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牛姓的由来。
长期以来,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牛姓始自微子。不仅在口头上流传,而且载之家谱,代代相传。这种传说寄托着人们对微子的无限崇敬之情。
微子和暴虐、*乱、无道的纣王,水是一母所生①,两个亲兄弟,微子为兄,纣王为弟。但微子出生时其父还未继承王位,其母仍处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继位后,其母便封为正妃,不久又生了纣王。纣王从小能说会道,才思敏捷,长大后体格健壮,力大无比,可以把九头牛拉着向后退,深得其父喜爱。待立太子时,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贵不以长”的宗法,把纣王立为太子。
纣王继承王位后,微子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维护殷王朝的政权。起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长,纣王残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无道,不理朝政,成为历史上继夏桀之后的第二个有名的暴君。微子多次规劝他改恶从善,他却充耳不闻。眼看国家朝不保夕,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却报国无门。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于是求教于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②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为保存宗嗣,便毅然决定离开王宫。
微子在离开王宫之前,对父师,少师(比干)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他说道:“父师、少师,看来我们商国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忆往昔,我们的高祖成汤建立了商国,看现在,我们的纣王却沉醉在酒色之中,败坏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官吏,目前无不劫夺偷盗、犯法作乱,官员们都不遵守法度,有罪的人也不加以治,老百姓们也要纷纷起来了,他们同我们结成仇敌。现在殷商可能要灭亡了,我们将象涉入大水一样,茫然以行,找不到渡口和岸边。唉,殷商现在到了这个样子,就要灭亡了。
父师、少师,现在我要走了。”③
这段话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达了微子热爱国家又不能改变灭亡局面的无奈之情。对微子的出走,牛氏子孙相传和自己姓氏有关,赋于了动人的传说。
清康熙四十二二年(1704),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牛氏家谱》中“族谱旧序”载:“殷纣无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
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省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
“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1873),河南省偃师县杨村《牛氏家谱·序言》载:
“惟我牛氏相传乃司徒契之后也。相舜有功,至汤而有天下。六百年间,贤圣之君六七个,及至于纣,庶兄微子避乱而去。当其去时,仰视天文,见日色过午,因衍午字出头乃系牛字,遂因以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来也。”
在众多的《牛氏家谱》中,类似上述记载的不胜枚举,这些传说表明:不少牛氏子孙认为微子走时“举目过午”,“乃系牛字”,把微子当作了牛姓始祖。
道光二十二年,上万装备精良的英军驾驶上百艘战舰,向吴淞口要塞发起疯狂攻击。清军西炮台上,67岁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兵抵抗。
两江总督牛鉴奉命带兵增援,但他居然坐在轿子里一路吹吹打打。英军发现后一顿炮轰,牛鉴立刻连滚带爬地跳下轿子就跑,连官服官靴都脱了。由于牛鉴的奔跑姿势太过滑稽,对面的英军都忘了大战,全都嘻嘻哈哈地凑过来看热闹。结果,惨烈的吴淞口大战立刻乱套,不明真相的各路清军跟着牛鉴溃逃。
最后,陈化成老将军率领残存的亲兵,从炮台上杀出,身中七处重伤后壮烈倒下,身边八十多名将士为国捐躯。
而牛鉴逃离战场后马不停蹄,连宝山驻地也丢了,导致英军兵不血刃拿下上海,从而狠狠地掐住大清的脖子。牛鉴就此身败名裂,被判处死刑。不料,消息传到河南后,当地百姓联名向朝廷上书为他求情。牛鉴的行为如此可恶,为什么会有百姓为他求情?
其实,在这场鸦片战争爆发前,牛鉴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非但不是贪腐昏官,反而是驰名一时的干臣,更有“牛青天”的美誉。
牛鉴是甘肃武威人,少时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地供他读书。他一直谨记母亲朴实的教诲:倘若为官,一定要做个戏台上包青天那样的好官。29岁那年,牛鉴高中进士。之后的多年里,他一度在翰林院任编修,也曾在陕西等地为官,他以包拯为榜样,成了廉洁奉公的硬骨头。在陕西做布政使时,他因看不惯陕西巡抚搞腐败,实名举报都没有效果,竟气得把官帽一摔,回家养病去了。
道光知道后特意把牛鉴叫到京城,连续六次召见,把牛鉴感动地眼泪汪汪。擦干眼泪后,牛鉴就打点行装上任——去河南当巡抚了!
当时的河南是天灾人祸的重灾区,黄河年年闹腾,官员腐败,谁来当巡抚都干不长。但牛鉴还没走到河南,许多官员就慌不迭地跑调动。牛鉴到河南后,就掀起反腐风暴,不到半年,数百贪官落马。
不久,河南爆发百年不遇的洪水,古城开封被洪水围困。牛鉴闻讯后驾着一叶扁舟来到开封城头,站在滚滚浪涛里指挥抢险,还搬出明朝水利学家的治水大招,保住了开封城。
这件事使牛鉴的声望如日中天,给正为鸦片战争焦头烂额的道光打了一剂强心针:既然牛鉴这么能干,何不调他上前线打英国人?于是任命牛鉴为两江总督。一听牛鉴升了官,全河南都炸了锅,巡抚衙门被上千人围得水泄不通。百姓跪在门口,哭着喊着不然牛鉴走。牛鉴不得的站出来拍胸脯保证:等我灭了英国人后,一定再回河南来!百姓这才含泪放行。
但接下来的事就狠狠打脸了,从不缺态度操守的牛鉴偏偏缺了一样东西:专业水平。对于打仗,他根本就是个,门外汉,于是,吴淞口清军将士只能被他坑死了。两个月后,牛鉴作为签字代表,与英国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个鸦片战争前名满天下的能臣自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当年受过牛鉴恩惠的河南百姓没有抛弃牛鉴,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为牛鉴据理力争,竟救了牛鉴的性命。此情此景,应了一句话:为人民做事的人,哪怕只是一点小事,人民也不会忘记他。而大清朝廷把一个不懂军事的大臣放在事关战局的总督任上,即便大清武器不落后,恐怕也难逃战败的厄运。
牛姓
百科名片
牛姓起源于宋微子之后牛父。与其姓氏一样,牛姓多勤苦劳作,踏实肯干之人;牛姓源于北而盛于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进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仅有两名,人言江南才子山东将,其寥寥几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目录
姓氏起源
牛姓名人牛邯
牛金
牛兴祖
牛天畀
牛富
牛群
牛峤
牛僧孺
牛存节
牛明智
牛金星
牛凤山
牛保才
牛书申
牛得草
牛畜
牛弘
牛希济
牛皋
牛思瑄
牛化东
牛憨笨
牛仙客
牛淑贤
牛根生
牛姓分布
宗族特征
牛姓详解
牛姓起源
牛氏世系
牛氏历史典故射牛不问
牛继马后
跑马成堤
申牛不分
牛郎织女
牛姓字辈谱
郡望堂号姓氏起源
牛姓名人 牛邯
牛金
牛兴祖
牛天畀
牛富
牛群
牛峤
牛僧孺
牛存节
牛明智
牛金星
牛凤山
牛保才
牛书申
牛得草
牛畜
牛弘
牛希济
牛皋
牛思瑄
牛化东
牛憨笨
牛仙客
牛淑贤
牛根生
牛姓分布
宗族特征
牛姓详解
牛姓起源
牛氏世系
牛氏历史典故 射牛不问
牛继马后
跑马成堤
申牛不分
牛郎织女
牛姓字辈谱郡望堂号展开 编辑本段姓氏起源
niú
长期以来,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牛姓始自微子。不仅在口头上流传,而且载之家谱,代代相传。这种传说寄托着人们对微子的无限崇敬之情。 微子和暴虐、*乱、无道的纣王,水是一母所生,两个亲兄弟,微子为兄,纣王为弟。但微子出生时其父还未继承王位,其母仍处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继位后,其母便封为正妃,不久又生了纣王。纣王从小能说会道,才思敏捷,长大后体格健壮,力大无比,可以把九头牛拉着向后退,深得其父喜爱。待立太子时,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贵不以长”的宗法,把纣王立为太子。 纣王继承王位后,微子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维护殷王朝的政权。起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长,纣王残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无道,不理朝政,成为历史上继夏桀之后的第二个有名的暴君。微子多次规劝他改恶从善,他却充耳不闻。眼看国家朝不保夕,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却报国无门。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于是求教于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为保存宗嗣,便毅然决定离开王宫。 微子在离开王宫之前,对父师,少师(比干)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他说道:“父师、少师,看来我们商国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忆往昔,我们的高祖成汤建立了商国,看现在,我们的纣王却沉醉在酒色之中,败坏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官吏,目前无不劫夺偷盗、犯法作乱,官员们都不遵守法度,有罪的人也不加以治,老百姓们也要纷纷起来了,他们同我们结成仇敌。现在殷商可能要灭亡了,我们将象涉入大水一样,茫然以行,找不到渡口和岸边。唉,殷商现在到了这个样子,就要灭亡了。 父师、少师,现在我要走了。” 这段话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达了微子热爱国家又不能改变灭亡局面的无奈之情。对微子的出走,牛氏子孙相传和自己姓氏有关,赋于了动人的传说。 清康熙四十二二年(1704),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牛氏家谱》中“族谱旧序”载:“殷纣无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 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省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 “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 牛姓
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1873),河南省偃师县杨村《牛氏家谱·序言》载: “惟我牛氏相传乃司徒契之后也。相舜有功,至汤而有天下。六百年间,贤圣之君六七个,及至于纣,庶兄微子避乱而去。当其去时,仰视天文,见日色过午,因衍午字出头乃系牛字,遂因以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来也。” 在众多的《牛氏家谱》中,类似上述记载的不胜枚举,这些传说表明:不少牛氏子孙认为微子走时“举目过午”,“乃系牛字”,把微子当作了牛姓始祖。 至于上述族谱家谱皆无正史史料可靠,而正史里关于牛氏的记载是: 周灭商后,封纣王兄微子于宋,微子有后人牛父(此时为人名),任宋国司寇,宋武公时抵御狄人侵犯为国而死, 其子孙以牛为姓。 传古时三王时代有部落牛峤氏,此部后人亦以牛为姓。 据《隋书》及《路史》记载,隋代牛弘,其父寮允为北魏郎中,赐姓为牛,允虽云自乃三国魏时后将军南阳牛金之后,自言复本姓耳,然实已不可考。 少数民族亦有牛姓,明清时期,云南丽江纳西族有牛氏,清满族亦有牛姓, 其他各族也有牛姓。
牛姓分布
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牛姓的百分之四十一,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编辑本段宗族特征
牛姓起源于宋微子之后牛父。与其姓氏一样,牛姓多勤苦劳作,踏实肯干之人; 牛姓源于北而盛于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进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仅有两名,人言江南才子山东将,其寥寥几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编辑本段牛姓详解
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寻根溯源 牛姓来源有四:1、出自子姓,是商汤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书·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封微子(纣王庶兄)于宋,以奉汤王之祀,微子之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2、寮姓改为牛姓。据《隋书》及《路史》所载,隋代牛弘,其父寮允为北魏时侍中,赐姓牛(一说三国魏大将军牛金之后,为避难改寮姓,至寮允赐复本姓)。3、形成于民间。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4、他族改姓而来。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牛姓,为纳西族;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今满、藏、土家、蒙古、东乡、回、朝鲜、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商朝皇族微子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由上可知,牛姓在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之牛姓人有: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翦,以及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两汉时期牛姓历史人物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又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董为甘肃临洮人)亲信,从其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姓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起来,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姓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际,山西的牛姓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一,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 郡望堂号 牛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郡望有:陇西郡——秦置郡。治所在狄道,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等地。三国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南。 堂号:“陇西”、“大雅”、“惟明”等。 宗族特征 1、牛姓起源于宋微子之后牛父。与其姓氏一样,牛姓多勤苦劳作,踏实肯干之人。2、牛姓源于北而盛于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进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仅有两名,人言江南才子山东将,其寥寥几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名人精粹 牛邯:狄道人,东汉名将。才气勇力俱全,雄威边陲,官护羌校尉,后擢大中大夫。牛弘: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隋朝大臣。性宽厚,好学博闻,隋文帝时任礼部尚书,致力贯彻各级地方官吏皆由中央任免的政策。擅长文学,精通律令。有《牛奇章集》。牛仙客:鹑觚人,唐代大臣。任河西节度使时,省用所积巨方。后历任工部尚书、宰相等职,任相期间,独善其身,仅唯诺而已。牛僧孺:安定鹑觚人,唐朝大臣。唐末牛李党争中牛党的代表人。在穆宗、文宗时二度为相,又屡次遭贬。著有传奇集《玄怪录》。牛峤:陇西人,唐末官吏、词人。乾符年间进士、历官拾遗、补阙、校书郎。王建镇蜀,辟为判官,及开国,拜为给事中。今辑《牛给事词》。牛希济:陇西人。五代十国时官吏、词人。前蜀时,累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蜀亡,入洛,任后唐雍州节度使。今辑有《牛中丞集》。牛存节:青州博昌(今山东寿光),五代十国时后梁大将。其勇武果决,节操高尚,野战攻城,无坚不摧,因而威名远扬,为梁末帝所器重,更难得的是他忠心不二,有大将风范,累官至检校太保、同州节度使。牛皋:汝州鲁山(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为岳飞副将,收复随州、襄阳,又驰援庐州,败金兵。后随岳飞镇压杨么起义,杨么携钟相子钟义投水,他入水擒获。后擢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一一四七年,被秦桧使人毒死,遗言谓“所恨南北通和”。牛富:霍丘(今属安徽)人,南宋抗元名将。曾守襄阳五年,后移驻樊城,率军死守,拒不投降,城破后,身受重伤,以头触柱赴火而死。牛兴祖:晋宁襄陵(今山西襄汾)人,元代官吏。历中书省掾、刑部主事、工部主事,后擢大都兵马指挥使,累官至云南行省参知政事。牛天畀:山西太谷人,清代将领。乾隆年间武进士,累官至贵州省提督,曾率川北官兵会剿苗民,先后屠戮上万,后被苗民击毙。牛鉴:甘肃武威人,清朝大臣。嘉庆年间进士。一八四一年任两江总督,鸦片战争时,畏敌如虎,不战而走,致使英舰长驱而入南京江面,后随耆英至英舰签订《南京条约》,不久被革职议罪。 牛姓族史考略 姓即表明家族的字。中国科学院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人古今姓氏超过22000个,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也约有3500个左右(新华社上海2002年7月27日专电)。在众多姓氏中,牛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4%,按姓氏人口多少为序排在第96位(《当代百家姓》,王大良著)。尽管如此,但因牛姓寓意深刻,历来人才辈出,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倍受各界关注。 长期以来,众多仁人志士为牛姓的研究和发展孜孜以求,形成了丰富的史料。由于时事变迁,条件所限,且牛氏在全国(乃至世界)分布极广,始终未形成统一的谱系,社会各界对牛氏族史有的不甚了解,有的甚而众说纷纭。本文力图对牛氏始祖的有关史料加以考证,以就教于方家,正本清源,使牛氏均能明其所系,从而睦敬族宗,共创文明新风。
编辑本段牛姓起源
姓氏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氏则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然而,在商代以前汉族牛姓史无记载,最早出现牛姓始自微子。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和《尚书·微子篇》记载,微子系商纣王庶兄(二人为同父同母所生,但微子为兄,其生时父帝乙尚未继承王位,母仍处于妾的地位,故称庶兄。及至纣生时,父已为王,母亦为正妃)。纣自幼能说会道,及长则体格健壮,深得父王喜爱,得以继承王位,成为第三十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商王,微子则成为他的卿士,共同维护商王朝政权。但纣王荒*无道,民不聊生,微子启多次苦劝却无济于事(后来大臣比干以死相谏被剖心),一片忠心报国无门。史载,其时微子“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遂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即箕子。据考证箕子后去朝鲜),最终听取了箕子“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的忠告,愤而他奔。 据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河南济源南官庄《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微子启“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山东省新泰市东牛家庄牛氏祖林谱碑中也有“牛氏先世出自(殷)微子”的记载。众多《牛氏家谱》、相关史料及历史传说均对牛姓起源作了与此一致的记载,并把微子作为牛姓始祖。 微子本名启,因做王子时封于微(今山东微山一带),爵位属子,故称微子。孔子曾把他与比干、箕子并称为“殷之三仁”(见《议语》微子篇)。周武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唐书·世系表》),后世遂称之宋微子。”唐代太常博士林宝奉宰相之命编撰的《元和姓氏》载:“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宋《姓解》、《通志·氏族略》及清《姓氏探源》等书均对“宋微子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作了相同记载。现在,国家筹巨资在陕西省建黄帝陵,有关机构在此编印的《百姓宗祠·牛》更是对此作了确认,并刻制了牛父铜像供人们瞻仰。 历史上,牛姓部分人普一度为避难而改姓尞(一说辽)近300年,而由皇帝赠姓恢复牛姓《隋书》,也有不少旁姓开明之士以牛姓为荣而自愿改姓牛氏。同时,回、藏、满、纳西、蒙古、土家、白、东乡、朝鲜和彝等兄弟民族中也有牛姓。尽管如此,以宋微子为始祖,牛父为得姓祖的牛氏始终为中华牛氏的主体,且支脉清晰,源远流长。直至元泰定乙丑年(1325),牛父之后牛川得中进士,并迁任山西洪洞县令,遂成为遍布全国的“打锅牛(锅碴牛)”的起始祖。
编辑本段牛氏世系
牛姓远祖,可一直追溯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黄帝生玄嚣,玄嚣生极,极生帝喾。帝喾即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五帝”之一,称高辛氏。高辛氏子曰:后稷、契、尧、挚(同父异母),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禹则传位于其子启。禹为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2世纪末至21世纪初。 尧之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3世纪(据传其仅当政时间即达100多年)其兄契在舜帝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管理臣民,封于商,赐姓子氏,其14世孙成汤,率天下诸侯打败了荒*无道的夏代最后一个君主桀,从而建立了商朝。商历31帝、671年,商纣王时灭亡。 据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姬发)率众诸侯“誓于牧野”,一举推翻了其统治而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后,武王四处寻贤,把众口皆碑且因反对商纣王而出逃在外的纣王庶兄微子请回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以奉商祀”。宋即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宋微子亦即宋国开国君主,后亦成为中华牛姓始祖。 应当指出的是,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载,以王父(祖父)字为氏系周代宗法制度所定。同时,宋微子之后当中,除牛姓外,以王父字为氏的还有孔、乐、边、鱼、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为氏的,还有微、仇、求、获等15姓,他们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综上所述,黄帝为中华牛氏的远祖,微子启为牛氏的起始祖,牛父为牛氏的得姓祖,牛川即为打锅牛(锅碴牛)的总启世祖。在以后的历史变化中,打锅(锅碴)牛的后世则以不同的分支启世,其中一个分支“岗牛”则以岗祖启世。而同牛姓一样以微子启为起始祖的孔、乐、边、鱼、皇甫、微、仇、求、获等28姓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在历史发展中自愿由旁姓而改为牛姓的如今已是牛姓中的成员,纳西族、满族及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兄弟民族中的牛姓,则各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众多牛氏当中,以牛父为得姓祖,以牛川为启世祖的中华牛氏源流一直极为单纯。在2800余年的发展繁衍当中,曾出现过扁担牛、鞭杆牛、打锅(锅碴)牛等众多分支,但从无被冒姓或混入的记录,是一脉相传的商汤后裔。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姓氏,源流单纯的牛氏是许多其他姓氏无法比拟的。作为牛氏子孙,应当以此引以自豪,进而激发自身更加敬宗而睦族,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除文中已有注明者外,本文参阅的其他资料有: 1、王根泉《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团结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西周孔子《论语》 3、《春秋左传·文公二》 4、《鲁迅全集》 5、《中国姓氏大辞典》 6、《中国姓氏大全》
牛姓字辈谱
在所有的家谱中,内容不管如何简略,但字辈谱一定会有。字辈谱也称行辈字、排行、派语、派行诗等。它是用来表明世系的用字,也是为子孙起名时定下的辈序用字。这个字一般放在三字名的中间,也有少数姓名,三字中最后一个字为辈序字。这种取名方法其他民族少有,是汉民族特有的。 字辈谱用字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是先辈人经过精心研究、共同讨论,才最后确定,勒石以志。字辈谱一般都有用意,有说起。有些谱简直就是一首诗,寓意丰富。如牛弘后裔河南济源市西许村“牛氏家谱”(俗称天官牛)载:从37世起,字辈谱 如下: 青芝龙源 林萃田丰 正恒怀宗 慧泽栋英 前两句述祖荫,祖上择福地而物华天宝,树榜样而人杰地灵。后两句是教子孙,要健身洁心,缅怀宗训,以大智大睿润泽东方,成为国家的栋梁英才。
《陈化成》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陈化成》人物故事小传
陈化成(公元1766—1842年),字蓬峰,福建同安人,清末著名抗英将领。行伍出身,初授水师把总。嘉庆年间,随提督李长庚征讨蔡牵起事,以功升参将,后任瑞安协副将。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调回澎湖,历任碣石、金门两镇总兵。十年,升任福建水师提督。二十年,英军侵犯福建、浙江等地海面,陈化成率水师于梅林洋迎击,大败之。鸦片战争爆发后,调任江南提督,在两江总督裕谦的支持下,他积极筹备吴淞防务,修筑炮台,增铸大炮,炼制火药,训练部队,与将士同甘共苦。二十二年五月,英军侵犯吴淞口。陈化成坚决反对新任两江总督牛鉴怯战求和的主张,挥军还击,连续发炮,击毁数艘敌舰,击毙大批英军。牛鉴在宝山督战时,被英军发来的炮弹所吓,仓皇逃跑,使英军得以在小沙背登陆。陈化成孤军奋战,腹背受敌,所部死亡殆尽,尸积如山。陈化成在最后的拚死作战中,不幸中弹而死。谥忠愍。
〔正 史〕
陈化成,字莲峰,福建同安人。由行伍授水师把总。嘉庆①中,从提督李长庚击蔡牵,数有功,以勇闻。累擢烽火门参将。总督董教增荐其久历闽、粤水师,手擒巨盗四百八十余人,勤劳最著,请补澎湖副将,以籍隶本省,格不行。迁瑞安协副将。道光元年②乃调澎湖。历碣石、金门两镇总兵。十年,擢福建水师提督。十二年,英吉利船驶入闽、浙、江南、山东洋面,命化成督师巡逻,以备不虞。同安潘涂、宦浔、柏头诸乡素为盗薮,掩捕悉平之。
二十年③,英舰犯闽,化成率师船击之于梅林洋,寻退去。调江南提督。江南水师素怯懦,化成选闽中亲军教练,士气稍振。筹备吴淞防务,修台铸炮,沿海塘筑二十六堡。化成枕戈海上凡二年,与士卒同劳苦,风雨寒暑不避。总督裕谦、牛鉴皆倚为长城。当定海三总兵战殁,裕谦亦殉,化成哭之恸,谓所部曰:“武臣死于疆场,幸也。汝曹勉之!”吴淞口以东西炮台为犄角,化成率参将周世荣守西台,参将崔吉瑞、游击董永清守东台,而徐州镇王志元守小沙背,以防绕袭。
二十二年④五月,敌来犯,泊外洋,以汽舟二,列木入两舷,绕小沙背向西台,欲试我炮力。化成知之,不发,敌舟旋去,以水牌浮书约战。牛鉴⑤方驻宝山,虑敌锋不可当。化成曰:“吾经历海洋四十余年,在炮弹中入死出生,难以数计。今见敌勿击,是畏敌也。奉命讨贼,有进无退。扼险可胜,公勿怖!”鉴乃以化成心如铁石,士卒用命,民情固结入告。诏特嘉之。越数日,敌舰衔尾进,化成麾旗发炮,毁敌舰三,歼毙甚众。鉴闻师得力,亲至校场督战。敌以桅炮注击,毁演武厅,鉴遂退。敌攻坏土塘,由小沙背登岸,徐州兵先奔,东台亦溃,萃攻西台,部将守备韦印福,千总钱金玉、许攀桂,外委徐大华等皆战死。尸积于前,化成犹掬子药亲发炮,俄中弹,喷血而殒。炮台既失,宝山、上海相继陷。越八日,乡民始负其尸出,殓于嘉定。事闻,宣宗震悼,特诏优恤,赐银一千两治丧,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谥忠愍,于殉难处所及原籍并建专祠。子廷芳,袭世职;廷棻,赐举人。
《清史稿》卷三七二
〔注 释〕
①嘉庆:清仁宗颙琰的年号,公元1766—1820年使用。②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道光,清室宗爱新觉罗旻宁的年号。③二十年:公元1840年。④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⑤牛鉴:字镜堂,甘肃武威人,清朝大臣。
〔相关史料〕
道光二十年,西洋英咭唎以禁鸦片构衅,扰海疆。上稔同安陈公有将略,由厦门提督调江南。时闽浙戒严,邓制军廷桢以公熟习厦门为请,上不许。盖鉴其忠勇,故始破回避本乡之例,擢之厦门。复以防海需才,令移镇江南,扼守吴淞口①。公益感愤激昂,誓以死报国矣。
公讳化成,号莲峰,福建同安人。由行伍官水师守备,五迁而至金门镇总兵。其调守吴淞也,时以夷目就抚,广东将撤防,公独谓款约不可恃,请留所部兵弗去。冬雪方盛,平地积数尺,公时棹小舟,往来海滨风浪中,或踏雪按行部曲,妪姁如家人,军中呼陈佛。吴淞以东西炮台为犄角。西炮台在海口北,距宝山六里;东炮台在其南,险与西称。英夷②扰浙,公扼西炮台以守,凡三阅寒暑。钦差大臣裕谦公尝以大风雨夕侦公,见公危坐帐中,铃柝声琅琅然也。二十一年八月,定海再陷,三总兵同日战死,镇海失守,裕公死之。吴淞民恃公为固。
明年四月,夷陷乍浦,戈船三十艘震逼吴淞。时牛制军鉴在宝山,惧,商于公。公曰:“无恐!以炮扼险可决胜。公第坐镇,毋轻出入也。”于是公率参将周世荣守西炮台,别遗将守东炮台。公夜语世荣曰:“吾与汝福皆不薄”。周愕然。公曰:“诘朝战而胜,则受上赏;不然,亦俱不朽。非福而何!”明日,夷船排江进。公登台执红旗挥战,轰炮及千声,自卯及巳,坏夷船六七艘。贼沮欲退,我军噪而奋。制军闻师利,趋出。及三里,贼从樯上觇其帜,驾炮狙击之,制军跳而免,师遂溃,东路兵弃炮走。贼并力攻公急,周世荣请公奔。公拔剑叱之曰:“庸奴!误识汝。”世荣逸。贼登岸,炮弹雨下,中公。颠,复起,犹手燃巨炮,创重,喷血死,年六十有七。同殉者守备龚龄增以下合八十余人。
夷酋既入城,犒饮镇海楼。酒酣,或作毕言曰:“此行良险。使有两陈公,安能至此哉!”越十日,嘉定令练廷璜购公尸,获积苇中,面如生。殓于武庙,百姓罢市哭奠,绘像二,一留吴淞,一贻其子。状闻,诏优恤,立专祠,赐祭葬,予谥忠愍,世袭轻车都尉。
三总兵者,曰寿春镇王公锡朋、定海镇葛公云飞、处州镇郑公国鸿,皆以定海城陷,同日殉,先公殁一年。
王公名锡朋,字樵佣,直隶宁河人。,由武举补兵部差官,援例得固原游击。道光六年,从大军征张格尔③,自大河拐至回庄,力战,矢殪其酋。赏戴花翎。进战至阿瓦巴特,贼阻浑河沿,从大军间道渡河,入喀什噶尔城。进取英吉沙、叶尔羌、和阗,皆有功。十二年,瑶民赵金陇乱湖南,残常宁、新田。公以临武参将,从提督罗公思举破贼羊泉街,诛首逆,别将逐贼高家坪,大捷。回攻杨家园,围贼歼之。赏锐勇巴图鲁名号,擢宝庆协副将。时广东瑶亦煽动。赵仔青进扰湖南。公杀贼濠江口,又破贼银匠冲,获其酋旂。仔青反走,追获之,及其孥。湖南平。赴广东,大军战连州大洪桥,乘胜入火烧排之蛇儿岭,夺马鞍山,遂平五排瑶。又从定莲花汛、冷水冲各瑶。擢福建汀州镇总兵。服阕,改寿春镇。公自游击从杨忠武定回疆,知名;及平瑶功居最。尝诫谕士卒曰:“战利,呼人共之,获倍多,即人不利,趋救之,可两全。”故战比有功,而定海事竟以无救败。
先是,英夷陷定海,去之。公以寿春兵镇其地。二十一年八月,夷再至,出守九安门。郑公国鸿驻竹山门,葛公云飞驻晓峰岭,相去十余里。贼先犯九安门,不利,退攻竹山、晓峰。公驰救,两营已先败。贼争斗,公众且尽,所亲卒及身自荡杀数十百人。贼至益多,挥短刀陷阵死。是役也,贼可二万,我兵计五千。公檄请益兵,大府不应。战且五六日,势足以待救,亦坐不救。曰:“吾守镇海者也。”镇海急,则又走。三总兵皆坐是败死。公杀贼独多,死尤烈。事闻,天子震悼,以提督礼赐恤,谥刚节,建专祠。
子承泗,袭骑都尉。
《国朝先正事略》卷二五
〔注 释〕
①吴淞口:位于长江和黄浦江交汇处,是长江首重门户。②英夷:英国侵略军。③张格尔:清朝伊斯兰教首领,维吾尔族。嘉庆、道光间,在英国支持下,由浩罕侵入新疆南部,占领喀什噶尔(今喀什)等四城。后兵败被俘,死于北京。
谁知道牛姓的由来。
本文2023-10-20 05:09: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6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