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唢呐的诗句俗语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1收藏

关于唢呐的诗句俗语,第1张

1 有哪些关于“唢呐”的诗句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作者简介:

王磐(约1470年~1530年)称为南曲之冠[1] 。江苏高邮人,字鸿渐。明代散曲作家、画家,亦通医学。少时薄科举,不应试,一生没有作过官,尽情放纵于山水诗画之间,筑楼于城西,终日与文人雅士歌吹吟咏,因自号“西楼”。所作散曲,题材广泛。正德间,宦官当权,船到高邮,辄吹喇叭,骚扰民间,作《朝天子·咏喇叭》一首以讽。

唢呐:

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唢呐分类

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唢呐影响: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乐器:泛指可以用各种方法奏出音色的工具。一般分为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

能够发出乐音,并能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人类通过演奏乐器,借以表达、交流思想感情。对乐器的界定,音乐界和乐器学界有不同看法。音乐界认为,用于音乐的发声器具才是乐器;乐器学界则通常将许多非音乐领域中的发声器,如古代战争中的鸣金击鼓、宗教中的祈祷诵经、婚丧中的礼仪信号、商贩招揽的信号器等,也视为乐器,甚至将一些生产劳动用具和日常生活器皿,如:弓、锯、杵、缶、杯、碟、盅、碗等等

2 形容唢呐声音的词

抑扬顿挫、锣鼓喧天、铿锵有力、裂石流云、喉清韵雅。具体解释如下:

一、抑扬顿挫

释义:指语气或声音高低起伏伴随停顿,十分和谐。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

出处:西晋·陆机《遂志赋·序》:“崔蔡冲虚温敏,雅人之属也。衍抑扬顿挫,怨之徒也。岂亦穷达异事,而声为情变乎。”

译文:崔蔡冲虚温厚聪敏,是高雅的人之类的。那么语气或声音高低起伏伴随停顿的,就是心怀怨恨的人了?难道不是因为穷困通达不同的情况,而导致声音随情况而改变的吗?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二、锣鼓喧天

释义: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表示声音巨大,场面热闹。

出处:元·关汉卿《单鞭夺槊》第四折:早来到北邙前面,猛听得锣鼓喧天。

译文:早上来到北邙前面,突然听到作战时敲锣击鼓的声音。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三、铿锵有力

解释: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出处: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

四、裂石流云

解释:裂开山石,震动云霄。形容声音高昂响亮。

出处:《金瓶梅词话》第四三回:“唱出一句来,端的有落尘遶梁之声、裂石流云之响。”

译文:“唱出一句来,端的有落尘遶梁的声音、裂石流说的声音。”

五、喉清韵雅

拼音:hóuqīngyùnyǎ

解释:歌喉清脆响亮,韵味优美幽致。形容歌唱水平很高。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便命取了一支紫竹箫来,命佩凤吹箫,文花唱曲,喉清韵雅,甚令人心动神移。”

译文:“便命人取了一支紫竹箫来,命令他佩带凤吹箫,文花唱曲,喉韵雅清,很令人心动神移。”

3 有关戏曲的俗语,谚语

名师出高徒。 艺多不压身 。

要想唱好, 学会拐弯抹角。

唱得好, 全仗巧。

慢听味, 快听字, 音正腔圆真够劲儿。

词句准, 不掉板, 吐字清, 不连线。

山三四十分不开, 老乡保准不明白。

甩腔憋足劲儿, 给个知会儿闪个神儿。

边儿是边儿, 楞儿是楞儿, 拖泥带水唱

白扔。

慢唱似流水, 快唱像咬豆。

唱词连片儿, 甩腔到段儿。

板头好, 嘴像铡刀切草, 起落蹲摔, 样

样出巧。

快唱忌板板黑, 慢唱忌板板堆。

掰瓜露籽, 送音到耳。

快而不乱, 慢而不断; 唱快的, 心别慌;

唱慢的, 心别闲; 快如爆豆, 慢如滴油,

不紧不慢似水流。

词熟才能生巧。唱玩艺儿走味, 好比熊头 (皮球) 冒气。

该少唱, 唱一句不少; 该多唱, 唱百句

不多。

唢呐要当帮架, 不是跟演员打架。

拉弦的跟着演员走, 托腔保调是好手。

弦裹音, 听不真, 不要音包字, 不要句

句跟。

气出丹田, 字正腔圆。

心中有点儿, 张嘴有板儿。

四声字音唱不准, 发声吐字必含混。

吐字归音, 句句听真。

吐字不真, 如钝刀杀人。

字是骨头韵是肉, 板是师傅。

字要重, 腔要轻; 字要刚, 腔要柔。

紧唱字儿, 慢唱味儿, 不紧不慢要唱劲儿。

唱的好, 味难拿。

4 关于唢呐>的散文

唢呐,乡村的歌喉

作者:南国杜鹃

乡村常常被描绘成一幅静物画,或被列车的窗口剪裁,或被柏油马路上的中巴的车窗定格。

但乡村更像一幕没有尾声的鲜活话剧。春天,我们可以听到布谷鸟的鸣叫,它们穿透力很强,往往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就被夏收后的一场雷雨冲淡。它们是候鸟,是乡村的客人。还有那曙色中的鸡啼,深夜的犬吠,它们是乡村四个季节伴奏的鼓点,不能代表乡村的内涵。

如果用什么比喻做乡村的歌喉,只有唢呐最贴切。它们可以像油菜花一样热烈,可以像槐花一样忧伤,如此的跨度,足可以演绎乡村的沧桑。

它们总在等待着灵感,也许是某个早晨或者某个黄昏,婴儿的一声啼哭,也许是村头或是村尾,乡邻的一阵呜咽,也许是某个吉日或者节假天,新郎新娘酒盏交杯撞出的笑语,都可以让它们润喉。跟随一阵阵鼓点,它们就像田埂上的小草一样刺破晨色。我们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就和整个村庄跌入唢呐渲染的氛围。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它们演绎成摇篮曲和母亲的叮呤和芦叶笛一起呢喃。呢喃成许多美丽的童话,装满我们破旧的裤袋、褂袋。我们开始学会向往,用小鸟初升的绒毛想象乡村外的世界。

当我们一天天的长大,那些高高低低的沟坎,那一道道门框,磕掉我们的门牙,也磕掉我们的灵魂。我们不再肤浅,我们学会深刻的流泪或啼哭。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看到唢呐的七孔灿烂成七颗星和父母的目光一起照耀我们归家的路。第二天早上醒来,灵魂在我们的眼眸上复苏,沾满了父母掌心的汗渍和乡村小路上的泥巴。

终于熬到收获的季节,桑椹和柿果把我们的脸膛照得很亮,把乡村照得很亮。打谷场上,麦子和稻谷按照节气码得很高,比它们更高的是唢呐发出的欢乐的音符。我们把它们用红头绳串起来,那是乡村的嫁妆,我们把它挂在新娘的颈上。

喜宴散尽,人生有时就像一场宴席。乘我们的笑意还没有完全冷却变咸,我们要送别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的先辈们。他们最终成了乡村的游子,如一丝炊烟飘向远方。村口的榆树、槐树,你们在瞻望什么,是不是在偷窥我们昨夜的梦境。喜鹊衔起唢呐凋零的音符,去搭建相会的仙桥。

岁月如梭。时间在蚕食我们的心,城镇在蚕食乡村。唢呐的声音稀了,就像头顶上的星辰,乡村沙哑了。

看着墙上的静物画,我们开始怀念唢呐,怀念乡村的声音。

音乐与听觉碰撞 有同声相应的心灵沟通,

二胡,

二胡: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有浸心入肺的音符,

有扣人心弦的曲调,

有钻透 情感 韵味。

《二泉映月》如诉如泣,悬胡之音把人,拖进另一种苍凉的境界;

唢呐:

唢呐随丝绸之路的开辟,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我国,是世界双簧管乐器家族中的一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使唢呐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已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

高音唢呐发音穿透力、感染力强,过去多在民间的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

现在更适用于农村人 老百年之后的送魂音乐。三五七个人组合,仰着脖子,把音乐送入高空,回音四方,以宛转缠绕的曲谱,勾魂的乐调。伴送葬的白衣孝子,有招魂幡引道,有抬棺人的么喊。一路吹吹打打,从乡村沿土坡拐山坳扎入偏僻之一隅

这两种乐器每每奏到精彩关键的时候,是能感动人的情绪的。

二胡、和唢呐、都是触极人们灵魂的乐器、也明表现能力的高超o

这就是民族管弦乐器独有的魅力。

二胡和唢呐,都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一吹一拉,都是最能表达人的 情感 的乐器。也流传下来许多有代表性的曲谱。在北方的不少地方,做“白事”常常要吹唢呐,高亢,哀伤的声音似是人的灵魂的诉说。

1二胡

一把二胡拉一生。

二胡的表现力很强,有萧瑟缠绵、飞扬跳脱也有挥洒流畅,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风华国乐,弦音飞扬,喜悲由人,一曲动古今。

2唢呐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老话讲

说明传统民乐深入民心,晓之以礼,动之以琴。

二胡的声音穿透力极强,直抵人的心房,拨耨人心中无处诉说及不可诉说的倔强。

试问谁的心房掩盖这的痛,谁的心中牵挂着的委屈,被同鸣共振时,能够挡住泪水的莫明流淌。恐怕这心事只有二胡的悠远哀怨来探望时才能得以释放。

人生在世,知音难觅,只有这穿透力极强的哀柔才得以靠近。

二胡唢呐都擅长抒情。其实擅长抒情的乐器很多。但是二胡唢呐这种民族乐器特别切合中国文化。所以中国人听到这类音乐,很难不被感染。像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的表现力都很好,但是就是少了一点中国文化韵味,所以如果这些乐器和二胡唢呐比起来,中国人肯定更喜爱后者。

二胡的声音哀宛凄苦,善表人之悲情,闻之触动情怀;唢呐的声音高吭苍凉,别说是人鬼都不愿听到,故有"没有二胡拉不哭的人,没有唢呐送不走的魂"一说。

欣逢盛世,修谱热兴,我毗陵庄氏理应闻风而起。

邦国有史,郡县有志,家族有谱,自古人所共知。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厚德载物,重生报本,寻根归宗,更甚于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姓氏谱系生动地辐射出中国文化精神的强光,寻根认祖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文化认同。世纪之交,世界各地的华人华裔回到中国故土寻根祭祖归宗,正是中国文化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我庄氏为楚庄王后裔,受姓已有2600年之九。《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庄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庄,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代表端严肃静的文字,而已庄为氏的家族,也名实相符,两千多年来备受尊敬。在历史上的先秦时期,庄氏家族就已经人才辈出,大名鼎鼎,像长久以来在传统学术界举足轻重的伟大思想家庄子,便是最为显著的例子。

我毗陵庄氏秀九公一脉源于安徽凤阳蒙城,为庄子后裔,后迁徙镇江。宋哲宗元佑年间,先祖邦一公自镇江迁徙至金坛县观庄。元末至正年间,我毗陵庄氏始祖秀九公自金坛徙居武进佘宅桥北横堰村。秀九生子名林。林生二子,长子名斌,为郡城庄氏始分祖,后裔遍及常州城内、嘉泽周围及全国各地;次子名敬,为淹城庄氏始祖,后裔散居武进淹城,湖塘,丫河,白荡,船坊,新沟等地。

秀九公四世孙庄襗字鹤溪,中明弘治九年丙辰科进士,官至山东布政使参政,授承德郎。再传至第八世庄起元和庄廷臣同祖兄弟,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双双考中进士,分别徙居常州郡城西门织机坊和东门马山阜,人称“西庄”和“东庄”,从此家声大振,一发而不可收,累世科甲,门庭煊赫,从万历年间第八世到光绪年间第二十世284年间,代代甲乙榜上有名,共出状元1名(庄培因,第十二世),榜眼一名(庄存与,第十二世),传胪一名(庄应会,第九世),进士43名,举人84名,贡生49名。

我庄氏子弟宦迹遍布天下,上至朝廷,下至县令,因为官清廉,功绩卓著,颇受百姓拥戴,朝廷宠幸。许多地方建有庄公祠,郡城建有庄氏三贤祠,西内直街(今西瀛里)建有“世科第”牌坊和“兄弟翰林”牌坊。以“表庄氏科名之盛,为一代观瞻之情”。

我庄氏家族既是官宦人家,又是书香门第,不少子弟热衷收藏图书,研究学问,绘画篆刻,著书立说。据不完全统计,自明至清,有著作传世者有90人之多,遗有著作近400部。第十二世庄存与的今文经学,精研“公羊”,阐幽发微,提倡改革,最终导致戊戌变法的产生,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我庄氏家族还热衷于办学,常州田家炳中学的前身芳晖中学,觅渡桥小学的前身冠英小学堂都为庄氏所创。中共早期***瞿秋白即为庄氏姻亲,祖母庄氏为星聚堂庄士全(第十七世)之女。瞿早年寄居星聚堂,从舅父庄怡亭读私塾,从堂长庄鼎彝读冠英小学堂。

我庄氏现代名人中有中科院兄弟院士庄逢甘、庄逢辰以及著名书画家庄久达等族中贤达。

我庄氏故居有芳晖堂,济美堂,星聚堂,维祺堂和状元第。

我庄氏定居农村的族人亦是耕读传家,知书识礼友睦邻里,受人尊重。

正如康熙年间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熙所说:“大江以南,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毗陵庄氏家世尤盛。”我庄氏先辈开创如此辉煌的业绩,我庄氏后人理应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我庄氏先辈修谱甚勤,郡城庄氏族谱自顺治至于民国二十三年已经七修,淹城庄氏族谱自嘉庆至于民国二十五年亦已六修。然而至今七十年矣,中间惨遭“文革”浩劫,谱牒几遭灭顶之灾,后人已不知三代之上姓名事迹,更不知源自何处,来自何方,犹如天外来客。如不及时缵修,我毗陵庄氏传承千年之谱系,必将有中断之虞!为此,我们于2002年既已投入旧谱整理工作。目前已经收集了全部旧谱,并全部输入电脑,计100余万字符数。随后,我们即将开张后裔寻找、资金筹集、新谱续修工作,希望获得全体庄氏后裔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为此,我们呼吁,我毗陵庄氏全体族人,立即行动起来,将自己家庭的世系和资料整理出来,送交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万众一心,争做奉献,帮助我们将庄氏族谱续修下去,使我庄氏血脉绳绳不绝,绵延下去,天长地久,永显于世。随时欢迎您加入我们的队伍。

我毗陵庄氏的全体族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贵贫寒,同为庄王世泽,皆是秀九血脉,让我们上不负祖宗,下不愧子孙,立即行动起来吧!

祝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兴旺发达

愿毗陵庄氏根深叶茂,万古长青

唢呐艺术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2006年河南省沁阳市甘肃省庆阳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基本乐器唢呐,俗称“喇叭”,是一种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不同的种类,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套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唢呐艺术 非遗级别 :国家级 申报地区 :河南省沁阳市 批准时间 :2006年 遗产类别 :传统音乐 遗产编号 :Ⅱ-37 历史渊源,艺术特色,演奏风格,结构,种类,代表作品,传承意义, 历史渊源 唢呐演奏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套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o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 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正反映了这些唢呐班的影响。依照地域和技艺风格,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代表,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其繁盛之况,即此可见一斑。在四大家的影响下,沁阳境内的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不断增大,数量十分可观。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沁阳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在现当代民俗、艺术生活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1997年12月,沁阳市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艺术特色 演奏风格 唢呐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结合演奏,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和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唢呐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演奏风格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 南方吹奏唢呐牌子(包括大部分戏曲伴奏),运用循环换气法一字一音,很少用其它演奏技巧装饰旋律。 北方民间艺人创造了许多高难度复杂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青、三弦音、箫音等,还有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俗称咔腔)等特殊技巧,从而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 唢呐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间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不仅在广大农村广为流行,并且是河北吹歌、山东吹乐、辽南鼓吹、潮州大锣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乐离不开的乐器。在地方戏曲、说唱音乐和民族乐队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戏曲和说唱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唢呐的独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传统曲目《百鸟朝凤》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 结构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杆上开有 8个音孔,杆上端装有铜质侵子,侵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著碗。 唢呐结构上分别由双簧哨子(芦苇制成)、蕊子(铜制)、杆子(有白木,红木,老红木)和铜碗(喇叭形)四部分组成,大小根据唢呐的定调而不同,调子定得越高,唢呐就越小。除班大,班二和小海笛还有白木之外,其他都为红木料制作了,专业高档品为老红木和旧料老红木制作。 唢呐演奏 种类 唢呐品种繁多,按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以杆的长短分五种 小唢呐: 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别具一格。 中唢呐: 杆长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又名"黑杆子")。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 大唢呐: 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低沉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柏木杆: 比杆长50厘米的大杆子稍短,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但哨片呈扇状,吹起来声音清脆明亮,多用来吹奏小调以及卡腔(模仿戏曲中人声唱腔)。大唢呐和柏木杆广泛流传于北方各省,在“吹歌”等民间音乐中套用,有“北方唢呐”之称。 海笛: 杆的长度不到20厘米,各部件也较小,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发音尖锐响亮,音色高亢,多用于器乐合奏。 按筒音的音高分 唢呐按筒音的音高分(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 高音唢呐: 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 中音唢呐: 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 低音唢呐: 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 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 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代表作品 《披红挂花》等 传承意义 庆阳西峰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经历代艺人不断加工传承至今,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乐种。它以西峰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及镇原县部分乡镇。仅西峰区就有唢呐班社31个,从业人员286名。该乐种的表演形式有"大件"组合与"小件"组合两种。一般乐手都能掌握两件以上乐器,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可随意调动。 庆阳唢呐曲牌丰富,韵味质朴,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经普查后采录的传统乐曲有一千二百余首,编入《庆阳地区民间器乐集成》的达496首,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为器乐化程度较高的传统曲牌、民歌变奏和地方戏曲曲牌三类,代表曲目有《披红挂花》等。 唢呐 庆阳唢呐的文化价值不仅表现在音乐的独特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内容的延伸上。如"跑报"就是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口传方式极大地发挥了艺人的即兴创作能力,充分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独特的乐种却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采取相应的抢救保护措施已刻不容缓。 唢呐演奏

唢呐的发源地为波斯、阿拉伯一带 ,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

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唢呐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扩展资料: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网-唢呐

农村的白事禁止吹唢呐,这个其实是分地方习俗的。在我们家乡这边,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办丧事都没有吹唢呐的习惯,我们大多都是播放丧乐或者是敲锣打鼓,表现出的都是比较庄严沉重的气氛。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本身就没有吹唢呐习惯的地方,主要考虑的是两点原因。第一点就是有人去世,总的来说不是一件喜事,所以必须保证气氛庄严。唢呐吹出来的都是非常喜庆乐感强的音乐,所以不是太适合放在葬礼上。

其次就是一个比较迷信的观点,在举办葬礼的三天中,我们这边认为死者的意识是还存在的,唢呐的声音容易将其意识打散,所以是不好的

但是对于那些本身就有吹唢呐习惯的地方,现在之所以不太允许在葬礼的时候吹唢呐,主要是由于现代观点中的三个原因。

首先,第一个是因为觉得太不庄重严肃。其实本身对于一些人来说,老人家年纪大了,去世其实算得上是一件好事。这也就是对于死亡的一个看法的不一样。

自然的老去,是符合自然生长规律的,部分人群认为没有必要为其伤春悲秋,应该自然的送他们离开,所以他们有吹唢呐的习惯。

第二个原因就是唢呐,作为一个非常响亮的乐器,是非常扰民的,也是为了保护生活环境吧。第三个原因就是在农村里面,为了排场容易进行攀比。就用吹唢呐来表示气氛的热闹,这是非常形式主义的一件事情。

唢呐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表现在民间音乐文化的特殊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内容的延伸上。其中“跑报”这一独特的文化空间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跑报”是“‘官“兵’点主事”、“周年祭奠事”、“贺寿扫木事”等民俗活动中的内容之一。由唢呐班子选用一名“跑报”人员(或由事主家特邀)“报宫”、“报寿”等。表演者所说的内容都是尊老爱幼,二十四孝典故和劝人积德行善的金玉良言。这一口头传承,由艺人们即兴创作的民间口头文学活动,充分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唢呐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基本特征是:(1)每逢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节庆典礼、新居乔迁、贺寿扫木。给婴儿过满月等民间活动都少不了请唢呐班子前去助兴,表现出了习俗需求的广泛性特征。(2)庆阳地区红白事的“接请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闯帐”、“请灵”、“出门告”、“家祭”、“游食”等等繁杂的礼仪活动中每项程序总是乐手在前鼓乐先起,构成了民俗礼仪中的引领性特征。(3)庆阳唢呐曲牌中上下重叠式、一部式和各种自由式(循环体、多段体、联曲体等),符合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器乐曲结构原则,其中俗称的“帽子”即引子,“身子”即一首曲目的主题旋律,“罢子”即尾声(是一种多段体曲式,可根据情况任意增减)为独有。“平吹”与“挂音”两个声部的支声织体特征及“对口”旋律的频繁出现和演奏中,散、慢、中、快的速度规律,充分体现出了独特的程式性特征。(4)依据礼俗时间长短,可把情绪相近,调性相同的几个曲牌自由组合起来联奏,也可把民歌小调用联缀手法套起来演奏,构成了曲牌联缀的灵活性特征。(5)民间口头文学“跑报”这一表演形式,在全国其他地方很难找到,自然有其珍贵性特征。

关于唢呐的诗句俗语

1 有哪些关于“唢呐”的诗句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 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