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国的关于谭姓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1收藏

谭国的关于谭姓,第1张

谭国故城的考古发现与结论

谭国故城,古史记载繁多。《春秋庄公十一年》杜预注:“谭在济南平陵县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两公里处。《齐乘》:“东平陵在济南东七十五里。春秋谭国,齐桓灭之。古城在西南,龙山镇相对。”今城子崖隔武源河与龙山镇相对。《水经注济水》:“关芦水来源马耳山,北经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源水汇合,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源泉。北经谭城东,俗谓之有布城也。又北经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武源水从发源至入巨合水,流经不过十余里,而滨河古遗址平陵,巨合皆在其北,南则仅有城子崖,可见是谭城非城子崖莫属。

城子崖是一处高出平地三至五米的长方形台地,其外观状如城垣。故村民呼之曰“城子崖”。城子崖位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东略北,西倚今小青河支流巨野河,南距胶济铁路平陵城站05公里,东北距汉代齐国国都平陵古城2公里,北距商代谭国的早期都城05公里,旧济青公路东西穿过遗址。系武源河畔一隆起的台地。

古谭城(城子崖)是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首次发现。1930年至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首次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整个遗址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墙基宽12113米,总面积22,3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一般为4米左右。1989年至1991年又再次进行发掘,遗址分为上下两层,下层薄沙之上有一层黄土,黄土上层为一米左右的文化层,即为周代谭国故城遗存,史称灰陶文化。出土的豆鬲等灰陶器物,是典型的谭国文化代表。下层文化堆积,厚3米左右,为首次发现的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时器时代遗存,她代表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先进生产力水平。初称为黑陶文化,距今约4000年左右。在遗址周围还发现了龙山、岳石、谭国三个历史时期长方形版筑夯土城墙叠压的遗迹,即龙山文化城(新器时代)、岳石文化城(夏代),谭文化城(周时期)。

最下层是龙山文化城址。修筑城垣采用了堆筑方法,也就是边堆土边夯实的方法,也采用了版筑法。一般在外侧取土,取土沟就成为城壕,城壕内壁和城垣外壁成一整体,加高了城垣外壁的高度。城子崖龙山城是一种台城,即城内地平面高于城外,只有南北两门,城门门道不在城垣缺口处而在缺口外方,筑了缓坡形门道,南门门道西沿发现墙和房址,可能是门卫房。这是全国首次认识这种史前台城,对后来确定龙山时代的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间层是岳石文化城是在龙山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大多是贴龙山城垣内侧修筑,后又贴先筑的岳石文化城垣内侧修筑,城内面积约17万平方米。城垣都有基槽,全采用原始版筑,使用成把的小棍夯筑,夯土层面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小夯窝。

最上层是周代城,即《城子崖》一书中所说的灰陶文化时期,确切地说基本上是春秋城,不是商周城。尽管此城的修筑是在岳石文化城废弃以后很久,但城垣仍在岳石文化城垣的基础上修筑。春秋城的地面高于现今遗址地面,地面城垣已基本不存,地下墙基也很不完整。

考古发掘证明,龙山文化人来此居住时就开始建城,但并无龙山文化城以前的龙山文化堆积。而且龙山文化城主要是用堆积法筑成的,夯筑技术比较原始,而岳石文化城是版筑的,两者城垣的夯土结构迥然有别。因此,证明上世纪30年代发现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岳石文化城,而不是龙山文化城。龙山文化城是这次的新发现,同时对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确认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

这就不禁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即,城子崖没有商代文化遗迹,下层是龙山文化层、中层是夏文化层、上层是周代文化层。因此,是不是城子崖的诸侯“历唐虞以迨夏、商、周,世袭子爵”,还是这三个文化层是由不同的诸侯受封,他们之间有没有关联,关联是怎样的?根据考古结论:最先在城子崖居住,即龙山文化层,是“东夷部族”,夏文化层的是“夏部落”,但这两个文化层的居民都在夏代末或商代初期已全部离开了城子崖。商代和西周前期约700余年城子崖一片废墟。直至西周后期,约公元前976-前922年间,周穆王封懿公于谭,才重新开启了城子崖的辉煌,所以这才是周代文化层。这应该是谭氏的直系祖先。下面就这三个部族的情况作简要的说明。

1、东夷部族。‘东夷’是东南沿海的古老部族,少昊是其中的一支。传说少昊为史前五帝之首,是黄帝的儿子,姓已名挚,号金天氏,古代东夷族首领。因修太昊之法,故称少昊。少昊自穷桑登帝位,徙都在曲阜,以金德望天下,故称金天氏。图腾为鸟,赢姓,都于曲阜。《史记·五帝本纪》:“少昊青阳氏降居江水。”《尸子·仁意》:“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青阳氏即黄帝之子玄嚣,江水即古渎之一的沂水;穷桑在鲁北泗水之阳,是黄帝氏族的发祥地,是当时泰山周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夏部落。指的是大禹的部落;公元前2070-前1600间,大禹的儿子帝启废除推举禅让制度,杀原定继承人伯益,自立为王嗣位,从此确定了家天下;伯益“赢”姓后裔被逼自“城子崖”故地西迁,至皇覃氏故地“覃卩”城,而“城子崖”故地从此住满了夏启的“姒”姓后裔。

3、周穆王封懿公于谭。懿公系周文王同母弟弘农西虢侯虢仲之裔。六世西虢侯,其三弟名懿者,官拜车骑将军,因讨平东方诸侯之乱有巨勋,周穆王曰:“卿之兄居宏农列侯爵,今封卿于谭列子爵矣,再立殊勋乃复侯爵”,于是周穆王封懿公于谭(谭宗浚处族谱明确记载为‘周穆王十五年封于谭’,谭宗浚,南海人(现在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神山管理区沙龙村。清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陆润庠榜进士第二人。)

4《刺桑谭氏》记载:大宋绍兴四年九代孙喆公序:谭国国君是商汤之后,也就是子姓。这个记载符合历史学家编写的《济南通史》论述。

参考资料:

济南通史(一)远古时代的济南

(二)商朝前期商人东进与大辛庄聚落的建立及发展  (三)商朝后期谭国易姓与大辛庄聚落的衰落  (四)商朝在济南的殖民点及其殖民统治  (五)帝辛征夷方与征夷方路线考五、西周时代的济南  (一)齐鲁建国及济南一带的诸侯国  (二)周道的修通与《大东》诗篇  (三)齐的西进和周的东征六、春秋时代的济南  (一)齐灭祝与“公会齐侯于泺”  (二)齐桓公伐谭及其对济南地区的经略

谭氏族源辨析

上章所提的“谭子”,作为西周王朝的侯爵中五等中的四等--子爵。在成周时封七十一国之中并无“谭国”,所以“谭为不得姓之国”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治郡县亦无“谭”。但《左传·庄公十年》明确所载,在公元前684年,齐师伐谭,谭国不能力敌,谭子奔莒国君奔莒国避难。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设置弘农郡,其辖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丹水、析、商、上雒等十一县。

“谭氏望出弘农”有两层意思:①古谱记载“奔莒即郡称弘农”指的是“谭氏来自弘农故地”,故谭氏总堂称《弘农堂》,而并非自西汉始才有此郡望。②在弘农郡故地屡世仕宦,也称“望出弘农”。而《齐郡堂》是留居青州的谭氏后裔所立的总堂名。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对先祖的源流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模糊。所以,对于谭氏的源流的说法众说纷纭。

谭氏系出“赢、姒、姬、子、己、妫”的说法都有,到底出自何姓?

(1)出自“赢”姓

一说:夏封高阳氏之裔,伯益次子“若木”为徐侯,周武王封其裔36世“姬孝公”于“谭”,51世“祁义”始姓谭,71世“玉成”迁弘农。

二说:夏封高阳氏之裔,伯益长子“大廉”承伯益爵位为箕山诸侯,其裔附周伐商,周武王封其裔53世“襄”于“谭”,54世“雍”始姓谭,73世“宣”奔莒,76世“祁”周匡王四年(前609年)迁弘农,97世玉成迁南粤。此二说都自认为是位于今城子崖古谭国“前684年奔莒谭子”之前的谭氏源流世系,事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如冠以“谭”是不能成立的世系。我们从下面的文献就可以看出:

《竹书纪年》有记载:“夏后相三年,征风夷”。“皇覃氏”城(城子崖龙山文化层)已被夏启族人占领,变成了大禹后裔“姒姓”的领地。“伯益”并未继承“大禹”的位置,一说被禹子“帝启”所杀(见《容成氏》“启于是乎攻益自取”);一说 “避子启于箕山之阴”(见《孟子万章上》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不论怎么说,证明在“大禹”后裔到来之时“皇覃氏”暨伯益之后裔已迁徙。

在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器物,《父已卤》、《父已爵》、《覃父已》、《亚中覃父乙》、《共覃父已》、《共覃父乙》、《父丁爵》、《父艾丁》等青铜器,标明了器物生产者和所有者的族氏。铭文族徽显示,“覃”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识,有“覃”这个徽识的器物表明均系“皇覃氏”之器。在四川都江郾流域的彭州,竹瓦街,出土大批窖藏青铜器,其中《覃父癸》、《牧正父已》这两行铭文,与当时的“皇覃氏”青铜器铭文完全一致。

注:以上所举《父已卤》等,有可能是“商代”后期之文物,依此分析有可能“覃”的标志未必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识”;现代考古见有“妇好子曰覃”。

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考古学家对城子崖的最后考古发掘证明“城子崖”没有“商周”文化层,暨“夏”代末至“西周”初,“城子崖”有700余年断代。“出自赢姓说”记载“谭”建国的时间都与考古发掘所见不符。其唯一可依据的是司马迁写的《史记》对“郯”与“谭”的混淆记载:《史记·齐太公世家》“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

注事实上“郯”以鸟为图腾,也有可能是商族;并非赢姓独有。“郯”有可能是商族后代,“帝喾击磬,凤皇舒翼而舞”(《帝王世纪》)。

(2)出自“姒”姓

此说最根本的依据是:第一,“夏后相三年,征风夷”,此时大禹后代,大将“汝艾”占领了位于城子崖的“皇覃氏”故城。之后未见史书记载大禹后代从此地迁出。故推测后来的“谭国”就是“汝艾”的后代所建。第二:“姒”姓说的始作俑者是万姓通谱载,明朝苏平仲“谭氏家谱序”。以明朝的文人所著的家谱序来作为论据,未免太草率。今江西保存有宋朝绍兴四年谭喆《谭氏族谱序》、宋咸淳三年《谭氏源流记》。

注姒”姓说在《济南同史》论述为夏代至商中期居谭国之地的夏族姒姓,为商武丁所灭。

(3)出自“子”姓

此说主要依据“平陵为殷商帝乙之都”的传说,认为“谭子”与商帝乙“子姓”为同姓。此说实为误解。谭子的“子”为爵位。商帝乙“子姓”的“子”则为姓氏。是把“子爵”与“子姓”混淆的缘故。在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对“城子崖”的初步考古结论,误把属于岳石文化时代的“黑陶文化城址”当成了“龙山文化城”,因此“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也出现了相应的错误认定。混淆了“城子崖”没有“商周”(夏末至周初)文化城的事实。在城子崖北五里河叉处,发现商周文化遗迹,但并无城址。当为商遗族采盐之地。

注出自“子”姓主要依据:《济南通史》,《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民国档案。及《刺桑谭氏》记载:大宋绍兴四年九代孙喆公序。皆注谭国国君是商汤之后,子姓。

(4)出自“己”姓

“己”姓出自“莒”,因谭子奔莒,故有己姓说。“莒国”己姓子爵,开国君主为兹舆期。旧都介根,春秋初迁于莒。

(5)出自“妫”姓

因公元前684年之后,“谭国”逐渐成了齐国的附庸。故有“谭,齐所出”之说。公元前386年齐国大臣田和被周王室列为诸侯“妫”姓,彻底取代了姜姓政权,但仍以“齐”为国号,都临淄。故有谭氏“妫”姓说。有人认为:“谭”人夺了“田齐”的权,后“谭”得以复国。但此不见有史籍记载,我斗胆认为这是臆造。

(6)出自“姬”姓

出自高辛氏帝喾“姬”姓说,江西刺桑谭氏宗支、江西浯溪谭氏宗支,湖南《弘农堂》宗支,广东梧村宗支等四大宗支的谭氏老谱序都有记载。谭氏系出自高辛氏帝喾,其后裔古公亶父幼子季历传虢仲,武王克商封虢仲于宏农②,为西虢侯。传至六世西虢侯时,其三弟名“懿”官拜车骑将军③,随周穆王东征有功,周穆王封“懿”于“谭”为谭国,子爵。关于谭国始建于周穆王时期,衍昌公宗支古序有较详尽的记载,《弘农堂》宗支古序也有记载(见宁乡五修谱谱),梧村宗支也有记载(见梧村谱)。这些古谱记载的“谭国”建立时间与20世纪末考古学家对城子崖考古发掘得到“谭国”建国的时间出奇的吻合!

所以说周穆王封懿于谭,子爵;前684年谭子奔莒,以国为姓,以爵为名。

排名前一百和分布统计

01王:总人口9520万,占全国717%。河南为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中华王氏网 全球王氏网 马来西亚王氏宗亲总会 湘鄂王氏宗亲网 华夏王氏网

02李:总人口9340万,占全国7%,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李氏网 世界李氏宗亲总会 李氏族谱网 李氏宗亲网 高明李氏宗亲会

03张:总人口8960万,占全国674%。河南为张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世界张氏 张姓全球网 中华张氏网 华夏张氏统谱 肥东张氏宗亲网

04刘:总人口6770万,占全国51%。山东为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河北。

世界刘氏 新加坡刘氏总会 汉家刘氏网 龙门刘氏网 刘氏宗亲网

05陈:总人口6130万,占全国461%。广东为陈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四川。

世界陈氏大联盟总会 陈氏大宗祠 陈氏研究网 中华陈氏宗亲网 台湾陈氏宗亲会

06杨:总人口4270万,占全国322%。四川为杨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云南。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网 杨氏族谱 中华民族杨氏 杨氏宗亲论坛

07黄:总人口3260万,占全国245%。广东为黄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广西、四川。

黄族缙绅 黄氏宗亲网 浙南黄氏研究会 巴中黄氏网 客家黄氏网

08吴:总人口2680万,占全国2%。广东为吴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安徽。

吴氏网 吴姓之家 中华至德吴氏宗亲网 吴氏在线 广西吴氏网

09赵:总人口2670万,占全国2%。河南为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中国赵氏家谱网 赵氏福泉堂 赵氏网 赵氏文化博览 安溪太湖赵氏家谱网

10周:总人口2520万,占全国19%。湖南为周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四川。

中华周氏联谊总会 中华周氏网 中华周氏湖北联谊会 周氏藤县网站

11徐:总人口1930万,占全国145%。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浙江。

浙江徐氏网 徐氏宗亲网 皖西南徐氏宗亲网 深圳徐氏网

12孙:总人口1830万,占全国138%。山东为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江苏。

世界孙氏联谊会 中华孙氏 中华牛山孙氏网 河南孙氏文化研究

13马:总人口1720万,占全国129%。河南为马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甘肃、山东。

世界马氏文化资料中心 马氏家族网 马来西亚马氏宗亲总会

14朱:总人口1700万,占全国128%。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安徽、河南。

朱氏家族网 朱氏宗亲网 观音堂朱氏家谱网 太湖朱氏网 无为朱氏宗亲网

15胡:总人口1550万,占全国116%。湖北为胡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湖南、四川。

中华胡氏联谊会 胡氏宗亲网 世界胡氏宗亲 安徽胡氏宗亲网 建潮胡氏网

16林:总人口1510万,占全国113%。广东为林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台湾。

林氏宗亲网 世界林氏宗亲网 马来西亚林氏宗亲会总会 沅澧林氏宗亲网

新会林氏宗亲网 中国林氏宗亲网 林氏论坛

17郭:总人口1500万,占全国113%。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北、山东。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氏宗亲总会 郭氏网 冀鲁郭氏网 淮海郭氏网

世界郭氏宗亲总会 百奇郭氏回族宗亲网 山西郭氏文化研究会 郭氏秉诚宗谱网

18何:总人口1400万,占全国106%。四川为何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西、浙江。

世界何氏网 中华何氏网 江苏何氏网 湖北何氏网 河南何氏网

19高:总人口1330万,占全国1%。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浙江。

天下高氏 高氏家谱网 高氏宗亲网 华夏高氏网 厦门高氏网

20罗:总人口1260万,占全国095%。四川为罗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广东、湖南。

罗氏通谱网 中华罗氏网 中华罗氏联谊网 罗氏家园 罗氏宗亲网

21郑:总人口1240万,占全国093%。广东为郑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浙江。

世郑之窗 荥阳郑氏nbsp; 世界郑氏网 山西郑氏网 福建云霄郑氏网

22梁:总人口1130万,占全国085%。广东为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中华梁氏网 阳江梁氏宗亲网 中华林氏文化研究 南洋梁氏公会

23谢:总人口1010万,占全国076%。广东为谢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四川。

中华谢氏网 岭南谢氏网 谢氏宗亲网 川渝谢氏网 化州谢氏网

24宋:总人口932万,占全国07%。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宋氏家族网 宝庆宋氏网 宋氏寻根网 中国琅琊(临沂)宋氏文化网

25唐:总人口917万,占全国069%。四川为唐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广西。

唐氏宗族 中华唐氏网 唐氏家园/span> 漳州唐氏宗亲网

26许:总人口881万,占全国066%。广东为许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安徽。

许氏宗亲网 庐江戴桥许氏宗亲网 许氏宗亲会 中华许氏网 世界许氏宗亲总会

27邓:总人口821万,占全国062%。广东为邓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香港邓氏宗亲会 宣汉县邓氏宗亲网 邓氏宗亲网 中华邓氏家族网 华夏邓氏宗亲网

28冯:总人口818万,占全国062%。广东为冯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四川。

香港冯氏宗亲会 中国冯氏宗亲网 中华冯氏网 冯氏论坛

29韩:总人口815万,占全国061%。河南为韩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应城韩氏宗亲网 安阳韩氏宗亲网 华夏韩氏 世界韩氏宗亲联合总会

30曹:总人口791万,占全国06%。河南为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山东。

江阴曹氏网 曹氏家谱文化网 曹氏家谱查询网

31曾:总人口772万,占全国058%。湖南为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四川。

曾氏宗亲网 曾氏网 广西曾氏宗亲网 曾氏宗亲论坛

32彭:总人口766万,占全国058%。湖南为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北。

陕西彭祖文化网 大别山彭氏宗亲会 彭祖文化网 世界彭氏 彭氏文化网

33萧:总人口739万,占全国056%。湖南为萧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江西。

萧氏宗亲网 萧氏档案馆 漳州萧氏网 德化萧氏宗亲联谊会 江苏盐城萧氏宗亲会

34蔡:总人口701万,占全国053%。广东为蔡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台湾、福建。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 蔡氏宗亲网 蔡氏宗祠 桃园蔡氏宗亲网

35潘:总人口687万,占全国052%。安徽为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广西。

潘氏宗亲网 潘氏族谱网 中华潘氏宗亲网 潘氏宗亲网 粤西潘氏宗亲网

36田:总人口685万,占全国052%。河南为田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田氏家谱网 华夏田氏网 华夏田氏论坛

37董:总人口677万,占全国051%。山东为董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董氏宗亲网 陇西董氏网 南雄珠玑巷后裔董氏网

38袁:总人口667万,占全国05%。四川为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江苏。

宁波西袁氏联谊会 袁氏论坛 袁氏家谱网 袁氏研究网

39于:总人口642万,占全国048%。山东为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辽宁、黑龙江。

于氏宗亲网 于氏天空网

40余:总人口633万,占全国048%。湖北为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江西。

余氏网 余氏家族 余氏门户 余氏宗亲 余氏普庵网 中华铁改余氏网

41叶:总人口632万,占全国048%。广东为叶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福建。

叶氏宗亲网

42蒋:总人口632万,占全国048%。四川为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江苏。

蒋氏文化网 中华蒋氏宗亲网 一梅堂蒋氏网 中华武岭蒋氏宗谱网

43杜:总人口619万,占全国047%。河南为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杜氏宗亲会 杜氏族谱

44苏:总人口606万,占全国046%。广东为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永春苏氏宗亲会 苏氏宗亲网 广西苏氏宗亲会

45魏:总人口603万,占全国045%。河南为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世界魏氏宗亲网 中华魏氏网 河南魏氏宗亲网 兰州魏氏网

46程:总人口601万,占全国045%。安徽为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湖北。

程氏家谱网 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 山东程氏宗亲网 新安程氏文化网

程氏家谱网 世界程氏联谊会专题网 江西程氏联谊会

47吕:总人口596万,占全国045%。山东为吕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吕氏家谱网 新加坡吕氏公会

48丁:总人口576万,占全国043%。江苏为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安徽。

大连丁氏宗亲网 中华丁氏

49沈:总人口550万,占全国041%。江苏为沈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上海。

沈氏宗亲网 沈氏家谱网 师桥沈氏宗亲

50任:总人口547万,占全国041%。河南为任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全球任氏宗亲网 中原任氏宗亲网 炎黄任氏 宜兴市筱里任氏宗亲网

51姚:总人口538万,占全国04%。浙江为姚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广东。

姚氏宗亲网 姚氏宗亲家园

52卢:总人口536万,占全国04%。广东为卢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中华卢氏网

53傅:总人口536万,占全国04%。河南为傅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傅氏宗亲网 江西傅氏宗亲网 安徽傅氏网 中华傅圣网 醴陵傅氏宗亲联谊会

54钟:总人口533万,占全国04%。广东为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四川。

钟氏宗亲网 安徽钟氏宗亲会

55姜:总人口523万,占全国039%。山东为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辽宁、黑龙江。

姜氏族谱网 中国姜氏宗亲会

56崔:总人口509万,占全国038%。山东为崔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崔氏家园网 中华崔氏网

57谭:总人口499万,占全国038%。湖南为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重庆。

台山谭氏宗亲网

58廖:总人口487万,占全国037%。广东为廖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广西。

世界廖氏宗亲网 巴蜀廖氏宗亲网 廖氏宗亲论坛 珠岩廖氏宗亲网

59范:总人口485万,占全国036%。河南为范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范氏宗亲网 范氏家谱网 范氏宗亲

60汪:总人口483万,占全国036%。安徽为汪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江西。

汪氏宗亲联谊会 汪氏宗亲网

61陆:总人口480万,占全国036%。广西为陆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上海。

陆氏联盟 陆氏家园

62金:总人口467万,占全国035%。浙江为金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吉林。

中华金氏宗亲联谊会 炎黄金氏文化网 金氏网 中国金氏宗亲网 少昊金氏宗亲网

63石:总人口455万,占全国034%。河南为石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贵州。

天下石氏论坛 天下石姓网

64戴:总人口449万,占全国034%。江苏为戴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中华戴氏论坛 老戴家 广西戴氏宗亲网

65贾:总人口439万,占全国033%。河南为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贾氏宗源吧

66韦:总人口430万,占全国032%。广西为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贵州、广东。

韦氏宗亲网

67夏:总人口426万,占全国03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安徽、湖北。

潜川夏氏宗亲网

68邱:总人口423万,占全国032%。广东为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台湾。

中华邱氏网 仙游邱氏宗亲网

69方:总人口413万,占全国031%。安徽为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湖北。

华夏方氏网 方氏网 中华方氏文化网

70侯:总人口401万,占全国03%。河南为侯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中华侯氏联谊网 侯氏在线网 侯氏宗谱网

71邹:总人口394万,占全国03%。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四川。

邹氏宗亲网论坛

72熊:总人口384万,占全国029%。江西为熊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熊氏宗亲网 熊氏宗族网

73孟:总人口383万,占全国029%。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中华孟氏宗亲网 徐州孟氏宗亲网 中华吉林孟氏宗亲会

74秦:总人口379万,占全国029%。河南为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江苏。

秦氏联谊会

75白:总人口374万,占全国028%。河北为白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陕西。

中华白氏网 世界白氏宗亲网 新加坡白氏公会

76江:总人口369万,占全国028%。广东为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安徽、江西。

广东江氏网 江氏古国网 江氏源流网

77阎:总人口360万,占全国027%。河南为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中文百科在线

78薜:总人口347万,占全国026%。江苏为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山东。

薛氏家族网

79尹:总人口346万,占全国026%。湖南为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全球尹氏网

80段:总人口320万,占全国024%。河南为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云南、湖南。

古藤段氏网 段氏宗亲网

81雷:总人口319万,占全国024%。四川为雷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湖北。

全球雷氏宗亲网 雷氏网 华夏龙氏网

82黎:总人口288万,占全国022%。广东为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湖南。

黎氏联谊网 黎氏大家族

83史:总人口285万,占全国021%。河南为史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史氏春秋

84龙:总人口281万,占全国021%。湖南为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贵州、四川。

龙氏腾飞网 涟源龙氏人文网 龙氏家园网 华夏龙氏网

85陶:总人口274万,占全国021%。安徽为陶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云南。

中国皖西北陶氏家亲会 中华陶氏网 陶氏会馆 中华陶氏联谊总会

86贺:总人口274万,占全国021%。湖南为贺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陕西、河南。

中华贺氏网 贺氏家族

87顾:总人口272万,占全国021%。江苏为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上海、浙江。

中华顾氏网

88毛: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浙江为毛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四川。

毛氏宗谱网 元庄毛氏家谱

89郝: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河北为郝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西、河南。

中华郝氏论坛

90龚: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湖南为龚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龚氏宗亲网 中华龚氏联谊总会 龚氏网 龚氏商业网

91邵:总人口262万,占全国02%。山东为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浙江。

邵氏春秋 邵氏宗亲网 中华邵氏联谊会

92万:总人口254万,占全国019%。江西为万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世界万氏宗亲联谊会 中国万氏宗亲论坛 孝感万氏宗亲

93钱:总人口249万,占全国019%。江苏为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安徽。

长乐钱氏宗谱网 钱氏家族网

94严:总人口246万,占全国019%。江苏为严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漳州严氏宗亲网 广东紫金鹧鸪塘世系严氏族谱

95赖: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广东为赖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台湾。

赖氏宗亲网 赖氏大家园 世界赖氏网

96覃: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广西为覃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湖北。

谭覃氏宗亲会 覃氏宗族网 中华覃氏网

97洪: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台湾为洪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福建、广东。

洪氏宗亲网 洪氏网上家谱

98武:总人口239万,占全国018%。山西为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河南。

武氏宗亲网

99莫:总人口233万,占全国018%。广西为莫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湖南。

莫氏宗亲网 全球莫氏宗亲网 莫氏庄园陈列馆

100孔:总人口231万,占全国017%。山东为孔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江苏。

孔氏宗亲网 孔氏南宗家庙

前四届谱序对宗谱要义的论述十分精辟,现代学者认为正史、方志、宗谱三者组成了中国的历史大厦,而数量之多,影响之广首推宗谱,宗谱是中华文化和中国典籍的组成部分,它不但为正史和方志提供可靠资料,还为人口学、遗传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

宗谱是本着同根相系,长幼有序的原则,祥明记载了本族渊源和祖辈勤劳节俭、艰苦创业的绵长历程,表彰孝敬长上,睦邻和亲,道德高尚的族人和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优秀宗亲,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激励族人积极向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它不同于只记载帝王将相或少数代表人物的历史书籍,也不同于各种人物词典只记载与专业有关的人物简介。马克思主义者和历史学家们都认为劳动人民和普通百姓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都为历史的前进贡献了毕生精力。为他们竖碑立传是理所当然,用文字记录他们平凡的一生正是体现了普通百姓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我国早在周代就设立“小吏”,掌诸侯志乘,是宗谱之始。秦汉时期中央设“宗正”,位列九卿,其职责主要是“掌亲属”,编修和保存帝室及诸侯王族的谱牒。东汉时一些名门望族编修民间家谱,如《杨雄家谱》、《邓氏家谱》和颍川太守卿氏《万家谱》先后问世。东晋贾弼撰《十八州一百十六郡氏簿状》,萧梁王僧儒撰《十八州谱》、《百家姓》、《东南谱集抄》史称贾氏谱学和王氏谱学,成为两个典型的谱学世家。民间修谱从此盛行,家必有谱,官必有籍,婚礼选择都依据谱籍。到了唐代开科取士,门阀观念减弱,谱牒为用也渐次减弱,但一些著名文人和历史学家如刘知等许多人物仍然纷纷参与编撰谱牒和谱学著作。到了宋代欧阳修和苏洵又各创谱式,在理论上更加完善,使民间修谱规范化,形成欧苏两大派,到了明代,欧苏二体逐渐合流,演变成欧苏合体的规范化模式。司马光、郑樵、王安石、文天祥等著名史学家、政治家也都参与谱牒和谱学的编著,明清以来修谱之风更盛,遍及全国。民国时期各族各姓普遍续修一至二次,我崇让堂抗战前夕续修一次,至德堂抗日前后各续修一次,有的姓氏修全国大统谱,1947年吴氏在《大公报》上刊登启事,发起编修吴氏全国大统谱,因战事暂辍。解放初始完成付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少人都潜意识的认为宗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为避嫌,多将宗谱当废纸处理掉了,看到宗祠被改作他用或被拆毁,续修宗谱一事更是无人提及,但是也没有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过批判宗谱的文章,也没有听说过政府在大小会上批判过宗谱的事,即使是在那极“左”的年代和政治运动中,人们也只是将宗谱收收藏藏,从没有听说过因宗谱而获罪名的。相反某些人和事在宗谱上得到印证者常常批露于报端,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总理路过家乡时,还按古代谱式亲笔书写了本房亲属的家谱谱稿,北京图书馆清理出2250种宗谱供人阅读,上海图书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派人到全国各地抢救宗谱,广乏收购,收藏了一万二千多种近十万册家谱,包函3328个姓氏,其中吴氏宗谱就收集到436种,前几年还编纂了《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供人们查阅。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提高,精神振奋,意气风发,面貌为之一新,如我族岳西一支成员,是清嘉庆年间,正极公去世后夫人背着丈夫遗骨,带着四个儿女逃荒到岳西高山垦荒,相传九代已繁衍到110多人,改革开放解决温饱之后,子弟都进了学校,现在涌现出六名在校大学生,一名女研究生。这样的好时代,值得大书特书,如实记载,因此全国各地民间修谱已很普遍,三环出版社出版了《中华姓氏通书》、陈、罗、赵、吴、陆、李、刘、王、黄等姓的通书已在全国各大书店出售,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韦氏通书》《廖氏通书》《覃氏通书》最近也正在编写《吴氏通书》。山西社科院出版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华书局编印了《中国宗谱目录》,《光明日报》、《文汇报》不断发表宗谱的有关信息和谱学文章,中央电视台和不少省市电视台,都连续播映了《百家姓》和表扬了“松花江畔修谱人”——尹律山的感人事迹。1994年已故胡耀邦总书记的故乡编印的《胡氏家谱》就得到了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的指导和支持,1999年元月上海举行了“全国谱牒开发利用学术讨论会”,1983年台湾举行了“亚洲族谱学术讨论会”,美国每年出版上万种各式家谱。江西、浙江、广西等各个省、市、县的许多姓氏大都续修了宗谱,安徽省各县市也都印刷了几百种家谱,安庆新编的《高氏家谱》、《马氏家谱》、《李氏家谱》、《刘氏家谱》、《戴氏家谱》、《斯氏家谱》等等几十个姓氏的家谱,谱式各异,五彩纷呈,印刷也很精美。今年四月无锡吴氏再次发起编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我崇让堂趁此归宗,将本届宗谱呈送泰伯始祖庙。

纵观我国谱牒,无不反映出各个时代的层面,本届续修家谱,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有序的记载我族成员。以期达到敬祖、存史、育人的目的,续修不是单纯的延续补充,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编辑,收入对象是:1937年健在和本年以后出生的男女成员凡自愿入谱者,均详明载入,女儿和儿子一样列为传主,传文栏内记载配偶和有血缘关系的人,女儿可记到第三代,其后代愿随吴姓,则按传主另书传文,以体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传文记载生、卒、葬、时间、地点和对社会某一方面作出的贡献。除载明职业外均是务农,生不立传已是约定俗成,为了表彰宗亲对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鼓励族人求学升造,积极向上,设《鸿爪篇》,将有一定社会地位,学位,和职称的个人简历一一编入,虽不同于老谱模式,意义却十分重大。对于老谱原有内容一般不做更动,依照老谱的凡例给予编印,为便于阅读,将《源流序》译成白话文附后,其他古文字的七篇序言和记加以标点和注释,《书讳书字辨》也加标点印于卷首,老谱的传记也由福歆加以标点和注释。为了便于查阅,不少卷的采编人编制了世系简表,附在每卷之末,一目了然,也是创新。对于十条家训,四种礼说和五篇祭文,已跟不上时代要求,以法治国,无须另立规矩。社会在前进,礼制、祭祀亦有新的风尚,所以将这些内容加以标点编入附录,供后人和学者们以作资料研究,还有三大本公堂契据和法院判词,已无保留意义了。老谱古文的标点注释皆经祚宁先生校勘、补注,照片由祚林拍摄。

认祖归宗,热忱欢迎,怀宁县小市镇,禅师村,兰桥队我吴氏连松公房曾单独修谱,因乱谱失,仅保存先祖牌位,记载了历代先人的名字,其字辈是“神武成周德,诗书发世昌,曹邦传祖志,君伐永贤良,谋事补诹知,斋悦映吾疆。”他们每年清明节祭祀时都在老屋旁向崇让堂原三公房的国祥、国圣、国贤三公之墓祭拜,认定此墓是他们的祖坟,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这次得到崇让堂修谱的消息,即派世烈为代表与谱馆办公室主任福钦联系。要求认祖归宗,理事会一致表示欢迎,七月十四日由邵绿、怀宁、福潭、福钦、祚林五位代表前往兰芝桥会见宗亲,受到世烈、世鼎、世恒、世节、世新、世明、昌质、小平、昌节、小龙、昌龙、昌南、昌飞、昌燕、昌虎等十五宗亲鸣鞭迎接,亲切握手,相互问好,议定连松公后裔108人全部载入崇让堂第五届宗谱,字辈从世字辈改为自字辈,余类推。因祠堂被焚,尚未恢复,连松公等先人牌位置原厅供奉。话别时又鸣鞭远送,依依不舍。

由于我族面广人众,在谱人数巳达五万四千三百八十三人(传主人数二万四千四百四十一人 夫人数一万五千八百八十九人 女儿未列入传主者一万四千零四十一人)其中在世入谱人数一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人(在世传主数一万零五百三十人 在世夫人数五千零二十六人 在世未列入传主女儿数一千九百五十四人)。分散在海内外及各省市,无法联络,遗漏者数千,新谱问世就可以起到宣传作用,望各地族人闻讯后主动与谱馆联系,将自家谱稿寄来,在适当的时候再编一本补遗。

本人才疏学浅,谱成匆匆,漏舛讹,统叙失谋,创新亦或违例有待后贤重纂完善。本届宗谱全赖各位副总编、责任编辑、特约编辑以及征稿采访者的共同努力,他们不但分文不取,不少人还私下贴补邮电、交通费用,难能可贵,两年半的努力终于修成五届宗谱。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二世孙怀宁敬撰

二000年十月

谭姓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结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

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宋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谭姓第一大省是湖南(不计算周边地区),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5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这两省谭姓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75%。

明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八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谭姓人口增长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

当代汉族谭姓的人口已有499万,为全国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到2019年这600年中谭姓人口由26万增到近499万,增长了19倍多,谭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到2019年这1000年中谭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谭姓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3457htm

  明史 卷三百十二 列传第二百 石砫宣抚司

  石砫,以石潼关、砫薄关而名。后周置施州。唐改青江郡。宋末,置石砫安抚司。元改石砫军民府,寻仍为安抚司。

  洪武七年,石砫安抚使马克用遣其子付德与同知陈世显入朝,贡方物。八年,改石砫安抚司为宣抚司,隶重庆府。十六年,石砫溪蛮寇施州,黔江守御官军击破之。十八年,石砫宣抚同知陈世显遣子兴潮等奉表贡方物,贺明年正旦。二十四年赐石砫宣抚同知陈兴潮及其子文义白金百两,以从征散毛洞有功故也。

  宣德五年命宣抚马应仁子镇为宣抚。初,应仁有罪应死,贷谪戍。至是,帝念其祖克用尝效力先朝,命求其子孙之良者用之,故有是命。成化十八年,四川巡抚孙仁奏:“三月内盗三百人入石砫,杀宣抚马澄及隶卒二十余人,焚掠而去。以石砫地邻酆都,互争银场相讦,有司不为区治,致相仇杀。”命责有司捕贼。仁奏:“石砫岁办铅课五千一百三十斤,正统后停之。邻境军民假以征课,乘机窃取,酿成祸阶。请除其课,闭其洞,仍移忠州临江巡检于酆都南宾里之姜池,以便防守。”从之。是年,命马徽为宣抚。万历二十二年,石砫女土官覃氏行宣抚事。土吏马邦聘谋夺其印,与其党马斗斛、斗霖等,集众数千,围覃氏,纵火焚公私庐舍八十余所,杀掠一空。覃氏上书言:“臣自从征叠、茂,击贼大雪山,斩首捕寇,皆著有成劳,屡膺上官奖赏。今邦聘无故虔刘孤寡,臣岂不能出一旅与之角胜负,诚以非朝命,不敢也。今叛人斯在,请比先年楚金洞舍覃碧谋篡事,愿与邦聘同就吏。”二十三年命四川抚,按谳其狱,事未决。会杨应龙反播州,覃与应龙为姻,而斗斛亦结应龙,两家观望,狱遂解。覃氏有智计,性*,故与应龙通。长子千乘失爱,昵次子千驷,谓应龙可恃,因聘其女为千驷妻。千驷入播,同应龙反。千乘袭马氏爵,应调,与酉阳冉御同征应龙。应龙败。千驷伏诛,而千乘为宣抚如故。千乘卒,妻秦良玉以功封夫人,自有传。

  鱼木寨相关资料:

  鱼木寨位于利川西部,地处318国道线利川至万县途中,寨楼空兀于万山之中,两边一色悬崖,中间只有一狭窄寨门与外界相通。该寨明初属龙阳峒土司,后归附石柱土司 ,万历14年编籍万县,1955年划归利川,现为谋道乡鱼木村。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八世谭彦相等认承纳草籽粮五硕三斗,将龙阳峒编籍万县,奉旨俞允,脱离石柱土司。万历十六年(1588年),石柱宣抚使马斗斛、马千乘图谋恢复龙阳峒,率士兵围攻。当年争战遗址、传说、故事尚存。(和马氏族谱上记载一致)

  寨名来源今无确考,一说,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鱼木"为土语音记;一说,相传古代马、谭土司连年争战,一次,谭土司困守该寨,马土司久攻不下。谭土司为退敌兵,从寨东岩洞口向寨下抛下活鱼无数,有些竟落挂于马土司帐前树上。马土司望鱼兴叹:"欲克此寨,如缘木求鱼!"遂引兵自退。从此,地因事名,洞名"鱼木洞",寨名"鱼木寨"。

  石柱马家事略考: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土家族人口有5704223人。主要聚居于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邻地区。

  土家族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宋代以后被称为“土丁”、“土民”、 “土兵”等。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新中国成立后,确定为土家族。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县。

  马氏在石柱的影响 :

  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大,在重庆市石柱县居民中,马氏据说有三支,均为土家族。其中有一支马氏,其保存的《马氏家乘》中曰:“公(马定虎)陕西扶风茂陵庄人,汉伏波将军三十九代孙也。英敏磊落,勇力过人,事宋为骁骑队长,属吴繗军。靖康之乱入京师勤王,……高宗南渡,扈跸有功,军中皆称将门之后。时五溪蛮因朝廷多故,连结土司秦勾等陷施州大田所、南宾诸郡,扰及大江之南,官兵屡征不克。大臣范宗伊奏曰:五溪蛮敬畏伏波将军如神,倘得其裔往征,必克。高宗允其奏,因诏定虎公领兵由建始入川,驻兵于南宾县之水车坝,传檄南路土司七覃八田,宣扬威德,克期会兵施州。溪蛮闻定虎公为伏波之后,已自摄服欲降,独贼首覃勾拒施州欲战。建炎七年(建炎仅四年),我公合诸土司兵攻破施州,贼走屯七岳山。公围之,遣轻骑五百人间道由龙嘴河、都会坝绝其归路,贼粮道不通,遂成擒。捷闻,并图其山川形势以献,中有石峰高耸插空之语,因封公为石柱安抚司,世袭节制九溪十八洞。”还有清乾隆年间修的《石柱厅志》记载,扶风人马定虎,(马)援三十九代孙也,知兵饶胆略,朝命领兵进剿。定虎入川驻水车坝,击之,苗果震慑,溃败。捷闻,即以南宾县地官之。县东南六十里,有高峰直上,状类柱,乃置石柱安抚司,敕马氏世袭,节制九溪十八洞,为镇服苗蛮之计。据《明史》中记载:“明洪武七年(1374年)石柱安抚使马克用遣子付德与同知陈世显入朝贡方物;洪武八年(1375年)改石柱安抚司为宣抚司,隶重庆府”。由此可见石柱土司应是正式建立于明初。马克用封石柱宣抚使,建署水车坝(今悦来乡古城坝),其食粟之地,仅今悦来乡附近就有牛项溪、尖山子、螺丝塘、白果园、水田坝、五龙溪、板獠漕等处。

  石柱土司马氏,据其家谱记载,祖籍是陕西扶风,系汉伏波将军马援第三十九代孙马定虎的后裔。传说马定虎在南宋时因平五溪蛮入境,因功授以石柱安抚使,官职世代沿袭,得以世守石柱。应该说马定虎既然是马援之后,当是汉族不疑,其实不然,马定虎历经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后,依然知其先祖及世次,可知马氏对谱系的重视。然而在马定虎平五溪蛮有功而授以安抚司职,更应大书特书之时,居然失其世次了。《马氏宗谱》对马克用以下世系记载却十分详细,但自马克用以上则一无所书。《马氏族谱》、《马氏家谱渊源》也说马克用为“迁石柱始祖”,“建业于水车坝”。在其马氏族谱、宗谱、家谱渊源、谱书节本等所记各异,世系不清,年代不一,史实矛盾。例如,说马克用是马定虎的十五代孙,却无世系,且有是三代、四代、五代、六代、七代、八代、十六代孙之多说,还有说“定虎其名,克用即号”,甚至有说是“克用相传思牧,思牧相传定虎”。署石柱安抚司的时间,有建炎二年、三年、七年(建炎仅四年,无七年),或景定,或宋末之多说,更有说是无至正七年或十七年。对何入何时入川平蛮封石柱安抚使也其说不一,有马定虎于南宋初,或于元末,或于明初之几说。有的说是马什用于宋景定中,还有说是马克用于明初。凡此种种,自马定虎以下至马克用间,无论《石柱厅志》、《石柱乡土志》或《马氏家谱》均载:“其袭爵历元及明无替”。《马氏宗谱》自释:“定虎公以后,克用公之前,马氏中衰,当宋之鼎革之际,功名未登天府,史鉴不传。”自认“代远年湮,前后矛盾”。其实马克用的父、祖二辈是谁也未记清。马克用是否为马定虎之后裔?历史上就有这样的情况,某些家族往往把同姓氏的源于贵族出身、显赫于世的人物作为始祖,而编纂至家谱之中,目的是为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或出身。据《渝州志》云:“宋景定中,蛮酋大虫马什用同向士壁率师大败元兵,继平九溪洞夷,授镇国上将军,领铜牌印、石柱安抚司大使,世守其土。”马定虎应为宋末时期人,而不是宋初之人。马什用与马定虎应为同一人,据清嘉庆重修的《一统志》中云:“宋景定中,以土官马定虎征五溪蛮有功,授安抚司。”就《渝州志》称马定虎(马什用)为“蛮酋大虫”,应是当地土著蛮酋,大虫在宋代是人们对老虎的称呼,而土家族先民有史以来就是崇拜廪君白虎的,以之作为其图腾信仰。而“什用”是土家族的常用语,是“送、冲、踵”的意思,是对土司长官的称呼。所以,石柱马定虎这一支马氏,自马克用前至马定虎应为汉族,自马克用以下应为土家族,这也尚待研究。

  石柱马定虎这一支马氏在历史上也有其辉煌的史绩,对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安定,维护国家统治,发展社会生产均做出了贡献。据《马氏家乘》记载,元未九溪十八硐诸土司不靖,明洪武初,马定虎的十五代孙马克用(应是马定虎之子)征服了九溪十八硐,被朝廷加封为宣抚使。据《蜀人物志》记载,马克用“生元末,袭石柱安抚司,仁而有勇,与士卒同甘苦,上下一心。全境内户口为十三族,大山外有陈、伍、高、崖、罗、向六族,山以内有谭、刘、奉、何、冉、江、白为七族。土司无城郭而有峒寨,令十三族皆得立寨栅,具徒卒,无事尽力农亩,有警则各寨并起,以听指挥。凡境内高峰绝岭,星罗棋布,皆各族屯兵边所。……不数年,庶富为川东冠。忠路、酉阳、唐岩、沙溪等司,皆推石柱为司长,音问不绝。”马克用在洪武中善抚夷落人心归附,子孙世袭。表明元末石柱土司的势力得到急剧增长,已成为元末明初时期土家族诸土司中举足轻重的大土司之一。

  石柱土司正式建立后,由马氏承袭达26代,计569年。其沿袭情况,据《石柱厅志》等资料记载,自明洪武初马克用由安抚使擢升宣抚使以来,在洪武七年(1374年),马克用遣子马付德与同知陈世显入朝,明改安抚司为宣抚司。马克用于明洪武八年将其司治迁至南宾县城。马克用传子马良,马良传子应仁。宣德五年(1430年),马应仁犯法,罪应死,但朝廷给他个谪戍边,戴罪立功的处分,因为“帝念其祖克用尝效力先朝”,而仍命马应仁子马镇袭石柱宣抚使职。马镇传马黼,马黼传马澄。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三月,内盗300余,侵犯石柱,杀死马澄及隶卒20余人焚掠而去。是年,其子马徵袭宣抚职。马徵传马龙,马龙传马素,马素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传马斗斛。

  明万历年间,龙阳洞土司谭彦相等欲脱离石柱土司统治,编籍入万县之时,石柱土司马斗斛为维系“土不出境”的祖训,遣子马千乘率兵围攻龙阳洞,烧杀几尽。直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石柱土司归附清朝,石柱乃辖东至湖北利川,南接黔江,西界丰都,北邻忠州。广230里,袤240里之广阔地域。

  在秦良玉代理土司之前,其马氏内部发生一件争权夺位,引发仇杀之事。据《明史·四川土司传》记载,万历二十二年(1594),石柱土司妻子代幼子行宣抚事,时“土吏马邦聘谋夺其印,与其党马斗斛、斗霖等,集众数千,围覃氏,纵火焚公私庐舍八十余所,杀掠一空。”结果,还是马斗斛得了便宜,署理司职,但终究是名不正,言不顺,好景不长,最终下了台。

  石柱土司是土家族六大宣慰司中,改土归流最晚的一个。马祥麟子马万年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归附清朝,仍授宣慰使。据《清史稿·四川土司传),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夔州府分驻云安厂同知移驻石柱。二十五年(1760年),设石柱直隶厅,改土宣慰使为土通判世职,不理民事。道光《补辑石柱厅志·土司志》记载: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马万年传子马洪裔,雍正年间马洪裔传子马宗大,“宗大传光裕,光裕传孔昭,孔昭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缘事革职,以光裕弟光仁护土司事,俟孔昭生子承袭。至二十一年,孔昭生子俊明,报部。光仁复缘事斥革。部议夔府分驻云安厂同知移驻石柱,代理土司事,俟俊明成立交卸。二十五年,俊明殇,承袭无期。部议改设直隶厅同知,其土宣慰司改为士通判,不预民事,俟孔昭生子。题请奉旨如议。孔昭卒,无子,以光仁子图昭袭土通判职。”

  马孔昭与马光仁两任土司均“缘事革职”,其所缘何事,据石柱《马氏家乘》记载,“乾隆十九年,孔昭以逆匪陈昆案内失察,部议革职。”是说马孔昭的革职是因为镇压当地陈昆起义不力所致。而马光仁革职的原因却与他同马孔昭之间的矛盾有关,谱云:“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孔昭生子俊明,业已报部。因光仁任事,时值大旱,民间禾价腾贵,光仁禁贩禾出境,有贩者皆称孔昭之禾,仁因封孔昭庄仓。昭怒,以封仓绝食、更藉护夺袭等情上控”。马孔昭所以将其叔父马光仁告到夔州府,是因为贩禾封仓之事,但真实的原因是“藉护夺袭”之情,即马孔昭子马俊明业已报部,而马光仁并不愿意从“护土司事”的位置上退下,让马俊明承袭,而引起马孔昭的不满。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土归流、改设直隶厅、隶川东道,宣慰使改为土通判,不预民事,仍世袭。《石柱直隶厅志》有云:“国家声教远讫,先后皆改土归流,石柱土官马氏历世忠顺,明季女土官秦良玉忠勇著天下,载明史,故地虽改设直隶厅,后裔犹世袭通判职,比其他土司加厚焉”。乾隆二十五年,朝廷因马俊明死,马孔昭无子承袭,而顺势把石柱改土归流。同知贾天禄奏请乃以马光仁的长子马图昭袭,自此,土通判一职,马氏世代相传,马图昭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缘事革职。次年,同知王萦绪上奏朝廷,要求任命由马宗大之弟马宗夫之孙马佑昭承袭土通判,获准。咸丰年间传至马驾,马驾传马保诚、马保诚传杨舜贞,杨舜贞传马正倓,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十一月石柱解放为止。

  石柱土司世袭表:

  马氏土司世系自马克用起为:

  马克用(元末袭)-→马良-→马应仁-→马镇-→马黼-→马澄-→马徵-→马龙-→马素-→马斗斛-→覃氏-→马干乘-→秦良玉(马乘妻,因夫亡,子幼而代理)-→马祥麟-→马万年-→马洪裔-→马宗大-→马光裕-→马孔昭-→马光仁(马裕弟,因兄革职,子未出而执司事)-→马图昭-→马佑昭-→马驾-→马保诚-→杨舜贞-→马正倓-→马俊明

赫[赫,读音作hè(ㄏㄜ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赫胥氏,出自远古时代赫胥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著名东汉史学家应劭(公元153~196年)所著的《风俗通义》中记载:“赫胥氏之后有赫氏、赫胥氏。”这在明朝史学家王圻(公元1530~1615年)所著的《续文献通考·氏族典》中第十一卷盘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间衍生姓氏的记载中也有说明:“自大騩氏至无怀氏等十九氏衍生姓氏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史学家何拔儒在整理四川省盐亭县的天垣场盘垭村所发现的盘古王表时发现:赫胥氏,就是约在公元前5071~前4170年间的帝王,其世系承传为:浑沌氏(共七代)→葛天氏(共四代)→女娲氏→伏羲氏→赫胥氏→东户氏(共十七代)→皇覃氏(共七代)→启统氏(共三代)→吉夷氏(共四代)。

到公元前4171~前315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仓帝史皇氏→柏皇氏(共二十代)→中皇氏(共四代)→大庭炎帝氏(共五代)→粟陆氏(共五代)→昆仑氏(共十一代)→西陵氏→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

到约公元前3151~前223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轩辕氏(共三代)→祝融氏(共二代)→昊英氏(共九代)→古皇有巢氏(共七代)→朱襄氏(共三代)→阴康氏(共三代)→无怀氏(共六代)→神农氏(共八代)。

到约公元前2231~2045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黄帝有熊氏(共三代)→颛顼→帝喾→尧→舜→禹。

赫胥氏,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群落称谓,是传说历史,严格地讲,还不是真正姓氏学意义上的姓氏概念;但其后裔分衍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则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年王公贵族囚禁之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荀子·议兵》记载:“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商朝末年纣王因群臣力谏其政,怒而剖杀了王叔比干,还将另一王叔箕子囚禁起来,准备用炮烙酷刑之,以镇群臣之口。后因诸多大臣的劝谏,加之暗悔比干之死,遂流徙箕子一族至赫邑(古邑赫章,今贵州赫章)。

公元前1068年,周武王姬发挥军灭商后,派人将箕子找回。但箕子不愿意臣服于西周王朝,遂挟四千族众向北,建立了朝鲜国。未与箕子同行之后裔中,有以赫邑为姓氏者,称赫章氏,辗转迁徙于陈邑,融合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中,省文简化为赫氏。后陈氏一族的先祖陈叔明之孙、陈志高之子陈才的妻子赫氏,就是此族中人。

第三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匈奴铁弗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勃勃称大夏天王,自称云赫连天,他建立了夏国,王族以赫连为氏,史称胡夏。

赫连氏一族后为北匈奴吐谷浑部所破,其族人四散,有取其赫连氏的省文单字为汉姓赫氏者。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代北匈奴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晋至东晋时期,吐谷浑部族攻破了胡夏国,俘虏了赫连氏王族。后来吐谷浑部自己的族人中有人敬佩赫连世家的骁勇,遂也以“赫连”为姓氏。

后吐谷浑部为鲜卑族拓拔部所破,赫连氏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有省文简化改单字汉姓赫氏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赫舍里氏:

满族赫舍里氏,又作何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赫舍哩的后裔在清末光绪初年,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高氏、康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等。

⑵赫书氏:

满族赫书氏,满语为Hesu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乃金国女真族和速嘉氏,以姓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流域)。

赫书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书氏等。

谭国的关于谭姓

谭国故城的考古发现与结论谭国故城,古史记载繁多。《春秋庄公十一年》杜预注:“谭在济南平陵县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两公里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