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哪些大姓,分别有哪些文化积淀和趣闻轶事?
在我国,由于大姓的历史一般都很悠久,都有十分厚重的文化积淀,其中当然也有不少让人回味的东西,像奇闻轶事等也都经常被人们提起。
相传在北魏孝文帝给汉族大姓排序时,就出现过“驰李”的笑话。当时门阀世族制度十分盛行,任命官吏,挑选女婿,都要查看家谱,甄别种族,讲求门当户对。而李姓虽然是一个大姓,却不是贵姓,门第也很低,为了挤进汉族大姓的行列,成为众所瞩目的名门望族,家在陇西的李姓人就筹集了许多珍贵礼物,骑着鸣驼去送礼。等他们千里诏诏来到洛阳的时候,朝廷已经把排序结果公布于众,虽然极力争取也于事无补,还饱受其他大姓的热嘲冷讽,从此就落下一个“驰李”的绰号。
作为明朝第一大姓的朱姓,由于“朱”与“猪”同音,人们便把许多与猪有关的幽默小品与它联系起来。朱姓原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姓,自从明朝的《百家姓》把赵姓皇帝排在天下第一之后,《皇明千家姓》便如法炮制,把朱姓排在天下第一。朱元璋的统治中心在经济发达、风景迷人的江南水乡,那里地肥水美,生活安逸,没有人愿意当兵。朱元璋要征兵去守云南边疆,没人肯去。他便下令说:谁能够吃下不褪毛的猪肉,就可以不去边疆了。结果有20多人硬着头皮吃了带毛的肉。
朱元璋又说:带毛猪肉都能吃,还怕远征?于是就把苏州一带的豪民强行迁移到云南武平,这个笑话在云南武平一带十分流行。朱元璋强迫百姓吃带毛猪肉,给人留下一个言而无信的形象。明武宗朱厚照一登基,就下令全国,不许养猪,不许吃猪肉,原因就是“猪”与“朱”同音。这在一个具有几千年食用猪肉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无疑是天大的笑话。
像上述这种情况,在唐代也有。唐朝皇帝因为姓李,就明文规定不准随意捕捞鲤鱼,原因是鲤鱼的“鲤”与国姓“李”同音,违者要打60大板。当然,这些荒唐的禁令都是不可能长久的。否则,如果马姓人家、牛姓人家、羊姓人家、鱼姓人家都出一个皇帝,中国人就可能“饭无肉,食无鱼”了。
武则天统治唐朝时期,假装仁慈,禁止杀生,连河里的鱼虾也不准捕捞。当时的江淮地区发生灾害,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本来全靠捕捞鱼虾过日子,这个荒唐禁令一下达,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竟然被活活饿死。
在门阀制度盛行时代,受实际利益驱动,人们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假冒他人姓氏的现象也极为普遍。是李姓人家,就说自己是陇西李。是王姓人家,就说自己是太原王。是崔姓人家,就说自己是清河崔。这样一来,各种各样的笑话就出现了。用别人姓名开玩笑,就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隋朝吏部侍郎牛弘,主持官吏选拔的事情,权力大,地位高经常用别人的姓名开玩笑。有一次,他正躺在床上吃东西,有一个叫马敞的人前来拜访。他见马敞虽然出身名门,但其貌不扬就对他有所轻视,拿他的家族出身开玩笑说:“尝闻扶风马,谓言天上下。今见扶风马,得驴也不假。”他的意思是说,我曾经听说扶风的马姓人,像天上下来的天马一样出类拔萃,今天见了以后,怎么跟毛驴差不多。马敞听了以后也不示弱,立即以牙还牙,反唇相讥说:“尝闻陇西牛,千石不用佝。今见陇西牛,卧地打草头。”意思是说,我也听说过陇西的牛姓人不同一般,能够像老黄牛一样,负载千石的东西也不怕。今天见到了陇西牛,原来是头只会埋头吃草、不会干活的饭桶。牛弘一听,这才知道马敞是个人才,马上起身道歉,后来还授给他一个较好的官职。
像这样的例子在唐代也有。比如一个著名宰相狄仁杰,就曾被人拿姓氏开玩笑,说他的“狄”姓,左边一个“犬”,右边一个“火”,合在一起就是火烤狗肉,他听了也只能苦笑而已。在唐朝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叫王凝的礼部侍郎去长沙处理公务,遇到一个姓王的柳州刺史,为了巴结他,硬说自己是他的叔伯侄子,还对他三磕九拜,行了大礼。王凝当时心中怀疑,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回来一查家谱,才知道侄子已经死亡,这个刺史是个冒牌货,等下次见面的时候,当场揭穿了他的把戏,保住了自己的一世清名。要不是他英明果断,这场假戏还不知道要演到什么时候。
在现代人看来,这件事有点不近情理,但在当时却司空见惯。有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能使磨推鬼”,功名利绿,婚姻门第,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竟然演绎了这么多人间喜剧、姓氏笑话。
欢迎光临李氏族谱网!这是族谱续修页。
广西荔浦县寨背村《李氏族谱》序及目录
序
李姓已是中国第一大姓,作为李姓子孙,无不为之而自豪。
寨背李氏一姓,属陇西郡李氏。自明万历年间至今已四百余年,一脉相承,人丁兴旺。
此前编修之族谱,过于简单,遗漏不少。现李弟宗支合族重修《李氏族谱》,从编排形式和实质内容来说,均达到一定深度,有着不错的收藏价值,从中可了解不少本族历史。
“读史明志”,族谱就是一族之历史,多读多记,用心体会其中含义,明了编者的用心,对自己会有促进作用。
2003年11月
序
欣闻本族重修族谱,甚喜。
李氏宗族文化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编修族谱,制定族规、族训。
李氏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民国年间仍重视,记得我年少时,曾见过老辈编修族谱。
改革开放后,政策宽松,信仰自由,空闲之余,便追念先祖源流,有感先祖创立家业之艰难,惟有重修族谱,才能体现出后辈的感激之情。
修谱的目的在于“尊祖收族”,让本族裔孙牢记先祖、尊敬先祖,加强宗族团结。
重修李弟宗支《李氏族谱》,是本族半个多世纪的一件大事,现重修成功,相信能给后世留下深刻影响。
2003年11月
序
国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宗族有族谱。族谱,又称为宗支簿,是记载同族同宗一脉之繁衍。子孙后世欲知先祖渊源,必阅族谱,方能明晓先祖事迹,进而遵从族规、族训,世代相传。
我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系唐太宗李世民第41代裔孙、入闽始祖李火德第15代裔孙,自明万历年间由西粤庆远迁至荔浦寨背,至今已400余年,繁衍子孙14代,多数裔孙仍居寨背,尚有分布全国各地,二十五世李子明、二十七世李先哲及后代定居台湾,外迁裔孙或事业有成,或家居平安,无不感激先祖之厚德庇佑。
年幼时,常听本族老辈说起我李氏源自陇西郡,祖籍为福建上杭,是入闽始祖李火德之后,李弟自明万历年间迁至寨背开基创业,一脉繁衍。每想至此,追念先祖之情便油然而生。稍长,查阅有关资料,悉知本宗支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倍感荣耀,遂生修谱之念。
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400余年,其间几修族谱,详情失记,仅存旧谱是二十四世李绍经于民国年间所修,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且旧谱仅追溯李弟前三代,与入闽始祖李火德支系有断层,实为遗憾。
数年前,得知本族二十五世李子璞、李钟福两位老辈热心宗族之事,拜访后,受益匪浅。
本谱自1997年夏筹划,2000年春动笔,又4年,方成初稿,几经修改,遂定稿。
修谱之不易,深有体会,然而责任之重大,实不敢怠慢。苦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又限于编撰水平,错漏难免,万望知情者及后世者予以补正。
是为序。
李泽军
凡 例
一、本谱依据本族旧谱及参阅昭平《李氏族谱》、福建上杭《李氏族谱》修撰而成。
二、横排世辈部分,远祖从少典、黄帝至未受姓之理征,再从受姓李利贞起一世至八十二世李珠。然后又从入闽始祖李火德重起一世沿世辈排至二十九世编叙。由于十七世李仕佑迁修仁四排,因年久疏于联系,故有待2034年三修族谱加以编叙。编排中一般以一世为一层。
编排开头起段,一般一人为一段,起段按某某世、书名、排行、原名、又名及改名、生终时间、年寿、葬址、生育子女,配偶生终,有资料则记,无则缺。
世系图从入闽始祖李火德起及相关旁系排至现在人丁。
三、不为生人立传,已故且有影响者,可立传。
四、解放前的地名、机构、官职,均用当时名称。文中古地名与当今地名有异的,注今地名。
五、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
六、另外的几条凡例:
1、男丁少年而亡(未满18岁)无继承者,不记谱,不排班辈。
2、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所生女性,未婚皆记谱,婚配后子女不随本姓者,不记谱。
3、本姓继入可谱;他姓血缘继入或随娘带归者,如跟随本姓,亦可谱。
4、本姓入赘他姓所育后代如跟随本姓可谱;他姓入赘本姓所育子女,跟随本姓可谱。
5、为谋求本族统一,本族按字辈次序排列,此前由于历史、外迁等诸多原因而自行取名者,今修谱仍记载。自2005年1月1日起,凡我寨背李弟宗支之族裔不按字辈取名者(含外迁族裔),2034年三修族谱时不予记谱,敬请各宗亲为新出生子女取名时谨记勿忘,取名格式:李+字辈+名,请查阅族谱记载同辈取名用字,切勿重名、同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6、从二十七世起按年龄大小排行。
7、世系图只列男丁。
8、寨背李弟宗支《李氏族谱》,现定每30年为一修,后世有识裔孙,万望担负起修谱续宗之重任,切勿数典忘祖。
9、本谱载人记事,起自原始人群,止于2004年1月。
目 录
一、宗族世系……………………………………………………
1、李氏受姓前世系……………………………………………
2、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二世世系…………………………
3、入闽始祖李火德及裔孙一世至十四世世系………………
4、寨背始祖李弟及裔孙十五世至二十九世世系……………
二、字辈、族训、诗文…………………………………………
1、寨背李氏历代四十字次序字辈……………………………
2、广东珠玑巷李氏沿用三十五字次序字辈…………………
3、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九十字次序字辈……………………
4、李弟宗支族规………………………………………………
5、唐太宗李世民百字箴………………………………………
6、唐太宗李世民遗训…………………………………………
7、宋宰相李纲遗训……………………………………………
8、中华劝世谣…………………………………………………
9、中华美德贤文………………………………………………
10、民俗农历二十四节气歌……………………………………
11、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2、诗文…………………………………………………………
三、宗祠、祖墓、田地产、名胜古迹、文物…………………
1、宗祠…………………………………………………………
2、祖墓…………………………………………………………
3、田地产………………………………………………………
4、名胜古迹、文物……………………………………………
四、名人轶事、知识人才、尊师拥军、经济文化、文摘……
1、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及上祖考证………………………
2、清代名人……………………………………………………
3、民国时期名人………………………………………………
4、解放前教师…………………………………………………
5、解放后人民教师……………………………………………
6、解放后参加工作人员………………………………………
7、解放后参军入伍……………………………………………
8、民国及解放后大中专院校、荔浦简易师范学校、
荔浦中学在读、毕业人员…………………………………
9、勤劳致富…………………………………………………
10、教子有方…………………………………………………
11、四世同堂…………………………………………………
12、年满80岁以上寿星………………………………………
13、荔浦历代科举中唯一的武进士——李时德……………
14、科举制度…………………………………………………
15、专家证实: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
16、右调渔家傲为重城姻亲仙游墓门勒石有感……………
17、挽诗六首…………………………………………………
附录:
1、入闽始祖李火德一世至二十九世直系世
2、本族人口变更表
欢迎光临李氏族谱网!这是族谱续修页。
广西荔浦县寨背村《李氏族谱》序及目录
序
李姓已是中国第一大姓,作为李姓子孙,无不为之而自豪。
寨背李氏一姓,属陇西郡李氏。自明万历年间至今已四百余年,一脉相承,人丁兴旺。
此前编修之族谱,过于简单,遗漏不少。现李弟宗支合族重修《李氏族谱》,从编排形式和实质内容来说,均达到一定深度,有着不错的收藏价值,从中可了解不少本族历史。
“读史明志”,族谱就是一族之历史,多读多记,用心体会其中含义,明了编者的用心,对自己会有促进作用。
2003年11月
序
欣闻本族重修族谱,甚喜。
李氏宗族文化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编修族谱,制定族规、族训。
李氏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民国年间仍重视,记得我年少时,曾见过老辈编修族谱。
改革开放后,政策宽松,信仰自由,空闲之余,便追念先祖源流,有感先祖创立家业之艰难,惟有重修族谱,才能体现出后辈的感激之情。
修谱的目的在于“尊祖收族”,让本族裔孙牢记先祖、尊敬先祖,加强宗族团结。
重修李弟宗支《李氏族谱》,是本族半个多世纪的一件大事,现重修成功,相信能给后世留下深刻影响。
2003年11月
序
国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宗族有族谱。族谱,又称为宗支簿,是记载同族同宗一脉之繁衍。子孙后世欲知先祖渊源,必阅族谱,方能明晓先祖事迹,进而遵从族规、族训,世代相传。
我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系唐太宗李世民第41代裔孙、入闽始祖李火德第15代裔孙,自明万历年间由西粤庆远迁至荔浦寨背,至今已400余年,繁衍子孙14代,多数裔孙仍居寨背,尚有分布全国各地,二十五世李子明、二十七世李先哲及后代定居台湾,外迁裔孙或事业有成,或家居平安,无不感激先祖之厚德庇佑。
年幼时,常听本族老辈说起我李氏源自陇西郡,祖籍为福建上杭,是入闽始祖李火德之后,李弟自明万历年间迁至寨背开基创业,一脉繁衍。每想至此,追念先祖之情便油然而生。稍长,查阅有关资料,悉知本宗支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倍感荣耀,遂生修谱之念。
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400余年,其间几修族谱,详情失记,仅存旧谱是二十四世李绍经于民国年间所修,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且旧谱仅追溯李弟前三代,与入闽始祖李火德支系有断层,实为遗憾。
数年前,得知本族二十五世李子璞、李钟福两位老辈热心宗族之事,拜访后,受益匪浅。
本谱自1997年夏筹划,2000年春动笔,又4年,方成初稿,几经修改,遂定稿。
修谱之不易,深有体会,然而责任之重大,实不敢怠慢。苦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又限于编撰水平,错漏难免,万望知情者及后世者予以补正。
是为序。
李泽军
凡 例
一、本谱依据本族旧谱及参阅昭平《李氏族谱》、福建上杭《李氏族谱》修撰而成。
二、横排世辈部分,远祖从少典、黄帝至未受姓之理征,再从受姓李利贞起一世至八十二世李珠。然后又从入闽始祖李火德重起一世沿世辈排至二十九世编叙。由于十七世李仕佑迁修仁四排,因年久疏于联系,故有待2034年三修族谱加以编叙。编排中一般以一世为一层。
编排开头起段,一般一人为一段,起段按某某世、书名、排行、原名、又名及改名、生终时间、年寿、葬址、生育子女,配偶生终,有资料则记,无则缺。
世系图从入闽始祖李火德起及相关旁系排至现在人丁。
三、不为生人立传,已故且有影响者,可立传。
四、解放前的地名、机构、官职,均用当时名称。文中古地名与当今地名有异的,注今地名。
五、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
六、另外的几条凡例:
1、男丁少年而亡(未满18岁)无继承者,不记谱,不排班辈。
2、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所生女性,未婚皆记谱,婚配后子女不随本姓者,不记谱。
3、本姓继入可谱;他姓血缘继入或随娘带归者,如跟随本姓,亦可谱。
4、本姓入赘他姓所育后代如跟随本姓可谱;他姓入赘本姓所育子女,跟随本姓可谱。
5、为谋求本族统一,本族按字辈次序排列,此前由于历史、外迁等诸多原因而自行取名者,今修谱仍记载。自2005年1月1日起,凡我寨背李弟宗支之族裔不按字辈取名者(含外迁族裔),2034年三修族谱时不予记谱,敬请各宗亲为新出生子女取名时谨记勿忘,取名格式:李+字辈+名,请查阅族谱记载同辈取名用字,切勿重名、同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6、从二十七世起按年龄大小排行。
7、世系图只列男丁。
8、寨背李弟宗支《李氏族谱》,现定每30年为一修,后世有识裔孙,万望担负起修谱续宗之重任,切勿数典忘祖。
9、本谱载人记事,起自原始人群,止于2004年1月。
目 录
一、宗族世系……………………………………………………
1、李氏受姓前世系……………………………………………
2、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二世世系…………………………
3、入闽始祖李火德及裔孙一世至十四世世系………………
4、寨背始祖李弟及裔孙十五世至二十九世世系……………
二、字辈、族训、诗文…………………………………………
1、寨背李氏历代四十字次序字辈……………………………
2、广东珠玑巷李氏沿用三十五字次序字辈…………………
3、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九十字次序字辈……………………
4、李弟宗支族规………………………………………………
5、唐太宗李世民百字箴………………………………………
6、唐太宗李世民遗训…………………………………………
7、宋宰相李纲遗训……………………………………………
8、中华劝世谣…………………………………………………
9、中华美德贤文………………………………………………
10、民俗农历二十四节气歌……………………………………
11、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2、诗文…………………………………………………………
三、宗祠、祖墓、田地产、名胜古迹、文物…………………
1、宗祠…………………………………………………………
2、祖墓…………………………………………………………
3、田地产………………………………………………………
4、名胜古迹、文物……………………………………………
四、名人轶事、知识人才、尊师拥军、经济文化、文摘……
1、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及上祖考证………………………
2、清代名人……………………………………………………
3、民国时期名人………………………………………………
4、解放前教师…………………………………………………
5、解放后人民教师……………………………………………
6、解放后参加工作人员………………………………………
7、解放后参军入伍……………………………………………
8、民国及解放后大中专院校、荔浦简易师范学校、
荔浦中学在读、毕业人员…………………………………
9、勤劳致富…………………………………………………
10、教子有方…………………………………………………
11、四世同堂…………………………………………………
12、年满80岁以上寿星………………………………………
13、荔浦历代科举中唯一的武进士——李时德……………
14、科举制度…………………………………………………
15、专家证实: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
16、右调渔家傲为重城姻亲仙游墓门勒石有感……………
17、挽诗六首…………………………………………………
附录:
1、入闽始祖李火德一世至二十九世直系世
2、本族人口变更表
不同省份《任氏族谱》辈分表不一样:
贵州省任氏字辈:洪文济莲王,光先明景兴,启发正仕有,孟中永乐清;
贵州遵义一部分:清 炳 培 金 玉
湖南省任氏字辈:湖南湘潭县一部分:派、演、治、觉、鼎、思、仁、廷、任、学、开、体、应、先、恒、文、章、永、世、卓。湖南邵阳的一部分:祥、建、忠、凤、朝;印、国、正、学、仕;文、景、良、志、相;家、道、永、光、昌湖南岳;
云南省任氏字辈:云南省威信县:九廷相元荣,茂国兴周,家申云南文山:望国有景,家传世代
北京市任氏字辈:北京房山任家营村、村书记任廷臣,提供、祖父叫任自新,自之后的辈分为:自、弘、天、景、硕、玉、永、国、文、廷、万、振、洪、这是他家排下来的。北京房山的一部分:显。成。全。正。国。和。顺。灯。明。荣
扩展资料:
当代任姓的人口已达420万,是全国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600年中任姓人口由31万增到420余万,增长了约13倍多,任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基本相同。
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省,大约占全国任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陕西、辽宁、四川、安徽、江苏,这五省的任姓又集中了30%,河南为任姓第一大省,约占了全国任姓总人口的11%。
全国形成了以豫冀晋鲁为中心的北方任姓分布区、长江以南少任姓的布局。在近600年期间,任姓人口流动的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
任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豫鲁大部、冀京津、陕晋、辽宁大部、内蒙古东南和江西中部、宁夏大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任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06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5%以上,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3%,居住了大约51%的任姓群体。
在河南东南、山东南部、湖北大部、皖苏北部、川渝、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北部、甘肃中部、内蒙古东北部、吉林大部,任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2%一06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居住了大约26%的任姓群体。
古时候有哪些大姓,分别有哪些文化积淀和趣闻轶事?
本文2023-10-20 08:44: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7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