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家谱,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黄姓世系图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1收藏

黄氏家谱,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黄姓世系图表,第1张

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

第1世祖

少 典——有熊国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黄帝)

第2世祖

炎帝——少典长子;与黄帝同为华夏族祖先。

黄帝——少典次子;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因奠定了传男制度,又号公孙,国于有熊,受禅于神农氏而有天下,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墩敏,成而聪明”,开物成务,文明渐启,黄帝是中国古代野蛮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后世之“炎黄子孙”由此出也,娶四妃生25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各有两人同姓

12姓为:姬(两人同姓)、酉、祁(祈)、己(妃)(两人同姓)、滕、箴、任、荀、僖、姞(吉)、儇(嬛、环)、

依(衣);配西陵氏之女螺祖为正妃,配女节,配彤鱼氏,配嫫母;史载子四(昌意、玄嚣、青阳、苗龙)黄氏宗亲点击加入

黄氏总群

第3世祖

昌 意——黄帝次子(本宗);受封姬姓;配蜀山氏之女昌仆;子二(高阳、日安)

第4世祖

桥 极——玄嚣之子;子一(高辛)

高 阳——昌意长子;即颛顼帝,是中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岁时成为氏族酋长,12岁时率领本族东迁少昊(即嬴挚)东夷部落所在地穷桑地区(今山东曲阜一带),得信任而辅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后,20岁的颛顼即帝位,不久又内迁中原,承继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初国于高阳,后都于帝丘,在位78年;配邹屠氏,腾皇氏;子十六(姒鲧、骆明、穷禅、季番、欢头、瘦约、伯服、梼杌、苍舒、聩凯、梼盛、大监、宠降、中容、仲达、称)

日 安——昌意次子;居于西方,后入中原,子孙以安为姓。

第5世祖

高 辛——桥极之子;即喾帝;配陈峰氏之女庆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娵訾氏生挚,庆都生放勋)

穷 禅——高阳三子;子一(敬康)

称 公——高阳十六子;(本宗)子一(卷章)

第6世祖

卷 章——称公之子;即老童;(本宗)子二(重黎、吴回)

第7世祖

吴 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诛后,继兄位为祝融火神,后人在天水关,筑火神苗宇来纪念之;子一(陆终)

第8世祖

陆 终——吴回之子;(本宗)配鬼方氏;子六(樊、惠莲、篯铿、会人、曹安、季连)

第9世祖

季 连——陆终六子;受封芈姓,封地在今河南省东北、山东省西南之地,其后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女修)

第10世祖

女 修——季连之子(本宗);子一(皋陶)

第11世祖

皋 陶——女修之子;即大业(本宗),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

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

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

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县。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配少典氏之女女华;

子一(伯益)

第12世祖

伯益——皋陶之子;原姓伊氏,字赜凯,又字虞余,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最早发明打井取水。

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

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13年。伯益制出第一张水利地图。治水成功后,被帝舜赐封为嬴姓,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成为嬴姓14氏之血缘始祖,时间约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

14氏为:黄氏、徐氏、赵氏、秦氏、江氏、莒氏、郯氏、终黎氏、运奄氏、莬(wèn)裘氏、将梁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

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云:“伯益知禽兽”。

《后汉书》云:“伯益综声于鸟语”。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伯益娶涂山氏之女;子三(大廉、若木、恩成)

第13世祖

大 廉——伯益长子;号东方,夏帝启在杀害伯益之后,为笼络、安抚伯益部落及其后人,遂加封伯益的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

封长子大廉于有黄之地的光州(即今河南潢川)一带,建立古黄国。从此,古老的黄国一直生存延续到公元前648年,后被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黄氏;公娶三苗之女;子三(文仲、怀文、隐)

若 木——伯益次子;夏帝启封若木于徐(今淮河流域),建立徐国,其后人乃以徐为姓。

恩 成——伯益三子;余情不详。

之子(13)世祖(1)之女(1)

清末民初无为州城(今无为县城无城镇)人方澍,字六岳。清末民初时期在安徽颇具影响的诗人。方六岳生于无为县福路口铁匠岗张村。(亦有传后成长于无城南园)少有才名。自记事后,目睹清廷腐败、列强入侵。方六岳怀着一腔爱国之情,发愤读书,力志报国。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举人,名震乡里。曾任李鸿章幕僚,兼东馆塾师。后外放浙江盐政大使。仅一年即辞职,后从教,在紫蓬山(今属肥西县)坐塾。民国后任中学教员。善能文,尤工诗。攀着直插天耸的银屏万级石阶,迎着青色的天空,面对远处无为城西南隅的芝山,北对万里无垠的巢湖。由龙兴寺地藏殿想到青阳九华山之金地(西方,我国五行之说中,西方属金)藏,进而感到此佛教之地生来赋有的智慧和业缘,应为礼种“优昙”(梵语,无花果树一种,意为瑞应或瑞花。见《南史·竟陵文宣王子良传》),修慧业之地。于是兴然撰联:“万磴耸空青,面芝阜,背巢湖,天插银瓶横北斗;九华浮远翠,礼优厚,修慧业,佛居金地比南山。又由此而感故国已去,国体变更,尘寰沧桑、六道轮回,复撰联:问故国、几经沧桑,扰扰尘寰,尽消受、一龛灯火;叹众生、无边苦恼,纷纷来去,最分明、六道轮回。”

途经白湖时,晚清后桐城派诗人方六岳有《白湖即兴》诗云:“长湖逐浪白鹭鸣,渔翁撒网网清明;岸上农妇镰金谷,一湖春秋一耕耘。”寄托了诗人对清平世界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

方澎归居故里“绣溪草堂”,后被推为劝学所长,服务桑梓,直至谢世。其诗文现存有《濡须诗选》、《岭南吟稿》、《紫蓬山志》、《巢湖志》等。刻苦砒砺,博览群书。除了学习传统文化外,他还刻苦研究西洋学术文化,探讨富国强兵之策,推崇学以致用。且喜读西欧文学作品,以了解异国风土人情,历史掌故。 在读万卷书的同时,方六岳还遍历名山大川,广交南北贤达。与《三字经》注家李丹叔、两湖名家《书目答问》著者张之洞、陆兰孙以及《廿四史演义》和《幼学琼林》等书作者蔡东藩等,交往甚契,时常把酒论国是,鸿雁递家常。 晚年积极接受新思想的影响,始终与进步人士保持接触。1913年3月中旬,客寓安庆期间,曾与陈独秀、方伦叔、徐铁华等,时集“饮酒阁”长歌赋酬,纵论国计民生。当时无为县有方六岳、卢乐山、程幼伊、卢秋浦和李从龙等,号“芝山五子”,经常聚首唱和,切磋诗艺,增进学识与友谊,声名传于省内外。

方六岳曾在清末本城塾师汤左廷门下受业。在老芝城景福寺中有汤左廷所撰楹联:“结成香国因缘,几世从修,还本来面目;参破禅林法界,一尘不染,现真个头陀”。(注:香国乃佛国名。据《维摩诘经》载,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界一切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方家世代书香,方后高谨遵祖训,有儒雅之风,又宅心仁厚,即使身处逆境,依然不改初衷,在右派难友中广受尊敬。方后高 (1933年生于无为县)谈及曾祖方六岳,为清末孝廉,名诗人。当时清朝名将聂士成在山海关下修一茅亭,欲求一副能与山海关匹配的楹联,方六岳得知后,即撰“题山海关聂军门士城新筑茅亭联”:“乘三军讲武余闲,莳杂花数本,种寒菜满畦,天末唱刀环,九塞澄清靖桴鼓;是万里长城尽处,坐辽海高峰,问秦时明月,樽前语羌笛,一亭春好占榆关。”同乡重臣李鸿章曾来山海关,嘱随从幕僚,各拟一联以进,均不惬意。忽见方六岳联,喜甚,尤为赏识,乃赠以三百金。李鸿章听说作者是无为人,更有同乡之感,于是一回京即派专人礼聘方六岳至其府邸担任其长子李伯行的塾师。六岳后人每津津乐道其事,知不虚妄也。此联一出,即传遍天下读书人。被名报人严独鹤先生誉为天下第一名联。儒生方六岳被李鸿章誉为“皖城狂生”。方六岳在李府教书几年,因看不惯京中恶习,坚辞教职;又因李鸿章爱才心切,荐官浙江盐务史,亦不习惯官场迎来送往,终负笈归里,择地无城绣溪西畔,建寓所兼塾馆名“绣溪草堂”,自号“绣溪遗叟”。

“浮翠山房”过去就在县城西南隅,绣溪公园南侧,是方澍的故居和塾馆。原建筑今部分犹存,但已成民宅。有花厅、学屋、屋室,皆有方澍自写楹联。花厅联“浮云苍狗,譬时局以翻澜,泡影幻乾坤,我自忘机羡鱼鸟;翠黛妆螺,衔远山兮半角,绣溪好风月,天开美景赛蓬瀛。”意说,白云苍狗时局乱,翻滚波澜虚幻机,泡影无情俗浮尘,自鸣忘扰赏虫鱼。忘却计较巧诈心,自甘恬淡无争与。青绿翠黛芝山影,螺形山峦蓬瀛徐。因为花厅住室走廊微小,有狭长而低的坐卧用具。花厅一壶酒,高歌引长啸,方澍不免花厅自鸣联“半榻隐城闉,每从杯酒余闲,数世界名流,我辈是如何人物;一庭好花月,且喜尘氛不到,尽草庐歌啸,此间有无限风光。”

花厅的侧边就是方澍教授学生之处,即塾馆,楹联“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倒樽前。”长江上游,从四川奉节县至湖北宜昌市一线,重岩叠嶂,无地非峡,就其中最险者三处,称为“三峡”。三峡所指,历来说法不一,历代说法不一,今以矍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方澍性情好癖,闲云野鹤,特立独行,吟诗作对之孤鸿世外人。遂自联云“此地独少佳趣,但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便是天然诗料;先生果何许人,有世外孤鸿,云中野鹤,也能状以癖情。”

方澍的居室有他自写楹联“学仲蔚、小隐蓬蒿,任他蛮触纷争,好将蠹简作田,管城作耒;缅陶潜、高居栗里,听彼风尘扰攘,只得裁花为服,剪叶为冠。”明代俞允文,字仲蔚,年十五,作《马鞍山赋》,长老异之。嘉靖中为诸生,年未四十,即弃举子业,专力于诗文书法,著有《仲蔚集》。晋代大诗人陶潜,字渊明曾居住在今江西九江市的南陶村西之“栗里”。《庄子·则阳》中有“蛮触纷争”典,指由于细小之事而引起争端。“管城”是笔的别称,亦作“管城子”,曲出韩愈《毛颖传》。“耒”为原始的翻土工具,形如木叉。风埃昏暗世污浊,归野陶潜避纷尘。不为细小引争端,隐学仲蔚诗书宁。后来,在浮翠山房的厅堂里,悬挂有清末无为才子丁菊痴挽山房主人方澍联“忆公跌宕少年扬,长揖傲王侯,豪气博、台海榆关以外;惟我独深文字感,骚坛失诗伯,吟魂恋、芝山绣水之间。”(《挽方公六岳联》)方澍曾在台岛及渝关一带做过官。榆关一在河南中牟县南,一指山海关。行为跌宕无检束,诗坛诗伯领骚坛。后王鹤天也有联“一代诗名侪五岳,十分春色到双溪。”

塾馆开学后,本县、邻县青少年慕名投其名下的络绎不绝。方六岳治学严谨,注重学术、品德与气节的教育,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故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中尤以后被胡适称为创办中国白话报的“开山老祖”的李辛白天资最为聪颖,勤奋好学,因而特别受到方六岳的钟爱。一日,方六岳将自己的旧作《绣溪歌》抄给学生阅读:“澄波起夕阳,一碧风波荡;毂纹细细生,水禽没浅浪。划然双镜平,小桥通溪涨;挥手送斜阳,坐邀明月上。月光倒水长,玉蟾才一丈;溪边老圊家,开门对溪望。”李辛白拜读之余,深受感染和启发,遂作《呈六岳师》一首:“轻烟漠漠雨疏疏,如此湖山画不如。添取草船环翠阁,人间哪必有西湖。”方六岳看后十分欣赏,定为范诗,叫学生传诵。

戴扶青(1908年生于无为)少年时得宗祠资助,曾在县城晚清举人方六岳门下读书,学成后在当地办乡学。

原“清代无为州衙”(民国元年,即一九一二年始改县。原址在二府地,即原大江**防火墙和老城中心菜市场一带。清代咸丰年间毁于兵燹,旋即在十字街东重建。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在的无为饭店东部即为原址。)曾有方澍撰赠新任知州章维藩之联:“地重米襄阳,至今绣水清泠,如见冰心映秋月;家邻包孝肃,共此巢湖灌注,须教铁面带春风。”米芾是襄阳(湖北襄樊市)人,故世称“米襄阳”。米公祠现国中只有两座,另一座在米芾故乡湖北襄樊市樊城西南隅。宋代米公祠及宝晋斋中所藏,早已俱毁。现存建筑是清代在原址六亩田畔重修的。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在祠内建成图书馆,由县劝学所(相当于教育局)所长方澍兼任馆长。一九四九年后图书馆有扩大,后米公祠即在图书馆大院内。近年米公祠又加修缮扩建。一九八一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3年,乡人公推方六岳因为桑梓文化教育效劳之力,就任劝学所所长,不久组织参观团往江浙观摩,次年在无为首设图书馆为民众服务。

无城西门内有个“刘园”联:“垂柳碧胡鬖鬖,庭院日长消宿酒;曲桥红艳艳,园林春去惜余花。”(鬖鬖下垂貌,行吟扶手杖。杯酒醉心绿,隔夜犹酒意。)为方澍所撰,是刘体乾的公馆和花园,通称“刘家花园”。刘体乾,是清末四川总督刘秉璋之侄,曾任海关道,雄于资财,当时称“西刘”,与其叔“东刘”,并称无城“二刘”。园于抗日战争中废毁,原址今为县汽车运输公司所在地。 1926年,北伐军团长陆学文来无为拜方澍为师,住西门留园,后得上峰密令,将前清四川总督刘秉璋在无为刘公馆家藏《古今图书集成》四千余册,命士兵用大布袋捆装,劫往上海。消息付出,无为地方人士一致要求方澍出面打电报追还原物。不久陆学文复电,允许作为私人礼物归还。方澍遂派高子钦去上海领回,陈列于县图书馆之内。

1926年3月,方澍七十寿辰,由王鹤天、李辛白领头发起为方公祝寿。李辛白此时任北京大学出版总主任,特地从景德镇定购寿碗一千只作为寿礼。该碗底部打一“寿”字,外面印有李辛白书的“古稀大庆”四字,下署“民国乙丑年年小阳日蟺绣溪夫子七十千秋赠品——受业李辛白敬献。”寿诞那天,本县、邻县及远道而来的祝寿学生四十多人,宴罢都赠给寿碗作纪念。

方澍寿诞前夕,方府根据民风土俗办了五桌“暖寿”酒。开席前,方澍端坐上方,诸学生行了叩拜托。礼毕,李辛白临时提议王鹤天(1879—1943,早年名活天,后名鹤天,字汝通。祖居无为城里,父鼎臣,执教塾馆,为人刚毅正直,素为邻里称颂。王鹤天幼时随父破蒙,颖悟过人。青少年时代立雪于古文学大师方六岳门下,受到方公道德学问的良好熏陶,奠定了学识和品格上的优良基础)献寿联。王鹤天略一沉吟,即脱口而出一联《祝六岳七十大寿联》:“一代诗名齐五岳,十分春色到双溪。”顿时赢得满堂喝彩。

1930年1月,方六岳不慎感受风寒,病生逝世,终年74岁。此后,李辛白经常前往草堂看望老师遗属。李辛白曾作《过先师绣溪草堂》诗:“绣溪溪畔柳丝丝,人去堂空燕子知。一路斜阳半城水,白头谁与话儿时?”

无为米公祠“拜石亭”即为晚清浙江盐运使,甲科举人方六岳手书,尔今亭虽不存而亭匾尚在。(注:米芾知无为军期间(900多年前),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勤于书法,酷爱赏石。米芾离任去世后,后人为纪念米公,于米公军邸的米芾的书房“宝晋斋”故处建造“米公祠”,将“石丈”立于“墨池”南侧。徽宗南渡,“米公祠”毁于兵燹,“石丈”没于土中。时至清朝嘉庆年间,朱君麟将“石丈”移至公廨(官署),并建“拜石亭”一座。三字。)

清代庐江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中《李太白酒楼联语》:

昔登太白酒楼,见一联云:“我辈此中惟饮酒,先生在上莫吟诗。”叹其运化之妙,云云。语见嘉兴吴澹川明经文溥《南野堂笔记》中。声木谨案:此联不特语妙,实亦阅历有得之言。无为常曙东茂才师必森告予云:“光绪某年,同邑方六岳孝廉澍,偕友人七八人,应江南乡试,阻风采石。燕子矶上有一寺,中有一楼,专供奉唐李太白神位。孝廉偕友人登山入寺,放言高论,又平日自负诗篇书法皆佳,自携笔砚往题。适寺中有新垩之壁,题诗其上,墨渖淋漓,字大如拳。诗后复有记,谓千载后必有知音者。寺僧心虽甚恶之,然无如之何也。不意正笔飞墨舞之际,忽一老僧自后出,睥其诗字,笑谓之曰:‘方先生自谓诗佳,无人能识,我想太白先生在上,必能识得先生诗也。’孝廉闻之怫然。同人皆谓无故受僧人揶揄,共为不平,终亦无如之何也。”云云。乃知太白酒楼一联,真不为无见,诚唤醒痴人之妙谛也。

在无为季氏宗谱《先大父云亭公行略二十世》涉及“邑中孝廉方君六岳”:

大父云亭公,讳光义,即焕。柳塘公次子也。幼勤学,不荒于嬉,乡先辈无不以大器目之。成童后,丁母艰兼遭兵燹,遂弃举子业,佐曾祖治家务,先意承志,族党以孝称。公昆仲三人,伯大父早世,与季大父同居,友于甚笃。析爨时,房产器具悉听自择。有卜式风。公自有恨书未成,严庭训。虽避乱他方,寄身檐下,犹携吾先考口授之,先考始获早年入泮。同治初,我族续修家乘,众推曾祖为总理,公代其劳三年蒇厥事。曾祖去世,公克继前徽,凡修祠宇、挑祖茔、厘祭产、散学费诸端,非止任劳任怨,且解私囊,至今口碑载道。其于整家规和邻里排解纷难,犹其浅焉者也。公性朴实,喜勤俭,不爱繁华。先居州城之东隅,后恐家人染市井习,移居故里,村名“课芸荘”。基五亩许。周围土墙竹园,树木业杂,开塘养鱼,耕田治食。草屋数十间,名其左曰:“小月当书屋”,右曰“耕读草堂”,邑中孝廉方君六岳屡过其庐,额之曰:“修然尘壒”。公暇时,好植名花修竹。每当盛开时,集名流赏花醉月,博奕行吟,极一时风雅之盛,而与齐瀛仙、翟梅溪、沈冶台、汤左廷诸前辈往来最蜜。皆题公之怡景园,玉照图诗。甚伙客去后,课诸孙读。于鳌及长,兄承尤殷,黎明呼而起,卽授读。亦自手不释卷,至夜静无倦色。鳌辈偶惰,率领游戏园中,以舒其志。并谈古典,使之乐闻。其教法之善有如此。公性好施与,岳父于公彬故后,祧孙敬谦。贫不能娶,公赠币焉。岳母郑年老无依,公迎养之,及殁葬于宅之东阜。长姊适谢,老而贫,公给薪米,具棺木养生送死,至老弗哀,其高谊又如此。公有知人之鉴好善恶,恶虽未形于色。而里中子弟每因公之喜怒,勉为良善。公之懿行,鳌诚难道其万一。谨卽所知述之简末。

孙男嗣熬谨述

方六岳氏还拜撰并书《无为季氏三房分之大房分家谱序》与《渭清先生行述二十四世》:

《季氏谱序》:惟孝格天,感鬼神,开金石,召风雷,其大者。史传所纪,亘古为昭。其次,和雍翔洽于一家,厚德蒸被于一乡一邑。嘉祥懿美远贻予子孙,以无疆之休而可以保世滋大,况幽光爵而愈久其发扬,众愈奇发而为金章紫绶。八驺凄戟昡赫,庸俗人之耳,目一时而已。所以报仁孝者犹浅,必有文章才隽。魁垒之士,问世之英,拔出一时,或台或丘,或先或后,传令名光宗族文苑艺林,觥觥不朽以彼易,此孰得孰失?与吾濡季氏系出鲁季友,姬姓之後。旧谱所云:始出齐鲁,宦游中州,历汉唐迄宋,有图南公者为宋刺史,随高宗南渡,过金陵,止全椒,过濡须。刘氏欲起义,旅规复汴京,招致刺史合谋进取,既至刘氏败,遂留。吾濡须土,田广袤而腴沃,风气质良,人民朴厚,有终老之志。故以图南公为濡须始始迁祖,自是厥后,亦叶代兴,枝条畅茂。数传而后有元礼、子成、庭椿三孝子相继而出,又数传而尾孙、叔房二诗人接踵而生。至前清而大正、岩山诸公,众以三孝子名世,或称三孝子、二才子,先后六孝子纪之志,垂祀之郡、县、乡,贤言者啧啧欢羡,以于议吁盛矣,伟矣。自图南至于今,阅七八百年,其中云礽代嬗,瓜衍椒联,推吾濡巨族。盖族大则人众,人众则居散,居散则情离,而欲疏者亲之,离者合之,此欧、苏诸君子所为,兢兢究心于谱学也。古者氏族,掌于官天府版,籍稽民数而已,生卒年月不繁焉。宋以后谱学始大发明,贤人君子得以伸区区敬之心者,重赖有此季氏谱,盈篇累箧,几于等身。其先世厘为三分,力易施工。亦易蒇三分告成,汇为全牒。分者以别支,全者以合脉,法至善也。夫世风凉薄,兄弟阋墙,操戈同室矣。且抑闻季氏八世同居,其和睦祥善之气,温蔼敦厚之谊,流风余韵,延及子孙。所以孝子才人一门,竞垂文章,润色辉映。千秋信乎,“明德之后,必有达人。”吾知始迁之图南公阴德,酝酿非偶然者,故卿相可以代兴,孝子才人不可以世及。观于季氏,为之欢美不置矣。顷渐东老友携旧谱末征序于余,余系其族人士踊跃,激劝勤始勤终,因述其概略如此。

前清光绪甲午科举人浙江盐大使方澍六岳氏拜撰并书 民国丁已年十月吉日

《渭清先生行述二十四世》:人生末季,其上者以机智干谋致通显,次亦勤奋能事博名誉。阜室家乡党称之,官司信任之,远近无间言,是即庸中佼佼者矣。下焉者,德薄能鲜,疲恭自败,而不能令不受命。悠悠忽忽,既无志以求自立,复无片长末技以瞻其身。呜呼!是天下之敝人而已矣。季子藻元,幼从巡警教练所毕业。前清宣统元年,任本县警务公所廵长,三年升充本所稽查兼全县灾民户口调查员。是年十一月,递升本县一区巡官。民国元年,改充城区区员,二年升充一区区长。嗣于五年一月,经李巡按使依新官制,改委县警佐咨部注册,兼办城区分驻所事务。而民国元年,于一区廵官差内,曾办本县沿江永成堤等处抢险工程。事竣,派驻黄雒河防缉帮匪,获要匪有功。四年一月,于城区区长差内,经本县各公团以办事得力胪列成绩陈县,转详内务部,核给二等三级警察奖章。是年,县委查屠宰税得力,又由县详前廵按使,核给三等奖章。查办事竣,即充屠宰税征收委员,今仍兼斯差。五年四月,本县组织警备队,委充队长。八月撤消,仍供原差。七年一月一日,县委兼代警备队长。以上历有成劳,遇事敢为无少退,葸乡父老称其勤。能上下和辑,远近无怨谤。况生际乱世,人情万变,处置相安,桑梓平悦。吁!亦难矣。时正年力富强,力兴未艾,立名誉,长室家,吾未易测其所至也,今其族谱将蒇事,余为赘言,因胪序其事。赞曰:繄造物之造万物兮,以人为最灵。人有巧拙灵蠢兮,斯富贵贫贱之分形。渭清生而机警兮,能同座而无忤。短小而精悍兮,乡党悦其善处。金跃冶而称良兮,锥处囊而脱出。纯钩之剑,不可以苴履;跅驰之马,无衔勒之善术。惟中材自绳以就范兮,斯无施而不可。御军士而无谶哗兮,足以克敝而致果。藩虎兕而阱蛟螭兮,纵横进退之权其在我。卜他年拥牙璋而专闻兮,壮军容如荼火。父老希望有成兮,谓掺券其如左。

前清甲午科举人浙江盐大使方树六岳氏撰

濡须,今安徽巢湖市无为县之区域也。经数次多方寻根问祖,于当地宗亲处寻刘氏光裕堂露字号族谱一份,此谱于民国十年六修,全卷分24册。谱序由清光绪恩科举人、浙江盐大使、姻亲方澍(方六岳)所书。

在邢容钦遗著《无为旧闻琐话》有《秋浦文章六岳诗》:

清末孝谦方六岳、卢秋浦,名士也。六岳讽咏诗什,喷玉唾珠;秋浦洒翰陈叙,奋藻摛英,俱称于时。故有“秋浦文章六岳诗”之誉。六岳诗集未梓行,而民间传抄甚多。据方时生君云,县图书馆藏有抄本。方时生君,六岳之孙也。陡沟小学许谋成校长有家藏抄本之说,惜未亲睹。余亦曾有手抄残本,字迹粗劣,不知何人所抄,已毁于“文革”中。《无为古今对联》有方六岳《挽儿媳双亡联》:“孀媳昔无依,三载孤灯怜只影;亡儿今有泮,一轮明月照双魂。”《题陈氏书房联》:“东井星常聚;南洲榻尚悬。”

清末民初的无为著名诗人方六岳(名澍)就著有《濡湏诗选》(二卷)和《岭南吟稿》(四卷)。

《友声吟集》十六期发表了他《濡湏诗选》中的两首诗:“东风吹雨复吹晴,一路梅花马上迎。向晚波光吞远树,隔江山色压孤城。高楼见月思儿女,异地逢人亦弟兄。一片归心流水急,乍闻乡语便关情。”(《钢城道中》)“故人家在水云乡,风景萧然天一方。远近山悬浓淡碧,早迟稻吐浅深黄。农夫荷笠歌秋雨,牧子垂鞭唱夕阳。向晚独行村落外,凉烟淡月助诗狂。”(《过故人庄》)。

在《岭南吟稿》中有《啖荔枝》:“增城挂绿世所奇,禀精受气维震离(2)。时方落实置监守,达官乃为口腹私(3)。一颗价值千铜钱(4),同心之合五色丝。我正客粤况难得,过此以往谁复知(5)。居湖五月荔枝熟,捆载而来西山陲(6)。牟尼光摇露沆瀣,琼瑶弹缀风离披(7)。红云吞吐齿激激,赪虬大小珠垒垒(8)。单裹玉肤薄罗滑,香凝冰骨星球垂。初似贫人望属餍,粗粝一饱甘如饴(9)。郡中佳植细品次,获此便足他何为(10)。扶荔宫中长荆棘(11),百株迁地同枯萎。守吏坐株且数十,视人如草良可嗤。厥后纷纷传驿堠(12),红尘飞骑争走驰。杨家妃子一展笑,道旁暍死悲枕尸。不详之木此为最(14),贾害何异倾城姿(15)。即今铁艘驶江海,一日千里贡玉墀(16)。犹言远物不足宝,嗜好淡泊真忘饥。东坡愿作岭南人,我亦北望归迟迟。

注释

(1)方澍:清末人,著有《岭南吟稿》。

(2)震离:均八卦名,震象雷,离象火。两句意思:增城挂绿是世间珍稀品,因为它禀受南方炎热气候之故。

(3)两句说,当果实可以摘采时,便有人监守着,这是达官贵人为自己的口福私利。

(4)千铜钱:一千枚铜钱,当时相当一两银子的价值。

(5)两句说:当时我正在广东作客,难以得到挂绿,错过了这个时机,以后谁知能否再有机会得到呢?

(6)两句说:在潮州五月间正好荔枝成熟,在西山那边载有许多荔枝。

(7)牟尼光、琼瑶弹:俱荔枝名。琼瑶弹小如弹丸而无核,有梅花香,出程乡(今梅县)山中。露沆瀣:《楚辞屈原远游》:“含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注引《陵阳子》:“冬饮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

(8)红云:指荔枝。吞吐齿激激,描写人们吃荔枝的情景。赪虬:赤色的龙。指荔枝。

(9)餍:满足,粗粝:粗米。两句意思:好似贫穷的人,有粗米饭吃便满足了。

(10)郡中:一郡之中。这两句的意思:品尝潮州佳品已满足了,何必追求其他。

(11)扶荔宫:评注见岭南荔枝词(三)

(12)厥后:以后。全句:以后各朝代纷纷使用驿站,斥堠,驰马飞奔运送荔枝。

(13)这两句的意思:杨贵妃一笑,不知多少人暴死于路旁。

(14)不祥之木:这里指荔枝。作者未能认识上述悲剧系统治阶级贪婪所引起的,反而怪责荔枝,是倒果为因的说法。

(15)贾害:自招灾祸。这句的意思同上句一样,认为倾城姿是自招灾祸。

(16)铁艘:指现代轮船。玉墀:玉石台阶。这里指皇帝宫殿。

(17)北望归迟迟:向北遥望家乡,迟迟不愿归、暗示对荔枝的留恋。

附《岭南荔枝词(三)》(谭莹)(1):扶荔宫中扶荔生(2),武皇移种自多情(3)。奇花异果原难得,扶竹扶桑枉并名(4)。注释(2)《三辅黄图》:“汉武帝破南越,建扶荔宫,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偶一株稍茂,然终无果实”。(3)武皇:汉武帝。(4)《丹铅总录》:“此荔生日,扶荔者亦若扶竹扶桑云。”荔枝的珍奇美味,引起汉代帝皇的喜爱,汉武帝浩费大量人力物力移植于长安,终无结果。这首诗对此加以讽刺。

1 求一篇家谱的作文,600字,急

家谱

过去我对家谱一点都不了解,就连家谱这个词也没听过。据家谱网上说:“家谱,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以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家谱是在上一次回老家的时候,记得是今年的端午节吧。当时我们的家谱是在隔壁的爷爷家,爸爸带着我到了他们家,先是三叩九拜,并且申明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家族的发展史和更好地传承家谱……如有不敬和不周之处请老祖宗担待和原谅之类的话之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家谱……

我们的家谱是由三块四十厘米左右宽,一百六十多厘米长的布料缝制成的长方形表格状的,由于年代很久,上面的图案、表格和字迹都很模糊,边缘甚至还有两处破碎的地方。我和爸爸、爷爷,特别是还有一个年纪较大、辈份很高的老爷爷的帮助下,费了不少的工夫才把上面记录的内容摘录下来:最上一排共一列,在家谱的最中间,写的是“三代宗祖大人……”;第二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高祖父讳敏……”,从右到左第二列是“高祖母讳王氏……”;第三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曾祖父讳志发……”和“曾祖母讳赵氏……”;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曾祖父讳志左行一……”;从右到左第三列是“曾祖父讳志有……”和“曾祖母讳潘氏……”;从右到左第四列是“曾祖父讳志修……”。第四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祖父讳会……”从右到左第二列是“祖母讳马氏……”;第五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讳遇文……”和“故母讳王氏……”;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故父讳遇成……”和“故母讳李氏……”;第六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讳润行一……”和“故母讳王氏行一……”;从右到左第二列是“皇清显考讳(某)行一……”和皇清显妣讳(某)氏……”;第三列是“皇清显考讳含行三……”和皇清显妣讳黄氏行一……”;第七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生员讳来周行一……”和“故母讳黄氏行三……”;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故父讳荣周行二……”和“故母讳王氏行三……”;从右到左第三列是“故父讳用周……”和“祖母讳杨氏行三……”;从右到左第四列是“故父讳平周行四……”从右到左第五列是“故父讳相周行三……”和“故母讳邱氏行三……”;从右到左第六列是“故父讳兴周行一……”;从右到左第七列是“故母讳邱氏……”和“故母讳尹氏……”;从右到左第八列是“故祖母讳郭氏行一……”;从右到左第九列是“故祖母讳李氏行一……”。第八排:从右到左第一列是“故父讳定忠行一……”和“故母讳冯氏行四……”;从右到左第二列是“故父讳定一行一……”和“故母讳石氏行一……”。

我们的家谱有几个特点:一、它是用了三块宽四十厘米左右的布料才缝合成现在的宽度的,不象现在的布料,要多宽有多宽,可见当时的条件特别差,老祖宗们也太不容易了;二是根据家谱中的纪录看,凡是家族中的男子,不论辈份高低,去世后他的名字都有纪录,而女性成员却只纪录了姓氏;三是在每个名字的后面都有“之神位”三个字,在名子和姓氏前面都有一个“讳”字,也许是用这种方式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吧。

我们的家谱还有一幅精美的对联,它很特别,它表述的是“二十四孝”,说它是对联,它却没有一个字,完全是由精美图画组成。这可能是祖宗们留给后人的家训。用大人门的话说,就是老祖宗对我们的不言之教吧!如果老祖宗能把他们的事迹(简历)用文字、图像传下来,或者把他们的照片也留给我们,让我们后世子孙了解他们走过的生活道路的同时还能目睹他们的尊容哪该有多好啊!

2 家谱怎么写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

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

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

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

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

(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

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

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

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

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

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

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

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

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

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 ,诗礼传家。

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

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

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

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

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

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

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

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

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

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

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

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

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

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

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

3 家谱怎么写

家谱(或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家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乃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家谱的内容和作用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份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份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希望采纳我的

4 怎样写家谱

一、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二、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三、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四、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五、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六、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七、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八、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 、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5 族谱怎样写好

作为一个完整的家谱,在现当代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

(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个世系表。

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6 家谱怎么写

1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用支谱。

2说明原因:为什么重修家谱或者续修家谱,现在大多解释十年动乱族谱毁之贻尽为缘由。3叙述现状:现在本族是什么情况,在以后家族的发展情况,如今社会有志青年各奔东西等。

为了让本族以后永远保持联系,勿忘祖宗等。4修普贡献:为本次修普信息作出贡献,提供经费,撰写等5结尾: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6落款:a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b缮写世孙等。

7 家谱如何写

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 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

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 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

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

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 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

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 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 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

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 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 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 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

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

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 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

因为冉有和季路知道他们老师孔子会反对这件事,得知这个消息应该会有所行动,所以急于告诉他,看他怎么处理。具体细节如下:

一、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少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远方的人仍然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服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三、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18、君子疾夫舍

黄氏家谱,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黄姓世系图表

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 第1世祖 少 典——有熊国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黄帝) 第2世祖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