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的族谱叫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皇家的族谱叫什么,第1张

1、皇家的家谱叫玉牒。从唐代开始就有了修玉牒的制度。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纂修玉牒当做国家的重要大事。从唐朝开始发展到宋、元、明、清。而今,清代玉牒是目前我国历史上唯一完整系统保存下来的皇室家谱。

2、清代玉牒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在内容上有宗室、觉罗之分,一是在文字上有满、汉文之分。清朝初年,局势动荡不安,清廷对于汉官不敢轻信,前期重要文书一般都用满文书写,但是清代玉牒的纂修并未依照此例据。

3、玉牒的价值包括以下几方面:数量大;有人口繁衍的连续记录;人口记录比较完整;有大量的女性人口资料;婚姻资料齐全。有的学者在专著中这样评价它,“历史上的人口资料极为混乱,且小系统,更谈不上全面,正因为如此,清代的玉牒才显示出其独特、珍贵的史料价值”。所以在研究历史的中外学者眼里,它就是一座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宝库。

朱元璋登基后,为后代子孙选定了名字的第一个字,并要求第二个字按照“五行循环”的原则,使用火、土、金、水、木为偏旁。如此一来,为避祖先名讳或与同辈重名,朱明皇室的名字中,确实出现了很多生僻字,包括后来用为元素名的铬、钴、钋等。

至于说徐寿(1818—1884)在翻译《元素周期表》时,受过明朝诸王名字的启发,则属后人附会。理由很简单:

(1)没有可靠史料言及徐寿参考了朱明皇室的命名。

(2)铬、钴、钋等是生僻字不假,但《康熙字典》都有收录,徐寿无须去所谓“朱元璋家谱”或《明史·诸王世表》里“重新发现”。

在徐寿之前,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玛高温等已将一些元素名翻译为中文,但质量不佳(如丁韪良将钾译为“灰精”、砷译为“信石”等)。

在江南制造总翻译馆,徐寿采用“口译笔述”的方式,先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把西方化学书籍逐句翻译为中文,自己记录后,再改正润色,使之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他们就是在合作翻译《化学鉴原》(出版于1872年)的时候,遇到了化学元素名称的翻译问题。

徐寿和傅兰雅为化学元素的翻译,制定了三条标准:

第一,“原质之名,中华古昔已有者仍之,如金银铜铁铅锡汞硫磷碳是也”,即汉字中原有的元素名,如金、银、铜、铁等,直接使用。

第二,“昔人所译而宜者亦仍之,如氧气、淡气、轻气是也”,即前人翻译的元素名,如养气、淡气等较为恰当的,继续沿用。

第三,其他数十种“从古所未有”者,“今取罗马文之首音,译一华字,首音不合,而用次音,并加偏旁以别其类,而读仍本音。”意即是,符合第一、第二原则外的元素名,一律按照其英文读音的首音或次音,选取同音汉字,并配上金、石等表示特质的偏旁。②

这里的第三个点,后来成为化学元素中译的基本原则。

徐寿和傅兰雅共翻译了64种元素(金属49种,非金属15种),其中大约一半,同美国教会医师嘉约翰与何瞭然合译《化学初阶》的元素名一致;另外一半,如钙、钠、钴、钾等,则是首次作为元素名。《化学鉴原》所录64种元素的译名,有47种一直沿用至今。

家谱中的明是指家族中某一代人所使用的堂号。堂号是指家族中按照世系排列的不同辈分所使用的称号,是家族中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堂号的使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风俗习惯,一般由家族长辈或有权威的长辈指定。

明是辈分中的一种,通常是指第十一代,也有些家族使用明作为第十代或第十二代的堂号。由于每个家族的堂号使用规则不尽相同,所以用明作为堂号的家族较多,但并不代表所有家族都使用明作为堂号。

明这个堂号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一代孙朱某为了避免与明朝皇室同名,所以使用了明作为自己的堂号。另外,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明字寓意着光明、明亮、清晰等含义,代表着家族的兴旺和繁荣。

总之,家谱中的明是家族中某一代人所使用的堂号,通常是指第十一代。堂号的使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风俗习惯,代表着家族中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不同家族使用的堂号规则不尽相同,但是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不光操心自己任期内的事情,连子孙后代的工作都恨不得替他们全干完了。他给后代们制定了很多规矩和福利,让他们按照执行享受就好了。

这其中就包括了怎么给朱家子孙起那些奇葩的化学元素般的名字。在封建时代,皇族成员的命名虽然很讲究,很典雅,但是也和大部分中国普通人遵循的基本规则一样,姓氏+辈分+单名。但对于大明王朝来讲,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个人文化程度有限,他虽然当过和尚,却更信道教,学到了一些神秘谶纬之术,并做了有趣的尝试。大明王子的取名方法,包括明这个朝代的取名由来,都是为了顺应古代玄术中的五行阴阳学说。大明建立于1368年,按照当时所谓的命理学来说,大明属于水德。所以当时才会定都在应天,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因为南京有个别名叫金陵,也就是说为了符合五行。

按照他的设想,朱家子孙们起名字都必须符合符合“五德始终说”的来循环,这样做王朝才能兴盛长久。他有26个儿子,给儿子起的名字全部都是木字旁的,比如太子朱标,二子朱樉,三子朱棡,燕王朱棣,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当时估计已经没少查字典,里面已经有很多比较生僻的字了,如樉、棡、橚、榑、柍、栴等。从朱三代开始,姓自然是固定的,辈分也是固定的。朱元璋早就二十几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合拟定了“字”作为辈分,比如朱棣一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每个皇子皇孙的单名都要与金木水火土有关,而且要按照五行相生来排序。比如嘉靖皇帝叫朱厚熜,五行为火,他的儿子的名字就得和土有关,也就是隆庆皇帝朱载厚,隆庆的儿子们,土生金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了。这套体系实在是太考验老朱家人的文化水准了啊,饶是朱元璋算的精,汉字就那么多!

通过各支的辈分杜绝重名现象,但架不住每一支皇族子孙养尊处优太能生啊,据说明末皇族就有上百万人,这上百万人的名字要硬往上面这个规则里套,还不能重名,结果可想而知。刚开始的取名还能挑点寓意好的字,可后来字都被用完了,后代取名肯定得避讳先辈的,不能用先辈们用过的,这就造成了越往后面取名越难。生的晚的只好现“造字”,虽然造字这不是明代皇室的专利,但明代皇室确实是把造字发挥到了极致,许多人的名字都成了生僻字,而且读起来也不好听,比如朱五代朱十代,按例该用“金”字系列命名,但古代的金字旁汉字的确太少,总不能都起名叫银铜铁吧,只好绞尽脑汁地造了很多字,这也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在钠、朱成钴、朱帅钾、朱帅锌、朱至镧、朱效钛、朱效锂”这些化学名字的出处。

那么为什么明朝皇子的名字这么像元素周期表呢,倒不是明朝提前掌握了什么化学知识,也不是文捷列夫一不小心穿越了!其实这个锅得由清末化学先驱徐寿来背。19世纪60年代,当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被引入到中国,科学家徐寿准备推出汉化版时,遇到了明代皇室取名时同样的问题,也要绞尽脑汁的寻找合适的汉字去一一对应,没想到老朱家早就替他提前几百年误打误撞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徐寿竟然在明朝皇族的家谱里找到了灵感,金属旁、火字旁等等,再加上个音译的汉字不就解决了。比如Na就用了瑞金王朱在钠的名字,果真世界太奇妙,龙子龙孙们的名字居然给科学帮了个大忙。

朱元璋

徐寿

分类: 社会/文化 >> 历史话题

解析:

大概有一百多万,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泰国。出名的有 总理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封其十一子朱椿为蜀王。以后历代蜀王均为朱椿后裔。崇祯十七年三月,明朝京师被李自成攻陷。同年八月,张献忠攻下成都,城破时,第十三代蜀王朱至漱投井自杀。明蜀王国灭亡的甲申年,蜀王后人的一支在广汉定居。数代之后,有一对叔侄自广汉来到彭州白鹿场谋生。彭县志记载的最早的朱氏族人叫朱深秀。

在白鹿场乡志上记载有朱益淳,他有五子,其中一个是朱三益。朱三益善于经营,靠茶叶发家,朱氏家族从此成为当地望族。朱三益妻杨氏育有七子二女,三子朱居儒,妻令狐氏,有二子。长子务仁妻王氏倾全力送儿子读书,改变子孙命运。长子朱穆雍1940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留此工作,他和妻王惠云有五男二女,朱清时院士即为他们的第三个儿子。

casacDir/2003/02/01/6715

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 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

关于岷藩家族,刘佑平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中有如下记载:岷藩开基始于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但此后又在永乐六年(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朱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1450年朱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岷藩后裔在武冈生息100多年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朱氏家族四散逃离,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长沙棠坡,朱天池(即镕垂)老人曾到云南、武冈等地调查过这段历史,“经过动乱后,逃到棠坡的只有几个人,而且很穷,只能靠教书为生。”按后来的阶级分析观点,这时候的棠坡朱氏一穷二白,算得上赤贫,在其后的几百年间,他们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在此期间,朱家陆续有人入仕,但从后来的记载来看,真正让朱氏家族脱贫致富的,是 的曾伯祖父朱昌琳(字雨田),朱氏族谱的记载中说,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粮食丰收,谷贱伤农,达到了千钱三石的低价,朱雨田倾其所有买入,次年天灾,粮价飞涨十多倍,朱家从此“起富不愁衣食”。并开始广购田产,在城乡筑室置房。

关于这段轶事,长沙市地方志中亦有记载:朱雨田此后转贩盐茶、设钱庄、开矿业,终于成为长沙首富,他修建的朱家花园,“登之可极尽岳麓湘江之胜,名于是邦矣”,列为长沙园林之首。

据长沙市志的记载,朱雨田暴富之后,乐善好施,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并疏浚新河、赈济灾民,方志中评价,他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

朱氏家庭从此富甲一方,子孙兴旺,多时人丁上百人。在棠坡,朱家因为扶危济困,到今天仍赢得乡亲的赞誉,67岁的村民王玉龙告诉记者,那时每月逢三逢八,朱家就开仓济贫,而村里如果有孤寡老人死了,都由朱家提供棺材,以及两担石灰,用于埋葬。

村民彭建武的妈妈,当年在朱家所办的学校免费读书,该村所有贫家子女,均免费就读于朱氏族学。彭建武说,解放后朱家人在村里没有挨什么斗,因为他们不是恶霸地主,“是好地主”。

时至今日,和平村1200多人,300余户,但朱姓已经很少,村支书黄自力说,“朱家后人基本都出去了。”

9time/data/2006/0323/article_724

中科大校长朱清时自称为蜀王后裔,他是成都人,说自己是“端居务穆清”的“清”辈。

江西省有许多姓朱的人,确实是宁王朱权后代,民国初,曾经续编了朱氏宗谱,在江西省博物馆有藏。按“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字辈起名,有许多人叫朱亲某、朱衷某的。

广西桂林附近,许多人是靖江王的后代,“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叫朱袭某、朱芳某的很多。

山西的霍州,有个大地主庄园叫朱家大院,在朱家的家谱上曾说,其祖先叫朱连科,是代简王朱桂第七子怀仁王朱逊焴的后代,还说在山西有“朱十门”之说,即朱桂的十个儿子在山西后代很多,是名门望族。山西省应该有很多明室后裔。

是岷王朱楩的后代。泰国也有朱姓,按清史上说的,永历帝被捉时,岷王子等八十人逃往暹罗,那么泰国的朱姓应该是 的本家。

另外,清军 后,在台湾的朱明后裔,全部被遣送回大陆,据说是安置河南,不知后来如何。

postbaidu/fkz=

关于这个就不得不提一下朱元璋给子孙们留下的命名规矩了,加上明朝皇室的生育能力确实太强了,硬生生的造出那么多个字来,后面周期元素表翻译的时候不用就白不用了呀。

朱元璋操心后代子孙的名字

说起这个和尚皇帝,他在得到天下之下,就给老朱家立下不少新的规定,就连后代子孙的名字他都给操心上了,可能是想维护嫡系正宗吧,不过朱棣上位之后,他的这个美好愿景是没有实现的了,但是他给子孙留下的命名规矩却还是在的。他要求后子孙名字必须由三个部分组成,姓氏,辈分,五行。按他的设想,辈分20个字他也给儿子们分别定下了,五行就按:木火土金水这样的排序,取其偏旁部首,这样无限循环。只是他实在没有想到,他的子子孙孙们实在太能生了,到了万历年间,皇室就十多万人口了,在有限的汉字之中,连寓意不好的都用完了,只能自已造字使用了。

和周期元素表的缘分

明朝皇室宗亲的名字里呢,出现了很多生僻字,就像朱同铌,朱成钴,朱慎镭,朱公锡,朱同铬,朱悦烯,朱琼烃……看着是不是很亲切啊,似曾相识?人家朱家造字就是为了跟五行沾上个边,好用来起名字的呀。到了后来,周期元素表进入了中国,负责翻译的科学家叫徐寿,看着这边元素那个头大啊,怎么翻译呢?无意之间他翻到了朱家的家谱,别说,元素在中国不就和五行元素一个样,这家谱之中这么多金字旁、火字旁部首的字,用起来合适呀,而且很多发音还相同,于是烷呀,烯呀,钾呀,镭啊……在他改造改造之下,周期元素表中文版就这么诞生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元璋会给叫做“元素表之父”的原因,无意之中下的规定,造就了许多新汉字出生,并收录使用,最后又这么巧合的发间和周期元素表发音一样那么自然就这么使用也是正常的了,你说是吧?

皇家的族谱叫什么

1、皇家的家谱叫玉牒。从唐代开始就有了修玉牒的制度。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纂修玉牒当做国家的重要大事。从唐朝开始发展到宋、元、明、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