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字辈是如何制定的
家谱字辈的定制流程为:字辈选定、字意解析、书写传承、新生命接续、文化传承。
1、字辈选定
家谱字辈的选定通常考虑到文化、历史、寓意等因素。家族长者或有权威的长辈可能会提出候选字,然后通过家族会议或共同讨论来决定最终的字辈。选定的字辈应该具有积极的寓意,符合家族价值观。
2、字意解析
选定字辈后,通常会对字的寓意进行解析和说明,以传达其代表的价值观和家族特质。这有助于后代理解字辈的涵义,并为家族传承注入文化内涵。
3、书写传承
家谱字辈一般会被记录在家谱册或其他载体中,以确保代代传承。字辈的书写要准确无误,遵循传统的书法规范,以保留文化传统。
4、新生命接续
随着家族新生代的出生,他们会继承前辈的字辈。新生代的字辈往往会在前一代字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或变化,以体现时代特色。
5、文化传承
家谱字辈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代表了家族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通过字辈的传承,家族成员能够深刻感受到家族的渊源和传统,加强家族凝聚力。
你好!
一般修家谱包含:目录、修谱名录、行第、凡例、旧序、新序、传赞、(添加内容)、小引、外纪、世系图。
请问你打算自己修谱吗?现在修谱是要给后人看的,不能随便写写,建议你还是请专业的修谱先生或者修谱机构来完成。
这是我看过的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修家谱可不能随便,背后的禁忌你知道吗?》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有记录祖宗事迹的习惯,后世称之为“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地方有志也。宗谱的存在有着“辨亲疏,明昭穆”的重要作用,古人常云:“谱谍立身之本也。”可见,族谱虽与国史、方志都属于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文献,但谱更能通过追根溯源了解到你是谁、从哪来。
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家谱又是体现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修谱即是行孝,那如何才能将行孝做到尽善尽美?修谱应遵循以下五大原则:
史料具有很强的可靠性,以史为据编修家谱能增强家谱的可信性。在家谱的编修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史料,辨别史料真伪,搜集本家族始祖、名人等重要历史资料,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物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客观记叙。对先人不作主观带感情色彩,影响后世对家族先辈客观认识的评论。
“生不立传”,是写史人的一个态度。古语有云:“盖棺定论!”、“历史对错让后人来评说。”,人会变化,先前行为良好,后来人生发生变化,导致晚节不保也是常有的事例。如若给生人立传会出现偏差,且带有请托行为、人情世故、主观色彩、个人喜恶等影响客观公正的因素产生,因此给尚在世的人立传为时尚早。既然要立传,就应让后来者认识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盖棺再定论”。
人无完人,不能对一个人责备求全。且好坏也不是一两件事能定论的,判断历史对错也要因特定历史时期、历史环境而定,不以今时之参照标准去衡量古人,今日之标准也不能成为后来者评价今人的标尺!
家谱本身具有教化作用,警示后人更是家谱的重要作用。因此家谱里更不应有与传统道德观念有抵触的内容,否则不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
家,对中国人似乎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家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看重这些,对于自己的家族史,往往知之甚少,可能只是在父母口中听到的那么些只言片语,也或者会对祖辈留下的发黄的老照片有点好奇心,问上一两句,再无其他。现在的我们根本不懂家学文化是一笔多么大的精神财富,更不会想着去传承。这对我们,对家族,乃至社会,都是很大的损失,可我们却不知从何如何弥补。
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家族文化,有着悠长的历史,从最早的周公写给儿子的《戒子伯禽》,北齐颜之推(唐颜真卿的祖上)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仪》,陆游的《家训》,以及朱伯庐的《朱子家训》等等,都是各家族用来规范家人行为,管理家族内部事务,同时教育子孙如何修身立德,如何兴家、传家的准则与宝典。
家谱是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来源、发展、功绩及本门子孙姓名,传记的谱志。也是几千年的积累传承的特有文化,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族有族谱。我很骄傲,我父亲这边有家谱(虽然修的时间还不长),我母亲这边家谱更是比较长远,还修了杜氏家族的祠堂。《京兆杜氏宗谱·历代名宦》载:“南棠,乾隆丁未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杜南棠,乾隆年间的翰林院检讨,兼编修国史,处世严肃,为人正直,注重风节,不事权贵,这是母亲的先人,也是家族的精神。父亲这一代在‘如’字辈,母亲在‘宝’字辈,我这代原本是‘云’字辈,云鹏,云阁,云鹤,可惜我和哥哥不得不向户口本妥协,但回到娘家里我还是云中的楼阁。
胡老师说精神和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石。家文化,是家族的方向,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我们应该用心去守护和传承的。
文化传百年,精神传万代!
梁祝故里在山东济宁(今微山县马坡一带),笔者早有耳闻。随着梁祝故里之争的热浪掀起,我们查阅了一些旧志,反复研读了新近出土的梁祝墓碑,联系有关的民间传说和风俗,对梁祝故里在济宁有了进一步认识。
一、梁祝墓碑—说服力较强的文物证明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为配合宣传新婚姻法,梁祝故事以各种艺术形式广为传播,对梁祝文化的发掘与考证也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郭沫若根据清人焦循《剧说》中有“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的记录,曾派员来济宁嘉祥了解情况,但因《剧说》中所记的祝英台墓地点不准确,故未找到。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尚未设置微山县,今墓碑所在地属济宁县与邹县交界带。1952年,修浚白马河工程中,梁祝墓碑始见天日,并由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在当地保存。1976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梁祝墓碑再次被深埋地下。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又一次复出。
梁祝墓碑立于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现将碑文摘录如下: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
外纪二氏出处费祥。迩来访诸故老,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钜富,乡人呼为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耀门闾,独予无子,不贵其贵,而贵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聪慧殊常。闻父咨叹不已,卒然变笄易服,冒为子弟,出试家人不认识;出试乡邻不认识。上白于亲毕,竟读书乃振门风以谢亲忧。时值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笈过吴桥数十里柳荫暂驻,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大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旷定省,言告归宁。倏经半载,山伯亦如英台之请,往拜其门。英台速整女仪出见,有类木兰将军者。山伯别来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迤东。西庄富室马郎亲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尝心许为婚,并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适他姓,是异初心也。与其忘初而爱生,孰若舍生而取义,悲伤而死。少阒,愁烟满室,飞鸟哀鸣,闻者惊骇。马郎旋车空归。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
上述文字比较平实地记载了梁祝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既无夸张修饰之语,又少浪漫虚构气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发生地正在今济宁境内,“济宁九曲村”、“邹邑”、“峄山”、“吴桥”、“西庄”这些地方,都是要么至今尚存,要么有据可考的。“九曲村”早在汉代就已存在,位于今微山县马坡乡境内的泗河南岸,因泗河从兖州至此有九处弯而得名,现已演变为东九、西九两个村;“邹邑”,即今邹县;“峄山”,在邹县城东南20余里处,有“岱南第一奇观”的美誉;“吴桥”,明嘉靖年间戴光修《邹县地理志》“邹县图”中对其所处方位绘制清晰,清《邹县志》(娄一均修)也有记载:“吴桥—在邹城西60里,跨白马河上,隆庆年间被水湮没”;“西庄”现仍沿用其名,在今马坡北。
墓碑还比较清楚地透露出这样两点信息:一是梁祝墓为重修。明正德年间“总督粮储新泰崔公讳文奎,道经顾兹废圯,其心拳拳”,遂萌发重修梁祝墓意图,经过近一年的筹划运作,终使其“四界竖以石,周围缭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神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无有者,今皆有之”;二是梁祝墓为官修。碑文前后刻有“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 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杨环书 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五经博士孟元额 时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等字样,说明此事经过皇上准许,由当时知名文人和权威官员共同参与完成。由此可见,距今近500年前,粱祝墓就已存在于此;济宁为梁祝故里的事实,为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所认同。
二、旧志记载—参考价值较大的历史资料
历史上邹县与曲阜并称“邹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读书风气悠久而浓厚。“断机教子”、“凿壁偷光”等关于读书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据专家推测,梁祝故事发生的年代应为汉代;今马坡一带,汉为山阳高平,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诞生了诸如文学家王粲、思想家仲长统等历史文化名人,也是目前山东出土汉碑较多的地区之一。梁祝故事产生于汉时的该地,有比较坚实的文化基础。梁祝家乡距峄山仅五六十里,梁祝到峄山读书求学,从地理上分析也绝非无稽之谈。椐清同治年间所修《峄山志》记载,峄山自古就有多处私学;早在元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峄山就建立了梁祝祠,内供梁祝汉白玉雕像。
现存旧志《邹县志》和《峄山志》亦有不少关于梁祝遗址的记载。康熙十二年朱承命修《邹县志》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在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这正与新出土的梁祝墓碑地点吻合。20世纪90年代后期,济宁市有关部门正是根据史志记载和走访当地老人,查找到了梁祝墓的具体位置,发掘出了梁祝墓碑。清同治年间所修《峄山志》有多处记载梁祝遗址,如“梁祝读书洞,在至圣词祠右,相传梁山伯、祝英台读书于此”;“万寿宫,在仙人宫西一百余步,殿三楹,南向,旧与仙人宫为一,内有梁祝像”;“梁祝泉,在梁祝读书洞右,泉侧石上刻‘梁祝泉’三字”。文人墨客,每每到峄山游览,也留下不少对梁祝故事的吟咏感怀。如,清代邹人陈云棽《题万寿宫梁祝像》:“信是萦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眼偏酸,小像一双万寿宫。”这些诗作,《峄山志》中均有收录。
三、风俗传说—可信度较高的文化传承
笔者有在微山马坡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对梁祝故事发生于此并不陌生,但由于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地人们不愿过分宣扬,甚至有些讳莫如深。据专家考证,梁氏从马坡附近村庄迁出后,定居于一二十里之外的两城等地;祝氏因避水灾,后迁济宁任城宅河村;梁祝墓记中所说的“西庄富室马郎”,其后裔于明代从西庄迁出,即今日马坡之马氏。上述地方,“梁、祝、马”三姓至今禁婚,有关的梁祝戏曲、**等在“梁、祝、马”三村历来禁演,他人在当地“梁、祝、马”三姓氏之人前也避而不谈梁祝。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恰恰证明了梁祝故事发生在当地的真实性。
梁祝故事很早就以各种形式在鲁西南等地流传。宋元之际,被改编成戏文、元曲。明清时期,又有多种版本的传奇问世,山东琴书《梁祝下山》在民间流传最广,其中的唱词明确指出了梁祝在峄山就读这段历史事实。唱词写到:周公之理定纲常,文东武西列两旁,万岁爷闪开龙目看,武多文少为哪桩……,就在那红萝峄山立下学堂……,梁山伯祝英台就在那红萝峄山念文章”。济宁南路琴书传人杨芳红唱的《梁祝下山》唱词中也有关于梁祝在泗河岸边活动的描述:弟兄两个下了高山,梁山伯送祝英台把家还……,哥儿俩正想往前走,不多时来到泗河沿上,来到泗河沿上仔细看,何日大水白茫茫,山伯说“叫声小弟河里没船怎么过……”。
综上所述,梁祝故事发生在济宁佐证比较充分,从梁祝读书处到梁祝墓,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链结,可以说今微山马坡——邹城峄山一带就是上演这幕中外闻名的爱情悲剧的舞台。由于梁祝故事与生具有的平民性质,主人翁不可能载入正史,这就决定了它在民间流传的历史命运。因而,对其真实的发源地长期以来语焉不详。
探寻马坡
同窗三载的深情,十八相送的缠绵,最后双双化蝶的凄美……梁祝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另有《柳毅与洞庭龙女》)之一的“梁祝传说”,最近由浙江、江苏、山东、河南联合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山东,“梁祝”的具体传说地在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一带,至今梁、祝、马三家不通婚,而且不唱梁祝戏,不放梁祝**。
随着“梁祝传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济宁“梁祝传说”展览在山东省文化遗产展览上高调亮相,关于梁祝的话题骤然热了起来。济宁和梁祝传说究竟是什么关系?梁祝传说申报遗产名录是怎样成功的?
三姓后裔在哪?
济宁微山县马坡乡有个“梁家林”,那里出土了明正德年间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至今,梁、祝、马三姓村落有地可考,并且关于梁祝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马坡村有5000多人,98%的人姓马,马文才的后裔大多在这里。
谈起村名,马坡乡党委宣传干事、监察主任吴琦回忆,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还上学时,其同学就都知道马坡村的故事:古时候,马坡北边有个西庄村,村里有个姓马的“大财主”,就是马文才的父亲,“马财主”以养马、拉马车为生,他家的马很多很多,有草的时候就到草木茂盛的南边去放马,时间长了,他放马的地方就叫马坡。
“马财主”的马多了,车多了,就在村西南建了马棚、马车店。白天放完马,晚上就将马赶到马棚里;白天马车出门,晚上回来就停到马车店里。所以,西庄西南就叫马店。后来,“马财主”的车店起了大火,马家开始迁居。
直到现在,马店村地上1米至5米处,都能挖出1米多厚的草木灰积层及一些烧焦的兽骨。
任城区接庄镇岔河村有1500多人,祝姓人口有90%以上,因为水灾,他们从九曲村迁来。2003年夏天,吴琦等人在九曲村发现了几十块汉墓石、汉画石和明末清初的破碑。有意思的是,碑角有祝来奉等人的名字,而“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上说,梁祝的籍地“在昔济宁九曲村”。
马坡人都说梁氏的后代在两城。两城的梁氏是这里的老户人家,问他们是不是与梁山伯一家,他们说:“一笔写不出二梁来”。
马坡村杜庆友老人讲,杜家老辈买不起地,他爷爷百年之后,埋在了“梁家林”。当时18亩地没人管,他父亲“杜善人”在林里离梁祝坟不远处开了一亩九分三菜园,没事就去收拾菜园。后来,两城梁家人来上坟,见梁祝坟比过去干净了,知道是“杜善人”打扫的,所以他们每年春节来上坟时,就给“杜善人”磕几个拜谢头。后来,马坡乡放了一次梁祝**,两城梁家人再也没有来上过坟。而2003年农历“鬼节”那天,“梁山伯”林里又有人烧了八大堆纸钱。有人推测,那是两城人又来上坟了。
梁、祝、马至今不通婚
马振西老人现年82岁,是马坡村德高望重的老族长,记者见到他时,他坐在自家的小院悠闲地乘凉。
说起祝英台,老人的神情很激动,甚至还有几分愤怒,他用颤颤微微的声调说:“就算马家人死了,也不娶姓祝的。”原来“马家人”一直感觉受到了祝英台的戏弄。想以前,马文才有才有貌又有财,对祝英台明媒正娶,并非戏里所唱的“抢”,而祝英台却辜负了马文才一家,为了梁山伯徇情,为此,马家人感到了莫大的耻辱。
马振西翻出厚厚的家谱,用颤抖的手一本接一本地翻给记者看,其儿子和儿媳在一旁说:“家谱里从没出现姓祝的媳妇,老人根本不允许和姓祝的结婚,小辈的自觉不谈姓祝的对象,媒人说亲也回避着祝姓。祝姓的人宁愿死也不会进马家的门。”
家谱是从家族的开创者或者知名祖先开始撰写的,记录家族世系、传承和家族故事的一种文献。
在编写家谱时,有一些特定的规则和注意事项需要遵循。
首先,家谱的编写应该从家族的始祖或者开基祖开始。始祖是指一个姓氏的最初来源,而开基祖则是家族在特定地域或更远地方的开创者。如果无法确定这些信息,可以从可追溯的最早祖先开始整理。
其次,家谱是对家族历史的研究和记录,必须保持高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因此,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避免夸大、虚构和错误的信息。
第三,除了对事实的尊重,家谱也应该传递积极的信息和价值观。它应该反映出家族的成就、荣誉和道德风貌,以及家族成员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
最后,家谱应该根据家族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整理,不仅要包括重要的家族人物和事件,也应该记录下家族的传承、家训和家族文化等重要内容。
在编写家谱的过程中,要尊重和继承老一辈的写作要求和思路。比如在整理家族世系表时,要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家族成员的信息,包括他们的生平和重要事件。同时,对于重要的家族故事和传统,也要尽可能地进行详细记录。
总之,家谱的编写是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一种重要的传承和保护,必须认真对待,尽可能真实、全面、详细地记录家族的世系、传承和文化信息。
一规范了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承载了国人的传统信仰,忠孝理念和行为规范,家谱里都有姓氏源流,支派迁徒,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内容。解决了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这些重大问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组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集,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自心力和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子女家庭教育需要修谱
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子女超越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任何的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的失败,每个家庭都希望子女成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的古老民族,撰国史,编方志,修家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文献之一。没有家谱的家庭,如断梗浮萍,无法感知世代传承的家族力量。没有收藏家谱的家庭,缺乏孝文化教育的工具,没有家规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规矩,没有家训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的标准。所谓刀有刀谱,琴有琴谱,棋有棋谱,书有书谱,画有画谱,家有家谱······有谱家庭才能实现做人靠谱,做事靠谱,说话靠谱,工作靠谱,学习靠谱,生活靠谱,婚姻靠谱,事业靠谱,人生靠谱······才能实现家庭子女,人才辈出,才能实现家族子孙人物井喷。
三实现幸福家庭,需要修谱
众所周知,百善孝为先《弟子规》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国初期即颁布著名“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孝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修谱即是行孝,故民间由传说三十年不修谱视为不孝,六十年不修谱视为大不孝,九十年不修谱视为家族中严重缺乏孝文化教育。孝文化是保障家庭幸福的根本,古人云,人生有五大灾难——天灾,人祸,盗贼,官符,不孝子孙,由此可见家庭出现不孝子孙是何等的不幸,因为不孝则不和,不和则贫穷,贫穷则无知,无知导致家庭衰落乃至灭亡,很多事实证明不孝是无数家庭不幸福的来源,因此实现幸福家庭必须修家谱,守家规,遵家训,树家风,铸家魂。
四延续家业兴旺需要修谱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家庭往往是富不过三十年甚至富不过三年,古人云,由家谱的家庭属于耕读靠谱家庭,有收藏家谱的家庭属于名门望族之家,有家谱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家庭,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帝王将相之家,没有家谱没有家规没有家训没有家风的家庭,就缺乏延续家业兴旺的环境。
五为了家族团结需要修谱
家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即是凝聚族人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文化因素,纵观历史,唯有家族历史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的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只有一个个家族的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大团结,有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文化汇总的档案。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家庭是社会机体的细胞,家族是民族大树的枝叶,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档案史,文化史和百科全书。后人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化,居地变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信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家谱具有明辨世系,尊宗问祖,寻根谒祖,承前启后,敦亲睦祖,凝聚血亲,治家齐国,教化子孙,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不但是家族历史文化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心灵皈依。因此续修家谱即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1、家谱的来源:在家谱的发展史上就有几种不同的起源说,归纳起来,大致有周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宋代起源说等三种。
周代起源说是最早最流行的观点,认为周代是中国古代官修家谱的开端,周王室专设小吏负责编修和管理王室诸侯家谱,以家谱“奠世系、辨昭穆”,适应周代统治者分封制度的政治需要,所以家谱起源于周代;
战国秦汉起源说,认为家谱与宗法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家谱起源于周代宗法制度崩溃以后;
宋代起源说认为宋代以前是官修家谱,宋代开始,民间私修家谱才盛行起来,并且由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创立了“欧苏体例”,使家谱得以完善。因此称家谱起源于宋代。
2、家谱的意义:家谱是姓氏文化的载体,家谱的内容则包括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族规、家训规范,祠堂、祖茔、公田,家族源流和迁徙史等;族谱是家族历史的传承,不但记载了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
家谱是宗族血脉的凭证;后代重拾文化记忆的精神寄托,家谱是家的根、人的根,作为“家史”的家谱不仅可以补充正史和野史之阙,还可以引发大家“寻根问祖”的热情。
家谱字辈是如何制定的
本文2023-09-22 05:01: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