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中英简介
Guzheng is also known as han zheng, qin zheng, yao zheng and luan zheng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
It is one of the unique and important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in China
(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Guzheng is very expressive, so it is very popular among the masses
(古筝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Now there are also small guzheng, portable guzheng, mini guzheng, half zheng, new zheng and twelve-equal temperament transfer zheng
(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
The guzheng is an ancient folk instrument native to the fertile yellow soil along with China's time-honored culture
(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扩展资料
古筝起源: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民族乐器,一共10级。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古筝
韩国教古筝的收入是比较高的。韩国的音乐发展较为成熟,尤其在传统音乐方面,如箫、琵琶、古筝等,受到了相当多的关注。因此,如果你是在韩国教授古筝,你的收入可能比其他国家的古筝教师在当地的平均收入还要高一些。此外,很多韩国学生和家长都非常注重孩子文艺修养的培养,所以音乐教育也比较发达,这也为古筝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市场。拓展内容:韩国虽然不是古筝的发源地,但是其对古筝的热爱和推崇程度并不亚于中国。韩国有专门的古筝学院和古筝团体,古筝演奏家也非常出色,例如金贤珠、李相熙等。韩国的古筝乐是认真探究的,教授古筝的地方也因此增加不少,古筝也成为了韩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韩国古筝的流派和表现形式独具特色,例如韩国的《汉江怨》、《满江红》,古筝演奏在韩国甚至有时代大戏的地位,所以教古筝也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古筝的出现,远在秦朝时代,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人为因素的变迁,古筝这种乐器也不断的改变,而其乐曲也随潮流不停地变化。演奏方法亦因时代,因地方而不同,加以筝乐的外传。其风格更是变化万千。不过。因史书的缺乏记载,我们不易获知数百年前的古筝音乐型态,而自政府迁台后,由于筝演奏家的集中,学习机会容易,以致各种流派有逐渐融和或交流之趋势。本章就这阶段的流派加以描述。
琴家论琴艺品格。“高人逸士,自有性情,则其琴古淡而近于拙,疏脱不拘,不随时好,此山林派也。江湖游客,以音动人,则其琴歼靡而合于俗,以致粥奇谬古。转以自喜,此江湖派也。若夫文人学士,通志弦歌,同律严而取音正,则其琴和平肆好,得风雅之遗意,虽一室鼓歌,可以备廊庙之用,此儒派也。”(文见黄宗识古筝弹奏法陈蕾士序)陈蕾士先生谓以地方分。有河南。山东、杭州、广州、潮州。辽宁等不同流派;而采用琴瑟指法改编琴曲者称为雅乐派,其注重音高之准确,节奏之均匀,文雅雍容,丝丝入扣;有谓江湖旅者,奏风雨声,波涛声,不究乐理,重其表面;有谓激烈派者,节奏急,速气势激烈。
梁在平先生认为,故都传统雅韵,中州古调及潮州筝曲。是历史上三大筝学的发祥地。学人推崇他为北派之倡导人。陈蕾士先生为南派倡导人,这是依出生地而分的。越南筝,韩国筝、日本筝都是中国传去的,由于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已经逐渐改变原有之风格,我们将逐一介绍。
一、山东筝曲
传统的山东派古筝主要流传在鲁西南的荷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荷泽地区的郓城、鄄城一带,尤为兴盛。筝的演奏常与山东琴书的演唱结合在一起,弹筝的人亦会唱琴书。
山东筝具有古朴典雅。风格别致的古曲。这些乐曲历史十分久远,可能最晚在宋朝就形成了独特的一支。目前所知最早的山东筝传人,为清末文人黎邦荣。郓城县人,教书为生,擅长于筝、扬琴等多种乐器及琴书演唱。继他之后,尚出现过张为泰、张念胜、黎连俊、黄怀德筹出色之演奏家。现存老一辈之演奏家各具不同的个性与艺术风格。例如赵玉斋的演奏技巧全面而精湛,既有刚健粗矿的气派,又有清新优美的情趣,善于吸收其它筝派的长处与新的民间音乐内涵,在他的演奏中表现了山东筝的继承与发展;高自成的演奏清新纤秀,富于韵味,保持了山东筝的传统面貌;韩庭贵的演奏则是热情奔放,充满了激情。
二、河南筝曲
河南筝的风格正如当地人的性格与语言,明朗有趣。高亢粗矿,曲目多来自民间的说唱音乐与戏曲。根据历史记载,早在明朝,一种当地的民间说唱音乐称为“河南曲子”已经产生了它的雏形。经过长期的发展。到了清朝中叶以后。这种说唱形式仅在南阳一带还保持着兴盛,乃称为“大调曲子”(或南阳鼓子);河南曲子的另一部份,即较短小的曲牌亦不断的流传,在表演时,产生了角色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清唱形式,乃形成了舞台表演艺术,称之为“小调曲子”(高台曲)。也就是今天"河南曲剧"的前身。
上面所谈的大调曲子又分为“板头曲”与“牌子曲”,牌子曲是带有唱词的曲牌,分为牌子和杂调;板头曲是用乐器演奏的乐曲。早期的板头曲旋律简单,一般都依附在说唱,于开唱之前演奏。它既有前奏曲或开场由约含意,又可作为活动手指及调整琴弦的功用。在近几十年来,由于大量吸收了民间的各种音乐素材,以及演奏者的不断加工,板头曲乃脱离了对大调曲子的依附关系,而形成了艺术质量提高的纯粹器乐独奏(合奏)曲了。
板头由约共有四五十首。其内容可分为写情与写景。写情的包括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例如《苏武思乡》、《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泣颜回》等等,速度较为缓慢,多属感伤情绪;写景的则是以明朗的曲调,轻快的节奏描写大自然的多彩多姿与河山的壮丽。板头曲在演奏形式上很灵活,多数的曲子可合奏可独奏。合奏时所用的乐器有三弦、筝、琵琶、扬琴勺月琴、二胡勺四胡、洞萧、板、八角鼓等,以三弦。筝"琵琶为主要,其曲式结构十分严谨而工整。大多数的乐曲。其乐句与乐段割分清楚,且富对称性与规则性。正如同许多传统的民间器乐曲一样,板头曲也采用六十八板。全部乐曲在速度上可分慢、中、快三类。慢板和中板,共六十八小节,每一小节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眼”。快板则每拍为一“板”。因使用2/4拍记谱,故只有三十四小节。河南筝家曹东扶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仅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的大调曲牌与板头曲目,并为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在大调曲演唱上,为了使之在唱腔、过门等方面达到统一与规范化,乃进行了加工与修改,并吸收其它曲种的唱腔与音乐,使之更为丰富而多彩;在板头曲方面,继承了原始的音乐素材,加以大量的修订与丰富。而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其演奏除带有浓有的地方特色与丰富的技巧外,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对乐曲的深刻、细腻以及鲜明的情绪变化的处理,使得其演奏更备了较强的感染力。特别是传统的左手技巧,注意到以弦的余音来充份发挥左手揉、按、滑、颤的技巧,使乐曲的韵味无穷。在筝双手弹奏的新技巧出现后,河南筝也融入了此一特色,而成为富有地方色彩的现代创作曲。
三、潮州筝曲
筝在潮汕地区颇为流行。也有其独特演奏风格。清新、细腻著称的潮州细乐,就是以三弦、琵琶、攀三件弹拨乐器合奏,显其特色,与弦诗乐、笛套乐、汉乐、庙堂乐等并列而自成一格。
唐代大曲和朱元套曲遗风的潮州十大套曲和连套曲。是筝通常演奏的曲目,十大套是潮州音乐十大名曲。《锦上添花》。《月儿高》。《昭君怨》。《寒鸦戏水》等都属大套曲。大套曲有一定的规格。每曲六十八板。由头板。拷拍下三板三部份组成。头板是主曲部份,属慢板,相当于4/4拍子节奏;拷拍下三板是由原曲和节拍压缩而成的快板,同样六十八板,1/4拍子节奏。演奏时先奏主曲后接拷拍、三板。拷拍、三板又可根据情绪的需要作反复,从慢到快,疏密楣间,逐渐形成高潮。套曲用同一种调的不同乐曲连奏,如轻六调的《平沙落雁》,通常又习惯与轻六调的《穿山龙》连套;重六调的《月儿高》原属大套曲,筝曲又常接重六调的《北雁思归》连套演奏。
潮州音乐之音律虽大抵承袭古代七音余绪。但其中亦多改革及特殊。最初潮州音乐盛行着一种“二四谱”,其音阶之排列为:初、二、三、四、五、六、七。后经多次改革。遂将“初”除去,而在末尾加上“八”。即成为潮州音乐之特殊音阶名:二、三、四、五、六、七、八。后因工尺谱之兴起及广传。潮州音乐特有之“二四谱”遂渐告衰微。直至目前潮州音乐原用之“二四阶名”仅留存于潮州乐曲之曲首,如:轻六(即轻三六调)、重六(即重三六调)、活五(即活三五调),用以表明曲子之调性。
四、客家筝曲
客家音乐又称中州古调、汉调、广东汉乐、儒家乐,外江弦,主要流传于广东客语地区梅县、北西南部、福建西南部及东南亚华侨地区。汉调源于我国古代中原一带的音乐,南宋时期,中国河南一带的百姓为避元兵掳掠,南下迁居粤东及闽西,当地人称为“客家”,客家带来的音乐“中州古调”被当地人民的文化、语言、习俗交流渗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世纪二十年代被称为“汉调”。
传统汉调包括有中军班音乐。庙堂音乐、舞台音乐、八音音乐和丝弦音乐五大系统。牌子繁多,曲调丰富,可谓万紫千红、汹丽多彩。这种带到广东的中原音乐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结合,经长期的演变与发展,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有下列几种:
1和弦索、锣鼓吹:和弦索指用头弦领奏,由月琴、琵琶。秦零勺椰胡、角胡勺三弦。笛子等合奏的丝竹乐形成;锣鼓吹是由琐呐主奏,加上苏锣、小锣、钦、碗锣、乳锣、梆于、摇板等打击乐器的吹打乐形式。头弦和苏锣是汉乐中最有特色的乐器。打击乐器一般都有严格的音高标准。
2清乐:只有筝、琵琶、椰胡三件乐器,俗称“三件头”。
3中军班:是属于民间的音乐班,旧时作为仪杖性乐队,在婚、丧、喜、庆等场合吹奏。演奏形式又分两类,一是吹奏古曲《大乐》和民间小调,曲牌有《送歌》、《嫁好郎》等等;二是琐呐咋奏广东汉剧的唱腔。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http://infoguqunet/guzhengzhishi/29353_4html
古筝的中英简介
本文2023-10-20 02:54: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5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