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将吴良吴贞后裔分布
吴良(1324—1381)安徽定远人,原名国兴,投奔朱元璋后,因避讳朱元璋字国瑞中的“国”字,赐改名为良。吴良追随朱元璋被任命为帐前先锋,领兵攻取滁州、合县,大战采石,转战溧水、溧阳,为朱元璋攻占南京立下汗马功劳。明洪武三年(1370),吴良受封为江阴侯。之后,他又率军赴广西平蛮。洪武十四年(1381)病死青州,终年58岁。死后赐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追封江国公,谥襄列,赐葬钟山之阴。
吴良、吴祯同葬一地。两墓前神道各有一组石刻,每组石刻有石马、石羊、石虎、石人各1对。1965年,因建设需要,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清理了吴良墓。墓呈长方形,用城砖砌筑,分前后两室,中设木门。出土有玉带饰、玉佩、铜灶、铜火盆等随葬品,另出土墓志1合。地面石刻除前面所述,还有龟趺1个,碑已不存在。吴祯墓,1952年因**机械厂建设,经华东文化部批准,墓前神道石刻按原排列秩序迁移至吴良墓的左侧。1983年,南京市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金、银、玉器等随葬品,并出土墓志1合。
吴祯次子吴忠,承袭父亲“海国公”爵位特权,死后被葬于父辈墓地。
一、全国吴氏统谱统一字派
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章、嗣、国、斯、永,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友、善、观、光、中,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
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二、吴姓人口
吴姓在当代100家大姓中,按人口计算占第10位。前十位按顺序名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吴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205%,约2600万人左右。
三、吴姓由来
因为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
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
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
所以,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扩展资料:
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宋朝。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
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
吴氏制定统一的行辈字比较晚,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至今仍未统一起来,各地仍旧照按自己的家谱字辈进行起名。
字辈应该说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
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将它继承和发扬。
1、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
2、第二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3、第三个起源,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
吴奇隆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显赫的吴姓人物当属吴佩孚。吴佩孚属登州吴氏。据说吴佩孚曾考证他是延陵吴季扎的裔孙,吴姓开氏始祖吴太伯的第121代嫡孙。
据《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来源于泰州吴氏,而泰州吴氏又源于浙江吴田吴氏。吴田吴氏是明代浙江山阴吴氏吴溶、吴渊、吴溥的后裔。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这支吴氏的家谱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烧掉,因而吴田吴氏可确认的始祖为吴回。
在历史上,吴田吴氏迁居泰州(今江苏泰州有两支,一支是吴田吴氏第十四世裔孙吴潮先迁泰州而成泰州吴氏始祖,另一支是吴田吴氏五世裔孙吴承护下传12代裔孙吴万四,也自吴田迁至泰州东的安丰。
随着泰州吴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吴潮裔孙吴僧儿吴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迁山东蓬莱(古属登州),其后裔形成登州吴氏。登州吴氏虽然家族不甚显贵,但人丁倒还兴旺。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氏已没落无闻。
-吴姓
明朝名将吴良吴贞后裔分布
本文2023-10-20 07:11: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6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