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1收藏

朱家家谱,第1张

历史上的朱姓,也与中国其他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姓历史的编修。最早的朱氏族谱兴修于何时何代,资料不足征;但作为汉魏六朝东南最古老和庞大的门阀世族,朱姓已有家乘、谱牒。

隋唐之世,谱牒之学大兴。当此之时,朱姓谱牒不仅藏于私家,且为国家收藏,甚至公开流传于世。所以宋人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才可能将宰相朱敬则的沛国朱氏世系理清。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也应是参考了朱氏谱牒而撰成其“朱姓”条的。

理学大师朱熹也非常重视族史的研究。他成名后,曾率领福建族人到安徽婺源寻根访祖,又亲自编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谱》,并撰写谱序。他的这种重视家族历史的态度,为后世朱氏树立了榜样。

明清之世,朱姓修谱之风更盛,并产生了如南海九江朱氏的朱次琦这样的谱学名家。朱次琦在继承前人谱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编纂体例,强调重实证的修谱方法,编成了一部清代谱牒的典范之作《南海九江朱氏家谱》,被誉为“清代谱牒学发展中的一个大家”(见《谱牒学研究》第三辑所载冯尔康文《清代谱牒学家朱次琦》)。

解放以后,祖国大陆朱姓修谱一度中断,但港、台地区则仍有公刻或私印朱氏族谱问世。时至今日,修谱之风在祖国大陆又悄然兴起,就笔者所知就有多处朱姓在新修族谱。如湖南平江岑川紫阳堂1991年九修《朱氏宗谱》,1993年湖北应城紫阳堂《朱氏宗族》,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新修族谱。

唐,介公(朱熹为介公十二世孙)之十八世孙万四公在南宋末迁桐城罗塘洲,后第三代朝二、朝四、朝六、朝九四兄弟迁会里(现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会宫镇)。成为现遍布全球朱姓之始。这一支已于2011年完成会里朱氏忠恕堂九修家谱,共二十二本。

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婺源人,朱熹生长在福建武夷山区,5岁随父回到徽州。

朱熹出生时,正是父亲因得罪秦桧被罢官羁留设馆教书时,朱松眼看宋室南渡,国事日非,希望儿子长大后,有个光明的世道,就以光明、天亮之意给儿子取名“熹”。

“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时归。”朱熹严守父训,虽生在福建,但对徽州老家的感情念念不忘。徽州城南有紫阳山,朱熹曾以紫阳书院榜其所居之厅堂。他三次回婺源老家扫墓省亲,交了不少朋友,也收了不少弟子,故徽州士子入闽问学者络绎不绝。

他在作书序、跋和论著中,常署名“新安朱熹”,以寓不忘桑梓之意。

紫阳镇

地处婺源县城,是以朱熹别号命名的一座千年古镇,镇上有大小景点近20处,为多古典景致,如婺源博物馆、婺源民俗馆、老城门(墙)、虹井等。

虹井位于紫阳镇南门街原“文公阙里”西侧。井掘于唐代,井圈呈六边形,内壁对径1米,深5米余。《婺源县志》记载: 朱熹父朱松生时,井中气吐如虹,经日不绝,朱熹生时,井中紫气贯天。立有“虹井”巨碑并刻有井铭。

宋绍兴二十年(1150)春,时年21岁的朱熹第一次回婺源祭祖,曾经过城北门外,看到幽静而坦然的山边,一泓清水缓缓流过,朱熹说,我从前在梦里到过这里的呀。他的学生告诉他,这里就是朱绯塘。朱熹脱口吟咏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公山朱子文化园

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位于县南部晓林乡境内,距县城紫阳镇26公里,因宋宁宗谥朱熹为“文公”,后人遂将此山更名为文公山。

在山林深处,至今仍完好的保存着朱熹第四世祖朱维甫妻程氏之墓,墓碑上的字是朱熹题写的。南宋淳熙三年,时年47岁的朱熹率族人登山扫墓,亲手栽下象征24孝的24棵杉树苗,并按八卦方位排列。借此表达对列祖列宗的大孝之心。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沧桑,尚存16棵,最高的387米,最粗的胸径343米,被誉为“江南杉王群”。朱熹的祖墓有好几处,而惟独此处的这些参天大树,是朱熹留下的有生命的遗物。

景区内还有千年古驿道等古迹,后人又新建了朱熹纪念馆、朱熹诗词文化碑廊、紫阳书院、廉泉茶亭、寒泉精舍、半亩方塘等与十万亩天然阔叶林、文公湖等自然风光和谐组合。

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新安江畔的徽州,因徽州的前称为新安郡,故这一学派以“新安”定名。

朱熹三度回徽省亲,每次逗留数月,所以徽州从其学者甚众。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徽州学者对程朱理学更是信奉不移。

徽商崇朱好儒,毫不吝惜捐资办书院。在徽商与宗族势力的共同作用下,朱熹理学对徽州的影响,更是“胜于他邑”。徽州书院“凡数十,以紫阳为大。”

徽州各大族把朱熹的《家礼》搬到“族规”、“家典”中来,目的是维护和加强宗族的统治。因此,徽州封建宗法制度延续时间比其它地区更长,一直到宣统、民国时才逐渐废除。

徽商与理学,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指导思想,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从而促使徽州文化高度发展,千姿百态,产生了“新安画派”、“徽派刻书”、“徽派篆刻”、“新安医学”和“徽剧”等文化门类。

婺源是朱熹故里,又是茶乡,茶道茶俗也别具特色。

朱熹一生为官五十年,历事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他的仕途生涯中,当官为民,不仅劝农桑救灾荒,关心民间疾苦,自己常常“豆饭藜羹”。回婺源寻根访祖时,他又亲自编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谱》,并撰写谱序。

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在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展开,因发生在江西广信府铅山县境内鹅湖书院得名。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吕祖谦鉴于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故而发起约会,邀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当时,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皆应邀赴约。

家谱记载“朱氏家训”

这本“新时代朱氏家谱”为A4纸印刷合订本,共计106页,遵照古印刻本模式,竖排版繁体字印刷。书的封面是瘦西湖五亭桥风景,正中印着“朱氏家乘”4 个字,封底以扬州白塔为背景。“我们朱氏这一支血脉在扬州许多年,以瘦西湖风景彰显最妥帖。”朱福茂解释。

记者粗略翻了一遍“朱氏家乘”,前几页有两幅画像,经同意用相机翻拍。一幅为松公逍(肖)像,另一幅是熹公逍(肖)像,均为真迹的拓印。“松公即为熹公的父亲,也是一位儒学大家。但从家谱上看,熹公列为第一世。”

与别的家谱不同,这本“朱氏家乘”前言很长,其中“朱氏家训”尤让记者印象深刻。“孝父母、崇节俭、憎邪恶、尊美德”等19条“家训”至今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后面都是一代代朱氏子孙的生辰及殁日。

朱熹的祖辈为江西婺源人,不但祖坟在婺源,而且皇帝下诏朱熹故乡婺源为阙里,还诏旨在婺源兴建朱熹祠庙。然而朱熹父亲带着祖父较早就移居了福建,朱熹不但出生在福建,且一生大部分岁月都在福建度过。你说朱熹的籍贯在哪里呢?

朱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别号晦庵,六十岁后称晦翁、晚号遁翁,又号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遯翁、紫阳等。在古代社会中,出名的文人有众多别号,并不稀奇。奇怪的是,朱熹著述文章,往往采用不同的籍贯,作为署名时的定语:如邹县朱熹、吴郡朱熹、丹阳朱熹、平陵朱熹、新安朱熹、婺源朱熹、紫阳朱熹……这一现象使人们产生疑问:朱熹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籍贯?尤其是邹县、吴郡、丹阳、平陵等地,宋时早已撤置,朱熹为什么将这些地方作为自己的籍贯呢?

这要从朱熹的先祖说起,答案只能在其祖上不断改变的迁徙地中找到。据考索,朱熹的始祖邾子所居邾国,就位于山东南部的邹县,“沂”通“熹”,所以朱熹时会署名“空同道士邹诉”,“邹诉”即“邹县朱熹”。到战国末年,邾灭而迁沛,沛地属徐州,朱熹的先人移居江苏徐州一带。后汉时又迁回山东北部的青州,然后再南迁过江至吴郡(今江苏苏州)、丹阳(位今安徽马鞍山东南的当涂县境内)等地,东晋时朱氏再迁平陵县(今江苏溧阳县西北),唐时再迁至徽州黄墩,隋唐时或称新安郡。上述朱氏先祖的迁徙情况,主要得之于族谱的记载,而族谱中采于传说、自行附会之处俯拾皆是,许多地方是不可靠的。而朱熹将其作为籍贯别号,可见其怀祖思想之浓烈。

朱熹之宗族真有史实可考的家谱,是从唐末开始。其远祖朱古寮当时在歙州刺史陶雅手下为将,率兵戍守婺源,遂在此安家,当地的紫阳山颇有风光,遂成为地方的一个标志。朱氏在这里生活到第八代,就是朱熹的父亲朱松,进士出身,北宋宣和年间授建州政和县尉,正逢睦州方腊起义,危及家乡,便携全家寓居政和(今属福建),其父朱森(朱熹祖父)随子赴闽,后病死也葬于政和县。朱松调任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县尉,家又迁居尤溪,建炎四年(1130),朱熹就诞生于此地。

朱松后又当过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郎、度支员外郎诸职,性情刚直,不久辞官,退隐尤溪城外毓秀峰下。绍兴七年(1137),移居建州建瓯(今属福建)。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过世,托孤于朋友、右朝议大夫刘子羽,刘在其家乡崇安(今福建武夷山)的五夫里盖房,安置朱熹母子,生活颇为安逸。绍兴十七年(1147),朱熹在建州(今福建南平)参加贡举考试,说明朱家早已取得当地的户籍。

朱松虽携眷长期寓居福建,但作为“婺源著姓”,在婺源老家仍有一定的产业,且还不时怀念故乡。朱松在福建做官,曾以“紫阳”之名刻其印章,以念故土。朱熹后在崇安寓居时,“在五夫里之潭溪,晦翁筑室于此,匾曰:紫阳书堂”(《崇安县志》)。据《朱子年谱》载,朱熹曾两次回婺源老家:第一次是绍兴二十年(1150)春,朱熹二十一岁,回老家省墓。第二次是淳熙三年(1176)春,朱熹四十七岁,也是回去修整祖墓。说明朱熹与老家婺源一直保持着联系。

然而,朱熹一生七十一岁,有五十多年生活在福建武夷山及其周围的闽北地区,其中在尤溪约八年,在建瓯约七年,在崇安(今武夷山)一带生活了约三十余年,而外出为官或活动的时间合计才十三年多。晚年根据父亲的遗嘱,移家定居于建阳县(今属福建)的考亭,约生活了五六年时间,其实此地离武夷山也很近,世称“朱考亭”,死后葬于建阳塘石里之大林谷。后人称朱子学派也或作“考亭学派”。

从上述情况看,作为“婺源著姓”的朱家,从唐朝末年到北宋末年,在徽州婺源生活了二百余年,那么,朱熹的籍贯应该是“徼州婺源人”,《宋史》本传也如是记载。南宋度宗曾下诏朱熹故乡婺源为阙里。元代又诏旨在婺源兴建朱熹祠庙。清代已形成如此观念:婺源之有朱子,犹如邹县之有孟子,曲阜之有孔子。所以婺源是朱熹的籍贯,应无疑问。问题是徽州处于浙江、安徽、江西的三省交界处,清康熙年间此地属安徽省,有人据此以为朱熹是安徽籍。民国时期,婺源划归江西,故也有人以为朱熹应为江西籍。

最麻烦的是,有人提出朱熹应为福建籍,理由是朱熹出生时,其祖父、父亲两代人已移居福建。朱熹不但出生在福建,且一生大多数时间也在福建度过。就以古代户籍制度而言,有正籍、寄籍、占籍之分,祖父、父亲及本人三代都居于当地,立有户籍,即为“正籍”,正籍就意味着取得了当地籍贯的法定资格。其十八岁时在建州参加贡举考试,便是最好的佐证。然而,朱熹出生在尤溪、户籍科举在建州,一生主要的读书写作生涯在崇安渡过,晚年及葬在考亭,其中哪一个算其区域籍贯呢?

从上述情况来看,要确定朱熹的籍贯是不容易的。问题是中国在确定一个人的籍贯方面所使用的标准还颇模糊,一遇上像朱熹这样较为复杂的人物就无能为力了。

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修谱

第二次扩大会议顺利召开

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续修宗谱重建祠堂第二次扩大会议昨日在无为县石涧镇纯疃村顺利召开。

到会人员有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续修宗谱重建祠堂顾问委员会成员、全体理事会成员以及特邀宗亲代表。另有石涧黄龙、含山运漕等外地纯疃派朱氏宗亲赶来参加。会议由朱庆霞副理事长(纯疃村主任)主持。

大会第一项议程,由副理事长朱宗钧和理事朱庆贵分别代表理事会向大家汇报了续修宗谱工作的进展以及经费筹集等情况。

大会第二项议程,与会人员为续修宗谱、重建宗祠工作献计献策。会上顾问委员会肯定了理事会的前期工作,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大会第三项议程,理事长朱士双代表理事会向到会的顾问委员会、宗亲们表示感谢,并向他们表态:立即采纳顾问委员会以及大家的合理化建议并付诸行动,一如既往地坚持节约办事的原则,把续修宗谱、重建祠堂这件族中大事办好。

会前会后,大家查阅宗谱、倾诉同宗之情时情绪激动;交流续修宗谱、重建祠堂话题时气氛热烈。

另,86岁的顾问委员会成员朱宗寿、80岁的族人朱荣祖的遗孀陈莲珠分别当场捐助2千和一万元现金。

濡须纯疃派第八次修谱宣传办公室

2013年4月3日

朱家家谱

历史上的朱姓,也与中国其他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姓历史的编修。最早的朱氏族谱兴修于何时何代,资料不足征;但作为汉魏六朝东南最古老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