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族谱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1收藏

于氏族谱字辈,第1张

1、思尔尚可载,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山东乳山司马庄)

2、 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文登大水泊、大连于祥林)

3、明、存(海)、成、继、德、光、耀、书、步、锦(山东)

4、振,洪。忠孝友慈良,西平运祭昌。家训敦睦循,明君主恩光。(山东乳山东司马庄)

5、文、明、观、美、齐、圣、同、长、尊、本、敬、宗、(山东于齐文)

6、化、振、魁、兆、吉、风、廷、长 (山东茌平县于吉利)

7、传广昭宪庆,瑞连贵思祥。丕承登龙脉,良泽乐兴长。忠新明道显,淑法宏德方。家修建廷立,怀保胜朝昌。令闻维纯厚,公敬钦绍扬(山东阳谷)

8、是我先民,唯德树敦。钦子克世,吉古永存。 (山东潍坊)[滋、钦、敦,树、刻、世、基、固、永、存 (祖籍潍坊于刻铭)此字辈有误以上面的为准]

9、立成保秀光克 (山东枣庄于海鹏)

10、宪 佑 兆 新 (山东泰安)

11、华树洪庆宪 文德继世昌(山东济南)

12、国世兴 永庆洪祥,忠厚善良,培机可绍,祖德有光 (山东龙口黄城集)

13、 “,端树仁晶旺。”(山东泰安肥城)

14、。。。。云峰世绪 慎守家某 恪光祖德。。。。(山东淄博淄川区 河夹庄 岱家庄 )

15、兴家乐业,治国安邦,培怀永昌 (山东日照市岚山区于安安)

16、----春,德云继广凤,宪庆善可喜,-----。(山东嘉祥县于凤涛)

17、志士尚景润,常茂传万春。 (山东省泗水于润玲)

18、绍成宝友文学(山东招远南乡)

19、荣福兴业广,令文庆园昌 (山东济南市长清区马山乡于庄)

20、甲九兴 吉汝光庆衍 召立敬长恒 建修永茂凡 梓化增相连 现存明伦启 春祚怀保安(山东泰安肥城于[汝]飞、吉林于衍林)

21、宗、廷、中、全、世、云(山东胶南海青于家村 始祖于天宝)

22、文、。。。、德、新、京、现、兆 (山东临沂市莒南县 于兆修)

23、永 忠 万 瑞 彩 章 (山东即墨)

24、西,令,长,潭,宗,之(山东省潍坊市于河镇远里西村)

25、文、洪、学、昌(山东聊城临清 于昌利)

26、泽澄含书秀,泮浚向殿荣。麟凤鸣岐瑞,述先庆兆祥。 (山东德州乐陵于秀明 光绪贰年修谱 )

27、井 立 祥 旭 其 (于首祥山东聊城)

28、成奉兴龄殿(十六世) 祥怀修善珂 恒春福庆天 贞德有法明 振志学文厚 永世传常年 (山东临沂沂南县于家庄及散出支系于殿海)

根据专家考证,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即超过8000万人,是中国第二大姓。王姓来源众多,但有一些共同点,即大多为帝王的后人自称为王氏。

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

一是周文王第15个儿子高的后裔,因本来为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陕西、河北等地;

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被废为平民后,世人因其原来为王族称之“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山东胶南县、山西等地;

三是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孙子在战败后逃往泰山,因原为王族,就也以王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后代。比干被昏君纣王剖腹致死后,其居住在河南卫辉的子孙改姓王,这支王姓后来又发展到天水、东平、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地。

出自田姓之王,田姓为战国齐国之君,为秦所灭后,齐人仍称其“王家”,后也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东昌乐、河南开封等地。其他还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后,王姓发展迅速,在西晋末年后逐渐迁往江南。唐朝时王姓主要迁往福建,也有迁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时期,主要迁往江苏、浙江一带,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迁往广东等地。明末开始,王姓陆续有人迁往台湾。在中国历史上,王姓称王称帝者14人,先后建立新、汉、郑、燕、前蜀、闽、安阳、极乐等政权。王姓最显赫的时期是六朝时代。

在此300多年里,王姓与谢姓并称望族。而其他时代也是英才不断,如西汉有王昭君;东汉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王桀;魏晋有医学家王叔和;大将军王敦与堂弟王导一时权倾天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初唐四杰”之一的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数学家王孝通,医学家王冰;宋朝王姓最杰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戏曲作家王实甫;明代有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农民起义女首领王聪儿,文学家王文治;近代有学者王国维;现代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海外的华人也不乏人才,如“电脑大王”王安,曾被列为美国十大富翁之一;企业家王嘉廉;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赣骏是著名科学家。

(故事亭) 2018-02-12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5个回答

看历史故事,_拼多多,给你满意的答案

本月3930人下载

正品低价_品质保障_极速发货_轻松购物_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免费小说_历史小故事_上七猫免费看

根据学前教育相关内容为您推荐

「七猫免费小说」真正免费小说神器,全部免费,历史小故事,点击下载!注册领红包,当天能提出!

本月204477人下载

咨询

上海七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告

王姓的传说故事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AKA 正在咨询一个数码问题

15条评论

菊菊的可乐12

👏👍

查看全部15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怀恩家谱APP:专业家谱编修软件

电脑端,手机端皆可编修,支持多人编修,导出打印电子档,专业系统,操作简易,高级别安全以及隐私系统!编修家谱,寻根问祖,宗亲交流!

广告2021-03-16

王姓的传说故事?

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4赞·39浏览2020-05-14

王姓的故事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1]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晋生于洛阳,在周灵王初年被立为太子,当时流经洛阳的谷、洛二水经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以治水,不被灵王采纳,后终因忤逆之罪被夺去太子名位,废为庶人。后代被世人称为王家,便以王为氏。太子晋去世后,楚国诗人屈原在《远游》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唐代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间王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毕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毕,其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为魏成侯,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后魏王假在位时,魏国被秦所灭,子孙分散,因号为王家,以王为氏。

2赞·3,136浏览2021-01-01

王姓的传说故事(短)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 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国;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 正因为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 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

236赞·6,143浏览2016-12-01

姓氏王的传说

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扩展资料:

1、刘氏改姓王氏 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2、刘氏改姓王氏 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儿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 -王姓

166赞·9,528浏览2019-10-13

谁能简要介绍一下王姓的传说故事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 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国;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 正因为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的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 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 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姓氏来源详考——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记载的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所以这个孩子名字就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刘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颤-页)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颤-页)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宣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下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所以又称毕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召公、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 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据说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令叔誉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晋国后,就对晋平公说:“灵王太子晋才15岁,竟如此厉害,我和他辩论,竟被他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则我们就会大祸临头”。在一边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15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厉害,便要求到周廷与太子晋辩论。没想到师旷见了太子晋后也被太子晋问倒。师旷是个盲人,他利用这个生理上的残疾为自己找了个下台的台阶。他说:“我是个盲人,看不见,只靠耳朵来了解外部世界。耳闻要比眼见的东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问倒。”话虽这么说,师旷也确实领教了太子晋的厉害。 太子晋不但对来较量的使臣唇枪舌剑,对自己国家的事也据理力争。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两条河流洪水泛滥,直接威胁着王宫的安全,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太子晋坚决反对,主张用疏导的办法根本解决。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太子晋从如何治水的问题中引申出如何治国的大问题,指出壅堵的办法实际上是保自己于一时而使矛盾激化。他说:“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而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没有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直言相谏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3、 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妫姓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此为河南壬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时,尧为了考察和培养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与他的两位夫人当时就住在妫水之滨。这条妫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它从历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的名字为姓,为妫氏。 舜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与新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象。瞽叟喜爱新妻及后子,对舜由亲到疏,由疏到厌,由厌到恨,多次设计谋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让舜去修理仓廪的顶部,当舜爬到顶部后,瞽叟却在仓廪下放起火来,企图把舜烧死。幸亏舜事先有所防备,他用两只大竹笠护卫着自己,舜从尧那里以推举的方式继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举的方式把天下传给了夏禹。夏禹因舜传位之恩,把舜的长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县北),从此妫姓的一支在这个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妫水流域的妫姓与周国关系密切。在虞国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着密切的来往,一个叫遏父的妫姓人竟到了周国,作了陶正这样的官,负责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对象有3种人,一个是先圣先贤之后;一个是功臣谋士之后;一个是自家兄弟。作为先圣先贤,神农、黄帝、尧、禹的后代们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妫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10代,换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人,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死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又过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齐王田建时期,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齐王田 建在亡国后被迁到河南共县(今河南辉县),他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称霸仅仅4年就被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然而这短短数年的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城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便把那个鸟蛋捡起来吃了。说也奇怪,简

浙江何氏家谱简介

2008-07-18 11:40:40|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

浙江何氏家谱简介

山阴峡山何氏家谱

作 者:(清)何经文纂修

堂 号:

先 祖:始祖:[元]何茂昌

江苏何氏家谱淮安何氏家谱山阴何氏家谱

版 本:清, 木活字本

摘 要:始祖茂昌,元末赘峡山郭氏,遂为峡山始祖。卷一、二世系,卷十九、二十家训、祭文等。内有明人汪軦、吴鹏等文。

义乌柯山何氏宗谱

作 者:(清)何云亭等纂修

堂 号:

先 祖:始祖:何敬翔; 始迁祖:[宋]何英[宋]何继美[宋]何继贤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义乌何氏家谱

版 本:清咸丰7年(1857), 木活字本

摘 要:

义乌泮山柯山泮山香山何氏宗谱: 九卷,首三卷

作 者:(清)何其昌等纂修

堂 号:

先 祖:始祖:何敬翔; 始迁祖:[宋]何英[宋]何继美[宋]何继贤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义乌何氏家谱

版 本:清嘉庆24年(1819), 木活字本

东阳何氏宗谱

作 者:[作者不详]

堂 号:

先 祖:始迁祖:[宋]何知言; 先祖:[宋]何元; 先祖:[宋]何汝明; 本支祖:[宋]何汝能; 先祖:[宋]何汝锡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东阳何氏家谱

版 本:清宣统3年(1911), 木活字本

摘 要:

东阳何氏宗谱

作 者:[作者不详]

堂 号:

先 祖:始迁祖:[宋]何知言; 先祖:[宋]何元; 先祖:[宋]何汝明; 本支祖:[宋]何汝能; 先祖:[宋]何汝锡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东阳何氏家谱

版 本:清光绪16年(1890), 木活字本

东阳何氏宗谱

作 者:[作者不详]

堂 号:

先 祖:始迁祖:[宋]何知言; 先祖:[宋]何元; 先祖:[宋]何汝明; 本支祖:[宋]何汝能; 先祖:[宋]何汝锡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东阳何氏家谱

版 本:清同治12年(1873), 木活字本

东阳何氏宗谱: 三十卷

作 者:[作者不详]

堂 号:

先 祖:始迁祖:[宋]何知言; 先祖:[宋]何元; 先祖:[宋]何汝明; 本支祖:[宋]何汝能; 先祖:[宋]何汝锡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东阳何氏家谱

版 本:清咸丰9年(1859), 木活字本

萧山何氏宗谱

作 者:[作者不详]

堂 号:

先 祖:始迁祖:[宋]何宗矩; 先祖:[宋]何茂之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萧山何氏家谱

版 本:清, 木活字本

江阳何氏宗谱: 二十二卷:[江山]

作 者:(清)何盓等纂修

堂 号:敦彝堂

先 祖:始迁祖:[宋]何程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江山何氏家谱

版 本:清光绪23年(1897), 木活字本

崧镇何氏宗谱: 十六卷,首一卷,终一卷:[上虞]

作 者:何其良纂修

堂 号:庆远堂

先 祖:始迁祖:[元]何癏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上虞何氏家谱

版 本:民国10年(1921), 木活字本

崧镇何氏宗谱: 十六卷,首一卷,终一卷:[上虞]

作 者:何其良纂修

堂 号:庆远堂

先 祖:始迁祖:[元]何癏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上虞何氏家谱

版 本:民国10年(1921), 木活字本

球山义门何氏宗谱: 四卷:[浦阳]

作 者:(清)何以琦纂修

堂 号:

先 祖:始迁祖:[唐]何延寿; 先祖:何千龄; 先祖:[元]何怀恩; 先祖:[元]何宗富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浦江何氏家谱 > 浦阳何氏家谱

版 本:清光绪29年(1903), 木活字本

球山义门何氏宗谱: 四卷:[浦阳]

作 者:(清)何可昆纂修

堂 号:

先 祖:始迁祖:[唐]何延寿; 先祖:何千龄; 先祖:[元]何怀恩; 先祖:[元]何宗富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浦江何氏家谱 > 浦阳何氏家谱

版 本:清咸丰5年(1855), 木活字本

浦阳球山何氏宗谱: 六卷

作 者:(清)何有斌等纂修

堂 号:

先 祖:始祖:[明]何宗富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浦江何氏家谱 > 浦阳何氏家谱

版 本:清道光21年(1841), 木活字本

浦阳球山何氏宗谱: 六卷

作 者:(清)何有斌等纂修

堂 号:

先 祖:始祖:[明]何宗富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浦江何氏家谱 > 浦阳何氏家谱

版 本:清道光21年(1841), 木活字本

暨阳和爨何氏宗谱: 六卷

作 者:何荣标等纂修

堂 号:

先 祖:始迁祖:[宋]何汶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诸暨何氏家谱 > 暨阳何氏家谱

版 本:清宣统3年(1911), 木活字本

崧里何氏宗谱: 十六卷,首一卷,终一卷:[上虞]

作 者:(清)何步润等纂修

堂 号:庆远堂

先 祖:始迁祖:[元]何癏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上虞何氏家谱

版 本:清道光3年(1823), 木活字本

摘 要:始迁祖癏,元时自馀姚兰风乡迁上虞崧里。卷首谱志 、谱序、凡例,卷一诰敕、尺牍,卷二传赞,卷三节孝,卷四图像,卷五训铭、题咏,卷六至十六世系,卷终附载。

清源何氏玉雪宗谱: [丽水]

作 者:[作者不详]

堂 号:

先 祖:始祖:[五代]何瑾; 始迁祖:何澹; 先祖:何缓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丽水何氏家谱

版 本:清光绪33年(1907), 木活字本

摘 要:参见清何仍秀修《清源何氏玉雪宗谱》条目。存卷为行第。

玉雪何氏宗谱: 五卷:[丽水]

作 者:(清)何云生等主修

堂 号:

先 祖:始祖:[五代]何瑾; 始迁祖:何澹; 本支祖:何镧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丽水何氏家谱

版 本:清嘉庆20年(1815), 木活字本

摘 要:参见清何仍秀修《清源何氏玉雪宗谱》条目。存卷为谱序、凡例、宦录、艺文、像赞以及流支世系。

清源何氏玉雪宗谱: 不分卷:[丽水]

作 者:(清)何仍秀主修

堂 号:

先 祖:始祖:[五代]何瑾; 始迁祖:何澹; 本支祖:何镧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丽水何氏家谱

版 本:清光绪5年(1879), 木活字本

摘 要:始祖谨,五代时自福建迁栝苍龙泉,第九世澹,南宋时迁居丽水。是谱记东府派,为澹五世孙镧之後。卷载序文、墓志铭、诗文、盙行、历代世系等。清源者,北宋何执中封清源郡王,故以为望。澹系执中弟执文之四世孙。澹父翶,号玉雪。

栝苍府城儒学东何氏宗谱: 二卷:[丽水]

作 者:(清)何棠纂修

堂 号:

先 祖:始祖:[五代]何瑾; 始迁祖:何澹; 先祖:何缓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丽水何氏家谱

版 本:清乾隆45年(1780), 木活字本

摘 要:始祖瑾,五代时自福建浦城毕岭迁龙泉,第九世澹迁居丽水,澹九世孙缓,因考试,徙居栝苍府城儒学之东。卷载谱序、甲科题名、像赞、世系图等。

双泉何氏宗谱

作 者:[作者不详]

堂 号:

先 祖: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双泉何氏家谱

版 本:清光绪30年(1904), 木活字本

摘 要:存卷为行传。

双泉何氏宗谱

作 者:[作者不详]

堂 号:

先 祖: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双泉何氏家谱

版 本:清光绪11年(1885), 木活字本

摘 要:存卷为行传

双泉何氏宗谱

作 者:[作者不详]

堂 号:

先 祖: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双泉何氏家谱

版 本:清道光21年(1841), 木活字本

摘 要:存卷为行传。是族居於浙江。

何氏宗谱: [临海]

作 者:[作者不详]

堂 号:

先 祖:始祖:[宋]何思颜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临海何氏家谱

版 本:清光绪4年(1878), 木活字本

摘 要:一世祖思颜,南宋初人。存卷为世传。

萧山何氏宗谱

作 者:[作者不详]

堂 号:

先 祖:始迁祖:[宋]何宗矩; 先祖:[宋]何茂之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萧山何氏家谱

版 本:清, 刻本

摘 要:参见清木活字本《萧山何氏宗谱》条目。存卷载传记

萧山何氏宗谱

作 者:[作者不详]

堂 号:

先 祖:始迁祖:[宋]何宗矩; 先祖:[宋]何茂之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萧山何氏家谱

版 本:清, 木活字本

摘 要:始迁祖宗矩,宋德皊间自金华迁萧山,卜居西河桥。第四世茂之迁於邑南芹沂里。卷一至三诰敕、祭产、传记等,馀卷为世系。内有刘基、来宗道、董其昌、毛奇龄、陈世倌文。

诸暨广山何氏宗谱

作 者:[作者不详]

堂 号:敦叙堂

先 祖: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诸暨何氏家谱

版 本:清同治12年(1873), 木活字本

摘 要:存卷为世系。

馀姚开原何氏续谱: 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作 者:何潮运主修

堂 号:肃在堂

先 祖:始迁祖:何扬能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馀姚何氏家谱

版 本:民国15年(1926), 木活字本

摘 要:始迁祖扬能,自山阴峡山迁馀姚开原。卷首谱序,卷一、二诰敕、像赞、家传,卷三至十世系,卷末封赠、科第、仕宦等。

暨阳佳山何氏宗谱: 十卷

作 者:[作者不详]

堂 号:缵绪堂

先 祖:始祖:何九一; 先祖:何惟四; 先祖:何示二; 先祖:何示四; 本支祖:何示五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诸暨何氏家谱 > 暨阳何氏家谱

版 本:民国20年(1931), 木活字本

摘 要:始迁祖九一,自诸暨长山徙居佳山。第四世惟四生子示二为大分祖,示四为西房祖,示五为东房祖。此为东房谱。卷一、二序文、传记等,卷三至十世系。

暨阳檀溪何氏宗谱: 二十六卷

作 者:何笠山等总理

堂 号:永思敦睦崇德堂

先 祖:始迁祖:[宋]何规; 先祖:何龄; 本支祖:何威六; 本支祖:何宗瑞; 先祖:何威七; 先祖:何宗广; 本支祖:何威九; 本支祖:何宗玖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诸暨何氏家谱 > 暨阳何氏家谱

版 本:民国2年(1913), 木活字本

摘 要:始迁祖规,宋开禧间自新丰迁暨阳之檀溪。谱以规父兆为本族一世祖。第十二世龄生威六(宗瑞)、威七(宗广)、威九(宗玖),威七迁往花坟,威六、威九仍居檀溪前阪。此谱系威六、威九两房合修。卷一至三序文、墓图、传记、诗文等,卷四至二十六世系。内有元人杨维桢序、何克温行实。

暨阳和爨何氏宗谱

作 者:(清)何岳鼎等纂修

堂 号:

先 祖:始迁祖:[宋]何汶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诸暨何氏家谱 > 暨阳何氏家谱

版 本:清光绪16年(1890), 木活字本

摘 要:参见何荣标修《暨阳和爨何氏宗谱》条目。卷一序、传记、祀产等,馀卷为行传。

暨阳和爨何氏宗谱

作 者:(清)何宗耀等纂修

堂 号:

先 祖:始迁祖:[宋]何汶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诸暨何氏家谱 > 暨阳何氏家谱

版 本:清同治9年(1870), 木活字本

摘 要:参见何荣标修《暨阳和爨何氏宗谱》条目。卷一序、传记等,卷三行传。

暨阳和爨何氏宗谱: 六卷

作 者:何荣标等纂修

堂 号:

先 祖:始迁祖:[宋]何汶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诸暨何氏家谱 > 暨阳何氏家谱

版 本:清宣统3年(1911), 木活字本

摘 要:始迁祖汶,宋代自括苍迁诸暨和爨。卷一序、传记、祀产、议单等,卷二至六世系图、行传。

暨阳善溪何氏宗谱: 五十二卷

作 者:何襄总理

堂 号:肇眕堂

先 祖:始迁祖:[宋]何易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诸暨何氏家谱 > 暨阳何氏家谱

版 本:民国19年(1930), 木活字本

摘 要:参见何襄修《暨阳善溪何氏宗谱》条目。卷七载寿序、传记,馀卷为世系图、行传。内有多份地契及民事判决书。

暨阳善溪何氏宗谱: 不分卷

作 者:(清)何逢源总理

堂 号:肇眕堂

先 祖:始迁祖:[宋]何易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诸暨何氏家谱 > 暨阳何氏家谱

版 本:清光绪18年(1892), 木活字本

摘 要:参见何襄等纂《暨阳善溪何氏宗谱》条目。存谱为世系图、行传。

暨阳善溪何氏宗谱: 不分卷

作 者:(清)何逢源总理

堂 号:肇眕堂

先 祖:始迁祖:[宋]何易

居 地:浙江何氏家谱 > 诸暨何氏家谱 > 暨阳何氏家谱

版 本:清光绪17年(1891), 木活字本

摘 要:参见何襄修《暨阳善溪何氏宗谱》条目。存谱为行传

暨阳善溪何氏宗谱: 不分卷

漳[漳,读音作zhāng(ㄓㄤ)]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妊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妊姓是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始祖为黄帝的长子。又据《左传》说,妊姓出自风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裔。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为妊,而谢、章、薛、舒、吕、终、泉、毕、过、祝十姓,都是出自最初的妊姓。因此,章氏推溯起来当然是五千年前黄帝的后裔,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

章氏祖先原居零陵(今湖南邵阳一带),后有一支族人迁至龙城(今湖南湘乡地区),为与原章氏一族有所区别,遂改加“氵”偏旁而称漳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漳水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漳水,河流名称。

在典籍《周礼·夏官·职方氏》中记载:“冀州,其川漳。”在奠基《山海经》中记载:“漳水,发鸠之山,漳水出焉。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淸漳水出焉。又水出南郡临沮。荆山,漳水出焉。”在《说文解字》中注释:“浊漳,出上党长子鹿谷山,东入清漳。清漳,出沾山大要谷,北入河。南漳,出南郡临沮。”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称漳水者,著名的有五条:

一称浊漳水,发源于今山西省长子县,东北流向至襄垣县北,东南流入河南省林县北界,与清漳水汇合。

二称清漳水,发源于今山西省昔阳县,南向流入河南省林县北界,与浊漳汇合。

三称漳江,亦称云霄溪,发源于今福建平和县博平岭山脉东麓大峰山,东向于云霄县接纳顶溪和南溪后注入东山湾,流向台湾海峡,注入东海。

四称漳河,位于今湖北省荆门、宜昌、襄樊三市交界处三国时期古战场的中心地带,为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沮漳河的东支,流过今湖南省桃源县城,形成“桃源八景”之一后汇入沅水。

五称漳江,发源于今贵州南部的黔桂边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是水春河峡谷的中下游河段,至龙王洞入地下暗河。

古代,居于漳水流域近岸的住民,从先秦时期至两汉之际即有以漳水为姓氏者,称漳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时期古漳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漳州,为州名,即今福建省漳州市地区。

漳州是古老的文化名城,早于一万年前就有中国古先民在该地区繁衍生息。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漳州被列入秦朝中央版图,隶属于闽中郡。汉朝时期以梁山为界,分属南越、闽越两个地方政权,延至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归于一统。

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将福州西南境区拆出,建漳州,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其后,在五代乱世之时,中原许多民众为避战乱灾祸,纷迁闽南地区,其居漳州地区者,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漳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扎拉哩氏,亦称查拉里氏、贾拉喇氏,源于元朝时期女真扎剌儿部族,以部为氏,满语为Jalari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一说为乌苏里江流域)、乌拉(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下营子)等地。清朝初期,扎拉哩氏族有将领扎拉哩·阿布善,满洲正蓝旗人,世居瓦尔喀,参与郑成功的军队作战,在攻漳州过程中阵亡,被康熙大帝追赠为云骑尉。扎拉哩·阿布善的后裔子孙中,有悼念先祖战功事件者,以阵亡之帝为姓氏,称漳氏。满族扎拉哩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后多冠汉姓为张氏、漳氏、詹氏、年氏、白氏等。

据史籍《满汉名臣传》记载,满族卓佳氏,满语为Jogiya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清朝中期,卓佳氏族有将领卓佳·常泰,满洲正蓝旗人,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从征蒙古准噶尔部,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又从征大小金川,他作战骁勇,皆立有战功,乾隆大帝对其很是赞赏,累官升迁至福建漳州总兵。在卓佳·常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作在为姓氏者,称漳氏。满族卓佳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卓氏,唯有卓佳·常泰家族例外。

二郡望:

零陵郡:零陵、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为黄盖之族所建。唐朝初年废黜。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从置永州总管府到现在,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已经存在一千四百多年了。1949年10~11月,永州各县先后解放,永州专区于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专区改名零陵专区。1952年11月,衡阳、零陵、郴州三个专区合并为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湘南行政区撤销,原零陵专区所属各县,除新田划归郴县专区外,其余县全部划归衡阳专区。1962年12月底,恢复零陵专区,专员公署设零陵县芝城镇(今芝山区),辖八县:零陵、东安、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原零陵专区的祁阳、祁东二县划归衡阳专区。1964年5月,划零陵、道县的十二个公社和九个国营林场,设置潇水林区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专区为零陵地区。1979年,零陵县东风镇改名永州镇,由地区直接领导。1982年1月,改永州镇为县级永州市。1983年2月,祁阳县重新划归零陵地区管辖。1984年6月,撤销零陵县,恢复县级冷水滩市。至此,零陵地区辖永州、冷水滩两市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宁远、江永、江华、新田、蓝山等九县。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以国函[1995]110号函批复湖南省人民 ,同意撤销零陵地区和县级永州市、冷水滩市,设立地级永州市。原县级永州市改名芝山区,原冷水滩市改名冷水滩区。地级永州市辖原零陵地区的九县和芝山、冷水滩两区,市委、市人民 驻芝山区。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 先后迁驻冷水滩区。

龙 城:即今湖南省湘乡市。湘乡在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朝属长沙郡湘南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沙郡。后于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封长沙王的儿子刘昌为湘乡侯。自此始有湘乡之名。东汉时改长沙郡,原湘乡侯领地改为湘乡县。西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皇帝刘欣将涟水流域赐给长沙王子刘昌,封他作湘乡侯,这是湘乡建置之始。东汉建武初年,原湘乡侯领地置湘乡县,原荆州零陵郡,县治就在今市城。三国时期孙吴属衡阳郡,并为衡阳郡治所在。南朝宋永初三年(公元442年)并连道入湘乡县,县域扩大,仍属衡阳郡。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撤衡阳郡,将湘乡、湘西、衡山三县合并为衡山县,属潭州总管府。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潭州总管府为长沙郡。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衡山县复置湘乡县。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为湘乡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湘乡州降为湘乡县。清代,湘乡县属长沙府。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府州建制为道,湘乡县属湘江道。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废道制,湘乡县直属省辖。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属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邵阳),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4月改属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益阳)。在习惯上,湘乡有“新湘乡”和“老湘乡”的区别。将现在的湘乡称作新湘乡,将1952年拆县前的湘乡,称作“老湘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乡县属益阳专区。1952年,湘乡县划出现在的双峰县全境及涟源一部分,余下仍称湘乡,次年11月湘乡改属邵阳专区。1965年7月改属湘潭专区。1983年2月湘潭撤地建市,湘乡改由湘潭市管辖。1987年3月6日,湘乡县正式改为湘乡市。

漳 州:即今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唐武后垂拱(公元685~688年)以前,这个地方还没有建制。秦、汉时只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蒲葵关;晋朝初年在梁山下建绥安县;梁天监(公元502~519年)年间在荆城(今靖城)建兰水县;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龙江畔建置龙溪县。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唐朝高宗总章(公元668~760年)年间,闽粤一带少数民族常连结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唐仪凤(公元676~679年)年间,唐高宗诏令玉铃卫翌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闽,并统领岭南行军奋力征战。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继承父志,率领其众,平定了闽粤边境,在云霄县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一州,州治最初设在云霄县的西林,因旁漳江,所以定名为“漳州”。同时,在绥安故地设置漳浦县。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福建漳浦),到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迁往龙溪(今福建漳州芗城),改称漳州郡。元朝时期改称漳州路。明、清两朝称漳州府。民国初年并为汀漳龙道;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福建省第六行政区,又叫龙溪专区;1969年改为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来的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漳州建置后,沿革多变,管辖范围和县份不一。唐垂拱年间时,分出泉州所辖龙溪县一部分隶漳州,分置漳浦和怀恩两县;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废怀恩县,割龙溪县来属。宋朝乾德(公元963~968年)时,领县除龙溪、漳浦外,还有龙岩、长泰,共四县;元时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增加漳平县;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县;明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龙岩分出升为直隶州,并管辖漳平、宁洋两个县,漳州府范围剩下七个县。民国以后,从漳浦分出了云霄县,划漳浦和诏安的一部分建置东山县,复从龙溪县分出了华安县,这时管辖又增加为十个县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市;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称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为芗城区。1993年6月,龙海撤县建市(县级市)1997年1月,龙海市、芗城区各划出一部分辖区成立龙文区。漳州市遂辖八县一市二区,即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南靖、华安、长泰县和龙海市、芗城区、龙文区。

仆固怀恩,铁勒族九大姓之一“仆骨部”人。祖上归唐后,忠心耿耿为唐朝把守西北边境。他天生“有统御材”,熟悉西北各少数民族风情。安史之乱爆发,仆固怀恩先后辅助郭子仪和李光弼讨伐叛军,“功居多。”

铁勒部落同罗依附安禄山,充当叛军急先锋,入侵朔方郡(今宁夏灵武西南)。仆固怀恩之子儿子仆固玢竟然因“兵败而降”,后率部回归。仆固怀恩为严明军纪,大义灭亲将其斩首示众。此举令平叛“将士慑骇,无不一当百,遂破同罗千余骑于河上,尽收其器械、驼马”,解除了叛军对灵武的威胁。

仆固怀恩因为有少数民族血统,被唐肃宗任命为出使回纥的特使,向回纥国“请兵结好。”回纥可汗向唐肃宗提出和亲请求,“肃宗以宁国公主下嫁于毗伽阙可汗。”毗伽阙可汗又为儿子求亲,仆固怀恩主动将女儿送去和亲,由此得到回纥军的大力支持。

在收复两京战役中,仆固怀恩率回纥骑兵攻克叛军壁垒,杀得叛军“匹马不归,贼乃大溃。”

仆固怀恩因“收两京,皆立殊功”而进封丰国公。其后五个月间,他在郭子仪和李光弼麾下“常为先锋”,攻城拔寨,勇冠三军,“摧锋陷敌,功冠诸将。”

老子英雄儿好汉。他的儿子仆固玚也在他帐下听令,“每深入多杀,贼惮其勇,号猛将”。

仆固怀恩个性倔强,果敢刚毅,但凡与上司意见不同,不是把上司怒怼得说不出话,就是骂得上司抬不起头。他的部队全是朔方少数民族和汉族汉子,战斗力极为强悍。仆固怀恩对主帅如此狂傲,部下照着葫芦画瓢,“恃功怙将,多为不法。”

郭子仪性格因“宽厚容众”,又“素重怀恩”,因此对他的不敬和部下的不法睁一眼闭一眼,这更纵然了仆固怀恩的骄娇二气。转隶李光弼指挥后,因李光弼军纪严明“持法严肃,法不贷下”,仆固怀恩总算有所收敛,但内心深处极为不满。

仆固怀恩与李光弼会师时,大将张用济因故来迟,被李光弼不顾仆固怀恩讲情“斩纛下。”仆固怀恩因此“常邑邑不乐。”攻克怀州后,叛将安太清投降。仆固瑒垂涎安太清之妻的绝色,将其抢进军营中。李光弼命令他归还,仆固瑒置若罔闻,反而令士卒环守军帐。李光弼大怒,率骑兵“射杀七人,夺妻还太清。”

仆固怀恩护犊心切,居然闯入帅帐怒斥主帅:“您竟敢替叛贼杀害官兵吗?”李光弼以大局为重,并未处罚仆固瑒。仆固怀恩却更对李光弼不满,一直找机会报复。

于是,在奉诏随李光弼收复被史思明重新占据的东都洛阳时,仆固怀恩故意“不用令”,致使唐军惨遭失败。唐肃宗虽恨得牙齿痒痒,但因正值用人之际,且仆固怀恩还是朝廷与西北少数民族武装联系的纽带,只得“以怀恩功高”为由,将其解除军权,“召入为工部尚书。”

唐代宗即位后,为彻底消灭盘踞东都的史朝义,遣使“请兵于回纥登里可汗。”登里可汗正是仆固怀恩的女婿,他被史朝义欺骗,亲率十万大军进逼关中,企图大捞一把。唐室朝野震惊,唐代宗先急遣使到塞上劳军,又为满足登里可汗“请与怀恩及怀恩之母相见”的条件,诏令仆固怀恩携母前去相见。

仆固怀恩自被褫夺兵权,就深知已受猜忌。在朝中又目睹权宦狼狈为奸陷害忠良,更是心惊肉颤。再若与率十万精骑觊觎大唐的女婿相见,无疑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于是坚辞不往。唐代宗为解除他的顾虑,特赐免死铁铁券,诏令他放心前去。

仆固怀恩无奈,只得携母“与回纥可汗相见于太原”,对女婿陈述利害,成功说服女婿调转枪口,协助唐室讨伐史朝义。由此,仆固怀恩重返军中,出任天下兵马元帅李适(即后唐德宗)副手,担任前线总指挥,指挥唐军与回纥军,最终将史朝义聚歼于洛阳。

安史之乱平息后,仆固怀恩奉诏“护回纥归国”,从此踏上不归路。

仆固怀恩护送回纥军归国期间,唐肃宗驾崩,唐代宗即位。吐蕃大军趁唐军西部边防空虚,大举攻唐,兵临长安。唐代宗星夜出逃到陕州避难,直到郭子仪收复长安后才重回京师。

西部少数民族军队不断进犯,使各地节度使无不心生忌惮。河东节度使兼太原尹辛云京得知仆固怀恩途径太原,又“以其与回纥亲”,生怕翁婿联手趁机偷袭太原,于是“闭关不报”且“不敢犒军。”仆固父子憋了一肚子气,送走回纥军重返太原时,再次吃了闭门羹。仆固怀恩自恃“宣力王室,攻城野战,无役不从,一举灭史朝义,复燕、赵、韩、魏之地”,功高盖世,何曾受过这等鸟气!于是大怒,上表朝廷控告辛云京轻慢钦差罪状,同时令随行部队驻扎汾州。

恰在此时,宦官骆奉先出使太原。辛云京恶人先告状,诬告仆固怀恩与女婿登里可汗结盟,证据确凿,“逆状已露”,又送上无数珍宝,终于将骆奉先拉下水。

仆固怀恩得知好友骆奉先到达军营,兴高采烈与其饮酒歌舞,互赠礼物。因次日便是端午节,仆固怀恩热情挽留好友留宿,共庆端阳。骆奉先误以为将被扣押,反复辞别。仆固怀恩玩心大起,依仆固族盛情留客风俗,令人藏起骆奉先的坐骑。骆奉先愈发心慌,半夜跳墙逃走。仆固怀恩方知好心坏了大事,“遽令追还其马。”

骆奉先惊魂甫定,添油加醋向朝廷诬奏“怀恩与可汗约反状明白。”仆固怀恩也与他俩打起笔墨官司,“累奏请诛云京、奉先。”唐代宗只得和稀泥,“手诏和解之。”潞州节度使李抱玉在仆固怀恩途径辖区时,曾大力巴结“赠以币马”,得知仆固怀恩被辛骆告发勾结回纥谋反后,急忙上表撇清自己,同时揭发仆固怀恩的确与回纥私下有勾结。

于氏族谱字辈

1、思尔尚可载,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山东乳山司马庄) 2、 文崇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