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县杨氏族谱谁有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
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于福建明溪,为宋代著名学者杨时房谱。该谱除世系传记外,还汇编了有关杨时的诰封敕令及杨龟山年谱、画像及龟山故里图。该谱藏于明溪县龟山乡杨时直系 23代后裔家中。
《墨杨氏家乘》
有清至民国续修刊本及排印本。该谱除详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记叙元旦大祭等家族仪式及规程较详,对杨氏族人的定婚许字,丧仪葬礼等也有一定之规。民国二十五年(公元工936年)排印本所载杨(王介)《家法》条规较细。
《武林杨氏宗谱》
有民国年间抄本复印件。该谱卷l为杨氏《祭规》,订于清乾隆年间,共22条,前面数条为先祖遗规,以后为族众同订。谱中所记宗族支派及世系甚详。
《民国黄梅杨氏宗谱》
该谱托为杨业宗谱,所载祖宗世系多据民间传说故事以编制,世系谬乱,人物真伪不分。
《咸丰平越杨氏重修小宗祠谱》
清杨裕深重修,刊本。
《杨氏谱书》
民国时期杨锡绶等续修。该谱包括序及世系等内容。吉林永吉杨氏为满族,谱序称原为汉人,康熙年间由山东登州莱阳县迁居永吉州地方,后人吉林鸟枪营镶黄旗汉军。谱载始迁祖杨荣,至今传14世。该谱为了解东北杨姓迁人情况提供了线索。
《杨氏族谱》
该谱为辽宁岫岩满族易穆查氏族谱,光绪二十四年(公元 1898年)立谱。参与修谱者有杨伟、杨春静、杨恒荣等。谱中排列族中先人名讳年庚、长幼次序,并注明迁居他方的族人的居住地、支派及子孙繁衍情况。对族中先人事迹略有考实。了解易穆查氏的改从杨姓,该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氏族谱》
贵州天柱蓝田镇杨氏族谱。1930年杨正光录,杨恩培藏。封面标明“四知堂第”。谱序谓由南昌府丰城县迁来,至修谱时已历 2l世,至收藏者为23世。谱中载字派三种,略有不同,反映由于分房带来一定变化。
《杨氏族谱》
贵州独山杨一诚草创,杨祖芳重修,亦托为弘农杨氏支系。该谱包括序文三篇、世系表及重要人物小传等内容。谱载先祖杨春为明末人,由江西来黔贸易,卜居独山,至修谱时传13世。该谱为木刻本。
《杨氏谱系》
黔西彝族杨氏谱,杨氏后裔于民国年间据彝文谱纂修。该谱包括源流、世系、彝汉文对照乌蒙世系、各家支世次及夷字释略等内容。谱至始祖迄修谱达73代,唯中间有阙佚。该杨氏世居黔西,明末改土归流,始从汉姓。该谱为研究黔西杨氏源流的重要文献。
《杨氏家谱史》
贵州桐梓杨修礼、杨修国等,1990年据旧谱及其他文献编纂。修谱人称为播州杨氏土司始祖杨端第44代孙。谱分三卷,内容较为丰富,重要者有世次记、碑记、姓氏来源、世系源流、谱系、名宦词、人物事迹、仕居分派史、承续总歌及注解、正宗源流等。该谱自杨端往上溯48代,谬悠难信;白杨端始谱至今历47代。该谱为铅印本。
《弘农杨氏宗谱(残)》
始修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咸丰初年杨月三等续修。据谱可知杨月三之族散居于安徽合肥、庐州等处。该谱为刻本。
《杨氏家谱》
民国杨芝田编,该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至杨芝田已为五修。据谱可知杨芝田之族散居山东临沂、沂州等地。该谱为石印本。
《衡湘杨氏族谱》
清杨世准修。谱中称其堂第为“清白堂”,认为弘农支系。据谱可知杨世准之族散居湖南衡阳、湘乡等地。该谱为刻本。
《杨氏列代世系表》
民国杨培志编。该谱为铅印本,除世系表外,附坟墓祭祀一览表。
杨氏宗谱(残)据残卷可知谱主为重庆开州人,世系不全。
《宁都城东郁公派族谱》
《宁都杨氏族谱》
《宏农杨氏宗谱》
《杨氏铜城族谱》
《郴州杨氏十修族谱》
《蓝山杨氏族谱》
《草塘杨氏七修族谱》
《卧龙杨氏四修宗谱》
《济邑梅川杨氏宗谱》(乾隆三十六年修)
杨玉清、杨兴韶主编的《丰顺杨氏九修族谱》
《靖州杨氏宗谱》
《杨凝式家谱》
《杨氏血脉谱》
《杨氏家谱状并墓记》
《杨氏支分谱》
《杨氏谱》
《杨(忄音)家传》
《杨氏家乘》
《宏(弘)农杨氏重修房谱》
《咸丰平越杨氏小宗祠谱》
江西《宜春北关五甲杨氏支谱》
山东《即墨杨氏家乘》
馀姚汇头杨氏宗谱 20卷首、末
杨朝彩主修 宣统三年 端本堂
杨氏宗谱 16卷首末(上、下)
杨秉元等主修 光绪三十年 三鳣堂
白石杨氏四修族谱 18卷首、未
同治辛未 宏农堂
杨氏宗谱 16卷
杨东海等编修 民国乙卯年 叙伦堂
湖南湘潭 《杨氏四修支谱》 4卷首末,6册
杨达文等修 宣统3年,双梧堂,木活字本
福建邵武 宏农杨氏宗谱 不分卷
杨继昌等修 清嘉庆19年重修5册
弘农杨氏族谱 卷1
清嘉庆22年四知堂
湖南长沙 《杨氏家谱》 前3卷,后6卷,首1卷,末2卷
杨诗笙等修 民国36年,宏农堂12册
湖南常德 《向杨氏四修族谱》 17卷首上下
杨世禄主修 民国19年,四知堂,怀德堂梓,木活字本,9册
杨氏宗谱
民国23年木活字本2册存卷6、7
杨氏家乘
清同治7年木活字本1册存卷5
杨氏宗谱
清道光29年木活字本2册存卷1、4
杨氏族谱 不分卷
清抄本2册残本
杨氏族谱 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3册残本
杨氏族谱
民国27年关西堂木活字本1册存卷3
杨氏四修族谱
民国清白堂木活字本1册存卷忠公卷1-7
杨氏族谱
清清白堂木活字本3册存卷2-4
杨氏族谱
清宏农堂木活字本1册存卷1
尚茂公三房草稿 不分卷
民国世德堂稿本1册
杨氏族谱 不分卷
民国四知堂抄本3册残本
杨氏族谱 不分卷
清光绪34年四知堂木活字本1册残本
杨氏族谱
清四知堂木活字本2册存卷4、5
杨氏族谱
清四知堂木活字本2册存卷2、3
盐城杨氏宗谱 24卷首2卷末1卷
杨同升等纂修 民国12年合肥李得心斋木活字本8册存卷2、8、11、12、14-16
始迁祖:杨青,元明之际自无锡洛社迁淮郡之盐城
醴陵醴南太障杨氏四修族谱
民国忠武堂铅印本1册存卷43
醴陵醴南壹上杨氏二修族谱
清道南堂木活字本1册存卷11
醴陵醴南壹上杨氏三修族谱 20卷
杨晋等纂修 民国11年道南堂木活字本5册存卷6-8、19、20
始迁祖:杨邦钦,明初自江西吉水亚塘迁醴陵南乡之壹上
宝坻 杨氏宗谱 不分卷
杨鲁玉纂修 抄本4册
始迁祖:杨友,村居漠北,因徙元祖人关,以功授指挥千户,因以为家
宝山杨氏宗谱
杨应环纂修 清光绪34年萼辉堂抄本1册存卷1
始迁祖:杨敖,明嘉靖间自浙江兰溪入赘于嘉定罗店镇
镜川杨氏支谱
民国分教堂木活字本2册存卷6
苏州杨氏支谱 不分卷
杨廷杲纂修 清光绪30年刻本4册
苏州杨氏支谱 不分卷
杨廷杲纂修 清光绪24年抄本1册
苏州杨氏支谱 不分卷
杨廷杲纂修 清光绪24年抄本1册
苏州杨氏支谱 不分卷
杨廷杲纂修 清光绪20年稿本2册
始迁祖:杨敬宇,明季迁居吴城
浏阳浏南谢家洲杨氏宗谱
清清白堂木活字本9册存卷1、2、5-7、9、16、17
临湘杨氏宗谱
民国5年清白堂木活字本2册存卷4、卷首
始祖:杨宫,始迁祖:五世孙杨纲,明顺天二年迁居临湘
缙云宏农郡杨氏宗谱
杨连三纂修 民国6年木活字本1册存卷1
一世祖:杨淮,北宋时官刑部尚书,五世祖宣义公自金陵徙缙云,居邑西鱼仑白木山下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16。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杨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此姓氏在全球都有广泛分布。
在做自我介绍时,通常会将“杨”称作“木易杨”,其实这是错的,实际上“杨”字的右边并非“易”,而是“昜”(yáng)(音同阳)。
而非“木易”。
起源参考: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
虞于唐,人称唐叔虞。
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
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
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
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杨姓一开始在陕西,河南一带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并于元朝迁入广东。
杨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华阴,修武,河内,扶风,梅县等。
2出自姬姓,以地为氏。
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
周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
并赏给他怀姓九宗。
叔虞(又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
这样,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
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
杨,在今山西洪洞东南。
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
被封于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3出自赐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4出自他姓改杨姓。
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
《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5出自他族改姓。
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6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
据《晋书》云;氐有杨氏,世居仇池(甘肃仇池山)。
7出自「扬」姓。
以邑为氏。
古时有「扬氏邑」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 杨
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
《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
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
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
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
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
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
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
《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
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
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
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
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
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
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
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
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
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
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入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
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
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入祠。
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杨姓的祖先是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幂
扩展资料:
杨姓的迁徙分布
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为宋朝第7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这三省杨姓大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46%。
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6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苏(103%)、山东(101%),这四省杨姓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
当代,杨姓总人口已超过4000万,为全国6大姓之一,约占全国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
-杨姓
杨再兴的父亲是杨邦乂。杨再兴原是曹成部将,后降于岳飞,成为岳飞部将,跟随岳飞抗击金军。
绍兴元年(1131年),曹成拥众十余万,占据道州、贺州,杨再兴为曹成部将,跟随曹成南下,劫掠岭南。
绍兴二年(1132年),曹成派兵守卫莫邪关,岳飞派遣张宪前往攻打,张宪帐下郭进先登破关。莫邪关失守后,岳飞第五将韩顺夫见曹成军已散。
于是解除鞍马脱掉盔甲,用所掳掠的妇女在旁助兴喝酒。杨再兴率领部众趁机偷袭韩顺夫营,砍掉韩顺夫一条手臂,韩顺夫重伤而死。
岳飞军败后,又派遣粮军统制王经,前军统制张宪去攻打杨再兴,杨再兴与王经等接战,又将岳飞的弟弟岳翻斩杀。
但杨再兴最终还是被张宪击败,逃往广西。 张宪引军紧追不舍,杨再兴走投无路,跳入深涧,张宪准备杀死他。杨再兴让张宪绑他去见岳飞,岳飞见到杨再兴,惊奇他的相貌,却不杀杨再兴,让他报效国家。
绍兴三年(1133年),朝廷命岳飞平定盘踞吉州的彭友、李满等人和盘踞虔州的陈颙、罗闲十等人。四月,岳飞所部行至吉州,分遣统领王贵、张宪进兵,生擒彭友、李满等人。
岳飞乘胜进攻虔州,分兵攻打叛军的几百座山寨,各处山寨纷纷陷落。九月,杨再兴以平定吉、虔之功,受到诏书褒赏。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屯驻襄阳以图谋恢复中原,派遣杨再兴到西京长水县的业阳。郭德任安中等拥兵五万,侵略犯邓州界,杨再兴与张宪商议后决定采取假败诱敌的计策。
派人与伪齐军挑战,鸯退后,伪齐军率军追赶,杨再兴与张宪设伏兵伏击,杀死伪齐将领孙都统和统制满在,斩杀敌兵五百多人,俘虏官兵一百人,其余的党羽逃散。
次日,杨再兴又与伪齐军在孙洪涧展开战斗,击败敌人二千人,收复长水县,缴获粮食二万石供给军民,全部收复西京险要地区。又得到伪齐留下的马匹一万匹,粮草数十万。中原地区群起响应。而后杨再兴又到蔡州,焚毁伪齐军粮草。
扩展资料杨再兴陵园:
杨再兴陵园在河南省临颍县皇帝庙乡商桥村东,当地俗称“杨爷墓”。该陵园南北长238米,东西宽80米,冢高10米,周长100米。
冢前有一断碑,上刻“杨再兴坟墓”五字,据说为岳飞用矛尖所镌。断碑前有清代以来重修墓地石碑五通。冢北有形如偃月的围山作屏,围山后边建有忠烈殿,殿内塑杨再兴像。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临颍知县沈近思到任之处,就首先倡议重修将军墓,陵园这才清流映带,茂树葱茏,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临颍知县王焕辰召集附近群众捐地二十亩,将陵园重修一新。1957年4月,临颍县人民政府拨款再修。1963年杨再兴陵园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再兴
海安县杨氏族谱谁有
本文2023-09-22 05:02: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