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氏族谱的名人名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2收藏

易氏族谱的名人名言,第1张

36

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

是又进行复试,易重以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寄

宜阳兄弟》一诗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

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句。官至大理评事。后因做官

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

通经处士;

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

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

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联说

南宋宁乡人易祓,

字彦章,

号山斋,

淳熙年间状元,

官至礼部尚书。

著有《周礼周易总义》、《山斋集》等。释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换

上官服。

一时师表;

三经处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易翼之知长寿县,

与上官不合而归隐,

为一时师表。

下联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诗》、《书》,人称“三经

处士”。

六言通用联

纯孝先生望重;

37

工诗状元名香。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

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时称“纯孝先生”,守孝父墓侧而

产紫芝。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

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七言通用联

周易讲义留芳远;

性理精微播誉长。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康熙间诸生易贞言,字内美,湘乡人。有《周易

讲义》等。下联典指清代学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

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三经处士传名远;

二栗礼郎享誉高。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

易、书、诗,号“三经处士”。有《中洲文集》。下联典指宋代上

高人易延庆事典。

德行称产芝孝子;

诗词为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38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

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

典。

八言以上通用联

德行称产芝之孝子;

诗词为释褐之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

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

典。

一点丹心,当年鄂潴成忠鬼;

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

——御赐浏阳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联

释褐本先声,遐溯名元理学;

产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易

延庆事典。

十、历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

339

姓(

40

)。

1982

年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

79%

,人数超过

1

亿。

占汉族的

1%

以上的

19

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

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

93

位,

人口不多。

39

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排名

92

,总人口

228

019%

易立姓开宗历史悠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

衰的重要标志。

唐代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晋书》

36

42

)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易雄列传(

43

)。不过由易

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再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

现几度盛衰。

汉代后定居长沙郡,部分再迁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

衍不断。晚唐时仅宜春郡,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徐寿辉、

陈友谅反元兴汉,易姓受到严重摧残。据《明史徐寿辉传》(

44

记载,徐寿辉为罗田人,从事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邹普

胜聚众为乱,至正

11

年(公元

1351

年)以蕲(浠)水为都称帝,国

号天完,建元治平,连陷湖北,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

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

1357

年沔阳(今湖北仙桃)渔家子陈友谅投徐军。逮文俊

麾下,后乘衅杀文俊,并挟持徐,

1358

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

乱及江南(鄂、赣、皖、苏等省)。后设计拘徐寿辉。进驻南京采

石矶,击死徐。

1360

年即皇帝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武昌黄

鹤楼蛇山西麓见到过“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徐陈为乱,首当其

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长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

40

针对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查询安徽黄山市的人口普查数据来解答。根据安徽省统计局的数据,安徽黄山市的易姓人口数量为22万人。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做法步骤如下:

1首先,我们需要找到安徽省统计局的网站,并找到安徽黄山市的人口普查数据。

2然后,我们需要查找安徽黄山市的易姓人口数量,并记录下来。

3最后,我们可以得出安徽黄山市的易姓人口数量为22万人的结论。

关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相关知识,人口普查数据是指政府收集的关于人口的统计数据,包括人口总数、性别比例、年龄构成、职业分布、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等。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人口状况,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政策。

中国人的特点是人口繁殖比较快。不是说中国人的繁殖能力特别强,而是中国人有一种观念,就是“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有个风俗,就是要写家谱。所以中国人特别是要生儿子,如果没有儿子,中国人的姓氏家谱就写不下去了。为了保证有儿子可以写家谱,中国人也要生个不停。当然要多生孩子的原因还有许多,比如养老,经济互助,家族势力比较大也会增加抵御灾难的力量等。

可是繁殖人口也一定要有一定的条件就是要天下太平。要是天下不太平,人口就没法发展起来,反而会因为战争杀戮而减少。黄巾起义后诗人写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就是动乱导致人口锐减的写照。如果我们因某个原因实现了天下太平。那么人口就会非常快的繁殖起来,然后因为人口的快速发展而耕地却不会增加。那么人均的耕地面积就会减少。正象马尔萨斯所描绘的那样,在同样的土地上增加劳动并不会成比例的增加粮食。那么人均的粮食就会减少。这样一来,一旦有点天灾,那么就会缺粮,然后缺粮的人民就会造反。使得太平天下变成动乱。动乱一起,战争和杀戮又会使人口剧烈减少。等人口减少了,粮食压力就变小了,这样一来,某个时候天下又会太平起来。可太平后的中国人口又开始快速增长。然后增长的人口又孕育着下一次的动乱。这就造成了天下从乱到治和从治到乱的循环历史。这是王朝循环的第一个原因。

其实每个新王朝从开始的时候都并不是腐败的。而是效率很高的新政府。因为从动乱中走出来并且能击败其他竞争者的组织必定有其效率方面的优势,这是残酷的竞争淘汰使然。低效率的组织一定不能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那么这个高效率的新政府在执政和平时期以后会有什么变化呢,就是逐渐的腐败变多了,效率也变低了。那为什么和平时期政府就变腐败了,动乱时期就不会呢?因为动乱时期组织一定要保持效率和竞争力,任何腐败现象都必须及时铲除,否则恐怕组织就会面临竞争失败的局面。那么和平时期为什么会导致腐败呢?和平时期竞争者失了,政治局面从多家竞争变成组织的独家经营。问题是失去竞争也失去了保持效率的必要性,组织对腐败的容忍度也就逐渐增大。比如1950年代,天津市委书记腐败,贪污了一万元,(大约相当今天的十几万元)毛主席就特批将其枪毙。可50年一过。到了21世纪初期的今天。某贪官贪污腐败两千万,是五十年前贪污大案的100多倍。可法院判刑只不过是死缓。因为还有几亿,几十亿的更大的贪腐案件。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中,贪污一万就是大案,必须毛主席亲自来处理的话,五十年后的今天几千万的贪腐已经比比皆是,见惯不怪了。腐败会极大地腐蚀干部队伍。然后各级腐败干部就会压迫和盘剥人民,这种压迫和盘剥达到一定程度人民就就会承受不了,(官逼民反)于是造反就会把和平变成动乱。腐败不仅会把人民逼反,而且会降低了政权控制动乱的能力。这往往会导致旧王朝在动乱中垮了台。(民能载舟,亦能复舟)于是开始新一轮的军阀混战。军阀混战中又会有一个效率比较高的,腐败比较少的军阀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王朝的统治者,和平以后,新王朝又开始新一轮的腐败过程。从而开始孕育了新一次的动乱。这是王朝循环的第二个原因。

在动乱中,军阀中会有比较有效率的军阀竞争成功,这时军阀组织中冗员会比较少。因而人民的负担也会比较轻。可是这种状况是不会一直下去的,问题的英国人发现的帕金森定律在中国一样有效。就是(和平时期的)行政组织会不断的自我扩张。并且是无法改变。现代中国人说精简机构工作的结果是:机构越精简越多。机构象一个砍不完的多头怪物,你砍了它一个头,它又长出十个头。比如49年中国初解放时期,财政负担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比例是1:400。五十年后的今天这个比例是1:26。仅从人数上看人民群众的干部负担就增加了十五倍,这里面还没有谈到今天干部的待遇的极大幅度的增加。为什么政府单位会如此扩张呢?因为在中国,政府官员的待遇是远远高于一般人民群众的。所以参加到政府里去就成了最好的改善自身利益的途径。在这样人人都想加入政府的洪流中,(现代公务员考试的录取比率是1:1000)每个干部也都想把自己的子女,亲属,朋友都拉进来。如果各级官员都想这么做,那么政府的膨胀和扩张就是必然的,任何精简活动都会遭到极大的阻力,并且只能有一时的效果。(朱镕基搞机构精简的时候,说不怕丢官,不怕丢命)。问题是不断扩张的官员人数和不断提高官员待遇的过程中极大地增加了人民群众的政府负担。到事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民就不堪重负。于是造反和动乱就开始了。动乱以后,竞争中有新的高效率的组织扫平其他低效率的组织重新上台。开始时新组织效率较高,人数较少,人民负担较轻,经济就有一定发展,新王朝的新和平时期也有一个国泰民安的新时期。可是以后政府官员又开始膨胀,人民负担又开始增加,到了某个临界点,动乱又会开始。这是王朝循环的第三个原因。

每个新王朝新建立的时期,贫富差距还不是特别的大,财富和土地的兼并也不是特别的严重,社会公平还有个起码的标准,这时候社会基本上就还是稳定的。可是在和平持续的过程中,在官员腐败越演越烈的过程中,权势和富人不断的兼并土地和财富。朱门酒肉臭的,路有冻死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不公平的感觉越来越深,穷苦人民的怒火越烧越旺。问题加重到了某个临界点,动乱也会发生。旧王朝也可能会灭亡,以后的军阀混战和竞争又会大浪掏沙地筛选出一个比较好的新政府。问题是新王朝在全国一统的和平时期又会开始新一轮的财富和土地的兼并过程从而孕育着人民新的怒火。孕育新一轮的王朝更替。这是王朝循环的第四个原因。

此谱记录了湖北西部宜都县与松滋县交界地区易姓的二十多代系

据传,此支易氏的祠堂位于松滋县赶子幽 本资料由易绍生手抄自易绍文(松滋丫叉铺子)处,经易发德整理并录入而成

辈分 世系排列

1 (一世祖) 贵三(张氏); 贵六(鲁氏)

2 思志 思亮

3 洪

4 永忠 永用 永礼 永明

5 珩 珍 瑾 湖

6 景臣 景宗 景棠

7 文林 文明

8 尚定

9 为政

10 帮仁 帮玉 帮志

11 正朝 正乾 正瑜 正端 正琦

12 士坤 士伦 士系

13 大秀 大魁 大明 大贤 大元 大才

14 吉开 吉太 吉富

15 昌德 昌仑 昌彦 昌健

(无后)

16 运科 运魁 运会 运炳(过继给吉太) 运联 运升

(以下将第16代: 运科; 运魁; 运会; 运炳; 运联; 运升分别列出)

第15 代 昌德, 昌伦,昌健三公后代世系表

辈分排列顺序: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运 开 远 绍 法(发) 继 宗 长 懋

远云 绍培 发锦

远华 绍林

运科 开冲 远富 绍全

(昌德公之子) 远文 绍海 发芹 继宗

远贵 绍万 发云 继富

绍芳 继元

绍先 法明

远武 绍洪 法美

绍茳

远祥 绍炳 法兴

法圣 继运

远侦 绍唐 法玉 继才

法仁

开典 远佩 (过继给开选) 继昆

绍金 法信 继仑

绍成 法礼 继祥

绍玉 法志 继昆

远福 法全 继乾

绍章 杜可祯

(去杜家) 周宇朴

运魁 绍科 张祯

(昌德公 (去张家) 易法祥

之子) 法金

远传 绍文 法修

法常

绍武 法祥

法富

远高 绍松 法贵

法权

开莫 绍元

绍亨

远明 绍礼

绍信

绍志

远寿 绍定 法芹 继海

远清 绍玉

绍美

绍富 法坤

远太 绍松 法能

法明

绍福

远发 绍寿

开华 绍春

远才 绍金

远兴 绍松 (立祠)

远春 绍先

运魁 开富

(续) 绍成 法礼 继祥

开选 远佩 法信 继坤

(由开典过继) 继伦

绍玉 法志 继坤

法权 继权

远凤 绍金 法榜

绍伦 法文

开国 绍正

远林 绍顺 法明

远启 法清

开云

开祥

开兴

继良

远坤 绍尧 法志 继文

继明

运会 开祯 继成

(昌德公之子) 法林 继春

远培 绍禹 法贵 继伟

法皇

远进

远精

远林

开明 远剑

远才

远明

运炳 远锡

(昌伦公 远去

之子) 远兴

开良 远芹

远富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禹姓源于姒姓,出自远古“三皇”之一的帝王大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传说禹为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历史上“三皇”之一,亦称大禹、夏禹、戎禹。大禹的父亲叫鲧,是黄帝的孙子之一,主要职责是治疗水患。但是,鲧即使在死后也没有放弃帮助人类的志愿,他留下了大禹。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坚持不懈地治理水患,他采用排、疏的方法,大禹终于将洪水制服了,人们拥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了他们的王。启,后来就是中国上古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开国之君夏启。传说,夏启推翻了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开启了家天下的历史。夏启特别喜好音乐,曾上天偷取了天帝享用欣赏的乐章回到人间,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古乐“九辩”和“九歌”。后来,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就是用这些音乐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大禹还有一个小儿子叫罕,封姓为余,成为后世余氏始祖。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舜帝选为继承人。舜帝死后,他继位担任夏部落联盟的领袖。在大禹的后代子孙中,多以祖上的名字为刑氏,称禹氏,世代相传。禹氏族人大多尊奉夏禹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妘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附庸国鄅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禹姓春秋时期,有妘姓诸侯国鄅国,子爵。鄅国位于中国山东省临沂市城北八公里处的南坊镇古城村。鄅,是西周初年的一个封国,是周公旦所封的夏后氏之裔,子爵,妘姓。公元前525年,鄅国国君出城督耕,邾国人乘机攻袭禹都。在鄅国守门将军准备关闭城门时,被邾国人羊罗杀死,遂攻入城内,后把鄅子的家属全部俘虏而走,而且还霸占了鄅国“沂西之田”。此次事件发生后,鄅子叹道:“我已经无家可归了。”便干脆到了邾国。邾庄公曹穿是个*夫,将鄅子的夫人还给鄅子,却将其女儿扣留下了。翌年,鄅子的夫人向娘家亲戚、宋国大夫向宁请求宋军出兵伐邾国,向宁为了给妹妹报仇,出兵围困了邾国的虫邑,把鄅国俘虏全部夺回。到了春秋晚期的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鲁国伐邾,邾国战败,鲁国顺带吞并了曾一度被邾国占领的鄅国“沂西之田”,同时鄅国也被鲁国吞灭。

  考古学家在鄅国古城遗址中,发现了从两周至汉朝不同历史时期的陶器残片和铜戈、铜、箭镞等文物。古城村南部的“林子”,相传即为鄅子之墓地。鄅国灭亡后,在鄅子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鄅姓,后来去邑为禹,表示亡国,称禹姓,世代相传。

  第三个渊源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禹氏,主要分布在中国陕西省安康市的恒口地区。据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安康禹氏后嗣为其始祖所立墓碑记载:“始祖禹开云,系西安府渭南人也。清顺治年间,跋山涉水,来到兴郡安邑(陕西安康),住在梅子铺东、越河西岸(越岭关)。”

  第四个渊源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吉林永吉)、叶赫(吉林梨树)、蜚优城(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禹姓、伊姓、何姓等等。

  迁徙分布

  到2009年1月为止,禹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姓氏排名中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零七位门阀。禹氏族人早先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据历史文献《陇西堂禹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禹氏族人从江苏苏州阊门外禹家巷迁兴化东乡(戴窑北侧两公里一带),后逐渐形成禹庄自然村落。到了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禹氏家族遭难,全村禹姓几乎灭绝。幸存一禹姓六岁男孩因急中生智躲在量米的笆斗里,才逃过劫难。因此禹氏小孩被唤作禹斗宝,在其舅母抚育下成人。因此,禹斗宝被后人奉为始祖(中兴始祖)。到了明朝中期,禹庄禹氏家族开始兴旺,其后裔中的禹龙(字子化)擅长诗文,与“状元宰相”李春芳、文学家宗臣过从甚密,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到了清朝末年,禹氏家族第九世中产生了一位光前裕后的人物即著名肖像人物画大师禹之鼎,从而使该家族令世人瞩目。 中国甘肃省的古浪县,湖南省的双峰县、邵东崇山铺、团山县,河南省的泌阳市、滑县、柘城市、荥阳市汜水县,云南省的通海县,安徽省的和县、砀山县、萧县芦屯村,浙江省宁波市余姚梁弄镇,贵州省的黎平县、兴仁县,重庆市的永川县,山东省的莱州市、临沂市西南庄村、蒙阴县、泰安市岱岳区、禹城市,四川省的宜宾市,湖北省的钟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崇左县,辽宁省的新民市,韩国的丹阳郡等地,均有禹氏族人分布。

  字辈排行

  湖南邵阳禹氏字辈:“忠孝光前列诗书启后长真诚明道学仁寿灿南方孟天运源崇宗祖永佐朝廷富世兴再加安邦定国志金玉荣华贵万春”。

  湖南双峰禹氏字辈:“孟天应为宗曾祖永佐朝廷富事兴在家安帮定国志金玉荣华贵万春忠孝光前列诗书起后潮真诚明道学仁寿灿南方”。

  湖南禹氏一支字辈:“安国定邦志金玉荣华贵万春”。

  河南柘城禹氏字辈:“万茂庭殿自风建志(安)”

  河南禹氏一支字辈:“一功殿宗德”

  陕西安康回族禹氏字辈:“文高金富贵(秀)高(继)世思正”。

  云南通海禹氏字辈:“庆联增永”

  四川甘支、浙江绍兴禹氏字辈: “观光进国美世笃主忠良奇才怀大志义德振家邦”。

  山东泰安禹氏字辈:“志灿少作连敦朴继世泽俊秀目恩博”。

  禹氏一支字辈:“观光进国美世笃主忠良奇才怀大志义德传芳化”。

易氏族谱的名人名言

36 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是又进行复试,易重以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寄宜阳兄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