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规模有多大,正史如何记载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规模有多大,正史如何记载的?,第1张

可借鉴的正史大概有《三国志》、《资质通鉴》、《魏书》、《华阳国志》等,关于具体规模无记载,估计三方一共的参战兵力可能有十万人左右。

襄樊之战的前因:襄樊本是荆州之地,不过刘表死后,曹操南下,荆州就四分五裂了。最北面被曹操占有,也就是襄樊之地;东部和南部最开始都被刘备给抢了,也就是著名的“借荆州”。后来刘备带兵入川,荆州留关羽及少量精兵镇守。为了巩固孙刘联盟,也为了入川之时后方的稳定,所以刘备把江夏、长沙和桂阳三郡让给了孙权。也就是说荆州被孙刘曹三家分成了三块,每一块的地方都不算太大。后刘备取得益州后继续北上,拿下了汉中及上庸,达到了巅峰。而曹操接连损兵折将,士气低迷,所以关羽认为这是北上的好时机,于是起荆州之兵攻击襄樊。

襄樊之战过程,关羽突然起兵,打了襄樊守将曹仁一个措手不及,樊城被荆州兵围困,襄樊告急。曹操立刻安排于禁率七路大军共三万人前去救援。于禁援军与关羽荆州兵僵持不下。时值雨季,荆州兵安营高处,而樊城和于禁援军处于低处,汉水泛滥成灾后,关羽借地利之势出兵,一举打败了于禁援军,三万人全被消灭,主帅于禁被擒,先锋庞德被杀,关羽名震华夏。曹操见自己难挡关羽大军,于是暗中与孙权结盟,孙权派吕蒙率领军队白衣渡江,偷袭了关羽后方,关羽腹背受敌,情势急转直下。

襄樊之战结果,关羽被孙曹联军击败,退守麦城后被孙权擒杀。刘备集团彻底失去荆州,南部全部地盘被孙权占领,孙刘联盟破裂。

规模分析,曹操所派援军很可能和荆州兵势均力敌,这样加上樊城守军,才有可能获胜。所以,关羽的荆州兵应该也在三万左右。至于樊城守军,能够被围而不破,大概需要两万人左右,也就是说樊城之战曹操总兵力约五万。孙权因为是偷袭,又因为荆州兵都被关羽调去北方,所以东吴军力不会太多,约一万人左右。整场襄樊之城,三主参战兵力约十万人。

动不动就数十万大军参战的,是小说中的情节,毕竟这样看着才爽。

“一千人读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同理,如果抱着从《三国演义》中找职场管理经验去读,那么应该会有启发;但如果只是为了看个热闹,那么三国就是一本很热闹的书,仅此而已。

《三国演义》是一本以两千多年前三国时代为背景的历史演义小说,主要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天下这一百多年间战争故事,故事场景宏大,为读者展现出一幕幕布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更是塑造出了诸葛亮、曹操、赵云等众多的传奇人物。同时,演义中还处处可见兵法韬略的灵活运用,不论什么人读起来,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份收获。

三国时代还没有职场这个概念,但乱世之中的各大势力就如现代的大公司集团一样,其实与当今的职场相比,只会更危险更复杂。因此,职场人士从这个角度出发读三国,必定也会受益匪浅。以一个项目团队的生命周期为例来看一下三国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成型阶段:东汉末年,汉王朝对天下的掌控力日渐衰弱。黄巾之乱,彻底揭开了乱世的大幕,各种官方非官方的势力顺势而起,中原大地开始了重新洗牌的操作,此时就像一个团队刚刚成立,每个成员的目的都各不相同,此时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团队认可的共同目标,并能综合考虑各方的需求。否则可能就会出现分崩离析的结局。

震荡阶段:三国大地上的每个诸侯都想让自己变得强大,同时见不得别家比自己更优秀,所以,自董卓之乱后,群雄开始了残酷的内部淘汰赛,如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等相继出局。这一阶段,其实就是择优选强的阶段,如果没有出色的能力和运气,同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那可能就要退出了。

规范阶段:赤壁之战后,孙刘曹三足鼎立之势已成,震荡基本结束,中原大地进入了微妙的平衡阶段,刘璋、张鲁等势力虽然还在,但其结局已可预见。孙刘曹三家,开始了要么巩固成绩,要么抓紧扩张的阶段,此时的中原已经开启了重归有序的进程。这一时期,团队成员开始发挥各自所长,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

执行阶段:当其他势力都已被消灭,只剩三家之时,统一天下的进程就启动了。团队成员都开始了朝着这个统一的目标前进,“一将功成万骨枯”,虽然明知最终的赢家只有一个,但为了希望,孙刘曹谁都不会轻易放弃。

解散阶段:最终,隐藏幕后的最大赢家现身了,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氏,抓住机会一举统一了天下,完成了一个世纪来无数豪杰的最终梦想。之前团队中的成员,因为最终目标的达成,便再无用武之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换一个角度读三国,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三国。

不讲诚信影响个人的故事 不讲诚信影响个人的故事 篇一:诚信故事对学生的影响 诚信故事对学生的影响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这种美德的核心是真诚。诚则实,不会弄虚作假、吹牛奉承;诚则信,不会出尔反尔、撒谎骗人;诚则顺,为人真诚而办事顺利。中国从古代便流传下来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它告诫人们:一个不诚实爱骗人的孩子,最后会失去援救而被狼所吃。失去诚信,在交际上会失去朋友,在商业场上会失去顾客,做学问弄虚作假会一无所获。只有诚信,才是人生的通行证。然而现在学生中不诚信的现象令人担忧。 通过我们课题组近两年的调查分析,现在的小学生对于诚信的认识和理解令人担忧:今年我校调查在校的高年级小学生,645%的人不能按时按地点赴约;30%的人厌烦公益劳动,要借故逃课;435%的学生曾经编造借口,不做课间操和上体育课。近六成的学生坦言,公交车上不会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同学遇到悲伤难过的事情,近九成学生认为是老师的事情,不会主动去帮助和安慰;有 32%的学生承认,曾偷看过别人的信件和日记。如果有不法分子盗卖毕业升学试卷,80%的学生表示要背着去买试卷,九成的学生认 为做老实人吃亏,不老实得实惠。如果说谎能给自己带来好处,724%的学生愿意说谎。如果自己家旁边有一个生产伪劣食品的地下加工厂,五成学生认为事不关己,不会去揭发。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学生的这种不诚信的状况难道不值得我们这些教师思考吗? 我们必须重视诚信教育。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的要求,不管各行各业或是年幼老少,都应遵守“诚信”二字。事实证明,一个人在官场上不讲诚信,他便难以立足;一个小学生不守诚信,他将养成不诚实的坏习惯。总之“诚信”二字非常重要,不得忽视,它几乎渗透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诚实不说谎,遵守时间,大到对祖国,事业上的忠诚。“人无信不立”正如“自食其言”的故事,一个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的人,必然会引起大家强烈的反感,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损害自己的名誉,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相反诚实守信的人,会使人对你产生敬意。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晏殊,因为他的诚实,而受到皇上的赏识和重要;学者宋濂,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他的守信,人们都乐意帮助他。 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应是一个综合工程。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可以收获命运。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播种就是诚信教育。在我们的每一件大小事情上,每一个行为举止上,每一个脸色上,都让孩子去感受诚信,这是一种身教,身教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能忽视言教。

江东三代君主,虽然都想成就一番霸业,但表面上都向朝廷称臣。

董卓乱政后,孙坚和诸侯联兵共同讨伐董卓;孙策执掌江东后,虽然开疆扩土,四处征伐,但袁术称帝后,他主动与袁术断绝关系,并骂其乱臣贼子;孙权继位后,也是一边积蓄实力,图谋天下,一边向汉室称臣。

孙刘曹三家,都志在统一天下,建国称帝,但没有一家明面上背叛汉室。因为这样做,政治风险太大,会让自己背上乱臣贼子的恶名,丢失民心,还给其他两家讨伐自己的理由。所以,刘备起兵,打的是兴复汉室的旗号;孙权虽雄踞江东,也自称汉臣;曹操更是只做了一个汉朝丞相。

曹 后,曹丕打破僵局,率先称帝,刘备在一番痛骂后,也紧随其后,在益州称帝。这个时候,刘、曹两家都已称帝,也是孙权称帝的好时候。因为有了曹丕的不忠之举,孙权称帝也不需要背负任何道义负担。

但孙权不但没有称帝,反而自降身份向曹丕称臣,承认曹魏政权的合法性。这对志在夺取天下孙权来说,是一件屈辱之事,那孙权为何要这样做?

孙权是一个政治家,他做这些事,并非心血来潮,肆意妄为,而是有其政治目的,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政治环境。三国中,大家的一贯看法是,曹魏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弱,但有一段时间,这个顺序打乱了,即刘备夺取益州和汉中后,实力超越了东吴,排在了第二,这对东吴来说绝非好事。

你好!曹孙刘三家都非正统皇室势力,虽然刘备自称皇室后裔。三家实属地方割据势力,都想征讨吞并对方,又师出无名,故争相想获得傀儡政权的支持,以汉王室名义骗取百姓支持,大肆招兵买马扩大身势力,吞并对手。这就是他们为何要听从朝庭圣旨的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因为孙刘曹三人都是明君,并且是有志向有抱负有才华的明君,三个人都有着过人的谋略与用人技巧,即便是三人中用人水平最低的刘备,也要比普通的君王高上不少,而辛弃疾正逢乱世,他自己又是一个很有抱负与能力的士人,作为一个士人他希望能够辅佐明君,能够恢复版图,而孙刘曹三人正是这样的明君,因此辛弃疾推崇三人。

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规模有多大,正史如何记载的?

可借鉴的正史大概有《三国志》、《资质通鉴》、《魏书》、《华阳国志》等,关于具体规模无记载,估计三方一共的参战兵力可能有十万人左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