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整合的转型发展深入人心企业力促转型升级
调查企业普遍认为,转型发展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必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企业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难持续的有效措施和必要手段。如山西神龙能源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的张部长认为,实现转型发展,加快技术改造,推动节能降耗不仅是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也是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此,各企业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纷纷成立节能降耗领导组,从思想上提高重视,多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企业转型发展进程。
1、加强管理,把节能降耗制度化,从行为上加大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实现企业绿色转型发展,企业加强管理至关重要。太原化学工业集团通过制定《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考核奖惩办法》和《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考核评分细则》,采取月考核、季小结、年终综合评分和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公示的办法,对各单位节能降耗工作进行严格的考核。为了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太原智海集团榆次水泥分公司制定了《节能降耗管理制度》、《节能奖惩制度》、《节能计划编排》等多种管理制度,加大了对日常工作、生产行为的约束力度,节能减排工作收到了明显效果。调研的其他企业也都制定了激励机制,目标分解、细化管理、明确责任、效应考核、奖罚得力,做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能源的梯级利用、废物的综合利用,努力使产品结构布局合理,产品消耗降到最低。
2、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从生产工艺促进转型升级。2006年以来,太原智海集团榆次水泥公司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从生产工艺上保证了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国内首家引进生料辊压机终粉磨技术(Φ38×11m烘干兼粉磨生料制备系统),使生料生产设备耗电降低约20%-25%;采用巨大型布袋收尘器代替高压静电除尘器,使粉尘排放浓度由100mg/Nm3降为≤30mg/Nm3;增湿塔改用变频系统,实现了节水节电;粉煤制备采用立式辊磨代替风扫球磨粉磨工艺,使粉煤设备节电约10%-15%。山西神龙能源焦化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也不断引进新型生产工艺,如电力车项目、冷凝水回收项目等,节能减排工作效果显著,企业生产效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繁峙县中兴实业有限公司采用国家科委推广的高炉电炉双联工艺新技术,将高炉铁水经A0D炉精炼吹氧将碳脱除硫磷等有害杂质,再加入中频感应进行升温、调质,合金熔化后获得的优质钢水进行炉前铸造,与传统铸造工艺相比有能耗低、质量高、效益好的优点。
3、增加投资,加大企业绿色转型步伐。长期以来企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不断加大投资,加快了转型发展的步伐。如太化集团自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环保治理资金35亿元,治理环保项目34项,淘汰关停了生产规模小、污染大、不符合山西产业政策的22个产品和装置,由此影响到销售收入10亿元。但通过采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山西省重点调产项目——全国最大的30万吨/年焦化粗苯精制项目,20万吨/年PVC等技改项目,又新增销售收入20亿元,相当于关停了一个老太化,重建了一个新太化。山西通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十一五”期间把山西阳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点,继续加大节能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先后投入专项资金4508万元,完成节能项目18项,节约标准煤63442吨,节能降耗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4、转变合作方式,实现企业的优化组合和转型发展。为了加快企业转型发展,降低运行成本,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8月,“太原理工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山西发鑫集团有限公司全面合作”暨“焦炉气综合利用新工艺示范工程-年产25万吨甲醇及1亿立方米车用天然气工程项目开工仪式”在河津市南午芹工业区内隆重举行。这是太原理工天成公司通过定向增发股票方式谋求与河津发鑫集团合作的结晶。此次合作,被业界称为沪深股市首次向非关联第三方定向增发股票的收购行为。通过增发股票收购发鑫集团,太工天成(600392,股吧)公司直接由IT行业进入煤焦化领域,降低了新建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及运作成本,找到了新的增长点,构成了以IT业、煤化工两大产业为支撑的战略布局。而发鑫集团则实现了由产品初级、管理粗放的煤焦企业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现代化企业的转变。发鑫集团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利用焦炉煤气起源,生产液化天然气、液氢等化工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式生态工业链,是山西省焦炉气综合利用新工艺示范工程,成为省、地、市企业转型发展节能减排标志性工程。
5、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太原智海集团榆次水泥公司采用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9MW),目前已进入并网手续办理阶段,并已进行单机试车,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52798×104KWH,年节约标准煤2207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96吨。该项目充分利用窑头、窑尾废气中的余热转换为电能,增加了孰料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率,减少了对大气的热污染及粉尘排放量,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而且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阳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的年产5万吨再生铝项目属省节能循环经济扶持项目,年处理废铝可达65万吨,生产循环水余热利用项目充分利用生产循环水余热替代现有锅炉供暖方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此外,煤炭行业煤层气利用步伐加快,使煤层气利用量增加,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大气污染。
以下是在山西省河津市的一些地方赶集的日子:
樊村镇:农历一、六
干涧村:农历二、八
固镇村:农历三、九
西磑村:农历五、十
以上都是一些地方的集市时间,具体的可能还需要您根据当地的习俗进行查询。
驾车路线:全程约179公里
起点:南午芹
1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550米,右转进入稷西线
2沿稷西线行驶38公里,左转进入G209
3沿G209行驶111公里,右转进入新兴路
4沿新兴路行驶18公里,过右侧的百货文具,左转进入敬宾街
5沿敬宾街行驶260米,右转
6行驶90米,到达终点
终点:河津市
薛仁贵(614年-683年),名礼,字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是唐太宗、唐高宗时期著名的将军,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河津人的骄傲,道教传其为白虎星君下凡。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戏剧《薛仁贵征东》就是根据其故事所编,千年留传。至今,在河津修村一带白虎岗上还留有薛仁贵寒窑等遗迹。薛仁贵的故事在中国北方地区可谓家喻户晓。
▲河津修村薛仁贵寒窑 |敏&锐
然而,薛仁贵的后裔最后定居何地,多年来一直是个迷。河津的薛姓不少,与薛仁贵是何关系?
近日,薛氏后人薛振堂对此进行了考证,确认河津市僧楼镇忠信村、北方平村、赵家庄乡南里村的薛姓均为薛仁贵后代。

▲南里村南门洞正面照,上书“古龙门镇”四个大字


▲北门洞正面牌匾特写
自古以来,忠信村薛姓是大姓,同祖同宗。清光绪版《河津县志》载元代《重修修村平阳王庙祀碑文》记述:“南午芹、平原与南里薛为河东南支仁贵公正宗后裔”,“南午芹无二薛,五、九、十甲户属同宗分支”。
古时候南午芹(忠信村)薛姓族大业兴,八百余户,皇封坟地四十余亩,祖茔在吕梁山傍通峪出口处的辛封梁,原有香亭三间,碑楼一座,碑文记述南午芹薛姓与陕西韩城薛姓一宗分两脉,嫡系薛仁贵之后。碑楼楹联曰:“北依金山山高脉厚,南邻汾水水远流长。”横批是“平辽王之后”。

据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薛氏家族人物志》记载,“薛氏是在蜀亡后,齐降魏,迁居河东汾阴(今万荣县西)的,故号“蜀薛”,其孙三。子孙繁衍,分为三支:恢。北祖;雕,南祖;兴,西祖。河津南午芹薛姓属南支薛仁贵后裔,古时河津黄村有薛家庙,此庙由南午芹、南里、平原与北方平薛姓募捐所建。现今在南里村有“平辽王故里”碑楼一座,即《重修修村平辽王庙》碑,此碑来源于黄村薛家庙,立碑时间民国廿八年,碑文明确记载:“南午芹、平原与南里薛为河东南支仁贵公正宗后裔。”
曾经的乡宁县城是一个坐落在万山之中“南北无二里,东西一条川,人饮泉中水,牛耕山上田”桃花源式的弹丸小镇。自从太上老君恐怕老君庙边的树木被砍尽烧光,可怜当地民生,拨动云头把他炼丹炉边的煤炭撒向鄂邑大地,顺口说到:“深的深,浅的浅,有的就在路边边。”于是乡宁便有了煤,有的埋的很深,有的埋的很浅,有的在路边上随手刨一刨便可拿回去烧。因为这些炭是太上老君用来炼丹烧的,所以乡宁的煤又特别好,从此享有"煤铁之乡"的美誉,因生产优质主焦煤久负盛名。
乡宁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西隅,东与临汾尧都区、襄汾县接壤,西隔黄河与陕西韩城市相望,南以运城河津市、稷山县为邻,北接临汾吉县,包围在其中的煤炭资源成为各家经济棋局的重要筹码,特别是以焦铁为主导产业的河津对乡宁的煤炭资源虎视眈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河津人祖祖辈辈喝着龙门的水,世世代代生在龙门、活在龙门、死在龙门,骨子里也就渗透了龙门的气息龙门的精神。
龙门精神是逆流而上时不畏艰险奋力前进,是身处逆境时决不言败毫不气馁。龙门气息是大事从容认真毫不含糊,对于小事则可以一笑置之忽略不计。所以河津人大都憨直明快勇大于谋,多于苦干实干而少于筹划少于算计。与河津人做生意,钱款及斤两往往会被免了零头;跟河津人喝酒,你却不可以藏奸耍滑,端起酒来你必须杯杯见底一饮而尽。因为河津人认为钱财上分分俩俩是小事,可以不计,但酒品即人品,人品是大事,是大事就马虎不得。从历史上河津与乡宁经济地域争端可见河津人小事不计,大事较真的性格特征。
河津与乡宁的分界线在很早以前应该是过了傍通峪的石瓮就进入了乡宁境内。但是,如今河津与乡宁的分界线向北延伸了五里之多。这五里之多是如何来的?据说当时双方对分界线有异议,争执不下,就各派一男孩相向而行,以男孩相遇处为界,结果河津的男孩跑得快,比乡宁男孩多跑五里路,最终河津与乡宁的分界线向北延伸了五里之多。在此次地域之争中,河津人占了上风。
一九九五年腊月的一天深夜,可涧村委办公室,被荷枪实弹的十余名保镖护卫着。办公室内,乡宁与河津两地的煤老板围着几张桌子拼成的会议桌在面红耳赤地争辩着,他们争论的是可涧煤矿的承包经营权。矛盾的焦点是两家的煤矿挖通了,势必引起地下资源的争抢。河津老板的目的很明确,争取抢到可涧煤矿的经营权,然后炸毁井巷,独霸资源;乡宁老板察觉到对方的居心叵测,为保自身及村民权益,必须给予坚决回击。
为此他们决定以出资金额多少来决定该矿的经营权属。于是双方调动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筹集资金,不一会儿双方面前的百元大钞堆成了小山,双方的老板面色紧张,尽管是数九寒天,仍挥汗如雨,他们顾不得擦汗,守在各自的电话机前,不停地发号指令,而门外仍有人背着大包小包的现金进来。此时天已快亮,乡宁的老板与河津的老板对峙着,双方身边的人越来越紧张,而源源不断的现金在面前越堆越高,刺激着双方高度紧张的神经,此时谁的资金链先断裂,谁就会在此轮竞拍中失败,从而失去这宝贵的资源。
最终,狡猾的河津老板终究敌不过富有的乡宁老板,河津老板拿着电话的手颤栗着,额头上满是汗水,他缓慢地扣上电话,身体一软,跌坐在椅子上。而乡宁的老板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笑着问:“咱们继续”河津老板低着头摆了摆手说:“算毬了,你们赢了”。针锋相对的竞拍结束了,而双方为了维护了自身的权益,当天动用的资金高达数千万之巨,几乎取空了乡宁各家银行的现金库存,成为当时的一大奇闻,在当地广为流传。在这一轮的资源争夺中,乡宁人棋胜一着。
王家岭煤矿位于山西省乡宁县和河津市境内,井田面积约占乡宁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联合工业场地选在山西省河津市,王家岭煤矿名为河津市的煤矿,实际吃的是乡宁的资源,因此乡宁一直有异议,因为国家在这个煤矿有很大股份所以一直未果。后来该问题得以妥善解决的原因,有人猜测河津方面在省里及中央关系较多,也有人分析实际情况是乡宁地方狭小,与河津相比交通不便且运距较远,不利于大规模企业运行,后经协商,解决了资源归属涉及的税利分成问题,争议最终得以解决。此番争执,双方可以说是打了一个平手。
虽然双方有争执,但历史上也曾有过“秦晋之好”的美丽传说。旧社会,岚峪沟属乡宁县寺沟村的富户景常新所有。景常新,当时是乡宁县一位知名的开明绅士,不但富裕,还是一个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闻名方圆几十里。1935年,景常新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河津南午芹东头(即现在的忠信村)的知识分子薛国贤,并把岚峪整条沟的470余亩土地当做女儿的嫁妆陪赠给薛国贤,从此,岚峪沟就成为乡宁县与河津县新的分界线。
解放后,岚峪沟归为忠信村集体所有。上个世纪60年代末,忠信村学习大寨治理虎头山狼窝掌的经验,全村人利用一整个冬天,把岚峪几百个坪畦进行了整修,去除了杂草丛木,用石块重新修砌了堰畔,翻挖出土地里的石块,把岚峪沟的土地整修的焕然一新。第二年,风调雨顺,种植的高粱玉米,获得了大丰收。如今,傍通峪也有了新的变化。傍通峪峪口高速公路桥飞架,峪底那原来的碎石小路变成了水泥公路,直通峪里,穿过石瓮,眼前出现的是将要兴建的一座水库。山谷里、山坡上,树木茂密,天空中,鸟儿飞翔。傍通峪近年来很少有人砍伐树木,神态环境恢复的很快。
你知道多少有关山西的故事阅读山西有趣的民间故事,同时能了解山西独有的民俗。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山西民间小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山西民间小故事篇1:画师比艺
山西省河津市僧楼镇南午芹忠信村村东有座龙王庙,原址在天涧下涧口的地方,创建时间无可考究,旧时明朝有碑文记载:当年古庙有正殿三间,后因山洪瀑发,庙被淹没。
龙王庙第二次重建地址在东崖地半坡间,时间不详,嘉庆十年(1805年)岁次辛卯仲秋重修过一次。后又因地理位置不佳,下暴雨时村中洪水爆发,灌进龙王庙,将龙王庙毁为一旦。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村人目睹破烂的龙王庙宇伤心,经乡老多方聚众商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号召全村老小捐资、捐物、捐地方,村民齐心用50多条骡子一夜之间把村东口低凹处垫起,作为龙王庙新的庙址。龙王庙建东口,当时只有正殿三间。后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岁次壬戌润五月初三日,重修献殿三间,增建两边耳房和东走廊,舞台和两边山门。龙王庙建成后,由我社画师薛佐唐和本邑绘士赵元福共同彩绘雕画,使庙宇焕然一新,村民喜悦之情,难以表达,特约蒲剧名家杨虎山戏班登台演出,予以庆贺落成。
龙王庙最引人瞩目的是那些壁画,庙里的壁画很珍贵。尤其是在龙王庙正殿左右的东西墙壁上,早年有两副珍贵的壁画:西墙上的一幅是五彩工笔下山虎,名曰:虎啸龙泉。山风吹动,松涛怒吼,斑斓猛虎,浓墨重彩,栩栩如生;东墙上的一幅是写意龙,名为:龙吟云起。祥云缭绕,龙头高昂,口吐火球,神龙见首不见尾,水墨国画,兼工带写,黑白对比鲜明,浓淡运用适宜。两幅画左右对称,画面大约各高5米,宽4米。
据老人们传说,当年在绘画时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正殿西山墙和东山墙彩画是龙王庙壁画的显眼地方,请了本村画师和本邑绘师赵元福各画一面。为了比试画工的技艺,在大殿走廊中间围上帐蓬,两个画师互不观看对方的设计和绘画技艺,只要求各显身手,限定时间完工,看谁能画出特色,画艺更高一筹。
正殿西山墙由本邑绘师赵元福丹青,绘了一幅猛虎下山,那猛虎威风凛凛,下山之势给人的感觉,它就是百兽之王,虎啸风生,给人们一种威猛无比的感觉。赵元福画得认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画揭幕后,人们纷纷喝彩。
正殿东山墙,由本社画师薛佐唐丹青,时在壬戌菊月。眼看西山墙的虎就要画成了,而东边画龙的薛佐唐却迟迟不动手,时间过去了好几天,他才开始画画。不过他胸有成龙,挥洒自如,点缀间云飞龙生,浑然天成。他绘了一幅龙哈雷起大型巨龙,看那生龙活虎,活龙活现,大气蓬勃的气势,真好像龙行云走,腾云驾雾大雨即将来临。尤其是点睛之笔,直把一条飞龙画活了,揭幕之初,人们不禁惊呼妙笔神龙!
两幅壁画,龙腾虎跃,栩栩如生,都得到了村民的赞不绝口。这两幅画在六十年代末保存完好。可惜后来龙王庙成了村里的机磨房,机声隆隆,面粉飞扬,年久壁画剥蚀蒙尘,庙墙也几经改造重建,壁画大部分损失。前几年村里的企业家重修了龙王庙,这两幅画由人民村张安太临摹修复,不过比原貌差了许多。
山西民间小故事篇2:白牛溪王通设教史载,春秋战国时期卜子夏的“西河设教”、隋末王通的“河汾设教”、明朝薛瑄在河津老城“南书院”的设教,三位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名气的河津文人,在龙门开坛设教,教书育人,传播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对当时的历史起到了举足轻重作用。正是因为他们播洒火种,薪火相传才是龙门的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繁衍,龙门的文化通过三次设教显得熠熠生辉,闻名天下,因此龙门历来就有“西河桃李满天下”之说。
“王通西河设教”,最初在龙门县城。由于隋炀帝无道,战火四起,他又离开县城迁移到现在的万荣县集贤村。后来又隐居在稷山佛峪东山的文中子洞,专心著述,潜心授徒,对《六经》进行重新修订。
后来王通来到距南午芹东社村(现忠信村)北约5华里的傍通峪永兴禅寺“白牛溪”讲学。王通设教数十年,由于倾注心血,加之他的教育思想符合现实,培养思路志在兴国运、倡兴邦。因此,声名远扬,引得四方学子前来求学,其门下弟子多时达数千人,比较有名是杜淹、李靖、房玄龄、魏征、陈叔达、董常、姚义、薛收、贾琼、窦威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大唐名臣和社会名流。所以“白牛溪”讲学影响最大。
南午芹忠信村傍通峪的永兴禅寺,即校注本清光绪五年《河津县志》记载的永兴禅寺,位于傍通峪内2里许的石瓮下的西山谷。因其天降雨时,云笼山峰,寺藏云中,故又名“法云寺”。该寺修建于唐天宝( 玄宗742——755)年间,毁于明嘉靖大地震。规模建筑物不详,没有留下历史记载。寺内的“白牛溪”遗迹可考。现在傍通峪的东边悬崖下,那股汩汩直流的细细的泉水,就是白牛溪的源泉。当年,永兴禅寺香火旺盛,不仅拥有南米沟、北米沟、寺沟峪几百亩山坡地,而且在傍通峪口还有30亩官地。可见,当年永兴禅寺水丰粮足,地理位置幽静,可谓文中子王通讲学的最佳场所。他在永兴禅寺广招贤良,白牛溪边聚众讲学,传授文化以及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永兴禅寺白牛溪由此而著名河东。
山西民间小故事篇3:太原柳巷的由来柳巷,位于太原市中心的商业闹市区,是个购物的街区,是太原的“王府井”、“铜锣湾”式的商业步行街,也是太原市一条历史悠久最繁华的商业老街,具有三百多年的商业历史,拥有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夜市,日人流量多达二十余万。大凡外乡人到太原市出差旅游时,都要在柳巷里走一走,用心体味一番晋商的遗风。
说起柳巷来,那在太原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街道之一。它繁华,繁华到百货俱全、店铺栉比、一家接着一家;它热闹,热闹到人流熙攘、接踵摩肩、络绎不绝;它古老,古老到没有一个人能说清它究竟问世于哪一朝、哪一代。至于这条街为什么要叫柳巷似乎也成为一个谜,难觅真谛。不过,在老柳巷人的口中,却代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明朝皇基的开创者朱洪武——明太祖,在北伐灭元的战争中,挥戈直指元军的军事要塞——太原。驻扎太原的元军,凭借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优势,以逸待劳,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将军常遇春,为了解守敌详情,遂亲自化装成樵夫,混进太原城卧底。不料,事不机密,常遇春的行迹被元军探子探得 。当他刚刚穿过太原城东门外的桥头街 ,混进朝曦门时,就被元军伏兵四面包抄。常大将军急迫之中,杀开一条血路,拐入城墙根下的一条小巷,钻进巷北的一个破旧小院。
这所残颓的小院里,只住着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妇人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残杀,儿子又被元军抓夫,一去不归。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统治者。她见这位樵夫被元兵追杀,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进了后院的柴垛中。追兵闯入院中搜寻,柳氏装聋作哑,将他们哄走。
常大将军获救后,深谢老人救命之恩。临别时,他顺手摘下院中树上的一根柳枝,交给柳氏说:“老妈妈,这里不久要打仗了。为不使您老再遭战火,请把它插在街门上,明朝大军见到柳枝后,便会尽心保护。”
不过几日,明军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见战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邻难逃战劫,遂走家串户,告诉众邻,各取柳枝插于门首。由于常遇春深清了城中敌情,安排了内应坐探,明军里应外合,迅速拿下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军士兵,按常大将军的命令,看到门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护,秋毫无犯。
战后,众街坊为了感谢柳氏,也为了纪念太原的光复,便把门首的柳枝,植入门前街畔。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发芽、吐翠。插入街头巷尾的柳枝,随着时光的推移,长成了小柳树、大柳树、老柳树。从春到夏,从夏到秋,这条不起眼的小巷,绿柳成荫,枝条烟娜,凉爽惬意。于是,一个美丽的街名“柳巷”,来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传说,往往揭示着历史。据地方志书的记载,柳巷起初并不是一条繁华的大街,而是一条院落破旧的市井小巷,居住着饱经风霜的穷苦市民。是清光绪帝中叶的那一场大水患,淹没了城南和南关城的商市街巷,商贾们才逐渐向柳巷、桥头街一带迁转,使这条僻静、萧条的小巷,变成店铺毗连、行商坐贾云集的闹市。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的二十多年中,柳巷的商品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太原当时的商业中心。“大隆祥”、“庆记”等五大绸缎庄,在这里竞争;“大兴茂”、“志成”、“福利生”、“庆华源”、“履华新”等鞋庄 ,在这里角逐 ;“中华”、“中德”、“顺天立”等药行 ,在这里争衡 ;“恒隆源”、“东方德永”、“近亿号”、“三和兴”、“三义永”、“稻香村”等菜店、茶庄、点心铺、水果铺,在这里发迹。享有盛誉的“正大饭店”、“晋隆饭店”,在这里新建洋式楼堂,烹炒中西大菜,经营豪华旅馆,达官贵人多下榻消遣于此。
柳巷商市的畸型发展,急速膨胀,使不少京津豫冀的商贾们也慕名接踵而至。津商黄厚甫在河南经营的“华泰厚”服装业,在柳巷开办了太原的“华泰厚”;天津著名的“乐仁堂”大药店,在柳巷建立了“乐仁堂”分店;冀贾两兄弟集资,也在柳巷一隅,经营起“双合成”食品店;……一时间短短的一条柳巷,变成了寸土寸金的商业大闹市,云集了四五十家商铺。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叶,日本侵略军践踏了太原,柳巷的店铺纷纷倒闭,商贾大都破产,一派调蔽萧条的景象,直到太原解放前夕,都难以恢复往日的元气。
是新中国的诞生,挽救了濒临灭顶的太原商业和商市柳巷,使古老的柳巷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80年代以来,老商号迅速恢复,新商店急速增加,商品之丰盛,种类之齐全,成交数额之巨大,超过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问巷北之唐槐,你经历了千余载沧桑,问巷畔之明柳,你经历了数百载磨难,可曾见过如今之盛世你倾诉吧,向涉足于柳巷的每一个中外游人!
夏禹时建古冀国,称冀邑。
隋唐时期,庙宇林立,僧侣众多,改称僧楼。
元明时期称楼里镇;
1949年,归河津县第三区政府管辖。
1953年7月划乡,今僧楼镇分为南午芹、张吴、北王、僧楼、方平五个乡。
1956年3月,合并为南午芹、张吴、僧楼三个乡。
1961年5月设僧楼、张吴两个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改人民公社为乡。
2001年4月原僧楼乡、张吴乡合并为僧楼乡。
2002年4月15日撤乡设镇,下辖24个行政村。
煤炭资源整合的转型发展深入人心企业力促转型升级
本文2023-10-20 14:27: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