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两位司马氏史学家
司马迁(西汉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1]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迁出生在军功地主阶层,他的祖辈人才辈出、功勋卓著。年幼时 的司马迁对族谱里所记载的这些显赫人物非常景仰。司马迁的始祖为唐虞 之世的重黎氏。司马迁在《自序》中说:“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 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 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人少梁。”司马迁自述远祖为唐虞之际的重 黎氏,再上溯至颛顼之世,重黎为二人。重为南正,黎为北正。正,就是 长官的意思。南正,古代天官,观星象,定历法。北正,古代地官,执掌 农事。 从以上可以看出,司马氏祖先程伯休甫因军功显赫,周宣王时就是一 位著名的将军。西周有大司马,是执掌兵事的最高武职,休甫之后裔以司 马氏为姓,传习兵法剑术,因此兵学成为司马氏深厚的家学渊源。 春秋战国之际的大变动,导致了周王室世袭史官的司马氏再度失职, 同时发生了大分化。从史料记载,司马氏去周适晋后,晋公室也经历一系 列的动乱,而后演成三家分晋。去周适晋的司马氏随着时代的变动,东西 分散,各奔前程,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在卫国的一支司马氏,后代 中有人做了中山国的相。在赵国的一支司马氏中,有人名司马凯,凯生蒯 聩。蒯聩就是《史记刺客列传》中与荆轲论剑的盖聂。蒯聩生昭豫,昭 豫生宪,宪生中,其后人印在秦末助项羽灭秦,被封为殷王。司马印就是 开创晋朝的司马懿的祖先。 司马迁属于人秦的这一支司马氏。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卒,晋大夫随会 入秦迎立襄公弟公子雍。赵盾立襄公太子夷皋,是为晋灵公,发兵拒公子 雍。随会奔秦避难,后来回到晋国做了中军统帅。与随会入秦的司马氏就 定居在少梁,司马迁的直系祖先是秦国司马氏,他的八世祖司马错是战国 中期秦国名将,与白起同时,年齿稍长。在秦国发展史上,司马错和白起 是两个显赫人物,一前一后,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司马错历事秦惠王、武 王、昭王三朝,前后三十六年。司马错的主要功绩是为秦开疆拓土,三征 巴蜀,一人楚境,前后四次出征,使巴蜀为秦大后方郡县,并迫使楚王东 迁至陈。 司马错是司马家族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对司马迁的影响尤为重 要。为要突出自己家族中的祖先所建立的功绩,司马迁在《张仪列传》中 ,用十分生动具体的笔法记述了司马错的功业,包括司马错难张仪的“伐 蜀论”。在春秋战国时,巴、蜀是四川盆地境内的两个大国。在先伐韩, 还是先灭蜀的问题上,秦惠王拿不定主意,就召集群臣讨论。张仪与司马 错正好立场对立,秦惠王让他们互相辩难,充分阐述各自的理由。当时形 势,秦惠王承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充实,图谋发展。司马错与张仪的争论 ,主旨是强调向何方发展,要充分考虑国家实力与各国政治形势。张仪主 张取中原心脏之地,威诸侯,成王业。司马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秦国仍 为国小民贫之国,取蜀足以广国,得其财可以富民,如此,则“利尽西海 ”,又可博得“禁暴止乱”的好名声。这段话立足于总体形势分析,实际 上是要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获,采取军事行动要以政治为先导, 师出有名而有利,不赤裸裸地以众暴寡,以犯众怒。司马错围绕富国、富 民、博德、广地,多个方面立论,层层逼进,很有说服力,把这次征战的 价值讲的清清楚楚。秦惠王权衡利弊,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并立即行动 ,当年十月。秦灭蜀。 司马错难倒策士张仪,表现了他识高一筹,谋略非凡。司马错经营巴 蜀,取楚黔中,完成了秦对楚国迂回的战略包围,居高临下攻楚,意义十 分重大。司马错是一位对秦国兴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的人物。司马氏由 晋入秦居少梁,处在秦晋、秦魏争雄的战场区,经受战争暴风雨的洗礼, 使这个家族产生著名将领与经营天下的杰出政治家。 关于司马错的故事,史书和野史都记载很多,司马迁对司马错的故事 非常感兴趣,一一详细了解。司马错的故事很早就深刻地印在幼年司马迁 的心灵里,成为他幼年时代的精神楷模,同时也激发了他建功立业的思想 。 各支司马氏,在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适应时代的大变革,从事政治 、军事、经济的活动,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显赫人物。秦国司马氏有名将 兼政治家的司马错,有经济官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迁祖上的显赫功绩 和思想品德,在一代又一代子子孙孙的口耳相传和言行身教之中形成宝贵 的精神遗产。司马谈临终时,曾拉着司马迁的手垂泣而教,要他以孝子的 名义发誓效周公,发扬祖德,光耀先人。年幼时的司马迁就是一位聪明好 学,有追求、有理想、富有激情的热血少年,先祖的光辉业绩激发了他渴 望成功的强烈愿望,并且这种功业观念一直影响他一生。可以说先祖所建 立的功业,是激励他立志成材的重要原因。
司马姓氏的现在(2023年8月)28万人左右。
司马(Sī Mǎ)是一个在中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姓氏,它源自于古代的姬姓,属于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司马姓源自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姬姓,而姬姓可追溯至中国的传说和神话时代。根据传说,姬姓始祖是黄帝的后裔,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姓氏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姬姓分化为许多不同的支系,其中之一就是司马氏。司马姓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司马姓有许多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司马迁,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被尊称为史家之冠。司马迁撰写了《史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姓在古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司马姓多与官职、军事和学术相关联。司马氏多居于高官显贵之位,许多司马氏成为朝廷重臣、名将或著名学者。他们在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的活动使得司马姓逐渐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姓氏。
司马氏族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氏族文化。司马氏族有自己的族谱和家训,强调家族的团结、传承和荣誉。家族中的成员通常会举行祭祖活动,维护家族纪律和传统。司马氏族也经常进行族谱修缮和家族联谊活动,以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
在现代社会,司马姓在中国仍然相对较为常见。根据中国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司马姓在中国姓氏排名中大致处于前100位之内。司马姓在中国各地的分布较为广泛,尤其在河南、山东、陕西、四川等省份人口较多。
司马姓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司马氏的代表人物司马迁对于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司马姓在古代社会的地位较高,与官职、军事和学术有关。司马氏族建立了自己的氏族文化和家族联系,至今仍然在中国保持着一定的人口基数和影响力。
姓氏介绍
姓氏是一种表示血缘关系和家族归属的命名系统。它是人类社会中最古老、最常见的命名方式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它代表了一个人所属的家族、血缘和文化传承。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历史时期。在人口数量较少的时代,人们使用父系或母系的血缘关系来命名后代,以区分不同的家族和部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命名方式逐渐发展成为固定的姓氏系统。
姓氏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字组成,代表着一个家族或家系的特征。姓氏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有所不同,例如中国的姓氏通常是单姓,而韩国的姓氏通常是两个字。姓氏还有时代和地域的特点,反映了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姓氏起源于对家族和血缘关系的认同。通过共享相同的姓氏,人们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和血缘关系,形成一个家族群体。姓氏连接了不同代际之间的亲属关系,维系着家族传承和血脉延续。姓氏也有助于构建个人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特定姓氏在某些文化中被视为高贵、权威或重要的象征。姓氏还可以使个人与家族、地域或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强调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山西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八卷,著者待考,清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司马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始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续修。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阴司马氏族谱,(清)司马先达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
司马氏庆系谱六卷,(清)司马灏文重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梁溪司马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司马栋等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司马宗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阴司马氏族谱二十六卷,(民国)司马承贵纂辑,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
司马氏族谱十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河内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还存在的,分布较为广泛,在河南省的洛阳市、偃师市、温县等。
司马氏仍为复姓中的大姓,分布较为广泛,在河南省的洛阳市、偃师市、温县,陕西省的韩城县,山西省的涑水县,安徽省的宿松县,湖南省的湘潭市、湘乡市、湘阴市,山东省的兰陵县,江苏省的丹阳市,江苏省的金坛市指前镇,贵州省金沙县、盘州市大山镇、黔西南州普安三板桥镇,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均有司马氏族人分布。
司马氏在三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或者有密切的宗法关系,因此在三国都是受到统治阶级和百姓拥护。司马氏在曹魏政权的影响力起源于司马氏与曹氏早期亲密的关系,曹操本人就是司马防荐举出仕,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等八兄弟都是任职曹魏。
扩展资料:
司马姓的相关内容:
1、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2、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3、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司马姓
《晋书·帝纪一·宣帝本纪》记载:
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仰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记载: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蕲,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夏阳。蕲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蕲孙昌,为秦王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昂于殷。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毋怿,毋怿为汉市长。毋怿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汉书·卷五十七·司马相如传》记载: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也。少时好读书,学击剑,名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也,更名相如。以訾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
司马懿与司马迁前后相差350年左右,其源皆出于高阳氏之子重黎,至春秋战国时司马氏分为几个支族,散在各国司马迁之一族为在秦者司马错,故其籍贯为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司马懿的祖上为赵将司马仰,其贯籍为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而司马相如的籍贯是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由此可见,司马懿与司马迁或司马相如无直接的家族关系
我国历史上有两位司马氏史学家
本文2023-10-20 11:49: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8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