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韩信死前有没有子嗣,如今有韩信的后代吗?
在西汉历史上,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
他是淮阴(江苏省淮阴县)人,当时他作为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南征北战,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霸王项羽的楚军,无一败绩。
韩信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并成长为一名开国功臣。
尽管韩信有这段辉煌的人生轨迹,不过他由于功高震主,最后还是遭到了汉高祖刘邦的猜疑。据《史记》记载,刘邦的老婆吕后乘机与丞相萧何谋划,把韩信抓起来杀掉,还诛杀了韩信三族。
韩信这位古今少有的常胜将军与开国功臣,最后在晚年时候被刘邦处死,着实令人感到惋惜。
2000多年以来,历代的人们都以为韩信已经绝后,事实难道真的如此吗?但令人宽慰的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非常幸运的是,当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将他的幼子带走,因此躲过了一劫。当时这位名叫韩修的幼子还没有长大成人,父亲便遇害,他从此成为了孤儿。
在当时那个特殊的时代,只有南越国保持着一定的自治,因此只有在那里可以保证韩修这位将门之后生存。韩信的一位门客便将韩修千里迢迢带到了南越国生存了下来。
在韩修成年之后,他迎娶当地女子开枝散叶,同时也让韩信的血脉得以延续下去。
这段历史直接导致今天很多两广一带的老人自称韩信的后人。据这些老人讲述,当年为了避免被他人告发,韩信后人还将自己的姓氏改为“韦”,因此在西南地区很多的韦氏宗祠中,都可以看到韩信的雕像。这些“韦”姓人被当地人成为“韩韦”。“韦”这个家族在隋唐时期便已经成为当地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家族。
如今,“韦”这个家族的族人已经遍布西南地区,甚至在东南亚还能看到这些身影。很多“韦”姓人甚至将自己的姓氏重新改为韩,还修韩式家谱,以此来祭奠自己的先祖。
对此,有的人说:“他们显然是在作秀”。但这些人没考虑过,对于中国人来说,祖先可不能随便拿来开玩笑的,更何况人家还有家谱为证。
如今,“韩韦”后人们依旧坚持祖先定下的规矩,那就是不反叛、不独立,所以“韦”这个家族在两广一带延续了一千多年。
韩信作为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大将军,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他在军事上基本上没有对手,可惜最终还是死在了吕后的手里。那么韩信死后,他的子孙后代有没有活下来呢?
根据《史记》记载,韩信满门被杀,没有子孙活下来。很可惜的是,从《史记》的记载上来看,韩信的后人应该都被杀光了。当初刘邦平定了天下,功高盖主的韩信被封为了齐王,后来被改封为楚王。刘邦为了饶韩信一命,以谴责的方式,将韩信降为淮阴侯。
可是韩信是政治上的白痴,他哪里懂刘邦的意思,甚至对刘邦心生怨怼。刘邦舍不得杀韩信,不代表其他人舍不得。当时韩信偷偷的准备着谋反的事情,吕后觉得不对劲,就和萧何联合在了一起,把韩信骗到了宫中,用乱棍给活活打死了。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史记》韩信死了以后,吕后为了斩草除根,居然把韩信三族都给灭了。这三族里面,当然包括了韩信的子孙后代。也就是说,韩信被杀以后,他全家都被吕后斩草除根了。那么韩信就没有后代流传下来,实在是比较可惜的一件事。韩信的出身,我们不得而知,韩信的子孙后代,我们又找不到下落。在历史的烟尘中,韩信就好像是上天派下来办一件大事,办完事情就被上天给收走了一样。
根据广西京兆堂《韦氏族谱》来看,韩信还真的有后人活在世上。这是一份比较令人吃惊的爆料,从《史记》上简短的描述来说,其实我们可以认定韩信全族被灭,后人自然也无法逃脱。但是京兆堂《韦氏族谱》中却记载了另外一个版本。当初韩信的儿子被韩信的门客萧美给藏匿了起来,门客知道萧何跟韩信的关系不错,韩信被杀完全是吕后一手主导的。何惊呼:信尚有后乎?
中国不可居矣!急逃,南越赵佗必能保此儿。何乃修书遣客携韩信公幼子至南越暗曰: 此淮阴侯幼子,公善视之,以延淮阴宗祠。赵佗素仰韩信公威名,重萧何之情义,同意抚养韩信公幼子,因取韩字右边为韦姓!---《韦氏族谱》门客萧美前去跟萧何攀谈了一番,萧何一提到韩信的死,就泪流满面,觉得这是天底下最大的冤案,这个时候,门客萧美才认定了萧何跟韩信关系是不错的。
所以门客萧美就将韩信幼子尚在的事情告诉了萧何,萧何大惊失色,认为汉朝已经容不下韩信的儿子了,所以就把韩信的儿子送到了南越国,他认为南越国王赵佗,肯定可以保住韩信的儿子。所以萧何便吩咐蒯彻、萧美将韩信的小儿子送到了赵佗那边去,并且给赵佗写了一封信。
赵佗得知以后,便收留了韩信的小儿子。为了保证韩信的血脉不断,他们家取韩字的一半韦作为自己的姓氏,自此在广东、广西一带繁衍生息。韦滢就是韩信的小儿子,他长大以后,文武双全,在19岁的时候,被赵佗分封到了滨海地区,此后世代都是这里的首领。
京兆堂《韦氏族谱》的真实性有没有佐证呢?这份族谱里的记载,无疑给韩信后人的命运,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份族谱上的记载是不是真的。要分辨这份族谱的真实性,其实只需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第一、有没有证据证明韩信的门客曾经藏匿过韩信的小儿子?目前还没有。
第二、萧何给赵佗写的信,有没有在其他方面得到佐证?虽然没有直接看到萧何的信件记录,但是韩信刚被杀,萧何家就被刘邦派500甲士给围起来了,可见犯了大错,这从侧面可以佐证萧何极有可能在韩信的事件上动了手脚。
第三、蒯彻和萧美带韩信幼子前往岭南。宋朝挖水井的时候,发现一个古碑,上面写着一句谜语诗:汉代功臣铭,隐在秦城井。这或许是印证之一。
第四、韩姓改为韦姓。这方面的记录那就比较多了,在岭南当地,很多韦氏家族的族谱中,都有将韩姓改称韦姓的记录。第五、子孙后代是否为土官。岭南地区韦氏在当地世袭土官,是有明确记录的。而且他们留下的碑文里,也有自称自己是韩信后代的记录。通过这几方面的探讨,我们会发现,这份《韦氏族谱》所记录的故事,真实性虽然没有得到确凿认定,但是也有了一定的佐证。只等后人继续寻找新的证据来证明或者推翻它了。
总结:韩信死的的确愿望,没个后代说不过去。说实话,没有韩信的话,刘邦压根就夺取不了天下,首先项羽这一关他就过不去。因为项羽军事能力太强,世上能对付项羽的,只有韩信。当初蒯通劝说韩信自立的时候,韩信却表示刘邦对他有恩情,他不能背叛刘邦。正是因为这种恩情作祟,使得韩信错失了夺取天下自立的机会。
由此可见,刘邦要感激韩信,大汉朝的建立也多亏了韩信。可就是这么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功臣,最后却被吕后设计杀害。的确非常让人头疼。为此韩信没有留下个后代,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我们姑且还是相信《韦氏族谱》的记载吧,好歹让这样的英雄,给后世留下一点念想。
参考资料: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正月,淮阴侯韩信被人告发谋反,吕后与相国萧何遂设计诱杀之,并“夷信三族”。韩信既然被夷灭三族(父族、母族、妻族),那么,他还有后人吗?据史料所载,韩信还真有后人传世。
前196年正月,吕后同相国萧何诱捕了淮阴侯韩信,杀之于长乐宫钟室,并夷灭其三族。韩信门客冒死将韩信遗孤藏匿起来,然后悄悄去谒见相国萧何,请求相国大人帮忙救孤。萧何虽然参与谋杀韩信,但那是为自保而表忠心,二人毕竟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旧情。萧何大概是出于愧疚,决定出手救下韩氏孤儿。他觉得孩子留在帝京长安终难幸免,而且中土亦不可久居,越远才越安全,于是他想到了南粤王赵佗,遂急忙修书转托远在边陲的赵佗援手。
赵佗祖籍为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人,原为秦南海郡(治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仓边街附近)龙川县(今广东龙川县西南佗城)县令,秦二世时接任南海尉。赵佗趁秦末天下大乱之机,据南海而自立,自称南粤武王。前196年,赵佗接受汉高祖的招抚,受封南粤王,成为大汉的藩臣。赵佗归汉没几天,便接到了萧何拜托救孤的书信。他阅信后,感慨道:“淮阴侯当初不听蒯彻(背汉自立,与楚汉鼎足而王)之言,人臣之义固然;只是未能如留侯张良那样,托言跟随赤松子游而离去,被杀也不意外,可实在是太冤枉了!”山高皇帝远的赵佗很是仗义,毅然收养了韩氏孤儿。韩儿成人后,赵佗担心其遭祸,遂让他去其“韩”姓之半而为“韦”氏。托赵佗之福,韩信总算是留下了一丝血脉。
淮阴侯韩信剧照
后世史家一般都认为韩信子嗣绝断,然而根据明朝遗老来集之所撰的《倘湖樵书》,人们却赫然发现韩信幼子韩修却逃过一劫。在韩信被吕雉骗至宫中时,一位门客发觉事有蹊跷,感念于韩信平时的厚待,便乔装带着三岁的韩修出逃。待事件平息后,该门客将韩修秘密送至丞相萧何府上。对萧何而言,自从与吕后骗杀韩信后,他一直愧疚不已,如今得知其还有子嗣留存,于是主动安排心腹将其送至南越赵佗处抚养。
《倘湖樵书》乾隆年间重刻版
不得不说,这是最正确的选择。毕竟在西汉初年,只有赵佗统治下的南越地区还能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这样才能为韩修生存下去提供便利。等到萧何使者说明来意后,赵佗当即答应下来,毕竟他对韩信的事迹仰慕不已,如今有机会照顾其幼子自然不会推辞。赵佗为避免韩修被人暗害,特意准许其在宫中居住。
成年后,赵佗又亲自安排韩修迎娶当地女子,使韩氏血脉开枝散叶,一代代流传下来。为避免被人告发,韩修将子孙的姓氏由 “韩”姓改为“韦”姓,因此如今两广地区有很多韦氏族人自称是韩信后裔。在这些韦氏宗祠中,基本都会在先祖韩修身旁供奉南越武帝赵佗的塑像或是神位,以纪念其当年搭救之恩。
南越武王赵佗雕像
到隋唐时期,广东的韦氏家族逐渐繁盛起来,隋炀帝杨广加封韦氏子弟为当地刺史,由于岭南地区和中原路程遥远,刺史几乎相当于土皇帝,还能家族世袭,权利极大。唐朝时,韦氏族人继续为官,后来虽曾遭遇过重大打击,但所幸未株连全族,剩下的人继续做官,慢慢又繁衍开来。从这里不难看出,韦氏族人能够长期受到朝廷重用,说明他们的确能力突出,而能够在受打击后快速恢复,则说明他们在当地根深蒂固,实力不容小觑。
隋炀帝杨广剧照
宋朝时,韦氏已经发展成为广东豪族,虽然远离中原但仍铭记先祖留下的家训,非常忠贞爱国,从没有过自立为王的想法,他们老老实实地接受册封,以大宋官员的身份管理当地军政事务,可谓是爱国英雄。为了避乱,他们逐渐迁徙至贵州,韦氏族人逐渐迁至广西,宋仁宗赵祯下诏封其为世袭东兰土司,该职务一共延续八百六十六年。
韦氏族人祭祖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壮大,韦氏族人已经遍布云、贵、滇及两广地区,甚至远达东南亚,不过基本都会说一口的“土广东话”。由于时代已经不同,越来越多的韦姓人氏又纷纷改回韩姓,还和韩氏互认宗亲。有人批其作秀,但韦氏族人却骄傲地表示自己确确实实是英雄后裔,家谱经得起查验。
参考文献:
《倘湖樵书》
《史记》上记载,韩信被萧何和吕后骗到长乐宫钟室杀害,韩信的族人也全部遭到诛灭。
按正史的说法,韩信是没有后代的了,可事实上有没有呢?答案是肯定的,韩信有后代。因为本人曾经听过韩信的后人讲起过,他们祖宗的 历史 ,并拿出族谱证明。
韩信的当年
汉高祖刘邦能得天下,离不开韩信、萧何、张良三人。韩信当年是在项羽军队里做小喽啰的,后来在一次机会中,被伯乐萧何看中推荐给刘邦,自后追随刘邦打天下。
韩信展现出超人的军事才能,所向披靡,项羽就是败在他的“四面楚歌”战术中的,最后被迫自刎于东江边。
当年韩信是很年轻的,到死时才35岁左右。韩信因为年轻难免气盛,他给了刘邦一种不安全感,或者说胁迫感。当时打项羽就是他和刘邦讨价还价的去干的,所以等刘邦坐稳江山后,就拿他开刀了。
刘邦先是逐步削减韩信的兵权,最后让吕皇后出马去杀韩信,目的是规避天下人的闲话,说刘邦杀大功臣。
就这样,一代名将在萧何的召唤下,走进了吕后为他布置的陷阱。
后人曾经评论,以韩信的聪明为什么还会上当呢?其实我觉得,不是韩信笨而是他也知道是有去无回的,在刘邦对他一系列的降职压制中,他已经明确的知道刘邦要对他动手了。
他能被骗去长乐钟宫,完全是他自愿的,因为他想着皇帝有了杀心逃也是没什么意义,第二方面,这个召唤不是刘邦下达的,是自己的恩人、伯乐萧何下达的,萧何开了口,明知道死也要前往了。
后人逃脱
既然韩信知道刘邦要杀自己,知道自己有去无回,肯定也知道刘邦会动他家人的,所以我估计他去长乐宫之前,应该已经对家人有所交代的。
果然,韩信家人们看到韩信没有如约定的时间归来,立马行李都不带,快马奔逃!
刘邦动作也不慢,军队随后就赶来追杀了,那些没的及走的,或者走的慢的,全部被诛杀了。
据《倘湖樵书》记载,韩信的亲信家将带着韩信的儿子韩修逃脱了。
韩修一路逃,后面追兵一路追杀,最后被追到一条大河边,没有地方逃了。眼看追兵就到到达,韩信家将急中生智,立马脱下衣服扔在河边,躲进附近的竹林里。
当追兵赶来后,认为他们是往河里游泳逃走了,便往河里猛射箭,操作完毕后,追兵就回去交差去了。
改头换姓
逃过一劫的韩信后人,开始往广西方向继续逃生,据闻最后是在广西扎根下来,那时为了躲避追杀,他们把姓氏“韩”的一半去掉,改成了姓韦。
从此,以韦姓自称的韩信后人,开始开枝散叶,一直传承到福建、广东等地。
现代的韦氏很多都是祭拜韩信的,在广西的韦氏族谱里记载着,韩信就是他们的祖先。
他们祭祖时有一个明文规定,什么菜都可以吃,只有竹笋不允许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在竹子的庇护下才逃过一劫的,竹子对他们有恩。
当然,韩信肯定是有子孙的。
史书中记载的内容虽然少,但该记载的终归还是记载了。
就比如有关韩信结局时所记载的内容:
这里虽然主要描述的是韩信最终怎么被吕后处死的事,但在韩信被杀后,却还是补录了这么一条“夷信三族”。
另外在《高帝纪》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因此可以明确的说,韩信不仅有他的妻子、小妾,还有他的孩子。
毕竟既然是要“夷三族”,那就首先要求韩信是要有“三族”的。
而所谓的“三族”,虽然说法比较多,但主流的说法依然是指的“父族、母族、妻族”,因此韩信必然是有同族亲人,也有母亲那边的亲人,更有自己的妻子。
所以韩信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孩子呢?事实上韩信该有的亲人都是有的,尤其是韩信在发达之后连仇人都愿报答的情况下,远方亲人又怎么会不来投奔他呢?
只是可惜,随着韩信晚年的凄惨结局,韩氏一族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根据《史记》记载,前196年,韩信因牵涉陈曦叛乱,被吕后诛杀长安长乐宫钟室,并夷三族。也就是说,韩信的后代被全部诛杀,没有留下后代。此后东汉班固的《汉书》,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沿用了《史记》的说法,没有其后代的描述。
不过根据一些野史,以及广西韦姓家谱的记载,韩信被诛杀后,3岁的幼子被曾经的谋士蒯通藏匿,后交给萧何,萧何于心不忍将其幼子转送至南越王赵佗,其后世子孙以韩字的一半韦字为姓,开枝散叶。
以我判断,韩信没有后代,既然韩信被萧何诱骗而遭诛杀,可以说萧何是吕后诛杀韩信的帮凶,蒯通不可能将幼子交于萧何,妥当的办法应该是交给跟韩信有交情的张良。
另一点是在古代,叛乱之罪是最严重的罪行,夷三族还是轻的,严重的要夷九族,并验明正身。韩信生活在长安天子脚下,有3岁的儿子不可能不知道。
萧何受到刘邦的猜忌,以贪污、霸占田地自取污名来确保自身富贵和家族利益,他不可能因保护韩信的幼子引火上身。
那些认为韩信有后,只是美好愿望罢了。
有韩磊
韩信被吕后处死之后,韩信的后人是什么下场?
关于韩信的后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韩信被杀后,他的长子和三子改姓魏,逃到今天的广西地区当隐士。二儿子改姓卓,从朝鲜逃到了日本。
另一种说法是,根据京兆堂所写的《魏氏家谱》,韩信被杀时,其最小的儿子韩婴,当时只有三岁,被一个心腹藏起来。后来,他被托付给萧何,被萧何送到南越国,改姓魏,被赵佗收养。
那么韩信的儿子很可能不在 "夷三族 "之列,否则他不可能这么容易逃脱。但如果是这样,第一种解释就被排除了,韩信的妻子一定在被杀之列。虽然韩信是被萧何和吕后杀死的,但萧何更同情这个孩子,他带走了这个孩子,但过了一段时间,萧何也觉得不安全,因为刘邦并不信任萧何。
如果以上关于韩信后代的传说是真的,那么韩信的儿子很可能不在 "夷三族 "之列,否则他不可能这么容易逃脱。但如果是这样,第一种解释就被排除了,韩信的妻子一定在被杀之列。虽然韩信是被萧何和吕后杀死的,但萧何更同情这个孩子,他带走了这个孩子,但过了一段时间,萧何也觉得不安全,因为刘邦并不信任萧何。
所以如果孩子一直在萧何的家里,迟早要被发现,萧何一直在想,那应该把孩子送到哪里去?但现在是汉朝,该怎么办呢?萧何突然想起了一个人,那就是南越王赵佗。萧何不是一个有人性、有良心的人。他违背自己的意愿,杀死了把他当作知己的朋友,心里肯定很痛苦,很着急。因此,即使他真的隐瞒并保存了韩信的遗孤,也是合理的。因为韩信被灭门了,所以他没有后人。基于这种情况,韩信的后人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现在我们来谈一谈萧何。刘邦称帝后,萧何被刘邦提拔为汉朝的丞相。而萧何在丞相的位置上兢兢业业,疲于奔命。
江西豫章郡。
「韩」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因邻晋水,叔虞之子燮(音谢)继位后,称为晋侯。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于韩原(陜西韩城),其后逐有韩氏。二;以国为氏。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三家分晋以后,于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新郑县)。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攻灭。国族后人有的以「韩」为氏。三;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后改为汉字单姓「韩」氏。四、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五、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堂号
"泣杖堂":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姓堂号也为"颖川"、"南阳"。
韩非:(?~前234)战国时韩国的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辩说,与李斯同受业于荀卿。曾以书谏韩王而不见用,于是发愤著书五十余篇,号为韩非子。文章峻严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后秦王攻韩,韩王遣非使秦,为李斯所谮,下狱而死。
韩信:(?~前196)淮阴人,年轻时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后助汉高祖伐魏、举赵、降燕、破齐,封为齐王,后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伪作云梦之会,擒置咸阳,降封淮阴侯,终为吕后所杀。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儒辟佛老,文章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称为昌黎韩愈。卒谥文,宋代元丰年间追封为昌黎伯,世称为「韩昌黎」。门人编次其诗文为昌黎先生集。韩湘子唐朝韩愈的侄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世传其学道成仙,为八仙之一。尝于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九˙广动植之四。或称为「韩湘」。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宋延安人。高宗时,平苗傅、刘正彦之乱,破金兀术于黄天荡,名重当时,称为中兴第一功臣。后以秦桧主和,罢其兵柄,乃口不谈兵,隐居西湖,自号清凉居士。卒谥忠武,孝宗追封蕲王。
按照官方史书上所记载,韩信最后的结局,是被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死后又被夷灭三族。一般情况下,所谓三族,是指父亲一族、儿子一族和孙子一族,当时韩信的年龄差不多在36岁,在古代这个年龄有孙子是比较正常的情况,但有重孙的可能性却并不大,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说,韩信应该是绝后。
但是,在民间一直有种传言,说是韩信并没有绝后。当时韩信被杀时,他的小儿子,也就是刚满三岁的韩潆(也有说韩天贡)刚好在他的门客蒯通家里玩,蒯通非常同情韩信的遭遇,也愤怒帝王家的无情,就冒着风险将韩信这个儿子给藏了起来。
后来,蒯通因为自己也面临被刘邦打击,就偷偷将韩信的这个儿子送给萧何,让其帮忙照顾,由于萧何对韩信之死心有愧疚,毕竟当年韩信是他骑马追回来的,不然哪有如今的杀身之祸?而且如果不是韩信对他的信任,也不至于被诱杀长乐宫。于是,萧何决定保住韩信这唯一的血脉,便偷偷将这个孩子送给南越王赵佗收养。
当时,南越地处岭南地区,也就是现如今的广东和广西,尚还处于未开发地带,中原对此是鞭长莫及,刘邦即便想抓人,也会比较困难。同时,为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在萧何的建议下,赵佗又将韩潆的“韩”姓,取右边一半“韦”字作姓,即“韦潆”。从此,韩信这个唯一的血脉,就一直住在赵佗的皇宫里。
后来,南越南经过一系列历史变迁,虽然换了不同的国君,但韩信的后裔却是开枝散叶,遍布广东和广西地区,尤其是在宋朝末年时,韦氏还趁乱在广西广东地区建立其一个国家;等元朝时,韦氏则成为管理当地的土司,而在明清时期,整个广东和广西包括贵州的一部分都由“韦氏”管理,韩信的的后裔自然也是越来越多。
而且,根据现存的《韦氏家谱》中所记载,全国“韦”姓一族的姓氏来源主要有4种,其中广东和广西一代的“韦”姓来源,正是取韩信后人的“韩”的右半部分而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韩信可能是有后代,而他的后代可能就是今天在广东和广西的“韦”姓中的某一分支。
表面上看,这种说法被传有模有样,简直就跟真的一样。但其实,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韩信的门客蒯通,当年在韩信灭齐时,曾极力劝说韩信拥兵自立,结果被韩信拒绝,而蒯通也就此和韩信分道扬镳,从此云游天下。
等到韩信被杀时,已经过去近6年时间,韩信的儿子又怎么可能莫名其妙跑到蒯通家中?而且,蒯通也没有理由不顾性命来救韩信的儿子?更重要的是,谁都知道萧何是诱杀韩信的主要凶手之一,蒯通又凭什么相信萧何一定会保住韩信这个儿子,而不是斩草除根?
其次,是萧何。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萧何似乎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好人形象,他诱杀韩信,也是被逼无奈的结果。但其实,萧何绝没有大家想得那样白莲花。在刘邦建国后,特设有相国一职,地位在丞相之上,且同一时间只能1个人担任,不像丞相那样可以同时间多人担任,可谓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大汉朝的第一任相国,正是韩信。当时的萧何,还只是丞相。
后来,韩信被诛后,萧何才接替韩信成为大汉朝的相国,史书上对此是这样记载:“上已闻淮阴侯诛,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现在,我们就应该能明白,为什么萧何要杀韩信,因为这是一次权力的重新分配,而相国一职也从此落入萧何手中,直到曹参死后,相国才取消。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诛杀韩信,其实是以萧何为核心的功臣集团和以吕后为核心的外戚集团,联手排挤韩信这个外来户,趁机瓜分他权力的行为。而从此,外戚集团和功臣集团一直联手控制中央政府,直到吕后去世。所以说,萧何既然是韩信之死的最大受益者,他又怎么可能去收养韩信的儿子,这不是给自己添风险吗?
最后就是南越王赵佗,他和韩信本身就没有什么交情,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收留韩信的儿子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好处,他实在没有什么理由为韩信去得罪刘邦这个强大的敌人,这不是给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添乱吗?如果被刘邦发现,再以此为借口率军南下,赵佗岂不是自己往枪口上撞么?所以,所谓萧何救走韩信儿子的说法,应该是不成立的。
兵仙韩信死前有没有子嗣,如今有韩信的后代吗?
本文2023-10-20 13:11: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8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