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鲍姓是谁
十八路诸侯鲍姓是鲍信
《三国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名单如下: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第十八镇,骁骑校尉曹操
鲍姓始祖
鲍叔牙·夏禹裔孙敬叔之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鲍,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牙。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鲍之交,世传美谈。鲍姓子孙也就尊这位德行高尚的鲍姓先人为其得姓始祖。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记载,春秋时期,夏禹的裔孙姒敬叔(杞公子)仕于齐国,被赐封食采于鲍邑(今山东济南历城),其儿子姒叔牙以邑名为自己的姓氏,称鲍叔牙,尊称鲍子,他以知人善交著称千古。鲍叔牙,公元前?~前644年。自青年时期起,鲍叔牙即与管仲相交为友,深知管仲之贤。起先鲍叔牙于事公子小白,管仲则事于公子纠。后在周庄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为争夺齐国君位,管仲箭射公子小白中钩,及至公子小白于抢先回国即位,是为齐桓公。鲍叔牙后来被齐桓公任为国相,拟任鲍叔牙为上卿。他力劝齐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流传千古的成语“鲍子遗风”、“管鲍之交”,便是源于他们二人之间的友谊故事。二人相佐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业。故而,后世言人之相知,必称管鲍,世传美谈。在齐桓公执政时期,齐国空前强大,而鲍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终如一地礼让、尊重、信任。管仲曾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在鲍叔牙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其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为鲍氏,史称鲍氏正宗。
鲍,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东南。人,西汉大臣。好学明经,举孝廉为郎,官至司隶。常上书谏争,其言少而文多实。曾批评西汉末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鲍,永:上党屯留人,汉初大臣。更始时任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封为中阳侯。汉光武时出任鲁郡太守,封关内侯。后又出任司隶校尉,东海相、衮州牧等。
鲍,昱:上党屯留人,东汉大臣。任汝南太守时,因郡多陂池,岁岁决坏,他征发民工,用石头建造水门,拦泄得法,民以殷富。迁司徒,又代牟融为太尉。
鲍,恢: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官吏。光武时,被鲍永辟为都官从事,抗直不避权贵。帝告诫贵戚,当敛手以避二鲍。
鲍,信:泰山人,东汉末官吏。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黄巾军所杀。其子鲍勋刚直守正,曹丕时拜侍御史,出为右中郎将。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族他乡,受尽坎坷。所作乐府诗多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拟行路难》,表现强烈的愤世激情。有《鲍参军集》。
鲍,靓:晋代道教徒。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汉司徒鲍宣之后。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广东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与许谧往还。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为许迈、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享年百余岁。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鲍,姑: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鲍,防: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玄宗时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所至皆有政绩。工诗,喜将针砭时弊入诗。
鲍,超: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节。人,行伍出身,清朝湘军将领。曾救曾国藩于安徽祁门脱险,旋升提督。所部号霆军,为湘军主力。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敬言:晋朝思想家。他的无君论思想,部分内容保存于葛洪《抱朴子·诘鲍篇》中。其无君论思想,在当时玄学泛滥中放一异彩,闪烁着朴素唯物论的光辉。
鲍慎由: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学者。哲宗时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鲍象贤:明朝时歙人,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卒赠工部尚书,立坊旌表。
鲍承先:明末清初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初为明将,曾任参将。后降后金,曾献离间计,使崇祯误杀清之大患袁崇焕。后又建汉军八旗,他隶正红旗,官至宰相。现北京鲍家街即其府第。山西应县鲍氏即其后裔。
鲍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嘉庆十九年:1814年。逝世。终年86岁。
鲍先志:湖北省麻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川东军区万县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鲍姓氏读音是bào。
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鲍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62位。最新统计,鲍姓人口约87万,姓氏排行榜第183位,位于冼姓之后,屈姓之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江西、山东、江苏等。其中浙江、安徽这二省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66%。
早期鲍姓先民主要发源并繁衍于今山东省境内。战国初期,田氏代齐,为避战乱的鲍姓子孙开始迁徙、逃往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由此,鲍姓子孙开始了自己的漫漫迁徙路。西汉时,渤海高城人鲍宣不容于王莽,将长子鲍永、次子鲍升避居于上党屯留。
先秦时期,鲍姓很少为人所知,其主要活动在山东地区。宋朝时期,鲍姓大约有8万1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三十二位。当时鲍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省,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30%。由于人口的大迁徙,现在主要分布于陕西、江苏、山东、江西等。
鲍姓名人:
1、鲍叔牙
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大夫。其与管仲的友情极为深厚,两人相遇就好似高山流水遇知音。但因为双方的政治立场不同,所以彼此之间的联系慢慢减少了许多。鲍叔牙主动保举管仲,对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2、鲍永
字君长,鲍宣子,上党屯留(今属山西)人。鲍永是汉朝初期的大臣,刚开始的时候为尚书仆射,拥有大将军的权力,并被封为中阳侯。汉光武时期的时候任职鲁郡太守,封为关内侯。后来又任职司隶校尉,东海相、兖州牧等。
3、鲍先志
参加长征、参加百团大战、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代表作品有《改进机关工作》、《百万雄师下江南》等等。1911年3月6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土城寨村鲍家湾,1988年12月30日去世。
古代春秋时,远古大禹的后裔叔牙,受封为鲍邑(在今山东丙城县)的首领,其子孙便以封邑为姓,世代相传姓鲍。
据魏书官氏志上说,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代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俟力伐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与汉族融合,遂改姓“鲍”。另外,同时还有,代北的少数民族“鲍俎氏”也有改姓鲍的。
鲍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上党、东海、泰山、河南四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鲍姓世称上党望、东海望、泰山望、河南望。其中山东东海、泰山两郡的后人大多数是鲍敬叔,鲍叔牙的后代。
扩展资料:
鲍叔牙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姓
鲍氏家族的来源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夏禹后人、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仕,食采于鲍邑,因以为鲍氏,称鲍敬叔。其子鲍叔牙、曾孙鲍国,世代为上卿;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代北鲜卑族复姓俟[qi]力伐氏,迁居中原后改为汉姓“鲍”氏。各家的家谱不同可在查询。安徽有多少姓鲍的一般省级没有统计,你要找当地县志或地名志有统计数字。
鲍 氏 探 源
口鲍亦骧
为儿童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重新出版的《百家姓》①的第五十三个姓氏就是我们鲍姓,它对鲍姓是这样介绍的:鲍姓是夏禹的后裔,因在春秋时代作了齐国的大夫,封於鲍,子孙以国名为姓。祖先发祥地:秦朝的上党郡,即现在的山西省长子县。
这番介绍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是鲍氏宗族的姓氏是因春秋时齐王封大夫敬叔公于鲍地而以“鲍"为姓。嗣后鲍叔牙公与管仲共同辅佐齐桓公而成霸业。这段脍炙人口的历史不仅记载于很多历史典籍,也是我们海内外鲍氏后裔均尊敬叔公为鲍氏始祖的由来。我们发起济南祭祖,目的在於缅怀叔牙精神,继承先祖的崇高道德风范,激励鲍氏族人,增加族人的凝聚力,团结奋进,为创建四化大业振兴中华多做贡献。这个宗旨无疑受到海内外鲍氏族人的拥护。从目前各地所收藏的《鲍氏宗谱》查看,自始祖敬叔公起到目前几代族人止,大约在八十五代一九十代之间。敬叔公大致生活在公元前七百多年前后。距今约二干七百年,如此估算代距约卅年。当然各种宗谱限于当时条件,明清之前大都为家庭手抄本。直到晚清才有活字印本,且宗谱中各代人名和“本纪"大都摘自历代史书记载或家庭传闻,因而代间免不了有疏漏,《著存堂鲍氏宗谱》和《和州鲍氏宗谱》之中均罗列了数种宗谱的世系表之异同处,以便后代阅读查考时辨正。.
其二是介绍了鲍氏原先居住和生活在山西上党郡即现时的长子县,是夏禹的后裔。长子县位于黄河中游,乃晋中富庶之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也养育了我鲍氏家族的远祖。
《百家姓》与《三字经》等一样,均为我国封建时代孩童作启蒙教育之用。最早成书于宋朝,可见鲍氏是夏禹的后裔之说在宋之前相传已近千年了。
在各处鲍氏宗谱中均有鲍氏为夏禹之后的记载。“夏启为鲍氏一世"②,“安子为鲍氏一世"③“婴子为鲍氏第一世’’④在《歙新馆著存堂鲍氏宗谱》⑤的跋中还有一种传说:“鲍氏始祖本姓姒,蒙难于渭滨而得鲍鱼之救,姜太公称奇荐于周文王赐双姓鲍鱼并赏柏檀公主,公主梦大鱼飞下得娠,一胎聚十子。长子范封御宸伯姓鲍鱼居上党,待到第五世昌龄公时为周穆王时赏林源公主食采于上党并命除去鱼字,鲍之得姓自此始,…。"。
鲍氏作为夏禹之后裔本姓姒,只能作为一种传说,因我国夏商周之间尚无正式文字记载历史。到如今我国夏商周之“断代"问题尚是科学界学术界共同协力研究的“工程"。夏朝大约在公元前廿三一廿一世纪。夏为商所灭,其时夏族已是一个大族,人口很多,有不少直系分支。为避战乱中免被杀戮。夏族纷纷自黄河流域外迁,且迁移面很广,我们的远祖也开始了迁徙行程。海内外人类学家对此有很多考证和研究,有许多论文,研讨已持续了百多年,这对于探求夏禹姒姓乃鲍氏之源颇有裨益。
夏被商所灭时夏族各分支的大迁徙大致有三个方向⑥。往西沿着日后正式形成的丝绸之路到达我国新疆和中亚、西亚建大夏国。另一分支是向南迁徙。南迁之泰雅人,赛雅人和达克雅人等到了台湾、泰国、加里曼丹和新西兰的土著族一毛利人。再一分支是向东迁徙到达山东。古时母系社会崇拜母性。因禹之父鲧的名字为“熙",禹之母名字为“修"。因而古时山东就有姓氏“修"“姒’’和“姺"(均有X音)。禹之山东后裔又向我国东北迁徙。成了古时称“鲜卑"族(鲜卑与“姺邳"同音,姺族生活于“邳"地,邳即现靠近鲁南的苏北邳州)。而后又有人称其“锡伯"族。鲜卑族生活的地域称为“鲜卑利亚"到明清时有人转译为西伯利亚。
鲜卑族从我国东北迁徙到西伯利亚,再沿着昔日亚洲和北美大陆板块间尚未彻底分离的白令海峡,先后历时近二十个世纪,我们的先人从冰天雪地的北美阿拉斯加逐步南迁到温暖湿润的中、南美洲。为了不忘“姆夏",他们自称为“玛雅人”,玛雅人分成五大氏族,其中一个叫“修”及“熙”,他们与我们华夏先人有着许多共同点,生理上来讲他们的肤色,骨骼和脸型与华北人相似,语言中有的音素和单词、都相同,意义也同。最为明显的是玛雅所崇拜的图腾柱上雕有飞鹰,牛羊头或孩童,我们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是“华表",其上雕有龙、凤,这两者何其相似乃尔!据考证玛雅文明的顶峰是在公元692年前后,而此时正值盛唐武则天当政年代,这难道是巧合吗以后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时,他自认为已到了印度大陆,而把玛雅人称为“印第安"人。外来英欧移民的掠夺和杀戮,使玛雅文化迅速衰落。
这里述说了我们鲍氏远祖与这个世界上其它民族间的血缘关系。我们鲍氏自认是夏禹的后裔,是其直系“姒”姓之后。夏禹治水闻名于华夏是人所共知。“三顾家门而不入"脍炙人口的传说,禹为治水,召集部落诸候于越地,‘嵇划治水良策,甚至病死于越,下葬於会嵇山麓。有姒姓后裔为他守灵于“禹庙下村”,子孙遂在此繁衍。绍兴每年纪念禹治水功德,在禹陵盛祭,因传说鲍姓乃夏姒后裔,为同一血脉,所以亦邀鲍姓人士参加祭禹。
我们夏族的先民远祖的大迁徙把华夏民族的文明远播海内外各地。我们鲍氏后裔的足迹也遍及海内外,在祖国东北边陲生活有鲍姓族人,在贵州苗族中也有鲍姓人士。鲍氏二世祖叔牙公与管子(管仲)一起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叔牙公还是位善於经营做生意的商人,使当时周朝的众多封候王国中,齐国的经济实力强盛,商业发达。那时不仅实行“易货制",还已有了“货币"的初级形态。后来鲍氏后裔或为官或经商迁徙生活在祖国各地,经历了近百代。直至现代鲍氏后裔还远涉重洋到海外或在国内诸多行业中秉承祖训,学有所成,努力工作,无愧于我们的先民远祖和夏禹的谆谆教诲。
参考文献
①《百家姓》中华传统启蒙经典 云南美术i,lj版社
②新安鲍氏宗谱(旧谱)
③棠樾鲍氏亲谱(旧谱)
④新馆鲍氏宗谱(旧谱)
⑤歙县新馆著存堂鲍氏宗谱 鲍存晓鲍存良共纂清光绪二年
⑥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钟婴著△
鲍姓得姓始祖——鲍叔牙
夏禹裔孙敬叔之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鲍,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牙。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以资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鲍之交,世传美谈。鲍姓子孙也就尊这位德行高尚的鲍姓先人为其得姓始祖。
鲍叔牙,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姓其他历史名人
鲍 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东南)人,西汉大臣。好学明经,举孝廉为郎,官至司隶。常上书谏争,其言少而文多实。曾批评西汉末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鲍 永:上党屯留人,汉初大臣。更始时任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封为中阳侯。汉光武时出任鲁郡太守,封关内侯。后又出任司隶校尉,东海相、衮州牧等。
鲍 昱:上党屯留人,东汉大臣。任汝南太守时,因郡多陂池,岁岁决坏,他征发民工,用石头建造水门,拦泄得法,民以殷富。迁司徒,又代牟融为太尉。
鲍 恢: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官吏。光武时,被鲍永辟为都官从事,抗直不避权贵。帝告诫贵戚,当敛手以避二鲍。
鲍 信:泰山人,东汉末官吏。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黄巾军所杀。其子鲍勋刚直守正,曹丕时拜侍御史,出为右中郎将。
鲍 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族他乡,受尽坎坷。所作乐府诗多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拟行路难》,表现强烈的愤世激情。有《鲍参军集》。
鲍 靓:晋代道教徒。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汉司徒鲍宣之后。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广东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与许谧往还。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为许迈、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享年百余岁。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鲍 姑: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鲍 防: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玄宗时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所至皆有政绩。工诗,喜将针贬时弊入诗。
鲍 超: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节)人,行伍出身,清朝湘军将领。曾救曾国藩于安徽祁门脱险,旋升提督。所部号“霆军”,为湘军主力。
鲍敬言:晋朝思想家。他的“无君论”思想,部分内容保存于葛洪《抱朴子·诘鲍篇》中。其“无君论”思想,在当时玄学泛滥中放一异彩,闪烁着朴素唯物论的光辉。
鲍慎由: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学者。哲宗时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鲍象贤:明朝时歙人,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卒赠工部尚书,立坊旌表。
鲍承先:明末清初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初为明将,曾任参将。后降后金,曾献离间计,使崇祯误杀清之大患袁崇焕。后又建汉军八旗,他隶正红旗,官至宰相。现北京鲍家街即其府第。山西应县鲍氏即其后裔。
鲍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嘉庆十九年(1814年)逝世。终年86岁。
鲍先志:湖北省麻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川东军区万县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鲍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鲍先志中将
鲍先志(1911-1988),湖北省麻城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红四军第11师经理处粮秣员、副排长,红四方面军第10师28团政治处秘书,师政治部秘书,红四军司令部书记,第10师31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委员,独立第二团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八旅政治委员,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共鄂东工委书记,独立旅政治委员,皖西军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11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兼中共万县地委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12月30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77岁。
鲍启祥少将
鲍永祥(1913-1967),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5师225团营支部书记,红15军团78师总支书记,第75师22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营政治教导员,冀鲁豫游击第3大队大队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后任新四军3师8旅23团团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39团团长,独立13旅37团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独立13旅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8纵22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副师长、师政政治委员,第4公安部队学校政治委员,公安军高级预备学校政治委员,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广东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7年4月20日逝世,终年54岁。
鲍奇辰少将
鲍奇辰(1916-——),山东省临清县人。1935年在本村小学教书,1937年考入山东省政府济宁乡村服务人员训练处。“七·七”事变后,被分配到乡村宣传抗日。1938年入陕北公学2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干事,1939年任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1932年任山东军区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长,1943年任鲁中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山东野战军4师政治部主任,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8纵22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洛阳、豫东战役。1948年任8纵政治部副主任、山东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任第8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兼第叁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秘书长。1955年任福建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6年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65年任总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1970年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72年任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1975年任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1977年任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多少人可说不清, 总要给点分吧~ 汗,
十八路诸侯鲍姓是谁
本文2023-09-22 05:02: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