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胡,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武穴,我想知道自己的宗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1收藏

我姓胡,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武穴,我想知道自己的宗谱,第1张

编者按:胡氏宗亲网会员,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樊明芳先生(凡夫)所写《华林山的胡氏渊源》一文,已经授权我们在胡氏宗亲网首发。该文对华林胡氏的起源和世系、迁徙做了详细的说明,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一位外姓人对华林胡氏能有如此深刻的研究了解,令我钦佩。这是继河南郑州胡学谦先生《华林胡氏源流世系总纲 (初稿) 》在宗亲网发表后又一篇有关华林胡氏的重要资料授权首发。在此之前,江西九江的胡喜全宗亲也较系统地发表了他所掌握的华林胡氏资料,湖南湘潭的胡铁华宗亲发布了详尽的中湘胡安国文定公世系家族分迁资料。福建中川下洋胡居涣宗亲也在宗亲网首发了中川下洋胡氏渊源资料。还有重庆大足谭建华宗亲,湖南郴州胡久山宗亲、湖北宜昌胡耀斌宗亲等也先后发表了本支的重要资料。所有这些资料的发布都表示出作者严谨的态度和辛勤的劳动。作者愿意在胡氏宗亲网首发自己的的研究成果,是对宗亲网所坚持的办网宗旨的肯定。我们知道还有很多胡氏宗亲一直在默默关注宗亲网的发展,在宗亲网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办好宗亲网站论坛靠的是什么?就是要靠坚定地为宗亲寻根服务的宗旨,建好平台,提供资料,不要去搞那些低级庸俗的活动,让真正喜爱胡氏文化的宗亲瞧不起。胡氏宗亲网向来是严肃的网站,所以才有这么多的宗亲愿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到宗亲网来首发。在此,我代表胡氏宗亲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后我们准备将这些宝贵的资料整理成集,全部免费公布于世,以兑现我们的承诺。南山 20070414

(一)妫满前的远古世系

远古 胡氏始祖妫满为舜帝之裔孙,但舜帝前后的世系有不同的说法。据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载,舜帝之前的世系为: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虞舜。《中华胡氏人物志》在昌意后加乾荒。据胡学谦《胡氏源流总系大纲》载,虞舜之后的世系为:虞舜──商均──箕伯──强──虞颉──虞思──有龙──青旰──叔仪──康仲──祖妫──发──妫方──振──维──寿固──敖──胜──元捷──偃──姑猛──公允──蔺──慎叔──野──无执──菑──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阏父──妫满。但据《中华胡氏人物志》所述虞舜后的世系有较大的不同:帝舜──商均──虞夏──仲华──太元──叔容──隐翼──端明──景旭实──勾较──禹纳──灵冠──德懿──咸亨──余念──仲公──阏父──妫满。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妫满后的胡氏世系

周 据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载:“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妫满,虞阏父之子,阏父为周陶正,武王赖以器用,以其为神明之后也。周武王元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求舜后以奉祭祀,得虞国阏父之子讳满者,乃以元女大姬妻之,谥曰胡公,封国于陈,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辖今河南开封、商丘、淮阳和安徽亳州一带。胡满即为陈国的开国君主。满公生申公犀侯[周成王(前1042-1021)时立承父统]及相公皋羊;犀侯生孝公突[周昭王(前995-977)时立承父统];突生慎公圉戎[周穆王(前976年-922)时立承父统];圉戎生幽公宁(前?-832);宁生釐公孝(前831-796);孝生武公灵(前795-781);灵生夷公说(前780-778)及平公燮(前777-755);燮生文公圉(前754-745);圉生桓公鲍(前744-707)及厉公佗(前706-700);鲍生利公跃、庄公林(前699-693)及宣公杵臼(前692-648);杵臼生穆公款(前647-632);款生共公朔(前631-614);朔生灵公平国(前613-599);平国生成公午(前598-569);午生哀公弱(前568-534);弱生悼太子偃师;偃师生惠公吴(前533-506);吴生怀公柳(前505-502);柳生湣公越(前501-479),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陈国为楚惠王所灭,湣公越被杀,王公贵族从此废为庶民。

(三)胡衍后的阳武世系

周秦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陈国惨遭灭国大祸,湣公越有子19人,为逃避追杀,多隐姓埋名,亡命天涯,只有长子衍逃奔阳武户牖乡落籍繁衍,后世称为“阳武堂”,生子二:长琏,以国姓曰陈;次玙,以谥姓曰胡;玙官上士,保身立节,重本兴家,以祖谥为姓始于玙;玙子澄,字汝清,时爵灭为民,徙居临邛(今四川邛来县);澄子贵,字德高;贵子鳞,字连珍,仕齐为大夫;鳞子涣,字可聚;涣子宏,字志道,秦一世时为秘书少监,以治绩著;宏子武臣,字希旦,秦二世时为陈胜司过。

西汉 武臣子怀,字惟宁;怀子安,字仁覆,汉初讲学白鹿山中,司马相如曾受业;安子益,字大受,汉后元(前143-141)间由临邛迁河东(今山西黄河流域以东);益子鉴,字秉明,汉文帝后元(前143-141)间为主爵都尉,以治迹著闻,诏赐缣帛;鉴子源,字致远,汉景帝时为密县令,刑政清明,民安其业;源子景,字朝京,武帝元狩(前122-117)中为河南尹;景子昭,字永照;昭子建,字子孟,昭帝元凤(前80-75)中为渭城令,遂家于渭城(今陕西长安县西),民怀其惠,立祠以祀之,《汉书》有传;建子涵,字象春,宣帝时为右补阙,能拾遗补过,宣帝甚嘉之,迁都尉;涵子文,字经纬,汉元帝时由渭城迁南郡华容(今湖北监利县);文子敏,字好学,汉元帝初元(前48-44)间为鄞县令;敏子崇,字志高,汉成帝建始(前32-29)间为太常丞;崇子惠,字以济,汉哀帝、平帝间为治粟内使,遇新莽僭乱,致仕隐居。

新莽 惠子刚,又名简,字清高,有志节,新莽时大司农马宫辟之,解其衣冠悬府门而去,亡命交趾,莽败乃归。

东汉 刚子玄成,字功立,东汉建武(25-55)中官右扶风(今陕西长安县西)令,寇盗敛迹,群黎义安,民德甚之;玄成子聪,字通明,明帝永平(58-75)中从耿恭屯田西域,迁副都尉;聪子崇禧,字德明,章帝元和(84-86)中班超荐为校尉,以平西域有功,封武城侯;崇禧子贤,字有德,和帝永元(89-104)间袭侯爵;贤子辉,字廷光,安帝永初(107-113)中为交趾都尉,招降抚叛,边境以宁,顺帝永和(136-141)间致仕;贤子腾,字子升,顺帝永和(136-141)间任少师;辉子广,字伯始,安帝时,举孝廉为天下第一,拜尚书郎,五迁尚书仆射,历事六帝,时有“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之颂,年八十二卒,赠太傅、安乐乡侯,谥文恭侯,《后汉书》有传;广子平,字元中,建康元年(144)为官沛县令,历迁侍中;平长子二玉,灵帝建宁(168-169)间由南郡华容迁居临泾;平次子班,字一齐,桓帝时为执金吾大将军,献帝兴平中,讨平董卓之乱。

三国 班子辛,字广勤,由华容迁居寿春(今安徽寿县),为安徽始祖;辛子贞,字正固,辅魏武帝开基,魏文帝皇初(220-226)间为淮西都尉,封永宁侯;贞子质,字文德,任魏历事四朝,官东莞(今山东莒县)太守九年,迁荆州刺史,累迁大都督,赐爵关内侯,齐王喜平二年(251)薨,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追封阳陵亭侯,食邑百户,谥日贞侯,《三国志•魏书》有传。

(四)胡威后的安定世系

西晋 质子威,一名貔,字伯武,仕魏为征东将军,西晋武帝咸宁(275-279)间为雍州刺史,有殊绩,历三郡守,所在有名,太康元年(280)卒于安定刺史任内,遂由寿春而家于安定(今宁夏固原),胡氏“安定世家”盖缘于此;威子宪,字可法,晋武帝时人;宪子彪,字世勇;彪子奋,字有为,晋怀帝永嘉(307-312)中为左仆射、淮安邳州司马,文武兼长,爱桐柏山水之胜,遂由安定而移邳州宿迁(今江苏宿迁)县居焉,卒赠镇宁大将军,为邳州宿迁始祖。

东晋 奋子华,字英彦;华子哲,字濬明;哲子明之,字用光,仕晋,任参军,晋安帝时,从刘牢之平秦,晋康帝时官左仆射;明之子德基,字本玄,仕晋,官江州刺史;德基子怀宁,字世康,仕晋,官骠骑都尉、治书侍郎、御史;怀宁子隋,任九江散骑常侍;隋子仲任,任治书御史。

(五)胡藩后的华林世系(1世)

南宋 仲任子藩(371-433),字道序,号永维,参与了宋武帝刘裕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才略超群,被誉为“江右俊杰”,从征慕容超和卢循,累立战功,封吾平县五等子,除正员郎,寻转宁远将军、鄱阳太守;从伐羌,任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武帝还彭城,参相国事;论平司马休之及广固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迁建武将军、江夏内史;元嘉七年(430年),征为游击将军;后又出戍广陵,任广陵太守,晚年任太子左卫将军,封土豫章西,爱赣西新吴(今奉新)华林山水之胜,自邳州宿迁徙华林肇基,始就其地而居焉,元嘉十年(433年)卒,时年六十二,谥壮侯,《方舆经》载其葬洪州南十九里,《宋书》有传。藩为江西奉新华林胡氏一世祖,共生子六十人。藩子镇,字伯定,号隆世,宋文帝时任西阳(黄州府西阳郡)太守,宋明帝泰始中为员外郎;藩子锹,字仲器,号景世,官至车骑参军,新兴太守;藩子金壹,字季真,号茂世,文帝时任刺史;藩子诞世、茂世,欲奉庶人刘义康,率郡从二百余人攻破郡县,交州刺史檀和之领兵到豫章讨平,归罪徙边远州郡,后来得还故里;藩子遵世,曾为宁远参军,后去职述家,与孔熙先同谋宋文帝,事发,宋文帝因碍藩立过大功的面子,“不欲显其事,使江州以他事杀之”。

南齐 镇子谐之,字元孚,仕南齐,历官征虏司马、扶风太守、都尚书,爵关内侯,为人风形瑰润,识趣明达,人多称服,卒年51岁,谥肃侯,《南齐书》有传。

南梁 谐之子时显,字元达,生宋顺帝时,仕南齐,官京兆尹;时显子真,字守正,生梁武帝时,仕梁,官宁远节度使,迁容州刺史,封淮西永宁侯;真子顺,字信受,生梁武帝时,仕梁,任怀州判官。

南陈 顺子颖,字能悟,仕梁,封汉阳县侯,食邑五百户;仕南朝陈,武帝时为左卫将军,除吴兴太守,卒谥壮侯,创基吴兴,为浙江始祖。

隋 颖子湛,字一清,仕隋,仁寿(601-604)中官永宁主簿,升吴兴太守;湛子兴,字钦仁,仕隋,任竟陵尹,官至端居尚书;兴长子僧洗,字湛煇,封爰德县公,加封濮阳郡公,录尚书事,赠太师,谥孝贞;僧洗长子宁,字秉然,官太师;僧洗次子实,字真夫,仕虞部员外郎;兴次子宣,字子德,仕隋,任闽左佥都尉。

唐 宣子秉,字能执,生隋炀帝时,仕唐,贞观十二年(638)任宏文馆讲书秘书郎,太宗命与李孝恭、高士廉合修天下谱系;秉长子烈,字毅夫,生唐贞观中,仕蜀主将;秉次子机,字正发,生贞观(627-649)时,永徽元年(650)登进士第,累官至太子少保;机长子晟,字光永,唐高宗仪凤(676-678)中任延平尹;晟子元,字应魁,圣历(698-699)间官楚江黄道御史,封东郡男;机次子略,字公钦,生调露元年(679);秉三子原祥,字端甫,生唐贞观(627-649)时,官礼部尚书;元子曦,字晓明,开元(713-740)中,累官大鸿胪寺正卿;曦子杰,字多能,生上元元年(760),累官至秘书郎;杰子珣,字廷宁,生唐天宝(742-755)中,贞元二年(786)进士,仕少府监,多政绩,卒年僧儒铭其墓,韩愈撰其碑;珣子征儒,字国英,生唐永泰元年(765),任执金吾大将军,元和(806-820)中拜振武节度使;征儒长子钊,字利用,生德宗时,仕建州(山西泽州)刺史;钊子克礼,字志颜,生贞元(785-804)中,大和(827-835)中登进士第,为盐城令,迁吏部郎中;征儒次子则,字秉真,生德宗(780-804)间,贞元二年(786)任集贤学士;克礼子明德,字维新,生宣宗(846-859)时,累官至散骑常侍;明德子应民,字仁化,唐宣宗时,官广陵尉,廉谨有威,百姓歌之;应民子舜臣,字宗向,生会昌(841-846)初,唐懿宗咸通(806-820)间为太子中允。

舜臣子清献世系(24世)

唐 华林胡氏发展到晚唐懿宗(860-873)时,第23世舜臣名下生了一个儿子叫清献,字足征,仕饶州府判官,退休后复居祖居奉新华林,他“闻望昭隆,基址克拓,显诗书之门第,振仕宦之宗风,积庆有自,贤嗣挺生”,娶妻徐氏(亦曰谈氏或李氏),梦北斗七星入怀而生七子,均以北斗七星名之,华林胡氏从此走上了中兴之路。

清献长子魁,又名赞,字斗元,号若既,唐登会元,任江陵令,官南直太守,封金陵侯,配王氏,生瑄、玘;继配赵氏,生琳、瑞、琇,今湖南平江虹桥有其后裔。

清献次子鬼勺(875—945),又名城(高早成),字汤老,号嵩山,登唐天祐二年(905)进士第,先任国子监博士,后迁侍御史,封徐国公,唐亡后悬车不仕,归隐华林故居,创建私塾,潜心教育子孙读圣贤书,时兄弟各以仕宦而迁徙,唯城守华林故土,子孙繁衍,卒谥忠献,葬奉新赤岸南枥大安山,配耿氏(878—956),温柔贤淑,教子有方,赠封徐国夫人,卒葬奉新赤岸南枥九皋山,生珰、瑜、琼、王告、球,人称“五骏”,后发展成“华林五宗”,此后五世同居,聚族八百,华林胡氏人才辈出,门第日渐显耀。

清献三子鬼雚,又名霸,字作重,号长善,曾任主簿,迁金陵,升吉州刺史,天性敦厚,百姓怀之,治郡有功,封庐陵侯,喜吉州芗城风光之美,命诸子家焉。配郝氏,诰封庐陵夫人,生瑶、环、璜、珩、璁,其后裔多居湘、赣、闽、粤数省,宋资政殿大学士胡铨系胡霸九世孙,福建永定中川有华侨一万五千余人,华侨领袖胡文虎、胡文豹及胡文虎之女胡仙誉等皆其后。

清献四子鬼行,字秉永,仕唐为宁州刺史,迁赣州,生松、柏、桂、柳。

清献五子鬼毕,字荆茅,仕唐为陕西路州县令,遂家焉,生炽、炎、焕。

清献六子鬼甫,字陵初,唐天祐四年(907)进士,居浙江,生坤、容、北、城。

清献七子鬼票,字豹夫,仕唐为交趾刺史,徙居四川成都,生琛、琏。

胡城长子珰世系(26世)

五代 胡珰,字可宗,号竹坡,生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世居华林。登进士第,后唐庄宗同光(923-925)年间,官膳部员外郎,赠少保,卒谥“文献”,先葬华林山冲霄凤形凤脑下,后改葬奉新县城南津桥南。原配周氏,续娶韩氏,赠南昌县大君,生令严、令赟,为华林胡氏第26世祖。

胡城次子瑜世系(26世)

五代 胡瑜,字可佩,号雪宝,后唐明宗天成(926-929)年间,官陈留令,徙崇安,为陈留、崇安之共祖,卒葬华林宅后。原配吴氏,生子三:令仪、令濬、令熊;续娶刘氏,生子三:令绵、令延、令弦。

令仪天启元年(1017)进士,迁淮南转运使,生绍;绍生美弼;美弼生罕;罕生渊;渊生安国;安国生宣、宏;宏生常原;常原生覃和;覃和生璨;璨生顺;顺生彦酬;彦酬生震宗、震定;震定字君美,自宋元间由吉州(今江西吉水)太种梅子湾迁居湖南湘乡县滑石滩,为湘乡始祖。震定生志烈;志烈生文贵;文贵字应生,创桑林堂,为桑林始祖,其后裔散居湘乡、双峰、速源等地,现有6万余人。文贵次子以祯迁居贵州新贵县,为新贵始祖。

令濬生羽仪,徙崇安,生休征;休征生良弼;良弼生光岳;光岳生世用;世用生建国、安国;安国生寅、宏、宪;宏迁广丰胡坊。

令熊生宗谅、宗文;宗谅北宋宝元年间(1038-1039)进士,任河州太守,徙丰城厚墎。宗文徙丰城旗塘,系旗塘始祖,生宇明、宇初、宇仁;宇仁徙荆州江陵,传三世仁楚居汜坊,四世宗武居麻城,宗礼居黄埂,梦新居茶湖渡。

令绵后汉时镇洪州,徙居湖北孝感,后周太祖时任京济州城县令,徙居湖北云梦,裔迁湖北圻州大章户贵户等处。

令弦,字纯卿,后周时任湖广卫州茶陵县令,退居德安,娶沈氏,生元仁、元礼。

元仁,字青宇,宋太祖乾德(963-968)间贡生,官朝奉大夫,娶陈氏,生旦,迁居九江德安县东佳城紫岩泉(今东佳城杨芳里);旦字明远,宋真宗咸平辛丑(1001)状元,初授朝奉郎,行太常博士、上骑都尉,赠光禄大夫,娶耿氏封正国夫人,生克仁、克义、克礼、克智。

克仁任云南按察司,后裔不详。

克义字元和,生宋真宗时,仁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娶黄氏,生宏珍、宏琦。

宏珍字辉中,郡庠生,娶郑氏,生清、源、海;清名清叟,字秀泉,宋绍兴十三年(1142)进士,授羽卫大夫,任贵州防御使,有懋绩于民,封武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娶王氏,生德铭、德钊。

德铭字容鉴,贡生,任衡阳县令,娶潘氏,生邦叟、邦达、邦礼。

邦叟字伯耆,郡庠生,娶李氏,生贵显、贵启、贵登、贵高。

贵显字廷美,国学士,荆州石首县令,娶潘氏,生均章、均俊、均杰、均修、均佑、均仁、均侍、均连、均衡;均修字雍四,名以教,娶杨氏,生添明、添亮、添谟、添猷、添谋;添谟又名完一,生清潆;清潆明初任龙江右卫参军,进修职郎,擢崇知州,生华甫;华甫生元,系湖北武穴华户始祖。添猷又名完二,娶吴氏,生胜一、胜二,系湖北武穴世大户始祖。均佑字宗政,娶刘氏,生天用;天用娶赵氏,生友忠、友文;友忠娶黄氏,生瓒、珍、琳;琳娶桂氏,生世辉、世崧,系湖北武穴灵山胜户始祖。世辉娶李氏,生孟献、孟哲;孟哲娶施氏,生朝堂;朝堂娶雷氏,生正茂、正隆、正顺、正盛。世崧娶陈氏,生孟学、孟鹤、孟凰;孟学娶陈氏,生朝奉;翰奉娶郑氏,生达、发、相。均仁字忠廷,娶郑氏、罗氏,生添良、添贤、添贵;添良字良善,娶廖氏,生伯谋、伯谟;伯谟字尊三,娶李氏,生志显;志显生允连;允连娶陈氏,生仕仪;仕仪字可象,娶钮氏,生翠;翠号安定,官汉黄,娶马氏,生文一、文二。均衡生良甫;良甫名十二,太学生,娶何氏,生受益,系湖北武穴崇兴户始祖。

贵启字章书,娶杨氏,生均佐、均时;均佐字实中,赘黄梅王氏,复娶陈氏,生信甫、参甫、华甫、兴甫、文甫;信甫娶叶氏,生伯伟,系湖北武穴必胜户始祖。参甫娶陈氏,生兴二,系湖北武穴政户始祖。华甫字廷旭,娶徐氏,生友益,系湖北武穴从、立、美、茂四户始祖。兴甫娶文氏,生钧宝,系湖北武穴福泗、罗玉二户始祖。文甫娶叶氏,生仲伟,系湖北武穴文户始祖。均时字昌达,吏员,娶桂氏,生发远、发茂,后裔居江西瑞昌桂林乡大塘村胡家岩,该支并感为立户命名让乐户。

贵高字发明,娶万氏,生均茂、均德、均经、均济;均德娶梅氏,生庭昌,系湖北武穴德户始祖。

邦达字鹏程,号千三,娶严氏,生万二,系湖北武穴市达户、庆五户始祖。

姓氏起源

  郝姓来源有3:

  1、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 出自复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 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二、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郡望堂号

  堂号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四、家乘谱牒

  河北藳城郝氏族谱四卷。

  河北定州郝氏家谱一卷。

  河北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

  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东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

  郝氏历代家谱一卷。

  郝氏家乘(卷数不清)。

  五、字辈排行

  郝氏一支字辈:“时保大选应明起玉永全连富耀(曜)林勇江宏晋庆高浩安团吉旺润国志春晓泽家兴百利培槐文有守壮坤洪广依瑜卫康登相”。

  河北藁城郝氏字辈:“从文鸣连正玉思清”。

  江苏沛县郝氏字辈:“常海慎重时维宏隆金玉人才木火水土中心允敬大本克吨世承先训记作思存昭良其续传后延恒”。

  山东滕县郝氏字辈:“常海慎重,时维宏隆。金玉人才,木火水土。中心允敬,大本克吨。世承先训,记作思存,昭良其续,传后延恒。”

  河南唐河郝氏字辈:“……本立而道生修身以齐家有容德乃大……”

  某支郝氏字行:本清继源,诗书洪祥。仁义发家,安邦兴国。

  河北藁城郝姓字行派语:从文鸣连,正玉思清。

  山东烟台郝氏原字辈:国久承光,万代永兴,允希广士,坯庭言忠。续字辈:允笃有维,元丕廷宝,嘉绪立昌。

  重庆南彭郝氏字辈:邦启登风,世大文联,如怀祖德,永远光先。

  辽阳郝氏字辈:文万庭玉广,春景庆西成,殿云富久贵,忠永谱占魁。

  山西盂县郝氏字辈:德培清长世,恩荣国泰安。

  四川夔州郝氏字辈:光耀祖先德,文章继世昌;传家维孝友,富贵永连芳。

  山西新绛村郝氏字辈:纲墨吉绣仁,升玉长成洪

郝姓的起源和由来 40分 郝姓的由来

郝姓起源参考之一

「郝」源出 :

一 :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商王帝乙时,子期受封於郝乡(山西太原),其后以邑名为氏。

二:少数民族的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王朝南方土蛮有郝,杨,刘三大姓。又汉代乌桓有郝氏。

家族名人

郝隆, 字仕治,晋代人,官荆州刺史桓温的南蛮参军。农历七月七日,人们都在晒衣服,唯有郝隆睡在院中,有人问他为甚麽,他答道:「晒我腹中的书罢了。」

地望分布:山西太原郡,陕西京兆郡。

郝姓起源参考之二

郝姓在大陆是第七十一大姓,但是在台湾郝姓并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之列。郝姓的远祖起源于商代。据史书记载,商汤建立商朝以后,传了数代到帝乙,帝乙封儿子期于郝乡(今山西太原一带),后来,期的子孙便以地名为姓氏,姓郝。因此,郝姓起源于商王朝的王室之姓,子姓。除了上述这一支外,郝姓还有几支出于少数民族之后,据姓氏考略记载,汉魏时期活动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族中,就有一些以郝为姓的人供唐代时候,南方某地的少数民族有郝,杨,刘三个姓氏。另外,据某些郝姓家谱记载,在我国南方还生活着一些由其他姓氏改姓而来的郝姓氏族,属于郝姓的另外支派。在郝姓的发展过程中,从商朝王室“期”而来的郝姓氏族还发展出了“太原”和“京兆”两大郡望,历史上大多数郝姓名人也都出自太原和京兆,世称太原望,京兆望。通志氏族略云:出于郝胥氏,商帝乙时封子期于太原郡郝乡,因以为氏。

郝姓是怎么来的 “郝”在百家姓中排第77个

郝姓源流 郡望堂号

郝--南蛮参军语惊人,万卷诗书藏腹中。

一、 姓氏起源

郝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

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

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

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

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

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

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

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

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

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 出自复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

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

氏这一支的。

3、 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

蛮有郝、杨、刘三姓。

二、 郡望堂号

1、 堂号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

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

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

在肚子里。”

2、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

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郝姓的起源 郝姓,源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又称郝省氏或赫胥氏),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在炎帝神农氏又叫郝骨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大臣,曾帮助太昊治理部落。郝氏家谱关于郝乡的记载,在南朝梁武帝时任江夏郡太守的郝h写的“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T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赫胥氏也称华胥氏,属伏羲母华胥氏族,属于风姓的一支(伏羲氏族为风姓)。到了商朝晚期,郝骨氏有个裔孙叫作郝骨期,被商王武乙封在郝邑(今山西太原),于是郝骨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氏,亦称郝氏。到了殷商末期,郝邑被姬姓周族首领古公父所占有,成为周族生息之地。古公父,就是周太王。周太王率族人居住在郝邑,周边的北狄族人常来侵犯,周太王为了避免 ,遂率部离开郝邑,向西南迁徙到歧山脚下(今陕西宝鸡歧山一带),在渭水平原地区开始逐渐壮大起来。传到周太王之孙姬昌,成为殷商四大诸侯中的西伯侯,最后其子周武王成功地推翻了殷商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到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晋国,郝邑归晋侯所有。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乡,属于以居邑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赐居于商(今河南商丘)。相传其母因吞玄鸟(乌鸦或燕子)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十四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子氏为王的商王朝。商王朝在第二十七代帝王商康丁子嚣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郝乡(今陕西周至),称郝伯。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王朝被周武王灭亡之后。亡国后,在郝伯子期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郝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另有的则以国名为氏称商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郝氏被史称郝氏正宗,族人皆尊奉商康丁、郝伯子期为得姓始祖。关于郝氏源流于子姓(古称好姓)是比较可靠的,如果追溯到上古传说,反而为谬,那时候连赤字都不存在,何来郝之说,而那些传说的神话人物,经过后人杜撰,也多不可考。甲骨文记载有“辛亥卜赤王受侑”,意思是要问“赤”这位先公会保佑商王吗?赤字甲骨文上为人或大或天,下为火,意思是祭祀尊敬的先人,而赤字即是郝字前身。先祖契为火正,也称阏伯,商王氏族给后人取名有以齿序排列之规律,即给有贡献的王族或子孙赐以某位功业显著的先公之名的情况。先商时期商部族擅于制陶和冶铜,商族人制作的陶器和铜器卖到周边许多方国,所以先公名多有陶唐之谓,帝喾的”喾“其形与唐字极相似,喾字是后来演变。商太祖成汤甲骨文就称”唐“、”成唐“,子姓后人多尊为”赫“君,古谱有”赫赫成汤,我祖唯扬,世泽郝氏,千古留长“。 源于匈奴族,出自十六国时期胡夏(大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史书记载:“上党、卢水、汾州郝氏出自匈奴。”匈奴族郝氏出自匈奴铁弗部。在史籍《魏书・铁弗刘虎传附屈孑传》中记载:“刘虎之曾孙屈孑耻原姓铁弗,改为赫连耳,自云徽赫与天连;又号其支庶为铁伐氏,云其宗族刚锐如铁,皆堪伐人。”1998年5月,在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黑家堡镇瓦村忘台庄,出土了一通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的《郝伏愿墓志》。这些长期留居陕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

郝姓人口有多少还有来源 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二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三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1%左右。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 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晋末,由于官职调迁,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润州丹扬(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传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阳徙至安陆(今属湖北)。两晋南北朝时,虽社会动荡,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战乱而迁山东者,河南之郝姓有迁安徽者。隋唐之际,社会安定,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形成郝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灭亡后,郝姓有南迁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汾阳)的著名画家郝章为避战乱,兵火后迁居阆州(今四川阆中)并落籍当地。唐宋以前,郝姓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较他姓要晚,规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际,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现了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时,灾疫不断,农民起义军四起,后互相攻伐,导致中原、华东、华中人口锐减,明初洪武年间,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北京、山东、天津等地。明清之际,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渐广,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同时在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点。清代时,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随走西口的风潮,有迁内蒙、甘肃者;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则有渡海赴台,进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因为战争,有部份族人迁徙至四川雅安名山,后有一部份人因生存而迁秆徙到汉源使得四川也有了郝姓的分支。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

如今,郝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为多,这三省的郝姓约占全国汉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郝姓家谱的姓氏起源 起源

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出自复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为古代乌桓国姓氏。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乌桓国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汉文化,其人有以图腾颜色起汉姓称赤或赫,有以地为姓称郝,其中赫、郝又多误记误传,混淆起来。

直系初祖

据《史记》记载可推知郝氏的初祖为轩辕氏黄帝,但疑点太多,而经现代研究可推定郝氏初祖为契(xie4)。“子期”父为“帝乙”,“帝乙”先祖为“天乙(汤)”相隔16代,虽经父子、兄弟交替传承王位,但子期的直系祖先清晰可辨,每代都有据可考:28世子期,27世帝乙,26世帝太丁,25世帝武乙,24世帝庚丁,23世帝祖甲,22世帝小乙,21世帝祖丁,20世帝祖乙,19世帝河甲,18世帝太戊,17世帝太庚,16世帝太甲,15世太丁(未立而卒),14世天乙(帝汤名履)。 与夏朝并列发展的是先商时期的殷契的世系,“契”,在“尧”时即入朝为官。“舜”时“禹”为司空,“皋陶”为大理,“契”为司徒(相当于后来的“圣人”)……。“契”封于商,其后世孙“相土”被封于商,“冥”官为司空,也受商人祭祀。所以历史对汤的世系的记载也比较详细,从“契”到“汤”历14世曾未间断,“汤”的直系祖先为“契”是确定的,所以郝姓的祖先可追溯到“契”。14世汤,13世主癸,12世主壬,11世报丙 ,10世报乙,9世报丁,8世微(上甲),7世振(王亥),6世冥,5世曹圉(粮圉yǜ),4世昌若 ,3世相土,2世昭明,1世契。据此可知郝姓之直系祖先为“契”,而不能简单的认为初祖是帝乙或子期。至于初祖是否为黄帝或启昆,有侍进一步研究。

初祖世系表

根据以上考证,就我们所知,尚不能认黄帝为郝姓初祖。仅能尊契为郝姓的直系祖先(初祖),以契为1世,汤为14世,期为28世。姓郝的第一人(始祖)应为本世系表的29世或30世。

1世 契(c)

2世……昭明

3世………相土

4世…………昌若

5世……………曹圉(粮圉yǜ)

6世………………冥

7世…………………振(王亥)

8世……………………微(上甲)

9世 …………………… 报丁

10世 ………………………报乙

11世………………………… 报丙

12世………………………… 主壬

13世…………………………… 主癸

14世……………………………… 天乙(帝汤名履)

15世…………………………………太丁(未立而卒)

16世 ………………………………… 帝太甲

17世………………………………………帝太庚

18世…………………………………………帝太戊

19世……………………………………………帝河甲

20世………………………………………………帝祖乙

21世………………………………………………帝祖丁

22世………………………………………………帝小乙

23世…………………………………………………帝祖甲

24世……………………………………………………帝庚丁

25世………………………………………………………帝武乙

26世…………………………………………………………帝太丁(文丁)

27世……………………………………………>>

细说百家姓有郝姓的吗 百家姓有郝姓的。郝姓来源(1)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商王帝乙时,子期受封于郝乡,其后以邑名“郝”为氏。(2)少数民族改姓。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方土蛮有郝、杨、刘三大姓。又汉代乌桓有郝氏。郝姓名次:郝姓在2007年4元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88姓,在2008年统计公布列为第82姓,共有270多万人。

历史上有姓(郝)的名人吗郝姓的来历是什么 一、姓氏源流

郝(Hǎo)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其始祖为帝乙之子子期之后,以封地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省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省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公元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出自复姓郝骨氏所简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中有郝姓:

① 如上党、卢水、汾州郝姓出自匈奴。

② 辽西郝姓出自东汉时乌恒人。

③ 唐时南蛮有郝姓。

④ 西夏人中有郝姓。

⑤ 元时都噜别族汉姓为郝姓。

⑥ 今土家、满、蒙、回、锡伯等民族均有郝姓。

得姓始祖: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商族后来不断壮大,至契的十四世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殷商的第二十七代君王为帝乙,他将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被周所灭,按当时的固有习惯,子期的后裔便以居地为氏,称郝姓。他们尊帝乙为郝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晋末,由于官职调迁,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润州丹扬(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小丹阳),传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阳徙至安陆(今属湖北省)。亥晋南北朝时,虽社会动荡,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战乱而迁山东者,河南之郝姓有迁安徽者。隋唐之际,社会安定,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形成郝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灭亡后,郝姓有南迁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省汾阳)的著名画家郝章为避战乱,兵火后迁居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并落籍当地。唐宋以前,郝姓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较他姓要晚,规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际,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现了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时,灾疫不断,农民起义军四起,后互相攻伐,导致中原、华东、华中人口锐减,明初洪武年间,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北京、山东、天津等地。明清之际,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渐广,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同时在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点。清代时,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随走西口的风潮,有迁内蒙、甘肃者;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则有渡海赴台,进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如今,郝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为多,这三省的郝姓约占全国汉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

三、历史名人

郝 隆:字仕治,晋代人,官荆州刺史桓温的南蛮参军。农历七月七日,人们都在晒衣服,唯有郝隆睡在>>

郝这个姓原祖籍是哪里 郝姓 - 寻根溯源 常姓 郝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殷商王帝乙在位时,将其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省太原市),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2、出自郝骨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姓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3、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如上党、卢水、汾州郝姓出自匈奴;辽西郝姓出自东汉时乌恒人;唐时南蛮有郝姓;西夏人中有郝姓;元时都噜别族为郝姓;今土家、满、蒙、回、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郝姓 - 得姓始祖 帝乙 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商族后来不断壮大,至契的十四世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殷商的第二十七代君王为帝乙,他将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被周所灭,按当时的固有习惯,子期的后裔便以居地为氏,称郝姓。他们尊帝乙为郝姓的得姓始祖。郝姓 - 字辈 “时保大选应明起玉永全连富耀(曜)林勇江宏晋庆高浩安团吉旺润国志春晓泽家兴百利培槐文有守壮坤洪广依瑜卫康登相”。郝姓 - 家乘谱牒 河北:城郝氏族谱四卷、定县定州郝氏家谱一卷、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

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

其他;郝氏历代家谱一卷、郝氏家乘(卷数不清)郝姓 - 迁徙分布 郝姓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晋末,由于官职调迁,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润州丹扬(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传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阳徙至安陆(今属湖北)。两晋南北朝时,虽社会动荡,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战乱而迁山东者,河南之郝姓有迁安徽者。 隋唐之际,社会安定,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形成郝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灭亡后,郝姓有南迁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汾阳)的著名画家郝章为避战乱,兵火后迁居阆州(今四川阆中)并落籍当地。唐宋以前,郝姓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较他姓要晚,规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际,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现了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时,灾疫不断,农民起义军四起,后互相攻伐,导致中原、华东、华中人口锐减,明初洪武年间,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北京、山东、天津等地。明清之际,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渐广,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同时在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点。清代时,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随走西口的风潮,有迁内蒙、甘肃者;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则有渡海赴台,进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如今,郝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为多,这三省的郝姓约占全国汉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郝姓 - 郡望堂号 郡望:1、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堂号:“太原”、“丰文”、“晒书”等。堂号含意隽永,意味深长。如晒书堂出自郝隆晒腹的典故,寓意学问精深,满腹经伦。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民国残本《郝氏家谱》 ,河北藁城郝姓一支字行派语为:“从文鸣连,正玉思清。”

我姓胡,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武穴,我想知道自己的宗谱

编者按:胡氏宗亲网会员,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樊明芳先生(凡夫)所写《华林山的胡氏渊源》一文,已经授权我们在胡氏宗亲网首发。该文对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