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有练这个姓氏吗
有的。
《姓苑》记载,始姓者乃唐代武将东何,贞观年间任总管府录事参军。贞观十九年(645年),为朝廷立下战功,唐太宗以“精练军戎”封岐山侯,赐姓「练」,代代相传。据此,练姓有1300多年历史。
综合清代《练氏宗谱》、清光绪《嘉定县志》及民国《嘉定县续志》的记载,自东何获赐改姓练,其後裔於唐至明初各朝皆任官职。明建文四年(1402年),练子甯官至御史大夫,侄儿练达任嘉定县令。惟练子甯等人於靖难之变中反抗燕王入京夺帝位,後被断舌而死,并诛连九族。练达投河自尽,其妾生之儿改姓「侯」名「居练」。侯居练痛心疾首,训令後人切莫当官,故其後300多年间,纵使不少後人考获举人、秀才,甚至进士,皆无当官记录。至清乾隆中期,朝廷为「靖难之变」受屈者平反,练氏後人方纷纷恢复练姓。
练姓的来源和历史如下:
来源:
练(Liàn)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源出自东姓。
历史渊源:
练何,(公元598年戊午至公元668年戊辰),字子俊,本姓东,乃伏羲后裔。粤稽洪荒甫辟,生民浑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兴帝,号伏羲,伏羲氏以木德王其姓风氏。民之有姓,实自此始。厥裔羲仲,帝尧时,命掌东方,青阳之令,易风姓为东方氏,取义青阳,曾称济阳为郡。
东方氏三传有东不訾者,盖帝舜七友中人,居太原墟,因帝呼为东友,即更其覆,而仍相传为东,由居太原,故又易其郡为太原。东不訾九十六代嗣裔东何,乃汉仕郎中泾州东富公二十七代元孙,本贯河北道怀州河内县赵寨里(今河南省沁阳市紫陵镇赵寨村),以河内为郡。
公智勇超群,於唐贞观时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诏与李绩伐高句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农历五月十七日),献火攻策辽东城,(史书又称辽州)遂破之,有功回朝。
於贞观十九(645)年十月戊午日(农历十月廿三日),在临渝关的汉武台刻石记功会上,唐太宗以“精练军戎”之誉,赐姓练,封岐山侯,封三世恩荣世袭骑尉将军。
钦差大臣兵御尚书大总管李绩赞曰拜题:“舜友贤裔,岐山侯第,贞观恩及, 赐姓启宇,诗书冠冕,诒谋济美。”妣赵氏,封一品夫人,与夫合葬於怀州河内县紫金坛(今沁阳市神农坛)。
·赵倡文· 练姓由李世民亲自赐姓而来,练姓祖根在沁阳。赐姓在古代可是大事,一般是由天子为褒奖有功才赐姓。那么,练姓始祖究竟有何功德,会被李世民赐姓呢?这还得从隋唐之际征讨高句丽说起。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在战乱中逐渐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控制。建立在这一土地上的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国不断坐大,尤其是高句丽,经过四五百年的发展,到隋朝时,已成为地区霸主,他地跨鸭绿江两岸,西至辽水,领有今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之地。 高句丽虎距东北,俯瞰中原,令隋王朝忧心忡忡。隋炀帝曾说:“譬如天上止有一个日照临,莫不宁帖;若有两三个日,万物何以得安?”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隋炀帝在慑服北方劲敌东、西突厥后,便将兵锋转向了高句丽。然而,令隋炀帝没想到的是,他兴师百万,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却都已惨败而告终。这三次用兵,加重了隋王朝民众的兵役徭役负担,使民众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隋王朝也由极盛而骤亡,隋炀帝本人也因此成为千古暴君。 唐王朝建立后,也不能容忍高句丽的存在,但由于江山未稳,不便用兵,倒也和平相处了几十年。等唐太宗李世民坐稳江山后,征讨高句丽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唐太宗看来,之所以要征讨高句丽,一方面是高句丽经常欺负周围的小国,严重威胁到中原王朝的安全,另一方面,他与隋炀帝一样都有一个远大的志向,那就是高句丽占领的“辽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土地,一个有为的君主,就必须将她收复回来。史书记载,唐太宗曾说:“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雠,为高句丽讨弑君之贼。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将士之余力,平荡妖寇耳。”也就是唐太宗说,辽东自古就是我们的领土,只是后来被他们占领了。隋朝几次想收回来但都失败了,有无数好青年因此而丧命。现在高句丽依仗地势险要目中无人,我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日夜想着如何复仇。现在天下都平定了,还有这个地方没有平定,此时不平,更待何时? 当然,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深知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前车之鉴,他不打无把握之仗,经过长时间的筹备才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三十日,李世民命太子詹事、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出柳城,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以舟师出莱州,左领军常何、泸州都督左难当副之。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趣平壤,以伐高句丽。自己则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的二月十二日,像隋炀帝一样带领文武大臣御驾亲征。练姓的得姓始祖东何也在征讨大军之中。
东何,字子俊,世居河内,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沁阳市一带。由于他才思敏捷、智勇超常,带兵带得好,被唐太宗李世民委任为总管府录事参军,负责训练兵勇。这次李世民亲征,东何就带着经他训练过、被称为“铁骑”的数千精兵,在李世民帐下听命。 虽然唐太宗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可高句丽早就有与中原王朝一决高下的野心,经过这些年备战也确实不是好惹的。唐军在取得盖牟城之战的胜利后,就在辽东城受阻。 能否顺利攻下辽东城,对于唐军这次军事行动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知道隋炀帝三次亲征都止步于辽东城,唐军如果攻不下辽东城就将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征讨将归于失败。因此,李世民非常重视这次攻城行动。 五月十日,李世民率大军度过辽河,在辽东城外与李勣会合后,就下令拆除桥梁,以坚定士卒与敌死战、攻克辽东城的决心。虽然唐军将辽东城重重围困,可一连攻打数日还是不能攻克,李世民是心急如焚。 五月十七日,东何带领自己的数千“铁骑”跟随李世民亲临攻城前线。五月的天,本来又闷又热,可此时却有阵阵西南大风吹来。东何见状即向李世民献计:“陛下,臣以为,欲破此城,宜借此时的西南风用火攻城。我带领骑兵,备足火种、火药,到西南角把引火之物射入城内,火借风威,风随火势,胜似十万雄兵。然后由李勣元帅派兵登城,何愁此城不破!”
此时辽东城的高句丽守军为防御唐军的抛石车,在城楼上用木头修建了许多战楼,也非常适合火攻。李世民于是批准了东何的建议,让他带领自己的手下火攻辽东城。 东何受命后,带领手下精兵,冒死突进到辽东城下,随着风势一起发射火箭,点燃了辽东城的西南城楼。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整个辽东城大火延烧,成为一片火海,被唐军攻破。此役杀敌过万、俘敌万人、俘获百姓男女四万口、缴获粮食五十万石。 终于打下隋炀帝三次都未能攻下的辽东城,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患,晚上李世民登临城头,仰望当头明月,俯瞰营帐林立、灯火万盏,不由心情豁然开朗,诗兴大发,咏《辽城望月》一首。诗曰:“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渐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丸都,伫观妖氛灭。”在咏诗之余,李世民心中也牢牢记下了献火攻之计的东何。 这次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虽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到了九月份,辽东地区寒霜早降,草枯水冻,加之军粮将尽,士马难以久留,李世民不得不于九月十九日,在未完成既定目标的情况下下诏班师。 十月十一日,唐军到达营州,就是现在的辽宁朝阳,以太牢(牛、羊、猪三牲全备)之礼祭奠战死将士。二十一日李世民率军进入临渝关,即今山海关,皇太子李治自定州前往临渝关接驾。廿十三日到达汉武台,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昌黎县碣石山上的仙台顶上,刻石纪功。在隆重的庆祝仪式上,李世民回顾几个月来的征战经历,还是觉得攻克辽东城意义重大,东何是役功不可没,便下诏封“精练军戎有素、献火攻策有功”的东何为岐山侯,赐姓为“练”。后李勣做赞称颂。赞曰:“舜友贤裔,岐山侯第,贞观恩及,赐姓启宇,诗书冠冕,诒谋济美。”东何也就成为练姓的得姓始祖,改叫练何。后来练何还把李勣的赞词作为子孙后代的排行字辈。 练姓自得姓至今已1370周年,练姓繁衍生息,已传57世,后裔分布海内外各地,近千个聚居地,人口约29万,在中华姓氏人口排名中位列第251位。
近年来,练氏后人不仅将每年的农历十月廿三日定为“练诞节”举行祭祖活动,而且还根据《练氏族谱》记载,到河南省沁阳市寻根。《练氏族谱》记载,练何死后葬在县西北20余公里的紫金坛上,二世、三世及四世死后葬在三尖山和芝岭。练氏后人查阅《怀庆府志》、《沁阳市志》等文献资料,发现紫金坛、三尖山、芝岭三地均在今沁阳市紫陵镇境内,与《练氏族谱》记载相符。紫金坛已于1999年改叫神农坛,因此,练氏后人认定神农坛就是练姓始祖练何的仙居之地。
广东。
根据查询族谱网得知,练姓氏位于广东最多。全国有将近19万人姓练,其中超过四成分布在广东。在镇江,练姓人口大约有110多人,是镇江的熊猫姓氏之一。而在宋朝时期,练姓大约有1万余人,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苏、广东一带;明朝时期,练姓大约有1万3千人,当时江西成为练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练姓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福建、江苏、安徽、湖北等地。
姓氏是指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它通常由一个或几个字组成,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中国真有练这个姓氏吗
本文2023-10-20 14:07: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