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灵寿县赵氏家谱怎么排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1收藏

河北省灵寿县赵氏家谱怎么排的,第1张

一、姓氏源流

赵(Zhào 赵)姓源出有四:

1、出自赢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

2、以国为姓。造父的后代奄父,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后世事晋为大夫。周威烈王时,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被秦国所灭,赵国公族以原国名命姓,遂成赵姓。

3、为少数民族姓氏。历史上少数民族亦有赵姓,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唐代有赵曳夫(“南蛮”人),等等。他们的后代都沿袭姓赵。又,蒙古族要术甲氏改姓赵。

4、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及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赐姓赵氏。

得姓始祖: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二、迁徙分布

赵姓的发祥地在今山西省境。秦初,始皇派赵公辅任西戎地区的行政长官,居住在天水。其后代就定居在天水,随后很快就繁衍成当地一大望族。同时,赵王赵迁因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后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推进到今广东、广西。赵氏南迁始于三国之时,由涿郡赵氏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使赵姓人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赵构建立的南宋,使得赵氏在江南地区得到了大举繁衍发展。同时,北方的赵姓也在东北三省得到了播迁。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

三、历史名人

赵 胜:战国时赵国贵族,又称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

赵 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用兵,因功封马服君。

赵 云:三国时蜀汉名将,河北正定人,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 胆”。

赵 翼:明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赵公明:相传秦时得道于终南山。人称之为“赵公元帅”,被奉为“财神”。

赵飞燕:汉成帝皇后,善长歌舞,由于体态轻盈,据说能“掌上舞”,故称“飞燕”。汉嘉鸿三年,成帝微服出巡,见歌女赵飞燕艳丽非常,便召她入宫,宠爱有加。不久成帝又召其妹赵合德入宫,封赵氏姊妹为婕妤,从此赵氏姊妹贵倾后宫。为进一步巩固地位,赵飞燕诬告许皇后,又指班婕妤有邪媚之道,由是成帝遂废许皇后,另立赵飞燕为后,封赵合德为昭仪,二人极得恩宠。至平帝即位后,赵飞燕被贬为庶人,自杀身亡。后人称“燕瘦环肥”的“燕”就是赵飞燕,比喻体态瘦削轻盈的美女。

赵匡胤:后周名将,“陈桥兵变”后,代周为帝,建立宋朝,立国320年之久,使赵姓的宗族声望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赵文渊:北周著名书法家,擅长楷、隶书。当时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时奉命编定了一部六体书法字典。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浙江吴兴人。其人精于正、行书和小楷,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

赵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赵之谦:清代杰出书画家、篆刻家,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三大画家。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汉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甘肃省水市)。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

涿 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省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下邳郡: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颖川郡:秦灭韩,以所得韩地置颍川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治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东魏迁治颍阴(后为长社,即今许昌)。隋唐为许州颍川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平原郡:汉平原郡,治平原,在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西南一带。隋唐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汉唐平原郡辖区也不完全相同。

汉阳郡:①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境内,北周废。隋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②五代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武汉市汉阳。�

2、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此外,赵氏的主要堂号还有:“天水堂”、“孝思堂”、“谷治堂”、“萃涣堂”、“爱日堂”等。

五、宗族特征

1、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2、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3、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河北省 赵姓分布

涿郡赵氏。正定赵氏。蔚县赵氏。文安赵氏。威县赵氏。定县赵氏。井陉赵氏。晋县赵氏。蠡县赵氏。保定赵氏。磁县赵氏。元氏赵氏。黄骅赵氏。易县赵氏。饶阳赵氏。安国赵氏。昌黎赵氏。平山赵氏。阜平赵氏。深县赵氏。束鹿赵氏。宁晋赵氏。河间赵氏。赞皇赵氏。大名赵氏。青县赵氏。宛平赵氏。安次赵氏。雄县赵氏。卢龙赵氏。

可惜,没有灵寿县赵氏家谱。对不起啊。

#能力训练# 导语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姬展禽之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宝典《百家姓》:柳姓。欢迎阅读参考!

  姓氏来源

 柳(liǔ)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姬展禽之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广韵》记载,春秋时期的鲁国有大夫展禽(公子展),食采于柳下(今河南濮阳柳下屯镇),其子孙后代遂以邑名为姓氏,称柳氏。又据史籍《元和姓纂》上的记载,周公旦的裔孙鲁孝公姬称有个儿子叫姬展,姬展的孙子叫姬无骇,他以父亲的名字为姓氏,称展氏。后传至展禽一代,称公子展,食采于柳下,其后裔子孙就以柳为氏,世称柳氏至今。的柳下惠,就是周公姬旦之后鲁孝公姬称的后裔,就是展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氏。柳下惠是鲁国大夫,曾掌管刑狱。据说他曾夜宿郭门,“有女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为乱。”展禽逝世后,因有“坐怀不乱”之美德,故谥曰“惠”,史称“柳下惠”。在史籍《淮南子》中说,展禽在家门前种有很多柳树,由于他讲究惠德,因而被人称之为“柳下惠”。亚圣孟子赞之为“圣之和”。柳下惠的后人以其封邑为氏,称柳氏。

 楚怀王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典故。这位被柳氏族人奉为得姓始祖的柳下惠,勘称女色面前的“圣贤君子”。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楚怀王孙子心之后,属于以都城名为氏。战国末期,楚怀王熊槐有孙子名熊心,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时,被西楚霸王项羽推为首领,也称楚怀王,号称“义帝”,建都于柳(今湖南常德)。在史籍《通志·氏族略六》中记载:“怀王孙心,都郴,其后遂为郴氏。”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则明言:“怀王心无后”。虽然楚怀王根本就未能到达即定的新都城长沙,被项羽派九江王英布等追杀于郴县(今湖南郴州)。在史籍《史记集解》中引汉朝名家文颖的话说:“郴县有义帝冢,岁时常祠不绝。”文颖是汉朝末期的人物,果如其言,则对楚怀王的祀祭实际上完整地持续了两汉的全历程。但在汉朝史家巨摩司马迁的《史记》中,却没有为楚怀王熊心专门立传,这个“失误”使他在后世一直就颇受非议。清朝学者赵翼的评论代表性,他说:“《史记》不立楚怀王心传,殊为缺笔。陈涉已世家矣,项羽已本纪矣,心虽起牧羊,然汉高、项羽尝北而事之;汉高之入关,实奉其命。”由此看来,刘汉皇室对楚怀王的盖世奇功是相当尊崇的,这虽然不能回避刘氏对楚怀王“先入关中者王之”之谕的感激之怀在起诺大作用,但毕竟为历史保留了真正属实的一笔。

 在楚怀王熊心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立都之城名为姓氏者,称柳氏、郴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西魏宇文泰集团实行府兵制时采取的措施,当时将其新军将领,除在六镇仍保持复姓者不动外,其他人皆按功劳次序,将已改的汉字单姓恢复或改为鲜卑旧姓,如于姓仍改为勿忸于。其中还包括赐胡姓,如李虎、阎庆并被赐姓大野氏,李弼被赐姓徒何氏,周摇被赐姓车非氏,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而以赐姓宇文者为最多,诸如王杰、祖孝芬、崔谦、郑孝穆、柳敏等——其中包括汉族高门大族,皆被赐之。当年,士兵多有以统帅之鲜卑姓作为己姓之例,如独孤楷本姓李,以从主将独孤信而得姓。

 宇文泰集团恢复胡姓的目的,在于加强胡族贵族内部以及胡汉统治者之间的合作,而被改姓者则的确因之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的南北朝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庾信曾在《出自蓟门行》中记载:“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说明复姓在社会上有特权地位。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朝时期蒙古鄂柳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鄂柳特氏,亦称鄂尔果诺特氏:世居喀尔喀(今蒙古国)。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gonoteHala。

 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多冠汉姓为柳氏、刘氏等。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柳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1]

 源流六

 源于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明末清初有民间评话艺术家曹永昌,公元1587~1670年,字葵宇,号敬亭;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江苏泰州。曹永昌在十五岁时强悍不驯,屡屡犯法,得泰州府尹李三才为其开脱而流落在外。他先后逃亡于泰兴、如皋、盱眙。后因听艺人说书,也在市上依稗官小说开讲,居然能倾动市人。曹永昌后来渡江南下,变姓为柳,改名逢春,号敬亭。因其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柳逢春在云间(今上海)得到莫后光的指点,书艺大进。之后到扬州、杭州说书。对于他的评书艺术水平,黄宗羲《柳敬亭传》写道:“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滑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净空;或如风号雨泣,乌悲暮骸。亡国之恨,檀板之声无绝,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在曹永昌的后裔子孙中,都称柳氏。

 在明末清初,江南有的妓女杨隐,公元1618~1664年,字影怜,婚后号河东君;吴江人(今江苏苏州,一说浙江嘉兴)。杨隐自幼聪颖绝伦,入吴江盛泽镇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婢,受其熏染,“博览群籍,能诗文,间作白描花卉,秀雅绝伦。”后被卖入明朝故相周道登家,因年幼明慧,主人常抱膝上,教以诗词歌赋。十四岁时,杨隐离开周府,流落为妓,往来于吴越间,与高才名士交往,改名柳如是。柳如是婉媚俏丽,格调高绝,于是江左之地,“一时喧誉,独推章台”,遂成一代名妓。在明末,嫁与文学家钱廉益为妾,其善画,白描花卉,雅秀绝伦,山水石竹,淡墨淋漓。又博览群书,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诗》等,称为“秦淮八艳”之首。公元1664年,钱谦益在八十三岁那年病逝于杭州,四十七岁的柳如是受到钱氏家族的排斥,她失去了依靠,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就在当年她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风风雨雨的一生,追随钱谦益于九泉之下。

  得姓始祖

 柳下惠:周公旦之子伯禽之裔孙,西周初年,伯禽代父就封,为第一代鲁公,下传至春秋鲁孝公时,生有一子叫展,展之孙无骇以王父字为氏,始姓展。无骇生子展禽,名获,字禽或季,鲁国大夫,曾掌管刑狱,食邑于柳下。据说他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

 柳姓始祖—柳下惠

 于怀,至晓不为乱。展禽死后,因其有坐怀不乱之美德,故谥曰“惠”,史称“柳下惠”。(《淮南子》说展禽门前种有很多棵柳树,由于他讲究惠德而被人称之为“柳下惠”)。孟子赞之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柳下惠的后人以其封邑为氏,称柳氏。“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典故。这位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正是中国柳姓的始祖。

 4各支始祖我

 柳庆叟:字继宗,又字文政,据浏邑旧谱初授中书,任嘉定十三年庚辰岁,五月十一日午时生,元成宗大德四年徙居潭州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岁,十一月初一日午时卒,寿九十有一,葬长桥沙溪塘山。元配:陈氏,诰封宜人据浏邑旧谱宋嘉定十二年己卯岁六月十一日子时生,与公子偕子媳同徙泽州卒未详葬长桥沙溪塘山。

 柳成翁:住江南杨州。元配:益氏,子四:洪;能;升;茂。

 迁徙分布

 柳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三位,人口约一百四十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9%左右。

 柳姓最早繁衍之地在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国所灭,柳姓有入居楚地者,至秦灭六国后,又有入居山西境者,后渐在河东(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形成名门望族。此后相当长时期内,河东一直是柳姓的发展繁衍中心,柳姓的许多名人也大都出自河东。《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秦末,柳下惠的裔孙柳安始居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柳安之孙柳隗,西汉时任齐相,隗六世孙柳丰,任东汉光禄勋。丰之六世孙柳轨,任晋吏部尚书,其子柳景猷,为晋侍中。景猷之子纯任晋太常卿、平阳太守,景猷之孙恭任后魏河东郡守。另有刘宋时武威将军柳世隆,系河东分支,其有五子,均为南朝显官:长子柳

 柳公绰

 悦,官中书郎,次子惔,官至尚书仆射,兄弟二人齐名,时有“柳氏二龙,可谓一日千里”之评语。三子恽,终官右将军,四子澄,官至蜀郡太守,五子忱,官光禄大夫,五人皆曾领州牧。此支柳姓,荣耀显赫之势,可见一斑。

 唐代以前,柳姓已入居四川、广西、福建等地,唐代以后,柳姓称盛于南方,且分布极广。唐代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河南柳姓军校随同前往。另有柳公权,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一代书法家,封河东郡公,与其兄柳公绰(时任吏部尚书)、其侄柳仲郢并称“一门三杰”,柳姓一族,由此生辉。

 宋元明清时期,柳姓名人多出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南方之地,北方柳姓多沉寂,由此,柳姓称盛于南方的状况不言而喻。明代柳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清代居闽、粤之地的柳姓有入台、徙新加坡等地者。

 今日柳姓尤以山东、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居多。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柳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三十位。

 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①指今整个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③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历史名人

 柳公权

 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书法家,擅长楷书,结体劲媚,法度谨严。世称“颜筋柳骨”。所书碑刻,传世者有《送梨帖跋》、《玄秘塔》、《金刚经》、《神策军碑》。

 柳公权行书

 柳宗元

 字子厚,唐朝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称柳河东。柳

 柳宗元

 宗元是中唐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诗文皆工,尤擅长散文,峭拔矫健,寓意深刻。后人因其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故建柳侯祠和他的衣冠墓,以示纪念。传世有《柳河东集》,也称《唐柳先生集》。

 柳敬亭

 (1587~1670?)名逢春,秦州人。明末的说书人。本姓曹,为避仇家而流落江湖,休于柳下,改姓柳。曾入左良玉幕府,良玉败,又游松江马提督军中,终不得志。善说书,使人驻足聆听,乐而忘倦。

 柳庄

 (生卒年待考),春秋时期卫国人。卫献公之大夫。

 柳世隆

 (生卒年待考),蒲州解人。南朝宋国大臣。好读书,善弹琴,通术数,著《黾经秘要》。

 柳元景

 (生卒年待考),字孝仁;河东解县人(今山东临猗)。南北朝时期宋国名将。

 柳亨

 (生卒年待考),字嘉礼。隋朝大臣。终检校岐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恭。

 柳彧

 (生卒年待考),字幼文,柳卓七世孙,柳仲礼之子。隋朝大臣。

 柳冲冲

 (生卒年待考),唐朝初期人。姓氏学鼻祖。唐太宗命诸儒撰《氏族志》,柳冲冲在此期间撰有《大唐姓系录》二百卷,并与柳芳合撰有《永泰谱》,指导柳璨撰有《韵略》等,从此开创了中国各姓氏研究和家谱创建之先河。

 柳公绰

 (生卒年待考),字宽;京兆华原人。唐朝大臣。柳泽:(生卒年待考),蒲州解人(今山西运城解州镇)。唐朝政论家。哲学上,坚持老子“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的观点;政治上,提出若干改革措施,极富进取精神。

 柳奭

 (生卒年待考),字子邵;蒲州解人(今山西运城解州镇)。唐朝大臣。唐高宗宰相,累迁中书舍人,拜兵部侍郎,再迁中书侍郎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拜相,任中书侍郎,翌年改任中书令,兼修国史。永徽五年,晋升皇后的外孙女渐被疏远,柳奭请辞被免,左迁吏部尚书。皇后废,累贬爱州刺史。后以大逆罪被诛。

 柳冕

 (生卒年待考),字敬叔;蒲州河东人(今山西永济),唐朝大臣。官御史中丞、福建观察使等职,主张文章必须阐发“六经”之道,为韩愈文论之先驱。

 柳永

 (公元980~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又字景庄,排行第七,又叫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称柳屯田;祖籍河东(今山西),后徙居福建崇安。北宋词人。

 柳开

 (公元947~1000年),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后改名开,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大名人(今河北大名),宋朝散文家。

 柳贯

 (公元1270~1342年),字道传,自号乌蜀山人;婺州浦江人(今浙江兰溪横溪镇横溪村七架屋祖宅)。元朝文学家。官至翰林待制。著有《柳待制文集》。

 柳逢春

 (公元1587~1670待考),原名曹永昌,字葵宇,号敬亭;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江苏泰州。明末清初民间评话艺术家。

 柳如是

 (公元1618~1664年),女,本姓杨,初名隐,后名爱,字影怜,婚后称河东君;吴江人(今江苏苏州,一说浙江嘉兴)。清朝初期诗人、画家。明末曾为江南名妓,后嫁与文学家钱廉益为妾。其善画,白描花卉,雅秀绝伦,山水石竹,淡墨淋漓。又博览群书,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诗》等。

 柳遇

 (生卒年待考),吴县人(今江苏苏州)。清朝画家,工人物、树石。

 柳土育

 (生卒年待考),江宁人(今江苏南京)。清朝画家。其所绘山水遒逸苍茫,亦工书,善诗。

 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河东世泽;笔正家声: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柳宗元,河东解人(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柳公权,唐穆宗常向其问书法,柳公权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河东柳氏族谱

 二龙腾跃;五马参差:上联典指南朝梁国的河东解人柳悦、柳惔兄弟。柳悦,字文殊,官中书郎;柳惔,字文通,好学能文,通晓音律,梁武帝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副相)。南朝齐国大臣王俭称他们兄弟为“柳氏二龙”。下联说南朝齐国河东解人柳世隆(官至宰相)的五个儿子:柳悦、柳惔、柳恽、柳憕、柳忱。柳恽,字文畅,历官秘书监、吴兴太守,以诗闻名,又擅长下棋、弹琴,著有文集十二卷及《清调论》、《棋品》;柳憕,字文深,曾官蜀郡太守,通《老子》、《周易》;柳忱,字文若,历官西中郎主簿功曹史、宁朔将军、侍中,封州陵伯。“五马”,指汉朝太守的车驾,后用作太守的代称,这里说柳世隆的五个儿子都做到太守一级的官。

 垂露在手;清风入怀。此为佚名集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公元773~819年)集句联。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唐贞元进士,授校书郎,后升监察御史。参与王叔文等人的革新运动,擢礼部员外郎。叔文败,被贬为邵州刺史。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迁柳州刺史,在贬谪期中,写作大量诗文,抒发个人情感及进步的政治、哲学见解。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堂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逝世于柳州,著有《河东先生集》。

 心正笔正;人清词清:上联典指唐朝大臣、书法家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唐元和年间进士,历仕穆、敬、文、武、宣诸朝,官至谏议大夫、太子詹事等职,封河东郡公。工书,正楷尤知名,自成一家,也称“柳体”,与颜真卿齐名,并称“颜柳”。唐帝常问柳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词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人(今福建泉州崇安)。因排行第七,又叫柳七。景佑进士,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精通音律。善呈吸取民间词精华,创作多长调。所作慢词作多,很有影响。著有《乐章集》。

 公权笔正;子厚文卓:上联出指唐朝时期的柳公权笔谏穆宗典故。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柳宗元,字子厚,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熊丸教子;龙女谐姻: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柳仲郢之母善教子,以黄连、熊胆为丸使郢夜咀嚼以助勤读,后郢累官至刑部尚书。下联典出民间故事,传说唐朝时期的柳毅为龙女传书。

 五言通用联

 威劾二百吏;德被五十州:全联典出隋朝时期的治书侍御柳彧,字幼文。解县人。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常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职者二百余人。

 六言通用联

 子厚文才卓绝;公权笔谏忠忱: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进士,历官校书郎、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官柳州刺史。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底,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有《河东先生集》。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少师。工书法,正楷尤其,骨力遒健,结构紧凑,自成面目,对后世影响很大,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笔谏”,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旧唐书·柳公权传》记载:唐穆宗曾问他用笔何尽善尽美,他回答:“用笔在心,心正了笔就会正。”

 七言通用联

 失贤臣如失社稷;得爱卿胜得河东: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股肱之臣柳庄。以贤德著于朝野。他逝世后。卫献公哭祭时说:“在臣柳庄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认为他对国家非学重要。下联典指北周上大将军柳敏,字白泽。北周攻占河东,北周文帝对他说:“不喜河东,喜得卿也。”

 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香风善圣之清:此联为佚名集自唐朝大臣、书法家柳公权。玄秘塔铭集字联。

 和丸世泽馨香永;正笔家声蕃衍长:此联为安徽省凤阳县柳家圩柳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华原人柳仲郢,字谕蒙,元和年间进士,历官校书郎、谏议大夫、刑部尚书,封河东县男,咸通年间官天平节度使。他母亲韩氏,教子有方,曾用苦参、黄连、熊但和为药丸,让他夜里服用,以助勤学。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柳公权“笔谏”故事。

 和丸教子仲郢母;用笔正心公权书: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进士柳仲郢母,善训子,尝命粉苦参、黄连熊胆和为丸,使夜咀以助勤学。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大臣、书法家柳公权书法艺术。

 夷旷笃学登高第;柳永工词咏太平: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进士柳浑,字夷旷。十余岁时,有诬告曰:“血相夭且践,为浮屠右缓死。浑不听,力学愈笃,后登天宝进士。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词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人(今福建崇安)。

 十六言及以上通用联

 洁廉为心,忠信为仗;文章在册,功德在民:此联为唐朝时期的文学家柳子厚(宗元)祠联。

 五马参差,河东众称有于;二龙腾跃,山南人谓难兄:上联前句典指柳世隆的五个儿子:柳悦、柳惔、柳恽、柳憕、柳忱;后句指柳宗元。下联前句典指柳悦兄弟;后句指柳公权及公绰兄弟。

笔者从相关渠道收罗了全国各地《刘氏家谱》的字派排行,展示如下,看看你属于哪一支?辈分有多高?

刘氏族谱

1、辽宁北镇满族一支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注:辽宁北镇满族刘氏:1941年刘恩铨、刘名仁等重修北镇《刘氏宗谱》记载,这支刘氏宗族本是汉族,原籍山东登州府栖霞县俗名山后大户刘家。据先人传述,与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均系同族,与宰相山东诸城刘墉更属一派。明朝隆庆五年,又迁居海城县前三台子、新河屯两处居住,直至今天,仍世代居此。到20世纪中叶,这支满族刘氏已传到第二十代,发展350户2500多人,分布在前三台子屯、新河屯、大二台子屯一带,为当地望族。族谱还记载,该族“移居盛京、安东、吉林、龙江、锦州、盖县、盘山县等处之户人口非常稠密,可以称为兴旺族耳”。这支刘氏宗族的一世祖刘忠死后葬在海山寨东北山,传到六世祖刘德进,生子4人,后裔因此分为4大房。从一世到十五世“多以耕讲工商为业,忠厚传家。入军政两界充差者,率皆显耀门第,颇极一时之盛”这个宗族在清嘉庆八年、咸丰七年、民国三十九年先后编修了宗谱。

2、福建南平一支

……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米、尔、祖,万、世、永、盛……

3、江苏刘楼一支

……敦、本、思、敬,绍、廷、克、光。荣、培、希、守,世、泽、延、长……

4、吉安县富田一支

……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

5、吉安文陂竹山一支

……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迪、曰、春、龙、尧、克……

6、吉安文陂镜湖一支

……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承、志、汝、愈、光……

7、泰和高垅一支

……永、宗、用、促、彦、希、宽、奇、见、先、诚、有、望、积、德、在、宗、贤、训、迪、惟、崇……

8、赣州章水水西一支

……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开、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9、江西永丰沙溪一支

……厚、松、柏、樟、竹、弥、致、高、难、度、僶、巨、景、文、庭、仕、冠、圣、得、人、德、各、庆、好、施、感、受、发、添、兴……

10、广东紫金一支

……乌、郎、法、琏、应、开、纪、象、崇、永、朝、开、纪、昌、文、字、子、传、兆、志……

刘氏始祖

11、山东滕州古滕一支

……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12、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一支

……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

13、沛县朱王庄藜照堂一支

……昭、鸿、运,庆、履、祥。遵、祖、训,延、绪、长,建、家、政,诗、书、良。为、忠、厚,冠、汉、乡……

14、江苏睢宁永思堂一支

……良、延、荣、保,益、滋、廉、方,笃、厚、肇、隆,英、才、崇、尚,礼、贤、为、本,泽、惠、恒、长……

15、睢宁城东汤一支

……允、守、振、清,恩、庆、光、荣。邦、靖、德、正,朝、永、昌、明。树、义、延、培,庭、良、绍、兴。志、远、宏、伟,继、贤、盛、隆……

16、睢宁凌城一支

……其、业、宜、广,维、士、则、良。本、仁、祖、义,喜、尔、寿、县……

17、睢宁王集林庙一支

……金、华、开、启,福、庆、勋、宣,忠、桢、崇、祥,百、世、其、昌,贵、坤、献、锦,新、建、久、远,学、奎、武、扬,宇、元、安、长……

18、江苏徐州铜山一支

……永、保、宗、祖、训,勤、忍、刚、正、宏,传、家、维、孝、友,为、善、本、忠、行……

19、江苏盐城新兴一支

……世、守、其、德,义、孝、承、先;人、如、达、立,家、必、兴、贤;弘、扬、廉、洁,荣、耀、超、前;书、海、恒、慧,昌、盛、万、年……

20、吉安樟汲一支

……廷、茂、以、文、彦、永、迪、梅、理、日、佐、乾、子、学、祥、瑞、愈、昌、德、配、孔、孟、建、贤、良、允……

21、吉安值夏一支

……子、伯、汭、万、文、武、成、周、绍、继、祖、谋、猷、明、理、心、常、泰、存、仁、福、厥……

22、吉安新圩黄塘一支

……仲、鞠、午、参、十、甲、宏、如、文、孟、孔、乔、存、荣、念、齐、尧、方……

23、吉安新圩乡城山一支

……仲、珪、亨、伯、春、仁、德、用、文、高、显、于、渊、邦、从、逊、绍、可……

24、吉安大陂一支

……武、昌、翊、朝、刘、明、光、元、亨、利、贞、大、昌、永、隆、吉、祥、孚、嘉、允……

25、吉水绕源远庆堂一支

……先、绍、光、璠、元、亨、廷、清、永、盛、仁、义……

26、吉水五坊一支

……彦、大、浚、应、容、允、元、已、祐、臧、缉、福、扁、棒、朴、宗、日、云、槐……

27、泰和江夹洲一支

……曰、明、和、震、可、淑、济、均、友、存、永、福、叔、广、崇、京、瑞、应、祯、祥、德、愈、昌、修、齐、道、貌、岸、然、学、建、明、良、安、仁……

28、泰和樟塘龙陂一支

……子、叔、资、朴、荣、常、举、一、士、慰、甲、显、承、光、荣、德……

29、泰和下坊一支

……元、宗、德、光、明、允、有、年、钦、崇、昌……

30、泰和苑前东皋一支

……惠、子、两、鲁、宗、文、以、子、珍、彦、琠、孟、敏、元、春、怀、天、大、承……

刘姓分布图

31、泰和苑前洲刘村一支

……承、子、均、以、克、仲、叔、广、志、卿、尧、梦、维、同、达……

32、泰和钱塘一支

……存、文、礼、仲、惟、元、希、宽、奇、见、国、振、光、望、积、德、在、宗、贤、训、育、须、从、典……

33、泰和文塘一支

……嘉、如、鸿、文、隆、宰、卿、相、廷、翰、朝、国、恩、荣、钦、诏、授、爵、禄……

34、江西白石一支

……宾、贯、麾、壁、洞、甫、治、表、焕、坪、钦、源、梁、长、仲、元、效、树、福、惠、瑞、菊、育、君、峰……

35、赣州章水水西一支

……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36、湖南宁乡古塘基一支

……基、钜、润、兰、煐,垂、铭、永、树、熏。培、钟、源、本、烈,增、锡、汝、模、烝。均、鉴、泽、荣、耀……

37、湖北监利古柏堂一支

……开、振、宏、绪、茂、义、耀、儒、传。清、源、启、先、德,甲、第、永、联、芳。孝、友、传、家、远,诗、书、启、善、良。安、邦、承、大、道,治、国、焕、文、章。英、贤、定、新、体,齐、国、图、富、强。政、宪、扬、廉、洁,华、宁、乐、同、康……

38、湖北咸丰一支

……元、富、贵、崇、子、思、受、永、应、仕、文。先、祖、源、陶、唐,汉、代、辉、宇、光。宗、功、启、后、继,大、业、期、尔、扬。乐、维、真、善、美,德、尚、廉、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世、泽、长。修、齐、治、平、本,昌、明、福、寿、康……

39、湖北利川毛坝一支

……允、光、于、文、德,期、尔、长、世、泽。良、能、方、可、贵,用、贤、以、为、则。先、祖、源、陶、唐,汉、代、辉、宇、光。宗、功、启、后、继,大、业、期、尔、扬。乐、维、真、善、美,德、尚、廉、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世、泽、长。修、齐、治、平、本,昌、明、福、寿、康……

40、湖北利川毛坝一支

……宗、志、洪、思、楚,大、显、文、养、承。士、伯、庠、开、远,永、世、万、代、兴。庆、衍、华、簪、遗、泽、长,弘、蒸、燕、翼、仰、名、扬。箕、裘、丕、振、家、声、盛,奕、禩、云、礽、姓、字、香……

41、江西省全南县一支

……均、景、叟、可、尚,允、绍、庭、刘、大。刘、天、思、嘉、世,永、定、期、昌、隆;盛、国、为、梁、栋,圣、朝、泽、恩、崇。诗、书、传、奕、冀,恒、泰、庆、奇、逢;志、高、鸿、发、达,才、洪、涵、祚、昶。德、声、荣、裕、远,怡、方、添、正、刚;君、子、常、守、礼,儒、士、惟、文、章。哲、克、群、伦、霖,甘、润、万、方……

42、重庆万县董家猪羊坝一支

……君、子、泽、长,善、人、祚、永,观、国、之、光,承、家、有、庆……

43、万州董家岩大地坪卫生寨一支

……贞、元、启、泰,肇、衍、隆、兴,绳、其、祖、武,克、光、德、心,存、仁、履、义,永、恭、康、宁,敦、汝、有、于,世、守、一、经……

44、河南省濮阳华龙区南里商一支

原派:……树、人、宗、光、显,培、善、传、世、长,格、先、子、孝、顺,继、志、自、荣、昌……

现派:……树、人、宗、世、泽,格、先、子、孝、顺,继、志、自、荣、昌……

45、河南信光山县十里店一支

……立、世、秉、直、诚,懋、义、敦、仁、斯,为、德、本、传、家,崇、诗、礼、安、常,守、正、 广、福……

46、河南信阳一支

……凤、文、显、树、玉……

47、北京一支

……志、国、兴、成、业,安、邦、永、贤、明……

48、河北一支

……泰、道、沛、崇……

49、江苏一支

……堂、诗、礼、遵、亭……

50、广西一支

……京、太、文、庆、合……

51、湖南郴州一支

……朝、臣、元、尚、良,尊、先、贤、肇、运,继、启、发、昌、明,敦、本、传、家、顺,诚、心……

52、湖南华容一支

……天、国、祖、邦、钦、鸿、廷、永、文、昌、德、世、忠、贞,有、时、显、著、云、龙、际、扶、保、王、朝、寿、宇、清……

53、河北省故城县小庙乡刘洼一支

……孟、瑞、世、凤、文、华、通、顺……

54、山东一支

……佩、振、嘉、生,继、业、长、洪,士、同……

55、山东省夏津县新圣店镇徐庄村一支

……义、承、先、泽,自、今、维、新,书、庭、有、训,家、世、长、春……

56、河北威县一支

……广、华、万、世、昌,安、邦、庆、永、祥,民、心、从、大、道,勤、学、自、成、章……

57、重庆市璧山县三合镇刘家沟一支

……盈、月、朝、天、子,宏、仁、万、世、芳,光、宗、荣、显、耀,永、远、震、乾、坤……

58、广传公第八子巨涟公后裔……禹、万、清、国,元、亨、利、贞,祥、延、奕、世,文、章、道、德,光、耀、祖、宗……

59、广西贺州一支

……家、学、代、昌,守、道、成、仙……

60、安徽肖县一支

……夕、光、世、纪……

百家姓——刘

61、山东泰州一支

……严、新、寿、百、庆……

62、山东一支

……世、宗、要、士、梁……

63、江西吉安县一支

……先、德、诗、书、启、文、章……

64、山西祁县来远乡张登村一支

……形、太、玉、荣,世、学、登、廷,克、广、德、新,永、照、大、统……

65、辽宁凤城一支

……尚、登、文、起、应,国、美、天、志、庆,玉、凤、贵、法、德,永、远、聚、宝、峰……

66、四川渠县一支

……正、大、光、明、中、庸、尚、德……

67、河北黄滕庄一支

……世、守、中、合,习、北、元、吉、文、明、延、祚,永、存、成、式……

68、天津大港一支

……天津建市前属于河北省,因而天津刘氏大多自认为河北刘氏。如天津市大港区刘岗庄刘氏,就是属于河北沧州聚馆刘氏一派。据道光二十三年奉旨率领4个儿子和2个侄儿随驾北迁,落籍于直隶沧州东北乡聚馆,成为聚馆刘氏的开基始祖。到今天,聚馆刘氏后裔人丁兴旺,广泛分布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69、山西太原一支

……据《太原文存》卷8《刘氏族谱序》记载,太原刘氏形成于明朝,以刘信为开基始祖。刘信,明成化时人……

70、山西芮城一支

……形成于明朝初,以刘敏为开基始祖。该族以“孝悌堂”为堂号。至明嘉靖时,有第7世孙刘良臣,始创修芮城《刘氏家传》,明万历时刘良臣的儿子续修。清康熙时,刘敏第十四世孙也即刘良臣的第七世孙刘士锡,再次重修《芮城刘氏家传》……

71、山西岳阳一支

……据清咸丰时手抄本山西岳阳《刘氏宗谱》记载,该支刘氏家族形成于明初,以刘美天为开基始祖。刘美天在洪武年间定居岳阳县金堆里石佛叠,传到第七世时分为四大房,分别居于岳阳县罗家山、弱柳、凌云、邓家山等地。清朝乾隆58年,四大房始合宗祭祖,创修族谱。现在,这支刘氏家族已传到开基始祖刘美天的第24代……

72、山西徐沟太常村一支

……据民国二十六年手抄本《太常村刘氏系图》记载,该支刘氏形成于明初,开基始祖刘仲礼,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徐沟太常村。到今天,该支刘氏已传到始祖刘仲礼的第27代……

73、山西交城一支

……据民国末年刘学光编交城《刘氏世谱》记载,这支刘氏家族原籍江南,明朝初年徒居山东省济南恒台县等地,清朝光绪十五年以后,才陆续迁入山西省中南部八县。民国三十七年,有一支又由屯留迁入交城瓦窑村落籍,此后到今仍居于此。这支家族现在已传到第23左右。据族谱记载,该族历史上较著名的人物有刘麟,曾任直录河间府通判;刘泰华,曾任下德骑尉、候迁守备;刘志通,曾任安徽怀远县丞;刘得洪,任江西浮梁知县,补用知府……

74、山东滕州古滕一支

……清朝道光十八年,古滕刘氏从开基始祖刘元的第17世纪开始,使用如下统一16字字派:“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古滕刘氏迁滕始祖刘元去世于明景泰七年,享年84岁。夫人王氏,为山西临汾县处士王澄之女,生1子:刘武。

二世刘武,卒于明天顺八年,寿82岁。夫人泰氏,生6子:刘殳渚、刘殳、刘殳殿、刘殳俞、刘殳为、刘殳雄。

三世刘雄,又作刘殳雄,夫人陈氏,生1子:刘完。自开基始祖刘元至刘希贡先生的传递世系如下:刘元—刘武—刘雄—刘完—刘傥—刘学礼—刘钧—刘芳申—刘恺—刘培新—刘仕俊—刘永清—刘振方—刘玉珂—刘欣韶—刘性善—刘守辰—刘聚真—刘希贡。

到今天,古滕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刘元的第27代孙。如作家刘浩歌就是刘元的第20世孙……注:形成于明朝,来自山西,以刘元为开基始祖。据今人刘希贡先生提供的。此后数百年来,这支刘氏家族就世世代代都聚居于此,形成当地的望族。这支刘氏家族非常兴旺发达,不但人丁众多,而且人才辈出,到今天已繁衍到约5万人,并孕育出了清代进士刘德夙、中国人民解放军刘书田将军和当代著名作家刘浩歌等大批优秀人物。古滕刘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滕州市、枣庄山亭区、徽山等地。古滕刘氏修有自己的刘氏家祠,并以“崇善堂”为堂号。1995年,该族刘刘氏家祠还被当地政府列为滕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滕刘氏在历史上曾5次修谱。现有一到五修族谱共550卷之多。

74、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一支

……曹县刘氏历史上曾6次修谱。从始祖“闻”字派开始,这支刘氏家族使用如下40字的五言派诗: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自始祖刘闻政至六修族谱主修传递世系如下:刘闻政—刘汉—刘良惠—刘彦书—刘暗修—刘源—刘兆麟—刘本宏—刘堪—刘禄—刘朝征—刘来道—刘科—刘道佑—刘崇诏—刘世亭……

注:形成于明末,来自江苏丰县,以刘闻政为自单入曹开基始祖,以刘源明为受姓始祖。据刘恒心先生提供的1995年刘世亭、刘乃邦等编修的山东曹县刘寨《刘氏族谱》记载,曹县刘氏属于丰沛刘氏大宗中的梁王刘武一支,原籍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刘邦的故乡江苏省丰县赵庄金刘寨,明朝末年因战乱迁到山东,落籍山东省单县西南约50华里的刘方店。开基始祖刘闻政,又自单县迁于曹县东南60多里的丁堌村立业,后裔世代居住于此,因改丁堌村为刘寨。刘闻政的后裔,现已传到第18代,全族人口3000余人,族人主要从事农业,集中分布在曹县和单县西南各村。

75、山东菏泽刘楼一支

……据民国二十三年因生计生迫,推着石轮马车自江苏省丰县金刘砦迁居于山东菏泽东南90里的刘楼落业,在这里拓荒耕种,营屋而居。刘兴泰的后裔,世代居住于此,到今天,已繁衍到第20代,也即刘邦的第73代左右……

76、浙江敦典堂一支

……据浙江图书馆乾隆壬寅版敦典堂《刘氏世谱》记载,该族以唐末节度使刘世容为第一世开基始祖。第五世刘诲迁婺源清塘;第六世刘与为敬兴派始祖;十四世刘昌为株树下派祖;太二为楼下派祖;刘八二为上门派祖;刘八四为后山派祖;刘震六为中门派祖;第十五世刘新为门亭里派祖;刘齐为大坦上派祖;第十六世刘志为刘源派始迁祖;刘延为姜冲派始迁祖。刘源分支的传递世系如下:刘巨容—刘汾—刘升—刘义荣—刘海—刘与—刘泰—刘仕—刘瑀—刘一四—刘伯六—刘千四—刘千七—刘太三—刘桂—刘志—刘尧—刘四—刘贵保—刘长宁—刘景旺—刘鉴—刘润—刘汝直—刘文焕—刘以时—刘一镜—刘汉琮—刘是桂—刘天荣—刘有基—刘廷臣、刘廷爵……

77、浙江上虞一支

……据浙江省图书馆藏民国九年怀贤堂《刘氏宗谱》记载,浙江上虞刘氏以唐朝金紫光禄大夫刘豳为开基始迁祖。刘豳是刘仁晦的第三个儿子,生有4个儿子:刘教、刘敬、刘德、刘度。其中刘教没有儿子,而刘度则生有刘少?、刘少珣、刘少琏、刘少琦、刘少璟、刘少璁、刘少环、刘少璀等8个儿子,于是以第六个儿子刘少璁过继给大伯刘教为后。现将上虞刘氏唐家桥支派的世系抄录如下:刘豳-刘教-刘少璁-刘俨-刘经-刘锡-刘邦昌-刘传-刘天章-刘子木-刘应庚-刘范-刘道益-刘德馨-刘祖仪-刘士正-刘衎-刘溥-刘伯璟-刘克智-刘宗尧-刘时化-刘葵八-刘紫-刘荣-刘允敬-刘新发-刘圣木、刘端木……

78、浙江鄞县悬慈一支

族谱所记悬慈刘氏远古世系……刘迎-刘轻-刘奕-刘清-刘大……

注:形成于南宋,以刘大为迁鄞开基始祖,以刘邦为族谱远古始祖。据宁波天一阁藏民国二十一年。但查《汉书》,元帝刘奭与王皇后、薄昭仪等共生3子:长子刘骜,立为太子,即成帝;次子刘康,封定陶王;三子刘兴,封中山王。其中既没有刘宋或刘箕的名字,而受封为定陶王的不是刘箕,而名叫刘康。因此,族谱所记当有误。刘大大约在南宋时迁居悬慈开基立业,成为悬慈刘氏始祖。刘大生子刘南,刘南生子刘宋,刘宋生子刘世,刘世生3子:刘泽宏——刘松四——刘松六。到1932年刘氏第四次修族谱时,悬慈刘氏已传到开基始祖刘大的第24代。悬慈刘氏进入近代以后人才辈出,如第23代有刘圭瓒,北京高等师范文学士;刘元瓒,北京大学工学士;刘璋瓒,上海光华大学法学士、北京燕京大学文学硕士;刘诗瓒,上海交通大学理学士。第24代刘祁坤,东方工科专门学校毕业;刘祁尚,上海复旦大学肆业……

79、绍兴水澄一支

……属于长沙刘氏大宗,是长沙定王刘发后裔,元朝大德年间由维扬适绍兴水澄巷。后来,族人又有从水澄迁往杭州市和贵州省等处。常山渔溪刘氏:属于彭城刘氏楚元王刘交大宗。开基始祖刘嗣恭,是南朝宋南越忠献王刘鋹的第十九世孙。元朝末年由西安迁来常山。第二十九世刘诱,又迁居东。衢县南乡十二庄四都刘氏:始祖刘日琯,江西人,元末任杭州府学教授,避乱迁衢县。衢县南乡十二庄下刘刘氏:始祖刘日暄,江西铅山人,亦任杭州府学教授,元末避乱居此。又南乡十八庄曲溪刘氏,亦称始祖刘日琯,但任仁和贡生,明洪武中任衢县教授,上居南关外金家坞,疑为同一人。龙游刘氏,迁自四川;衢县刘氏,迁自洛阳;海盐刘氏,迁自汴梁;海教育界刘氏,迁自真定;宣平刘氏,迁自江西;象山刘氏,迁自河南……

80、福建南平一支

……自刘楚的曾孙“秀”字辈开始,南平刘氏使用如下字派:“秀茂,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光、尔、祖,万、世、永、盛”……

说到家谱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家谱其实是一个人家里的根源,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现在有很多的人为了能够弄清自己家庭的根源,会不顾一切的去寻根缘,去找到很多有关自己家族的事情,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姓氏家谱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到底中国的姓氏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家谱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问题,学术界大致有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殷商起源说等四种,虽然起源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已有文献作为立论的基础。其实家谱的起源可能要更早。(友情提醒文章字数比较多,看完大概需要十分钟。)

1

家谱的滥觞

最早的家谱很可能出现在大禹时期。我们知道,大禹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创建者,也是王位世袭制的始作俑者。这一时期,由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王位的传承不再与贤能与民意相关,而是取决于血缘关系,于是血统的纯净、王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家谱的诞生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司马迁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等篇目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国王室自始祖以下的历代世系。《史记》中世系追溯到的最早人物是黄帝。《五帝本纪》起自黄帝,《夏本纪》的前溯也至黄帝止,这与司马迁所说的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相一致,表明司马迁所依据的谱牒资料的终极追溯人物应该就是黄帝,所追溯的时代就是黄帝时代。这与后代家谱往往追溯至黄帝的做法也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最初的家谱记载的世系应该始于黄帝时代,换句话说,最早的家谱可能出现于距黄帝时代不久的某一时期。

口述家谱

黄帝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记载,只有一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没有文字,那么最早的家谱就应该是口述家谱。口述家谱就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将家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关于口述家谱的存在,可以从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得到印证。在中原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人就有口述家谱的习惯,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这样他们将有关系谱的话语作为氏族的财产,因此他们中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和起源。据说成吉思汗就能将自己黄金家族的世系背诵二三十代。

口述家谱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中是极为普遍的,有些民族为了便于记忆家族世系还实行了父子连名的取名习俗。所谓父子连名就是父亲的名字的末位(或二位)音节与儿子名字的首位(或二位)音节相同。采用父子连名的民族一般没有文字,世系都要依靠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记录,而使用连名,一方面便于记忆背诵,另一方面也便于辈分的确认,与中原地区家谱中的字辈谱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绳家谱

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们使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称为结绳记事。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成员的情况,便是结绳家谱。结绳家谱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锡伯等民族中都曾采用。如在满族祭祀的神灵中,有位佛托妈妈,意思是柳枝娘娘,也尊称为子孙娘娘,是赐福降子的尊神,满族大祭的第三天晚上要为佛托妈妈举行单独祭祀。祭祀中的佛托妈妈是一个黄布制成的口袋,因袋口用布带抽紧而呈上尖下圆的形状,俗称妈妈口袋。口袋中装有长四五丈的彩丝索绳,俗称子孙绳或长命绳,绳上系有代表家族成员的小物件如五彩布条、小弓箭等。子孙绳平时不打开,装在布袋里供着。等妇女生小孩时,将布袋打开扯出子孙绳,悬挂在屋里。如果生的是男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小筐、小篓什么的,意思是男孩长大成人之后,不忘祖上的武功;如果生女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上一条红布条,意思是表示吉祥如意,女孩子长大贤淑温柔。直到小孩满月之后,才能将子孙绳收起,重新装进布袋里,放回原处供奉起来,让其继续享受人间烟火。满族人通过这根索绳可以记载辈数、每一代有多少男女,而且还以此寄寓对后世子孙的希望。子孙绳越长,系物越多,则表示子孙繁盛,子子孙孙,绳绳相继。佛托妈妈的子孙绳实际上正是结绳家谱。

甲骨文家谱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家谱从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及结绳记事家谱阶段步入了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阶段。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便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我们知道,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情况,因此也被称为卜辞,但其中也有一些记载着人物世系的内容,这些记载了同一家族多代人名字的甲骨文就被称为甲骨文家谱。

说明:殷商牛骨刻辞

(骨版记录的是殷商贵族日常生活行事和天文气象等有关资料。在殷商甲骨刻辞中,一般记载的是占卜、祭祀、狩猎等活动;也有的骨版包含家族世系人名的内容,相当于带记事功能的甲骨文家 谱,可以说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实物文字家谱。)

根据对现有甲骨卜辞的研究,共有三件甲骨卜辞可以被认为是家谱。一件收于《殷契卜辞》,序号209;一件收于《殷墟文字乙编》,序号4856l一件收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1506。其中《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506号卜骨收录了儿氏家族11代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是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据考证,这份《儿氏家谱》刻于3200多年前的武丁时期,谱中的名字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表明这些人可能并非是王室成员。这就证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谱。

金文家谱

商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实物家谱,这就是金文家谱。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所谓的金文家谱也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

周代以后,人们普遍在青铜礼器上铸刻铭文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这些铭文一般先叙述祖先的名字及美德、功勋,然后是铸器人的名字,涉及到家族世系的比较多,因此金文家谱屡见不鲜。

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是一种建筑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出于维护宗法制度的需要,记载血缘关系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在周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周代家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建立了一套史官修谱的制度,设立专人负责周天子王室家谱的记录与管理。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小史是掌管谱牒的官员,专门负责定立王室的世系、区分王室成员的长幼次序与嫡庶亲疏,遇到有祭祀还要告诉周王其祖先的忌日和名字。各诸侯国也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诸侯国王室的谱牒和家族事务,如楚国就设置了三闾大夫之职,专门负责楚国王室的家谱记录与管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经担任过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的谱牒。国家还设立官员负责卿大夫谱系的记录和管理,这个职位叫做太史。

随着家谱的发展,周代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谱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世本》记录了自黄帝至春秋战国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谥号及其他事迹,是一本万姓统谱式的谱牒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谱牒著作,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谱学著作。《世本》分为《帝王谱》《诸侯谱》《卿大夫谱》《氏姓篇》《居篇》《作篇》《谥法篇》等十五篇。其中《作篇》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如神农氏发明了琴,伯夷发明了打井,杜康发明了酿酒,蚩尤发明了用金属制造兵器等等。《帝系篇》是专门记载文字产生以前的传说时代血缘系谱的谱牒著作,实际上记载了黄帝的谱系,在这一谱系中共有男性38人,女性13人,记载内容特点鲜明。尽管这一谱系的可信性值得怀疑,但在谱学发展史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传为荀子编修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其血脉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谱作为血缘系谱的特点。尽管此书如今已佚,但却是后世家谱称谱的滥觞。

2

河北省灵寿县赵氏家谱怎么排的

一、姓氏源流 赵(Zhào 赵)姓源出有四: 1、出自赢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穆王。穆王乘着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