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历史 我写我家 要揭阳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6收藏

身边的历史 我写我家 要揭阳的,第1张

古揭阳县是广东省最古老的县份之一,其历史悠久,见诸史乘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其境内榕江流域地区曾是古粤东、闽南的区域中心和潮汕文化的发祥地。本文就1840年(中国古代史下限)以前揭阳各个时期的建制沿革、社会经济、文化试作初步探索,以请教方家。

一、从远古到秦汉时期

这个时期是揭阳县开始建置,并管辖有历史上最广地域的时期。

揭阳得名于五岭之一的揭阳岭(五岭:一说是大庾岭、始安岭、临贺岭、桂阳岭、揭阳岭;另一说是大庾岭、越城岭、萌诸岭、崎田岭、都庞岭),最早见诸史乘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任嚣、赵佗南平南越后,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在南海郡今潮汕地区、梅州市和闽南一部分的区域内设揭阳戍区,这是潮汕建制的萌芽。所以饶宗颐教授说“稽潮事最古可徵者,当肇於嬴秦之戍揭岭”。(1)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时达南海郡慰任嚣病危,其论析天下及岭南之军事政治,以为岭南可以立国,遂劝赵佗拥兵自立。任嚣死后,赵佗依言行事,割据岭南,于公元前204年自建南越国,并派史定任揭阳令,于是这里才有了政权建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于原来揭阳的地域建置揭阳县。隶属南海郡,潮汕地区开始有了直属中原王朝的政权建制,这一建制一直延续到晋义熙九年(413年)分揭阳置义安郡止,所以今天我们谈晋以前揭阳的历史,就是谈今潮汕及周围地区的历史,这段时期尤其是秦以前揭阳地域的社会怎样,文献记载资料很少,我们只能借助考古资料来了解。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至今,一代代的考古工作者和文博工作者在粤东这片古揭阳地域做了不少考古勘查和发掘工作,发现了一大批考古文化遗址和遗物,透过这些信息资料,我们可以窥察到古揭阳的社会风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韩江出海口的南澳岛象山发掘了一批打击石制品,形制细小扁薄。据考古学家曾骐教授推断,年代为距今8000年左右。(2)这是迄今发现的粤东地区最古老人类文化遗存,在今揭阳玉湖关爷石遗址也发现有一些角岩打制小石片,曾骐教授认为其打技术与象山细小石器相近。说明早在8000年前,已有先民在粤东这片土地上生产和生活。当然,随着今后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或许会发现比象山遗址更古老的遗存,那么古粤东的历史也将提前到8000年以前。

潮安陈桥贝丘遗址,池湖贝丘遗址以及与之相近的揭阳地都洪岗遗址,年代是距今5000—6000年,从这些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猪、牛、鱼等动物骨骼和贝壳情况看,这个时期的先民主要是通过从事渔猎和捕捞来获取生活资料,而许多骨刀、骨锥、骨○及骨针等磨制骨器的发现,说明这里的先民已较多地使用骨器。而在普宁广太镇绵远村虎头埔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生产遗址,通过发掘,发现有基本同期陶窑17座密集在一处,充分显示了大约4000年前这里的陶瓷工业的发达程度。

到目前为止,在粤东史前考古中发现最多、分布最普遍的是浮滨类型的考古文化遗存,已发现的不下数十处,从地域上看,主要分布在粤东榕江、韩江与闽九龙江、晋江四大流域。而榕江流域是浮滨文化遗存分布较为密集的地方,它在揭阳县(指今揭阳)境内就有5个遗址群,已发现的遗存33处,(3)这大概是榕江流域到秦汉时期成为粤东地区的区域中心的预示。据考古学家邱立诚教授推断,浮滨文化的年代相当于商于西周时期。(4)丰富的浮滨文化遗存反映了粤东地区在原如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这一阶段的历史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从浮滨墓葬的形态来看,墓向排行方向不一,紊乱无序,反映了浮滨人氏血缘纽带已破坏,埋葬方式以权力、等级、富裕程度的差异为基础;(5)在浮滨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有陶纺轮、大量陶器和陶拍,说明浮滨人已能从事陶瓷生产,而且生产有一定规模(因为在南澳东坑仔遗址一次就发现陶拍7件),能生产出巨大的陶器,如大口尊等,陶器中开始使用施釉技术,这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在一些浮滨遗址中还发现有青铜锛、青铜残片、青铜渣,说明浮滨的主人已铸造和使用青铜器,而各地墓葬随葬青铜器的普遍发现,应是青铜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出土文物中发现有石戈、石矛、石等兵器,说明这个时期这里的战争还是很频繁的。另外在揭阳仙桥浮滨类型遗址中还发现有石质牙璋,牙璋作为一种源于中原的“礼器”,用于向上帝祖先神明告成功,有权杖的作用,仙桥遗址石璋的发现,一方面说明浮滨人的社会中显然有了等级差别,另一方面也说明浮滨文化中明显含有中原商文化的因素。(6)

浮滨文化之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揭阳岭的开通,南越文化以很强劲的势头渗透到本地,并改变了这里土著的文化风貌。在考古上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在浮滨类型之后,韩江流域几何印纹陶东山再起,大量使用考古学家认为是南越族特有的标志的陶器———夔纹陶。(7)这个时期,随着南越国人的迁入,也传进了先进的稻作技术,今揭阳新亨龙车溪畔山岗上发现一件方格纹陶罐,印有稻穗痕迹,最大的一穗达23粒。曲溪五堆山岗遗址发现石钁和三角形穿孔犁头形器,其它地区普遍发现各种石斧、石锛、锄、铲、刀以及石磨盘、磨杵等农业工具,表明锄耕农业在继续发展,(8)由于石器中犁、锄、铲、大型锛等农具和青铜农器的使用,稻作农业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榕江中游出现了稻作区,原始的水稻点种耕作制度,也被火耕水耨制所代替。(9)

尽管对古揭阳县建置时间历来有争议,但始于秦南越国而定于汉武帝的提法近年来似乎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秦汉时期揭阳县的城址(县治)在哪里?由于史籍缺乏明确的记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潮学研究者就为这个问题争论着,有人认为在今揭西河婆,有人认为在今丰顺汤坑,还有人认为在澄海的龟山等等。但各种说法都缺乏强有力的证据。要说在河婆、汤坑,为什么揭西、丰顺等地至今考古未发现有汉代绳纹瓦一类的遗物,更不用说秦汉时的古城址了。(10)而澄海龟山虽然发现汉代建筑遗址,但龟山的位置在二千多年前是突出在海边的一座小山,没有扼要的地势,要作辖地幅员上万平方公里的古揭阳的政治中心,是很大安全的。(11)根据清人顾祖禹编的《读史方舆纪要》所载:“揭阳故县城在县西北,揭岭之南。汉置县,以揭岭为名。”“揭阳山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亦日揭岭。……史禄留家揭岭,或以为即此山也。”结合秦伐百越,汉平南越的路线和秦汉时期揭阳境内的地理形势。笔者认为揭阳故城址应在古揭阳县境内北部方向(或东北、或西北)较有可能。这一点饶宗颐教授在《潮州志·沿革志》中也有提到:“秦汉时自意溪以下,滨海冲积之北,悉为溟渤,而揭阳岭所属远及赣境,故以史禄留家而通道于桂林,吴阳为揭人而入仕于湘西,知汉时之揭阳县,其政治中心应在潮郡以北,而滨海一带,悉为荒陬,尚未开发可断言。”当然,笔者这一论断,以及城址在北面哪个具体地点,就有待于我们的潮学研究者搜集到更详细具体的文献资料(如古代地域图等)和考古工作者发掘到诸如秦砖汉瓦的实物资料来证实。

关于两汉时期古揭阳县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怎样,文献记载资料很少,考古发现也比秦汉以前少,到目前为止,在整个潮汕地区发现的汉代遗址一共只有十多处。从这些遗址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两汉时期中原文化对古揭阳地域的渗透过程:在西汉前期,潮汕地区的遗址只有澄海龟山,孤岛般为汉人所占据,而在今揭阳境内的榕江北河流域,有比较密集的土著越人遗存,到汉代中后期,汉文化势力似乎已深入到比较内地的榕江南河流域,揭阳白塔宝联寨山的木椁墓葬显示出岭北的文化风格。而普宁里湖松柏围的汉化越人墓,则说明东汉后期,汉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向榕江南河上游推进。(12)我们从这些汉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窥见汉代揭阳社会的风貌:遗址中出土的数量众多,品种多样的铁器,有斧、锸、刮刀、凿、钩、刀、锥、钉等,说明由中原传入的铁器在这里已十分普遍使用,铁器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出土的陶器上各式戳印图案更多样,陶器釉彩更为丰富,有青釉、黄釉和绿釉,说明制陶工艺比以前大大提高;铜器中最普遍发现是五铢铜钱,说明这里的商品交换已有了钱币的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而在遗址中发现玛脑珠、玛脑耳珰等饰物,一般认为是从海外输入的,反映了海外物品在汉代已输入潮汕地区,这是潮汕地区参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活动的实物见证。(13)

二、自两晋到五代十国

这个时期是建置600多年的揭阳县被废止的时期。

自汉末至南北朝,中原战火不断,东南地区相对稳定,许多中原望族为避战乱纷纷举家南迁,形成了秦汉以后人民南渡又一高潮。从粤东地区发现不少带有中原色彩的两晋南朝墓葬,可以断定,粤东地区是当时南迁的“流人”主要落户之所。中原人民的迁入,使粤东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迁入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技术,促进了沿海交通的发展,加强了粤东与内地的交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增加,为了加强管理,必须增置郡县,于是对原来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在粤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分南海郡立东官郡,揭阳县属之。咸和六年(331),揭阳县地域析分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四县。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又分东官郡,以原揭阳县地域设义安郡,下辖五县:海阳县(今潮安、饶平、榕城、揭东、揭西、澄海等地)、潮阳县(今潮阳、普宁、惠来等地)、义昭(招)县(今梅县、大埔、平远等地)、海宁县(今福建龙溪一带)、绥安县(今福建漳浦、去霄等县),至此,建置600多年的古揭阳县被废止。之后在这片地域上的建置沿革是这样:南齐时,义安郡又增设程乡一县,共辖六县。隋开皇十年(590),义安郡并入循州,仅在原郡地设义安县。翌年,改义安县为潮州,辖海阳、潮阳、绥安、海宁、义招、程乡六县。隋大业三年(607)罢潮州,复称义安郡,归扬州管辖。武德四年(621),又改称潮州,废义安郡。唐高宗天宝元年(742),潮州改为潮阳郡。至乾元元年(758)又恢复称潮州,仍辖海阳、潮阳和程乡三县。后晋开运二年(945),程乡升格为敬州,潮州仅辖海阳、潮阳二县、一直维持到北宋。

尽管古揭阳县在晋安帝义熙九年已废止,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还习惯于用揭阳来称呼后来改立的义安郡和潮州的地域。

三、宋元时期

这个时期是揭阳县复置,但地域比以前大大缩小,社会经济、文化进入全面开发的时期。

宋宣和三年(1121),割海阳县的永宁、延德、崇义三乡置揭阳县,县治设于刘黄村(今丰顺阝留隍镇)。绍兴二年(1132),又废揭阳县,全境并入海阳。同年,潮阳县也并入海阳,至此,潮州仅领海阳一县。绍兴十年(1140),揭阳县又恢复建制,县治初设于吉白村(今渔湖京岗)。后迁至玉窖村(今榕城),元代潮州改称潮州路,揭阳县属之。

宋元时期是中原文化成为潮汕主流文化和潮汕地区进入全面开发的时期。进入两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给中原以至江南地区造成极大的破坏,人民大量流亡。而这时东南沿海地区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开发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北方士民。因此,这个时期向南移民的规模大大超过了汉晋和南朝时期。揭阳重置县之时,正是中原和江南移民通过福建大量迁入潮汕地区的时期,其境内榕江平原因土地肥沃、人口不多,尚有大量大地可从事垦植,也成了移民的迁入点。这个时期,从福建沿海及潮州各地迁入揭阳的移民主要居住在丘陵与沿江平原的接壤处,在这里可以“耕洋田,食江鱼、烧山柴”,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也有的住在平原较高地段。(14)大量移民的迁入,一方面使本县的人口大大增多。宋代揭阳的人口达6万人。另一方面又给本县的开发带来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因为这时南迁移民中江南籍比重较大,其中富有水田耕作经验的人民,是垦辟水乡的生力军。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垦,使揭阳“滨海斥卤并为膏壤”,大片土地得到精耕细作。各处筑圳挖渠,水稻大面积种植由占城(今越地南中部)引进的白壳占、黄壳占和赤壳占等双季稻优良品种,产量大大提高,榕江流域成为富庶的粮仓。粮食除了供本区人口外,还有输出。当时除水稻种植外,还大面积种桑养蚕,出现了“太平无事日,处处尽桑麻”的景观。(15)形成了以粮食生产的为主的多种经营态势。当时揭阳的地肥物丰,使不少名人来揭阳时不得不发出“旧日潮州底处所,如今风物冠南方”(16)的赞叹。

这个时期手工业和采矿业也有所发展。虽然文献没多记载,但从潮揭交界的深坑桥下和埔田世德堂村水缸仔山等多处瓷窑遗址(17)的发现,说明当时的瓷器生产已很普遍。而车田、马硕、岭后、世德堂一带矿坑出土的一些宋代饮食用具和铁制掘进工具,考古鉴定是宋代的矿场遗址。(18)证明宋代已有了采矿业。

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的建设。县治榕城逐渐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署、学宫和俗称“禁城”的内外城墙及双峰、丰化等一批古寺名刹的先后创建。宋建的棉湖桥、德桥、深浦桥等十数座大跨度石桥及元代始建的仙桥,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已达相当水平。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文化教育也得到改善。宋绍兴十年(1140),学宫的创建,是揭阳县正式有县学的开始。加上乡贤开设的书院、书舍,使揭阳人向学之风日盛。参加科举和考取科举的人数渐多。据乾隆《揭阳县志》载,宋代揭阳以“贤良方正,经学优深,详娴吏治”三科而先后得荐辟或登进士者,即有19人之多。而且出现了一批怀瑜握瑾之士,其中,陈希伋以吏治文行卓著驰誉遐迩,人称“广南夫子”,他晚年在黄岐山开设书院授徒讲学,开揭阳“士知向学”之风;郑国翰与大理学家朱熹为同榜进士,致仕后在汤坑飞泉岭筑蓝田书庄课徒,朱熹亲临讲课;王中行生平以兴学崇化为首务,他编辑的《潮州图经》(又名《潮州记》),为最早的一部潮州史志;还有“志趣超逸”,为二苏(苏轼、苏辙)所交游的高士吴复古,是潮州前八贤之一。由于文风日盛,名人辈出,所以在宋代,揭阳也负有“海滨邹鲁”之美誉。

元代,揭阳虽维持县级的建制,但由于蒙古贵族实行歧视他族的政策,对广大人民肆意屠杀。宋景炎三年冬,元兵攻陷揭阳城,纵火焚城,屠杀三日,尸积如山,使繁华的榕城变成“萧条兵火后,井邑数家存”(19)的废墟。元军的高压政策激起了人民反元斗争的不断发生。这一切使揭阳在元代人口大减,据乾隆《揭阳县志》载,元代揭阳人口户数只有17671户,社会经济、文化一度停滞甚至向后发展。

四、明代至清中叶

这个时期,揭阳县的建制没有变,但因邻近新县澄海、丰顺的设置,割去揭阳县部分辖地,使揭阳县地域比宋元时又有所缩小。但这个时期是本县经济、文化进入鼎盛的时期。

明洪武二年(1369),潮州路又改称潮州府,属广东行中书省,揭阳县是潮州府管辖的四县之一。嘉靖四十二年(1563)割揭阳之龙溪一都归海阳,又析揭阳之鮀、鳄浦、蓬州三都凑置澄海县。清初承明制,仍设潮州府,揭阳县属之,乾隆三年(1738),又割揭阳蓝田都九、十两图与海阳的一部分合置丰顺县,至此,揭阳县地域比北宋时的三乡十三都又减少了近五个都的范围。以后到清末,揭阳县的建制、疆域基本无变化。

明初,本县人口还是呈增长趋势,据乾隆《揭阳县志》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本县人口数是69660人;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150年间,人口增至100614人。自嘉靖四十二年割四都给海阳、澄海二县后,户数减少了三分之一。万历以后,由于山寇海盗的复起,尤其是明清之际,战乱频繁,使本县的人口急剧下降。从万历十年的66856人至崇祯五年50年间,人口减少至53555人。清朝确立在全国统治之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又增多了,至嘉庆二十年(1815),揭阳人口增至338459人。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一是大量移民的迁入,另一是原来居住户人口的自然的增长。

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刺激下,本县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也有较大规模的拓展。由于政府以农田水利建设的提倡和督促,加上人口的增加,可以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投入更多的人力,所以农田水利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明清时期,揭阳县主要完成的水利设施工程有:嘉靖七年(1528),经行人司正薛侃的倡议,海阳、揭阳二县七都,合力开凿中离溪,自龙溪迄桃山,开浚全长一千九百丈,连通原洲溪、西溪二水,利于灌溉和水运;万历二十六年(1598),海阳、揭阳二县四都修筑世美渠堤;(20)还有晚明在县城西北九十里的蓝田都修筑的湖坡,能“溉田殆百顷”;(21)乾隆二年(1737)地美都民郑文海等倡率乡人于沿海一带内浚溪源、外筑长堤,溉田御潮,数千亩瘠土变为腴田;(22)乾隆二十六年(1761),渔湖都乡绅孙容光等倡筑京岗堤,自员镜塭东,至林西港塭止,堤长十五里多,高七丈,并御咸引淡,凿田十五许,溉障田数百顷(23);乾隆四十年(1775),知县刘业勤遣举人李世参董办增筑提防数百丈。(24)这些水利设施,改造了大片良田,使本县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至清初,揭阳的耕地已有6470多顷。水稻种植面积比以前扩大了,产量也提高了。揭阳成了有名的“米县”、其生产的稻米除了满足本县之外,还有大量输出。既输供府城和潮汕其它县,还远售闽省。当时揭阳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未过塘埔渡,先食揭阳米”,“揭阳三日无运米,潮州府城闹饥荒”。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当时揭阳稻米生产之多。

除水稻生产外,其它农作物如甘蔗、柑桔、荔枝、龙眼等水果和蔬菜也大面积种植,至明朝中后期,水稻、农作物生产商品化的倾向也越来越突出。

这一时期揭阳的矿冶、纺织和各种工艺品制造等手工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矿冶业主要是铁、铜的冶炼,明代揭阳县的铁矿山约十二座;纺织业方面,当时揭阳生产的有苎布、葛布、麻布、蕉布,其中以苎布最出色。“苎布,九都皆有,乡无不织之妇故也,其精细者名‘机上白’,价可倍纱罗”。(25)其它的还有木雕、石雕、家具制作、行器业等。这一时期,在榕城出现了按生产类目汇集的街坊地段,如北氵窖一带的铜锡器制作业,打铜街的铜铁器加工业,南北氵窖及北门的造船业,南门的船篷竹器业,东门的油浆业,进贤门一带的夏布漂染业,史巷街的木工、油漆业,城西的灰窑业,观音仔街的成衣头饰业,衙前的刻印业等等,不胜枚举。

随着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县治榕城。交通畅通,货运转输便利,向有“商旅辐辏”之誉,是全县的商业中心。早在宋元时期,榕城即辟有南北二市,作为生活资料供需和农产品的集散地。明清时期,随着城区工商业的繁荣,乾隆二十六年(1761)增辟了大街市、新街市、新埠头市、东关外市、北关外市、西关外市6处,其中大街市、新街市和原来的南市,北市主要经营日用品和消费品,其余各市销售农副产品和农具(26),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相互依托发展,在市区形成了专业性的商业街。如柴街、草街、打铜街、灰粉街、竹蔑街、家私街等。(27)除城镇集市外,到明朝后期,各地乡村也出现了大批大市集,有田步、河婆、钱岗、仙溪、马山、大井、湖头、桃山、塘口、棉湖。(28)

从明朝到清初,揭阳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稻米和蔗糖的输出,当时揭阳港成为潮汕最主要的粮食出口港,其粮食交易额之大导致明代官方专门在揭阳抽取粮食交易的落地税,为它县所无。另一个就是蔗糖的输出,据县志载:“甘蔗……揭所产者曰竹蔗,可炼浆作糖,以贩吴越,人多以此为利”。又“糖:以牛车绞出蔗浆,炼成乌糖、砂糖、白糖,商人以海船贩吴越间,获利甚溥”。(29)到了清代,海禁改除后,揭阳海外贸易国输出品就更多种多样了。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教育的鼎盛,明清时期是揭阳文化教育鼎盛,人才辈出的时期。明朝定鼎后,为延揽人才,乃重兴黉宇,开科取士。明洪武年间揭阳县学得到重建,以后又不断扩建和修建,县学成为城邑中学子讲求学问之所。嘉靖初,城厢又建有社学10所,崇祯末年,又在韩祠设习射堂和文起书院。至此,本县的教育机构初具规模。清初,在沿用前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大开恩科,选拔人才,使揭阳向学之风更盛。于是有了大批书院之设,清代新设的书院有榕江、蓝田、梅岗、兴道、宝峰、神山书院。学校教育的高涨导致科举的鼎盛。明清时期,揭阳中进士者有43人之多,中文举人者有282人,武举人有77人。其中明崇祯元年(1628),邑人郭之奇,宋光禴、黄奇遇、辜朝荐同中戊辰科进士,史称“戊辰四俊”,康熙年间林德镛以臂力过人而夺得武状元等等,都是揭阳科举史上的美谈,在这些科举人才中,有的以吏治闻名,有的以军务振边,有的以理学明世……可谓英才辈出。其中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翁万达一生“南平登庸,北惩俺答,筑边城八百里,赈饥民二十万”,被誉为“岭南第一名臣”;正德年间进士薛侃,曾师事理学家王阳明,深谙其致良知之说,并为王学在潮汕乃至岭南的传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有被江西人称为“揭阳公”的王昂,(30)《明史》称其为“大家之裔、科甲之家、学识文胆,法崇誉高”;清代总纂《潮州府志》的杨钟岳,曾为福建学政,闽人至今思念之;郑大进因富吏识而官至直隶总督等等。

纵观古揭阳县历史发展过程,可谓历史悠久,自宋以后,更是文化发达,人文蔚茂。诚如志书所称:“邹鲁之流风,韩赵之遗泽,历代不替”,不愧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

注释:

(1)饶宗颐:《潮州府志·沿革志》。

(2)曾骐:《南澳两处古遗址研究》,载《潮学研究》第2,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

(3)邱立诚、曾骐:《沦浮滨文化》,载《潮学研究》第6,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4)邱立诚:《浮滨、联饶古墓葬略述》,载潮汕风采文丛之《潮人探奥》,广东旅游出版社1989年出版。

(5)同(3)。

(6)以上观点参考饶宗颐:《由牙璋分布论古史地域扩张问题》,载《潮学》总第2期。曾骐等:《仙桥石璋:兼论先秦中原文化对岭南的影响》,载《汕头史志》1996年第4期。

(7)曾骐:《韩江流域史前考古与潮汕文化源》,载《潮学研究》第1,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8)蒋祖缘、方志钦主编《简明广东史》48—49面,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9)黄挺、陈占山著《潮汕史》上册63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10)邱立诚:《澄海龟山汉代建筑遗址初识》,载潮汕风采文丛之《潮人探奥》。

(11)陈历明:《从考古看潮汕》,潮汕历史文化小丛书第三辑。

(12)上述观点参考黄挺、陈占山著的《潮汕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三部分“潮汕汉代遗址”。

(13)邱立诚、杨式挺:《从考古文物资料探索潮汕地区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载《潮学研究》第2。

(14)李铎:《历代中原移民在揭阳定居概况》,载《揭阳史事拾零》第二集。

(15)诗句出自宋皇佑年间任潮州知州的彭延年致仕后卜居浦口村时写下的《浦口村居好》五首,刘业勤:乾隆《揭阳县志·艺文》有录。

(16)宋·杨万里:《揭阳道中》,载乾隆《潮州府志·艺文》。

(17)、(18)张宗仪、张秀清主编的《揭阳县文物志》第2章第3节。

(19)明·谢宗鍹:《过榕城》,载乾隆《潮州府志·艺文》。

(20)上述二项出自刘业勤:乾隆《揭阳县志·艺文》。

(21)乾隆《揭阳县志·方舆》。

(22)清光绪十六年王崧修,李星辉纂《揭阳县续志·人物》。

(23)同(21)。

(24)同(22)。

(25)刘业勤:乾隆《揭阳县志·物产》。

(26)参考孙寒冰主编的《榕城镇志·商业志》。

(27)参考陈宪成:《榕城旧市街的形成和名称的由来》,载《岭南文史》(揭阳文史专号),1999年第4期,总第52期。

(28)参考黄挺、陈占山著《潮汕史》上册第九章第三章第四部分中“明代后期潮州乡村大市集一览”。

(29)陈树艺:雍正《揭阳县志·物产》。

(30)王昂因弘治年间任江西永丰县令时,政绩卓著而被称为“揭阳公”,死后被列为名宦,配祀当地孔庙。

摘自《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仙桥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历史遗留给仙桥丰厚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名人辈出。紫陌山、桂竹园岩、大湖岩、华阳观等10多处自然景观;古溪祠堂、槎桥杨氏宗祠、郑氏家庙、丁日昌墓、杨绘墓、黄焕国墓等10多处人文景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印证着仙桥文明前进的步伐。仙桥深厚的文化底蕴养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如御史中丞杨绘、御史郑一初、翰林郑一统、杨宗端、杨钟岳等。都彪炳史册、光照千秋,给仙桥带来了无比的荣耀。

为弘扬文化精髓,传承先贤美德,近年来,仙桥党政致力于文化建设,把人文荟萃,历久弥新的文物资源很好地整合,并注入新文化内涵,加大投入,促进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各社区还纷纷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境内共有省农家书屋6家、乡村文化活动室12个,很好地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仙桥文化站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文化站”,并于2008年启动《仙桥志》修编工作,为存史资政、教化育人积累宝贵的仙桥地情资源,从而为振兴仙桥,再造辉煌献计献策、尽责尽力。目前,《仙桥志》的修编工作已全面完成并投入印刷,全书共计60万字左右。

连江历代进士,版《连江县志》收录3名,本表依据乾隆版《福建通志》(表中附注简称《通志》)、乾隆版《连江县志》和明弘治《八闽通志》(表中附注简称《八闽》)增加常时尹、赵与榕和董应举3名,计367名。连江第一个进士张莹为唐大顺元年(890年)。宋代取士名目繁多,共293人(其中,正奏116人、特奏79人、宗子正奏50人、宗子取应5人、童子科1人、诸科7人、幸学出官3人、释褐15人、武举正奏17人)。元代仅2人。明代34人。清代37人(其中正卷28人、明通榜3人、武进士6人)。

唐至清代连江县进士名表

  

姓 名中式时间附  注张 莹唐大顺元年(890年)礼部尚书。丹阳杜棠人李亚荀宋端拱元年(988年)夔州路转运使陈 纲宋淳化三年(992年)第一甲第二名。莆田太守黄 鳌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童子科赐进士出身。嘉贤里人林 卫宋天圣二年(1024年)将作监主簿。崇礼人李处厚宋庆历二年(1042年)庐州知州林 震宋庆历二年(1042年)承事郎谢宋臣宋皇祐元年(1049年)归安主簿赵 谷宋皇祐元年(1049年)浦城知县李 谟宋皇祐元年(1049年)校书郎李馀庆宋皇祐元年(1049年)归安知县、常州知州林彭年宋皇祐五年(1053年)真州都曹陈和仲宋嘉祐八年(1063年) 李处道宋治平四年(1067年)同谷知县郑 瑜宋熙宁三年(1070年)将作监簿。安德里人李 撰宋熙宁六年(1073年)彭泽知县、太仆寺主簿郑 玠宋熙宁六年(1073年) 韩昌国宋熙宁六年(1073年)将作监簿孙 狩宋熙宁九年(1076年) 吴 赟宋元丰二年(1079年)施州知州陈宏度宋元丰二年(1079年)都巡检使。嘉庆《县志》注:“旧志误为陈度”吴 开宋元丰二年(1079年)将作监簿。《通志》作侯官人孙大廉宋元丰五年(1082年)泉州推官。《通志》误为侯官人林 敏宋元丰八年(1085年)太学上舍韩 筠宋元祐三年(1088年)殿中侍御史陈 抱宋元符三年(1100年)著作郎郑南卿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奉郎。安德里人李弥大宋崇宁五年(1106年)刑部、工部尚书。《通志》误为福清人李弥逊宋大观三年(1109年)徽猷阁学士、知端州、漳州韩彰明宋大观三年(1109年) 王元鼎宋政和六年(1116年)山阴剑浦知县、建州路提刑。安德里人林 颖宋政和七年(1117年)松溪知县李弥正宋宣和二年(1120年)吏部郎中林 升宋宣和六年(1124年)兴宁主簿、迪功郎王聿求宋建炎二年(1128年)光泽知县。《通志》作王聿。安德里人孙 俊宋绍兴二年(1132年)迪功郎陈 适宋绍兴二年(1132年) 王元量宋绍兴五年(1135年)朝奉郎。《通志》为广东经略司机宜郑 甄宋绍兴五年(1135年) 李 □(扌为)宋绍兴八年(1138年) 韩师孔宋绍兴十二年(2年) 林日华宋绍兴十二年(2年) 林 錞宋绍兴(8年)迪功郎、曲江尉。上里人陈 镐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监广东东莞场王大猷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 黄茂材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知袁州。安德里人陈 骏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 林 浃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忠州文学林 □(扌为)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瑞州、漳州知州、太常少卿陈锜卿宋隆兴元年(1163年)提举。《八闽》、《通志》、乾隆《县志》均为绍熙元年(1190年)。县西人李少英宋乾道二年(1166年)萧山尉。《八闽》作陈少英赵善竦宋乾道二年(1166年)衢州知州。《八闽》据旧县志为陈善竦赵伯珒宋乾道二年(1166年)宁德知县、建宁府通判林 昂宋乾道五年(1169年) 陈 擢宋乾道五年(1169年) 郑良才宋乾道五年(1169年) 林 袭宋乾道五年(1169年) 郑挺之宋乾道八年(1172年)《通志》为揆之郑 霆宋乾道八年(1172年) 赵彦曦宋乾道八年(1172年) 郑 鉴宋淳熙元年(1174年)台州知州。透堡人张甲元宋淳熙二年(1175年) 张 鹏宋淳熙二年(1175年) 郑 震宋淳熙二年(1175年) 赵汝珗宋淳熙二年(1175年) 陈子择宋淳熙五年(1178年)一作陈子释。《八闽》注“县志作子择”程汝翼宋淳熙五年(1178年)施州知州郑冲之宋淳熙八年(1181年) 黄时中宋淳熙八年(1181年) 李 橐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通志》作李橐黄 东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宜州知州。《通志》沙县丞陈舜申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漳浦知县、吏部侍郎。县西人林 抃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从事郎陈舜由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承务郎陈该一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江宁知县黄子善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八闽》作子美。《通志》官大学士林 琪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新化知县李 庚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奉议郎陈德豫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大理卿陈 璟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贵州文学陈 冲宋绍熙元年(1190年) 陈适正宋绍熙元年(1190年) 陈友直宋绍熙元年(1190年) 赵善諆宋绍熙元年(1190年)锁模京秩赵善然宋绍熙元年(1190年)锁模京秩赵师岩宋绍熙元年(1190年) 陈德一宋绍熙四年(1193年)建德知县、宜阳太守洪信臣宋绍熙四年(1193年) 郑梦承宋绍熙四年(1193年) 陈诚一宋绍熙四年(1193年) 陈诚伯宋绍熙四年(1193年)《八闽》为陈试伯,《三山志》作陈诚程元鼎宋绍熙四年(1193年)高州知州姜必大宋绍熙四年(1193年)万安知军陈权叔宋庆元二年(1196年)从政郎木 崈宋庆元二年(1196年) 陈大用宋庆元二年(1196年)运使李 琪宋庆元二年(1196年)祭酒黄肤卿宋庆元二年(1196年)架阁。安德里人。《八闽》为黄膺卿郑起之宋庆元五年(1199年) 张邦用宋嘉泰二年(1202年) 赵 琯宋嘉泰二年(1202年)朝散郎陈槐卿宋嘉泰二年(1202年) 侯 国宋嘉泰二年(1202年)《通志》作侯官人赵慈夫宋嘉泰二年(1202年) 林晋之宋嘉泰二年(1202年)宣教郎。《通志》作林震之,长乐人陈朝英宋嘉泰二年(1202年) 董 铨宋嘉泰二年(1202年)《通志》、《八闽》作黄铨陈应求宋嘉泰二年(1202年)《八闽》作开禧元年赵汝臣宋嘉泰二年(1202年) 赵楹夫宋嘉泰二年(1202年)《通志》为宝庆二年林百顺宋开禧元年(1205年) 赵汝固宋开禧元年(1205年)朝议大夫郑邦俊宋开禧元年(1205年)《八闽》为长溪人,寄居连江陈应昂宋开禧元年(1205年)处州教授陈子道宋开禧元年(1205年)知封州高 经宋嘉定元年(1208年) 李宁之宋嘉定四年(1211年)韶州知州黄之望宋嘉定四年(1211年)奉议郎陈德林宋嘉定四年(1211年)奉议郎黄袭甫宋嘉定四年(1211年)建安知县李 韶宋嘉定四年(1211年)礼部尚书郑良翰宋嘉定四年(1211年)浔州通判赵栉夫宋嘉定四年(1211年)剑浦知县林子升宋嘉定七年(1214年)浦城、晋江知县林 圆宋嘉定七年(1214年)知县。东岱人赵崇祉宋嘉定七年(1214年)南剑州知州赵檖夫宋嘉定七年(1214年) 陈调一宋嘉定十年(1217年)新州知州李 鉴宋嘉定十年(1217年)广州提举包荣父宋嘉定十年(1217年)建阳知县、奉议郎林士瞻宋嘉定十年(1217年)新会县丞叶伯秀宋嘉定十年(1217年) 陈聿甫宋嘉定十年(1217年) 陈汝锋宋嘉定十年(1217年) 赵崇仿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提举、吉安府通判赵崇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南安军知军、《通志》安溪知县林子西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 林可久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长泰主簿赵彦晟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 李 任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朝请郎孙士楚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承事郎李应东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 黄 信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 高梦月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吏部郎中。横槎人王 焄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秘书少监。安德里人陈应辰宋宝庆元年(1225年) 林公瑶宋宝庆元年(1225年)资寿人孙懋德宋宝庆二年(1226年)安溪县尉黄君赏宋宝庆二年(1226年) 郑师申宋宝庆二年(1226年)绍兴通判林梦鉴宋宝庆二年(1226年) 林得同宋宝庆二年(1226年) 赵崇淏宋宝庆二年(1226年) 赵桷夫宋宝庆二年(1226年) 赵梴夫宋宝庆二年(1226年) 赵崇阜宋宝庆二年(1226年)锁模京秩赵崇□(亻致)宋宝庆二年(1226年)盱江太守赵汝珇宋宝庆二年(1226年)武平知县陈鉴明宋绍定二年(1229年)南省经魁陈高子宋绍定二年(1229年)架阁刘汉英宋绍定二年(1229年) 陈 瑜宋绍定二年(1229年) 林雄暨宋绍定二年(1229年) 王梦有宋绍定二年(1229年) 郑则仁宋绍定二年(1229年) 王公成宋绍定二年(1229年) 陈允中宋绍定二年(1229年) 孙梦龙宋绍定二年(1229年)朝奉郎黄公定宋绍定二年(1229年)韶州知州,安德里人。《通志》作公成赵崇橐宋绍定二年(1229年) 黄一震宋绍定五年(1232年)《郡志》作声道陈君森宋绍定五年(1232年)《通志》作陈若森郑梦高宋绍定五年(1232年) 陈三复宋绍定五年(1232年) 黄公权宋绍定五年(1232年)仁光县尉。安德里人赵必谔宋绍定五年(1232年)《通志》作鹗林 漫宋端平二年(1235年) 蓝斗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贵溪知县。龙西人张尧翁宋端平二年(1235年)《通志》误作永福人陈炎子宋端平二年(1235年)三省架阁。《通志》误作长乐人林梦骥宋端平二年(1235年) 李汝□(扌为)宋端平二年(1235年) 陈光大宋端平二年(1235年)渐漕魁李先登宋端平二年(1235年) 常 挺宋嘉熙二年(1238年)参知政事。东岳铺人陈幼学宋嘉熙二年(1238年) 黄 宜宋嘉熙二年(1238年) 郑伯麟宋嘉熙二年(1238年) 刘应辰宋嘉熙二年(1238年)《通志》、《八闽》作应神郑应明宋嘉熙二年(1238年)海丰知县。《通志》作刘应明林仲翼宋嘉熙二年(1238年)迪功郎余梦傅宋嘉熙二年(1238年)《通志》、《八闽》为俞梦传赵时□宋嘉熙二年(1238年)广州通判赵沂孙宋淳祐元年(1241年) 王 熙宋淳祐元年(1241年)安德里人。《通志》缺、《三山志》误作长溪人陈梦荐宋淳祐元年(1241年)县西人林士复宋淳祐元年(1241年) 陈执礼宋淳祐元年(1241年)安溪丞。《通志》、《八闽》为淳祐四年赵必宠宋淳祐元年(1241年) 林 禾宋淳祐四年(1244年) 林宜高宋淳祐四年(1244年)漳浦知县。崇礼人林公玉宋淳祐四年(1244年)建武博士赵时掌宋淳祐四年(1244年)锁模京秩赵宗窑宋淳祐四年(1244年)《通志》作崇缶陈应元宋淳祐七年(1247年)象山知县。崇礼人郑景仁宋淳祐七年(1247年) 郑能定宋淳祐七年(1247年) 孙鼎来宋淳祐七年(1247年)节度判官。《通志》为朝请郎林介甫宋淳祐七年(1247年) 吴骥伯宋淳祐七年(1247年)工部侍郎黄顺卿宋淳祐七年(1247年)迪功郎。安德里人李国梁宋淳祐七年(1247年) 陈应用宋淳祐七年(1247年)丹阳知县。《通志》、《八闽》作陈应角李泰来宋淳祐七年(1247年) 郑天骥宋淳祐七年(1247年) 李谦之宋淳祐七年(1247年) 陈龙光宋淳祐九年(1249年)文林郎王梦龙宋淳祐十年(1250年)侍郎郑应大宋淳祐十年(1250年)由太学,知南安军。《通志》作郑应天,长乐人陈 炤宋淳祐十年(1250年)广东路安抚使。《通志》建宁知县黄 裳宋淳祐十年(1250年)安溪知县黄应琯宋淳祐十年(1250年) 黄龚甫宋淳祐十年(1250年)安德里人阮必樘宋淳祐十年(1250年)乾隆《县志》注:“字康老”。《通志》有阮康老,未载籍贯林大举宋淳祐十年(1250年) 赵籀夫宋淳祐十年(1250年) 赵崇濎宋淳祐十年(1250年)锁模京秩赵抡夫宋淳祐十年(1250年)锁模京秩赵若铦宋淳祐十年(1250年)临武知县赵必諿宋淳祐十年(1250年) 赵时璆宋淳祐十年(1250年) 孙应高宋宝祐元年(1253年)浏阳尉、建宁推官王文龙宋宝祐元年(1253年)郎中林坤载宋宝祐元年(1253年)迪功郎。资寿人陈梦圆宋宝祐元年(1253年) 陈 谊宋宝祐元年(1253年) 黄逢原宋宝祐元年(1253年) 郑则悦宋宝祐元年(1253年)《通志》、《八闽》作郑则俛常显伯宋宝祐元年(1253年) 陈应甫宋宝祐元年(1253年)宋室郡驸陈平子宋宝祐元年(1253年) 常希尹宋宝祐元年(1253年)《通志》、《八闽》均为常晞尹常时尹宋宝祐四年(1256年)据《通志》、《八闽》补。《县志》未收入郑木润宋宝祐四年(1256年)《通志》作刘木润。《八闽》校注作郑木用倪 洪宋宝祐四年(1256年)《八闽》作永福人郑应雷宋宝祐四年(1256年) 吴梦岩宋宝祐四年(1256年) 郑应东宋宝祐四年(1256年) 赵时瑜宋宝祐四年(1256年)朝议大夫。《通志》、《八闽》作时瑐赵必樘宋宝祐四年(1256年)《通志》载淳祐十年“宗子取应”赵若澞宋宝祐四年(1256年) 林无忌宋开庆元年(年)崇礼人赵时玖宋开庆元年(年)《通志》、《八闽》作时玧赵崇寀宋景定三年(1262年) 刘应麒宋咸淳元年(1265年)《通志》、《八闽》作应旗余大章宋咸淳元年(1265年) 黄宜发宋咸淳元年(1265年) 林逢午宋咸淳元年(1265年) 赵与朴宋咸淳元年(1265年) 赵与榕宋咸淳元年(1265年)据乾隆《县志》、《通志》补。《县志》未收赵良榕宋咸淳元年(1265年)乾隆《县志》为赵良傛。《县志》注“通志作与榕”赵时夫宋咸淳元年(1265年) 赵时玲宋咸淳元年(1265年) 赵时瑠宋咸淳元年(1265年) 赵时瑐宋咸淳元年(1265年)《通志》作时偂赵必宖宋咸淳元年(1265年) 赵必谭宋咸淳元年(1265年) 赵必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赵必涞宋咸淳元年(1265年) 赵若辁宋咸淳元年(1265年) 赵若辅宋咸淳元年(1265年) 赵若琯宋咸淳元年(1265年) 赵若玺宋咸淳元年(1265年)《通志》、《八闽》作若沵赵堡夫宋咸淳元年(1265年)《通志》、《八闽》作□(土呆)夫赵若□(车录)宋咸淳元年(1265年) 林 德宋咸淳三年(1267年)福清教谕。资寿人林宗英宋咸淳三年(1267年) 孙逢辰宋咸淳三年(1267年)副使高公袭宋咸淳三年(1267年) 陈方叔宋咸淳四年(1268年)韶州尉、乾隆《县志》朝奉郎。县西人陈 爚宋咸淳四年(1268年) 陈 溥宋咸淳四年(1268年)《八闽》作陈清林贵孙宋咸淳四年(1268年) 林 曾宋咸淳四年(1268年) 翁履道宋咸淳四年(1268年) 孙士安宋咸淳四年(1268年) 赵时敬宋咸淳四年(1268年) 赵崇臬宋咸淳四年(1268年) 赵良裕宋咸淳四年(1268年) 林 榘宋咸淳七年(1271年) 郑光懋宋咸淳七年(1271年) 黄志召宋咸淳七年(1271年) 叶 彪宋咸淳七年(1271年) 林正隆宋咸淳七年(1271年)长州知县陈赵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罗源教谕方季茂元元统元年(1333年)南安教谕陈执中明洪武四年(1371年)内邱县丞陈信之明洪武四年(1371年)兵部员外郎李 琳明洪武(1385年)琼山知县林龟年明洪武(1385年)揭阳县丞。资寿铺人丁 坤明洪武(1385年)浮梁县丞。县西铺人陈 焕明洪武(1385年)工部主事林 瑜明洪武(1385年)江夏知县、云南参政。县西铺人陈 昂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贵州道监察御史、云南参议。东岱人游义生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山东御史林 英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浙江按察司佥事。崇礼人陈 善明永乐九年(1411年)监察御史陈 润明永乐十年(1412年)大理寺评事、楚府经历。上里人孙 钦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御史、江西佥事陈 銮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东昌知府。山林 柰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江西州判。东岱人韩 魁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交趾温邱县丞。洪塘人赵 雍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户部主事。资寿人林淮宗明宣德二年(1427年)刑部主事赵 恢明宣德八年(1433年)榜眼。右春坊庶子兼侍读。江南铺人陈鸿渐明景泰二年(1451年)刑部主事。学前铺人欧 信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右副都御史孙 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山西参议。凤阳籍杨公荣明弘治六年(1493年)江南人朱 冕明正德三年(1508年)河南副使。洪塘人。怀安匠籍。《通志》刑部员外郎游 琏明正德六年(1511年)江西参政。万石铺人吴世泽明嘉靖二年(1523年)广西兵备副使。学前铺人王德溢明嘉靖五年(1526年)监察御史、广西按察司佥事。资寿铺人欧思诚明嘉靖八年(1529年)卫辉知府、大理寺副李士文明嘉靖八年(1529年)浙江按察使。东岱人孙文锡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大理寺丞。小亭人欧思贤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兵部员外郎孙 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监察御使。崇云铺人吴文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兵部尚书。学前铺人董应举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工部右侍郎。塘头人。《福建通志》作闽县人邱允通清顺治(1661年)赤石人孙志仁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夏津知县。县西人周懋勋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吏部主事。通济铺人邵言纶清康熙四(1709年)息县知县。万石铺人孙发曾清康熙四(1709年)泉郡教授。通济铺人陈衣德清雍正元年(1723年)文安知县林应易清雍正元年(1723年)秦州游击陈 材清乾隆元年(1736年)户部主事。马鼻人孙 迈清乾隆二年(1737年)崇义知县。崇云铺人孙拱极清乾隆四年(1739年)知县。崇云铺人吴元春清乾隆四年(1739年)通海知县。县西铺人吴鹏南清乾隆七年(1742年)吏科给事中。学前铺人陈凤举清乾隆十年(1745年) 杨方寿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广西平乐知县。崇礼铺人吴志绾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广西桂平知县孙 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杨凤腾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粤西贺县知县。崇礼铺人杨钟岳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户部郎中。崇礼铺人。《通志》为乾隆三十一年吴通源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浙江余杭知县。学前铺人胡绍峄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探花。泉州府学教授。儒洋人章朝栻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国子监典簿。松岭人陈声遹清嘉庆七年(1802年)陕西谷县知县。山兜人陈肇英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贵州清平知县、陕西葭州刺吏张超元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国子监学正。伏沙人吴鹏举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学前铺人黄光彬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安徽庐江知县。青塘人萧文煇清同治四年(1865年)广东乐会知县陈士钧清同治十年(1871年)广西西林知县欧景芬清光绪三年(1877年)浙江富阳知县。《通志》为光绪二年。后沙人谢必铿清光绪九年(1883年)四川垫江知县。县西铺人林利宾清光绪九年(1883年)翰林院检讨。下濂人郑仲和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江西乐安、江苏吴江、荆溪知县。东湖人高葆光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和平都司。百胜人林寿椿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湖北蕲州都司。资寿铺人孙庆云清光绪二十年(4年)漳州守备。龙西人林超元清光绪二十一年(5年) 陈葆中清光绪二十四年(8年)万石铺人

陈梅湖有《广东通志列传》、《南澳县志》、《饶平县志补订》等56种著作,对潮汕乃至广东省史学贡献巨大。惜因时局动荡,史料散佚,甚为可惜。

其堪称粤闽方志瑰宝、36万字的《南澳县志》,1945年已在汕头印毕,未装订而运进南澳岛,逢8月日寇投降,接管政权者视其为“日伪资料”而搁之一旁,1950年被视其为“反动史料”而付之一炬。所幸陈梅湖携手稿迁居境外,并用10年间增补完善之,珍藏于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后经台湾高雄南澳同乡会康纲霖自费拍成照片,再由同乡会出资印出。它填补了海岛162年史料空白,内容涉粤闽台海防史上重大事件,撰写大批人物传,辑录大量诗文,且亲自考证而纠正前人澳志之弊病。这次出版其手稿原迹。既是志书,又是书法佳品,具多方价值。

同时出版之《鸿冥集》诗卷,录诗185首,妙语连珠。有伤时感遇、悼念亲友、游历胜迹、赞颂先贤、描写花鸟,既是吟艺,又留下史迹。

其《饶平黄冈镇革命记》,录下丁未(1907)起义,这一由孙中山领导下首次反清革命暴动详细过程,史料丰富翔实,分外宝贵。

还有《韵古楼史料选编》中,有对史料之考证,潮汕名人传及墓志铭。《潮汕清初四伟人传》,则撰江南左布政使文湾(澄海人)、总兵官吴六奇(海阳人)、资政大夫杨钟岳(澄海人)、左都督刘九韬(饶平人)这4人传记,更为难得。

陈梅湖尚有其它著述仍在寻找中,往后会出版。其另一大作《饶平县志补订》,据说饶平县有关部门正在付印中。

附录:陈梅湖先生总纂《南澳县志》(林俊聪)

南澳县志卷二三灾祥…饶平陈光烈梅湖纂_

宋………………………………………………(三八○)

元………………………………………………(三八○)

明………………………………………………(三八○)

清………………………………………………(三八○)

民国……………………………………………(三八一)

南澳县志卷二四事记…饶平陈光烈梅湖纂

汉………………………………………………(三八二)

隋………………………………………………(三八二)

唐………………………………………………(三八二)

宋………………………………………………(三八三)

元………………………………………………(三八三)

明………………………………………………(三八二)

清………………………………………………(三八五)

民国……………………………………………(三八六)

南澳县志卷二五丛谭…饶平陈光烈梅湖纂

丛谭

共收集传说三十篇,目录略…………………(三八八)

附录一

《鸿冥集》

梅叟鸿冥集序…………………………徐世清(三九四)

鸿冥集自序……………………………陈梅湖(三九四)

鸿冥集(卷一)

礼三竺…………………………………陈梅湖(三九五)

元良锡嘏为门人张慕槎母

屠太夫人题……………………………陈梅湖(三九六)

奋生学兄出所藏隆庆版《潮阳志》、康熙版

《萧铁峰太史集》,读而有作。时因匪祸,

自汕头避居练江郑师义卿家…………陈梅湖(三九六)

中秋夜雨感赋,用《铁峰太史

中秋泊杨柳青驿》四首韵……………陈梅湖(三九六)

戴芷汀太守殁于槟城,既数年矣,

追怀厚谊,弥增痛悼…………………陈梅湖(三九七)

挽憬吾丈………………………………陈梅湖(三九七)

挽刘护军使伟军兄……………………陈梅湖(三九八)

盐岭道中………………………………陈梅湖(三九八)

泊吴凇口………………………………陈梅湖(三九八)

暨阳旅夜………………………………陈梅湖(三九八)

哭叔辛兄………………………………陈梅湖(三九八)

枫江怀悔公光禄………………………陈梅湖(三九九)

雨后登见大亭…………………………陈梅湖(三九九)

楷儿间关来省,遂率之游兰亭。偕游者

山阴张逸园,诸暨骆雨迥兄妹也……陈梅湖(三九九)

天章寺…………………………………陈梅湖(三九九)

右军祠…………………………………陈梅湖(三九九)

洪溪展阳明先生墓……………………陈梅湖(四○○)

桐坑庵怀杨铁崖先生…………………陈梅湖(四○○)

清明山行………………………………陈梅湖(四○○)

病起登瑛山……………………………陈梅湖(四○○)

感逝……………………………………陈梅湖(四○○)

悼杜白…………………………………陈梅湖(四○一)

重访杨铁崖先生故里…………………陈梅湖(四○一)

放鹤亭书感……………………………陈梅湖(四○一)

苎萝邨戏作……………………………陈梅湖(四○一)

吴郊晓游………………………………陈梅湖(四○一)

沧浪亭…………………………………陈梅湖(四○一)

枫桥蜚雪………………………………陈梅湖(四○二)

偕陈挺秀游金斗山观花任氏山庄……陈梅湖(四○二)

春深梅修馆……………………………陈梅湖(四○二)

春宵苦…………………………………陈梅湖(四○二)

五月初一日,朴女格儿自汕来枫桥

省予,廿六日别去,不胜惘然………陈梅湖(四○二)

余塘观莲………………………………陈梅湖(四○三)

海宁观潮………………………………陈梅湖(四○三)

紫峰游栖霞邮呈红叶

并属分诒挺秀赋此寄慨………………陈梅湖(四○三)

季侃索诗即此应之……………………陈梅湖(四○三)

重至蠡城主周氏爱莲堂………………陈梅湖(四○三)

赠朱秋农员外…………………………陈梅湖(四○四)

岛上赠许俊人先生……………………陈梅湖(四○四)

哭郑义卿夫子(四首)………………陈梅湖(四○四)

南归栖岛寄怀林奋生学兄……………陈梅湖(四○五)

再广温丹铭明经八一华诞

重游頖水尤韵并序……………………陈梅湖(四○五)

元日视宗人某君………………………陈梅湖(四○六)

清明晡后游小九龙山偶成……………陈梅湖(四○六)

庚寅三月念九日,移居新安荃湾大帽山

阳之鹖巢。刘筱云征君、高贞白、饶伯

子两世兄来访,

论时考献邴然有作……………………陈梅湖(四○六)

赠立纲族弟……………………………陈梅湖(四○六)

步楼慎庵长夏即事韵…………………陈梅湖(四○七)

悼季侃兄………………………………陈梅湖(四○七)

慯时(二首)…………………………陈梅湖(四○七)

秋暮有怀崔笃甫处士、杨鉴吾、

楼慎庵两秀才…………………………陈梅湖(四○七)

寄楼慎庵………………………………陈梅湖(四○七)

病中述怀………………………………陈梅湖(四○八)

和温丹翁庚寅冬至之感韵……………陈梅湖(四○八)

步黄峻六慯时之作……………………陈梅湖(四○八)

次韵峻六慯时之作……………………陈梅湖(四○八)

丹铭翁自汕头邮视辛卯元旦

书怀诗次韵却寄………………………陈梅湖(四○八)

次丹铭翁和矧堂早秋二首韵…………陈梅湖(四○九)

和一如温世兄中秋偶感之作…………陈梅湖(四○九)

一如世兄五袠晋六弧辰次

徐又陵兄元均祝之……………………陈梅湖(四○九)

鸿冥集(卷二)

长至书怀(四首)……………………陈梅湖(四一○)

早发潮阳………………………………陈梅湖(四一○)

过和平里怀范芝生兄…………………陈梅湖(四一○)

宿普宁西輋邨…………………………陈梅湖(四一一)

自神泉泛海赴香港……………………陈梅湖(四一一)

枫桥道中………………………………陈梅湖(四一一)

化城寺…………………………………陈梅湖(四一一)

憩杨家庄………………………………陈梅湖(四一一)

金塘晓起………………………………陈梅湖(四一二)

王邨探梅(二首)……………………陈梅湖(四一二)

鳯山镇国寺……………………………陈梅湖(四一二)

渡干溪…………………………………陈梅湖(四一二)

黄杜鹃花………………………………陈梅湖(四一三)

苦热喜雨………………………………陈梅湖(四一三)

蠡城登卧龙山…………………………陈梅湖(四一三)

谒禹王陵庙……………………………陈梅湖(四一三)

除夕……………………………………陈梅湖(四一三)

春晓登马鞍山(二首)………………陈梅湖(四一三)

再至任氏山庄…………………………陈梅湖(四一四)

赠崔笃甫………………………………陈梅湖(四一四)

濒返枫桥,心畲上公匄诗文

甚殷,归后却寄………………………陈梅湖(四一四)

周毅修征君步予去秋蠡城,登龙山韵

见诒,再叠前韵酬之…………………陈梅湖(四一四)

程苍崖参议夜从其舅毅修过

访“湖楼”,亦随步韵以贶,

再叠前韵却寄…………………………陈梅湖(四一五)

毅苍舅甥经旬未晤“雪雨湖楼”,弥增 _

想念三叠前韵,寄政藉抒予怀………陈梅湖(四一五)

偕丘松生、许少箎两世兄薄游粉岭…陈梅湖(四一五)

已丑十月十七日,为温丹铭明经八

一诞辰,又适頖水重游之岁,来诗

属和广韵,寄祝并抒怀。盖予避地

九龙,宿抱莫伸,年且六十有五矣

(五首)………………………………陈梅湖(四一五)

挽余晓湘征君…………………………陈梅湖(四一六)

元日登石峡山偶成……………………陈梅湖(四一六)

鹖巢秋夜………………………………陈梅湖(四一六)

宿神泉驿(二首)……………………陈梅湖(四一七)

畸园八咏………………………………陈梅湖(四一七)

山阴道中(八首)……………………陈梅湖(四一八)

嵝岣道中口占(二首)………………陈梅湖(四一九)

春去无憀,脯后自紫薇山西麓,

陟其巅少坐。元佑塔东、降化城寺南、

沿枫水归寓,漫书所见(五首)……陈梅湖(四一九)

鉴湖泛棹(六首)……………………陈梅湖(四一九)

虎丘四咏(四首)……………………陈梅湖(四二○)

山塘访顾云美故居……………………陈梅湖(四二○)

五人墓…………………………………陈梅湖(四二一)

叶楚伧归塟灵岩书此志慨(五首)…陈梅湖(四二一)

楚伧兄既葬之三日,张仲仁先生之,

柩继于香山入土,予在吴门均未便

往。会钱名山先生、唐玉虬兄,

又咫尺天涯,再用

前韵藉抒感怆(五首)………………陈梅湖(四二一)

吴门得朴女书币(三首)……………陈梅湖(四二二)

埂上书所见(二首)…………………陈梅湖(四二二)

别枫桥(四首)………………………陈梅湖(四二三)

自孤山图书馆步至湖

滨,倚柳候车,烟雨弥漫……………陈梅湖(四二三)

天趣阁主自枫桥,邮

致感时诗四首,步韵寄怀……………陈梅湖(四二三)

季侃惠诗次韵寄谢(二首)…………陈梅湖(四二四)

桐坑雅集寄和六章……………………陈梅湖(四二四)

饶伯子世兄凾乞近照题此并寄………陈梅湖(四二五)

感作……………………………………陈梅湖(四二五)

题饶伯子近影(二首)………………陈梅湖(四二五)

答海陵袁孝先述怀元韵………………陈梅湖(四二五)

诸暨杨鉴吾用天趣阁

主《感时》四绝韵见寄,

再叠前韵酬之…………………………陈梅湖(四二五)

酬宗人某时同避地九龙(二首)……陈梅湖(四二六)

步宗人某感时韵………………………陈梅湖(四二六)

步鉴吾茂才寄

忆元韵即邮全塘(三首)……………陈梅湖(四二六)

人日次韵崔笃甫见怀之作……………陈梅湖(四二六)

郑生勋枢同祖兄柏涛,以

《吟稿》寄阅,是能诗者)

顾少从商,其名甚晦,书此嘉之……陈梅湖(四二七)

酬柏涛见赠元韵………………………陈梅湖(四二七)

再用前韵邮赠柏涛……………………陈梅湖(四二七)

春莺……………………………………陈梅湖(四二七)

春燕……………………………………陈梅湖(四二七)

赋胖子会………………………………陈梅湖(四二七)

附录二

祖父鬄度灌顶任汕头密教会理事长史诗

六首步鉴吾茂才寄忆

元韵即邮全塘(三首)………………陈梅湖(四三○)

佑天寺红梅(二首)…………………陈梅湖(四三○)

神龄护国寺礼纯公塔…………………陈梅湖(四三○)

附录三

饶平黄冈镇革命记……………………陈梅湖(四三二)

附录四

韵古楼史料

《潮州志稿古迹》

改“监国”为“鲁王”久妥…………陈梅湖(四四四)

明应天府宜尹印峰夏先生家传………陈梅湖(四四五)

清刑部主政詹宣亭先生传……………陈梅湖(四四六)

故乡进士潮海关监

督荥阳夫子墓志铭……………………陈梅湖(四四七)

清贡士通议大夫范芝生先生传………陈梅湖(四五二)

饶平县明以来历任知县………………陈梅湖(四七五)

附录五

潮州清初四伟人传

郑廷魁传………………………………陈梅湖(四五五)

吴六奇传………………………………陈梅湖(四五七)

杨忠岳传………………………………陈梅湖(四五九)

刘九韬传………………………………陈梅湖(四六二)

附录六

潮贤遗像纪略…………………………陈梅湖(四六三)

澄海丹砂古寺为澄海区文物保护单位。

澄海丹砂古寺

身边的历史 我写我家 要揭阳的

古揭阳县是广东省最古老的县份之一,其历史悠久,见诸史乘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其境内榕江流域地区曾是古粤东、闽南的区域中心和潮汕文化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