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蓝的大官,犯了欺君之罪,怕诛九族,后改姓胡,随舅舅姓,有生姓胡,死姓蓝之称。。
蓝玉(?―1393年),明朝开国将领,与胡惟庸同乡,常遇春妻弟,汉族,定远(今属安徽定远县)人[1] 。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秋封永昌侯,二十年拜征虏大将军。二十一年拜大将军、凉国公。他恃功骄纵,又多蓄庄奴、假子,恣意横暴,夺占民田,触怒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你说的那个典故应该是出自这边的吧。磕里村,这个位于繁昌县新港镇看似不起眼的小山村,却因为一个传说而平添了很多神秘的色彩。在这个村里居住的人,绝大多数人都姓胡,然而让人称奇的是,村里的胡姓人死后墓碑上刻着的却是蓝姓。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
村里的老人胡广东向记者揭开了谜底。2005年,胡广东参与修订了蓝氏家谱,对于村里的传说和典故他是如数家珍。胡广东老人告诉记者,村里的胡姓人其实是明朝朱元璋时期大将蓝玉的后代,当时蓝玉东征西战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功勋卓著被封为凉国公,但是后来朱元璋加害功臣,以叛逆的罪名将蓝玉族诛,牵涉其中的多达数千人。蓝玉有三位夫人,牧夫人育有一子名为蓝春,孔夫人有一子名为蓝斌,而胡夫人则未有子女。胡广东老人说,在这场浩劫中,牧夫人和孔夫人都遇害了,只有胡夫人带着蓝玉的两个儿子逃了出来,最终定居于今天的新港镇克里村,而蓝玉的儿子也改姓胡,其后生儿育女也都随着姓胡,不过死后墓碑上刻得都是蓝姓,这在克里村的胡姓人中一直延续了下去。
记者在蓝氏家谱中也看到这样的记载:“蓝玉勇谋兼备,性刚烈,随明太祖定鼎金陵,功勋卓著,为明开国元勋之主要将领。后明太祖罗织罪名加害功臣 ,仅凭借锦衣卫指挥使的一席诬告将蓝玉下狱,以谋反罪而族诛,遇害者达五千人,蓝玉后人春、斌远官场纷争,寻避世之桃源,由金陵溯江而下,卜居于巍峨之大磕山之南,事农桑、勤耕作,繁衍生息,历年数百而成巨族。”
在胡广东老人的指引下,记者还在离他家不远的一处山里看到了一处新修建不久的墓碑。老人告诉记者,这是2005年修家谱时为蓝玉的儿子蓝春建立的墓碑,以寄托族人对先人的思念。
朱元璋考虑到蓝玉的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准备封他为太傅的官衔,但是蓝玉并不满意,他竟然在众多人面前大叫,称自己功劳之大为何不能封太师。朱元璋听到后再也无法容忍了,认为再不治蓝玉他会越来越得寸进尺,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以谋反的罪名告发蓝玉,并在他的府内搜出了近万把武士刀,朱元璋很快就下令逮捕蓝玉,以“谋反罪”将其处死,抄家产,株三族。
蓝玉一案,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谋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剐凌迟处死,念及蓝玉与自己是儿女亲家,朱元璋心一软,宽大处理:碎剐改成剥皮。这样,刽子手把蓝大将军全须全尾整张人皮剥下来,算是留了全尸,并把人皮送往他女儿蜀王妃处“留念”。明末农民军攻破蜀王府,在王府祭堂发现了这件“文物”。
扩展资料
蓝玉居功自傲的体现:
中山、开平二王死后,蓝玉多次统领大军,也多次立功,朱元璋对其优礼有加。蓝玉便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蓝玉曾强占东昌民田,被御史查问,蓝玉大怒,将御史赶走。
蓝玉北征南返时,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蓝玉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皇帝闻知,很不高兴。
又有人说他与元主的妃子有私,致使元妃羞愧自杀,皇帝为此切责蓝玉。当初,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有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
蓝玉犹不改过,侍奉皇上酒宴时口出傲语,军中将校升降进退,大权操于他一人,朱元璋多次责备他。蓝玉西征返回后,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不愿位居宋、颍两公之下,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此后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采纳他的建议,蓝玉越发怏怏不乐。
——蓝玉案
延续根脉的:畲族族谱
族谱是记载以有血缘关系为主,家族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载体。族谱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文献,它记载着祖先的事迹,传承至今,供后人阅读。而畲族对族谱更是重视,畲族族谱也是畲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畲民本无编写族谱传统,明清以降受汉文化的影响,畲民效法 以修谱收族。编修族谱与建祠、祭祖同列为畲民家族三大事,而编修族谱是其中第一大事。如福安牛埕村《钟氏族谱·序》云:“五世不修谱乃祖宗之罪也”。又如《连江辋川蓝氏族谱》云:“谱之缺,系大矣。语云,无祠不成谱族,无谱不成家。三十年不修谱,谓之不孝。谱不修,则故老沦亡,典籍朽蠹,其中事迹有难以稽查矣。世情徒知,亲在,则亲疏供养;亲没,则衣衾棺椁。以此即谓之孝。讵知考在尊祖,尊祖则敬宗,敬宗故修族,修族则受亲,而孝于是夫全。”可见畲民是十分注重编修族谱的。
畲民族谱的初始形态简略、朴直、显明,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不事“铺张”而仅求“的确”。如漳浦、连江一带蓝氏畲民的《燕山蓝氏原谱》,其开头部分仅叙自唐代至元代从开基祖至二十一世祖家传,但每一代仅书男性一人,且家传均十分简略。
如:“十七世祖万二郎,公字锯大,生于宋理宗淳佑五年四月初八日巳时,终于元成宗大德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子时,妻赖氏生三子,皆英杰。长熙一郎,次熙二郎,三熙三郎。……二一世祖七郎……”接其后以“燕山蓝家源派一脉相承,旁支不及”为题,将七郎定为“蓝氏太祖之初”。又言“七郎长子入漳州府漳浦,又迁居镇海隆教社。次子居闽省城西门外占籍侯官县。三房迁兴化府。”
随后才回朔《燕山蓝氏原谱》记载七郎三房各自祠堂,又各标画了祠堂匾额、对联等,还描绘祖宗坟莹,叙述各代人等没有严谨格式,而是有详有略比较随意。上述畲民族谱毕竟少数,现今所能见到的畲民族谱受到 族谱的影响十分明显,其修谱宗旨、体例、为自高身份而伪托、假冒等皆如 之谱。
如宁化县城南乡《雷氏家谱》云:“谱之修,岂徒籍以载一族苗裔生卒娶葬已哉?而尊主敬宗睦族追远之意,胥于是乎系焉!乎木本水源非修谱无以廑世德作求之念,续志述事非修谱无以见奉先思孝之枕。”还有闽东福鼎等地的《蓝氏族谱》把朱熹、范仲淹、苏询、欧阳修、韩琦等有关修谱的论述直接引载于谱中,作为修谱的宗旨。
又如福鼎《钟氏族谱》在序言中称其祖先:“志深公肇自高辛及东汉之钟离,西汉之钟仪。递传于兹千百余年。虽孔子删书断自唐虞,而《史记》所载至今如昨,明炳日月,非犹杞宋无征,文献不足可同日而语也。”钟氏俨然成为中原汉族世家,故他们的族谱堂堂正正的标上“颍川”堂号。其他的畲民族谱也是如此,如雷氏自称为“冯翊堂”,蓝氏自称为“汝南堂”,这些无非是想说明畲民家族是来自中原显赫世家。
还有一些畲民族谱则附会先祖跟随闽王王审之入闽,如《雷氏族谱》云:“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钟四姓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之为乡导官,分乘五大船由宁波渡洋入闽,船在洋中遭风阻,乃靠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畲民族谱虽在多方面一如 之谱,但也多多少少保留着盘瓠始祖的痕迹。如宁德猴墩《雷氏族谱》中的“驸马忠勇明王龙公像”、“龙公赞”、“凤凰山忠勇王坟茔图”、“得姓源流图”、“龙首师仗志”、“上古开派分姓开祥图”,福安田螺园《冯翊雷氏宗谱》中“凤凰山祖祠记”、“广东盘护王祠志”。
但漳浦县畲民蓝氏族谱则已经完全与汉族族谱汇为一流,丝毫看不出其祖先源出畲族的记述,他们称自己家族的堂号为“种玉堂”,意即先祖来自陕西蓝田,因该县盛产美玉名传天下,所以名门出贤子弟喻为“蓝田生玉”或“蓝田种玉”,漳浦畲民蓝氏的“种玉”堂号即源于此。漳浦蓝氏家族还编制了先祖从黄帝以来的世系,并以唐代扬州节度使蓝明德及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为直接先祖,经过对其先祖世系的编排,使人们从其族谱中看到一个世泽流长,宗光发扬的汉族世家。难怪近人称“漳州蓝氏一族看不出有畲族的皮肉”,在解放以后 对漳浦一带蓝氏族众进行科学的族属鉴定后才划归畲族。
由于畲民在接受汉文化教育方面相对薄弱,因此相当多畲民家族延请 知识分子代为修撰族谱。如宁德猴墩《雷氏族谱》在光绪二十三年由童山缪书亨修撰,后由其子缪培深续修。缪培深在《雷氏续辑谱序》中云:“闽川猴墩雷氏谱,前修于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岁,系余先严主笔,时余在侧焉。越三十有一载,起杰、起权、起袁辈,暨各房长先生,合议续修。
而余尝主冰镜先生家,归好难忘,主宾相得,于是取择吉日,开祠发笔,采辑丁酉以后诸新丁,男女婚配岁庚,并志崇祠事实,更定新篇……”又如晋江《雷氏族谱》便是请陈姓的私塾先生代笔,该谱云:“先祖之事不可忘,昭穆之分不可容乱,遂集族众,特请惠邑黄塘乡新厝陈讳雪观,字温如,为西席,教督子孙,谨修族谱……”有些畲民族谱之修撰,主要由畲民族人完成,家族中知识分子更是承担起编修之重任。
如宁化县城南乡《雷氏族谱》中刊载了清代汀州府宁化县名人畲族进士雷宏的《世守谨书》:“我先大父慎庵公修谱时,与族中伯叔兄弟共订之族规也。先大父以躬为摔,乡族咸孚。若身为子孙者不能是训是行,上羞祖先,下渐衾影,尚敢望诸一族之人哉?一族之人众矣,贤愚不一,贤者敦行不怠,则愚者也自愧而思奋,此一族之兴替所关也,故谨载之卷首。”到了民国时期,闽东畲乡出现了闻名故里的畲族修谱先生,如雷一声、蓝宗山、钟肇基等。
畲民不仅和汉族有联宗现象,同时也有联谱之举,借以把不同宗支的同姓联系起来,增强相互间的团结和凝聚力。如清光绪年间福建侯官县籍的刑部主事钟大琨联络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钟姓官员,倡修连环总谱,凡钟姓不管畲汉不管何地,皆以颖川为郡望,共奉一古代汉族名人为始祖。畲民修谱是畲族更加汉化的表现,其最初本意之一是为了免受封建统治阶级对其的民族歧视,然而这一行为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形成,因此畲民族谱的意义远大于当初修谱者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福安牛埕村《钟氏族谱·序》,清乾隆十六年。
2、《连江辋川蓝氏族谱·序》,清同治十年。
3、宁化县城南乡《雷氏族谱·序》,民国三年。
4、民国《颍川钟氏宗谱》,道光年序。
5、民国《雷氏族谱·序》
6、白长川蓝氏源流考与罗东蓝家望族。1993年漳州市历史研究会“蓝鼎元逝世2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未刊稿。
7、宁德猴墩《雷氏族谱》,民国十六年。
8、晋江丰山《雷氏族谱》。
9、宁化县城南乡《雷氏族谱·序》,民国三年。
10、蓝运全,缪品枚主编。闽东畲族志,宗族家庭。
建议中青旅,个人感觉还可以。
门票160,住宿680元,当然,里面有国际青年旅社,一个床位50元,但是不带卫生间和洗浴,空调据说是有的
●探路提示:1、新南门汽车站有中国死海直达车。单程票价35元,在车站现场购景区门票可免单程车费,只需一个半小时即可到达景区;也可在十陵长途汽车站乘车,每隔一小时均有一班发往大英县城的客车,票价为32元;2、自驾车从成都出发,成南高速公路114公里处既到大英,大致1小时便到大英,出高速公路口后左拐一公里即到死海
●住宿提示:太阳城酒店为景区中的准五星级酒店,其标间价格为680元。梦幻城:标间480元;青年公寓50元/每人,2人帐篷50元/顶
● 美食搜寻:死海"卓筒鸡",绝对是成都没有的美食。58元小份,份量够足。此外还有卓筒鱼、蓝氏家谱菜。还可到派尼快餐花上十多元便可心满意足,景区内特色烧烤和当地名小吃则现饮食风采。
你好朋友
蓝氏家谱网 提供各省市区的蓝氏家谱、蓝氏族谱
蓝氏家谱网拥有30多个省市区的蓝氏家谱,这其中既有明清时期的蓝氏族谱,亦有民国时期的蓝氏家谱,还有解放后的蓝氏宗谱,是当下最权威的蓝氏家谱网站!找蓝氏族谱
网页链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下面是我为你搜集明朝常遇春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常遇春简介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横,明朝开国名将,出生于1330年安徽。农民起义爆发后,曾投靠于刘聚,但刘聚是个强盗,并没有雄图大志,然后在1355年投身于朱元璋,从此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常遇春世代务农,家庭条件不好,常遇春自小习武,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常遇春在采石战役中初露锋芒,一战成名,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是忠心耿耿,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所不惜。因为早年投身于朱元璋时,自愿请战,并扬言能用十万军队征战 天下 ,所以军中也称他为“常十万”。朱元璋执政期间,常遇春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
明史中对常遇春的评价是常遇春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他的智慧谋略不在徐达之下。在1366年,徐达和常遇春大破苏州后,再次因功受封,封为鄂国公。1367年,朱元璋继续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进行北伐,仅用3个月平定山东,1368年,在洛水于元军大战,获得大捷,史称塔儿湾大捷。常遇春继续乘胜追击,攻取了河南和潼关,为朱元璋进军大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1369年,常遇春又在上都取得胜利,凯旋而回归,当大军到达柳河川时,常遇春患病,于7月7日,病死军中,享年39,朱元璋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赐葬于钟山原。并在南京功臣庙中为常遇春塑像祭祀。
常遇春家谱介绍
常遇春的妻子为蓝氏,和常遇春共育三子一女。常遇春的妻子名叫蓝彩云,弟弟是明朝开国将领蓝玉。和常遇春结婚后,蓝玉生下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长女为常氏,被后人称为元妃。
常遇春的妻子比常遇春小两岁,常遇春去世后,朱元璋追封为开平王,妻子蓝氏为开平王夫人。常遇春妻子去世后,朱元璋 命令 将蓝氏葬于龙山厂,后来改名为常府山。常遇春去世后,长子常茂继承了常遇春的爵位,跟随父亲常年作战的缘故,常茂也是一员猛将,在 军事 作战方面有很高的技巧和战略,屡战屡胜,当时被称为无敌大将,明朝政权建立后,朱元璋封他为孝义永安王。
常升是常遇春的次子,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官至太子少保。有史书记载,常升死于永乐初年。 历史 上,关于常升的记载少之又少,只能从零星的 句子 中推测出,常升早年间跟随父亲出战,因骁勇善战而颇具威名。
常森是常遇春的第三个儿子,相关书籍没有对他的记载和介绍,至于他的生平历程,无法得知。常遇春去世后,很多地方为了纪念他生平功勋,修建了很多祠堂以此来彰显他显赫的功绩,常遇春后人们为了缅怀她,还修建了常遇春墓,此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白马村,现在已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瑶、畲、苗族蓝氏的分布
花蓝瑶自称为“龚”和“宗”,是指“山”的意思,因为在瑶族中曾有把姓“钟”姓“龚”的实例。龚又作共,乃共工氏之后共人一支融入花蓝瑶而成,宗即钟,东夷族钟氏融入花蓝瑶者。但花蓝瑶仍以蓝姓为主干,广西大瑶山住有茶山瑶、花蓝瑶、坳瑶、板瑶、山子瑶,而以花蓝瑶、正瑶、茶山瑶、滴水花蓝瑶(花蓝瑶的一支居于滴水洞)为主,他们蓄发椎结,总称长毛瑶;板瑶、山子瑶则租佃他们的山地,生活贫困,叫过山瑶。大瑶山的花蓝瑶分布的村落,据日本学者竹村卓二《瑶族的历史和文化》一书所载,有六巷、黄双、六团、罗丹、古浦、大凳、丈义、门头、犬二、平林等村寨。其中如六巷、六团、罗丹、古浦的地名,明显是骆越人居住过的地名,则花蓝瑶由湘南迁入广西金秀县大瑶山区的时间,当为宋代以后。所以,花蓝瑶白称“龚”或“穹咧”,有的认为是“住山上的人”之意,龚与穹音通,咧为尾语,计有1200多人,分为蓝、胡、侯、冯、相五大姓,以蓝姓人数最多。
金秀茶山洞的茶山瑶,又叫寨山瑶,计有九千多人,分为陶、苏、刘、金、全、田、龚、蓝、龙、莫十姓,而蓝姓人数也较多。《明史·广西土司传》谓大瑶山大藤峡“中产瑶人,蓝、胡、侯、盘四姓为渠魁。”清末有罗香团总蓝文英、六巷团总花蓝瑶蓝人扶霄。蓝趁瑶散居于凌云县之西北方土山中,所占面积甚广,人数约四、五千人。蓝靛瑶之得名者,盖以所操之职业也。土山肥沃,适于耕种,而蓝靛一物尤为该地瑶人之重要物产。蓝靛获利较其他出产厚,因而瑶人之致富,亦纯赖此。蓝靛瑶除分布于凌云县和附近的百色县以外,在越南东京北部有一万八千人,也有少数分布在缅甸的掸邦和老挝北部的会晒。越南的山由人,即山瑶人,是瑶族的一个分支,约六万五千多人,分布于广宁、海兴、河北、北太、永富、河宣、清化各省山区丘陵地带。女子的头巾、腰带、裤、裙和绑腿绝大多数用靛蓝色布做成,男子戴蓝靛色方头巾。山由人从前称为短衭僈、开裙僈,即短衭瑶、开裙瑶。
越南的青衣瑶和青番瑶,原来是清代由贵州迁去的。即贵州的青瑶或青衭瑶,主要分布在荔波、从江、榕江和黎平四县。史书上记作黑瑶,因川、滇、湘、黔一带习惯叫青色为黑色。青瑶是因服装尚青而命名的称谓,其实尚青即尚蓝,其衣服多用蓝靛染成。
据调查了解,蓝靛瑶分布很广,在云南的麻栗坡、马关、西畴、邱北、河口、屏边、金平、师宗、江城、景东、墨江、孟腊、景洪等县;广西的百色、凌云、凤山、巴马、田阳、田东、乐业等县市;越南的菜州、黄莲山、高平、河江、宣光、北太等省;老挝的丰沙里、琅勃拉邦、沙耶武里、会晒等省;泰国北部也有少量分布。广西大瑶山的花蓝瑶分布在山区中部和西南一角,他们是从贵州古州(榕江)迁来的。大致分为四路进山,一支由中平(象州县)向东北经大乐圩沿长峒河入山到长峒转入龙华;一支从中平圩向东沿滴水河到六甲、大进、丈二、六团、罗丹一带;一支从中平圩向东南沿大凳河和九十三河到大凳、王植、门头、古蒲、六巷一带,一支经平南县北的朋化山区沐陆村迁入门头。⑧蓝靛瑶实即榕江的青瑶或青衭瑶,也可说是他们的一个分支。
当然瑶族的各个分支都有蓝氏,不过是人数多少而已。瑶族早已分为盘、蓝、雷、钟几大姓氏,畲族也基本相同,所以说畲族是由瑶族分出去的一个民族,且共信仰盘瓠和狗皇,也有《过山榜》之类的迁徙歌词。
从许多史籍记载中都说瑶族中有蓝姓,如《小知录》卷三,四裔说瑶人多蓝、胡、盘、侯四姓。陈微言《南越游记》卷三说广西瑶人多胡、侯、蓝、盘四姓。王思章《增城县志》卷一瑶人和《浮山志》卷二都引屈大均《罗浮书》说,广东博罗县罗浮山瑶人,分布于苏罗、石刚之间,有上中下三瑶村,分盘、蓝、雷、钟、苟五姓。乾隆《海丰县志》正集卷下朵志、瑶蛋;也设海丰瑶人有盘、蓝、雷、钟、苟五姓。而兴宁县、长乐县(五华县)的瑶人也是这五大姓。他们后来成为畲族。罗定县有高山瑶、平地瑶和花肚瑶,_三种语言不相通,其姓为盘、蓝、雷、钟。东安县(罗浮县)瑶人也为盘、蓝、雷、钟、苟五姓。潮州山峰居有瑶壮人,分为平鬃、崎鬃两种,有盘、蓝、雷三姓。潮州这部分瑶人多分布于风凰山,后来形成为畲族。在乳源县二十四坑瑶人中有蓝坑,即多为蓝姓瑶人聚居。乐昌县瑶人二十人寨中也有蓝坑,与乳源相连,也为蓝姓瑶人聚居之地。
广西瑶人蓝氏分布很广,至今留下许多以蓝命名的地方,如平南县东北有蓝洞冲、盘古,南有蓝塘,东南有蓝洞塘。贵州北有都蓝、蓝田、盘古。藤县北有蓝田,东有蓝村。岑溪西南有盘古。蒙山南有陶蓝,西有荀蓝冲。昭平东有瑶田。贺县南有蓝寨。灵川北有蓝田。龙胜北有盘坡、盘胖、盘栗,南有瑶岭。柳江东有下蓝,南有六蓝。来宾北有炎蓝。武宣南有瑶蓝、上盘古。金秀北有蓝厂屯、瑶婆槽、盘王河,南有蓝河冲、高蓝。象州北有东古蓝。融安南有蓝洞、古蓝,东有雅瑶。柳城西有蓝洞。都安东有菁盛,西有弄青,北有蓝棠,南有贯蓝。宜山南有大蓝。罗城北有蓝家。环江西有士蓝、三千洞,北有肯蓝、根蓝、尾蓝。南丹西有八蓝、益蓝、古蓝。马山北有拉蓝,西有龙蓝、芝蓝。上林北有大蓝山、下蓝、蓝独。百色东有六蓝。田阳南有陇蓝。德保北有多蓝。靖西西有田蓝、巴蓝,东有下大蓝。平果北有大蓝,西有林蓝。等等。田东南有蓝亮。凌云南有蓝屯,北有那蓝、新蓝、上东蓝。东兰东有乾蓝。田林西有六蓝。西林西有都蓝。大新南有荷蓝。扶绥南有客蓝。龙州南有会蓝。宁明西有板蓝。武鸣北有蓝雷,东有蓝怀,蓝伟。隆林西有蓝靛沟。湖南麻阳南有蓝村,芷江南有上蓝水,沅陵东有蓝溪,怀化东北有蓝坪等。
以上许多以蓝为地名,大多曾有瑶人蓝氏居住而得名,有的虽已迁走,但仍留下了地名可供追索。
清代嘉庆时,新宁县八桐瑶瑶族地主豪绅蓝年余、蓝年顺,瑶民蓝进贤、蓝彩碧,麻林洞痒生蓝元旷(又名正樽)及二女蓝琢玉、蓝令玉与蓝再昌等起义抗清。明正统二年,广西大膝峡瑶族领袖蓝受贰和侯大狗起义。
从各地瑶族《过山榜(图、照、文)》、《评皇(王)券牒》、《盘王券牒》、《瑶人出世根底》、《南京平王敕下古榜文》、《世代流传祖居来历书》、《千家洞古本书》、《千家洞木本水源》、《计开千家洞路引》等资料记载,瑶族十二姓中只有盘、雷,而全无蓝姓,可见蓝氏是后来才由蓝夷身份加入瑶族的,以后和瑶人不断通婚而成为瑶族的一个成员,但他们与其他瑶族各支的语言大不相同,可能还保持有古代蓝夷的语言成份。到明、清时代由于族人繁衍而成为瑶族的大姓,其中一部分蓝姓瑶人由于迁到潮州和韩江流域的山区,以耕畲为业,而形成为畲族,蓝氏便成畲族最大的姓氏。徐松石说:“总而言之,瑶人乃最先来的汉族,与遂人、伏牺、虞舜、商汤的部落最有关系,根据地乃在极东。”这正与蓝夷起源于山东半岛的事实相符。
闽浙一带的畲族,以来自始祖盘瓠所生的三男一女的盘、钟、蓝、雷四姓为正统。浙江之畲民,以雷、蓝、钟三姓为盛,盘、娄两姓颇衰。在景宁及其附近地区已没有盘姓氏族了。汀州(长汀)汉人有姓蓝的,可以收养蓝姓畲民的孩子,也许他们是畲民的一个汉化了的旁支,浙江畲民是从福建迁移来的。蓝姓祠堂里的香炉有六只,而雷氏、钟氏只有五只,可见畲民中蓝氏最多。景宁县敕木山瑶族蓝氏《叙事诗》说:“高辛皇帝话原真,吩咐蓝、雷三姓亲”,又说“二想三姓盘、蓝、雷”,“蓝、雷人好过来定,年冬领洒担猪边。蓝、雷三姓好结亲,都是南京一路人。”他们说是来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据敕木山蓝氏家谱说他们的祖宗是汝南郡蓝元田的后代,后迁南京再迁凤凰山。又说四姓自会稽山迁潮州九都七贤洞。有蓝光辉,封骑国侯;三祖蓝玉,安定太守;四祖蓝华,安定太守;五祖蓝思祖,博州太守;十二祖蓝春,京卫大夫;十三祖蓝有钟,镇成将军;二十一祖蓝向春,长沙都司使,二十二祖蓝贵,长沙大夫;二十六祖口,汝南郡太守。又据蓝、雷、钟三姓族谱均称:“原籍广东,后徙福建,复由福建迁至浙江处州(丽水)。”唐初,汀、漳一带的蛮僚以盘、蓝、雷为姓,信奉盘瓠图腾。唐初有峒蛮蓝奉高等起义,云霄通五庙”石柱刊有盘、蓝、雷氏字样。
盘、蓝、雷氏系陈玉铃(唐玉铃卫翊大将军陈元光)所征蛮僚。”这些洞蛮、蛮僚实即指畲人。有些史书把畲族称为瑶人或畲瑶,有的畲族也自称为瑶人或瑶家。从畲族保存的《开山公据》,(又名《抚徭券牒》)和部分瑶族的《迁徙榜牒》(又名《过山榜》)都同样载有原始图腾性质的盘瓠传说,两族的姓氏(盘、蓝、雷、钟)及民间流行的歌谣、祖图和祭祀仪式等也多与此传说有关。明代,从汀州、漳州一带迁至莆田的畲民,就向汉族地主租来棘莽丛生的荒地,开荒种蓝。几乎也和瑶族的蓝靛瑶、花蓝瑶、青瑶一样,尤以蓝氏的瑶人和畲人更富有种蓝经验,因为这种农业技术是他们的祖先传了三千多年的传统经验。宁德县闽坑村畲民蓝日绍,每种菁靛一篓,须向地主交钱一百文。清代中叶福安畲民蓝有盛、蓝奶头都以租种山地为业。明万历十七年,雷五等领导莆田、仙游“菁客”(包括畲民)起义,菁客即种蓝的畲民为主,因地租太重,被迫起来反抗。正德十一年,蓝天凤、谢志珊率赣州畲、汉人民起义。龙南蓝斌等起义。嘉靖四十二年,大埔蓝松三起义,有蓝瑶等人参加。民国时,连江县长龙乡的村苏维埃主席中有畲民蓝依三、蓝如苏、蓝礼在、蓝细珠、蓝礼寿。瑶长,万历时浙江宣平县有蓝仲贤,丽水县有蓝添生,平阳县五神洞有蓝德浙。
畲族又叫輋客,明代邝露《赤雅》说“徭名輋客,古八蛮之种,五溪以南,穷极岭海,迤逞巴蜀,蓝、胡、盘四姓,盘姓居多,皆高辛狗王之后。”谢肇制《五杂俎》说:“畲人,相传盘瓠种也,有苟、雷、蓝等五姓。”谈迁《枣林杂俎》也说:“盘瓠之余,错处于虔、漳、潮之间,以盘、蓝、雷为姓,人称之曰畲客。”《漳平县志》载:“畲客,即徭人,古盘瓠之后,在漳平三姓,曰蓝、曰雷、曰钟;随山种插,去瘠就腴,编获架茅以居,善射猎。”《龙岩县志》也说境内畲客即瑶人,“在岩者,惟蓝、雷、钟三姓。”《顺昌县志》也说县境徭人以盘、蓝、雷为姓,今县止蓝、雷二姓,俗呼畲客。福鼎县畲民,有五万余人,分蓝、雷、钟、盘、李数姓,饶平县瑶人,又名輋客,有四姓,盘、蓝、雷、钟,自谓狗王后。兴宁县瑶人有盘、蓝、雷、钟、苟,长乐县 (五华县)瑶人也同。建德县畲族也分盘、蓝、雷、钟四姓,四姓之人,皆可为婚。《广西通志》亦说“宣化瑶一名輋客,有盘、蓝、雷、钟四姓,自谓狗王后。”则瑶、畲源同,似也可通称。
我国畲族,以福建最多,故多留下许多以畲、以蓝为称的地名。如:武平南有蓝塘、坪畲、米筛畲、黄心畲,东有大蓝园。长汀南有蓝田、下蓝地、下畲。上杭南有蓝溪、蓝家渡,东有大畲。漳平北有谢畲、罗畲、百种畲,东下畲。龙岩北有郭畲、小高畲、畲背,西有洋畲,东有下经畲。华安南有官畲。南靖西有桂竹畲,北有后畲、上麻畲。云霄西有上梨畲、下梨畲。南安北有坝头畲。等等。还有汉族蓝氏融入于苗族者。如湖南城步县《蓝氏宗源》载:蓝氏之祖,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瓦厂坪人。先祖蓝光晋封为五道将军,生四子:蓝昌见、蓝昌富、蓝昌贺、蓝明。因灾害,分别迁往荆州白马县、古州、辰州、宝庆府、柳州府。蓝昌见是迁辰州的,带领周、杨十二姓人等,于正宝元年(宝元为宋仁宗年号)又往靖州,又迁蓝家岔、落溪冲野鸡寨等地,后迁入城步扶城。蓝见昌生三子:蓝广、蓝双、蓝晚。广居岩头寨,双居中排丹口,晚居枫木林,子孙分布于溪冲、罗饶、大绢一带。蓝昌贺迁广西龙胜府都乃;蓝昌明改姓秦,居扶城丹口冲秦歌湾,后又有迁高坡大地及义宁林小江。蓝昌见子孙繁衍,分布于栏牛五排初石、江头藤坪、石神冲、秦头木瓜、张家小洞、下排枫木林、洪江翁桃山口、武岗州木瓜桥等地。蓝见昌生蓝党,蓝党生蓝沐英,即沐英、改以沐为姓,佐明太祖定天下,官征南将军,封黔国公,追封黔宁王,世守云南。蓝氏有一支迁安徽定远,后蓝玉官征虏大将军,封永昌侯。这两支均为汉族。而留居于城步的蓝氏则大多融入于苗族。明嘉靖时,有蓝昌黑、蓝昌贤等人。
古代姓蓝的大官,犯了欺君之罪,怕诛九族,后改姓胡,随舅舅姓,有生姓胡,死姓蓝之称。。
本文2023-10-20 02:34:0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5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