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村位于哪里
三合村位于柯村乡东北方向,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辖九个村民小组,有257户、868人口,沿漩溪河分布,全线长11公里,与石台县交界。全村总面积34万亩,山场面积28万亩,耕地面积476亩,茶园1146亩。全村现有36名党员。
三合村是一个以茶、林业为主导经济的县级贫困村,通过村“两委”一班人及上级的支持,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卫生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道路硬化、移动通讯、标准化村卫生室及村室大楼等设施建设已全部竣工,各项民生工程正不折不扣落实到村民当中。
三合村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村风朴实的山区村落,有一县级文物保护重点单位---漩溪塔,建于清乾隆年间。
三合村附近有三合孙氏祠堂、柯氏老宅、“当红军光荣”标语旧址、西递、宏村等旅游景点,有黟县腊八豆腐、黟县香榧、黟县香菇、泗溪香榧、泗溪苦丁茶等特产。三合村旅游指南三合孙氏祠堂
三合孙氏祠堂位于黟县柯村镇三合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祠堂。三合孙氏祠堂被公布为黟县文物保护单位。
可以。我打开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A
丁姓人家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于姓的天空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王氏-河北
方氏谱牒
方氏网络
方氏-台湾
尹氏译站
牛氏家园
甘氏宗亲网
孔氏宗亲网
孔氏论坛
毛氏族谱x
丘氏-中华
白氏宗亲
田氏族谱
田氏宗亲网
左氏家园
冉氏宗谱
史氏宗谱
石氏寻根
五心联谊会
江氏宗谱
江-话江厝
池氏宗亲网
向氏家园
成氏网站
成氏宗亲会
伍氏家族
朱子网
朱氏家谱x
仲氏宗亲网
米姓源流x
伊达氏宗族
庄氏宗亲会
匡氏家族网
B
李姓家谱
李氏网
李氏-小港
李氏-东坑
李氏-镇海
李氏家谱
李氏族谱
李氏公会
吴氏-永定
吴氏-华夏
吴氏家族
吴氏在线
汪氏家族志
汪氏宗亲网
初氏族谱
余氏族谱
余氏宗亲会
余氏-中华
余氏宗亲网
宋氏名录
宋氏宗亲
何氏台中会
何氏-世界
巫氏网
巫氏平阳堂
吕氏联谊会
吕氏大族谱
岳氏家谱
岳飞网
岑氏族谱
狄氏宗亲网X
别姓网X
角谷氏家谱
昌氏网
周氏-中华
林家花园
林氏族谱
林姓大族谱
林氏大族谱
林姓宗亲会
林氏-苗栗
林家-屏东
林氏部落格
林姓-海陆
韦氏族谱
范氏-浙江
范氏家谱
范氏-中华
范氏宗谱
范氏部落
金氏寻根
金氏族谱
金氏联谊会
C
幸氏家族网
明氏家族网
尚氏宗族
易氏-天下
房氏介绍
房氏-中华
冼氏宗谱
孟氏宗亲网
施氏宗亲会
施氏网站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家谱
胡氏-汉川
段氏家谱
信氏宗亲
侯氏族谱
侯氏在线
修氏宗亲
修氏渊源
姚
姚氏宗亲网
柳哲寻根室
纪氏宗祠
席氏宗亲网
夏氏家谱
夏氏家族
洪氏-南安
郝氏中华
柯蔡宗亲网x
柯氏公会
徐氏网页
徐姓联谊
徐氏-中华
涂氏-中华
涂涂氏家族
涂氏宗亲网
秦氏文化网
翁氏家园x
耿氏宗亲网
贡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
马氏-金紫
梁氏文化
梁氏家族网x
梁氏家谱网
D
袁氏家谱
袁氏研究
西袁氏
袁氏-中华
袁氏-湖北
韦氏宗亲网
孙子研究
孙氏纪念堂
曹姓查寻网
曹氏网
崔姓家园
崔氏宗亲网
崔氏-中华
莫氏庄园
高氏宗亲
高氏宗亲网
高氏家园
高氏家谱网
高氏族谱
高氏家谱
章氏宗亲
章氏宗亲网
章氏家族
毕氏家谱
辜氏族谱
辜氏家园1
辜氏家园2
粘氏宗亲
卿氏族谱
凌氏来源
凌氏宗亲网
戚氏族谱
戚氏家园
许氏-中国
许氏-中华
许氏文化
张姓家谱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
张姓论坛
张氏一族
张姓-中华
张姓-安徽
张姓-湖南
张氏-挥公
黄氏台湾网
黄六成家谱
黄氏-广东
黄氏族谱
黄姓宗亲会
黄氏家谱
黄氏-其它
黄姓-潮人
黄氏全球网x
黄姓大家园
E
乔氏宗亲网
舒氏-中华
云氏宗亲网
费氏-中华
焦氏论坛
路氏族谱
董氏家族
森氏家族
冯氏族谱
揭氏家谱
靳氏家谱网
强氏族谱
唐氏宗亲网
唐杜氏家谱
曾
曾子
曾氏族谱1
曾氏族谱2
曾氏家谱
曾氏宗亲网
曾氏-海南
曾氏-中华
傅氏源流
傅氏族谱
程氏家谱
程氏联谊会
程氏宗亲网x
彭家网路
彭氏族谱
彭氏宗亲会x
贺姓来源
费氏-中华
温氏宗亲会
万氏起源
蒲
蒲氏家谱
詹氏统谱
詹姓公谱
詹姓大宗族
詹姓一家亲
詹氏-中华
邱氏论坛1
邱氏论坛2
邵氏家园
郝氏-中华
邓氏-金陵
F
郭姓研究网
郭氏宗谱
郭氏之源
郭氏之家
郑氏网
郑氏古厝
郑氏家族
郑氏文化馆
邹氏宗亲网
邹氏-中华
邹氏-范阳
鄢氏家族
鄢氏考源
邝氏族谱
酆氏家谱
陈氏宗亲会
陈氏宗亲网1
陈氏宗亲网2
陈氏论坛
陈排湾宗亲
陈氏-溪湖
陈氏-下曾
陈氏-下坑
陈氏-竹角
陈氏-路口
陈氏-凌村
陈氏-广州
陈氏-永和
陈州-中华
陈氏-永春
陈氏-九房
陈氏-南海
陈氏-台山
陈四源公业
陈氏在线x
陈氏大宗祠
陆氏家园
陶氏家谱x
陶氏会馆
陶氏族谱
陶渊明故里
隋氏族谱网
汤家村
汤氏家园
杨氏-九龙
杨氏-九龙
杨氏宗谱
杨氏-湖南
杨姓一家人
杨氏宗亲网
杨氏在线
杨姓论坛
杨家将
杨氏-台湾x
齐藤氏族谱
甄氏宗亲网
翟氏族谱
经姓家园
G
葛氏宗亲网
宁氏全球网
熊氏家谱
裴氏宗亲网
廖氏增谱
蔡氏-济阳
蔡氏-建阳
蔡氏联谊会
蔡回忆录
赵氏网
赵氏家谱
赵氏族谱x
诸葛氏家谱
纵氏族谱
宾氏家族
欧阳网
欧阳氏族谱
蒋氏家谱
蒋家全传
蒋氏文化x
黎氏大家园1
黎氏大家园2
黎氏大家园3
黎氏-电白
黎氏数据库
黎氏联谊会
黎氏宗会
黎氏论坛
刘氏族谱
刘氏西港谱
刘家老伙房
刘氏家园
刘姓社区
刘氏-中华
刘氏-汉家
刘氏-兰苑
刘氏-成都
刘氏-墨庄
刘氏-泊庄
刘氏-丰县
刘氏-太邱
刘氏-湖南
刘姓宗谱网
刘氏宗亲网
刘姓宗祠
刘姓宗亲会
刘氏联谊
练氏家族网
谌族网
攀家人
薛氏家族
骆氏宗亲
H
钱氏联谊会
应氏家园
钟氏情缘
潘氏宗亲网
阎氏通谱
阎氏家谱
赖氏宗祠
赖姓宗亲会
谢氏世谱序
谢氏大族谱
鲜氏家谱
简明家谱x
简氏家谱
简姓宗亲会
简姓天下
阙氏宗亲会
聂氏家园
苏氏族谱
苏氏-眉山
罗氏家园
罗氏通谱网
罗家祠堂
萧氏书山谱
萧氏-兰
雷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雷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9位,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79姓,在2005年、2012年统计均列为第88姓,在2008年统计公布列为第78姓。雷姓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六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3%左右。
“雷”姓是中国知名姓氏之一。雷氏是一个历代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八位。
雷姓源出有:
1、 姜姓方雷氏。
2、子姓雷氏。
3、东汉末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为雷。
4、 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汉姓为雷。
5、 满洲阿克占氏,改汉姓雷。
6、景颇族春雷氏,汉姓为雷。
7、基诺族布柯氏,汉姓为雷。
8、 今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雷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几?雷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69姓,在《中国人名大辞典》收集雷氏60例,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79姓,在2005年、2012年统计均列为第88姓,在2008年统计公布列为第78姓,共有300多万人。
胡在百家姓中排第几胡姓名次:胡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158姓,在2007年、2008年、2010年统计公布均为第15姓,2005年、2009年、2011年、2012年统计均为第13姓,2008年统计共有1400多万人。
杨 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杨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六大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台湾排名第十,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人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家谱的内容体例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4.诰敕,记录当朝 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5.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有的杨氏是别的姓氏改的,比如江西省九江县岷山乡中岭村的杨家大屋,以及从杨家大屋迁移出去的子孙,他们虽然户口本、身份证以及村子的名字都是姓“杨”,但他们的祠堂、家谱、墓碑等等全是姓“王”的!像这种王氏杨支的现象很多,他们名义上姓杨,宗族上是姓王的,他们不与杨姓有宗族上的往来,他们的家谱叫“王氏宗谱”。
汤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最新的百家姓,你排第几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章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莫在百家姓中排第几莫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168姓,在2007年4元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97姓,首次进入百姓之内,2008年统计公布列为第105姓,共有190多万人,2012年统计公布列为第137姓。
许在百家姓中排第几?第二十位。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宣丁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于惠 甄魏加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姜詹束龙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江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仲孙 太叔申屠公孙乐正 轩辕令狐 钟离闾丘 长孙慕容 鲜于宇文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阎法 汝鄢涂钦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妫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续
沈在百家姓中排第几?沈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4位。
沈姓,中国姓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是舜帝姚重华的姚姓姬姓的衍生姓氏,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叶氏、尤氏均为沈氏分支,沈、叶、尤三氏均为季载后裔,可以说这三姓实为一家。
至2007年,中国沈姓近6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05%,排列第37位[1] 。其中,江浙两省沈姓人口占中国沈姓的约40%。
沈姓的源出有:
源于姚姓支姓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个儿子姬季载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dān(ㄉㄢ),今音读作shěn(ㄕㄣˇ)亦可,是为叶邑沈氏。沈氏族人大多尊奉冉季载(姬季载、聃季载、沈季载)为得姓始祖 。
源于芈姓:
出自上古颛顼帝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春秋早期楚国的沈邑,故址在今湖北省的荆门市钟祥区一带),后来楚庄王芈旅(熊侣)将自己的儿子公子贞(熊贞)封在沈邑,时称沈令尹。在公子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沈氏,是为荆门沈氏。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xǐng(ㄒㄧㄥˇ),今音读作shěn(ㄕㄣˇ)亦可。
出自春秋时楚国王族弟子戍之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在沈尹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任官之地名称、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沈氏,是为香零山沈氏。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shěn(ㄕㄣˇ)。
源于己姓,出自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台骀氏之后建立了古沈国,古沈国于夏、商时期,一直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汾河流域一带活动。到西周初期,古沈国之地被初建的晋国霸占,第二任晋国君主姬燮父干脆吞并了古沈国,其台骀氏遗族即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沈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是为汾阳沈氏。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shěn(ㄕㄣˇ)。
他族改姓:
源于蒙古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山只昆部沈谷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锡伯族原居吉林伯都纳(今吉林松原、扶余),后一部分族人融松原族。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有三百余锡伯族将士携家属随清军驻守于辽宁丹东凤凰城,其后裔散居于丹东凤山一带地区。该族人在清朝晚期一致取汉字“沈”为姓氏,称沈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凤山沈氏。锡伯族沈氏读音皆作shěn(ㄕㄣˇ)。
源于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朝鲜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 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沈氏、或受赐沈氏。
詹在百家姓中排第几?新百家姓 还是 老百家姓是:254
安徽有哪些红色旅游景点
金寨红军广场景区
金寨红军广场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金寨红军广场是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和烈士陵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将过去封闭式的博物馆和陵园,扩建成开放式样红军广场,将位于纪念碑后面的红军纪念堂拆除重建,形成了现在的红军广场,成为教育、休闲和旅游三位一体的公共场所。金寨红军广场是金寨革命烈士陵园二期改造工程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9月开工建设,建设面积19万平方米,投资2250万元,其中包括广场、上山台阶步道、旅游厕所、牌楼、绿化、照明、挡土墙和雕塑等工程。
近期,金寨县又投入资金2300万元,组织实施了烈士陵园其它改造工程,改造革命博物馆展室并重新布展,重建红军纪念堂,建设洪学智将军纪念碑,整修烈士塔和红军烈士陵园,进一步展示“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主题。整修一新的烈士陵园将更加凸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新形象。
2008年10月2日,洪学智上将的骨灰也正式安放于红军广场之上。
金寨县红军广场旅游景区包括革命烈士纪念塔、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红军烈士墓园、红军广场、洪学智将军纪念碑、金寨县红军纪念堂等六个主要景点,形成了以烈士纪念塔为中心,融塔、馆、堂、碑、墓园、广场为一体,具有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底蕴,与绿色山水景观紧密相连,具有山区特色的红色旅游景区,年接待参观者50万人次。
金寨县红军广场建设面积19万平方米。
红军陵墓
安葬着林维先、洪学智、滕海清、詹化雨、陈祥、余明等已故将军和老红军的遗体和骨灰。
滁州红色旅游景点有哪些呢?来这四个地方感受红色文化,哪几个地方呢?
安徽这个省份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但是说到黄山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黄山是安徽省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是一座旅游城市,因黄山风景区而被大家所熟知,每年来黄山旅游的游客很多。在安徽,除了黄山这座旅游城市,境内还有其他旅游城市,景点也很多,比如说滁州。
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苏皖交界处,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主要成员,境内旅游景点众多,有着醉翁亭、琅琊山、凤阳小岗村、卧牛湖、明皇陵、狼巷迷谷等景点,可以来观赏游玩。除了这些旅游景点,滁州有哪些红色旅游景点呢?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其中四处。
藕塘烈士纪念馆,位于滁州市定远县藕塘镇。这里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曾经有不少革命者在这里奋斗过。该纪念馆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分一厅三室,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一些战斗情况和一些文物,还设有藕塘烈士陵园。纪念馆周围附属设施有荷花池塘、金鱼池塘各1个、大小花坛6个及梅园、银杏园、果园等。
中共苏皖省委旧址,位于滁州市滁西皇甫乡大郭村瓦屋薛庄。这里曾经有中共皖东工委驻扎,有中共苏皖省委迁至这里驻扎,在这里举行过第一次中原局会议和江北指挥部会议,刘少奇曾居住在这里。现如今剩下刘少奇住所,大部分保留原样,还留有新四军召开会议的演讲台、水塘、井。
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位于滁州市明光市自来桥镇,是一处红色旅游基地。纪念馆总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其中保留民国时期建筑面积为370平方米,经过修缮,作为展览参观之用。新建纪念馆是三层仿古建筑,分为两个展厅,向人们展示历史。
龙岗抗大八分校纪念馆,位于滁州市天长市,是皖东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这里环境优美,有高邮湖水上风光,再加上古建筑衬托,每年来这里参观游览的游客很多。抗八大分校在龙岗办学历时四年多,培训了很多学员,如今这里还向人们展示战机、坦克、火炮等武器装备实物。
黄山市的红色旅游路线有哪些?
黄山市红色旅游景点有:徽州区岩寺镇上的新四军军部旧址、黟县的柯村暴动旧址、黄山脚下潭家桥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1938年1月6日,新四军正式成立后,一、二、三支队和特务营奉命于2-4月间到达皖南岩寺地区集中进行组编点验和军政训练,军部机关设在岩寺金家大院。这里也是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地旧址,位于岩寺镇荫山巷的金家大院。大院是一组清末徽派古民居建筑群,包括四幢三间两层的砖木结构楼房,及前后院落,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军部机关及其下属机构卫士排、军需处、参谋处等同时设在军部附近的百姓家中,机要科及电台设在军部以东百余米的洪桥。洪桥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是一座结构精巧的廊桥,当年叶挺将军常在桥廊与群众促膝谈心。1995年,军部旧址被公布为黄山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1998年旧址被修复,并举办了军部陈列及展览。1999年10月,军部旧址正式对外开放,并成为新四军历史上五处旧址之一。岩寺文峰塔南面有一座凤山台,叶挺、陈毅等曾登台阅兵,又称为“点将台”。台上原有三榭,中间一榭供奉佛像,左右二榭供人憩息。大门上有“凤山灵境”四字镌刻,中榭悬有“中天绩翠”匾额。1981年9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黟县柯村暴动旧址:柯村是柯村乡乡政府所在地,为该乡中心,村中有敦仁堂既“柯氏宗祠”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34年10月在柯氏宗祠成立了皖南苏维埃政府,成功的进行了轰动全国的“柯村暴动”,为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方志敏率领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提供了各项后勤补给保障工作,柯村皖南苏维埃政府为闽浙赣土地斗争史乃至中国近代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有着悠久的红色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条件。 红军北上抗日纪念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建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镇中墩村石门峡景区隔壁的山坡上,这里可以仰视黄山群峰,景色非常优美。1934年12月著名的谭家桥战斗就发生在这里。以方志敏、粟裕等革命先驱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打了一场恶战。当时,该抗日先遣队系红军参加长征5支部队中的重要一支,是最先从江西出发,根据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主动担负吸引敌人东去的任务,是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西进重要战略行动的一支偏师,也是唯一一支中途失败、牺牲惨重、未能最后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据党史记载,我党我军在长征中牺牲的12位省军级干部中就有三位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而在我军历史上战功显赫的“常胜将军”粟裕,曾担任这支队伍的参谋长,他在黄山脚下的谭家桥参与指挥,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惨烈的战役,军团长寻淮洲也在此次战役中牺牲。多少年后,粟裕大将仍久久难忘,并留下遗愿,逝世后,将部分骨灰洒在曾经战斗过的谭家桥,与死难的战友们长眠于此。谭家桥战役规模虽不大,但意义深远,甚至一直能影响到后来解放战争中共中央的一些重大战略决策,这些都是发展红色旅游独特的十分有价值的资源。
安徽红色旅游景点有哪些
1宣城市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与新四军旧址。
2滁州市定远县瓯塘烈士纪念馆,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
3滁州市来安县新四军第二师旧址。
4黄山市偃师新四军军部旧址。
5皖东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和江上青烈士纪念馆。
6亳州市涡阳县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
7合肥市庐江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
8淮南市大同群众坑教育中心。
去安徽旅游有什么不错的景点
霍山
霍山县属于六安县下辖县,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大革命时期为鄂豫皖红色区域中心,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红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植被丰富,物种众多,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完备、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珍稀物种丰富的天然基因宝库。主要景点有铜锣寨、岳顶天池、西山瀑布、大垅台村落遗址等。
严家村
严家村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黄尾镇南部约5公里处,距县城62公里,与该镇平等村、云峰村和枣树村接壤。省道石黄公路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六潜高速依村而建,距高速沙帽出入口仅15公里,交通极为便利。内群山峻岭绵延数里,山清水秀、林深树密、山场广阔、土特产及水资源丰富。严家河已修建12万千瓦水电站,居全镇水电站发电量之首。严家特产小河鱼以香、嫩、脆而闻名全县。杉木树和高山翠兰茶亦是严家村的一大特色。
郎溪
郎溪古称建平,建县于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长江三角洲西缘,皖、苏、浙三省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区位优越。邻近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合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风光秀丽,景色秀美,丘陵此起彼伏,河湖星罗棋布,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石佛山、龙须湖、高井庙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异彩纷呈,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深渡
深渡,位于新安江与昌源河的汇合处,地处黄山至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是黄山的南大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古镇距歙县县城约26公里,距黄山机场52公里,距徽杭高速入口20公里。镇域总面积99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5平方公里,总人口15460 。深渡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镇四周群山环抱,水碧山青,是著名的旅游城黄山市的重要水埠,也是黄山连接以湖光山色著称的千岛湖的交通枢纽。
凤阳
凤阳县是安徽省滁州市下辖的一个县,地处淮河中游南岸,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之间。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蚌埠市接壤。凤阳县是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里,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石英资源大县。
西河
安谧宁静的西河古镇位于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南,处于宣城、南陵、芜湖三地交界处,东濒弋江水,西北与高兴、沈公行政村接壤,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033平方公里,地处偏僻,人文闭塞。现有幸福、跃进、汤家棚三个居委会,822户,2278人。
青阳
青阳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皖南山区北部,南依黄山,北枕长江,面积11806平方公里。县境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中山峭拔,中部丘陵绵延,北部以平原、迂区为主。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佛教圣地九华山雄踞境内。 青阳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丰厚。全年平均气温16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达220天,有利于动植物繁衍生长。主要名胜佳景有烟霞园、神仙洞、刘冲石刻、五溪山色、舒潭映月、桃岩瀑布、莲峰云海、天柱仙踪等。
2017年元旦去安徽旅游有什么不错的景点?通过我的介绍,你了解2016年中秋节去哪里旅游比较合适了吧,其实适合中秋节旅游的景点还是很多的,这就需要你带着家人亲自来体验了,提前祝您节日快乐。
六安红色旅游有哪些
六安红色旅游如下:
1、独山革命旧址群景区: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距六安市区40公里,是全国重点打造的100个红色经典景区之一、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重要节点,是一个集传统教育、纪念参观、休闲旅游、度假购物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特色商业城区。
2、红军广场:位于安徽省金寨县城区中心,将塔、馆、堂、碑、墓园、广场融于一体,红军广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教育基地。
3、大别
A 安氏 阿氏 艾氏 爱氏 奥氏 敖氏 嗄氏
B 世界白氏联谊会 柏氏 班氏 包氏 暴氏 鲍氏 百里氏 布氏
薄氏 炎黄卜氏宗亲网 步氏 秘氏 别氏同姓会 巴氏 宝氏 补氏
贝氏家网 贝氏家族 贲氏家族 毕氏族谱 毕氏 边氏家族 卞氏 邴氏
卜氏文化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宾氏家族
C 程氏网 程氏家谱网 程氏家谱 淳氏 从氏 中华崔氏网 崔氏家园 崔氏宗亲网
仓氏 天下一蔡 蔡氏宗亲联谊会 蔡氏宗祠 蔡氏寻根之旅 新加坡蔡氏公会 巢氏 广西岑氏宗亲网
岑氏寻根 单氏 台山陈氏宗亲网 义门陈氏宗亲网 中华陈氏宗亲网 陈氏宗亲网 陈氏大宗祠 陈氏利川家族会
下坑陈氏续修谱志 陈氏家园网 曹氏网 曹氏家谱查询网 中国曹氏网 中国成氏宗谱 新马成氏宗亲会 成氏宗亲信息驿站
苍氏 晁氏宗亲网 柴氏网上家园 柴姓网 车氏 池氏宗亲 储氏 中华褚氏家族网
常氏家族官方博客 昌氏 畅氏
D 邓氏宗亲联谊总会 华夏邓氏 戴氏宗亲网 狄氏 刁氏 丁姓人家 东氏 东方
董氏 窦氏 都氏 堵氏 杜氏宗亲网 中华杜氏宗亲 澹台 达氏
笪氏 丹氏 钭氏 段氏宗亲网 顿氏 多氏 第五 东门
东郭 端木世家 段干 党氏 段氏宗亲网
E 阿氏 鄂氏 恩氏文化
F 中华房氏 中华费氏宗亲会 封氏 世界冯氏宗亲会 中华冯氏网 凤氏 伏氏 富氏
符氏 扶氏 中华傅姓文化网 贲氏 法氏 方氏谱牒学 风氏 逢氏
酆氏 樊氏 范氏 丰氏
G 郭氏之源 干氏 甘氏 盖氏 郜氏 戈氏 葛氏 龚氏
弓氏 贡氏 巩氏 公氏 公羊氏 公冶氏 公孙氏 谷氏
顾氏 谷梁氏 公良氏 公西氏 归氏 广氏 缑氏 勾氏
宫氏 耿氏 国氏 高氏 桂氏 妫氏 昝氏 关氏
管氏 顾氏 辜氏家园
H 贺氏 韩氏 杭氏 郝氏中华 何氏英才网 和氏 洪氏 弘氏
中华侯氏家族 侯氏家族 胡氏宗亲网 汉川胡氏 花氏 黄氏 宦氏 滑氏
桓氏 皇甫氏 惠氏 霍氏 哈氏 海氏 衡氏 后氏
扈氏 怀氏 赫连氏 呼延氏 红氏 华氏
J 姬氏 计氏 纪氏 季氏 暨氏 冀氏 中华贾氏网 简氏
江氏 姜氏宗亲网 蒋氏 焦氏 揭氏 解氏 金氏 靳氏
井氏 景氏 琚氏 鞠氏 具氏 吉氏
K 卡氏 阚氏 柯氏公会 孔氏宗亲网 寇氏 匡氏 邝氏 阔氏
康氏
L 兰氏详解 兰姓名人 蓝氏 郎氏名人 劳氏 雷氏 冷氏 黎氏
李氏公会 李氏族谱 李氏族谱网 练氏 梁氏 廖氏 蔺氏 林氏宗亲网
凌氏 刘氏家园 汉家刘氏网 隆氏 娄氏 楼氏 卢氏 芦氏
鲁氏 陆氏 鹿氏 路氏 吕氏 栾氏 罗氏通谱网 骆氏
联氏 连氏 赖氏 廉氏 龙氏
M 麻氏 马氏家族网 买氏 满氏 毛氏网 枚氏 梅氏 美氏
中国孟子 米氏 苗氏 闵氏 缪氏 莫氏 牟氏 母氏
牧氏 睦氏 慕氏 穆氏
N 中华牛氏家族 乃氏 南氏 倪氏 聂氏 宁氏 农氏 努氏
O 欧氏 区氏 欧阳氏
P 潘氏宗亲网 盘氏 裴氏 彭家网络 濮氏 朴氏 浦氏
Q 秦氏文化网 戚氏 漆氏 祁氏 齐氏 强氏 乔氏宗亲网 钱氏
青氏 邱氏 秋氏 裘氏 曲氏 屈氏 中华渠氏 全氏
权氏 瞿氏 邱氏宗亲网 乔氏宗亲网
R 任氏宗亲网 冉氏网 饶氏 戎氏 荣氏 茹氏 阮氏 芮氏
瑞氏 闰氏
S 商氏 赛氏 桑氏 沙氏 山氏 尚氏 烧氏 邵氏
申氏 沈氏 中华余氏网 孙氏宗亲论坛
盛氏 师氏 施氏 时氏 石氏 束氏 史氏 舒氏
司氏 斯氏 苏氏 宿氏 宋氏 索氏 生氏 隋氏
栗氏
T 唐氏 邰氏 谈氏 覃氏 谭氏 汤氏 唐氏 涛氏
桃氏 通氏 陶氏 滕氏 天氏 华夏田氏网 田氏宗亲网 田氏论坛
佟氏 量氏 中华涂氏 屠氏 托氏 脱氏 铁氏
W 魏氏魏网 韦氏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汪氏 危氏 威氏
卫氏 温氏宗亲网 闻氏 文氏 翁氏 乌氏 邬氏 巫氏网
毋氏 吴氏 吾氏 伍氏 武氏 宛氏 万氏 邬氏宗亲网
X 夏氏 奚氏 锡氏 席氏 夏氏 鲜氏 洗氏 向氏
项氏 漳州萧氏网 霄氏 小氏 肖氏宗亲网 肖氏家族网 辛氏 欣氏
邢氏 幸氏 熊氏 胥氏 须氏 徐氏 许氏文化网 序氏
宣氏 中华薛氏家族 寻氏 中华谢氏网
Y 叶氏 焉氏 鄢氏 延氏 闫氏 严氏 言氏 阎氏
颜氏 晏氏 燕氏 羊氏 阳氏 杨氏 姚氏 野氏
衣氏 依氏 易氏 栾氏 殷氏 尹氏译站 应氏 雍氏
尤氏 由氏 游氏 右氏 于氏 余网 俞氏 虞氏
禹氏 玉氏 郁氏 喻氏 无氏 原氏 袁氏 岳飞网
云氏 运氏 云氏宗亲网 于姓的天空
Z 新加坡张氏总会 中华张氏网 张姓论坛 泽氏 曾氏宗亲网 扎氏 翟氏 詹氏
占氏 湛氏 章氏文化研究网 赵氏宗亲 针氏 甄氏宗亲网 甄氏集团 郑氏
支氏 中华郅氏网站 自贡钟氏 中华周氏网 朱氏家族 诸氏 竹氏 竺氏
祖氏 邹氏宗亲网 中华邹氏族谱网 自氏 潮汕卓氏宗亲会 壮氏 庄氏宗亲会 祝氏宗谱
中华左氏 宗氏 正氏 昝氏 臧氏家谱
黎刹:菲律宾国父根在晋江 黎刹高祖父柯南在族谱中的位置。 位于黎刹广场上的黎刹纪念碑。 黎刹祖屋 名人:黎刹(1861~1896) 籍贯:晋江新塘上郭 成就:菲律宾国父,民族英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启蒙思想家,作家,诗人。18岁写出《给菲律宾青年》这首鼓舞人心的爱国诗篇,获全国诗歌比赛一等奖,也因此受到西班牙殖民当局的迫害。1882年潜赴欧洲学习,和流亡的菲律宾爱国志士组织爱国团体,创办刊物,掀起“宣传运动”,成为启蒙运动中最杰出和最有影响的鼓动家。 主要作品:他的文章贯穿着民族主义思想,观点鲜明,文笔犀利,针砭时弊。他写的长篇小说《不许犯我》和《起义者》以大胆的笔触探索了菲律宾社会各种尖锐敏感的问题,揭露了殖民当局的罪行,描绘了民族灾难,推动了民族的觉醒。他在临刑前写下的绝命诗《永别了,我的祖国》(即《最后书怀》),倾注了他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激情。此外,黎刹的著作还有剧本《和巴锡在一起》,自传《一个马尼拉大学生的回忆》等。 柯氏族谱 解开黎刹祖籍之谜 整个20世纪,关于黎刹祖籍地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菲律宾国父黎刹博物馆有一部黎刹的族谱,上面记载:菲律宾国父黎刹的高祖父柯南于1662年(即清康熙元年)出生于福建刺桐上郭村(今晋江新塘街道上郭社区),并早年移居菲律宾。柯南的父亲祥哥、母亲芸娘也都是中国人。对有关黎刹高祖父祖籍地的这一记载,自黎刹1896年12月30日被西班牙殖民统治者杀害后的100多年来,虽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却长期未能在中国方面取得确凿的证据,从而成为一个百年的历史之谜。 1995年,一本上郭柯氏的族谱,正式揭开了黎刹的祖籍之谜。人们在这本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柯怀椿续修的上郭柯氏《东升公长房谱》中发现,上郭引上房的十八世柯长丰、十九世柯南(按柯氏昭穆字辈又称柯仪南)与菲律宾“黎刹家谱”中的一世祖祥哥、二世祖柯南所处的历史年代和人物事件完全相符,而且具有唯一性。 这本柯氏族谱能够保存至今,也是充满传奇色彩。“文革”期间,当时的上郭主办会计柯贤清,冒着被戴高帽被批斗的危险,毅然决然地从烈火中救出了这本族谱,并把它交给柯氏后人柯孙提,这才让这本“海内孤本”得以保存下来。 按照当地人的习俗,只有清明节的前后,才能将族谱拿出来翻阅。所幸的是,记者本次上郭之行,正巧赶在清明节之后的几天,因此十分有幸地亲眼目睹了这本历经沧桑而且弥足珍贵的族谱。 经过多年的氧化和腐蚀,如今的族谱已经全然发黄,而且破损得相当严重。由于原本保管族谱的人已于2009年去世,因此现在无一人真正熟悉这本族谱,一时间大家无法从厚厚的一本族谱中找到与黎刹相关的信息。经过柯氏族人的允许,记者凭着对一些相关资料的回忆以及仅有的一点对黎刹的了解,十分谨慎地翻开了族谱,并从中找寻相关的线索。曾经多次听闻这本族谱,如今亲眼见到而且还能亲手触摸,心中的激动和喜悦自然无法言表。 经过仔细翻阅,记者从上郭柯氏松老(五世)一支中,终于在一个角落处发现了柯南的名字。尽管只是简单的几个字,但却是对一位伟大人物血脉来源的强有力印证。 黎刹广场 成晋江地标性建筑 在今天的晋江新塘街道上郭社区,坐落着一处有着典型的闽南乡土特征并融合东南亚建筑风格的纪念设施———扶西黎刹广场。广场占地86亩,地面投资500万元人民币,是晋江市撤县设市10周年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是当时唯一的涉外工程。多年来,凭借着独特的建筑特征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扶西黎刹广场已经成为泉南最引人入胜的旅游新景观,甚至已经成为晋江地标性建筑。 1998年,随着黎刹祖籍地考证取得可喜进展,前来上郭造访的菲律宾政要和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同年11月,菲律宾时任总统埃斯特拉达之兄专程到上郭视察黎刹祖籍地。来到此地后,总统之兄发现,上郭这个地方山明水秀,形深势远,左拥青龙(青阳镇),右揽金狮(石狮市),背依灵源、罗山,雄视东海。后山头岗陵布列,形成三面屏起、东面开畅的形状,雅称“金交椅”。总统之兄对此大加赞赏,认为“难怪此地会出黎刹这样的伟大人物”。他还表示,黎刹的纪念设施就应该建在此地。 之后一年,黎刹祖籍地正式被确认的消息传出后,在菲华社会引起极大反响。菲华商总等8个社团组成黎刹纪念设施筹建委员会,公推著名侨领陈永栽为筹委会主任。菲律宾政要及陈永栽多次来晋江推动此事发展,加上泉州、晋江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此项工程于2000年5月由时任菲律宾总统埃斯特拉达亲自培土奠基,2002年12月18日落成。 黎刹广场由椭圆形水池、欧风草坪、黎刹铜像以及两厢建筑组成。广场的正中央是扶西·黎刹纪念碑,碑高1861米,代表黎刹的出生年份。碑上屹立着巍峨壮观的黎刹铜像。黎刹身披大衣,双眼凝视前方,神态端庄自若。在他身边,一侧是一对母子的雕像(意指黎刹母亲正在为小黎刹哺乳),另一侧是一对正在阅读的青年(意指黎刹的学习经历)。铜像后面是茂盛的植物雕塑,描述了黎刹自小生活和成长的环境。这座黎刹青铜像是根据菲律宾马尼拉黎刹广场的黎刹塑像铸成的。塑像作者为菲律宾著名的青年雕刻家、曾获得菲律宾“十大杰出青年奖”的范·依茂。 黎刹纪念碑屹立于整个广场正中央,周围环以欧风图案的绿化喷泉。两侧纪念廊柱,书有黎刹诗篇的透景回廊以及大面积的乔木,不经意间就将整个广场和周边的农田、农宅区分开来,让整个群体建筑更为突出,引人瞩目。 更多内容参见: http://cunwucuncun8com/article/articleEditphpid=114717
记得采纳啊
明中叶到清中叶,是徽州宗族对乡村的统治不断加强的时期。宗族通过修谱、建祠、祭祀、团拜活动,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了统治,又通过制定族规家法,把族人的言行限制在宗族规定的范围内。族产的设置和迅速扩展,发展到后来,在乡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形成“穷村乡,富祠堂”的局面,使族人从经济利害关系上与宗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得不俯首贴耳听命于宗族的权威,而这种“听命”,在很多情况下是心甘情愿的。
明中叶以后,徽州宗族对乡村的统治逐步加强,到清前期,则达到其鼎盛时期。太平天国之后,宗族的统治有所削弱,但余威仍不可忽视。顺治十三年,祁门六都善和里程氏宗族打算重修窦山公寝庙,由于经费缺乏,欲从众存族产的一千五百秤租中提出十分之二“众贮公支”,递年积攒,即可弥补修祠之不足。于是订立了《众立提轮谷重造窦山公寝庙并祠旁庄屋合文》。虽云“众立”,但押约者并不是众多族人,而是两位家长,可见提取众存产业租谷补作修祠费用一事,主要出自两位家长的意志。合文中有“有敢徇私破公强梗拗众者,即准不孝论,声罪鸣官,仍依此文为准”的字句,可以看出,由于众存族产族众拥有分籍,即可分到经济实惠〔(4)〕,提走一部分,族众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因此一些族众会有不满情绪,但如果不服从家长的意志,“强梗拗众”,则会背上不孝的恶名,受到声罪鸣官的惩罚〔(5)〕。可见清前期,宗族中族长、房长、家长的权力很大,可以自行决定宗族中的大小事务,无人敢违拗反抗。嘉庆二年,休宁县官府指令一都八图王姓族长王敦裕等写立甘结文书,证明本族人捐职从九品的王荣锡“身家清白,以及三代出身并无违碍等情。”〔(6)〕官府需证明乡民的身家是否清白,三代出身是否有违碍,不委托里甲出面调查办理,而是指令族长和邻居写立证明文书,说明清代徽州的乡村,很多事务主要是由宗族在把持,里甲的权力和作用有所削弱。宗族的权威,在很多情况下实际也得到官府的认可。乾隆年间,休宁县宰靳宗著,初到休宁时询问民间疾苦,了解到社仓的弊端,“胥役因得渔猎其间,甲户贿脱,又及乙户,流毒蔓延,四乡为之不安。”靳宗著洞察其弊,周咨士民,决定采取借用宗祠的力量管理社仓的措施:将管区内的族姓祠堂列名,设立名,凡祠堂充管三年,再轮别族宗祠充管,按名的排列顺序轮流管理。他并将此一措施“详明上官,永为定例”。据说此方法实施的结果,“邑民便之”〔(7)〕。政府官员和当地士民对宗祠管理乡间事务的信任,远远超过对胥役等人的信任。宗族不仅控制了本族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插手如社仓之类的地方政府赈济机构的管理,深刻地反映了徽州宗族在清代对乡村统治的有力有效。
一、宗族的统治渗透到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
徽州的宗族提倡“骨肉亲情,同族为一家”,宗祠往往置有义仓义宅、使贫乏的族人不至饿死沟壑,也使族众能安然渡过灾荒。如歙县潭渡黄天寿,晚年“割田百余亩以赡族之贫者,故建义仓以为出入之所。且请于官,别立户收税,以为永久之计。有司上其事,抚台锡扁嘉奖,鼓乐导送,以为里俗之劝。”以后族人塑其像于义仓内,岁时祭祀〔(8)〕。嘉靖十年,歙县郑贵孙在郑家埠头上郑氏宗祠之左建郑氏义宅,使族之贫者有了安身之处〔(9)〕。这样的事例在徽州可以说不胜枚举,宗族将他们作为族人的榜样,在族谱上大书特书,地方官和缙绅士大夫在修地方志时,也对此大加褒奖,一些动人的事例在当地世代流传着。明初,婺源理田李氏宗族有三兄弟,欧鹄溪驿卒死亡,长兄被怀疑是凶手,官府要捉拿他,长兄逃走了。两个弟弟挺身而出,赴官衙为哥哥洗清罪名,官府对他们施以酷刑,二人百刑备尝,被关押了四年。幸亏新上任的县宰李公成,疑心此案有误,重新提审他们,老二李士昌说:“兄逃我长,我当其辜。”老三李士昭说:“帮助长兄逃走的是我,我愿以身代。”弄得县官不知如何是好。正在想方设法为他们平反冤案时,恰遇大赦,县官放他们出狱,并赐与孝友的匾额使其荣归,以褒奖他们的崇高品德〔(10)〕。不仅一家之中互相友爱关心,一族之中,一人有难,众亲援手。潘氏篁洲公任仙居令时,因逋赋被罢官,上司仍严令追缴。潘氏兄弟纷纷典衣质产,并力集资,代为完缴,使篁洲公免于追呼〔(11)〕,体现了族人之间忧乐相共、有无相济、相扶相顾、相恤相助的融融亲情。康熙年间,徽州张姓户丁张得育离开家乡到外地买地造屋,二十年后,因在外地生活艰难,又回到家乡。张姓宗族为此商议,认为“当思一脉流传,各全孝义,和睦为上”,因此订立了《孝义合同》,张得育可以住进原先的房子,管理旧时的产业〔(12)〕。人们在外经营失败后,回到家乡仍受到宗族的欢迎,得到原先的财产和权力,确实体现了宗族社会中族谊的温暖。这种族谊,增强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使族人自觉自愿拥护宗族,这恐怕也是宗族能长期存在的魅力之所在。这种传统,使中国的下层社会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然而,当族人之间的互助成为一种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时,也不能不看到其不利的一面。明清徽商崛起,当某人在外经商成功时,亲族人等蜂拥而至,或到他那里找点事做,或依赖他养活,史籍中不乏“赖以全活者数千指”、“赖以举火者何啻数十上百”的记载。如明代徽商方大经,经商致富后,他的三叔父经商破产,方大经解囊资助。二叔父落魄,他资助以本钱,二叔父又再次破产,他再次资给,多次资助毫无怨言倦色。亲族之中,很多人依靠向他借贷本钱去经商,有些人根本不还本钱,甚至有累借数百金而不还者,他毫不放在心上。依赖他而生活的亲戚,仅母族方面就有数十上百人〔(13)〕。他的友爱互助行为,固然被作为“义举”、“善行”而载录于族谱等史籍中,但也不能不令人产生忧思,一个商人刚刚发财,马上有上百的亲族人奔来依赖他生活,无形中使某些族人产生依赖他人的思想,不肯自立,丧失了进取心,也势必造成商人的沉重负担。如果形成风气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为了团结控制族人,宗族还插足民间的宗教活动。雍正年间,徽州胡氏宗族在修葺家庙之事告竣后,又认为“祠右古刹为一村香火,如雄殿山门将岌岌乎不可支,”修葺古刹之事刻不容缓。于是鸠工庀材,用两年的时间将古刹修葺一新。又感到应在其中供一长明灯,使香烟不绝于宝殿,钟鼓嘹亮于梵宇。为能留住僧人,使佛灯长明,胡氏宗族建立了佛会,佛会会员“每名输租二秤,递年照时交银,积贩置田”。三年后,就置买了田租达十余〔石〕的田地,每年轮派二人管理田租收支等事〔(14)〕。反映了宗族积极掌握民间宗教活动的情况。宋元以来,徽州一些世家巨族流行修建寺庵道观,委托僧道人等代为祭祀祖先的风气。如唐宗室后裔、婺源严田李氏宋元时建立九观十三寺祭祀祖先,世承香火,奉祀不懈。其中仅“思显庵”就设置庙产三百余亩,两房火佃供僧管解〔(15)〕。祁门十一都盘溪吴氏,于宋代修建“永禧庵”,设置庙产百亩,以供僧人梵修日用。僧人刻吴氏五二公像,设神主牌位,岁时有祭祀之仪,朝暮有香灯之敬〔(16)〕。这些寺庵道观实质上成了变相的宗族家庙。徽州明清时关于大族之间争夺寺庵的案例记载,说明某些寺庵确实是由宗族掌握的。大族之所以要争夺寺庙,一方面,它是宗族地位和权势显赫的标记,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庙产的丰厚。
宗族对传宗接代、继承宗祀十分重视,为保证宗族源流清白,决不允许非本宗族之人承继族人为后。规定早殇之子或无子之族人,应在侄辈中立嗣过继一人以接奉香烟,只有已立有嗣子,才能保持应继承的祖产份额。在立嗣过继时,往往事先要与宗族商议。写立的承继文约,一般也有宗族人等押约。在有可能发生争执的情况下,宗族要出面加以干涉。明代,黄氏宗族黄琼显老人育有五子,他在生前亲自将家产裁搭阄分给五个儿子。他去世后,五个儿子各管各业。万历年间,第五子去世,没有孙子继宗,“理合议立继祀”。长房的孙子嘉瓒、次房的孙子嘉瑞均年长于他们的五叔,“理不该继”,但由于当时五儿媳的坚持,因而以长房孙辈嘉瓒过继给五房。不久,五房孀媳改嫁,长房大孙子又去世,长房仅剩嘉瓒一个孙子,已过继给五房,因此长房又成为“故绝户”,“嘉瓒不能绝亲父祭祀而续五房香烟,而五房也不能因嘉瓒归宗而乏祀无依”,出现承继矛盾后,正当亲族内还未商议出个结果时,二房之子嘉瑞突然递呈到县,县主祝爷公断说:“嘉瓒继(五房),不独年长于继父,而自绝以他人之绝,天理人心何在?”批示族长、保约黄燮、黄潭等商议个合适的解决办法立即回报县主。族长等人商议结果,让嘉瓒归宗,“以三房以恩次子嘉璘承祀(五房)”。县主予以批准。嘉璘“思念父祖一脉,不忍相残”,因而“继义而不继利”。也就是名义上过继,奉祀五房香火,但并不继承五房财产,将五房财产“义与四房均分”。于是在族长等人的主持下,将五房的田土、山塘、房屋、佃仆等作四股均分〔(19)〕。当继承出现矛盾争执时,是二房的嘉瑞挑起讼端。族长等人在息讼劝谕过程中,主要是在做财产的重新划分工作。从订立的《义祀合同分单》看,五房被其他四房瓜分的产业颇丰,有六十八号田地、山、园、塘、伙佃庄屋等,还有三房仆人。可见,嘉瑞明里提出过继不适当的问题,挑起讼端,实际上是对五房丰厚的财产虎视眈眈。在众亲族如狼似虎的环视下,被推举出的过继人嘉璘“思念父祖一脉,不忍相残”,说明隐伏着“相残”的危机,他自动放弃五房的财产,实在是不如此就不得安生的无奈。这里,因为立嗣分产是宗族内的事务,因而县主批示族长等人去商议解决。可知万历时,当立嗣过继发生争执时,不经宗族就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道光二年,黄浩科夫妇六旬无子,族中房侄黄可灌愿过继给老人做儿子。于是向宗族提出申请,并与母亲、伯叔、兄弟等亲属商议,最后订立《承绍继文约》,可灌过继并承接黄浩科夫妇的各项产业财物,同时为老夫妇养老送终,承担百年后的拜扫祭祀等事,也要承担老人各项门户差役钱粮等事。所立文约中说,黄可灌将过继之事“向族并身亲母、伯叔、兄弟、又兼友邻亲眷”商议,把宗族摆在第一位。文约后有几位族老作中的押约签名〔(20)〕。道光五年,黄泰晨因年老无子,托凭亲族商议,将弟弟的二儿子过继过来为嗣子。在写立的《承继文书》上,也有宗族中的四人押约签名〔(21)〕。可见在过继立嗣问题上,宗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徽州风习,父亲在世时分析家产,一般由父亲主持阄分即可。但如果出现特殊情况,不是按照传统均分惯例的话,有时不经宗族认可,分产合同就难以成立和持续有效,因而当出现不均分产业时,往往要请族长、房长等出面押约签字,才能使分产合同真正有效。万历四十六年,祁门十五都奇峰郑氏宗族郑三元老人,生有四子,前三子均已为他们婚配多年,只有四子年幼尚未成婚。老人已六十七岁,患有重病,身无余积,担忧四儿子将来娶妇艰难,因此托凭族长郑懋官等为中见证人,写立分产合同,将“住后山场并在山杉松各样杂木花利及山骨,尽数津贴”小儿子,“以为娶亲之资”。又将另一处山场阄分与其他三个儿子,要他们“各凭埋石疆界管业,无许侵犯混争”。如不听,则按“不孝论罪”〔(22)〕。因为不是平均分产,所以特请族长出面作中,押约签字,使分产能被承认有效。可见在分析家产的事情上,宗族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徽州各大宗族对教育都十分重视,希望族中不断培养出举人、进士。徽州明清古建住宅的马头墙上,大多筑一个形似方印的东西,据说是因为徽商虽然很有钱,但仍认为只有做官才是最高理想,只有走科名之路才能光大本族,保持家族的声望财势经久不衰。黟县宏村的古楹联有:“万世家风惟孝悌,百年世业在读书”。许多宗规家训鞭策族人通过科举考试跻身官场,“大吾门,亢吾族”,维护张大本族的社会地位。各宗族都拿出部分族产为子弟读书赶考提供学费盘缠。休宁茗洲吴氏的《家规》中说:“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之膏火。”〔(23)〕后岸柯氏《族训》中有:“奖励科贡诸生,有花红银两等事。”〔(24)〕歙县潭渡黄氏《家训》中说:“子姓十五以上,资质颖敏、苦志读书者,众加奖劝,量佐其笔札膏火之费。另设义学以教宗党贫乏子弟。”还说:“广储书籍于济美祠中黄山楼上以惠宗族。”〔(25)〕潭渡黄氏德庵府君祠的祠规还规定:“俟本祠钱粮充足之时,生童赴试应酌给卷赀;孝廉会试,应酌给路费;登科、登甲、入庠、入监及援例授职者,应给发花红,照例输赀。倘再有余,应于中开支修脯,敦请明师开设蒙学,教育各堂无力读书子弟。”〔(26)〕婺源芳溪潘氏在修建宗祠后,“诸废并兴,聚书千家,择善而教,弦歌之声不弛昼夜。”〔(27)〕徽州地区在明嘉靖万历时,“十户之村,无废诵读”〔(28)〕。到清代,“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29)〕明清徽州文化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曾居全国之冠。康熙时,全府有社学562所,书院54所,至于义塾、家塾、蒙馆不可胜计〔(30)〕。据《紫阳书院志》的统计,从明洪武四年至清光绪三十年,歙县籍士人乡试中举人者计1552人;春闱中进士者计525人〔(31)〕。如“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书”、“同胞翰林”,传为一时美谈。徽州一些宗族还建立了文会,一方面祭祀文昌帝君,祈求他保佑族中子弟科举中式者连绵不断。另一方面,借文会的形式聚集一笔资金,以提供族中子弟的学费和赴考盘缠。康熙年间,歙县张姓宗族认为,本族“自大三公以来沿及昭代,人文蒸蒸蔚起,瓜瓞绵绵不替。虽曰祖宗之功德使然,但也有文昌帝君的施恩与佑荫。今叔侄兄弟推诚输资共成胜会,逢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诞辰,共祭文昌帝君。”会费除建会始初的乐输之外,以后会友得子、入泮、补廪、岁科考、乡试会试中式者、出仕者均需交纳不等喜银或俸金。会费除用于祭祀文昌帝君外,会友的会文活动可以支取,会友应试盘缠也由此支出,“以为鼓舞人才之意。”〔(32)〕雍正十三年,徽州汪姓汪本立公秩下汪士礼等人商议,将承祖田租碓业,共计租七十余秤,用于建立文会之资,“以启秩下有志读书者。”凡赴县考者给卷资银一钱;赴府考者给盘费银四钱;赴院考者给盘费银六钱。余下田租按照进院考人均收,以为灯油之资。未进院者不得混争,否则,准不孝论罪。此外,“入泮者公出费用。”〔(33)〕有些宗族在祭祀文昌帝君的文昌阁旁,设一龛,供奉族中大力捐资文会者的神位〔(34)〕。
明隆庆前后,在全国大力推行乡约,徽州地区很多宗族借机建立宗族性的乡约,所立乡约规条与族规家法合二为一,从而使宗族控制了乡里教化机构〔(35)〕。
徽人生活中的娶妇、嫁女、诞子、做寿、盖房、乔迁、丧葬等等大事,可以说都离不开宗族。宗族要求族人婚配看门第、辨良贱。歙县潭渡黄氏《家训》中说:“婚姻乃人道之本,必须良贱有辨,慎选礼仪不愆温良醇厚有家法者。不可贪财慕色,妄偶滥
三合村位于哪里
本文2023-10-20 10:22: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8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