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658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炳璋 姜森重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敬德堂稿本 一册 浙江图

5659浙江嵊县姜氏世谱十二卷 姜松年等续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5660浙江兰溪横塘妻氏宗谱□□卷 (民国)丁淼源重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三册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初纂於明嘉靖三十七年。

5661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姜焕文重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姜坡

5662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水链重纂 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西姜

5663浙江兰溪风林姜氏家谱二十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皂洞口

5664浙江常山姜氏宗谱不分卷 (清)钱登云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5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民国)姜学翁 姜连鸿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

5666浙江常山姜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三十一年(1942)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辉埠镇大埂村 注:首修於明百历四十一年。

5667浙江常山南洲姜氏宗谱□□卷 浙江常山县新昌乡彤坑村(存首二卷)

5668浙江黄岩黄城姜氏家谱六卷 (清)姜丹书纂 姜景华续增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东禅来经草堂木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

5669安徽桐槭姜氏支谱六卷 (清)姜万林 姜怀珍等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松柏堂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670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十卷 (清)姜显名等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馀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5671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清)姜世俊序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钞本 一册 台湾

5672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民国)姜璜主修 姜国栋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敦本堂活字本 江西档(存首一卷) 注:书口题《姜氏德立合谱》。

5673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清)姜舜龄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木刻本 黑龙江绥化市档

5674山东昌邑姜氏族谱五卷 (清)姜以锋重订六刻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木刻本 山东昌邑县东冢乡姜泊村

5675山东牟平姜氏系谱三十卷 (民国)姜瑞珍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76山东莱阳姜氏族谱十一卷 (清)姜柱等增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敦睦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5677山东莱阳南古城姜氏家乘□□卷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北图

5678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明)李建中纂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钞本 山东金乡县卜集乡大姜村

5679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姜世棻编次 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5680湖北汉阳姜氏宗谱□□卷 (民国)姜德 袁汉丞等纂 民国三十二年(1944)姜氏宝璜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首)

5681湖北新洲姜氏宗谱七卷首四卷 (民国)姜绍熊 姜传绪四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铜字本 湖北新洲县和平乡朱杨材 注:清乾隆六十年创修。

5682湖北新洲姜氏宗谱四卷 (民国)嘘云三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硕岗乡

5683湖北竹溪姜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占章杏重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姜家村

5684湖南长沙萋姓十修族谱三十四卷 (清)姜淇珊 姜苟香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云磬堂活字本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始修。

5685湖南宁乡宁邑姜姓续修支谱□□卷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6)刻本 湖南图(存卷2)

5686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姜光汉修 姜呜冈 姜汤他纂 清道光十四年(1834)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

5687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清)姜良治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孰乐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26)

5688湖南宁乡姜姓族谱□□卷 清道光十七年(183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末)

5689湖南邵回姜氏四修族谱□□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姜春城纂修 清咸丰七年(1857)敦伦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末)

5690 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姜世名编辑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691 姜姓九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一卷尾二卷 (清)姜氏合族公撰 清同治六年(1867)云磬堂活字本 三十三册 北图

5692 姜氏家谱不分卷 (清)姜国璜纂修 清钞本 北图

5693 龙砂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姜继宗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怀此山房活字本 六册 北图

5694 天水郡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二卷 (民国)姜佑驽等续修 民国二十五年(1946)活字本 十七册 北图

2005 [山东省郯城县姜庄村]姜氏宗谱一卷姜步宽等续

姜姓家谱那里有,各地各支不一样,要查自己祖籍的家谱,可以问一问老人便知。\x0d\山东文登:1小云南、峰山、口子后、南潘家、曲疃庄、徐格、河北、峰西、文山、苏家河、佛东夼等村姜姓字辈派字:自士人文,丕(PI)茂荣英。宏昌世德,克振书声。伦常同叙,昭穆永清。蕃延祖业,传嗣万龄。\x0d\2乳山、延寿庵、小河北、河格庄、大耩、小耩、大山前、小山前、姜格庄、耩北头、河格等村姜姓字辈派字:正本永绍,福鸿吉德,文云大祖,京忠明连,振贤如封。\x0d\3乳山大官庄、文登姜新庄姜姓字辈派字:福凤洪连从。\x0d\4姜家庄:宏士学珍,培作祉应天。\x0d\5山东登州文登姜姓字辈:财世福国学,永云连会玉。\x0d\6山东威海姜姓字辈:学书宜立志,明\x0d\7辛巳年(1941年)全国姜姓合大成新派如下:(从炎帝第x世开始)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注:嗣后各公裔下务尊此字派,若违则以不孝论。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扩展资料:

最早的是西周时的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后裔姜小白(齐桓公,姜姓吕氏)为春秋五霸之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彭城广戚人、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天水郡冀县人、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姜维;

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祖籍甘肃兰州的左相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

南宋有饶州鄱阳人、著名词人兼音乐家姜夔。

-姜姓

裔氏应该起源于姜姓。武王伐纣后,姜姓家族随吕尚(太公望)迁齐,其间姜姓分支,一支先人称裔款(齐国大夫),裔氏由此始,距今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裔氏祖籍款水,古邰国境内,历史上裔氏族人多次南迁。目前江苏丹阳市司徒镇裔甲村、张家庄、李家岗、孙家湾等村庄,都有裔姓人分布。

我家阜阳,我奶奶没去世之前对我说,我们姜姓的祖籍在今,山东枣庄一带,我们是明朝朱元璋死后,下面的那

  因为姓姜,对姜姓的来龙去脉自然要作一些了解,并有了最初的自豪的感觉。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姜姓不愧为中华民族最古老、最荣耀的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