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几个儿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袁绍几个儿子,第1张

袁绍是东汉末年时候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后来占据翼州,统一河北,成一方之霸!袁绍一共有四个儿子,最聪明的武功最厉害的是三儿子元尚。

长子袁谭

袁谭是袁绍的长子,击败田楷,孔融,占据青州,后受命驻守在青州,他不被袁绍喜爱,而且他的几个弟兄也瞧不起他,从来不把他当大哥。尤其袁绍忧愤去世后,袁尚继位使得袁谭怀恨在心,兄弟叫矛盾激化到顶峰!兄弟两个打了一站,以袁谭失败告终!可见袁谭的武力值太差,而且袁谭也不聪明,作为袁绍长子没有联合兄弟一同对抗曹操而是窝里斗,归顺曹操还把女儿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最后也没逃过被杀的命运!

次子袁熙

袁熙是袁绍的次子,占据幽州,因为他武力值太低,所以根本没有能力参与袁谭和袁尚的争斗,在他哥哥袁谭和弟弟袁尚互相残杀时,他接纳了袁尚。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属下张南,焦触的叛变兄弟二人逃到乌桓,最后在辽东被公孙康杀死!二人首级还被献给了曹操!

三子袁尚

袁尚是袁绍最喜欢的儿子,比大儿子袁谭聪明,比二儿子处事圆滑,所以深得袁绍喜爱,最后他还继承了袁绍的位置!袁绍死后,袁谭和袁尚一直争斗不休,最后兄弟们都被曹操给收尾了!那个时候如果有个聪明人,就不会产生怀疑而中了曹操的阴谋,让这个袁绍打下的基业全都葬送他们兄弟手中!

小儿子袁买

因为年纪尚小,所以武功也最弱,聪明也待考证,因为他还没有参与战争!

总结袁绍的四个儿子,会发现其实他的每个儿子的武力都差不多的弱,而且也没什么智慧,不然的话也不会兄弟之间自相的去残杀对方。虽然袁尚在袁氏兄弟那个时候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但他也没法和曹的几个儿子相比!曹操有武功厉害的儿子曹彰,可以说袁绍四个儿子加一起也打不过曹彰, 聪明的有曹植 ,曹植七步就可作诗,当然曹操还有一个可以当继承人的曹丕,曹丕的政治手段最适合当帝王的!

扩展资料

袁绍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官至大将军、太尉,领冀州牧,持节总督幽青并冀四州。封邺侯,是东汉西园八校尉之一、十八路诸侯的盟主(其史书为十三路),左将军袁术之兄,也是三国时代前期势力最强的诸侯。袁绍字本初,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袁绍—— 个人档案

  性别: 男

  籍贯: [豫州]汝南汝阳 [今河南汝阳]

  容貌: 姿貌威容

  官至: 大将军 邺侯

  父亲: 袁逢

  母亲: 未知

  配偶: 刘氏

  兄弟姐妹: 袁遗、袁术、袁胤

  子女:袁潭、袁熙、袁尚

  曾效力过的势力: 东汉 袁绍 董卓|李傕|郭汜

  袁绍(153-202),字本初。因为祖上四世三公,故在诸侯中很有影响。在董卓霸京师时,袁绍和董卓发生了正面冲突,便离开洛阳回渤海。董卓想追杀袁绍,李儒对他说:“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然后曹操发檄文,十四路诸侯共伐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由于孙坚的突出表现,诸侯联军攻进了洛阳。诸侯解散后,董卓被吕布、王允诛杀。谋士献计让袁绍将献帝迎到邺城,但袁绍怕以后事事要请奏,太过麻烦,就没有采纳。后来曹操将献帝迎到许昌,袁绍听说后又后悔不矣。

  198年,曹操正在攻打徐州的吕布。田丰献计让袁绍攻打空虚的许昌。但袁绍竟以他的小儿子有病拒绝出战,失去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然后袁绍起兵攻打北平太守公孙瓒,经过一番努力后,于199年终于消灭了公孙瓒。

  后来刘备杀了袁术,袁绍反而和刘备结了盟。最终刘备被曹操击溃,袁绍又收留了刘备。然后袁绍发了讨伐曹操的檄文,并起兵白马,但先锋颜良被寄居在曹操手下的关羽斩杀。袁绍又起兵延津,但先锋文丑中了曹操之计,又被斩杀。袁绍闻知关羽在曹操处后让刘备去招关羽回来,关羽投奔刘备后,袁绍让刘备至汝南驻扎。此时江东孙策病逝,孙权继位。袁绍得知孙权无意和自己合作后就亲率大军出战官渡,以七万人攻打曹操的二万人。但一时竟攻不下来。第二年,曹操成功袭击了袁绍的粮仓乌巢,活捉守将淳于琼。然后大败袁绍。这就是有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只带几百骑逃回邺城。然后袁绍起兵仓亭,要雪官渡之恨。结果又被曹操打败。袁绍回邺城后就一病不起。次年,袁绍长子袁谭起兵攻打曹操,结果又一次大败。袁绍闻讯后,吐血身亡。临死前,他传位给三子袁尚。这为以后的二袁之争埋下了祸根,也为曹操以后平定北方铺平了道路。

  终袁绍一生,不过羊质虎皮一个。袁绍在当时的诸侯中,实力最强,按说他统一天下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但他的性格使他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绝好的机会,最终在官渡之战中败给实力比他弱得多的曹操,也是必然的。

  袁氏族谱

  始祖:袁安(有二子)

  第一代:袁京(有二子:)、袁敞(无后代)

  第二代:袁彭(无后代)、袁汤(有四子)

  第三代:袁平(无后代)、袁成(一子:袁绍)、袁逢(有三子:袁术、袁遗、袁叙)、袁隗(无后代)

  第四代:袁绍(有三子:袁潭、袁熙、袁尚)、袁术(一子:袁燿)、袁遗(无后代)、袁叙(无后代)

  第五代:袁潭、袁熙、袁尚、袁燿

  袁绍的历史评价

  陈寿: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於羽远矣!——《三国志》

  曹操: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三国志》

袁(Yuán)姓源出:

得姓始祖:袁涛涂。以妫为姓的后裔,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的胡公满,妫满其孙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爰”为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爰”和“袁”在古时通用,爰氏亦为袁氏。又因上古时爰又写作“辕、溒、榬、援”等字,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涛涂的后代世居阳夏,秦末年,传至辕颇裔孙辕告又避难徙居河洛之间,告少子名政,以袁为氏,其子孙后代未再混用。这样袁涛涂就成为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从上文所述,袁姓发源于河南太康,辕告徙居河洛之间 ,而袁政因把辕改为袁,因而也有人认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世孙袁爰,被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阳夏定居,并成为当地望族,号称陈郡袁氏。东汉有袁姓播迁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孙袁安时贵显荣耀,因其不避权贵,为时人所称颂,又因袁安的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东汉,“汝南袁氏”遂成为东汉的著姓。到东汉末年,袁姓有袁绍称雄河朔,袁术僭号寿春,皆名噪一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陈郡袁姓迁河东太原,有陈郡的袁焕(袁安叔父袁璋的后裔)迁京兆,后又分出华阴一支,袁绍次子袁熙的裔孙袁令喜,世居河北东光;袁术败后,子孙散逃于襄阳;居彭城者,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板荡,晋室南迁,许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历东晋、宋、齐、梁、陈,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还有许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当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隋唐时期,袁姓子孙旺于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这一时期,还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宁波、奉化、鄞县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进扰,袁姓又徙居于今湖北丹阳,安徽庐江,江苏无锡、扬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后,袁姓子孙辗转徙居到全国各地。近代史上,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望出项城,其妻妾成群,家族庞大达千人,分居全国各地,侨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至此袁姓人已遍布海内外。如今,袁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至于字辈,各地差别很大,不知楼主是哪里人,先将部分地区字辈张贴如下:

安徽萧县袁氏字辈:“道开永玉常兴隆吉庆昌年庆忠振启传世孝述功”。

肥西四合乡袁氏字辈:“传家忠孝增贤至”。

肥东古城镇大袁村袁氏字辈:“帮家之光立修圣德长发次强红中”。

肥东八斗镇花张乡南袁村袁氏字辈:“兆佩开圣有余正家邦”。

肥东梁元稹袁氏字辈:“贤良长玉贵经学”。

合肥肥东、江苏句容袁氏字辈:“家宏从义广增先习性长荣光开大发世代泽忠良”。

定远袁氏字辈:“齐胜开宝□有余正家邦”。

肥西新仓镇袁氏字辈:“水玉光希加良日心依谱序定从先传家中孝遵前志永兆荣名立大贤经国谟猷重绳武兴宗事业贵延年万流同汇归于海五岳相连峻极天”。

寿县双桥镇梨树村袁家郢袁氏字辈:“家传同绪礼绍武庆宣”。

至德(东至)袁氏字辈:“太旺红绍武卫伟国华昌”。

安庆宿松袁氏字辈:“传家民舜诗书维先文章华国卧雪家声远仁奉世泽长”。

池州市贵池区晏溏镇袁氏字辈:“加谟必达正学为良”。

六安马头镇河西袁家湾袁氏字辈:“登新有传家义德宝”。

福安袁氏字辈:“魁廷元思正家干毓玉荣昌”。

广西

贵港平南六陈镇袁氏字辈:“书中有金玉才石”。

灵山文利镇南城村委何屋垌村袁氏字辈:“正扬光中成作定世”。

都安县河东堂袁氏字辈:“中正绍锦”。

荔浦县双江镇龙坪村妙光岭屯袁氏字辈:“角其志斗玉山上必定荣华兴发祥成世文明开金运善良亿万照书香”。

马山袁氏字辈:“志九耀三焕世克家启文绍武卫伟国华”。

云南

敦睦堂袁氏字辈:

西支:“伦彝久着道法可居永丕先型统绪安如”;

长房:“叙秩有庸典谟至言敦务宗本忠敬常存”;

东支:“寅协盛宪祥延昌明述善家范印勋崇”。

昭通袁氏字辈:“会彦祥锺继启龙金枝登厚玉君洪文学志崇先正德克勤本业自光宗仕子傅家存孝友明延大道永思聪”。

昭通昭阳袁氏字辈:“永皇国正天世启大明安开文章”。

楚雄东华镇新柳、梅花袁氏字辈:“成育(易)德(尚)开光(发)必绍怀永昌传述承先策宽宏庆祖祥”。 答案补充 贵州

黔西袁氏字辈:“安国登得发师朝中正华时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兴义、黔西南布袁氏字辈:“朝登思文安开基尔本端传家承孝友志国绍清官”。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袁氏字辈:“崇登明希世国正保应昌孝忠先树德文礼耀争光”。

贵定袁氏字辈:“功洪正佩服先贤永光明”。

赤水袁氏字辈:“文兴开玉礼安胜绍志明腾仁义系德忠朝师正华时玉维荣道”。

六枝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金沙袁氏字辈:“万金子德开席正大光明龙生贵定府兴安国太平”。

遵义深溪镇袁氏字辈:“师世登正应洪鸣治国中传家福有道忠诚发达长”。

辽宁

沈阳袁氏字辈:“家生启忠”。

大石桥周家大金袁氏字辈:“勇福家景世季长青”。

辽阳、鞍山袁氏字辈:“德成文宏世廷凤守太和景庆志光正广恒集福多”。

旅顺口北海镇袁家沟袁氏字辈:“世国常守振安邦永顺兴殿庭君贵显书传万代清”。

鞍山袁氏字辈:“宝雨先仁旭唯其克世行”。

舒兰法特镇焦家村袁氏字辈:“永士振绍武卫伟国华昌”。 答案补充 黑龙江

哈尔滨道里区袁氏字辈:“伦序有永典”。

台湾桃园中历德庆堂袁氏字辈:“源业公敦裕嘉修嗣弈芳明伦华国庆康燕进年长”。

台湾袁氏字辈:“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元业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伦华国器康衍晋年长”。

香港袁氏字辈:“应子启贵发富荣华万永安平福禄国仕正维文朝庭锦光鸿”。

海南三亚袁氏字辈:“名宜超肇卫伟国华”。

互助东和乡袁家庄村袁氏字辈:“廷泰字家长中生有德峻成仁守善大寿文章建国民安永发”。

加拿大袁氏字辈:“修德明道尊贤尚能芳传奕叶永世隆昌裔荣福厚家声远振本立邦宁国运长兴”。

越南河内袁氏字辈:“忠良承庆”。

袁氏字辈十八户歌:

旧班派:“光细进政俊忠松仁念公二五友贵应必仲允任仁礼知信章华国”;

新班一:“叙伦辉祖泽积善致和祥代启英才裔诗书锡福长”;

新班二:“高平肇先绪新化庆繁祉雍睦笃宗新忠孝肃纲纪”;

统班派:“洋晚道然与金孙志潮丙户及袁成朋成气成兼显户克铭志器递克斌朋继洪孙并岳户忠良志通添庆临”。

袁氏一支字辈:“启正大有祥光世照苗”。

袁氏一支字辈:“必仲允有任仁义礼智信文章华国珍家世愈昌盛”。

若问东汉末年谁是最牛的家族,袁氏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当初董卓一手遮天,连皇帝都可以随便废立,居然败在了以袁氏为首的关东士族集团手下,被迫远走长安。

董卓进京后,对朝中大臣任意屠杀,俨然就是个无冕之皇,唯独不敢动太傅袁隗,甚至为了拉拢袁家,他还提拔袁术为后将军。董卓废少帝时,满朝无人敢反对,唯有袁绍,对董卓拔刀相向。后来,袁绍、袁术兄弟双双逃出京城,董卓也不敢追究,反而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封邟乡侯。

以董卓的权势,如果想杀袁绍、袁术,就是分分钟的事,要不然哥俩也不会逃。后来袁绍纠集十八路大军讨董,愤怒的董卓一声令下,包括袁隗、袁基在内,袁家五十余口瞬间丢了性命。可见董卓不是灭不了袁氏,而是有所顾忌,不敢造次。

袁术在董卓入京前,官至中郎将,中级军官,凭什么孤身一人跑到南阳,瞬间就成了一方诸侯?袁绍同样如此,他原本就是个校尉,凭什么短期内人气爆棚,引领十八路诸侯,进而占据冀、青、幽、并四州?

袁氏家族到底有什么“特异功能”,到哪儿都能翻云覆雨呢?又如何让杀人如麻的董卓都缩手缩脚了呢?

因为袁氏“四世三公”,累世营造的庞大政治势力,足以掀翻董卓的政治基础!

所谓“四世三公”,是指袁绍的高祖袁安、曾族祖袁敞、祖父袁汤、父亲袁逢、叔父袁隗,四代人连续出任“三公”之职。所谓“三公”,就是指司徒、太尉、司空,朝廷三个最高职位,司徒即丞相,管行政;太尉即大司马,管军事;司空即御史大夫,管监察。

一个家族,出一位三公就足以让后人炫耀一辈子。西汉210年,仅有两个家族父子两代人出任三公,而袁家连续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这个记录空前绝后。

由此它带来一个基本事实,袁家跟天下许多豪门大族之间,存在婚姻关系,或者师生之谊,或者同僚之情,亦或者擢拔之恩,进而形成一个庞大的政治利益关系网。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袁家人走遍天下,但凡有读书人的地方,转几个弯他们总能找到“关系户”。

如果你觉得夸张,我们以袁绍的曾祖袁京为例,他官职“只”做到了蜀郡太守,后来就厌倦了官场,辞职跑到江西宜春隐居做学问,成了易学大家。像他这样的学术泰斗,门下弟子何止数百人?

袁绍、袁术兄弟,到了地方立刻成领袖,凭借的就是家族庞大的势力。这就是董卓不敢得罪他们的原因,也是双方翻脸后,他被逼得在洛阳呆不下去的原因。刀枪征服不了人心,更无力改变政治格局,除非董卓有本事一夜间斩断袁氏的所有利益链。

熟知 历史 的人都知道,东汉的基本政治架构,是以开国功臣家族为班底,形成的皇权与豪门士族集团共治模式。这些功臣家族之间,以及他们与皇族之间相互联姻,牢牢控制帝国的上层建筑。问题来了,袁氏并非功臣集团,他们怎么挤上了豪门集团的列车?而功臣集团家族的后人,却不见踪影了?

任何一个伟大的家族,都有一个传奇的发迹史,我们就从袁绍的高祖袁安谈起。

袁安步入仕途的通行证是一门家学——孟氏易,《孟氏易》是流行于西汉时期的易学分支,在当时风靡一时。袁安的老师就是他的祖父袁良,袁良因为学术成就入仕,汉平帝时官至太子舍人,东汉建立后又出任县令。

所以,袁安是“学三代”。两汉时期对五经学术的研究,达到一个高峰期,尤其是汉元帝之后,朝堂几乎成了儒家天下,有资格出任三公的,必须是学术大家。在“看文凭”的年代,袁良流传的家学《孟氏易》,无疑为袁氏家族的进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看起来,知识改变命运,古皆有之。

袁安靠学问敲开仕途,又靠他的执政风格迅速蹿升,说出来就俩字,“严”和“公”。在任河南尹期间,他的这个风格引起了汉明帝的注意。洛阳就隶属河南郡,权贵集中的地方,很难治理,而汉明帝恰恰是个苛严的皇帝,袁安的风格完美切合了汉明帝的心思。

袁安曾经处理过一件非常棘手的案件,搅扰了东汉帝国十几年,导致数千人丧生的楚王刘英谋反案。刘英是汉明帝的异母弟弟,汉明帝虽是明君,但在兄弟情上略显刻薄。出于忌惮,他对案件穷追猛打,官员们害怕受牵连,故意扩大范围,以迎合汉明帝,造成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袁安调查清楚真相后,要求文书如实上报,手下官员们怕得罪汉明帝,吓得磕头求袁安改变主意。袁安不为所动,表示所有结果由自己一人承担。汉明帝在接到袁安的呈报后,才有所醒悟,感动之余,下旨释放了四百多家无辜者。

当年王莽的曾祖王贺曾经说, “吾 闻活 千人有封子孙” 。袁安一个案件,就救了四百多家,何止千条人命,所以从因果报应来说,他的子孙封侯,也不算意外。

因为出色的政绩,袁安终于步入中央,升任太仆,又因为一次朝议,让汉章帝刮目相看。在那次朝议上,袁安跟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直接交火,遭到司隶校尉弹劾。而汉章帝则认为袁安做得对,转过年来让他接替了第五伦的司空之职,一年后他又转任司徒。

袁安真是幸运,他的执政风格符合了汉明帝的胃口,其刚正不阿的秉性,又得到了汉章帝的赏识。

袁安还有幸运事吗?有,他的第三个特点充满凶险,却收到了奇效。这个特点就是,他讨厌外戚专政,盯着窦氏一族穷追猛打。

在担任司徒后的第二年,汉章帝驾崩,9岁的汉和帝登基,窦太后垂帘听政。窦太后依靠她的哥哥窦宪为外援,把持朝政。窦宪兄弟们很不争气,坏事做绝,竟然连拦路抢劫这种强盗的行径都敢做。由此袁安多次与窦氏兄弟正面交锋,窦宪几次欲加害袁安,都未得逞。

按理来说,袁安盯着窦氏开火,一定会遭到窦太后的清算。可事实上,窦太后却并未对袁安打击报复。原因是,窦太后深知自己的兄弟们名声太臭,她也不敢公然拿袁安这样的标杆下手,正所谓道行深了鬼也怕!

袁安反外戚的立场,在他的儿子袁敞身上得到了延续。

如果说袁安是三好生,他的儿子们则是“学霸生”,其中第三子袁敞,年纪轻轻就当起了《孟氏易》的传人,开门办学。本人是学霸,老爸是司徒,袁敞毫不意外地飞黄腾达,他以太子舍人为起点,一路飙升,除了去东郡任太守镀镀金,其它时间一直在中央做官。汉安帝元初三年,袁敞“按部就班”地当上了司空,成为袁氏第二位三公。

袁敞的性格,跟其父袁安非常相似,同样刚正不阿,同样反感外戚政治。汉安帝时期的外戚,变成了邓氏,东汉开国第一功臣邓禹的孙女邓绥,就是皇太后。实事求是讲,这位邓太后是 历史 上少有的杰出女政治家,为东汉帝国的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不过,政治家对权力的贪婪,也让她留下了不少诟病。

袁敞反外戚的立场,让邓太后很不爽。不幸的是,由于儿子泄密被抓把柄,袁敞被邓太后乘机免职。遭遇打击的袁敞,一气之下自杀了。

袁安的次子袁京(袁绍曾祖),才是袁氏家族学术成就最高的一位,他是东汉时期易经研究最杰出的大师之一,有著作传于后世。袁京不慕官场浮华,早早隐居山林,过起清苦的生活。如今的宜春市,旧称袁州府,就得名于袁京。

袁京的儿子袁汤是“公三代”,他替袁家创下了两个记录,一是用三年时间,把司空、司徒、太尉挨个过了一遍瘾,二是赚回一个侯爵。除此而外,袁汤这个三公,个人事迹几乎一片空白。

也就是说,袁汤其实是个坐在大树下,安享祖上阴凉的庸碌之辈,当上三公时,已经处于接近退休的年龄。那么他靠什么封侯的呢?拥立汉桓帝。汉质帝被外戚梁冀毒杀后,由梁太后做主,迎立14岁的平原王刘志为帝,袁汤跟着投了赞成票,成了拥立之臣。

由此可见,袁汤已经丢掉了父祖不附外戚的传统,成了梁氏外戚的跟屁虫。当然,袁汤还为袁家做了一个隐性贡献——儿子生得多,足足十二个。

在袁汤的儿子们中,出了两位三公,一位叫袁逢,袁绍和袁术的父亲,一位就是后来被董卓杀害的袁隗。

袁逢比其父还要庸碌,只留下为人忠厚的描述,曾任太仆、司空、执金吾。袁隗比哥哥袁逢更早当上三公(太尉),董卓掌权后他还担任了一段时间太傅。

袁隗曾和大将军何进一起任“录尚书事”,即朝政的实际决策人。这表明,汉灵帝后期,文官集团重新进入了决策层。不过,袁隗的表现实在难言合格,袁绍迷惑何进,导演的“十常侍之乱”,其背后主谋,很可能就是袁隗。而正是这场动乱,把东汉帝国推向了万劫不复。

董卓掌权后,袁隗采取奉迎的态度,因此在 历史 上留下诟病。王夫之就不客气地骂他: “犹然尸位而为大臣,廉耻之心荡然矣。”

袁汤还有一个儿子叫袁成,《三国志》记载,他也曾经出任三公,如果是这样的话,袁氏一族是“四世六位三公”。袁成就是袁绍的养父,由于袁成无子,袁逢将庶长子袁绍过继给袁成为子。所以,袁绍和袁术从法理上讲是堂兄弟,从医学上讲是亲兄弟。

如果把董卓视作掏空东汉的直接责任人,那么发动“十常侍之乱”的袁隗、袁绍、袁术叔侄三人,才是罪魁祸首。董卓掌握朝政后,又是袁家兄弟,开创了地方武装割据的先例,从此天下分崩离析。所以,把袁氏说成东汉帝国的掘墓人,一点不为过。

回顾完袁氏家族的发家史,我们就可以回答,非功臣集团的袁氏家族,凭什么能左右帝国的命运这个问题了。

一,袁氏家族四代人的努力,让他们挤进了豪门士族集团行列

袁氏家族的发展,明显经历了创业、巩固和壮大三个阶段。

袁安和袁敞父子生逢其时,他们打击外戚和权贵,维护皇权的立场,获得了皇权的赏识,他们学术泰斗的地位和耿介的性格,又得到士族集团的广泛拥护。早早隐居的袁京,为袁氏家族赢得美誉,从另一个侧面树立了袁氏家族的品牌形象。父子三人团,奠定了袁氏家族崛起的根基。

袁汤的才能虽然远不及父祖,但是他宽厚谨慎的风格,确保了袁氏家族“不犯政治错误”,不被枪打出头鸟,甚至拿到了父祖都没有得到的爵位。从国家利益角度,袁汤虽不值得称道,但客观上对袁氏家族挤进豪门集团贡献很大。

袁逢袁隗兄弟,除了延续袁汤的谨慎风格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贡献——与豪门集团广泛联姻,编织成一张庞大的利益网。比如袁隗的妻子马氏,就是名儒马融的女儿,马融则是开国名将马援的后人。此外,他们还与杨氏、陈氏、荀氏、高氏结为亲家。

豪门不是一代人能够建成的,袁氏就是通过四代人的努力,挤进了东汉末年的豪门士族集团。

二,荐举制,是袁氏家族政治资本扩张的内动力

可能你会问,袁家到了第三代就明显表现出“德不配位”,难道仅凭宽厚的品行和“政治正确”,就能保住家族优势吗?

这就涉及到东汉的选拔制度“荐举制”。所谓荐举制,就是由地方官员推荐,由中央负责考核录用的人才选举制度。荐举制在实行之初,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豪门集团对荐举制度的垄断,它成了豪门士族集团内部利益交换的工具。

比如袁氏家族,他们的关系网一直延伸到地方,要想获得地方官的推荐,如果没有与袁氏可交换的利益,就会被排除在推荐范围之外。即使获得推荐了,中央的考察这一关,也掌握在人家手中。

除了袁氏,东汉末年还有荀氏、陈氏、杨氏、司马氏、孔氏等豪门家族。这些家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东汉的官场,就掌握在了这些家族手中。

董卓为何不被袁氏家族等豪门势力所容?因为董卓既算不上豪门,也不是关东集团,他靠武力夺权的方式,破坏了关东豪门集团的利益,所以,董卓只能回到关中去碰运气。

后来荀彧为何跟曹操翻脸?原因就是曹操非要搞唯才是举,废掉荐举制,动了豪门集团的奶酪。

汉灵帝为何另起炉灶,搞了一个“鸿都门学”?蹊跷也在这里,官场已经被豪门集团垄断了,他干脆抛弃太学,吸纳寒门子弟进鸿都门学,由皇帝直接选举任用。

因此,保证袁家势力的不是品行,而是察举制,只要这东西在,朝中大臣无论是谁,都需要与袁家做利益交换。请问这种环境下,身处利益中心的袁汤、袁逢、袁隗当三公意外吗?

三,桓灵二帝对外戚集团的持续打击,为袁氏集团崛起创造了空间

第三个问题来了,既然豪门集团牢不可破,东汉开国原有的功臣家族哪里去了?他们才是伴随帝国诞生的第一批豪门士族集团啊?

枪打出头鸟,被干掉了!

东汉成立之初,以阴氏、郭氏、邓氏、马氏、樊氏、梁氏、窦氏、贾氏、耿氏等功臣家族为班底,构建了一个皇权与豪门集团共治天下的模式。这些家族之间相互通婚,又与皇族通婚,形成“血缘联盟”。

这个联盟看着很和谐,其实不然,它必然形成一个政治产物——外戚政治。东汉的皇帝,可能是中国 历史 上最悲催的皇帝,除了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其余所有的皇帝即位的时候都未成年,而且与皇太后都不是亲母子关系。皇太后无一例外地依靠娘家势力,把皇帝架空,每当皇太后去世,皇帝掌权后,又无一例外地对外戚展开清算,由此皇权与外戚之间矛盾非常深。

汉桓帝和汉灵帝,针对外戚势力的打击力度最大,他们重用宦官,利用功臣集团之间,以及功臣集团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展开铁腕清洗。尤其是汉灵帝,废掉宋皇后之后,干脆立了一个屠夫之家出身的何氏为皇后,并彻底将功臣集团家族踢出了政治核心圈。

以功臣集团为代表的旧豪门集团退出了政治中心,他们留下政治空缺,恰好留给了袁氏、杨氏等新崛起的士族集团,形成了新兴的豪门集团。

为什么一定要有豪门集团?皇帝就不能连袁氏等一起清除?对不起,做不到!政治不是独角戏,而是政治势力之间的势力平衡。古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势力就是士族集团,而东汉就是士族集团发展到豪门化的阶段。

由此可见,袁氏家族的崛起,既有其家族的努力,更离不开荐举制这个 历史 条件的护佑,又充分利用了皇权与外戚的鹬蚌相争。新诞生的豪门士族集团,其生命力要远比功臣集团强大,他们已经不需要外戚身份的保护,而是通过 历史 的生态环境,让自己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袁绍几个儿子

袁绍是东汉末年时候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后来占据翼州,统一河北,成一方之霸!袁绍一共有四个儿子,最聪明的武功最厉害的是三儿子元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