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氏家族的族谱?
一、姓氏源流\x0d\任(Rén)姓源出有五:\x0d\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x0d\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x0d\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x0d\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x0d\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x0d\①据《魏书》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x0d\②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x0d\③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x0d\得姓始祖: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_、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x0d\二、迁徙分布\x0d\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x0d\三、历史名人\x0d\任峻:人,三国时魏国典农中郎将。曾主持屯田,数年中,所在积谷,仓廪皆满。任棠:上_(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东汉著名学者。有学问,不做官,他修居教书,有气节,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广行仁政,故有“任棠之情”之佳话。\x0d\任延:宛城(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属越南)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x0d\任环:今山西长治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一五五五年,与俞大猷在陆泾坝等地连破倭寇,以敢战着称。着有《山海漫谈》。\x0d\任熊:浙江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工书善画,长于人物。他承陈洪绶之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大梅山房诗意图册》是其代表作。\x0d\任_: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仕宋、齐、梁三代。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而沈约以诗着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x0d\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俯齐名。著名的《二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x0d\任不齐:春秋末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后来,曾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为“富阳侯”。\x0d\任雅相:唐高宗时宰相,在位时间不长,曾为坝江道行军总管、燕然都护等。659年,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安乐县公,两年后卒于军中。\x0d\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经学家,宋哲宗的驸马都尉。其深通经述,文力雄健。与寇准、李纲、赵鼎、文学家诗人苏轼、苏辙、秦观、名臣胡铨、李光、王岩臾九人,世称“十贤”。着有《春秋绛圣新传》。\x0d\任仁发:松江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人,元代著名画家、水利家。他曾主持过疏浚吴淞江工程,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善画花鸟、人物,尤以画马为最,著名《二马图》为代表作。\x0d\任大椿: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学者。任礼部主事,兼《四库全书》修纂官。有《弁服释例》、《字林考逸》等。\x0d\任伯年: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清代著名画家。他擅画鸟、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独到之处,所作写照,神采奕奕,其与任熊、任熏合称“三任”。\x0d\任化邦: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封为鲁王。1865年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1866年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屡败湘、淮清军。\x0d\任弼时:湖南省湘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参加革命,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军委政治部主任,率部开赴山西前线,领导指挥对日作战。1938年秋赴苏联,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同周恩来一起协助MZD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转战陕北,并参与制订土地改革等重大方针政策。1949年4月,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编入《任弼时选集》。\x0d\任继愈,中国佛教哲学家。山东省平原县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后即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宗教学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等职,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x0d\四、郡望堂号\x0d\1、郡望\x0d\乐安郡:汉为千乘郡。东汉时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x0d\东安县: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次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x0d\2、堂号\x0d\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x0d\此外,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玉知堂”、“叙伦堂”、“吏部堂”、“乐安堂”等。\x0d\五、宗族特征\x0d\1、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为源自黄帝。具体可直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元和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但究其实质,都是黄帝的亲骨肉。二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虽血缘不同,却说明任姓由来已久。\x0d\2、任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谱》,江苏如皋任姓一支字行为:“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一、姓氏源流
樊(F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号称“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济源县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樊氏。
2、出自子姓,起源于商代,是成汤王的后代,史称子姓樊氏。据《左传》所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孙一直沿袭下来。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把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战国前后,樊姓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后人。
3、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省长阳西北)。
得姓始祖:仲山甫。周宣王时之名臣,因食采于樊,故又称樊仲山甫,亦称樊仲山父、樊仲(见《国语·周语上》、《晋语四》),卒谥穆,故亦作樊穆仲。樊重即其后。又易蹇卦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疏曰:“尽忠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类聚卷·二○》引作“夙夜匪懈”。樊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仲山甫。他是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仕周为卿士,后来因功被周天子封在樊国,爵位为侯,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他的后代子孙,后来也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以国为氏,而我国就开始有了“樊”这个姓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樊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樊姓出于姬姓。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山甫的因为作战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一说现河南省济源市),他的后代以国号为姓,世代以樊作为姓氏。而樊姓最早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上古汤王建立了商朝,汤王的后代十分兴盛,后来渐渐分离成了七的大族,其中就有一族为樊姓。后来商朝被周武王打败,周朝平定天下以后,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辖商朝的遗民,他将这七大王族迁到山东山西一带,让他们在此定居。所以樊姓的名门望族亦大多出于山东山西一带。在古代,樊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樊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居按中国姓氏人口多少排序的第一百零二位。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50%。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四十五位。
三、历史名人
樊 哙:汉初将领,沛县人。楚汉战争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打算在鸿门宴上谋杀刘邦,樊哙持盾闯入,斥责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灭秦后,与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咸阳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以军功封 舞阳侯。
樊 英:字季齐,生于汉代,南阳鲁阳人。他通晓阴阳地理,并洞悉其中的奥妙,能推测灾异。他在壶山之阳隐居时,向他求学的人从四处涌来。无论州郡如何礼请他,他都不应。有一次,有暴风从西方吹来,樊英对学生们说:“成都市正在发生火灾。”就喝了口水冲西喷去,并让学生记住当天的日子。后来有人从蜀郡来,说那里大火,发生的时间与与樊英喷水的日期正好相符。来人还说,当时有黑云从东边突然袭来,须臾之间转为大雨,于是火灾得以扑灭。永建年间,宫殿上有一架钟在无人敲击时,自己能发响,皇上对此甚为忧虑,公卿大臣们无人能解。于是便去询问樊英,樊英说:“蜀岷一带发生山崩了,山是铜为母,母亲崩,所以儿子鸣。这并不表示当今圣朝会有什么灾祸。”时隔不久,果然有人向朝廷奏报,蜀地发生了山崩的消息。在中国古代,隐士多是修道之人,修道人具有特异功能并不足为奇,因此他能用遥识功能看见成都市的火灾,并用功能扑灭它。
樊 逊:北齐哲学家,他对道教神仙方术加以批判,认为皆虚妄之术,“秦皇汉帝,信彼方士,冀遇其真,徐福去而不归,栾大往而无获。犹谓升遐倒影,抵掌可期,祭鬼求神,庶或不死。江璧既返,还入骊山之墓;龙媒已至,终下茂陵文坟”(《北齐书·樊逊传传》),到头来都进了坟墓。
樊 兴:安州人。以罪为奴。从唐公平长安,授左监门将军。从秦王积战多,封营国公,数赐黄金杂物。后坐事削爵。贞观六年,陵州獠反,命讨之,为左骁卫将军。又从李靖击吐谷浑,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后军期,士多死,亡失器仗,以勋减死。后为左监门大将军、襄城郡公。太宗征辽,以兴忠谨,副房玄龄留守京师,检校右武候将军。卒,赠左武候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献陵。
樊 圻: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1616-1694后)清画家。字会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金陵八家”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柳溪渔乐图》
樊 弘:四川I江津人。民国14年北大毕业后,任北京《中美晚报》编辑助理和《国民公报》编辑 员。后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生。回国后,历任湖南大学、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和复 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主任。民国31年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专项研究员。民国35年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 1950年加入中国***。曾任政协第一、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七 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1988年4月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著有 《劳动立法原理》。编有《社会调查方法》、《中国劳动年鉴》(与人合编)、《工资理论之发展》、《论社会主义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 律》等。
樊于期:战国时秦将,避罪于燕,得燕太子丹之庇护,后因荆轲欲替太子丹杀秦王,愿得其首级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宗师:字绍述,河中人。始为国子主簿。元和中,擢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历金部郎中,绵、绛二州刺史。进谏议大夫,未拜,卒。诗七百六十九篇。今存一首。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上党郡:战国时韩国设置,秦灭韩后沿用,其地相当于今山西省沁水以东地区。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初置,其地在今河南省南阳一带。
2、堂号(缺)
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北宋初,后周忠臣卢琰,为保柴荣血脉,将其子柴熙诲收在膝下,取名为卢璇。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迁徙分布 卢氏的发源地有多处,而以地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地。
卢氏家谱出现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后期,随着母系氏族的分工而出现了。到了东汉两晋时期。人口的发展逐渐增多,家谱的取名一般只用两个字,例如:东汉时期的卢植( -192),西晋的卢循,这两个人是当时有名的余部(部落)首领。到了随朝时期,出现了边诗人卢思道。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卢姓约有26万人,约占宋朝人口的034%,排在第六十二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浙江,三省卢姓约占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河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苏,五省卢姓也约占总人口的44%。山东为卢姓人口第一大省,居住了总人口的22%。卢姓形成鲁豫冀、浙闽两大块人口聚集区。
我的字辈从周焘开始,焘子启擘应,礼宗坦景文,帝廷思允仕,汝仲道胜钦,尚楚用治联,开仁德永成,世代广贤良,邦家庆华荣,隆盛崇原美,继述志长兴,光耀彰学俗,秉守洪昌明。始主为周景和,周用林由湖南永州府零凌县,下川,我是代字辈,住安岳县双龙乡。
网上查了,没有准确信息,不过的确有这个族谱存在,你可加找这个人,他说他有族谱,你问一下他吧QQ:290927907。EMAIL:JL26@sinacom
一、姓氏源流
薛(Xuē)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省济宁),得任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子禺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曾一度迁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末,周伯季历娶挚国之女太任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成的后裔为薛侯。春秋后期,薛国再次迁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到楚国为官,因以国名为氏。
2、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吴录》所载,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
3、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的复姓叱干氏改单姓薛。
② 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
③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辽西有薛姓。
④ 今满、蒙、土家、朝鲜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亡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他们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
�
二、迁徙分布
上文已述,薛姓发祥于今山东薛城,后又迁江苏邳州。有资料表明,战国时薛姓已播迁于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省境内,如薛公子登的曾孙薛倪曾为楚令尹,薛倪之孙薛鉴,为刘邦献策灭黥布,薛鉴五世孙薛广德为汉御史大夫,广德之孙薛愿,因仕宦淮阳太守而落籍当地。薛愿嫡孙薛汉之八世孙薛兰为曹操所杀,其子薛永从刘备入蜀,为蜀郡太守并落籍当地,永之子薛齐在蜀亡后降魏,拜光禄大夫,迁家于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世号“蜀薛”。薛齐为河东郡的开基始祖。薛齐的长房长孙恢号“北祖”,长房次孙雕号“南祖”,长房三孙兴号“西祖”。三国时,吴国竹邑人薛综的三个儿子(莹、孙、兼)皆为太子太傅,谓之吴国三傅,魏国薛夏为天水人,说明已有薛姓徙居今甘肃。晋永嘉之乱,河东人薛推随中原士族南渡,数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是为入闽薛姓始祖。唐初,河南固始人薛使,随其岳父陈政率军入闽,从此定居漳州,数传至薛一平,为漳浦东山开基祖。北宋初年,歙县薛彦博迁居宜章南关(今湖南宜章县),是为湘、粤薛姓始祖。其六世孙薛前儒在元时移居广东乐昌九峰,是为乐昌九峰薛姓世祖。明初,薛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陕西、山东、北京等地。明清两代,薛姓渡海到台湾者,闽籍较众。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如今,薛姓已广布全国,其分布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姓占到全国汉族薛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三、历史名人
薛 举: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人,隋大业三年(公元617年)曾与其子仁果举兵,自称西秦霸王,据陇西之地,率众三十万,不久称帝,迁都天水。后其子继位,兵败降唐。薛道衡:河东汾阴人,隋代著名诗人,累官至司隶大夫。其诗词藻华艳,边塞诗较为雄健。明人辑有《薛司隶集》。
薛 稷:蒲州汾阴人,唐朝大臣、书画家。曾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善画人物、鸟兽,画鹤尤为生动,时称一绝,他的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
薛 涛:字洪度(770-832),一作宏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女诗人,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父早亡,沦为歌妓。善歌舞、工诗词,曾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明人辑有《薛涛诗》。
薛 雪:字生白,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清代医学家,其医术与同郡叶天士齐名,各有心得,不相上下。他的主要著作有《医经原旨》6卷等。《湿热论》是他对湿热病探索研究的力作,具有真知灼见,全书不逾万言,但对于湿热病“感之轻重浅深,治之表里先后,条分缕析,深切详明”。他的《湿热论》与叶桂的《温热论》,可以说是阐发湿热、温热病的姊妹篇。
薛 岳:中国国民党军军将领。字伯陵。广东乐昌人。早年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8年,任粤军连、营长。1921年,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营长。1923年,调回粤军,先后任团长、师参谋长。北伐战争期间,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1师代理师长。1927年12月,率部参加镇压广州起义,旋任第四军副军长。1930年蒋阎冯大战中,随张发奎支持冯、阎反蒋,失败后避居九龙。1933年后,历任第五军军长、第六路军总指挥等职。1934年1月,率部进犯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第二路军“前敌”总指挥,所部自湘尾追长征中的红军至黔、滇、蜀等省。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一兵团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等职,曾率部重创日军。1946年后,历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政府参军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兼海南防卫总司令等职。1950年,所部在海南岛与人民解放军作战失败后,逃往台湾省。
薛道衡:隋代诗人。字玄卿(540-609),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后为炀帝所杀。薛道衡少孤,好学。13岁时,作《国侨赞》,颇有思致,见者奇之。北齐武平年间,以主客郎接待南朝陈使者傅縡。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当时著名文人魏收说:“傅縡所谓以蚓投鱼耳。”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其诗虽未摆脱六朝文学浮艳绮靡的余风,有些作品,却具有一种刚健清新的气息。如与杨素唱和的《从军行》,就是较好的边塞诗。代表作《昔昔盐》描写思妇孤独寂寞的心情,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最为脍炙人口,甚至传说是其引起隋炀帝嫉妒而被杀害的原因。小诗《人日思归》含思委婉,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薛大鼎:汾阴人,唐代良吏,曾担任沧州刺史,开通无棣渠直达大海,被誉为铛脚刺史。永徽中升任行荆大都督长史。
薛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人,唐朝名将,骁勇善战,善于骑射,他东征“白衣驰敌阵”,大败高丽;西征“三箭定江山”,镇住突厥。对巩固唐王朝的边疆有很大贡献。
薛居正:北宋史学家。字子平(912-981),浚仪(今河南省开封)人,五代后唐进士,后周时官至兵部侍郎,入宋位至司空,曾监修国史。开宝六年(973年)与卢多逊、扈蒙等撰修《旧五代史》毕,晋平章事。著有《文惠集》等。
薛绍彭:长安人,宋代书法家,工行草书,笔致精润遒丽,颇得晋唐人法度。与米芾齐名,世称“米薛”。
薛王宣:山西省河津人,明代著名学者、理学家,官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参豫机要。著有《读书录》、《从政名言》、《薛文清集》等。
薛素素:明代女画家,名薛五,又字润娘,一作润卿,又字素卿,号雪素、素君,吴(江苏省苏州)人,万历(1573-1619)间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名妓,生卒年不详。姿容艳雅,诗、书、琴、棋、箫俱精妙,而驰马走索、射弹等尤为绝技,以“女侠”自命。为李征蛮所嬖,画像传入蛮峒,倾动蛮中。善书,尝书《黄庭经》小楷,殊工。长于画人物,兼白描大士,李日华题其所绘《花里观音图》有“慧女春风手,百花指端吐”之句。善山水,尤工兰竹,下笔迅扫,韵复高胜,无不入神。中年长斋绣佛,数嫁皆不终。传世作品有《吹箫仕女图》轴,绢本,水墨,自题:“玉箫堪弄处,人在凤凰楼。薛氏素君戏笔。”钤“沈薛氏”、“第五之名”二白文印,现藏南京博物院;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作《兰石新篁图》扇页图录于《名家藏扇集》;同年作《兰石图》轴藏上海博物馆;二十九年(1601年)与马守真合写《兰花图》卷著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著有《南游草》诗集。从艺活动约在万历年间。
薛允升:清末律学家。字克猷,号云阶,陕西省西安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居官41年中,除出任外官和礼、工、兵部侍郎总计不过10余年外,其余30年均在刑部任职,官至刑部尚书。为官清廉,在晚清政治黑暗、衙风腐败的情况下,他主持刑部,有严格的衙规,对受贿卖法者从不宽容。执法如山,不媚权贵,甚至敢于冒犯慈禧太后。善于剖析疑难案件,任职期间平反了大量冤案,拯救无辜,为人称颂。著有《读例存疑》、《唐明律合编》。
薛福成:江苏省无锡人,清外交家、改良主义者,曾作《筹洋刍议》,主张维新变法。历任浙江宁绍台道、湖南按察使、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称赞西方君主立宪,主张发展中国工商业,著有《庸全集十种》。
薛时雨: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安徽全椒人。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参李鸿章军幕,授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著有《藤香馆集》,附词二种:《西湖橹唱》、《江舟唉乃》。罢官后,主讲崇文书院,从游者甚众。光绪七年(1881年),任全椒观察使,其时薛时雨主持重修醉翁亭,使其恢复原貌。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秦初所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相当于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东晋时移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地域缩小至今山西西南汾河下游至王屋山以西一角。新蔡郡是晋时所设置,治所在今河南新蔡县,辖地有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及安徽临泉等县地。
新蔡郡:即今河南省新蔡。蔡国自蔡迁此,故名。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治所在今河南省新蔡)。北齐改广宁郡。
沛 郡:为汉高帝时设立,其范围约为今安徽省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丰、沛等地。
高平郡:晋时以山阳郡改置,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南),相当于今山东金乡、巨野、邹县等地。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2、堂号
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广德脱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此外,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崇礼堂”、“慎德堂”、“三凤堂”、“河东堂”、“新蔡堂”、“沛国堂”、“高平堂”等。
五、宗族特征
1、薛姓的故事广为流传,使薛姓在老百姓心中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姓氏。诸如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乃至薛家媳妇樊梨花移山倒海的神通等等。
2、薛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辽宁锦县薛姓一支字行为:“继致顺积美,大中其允从。”又如河南新蔡牛湾薛姓的辈份序列为:“孝灵兆庆,守善光宗,恩培世荫,一道统风。”
====================================================================
薛姓宗祠通用对联
〖薛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鼎铛重望;
竹邑名公。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良吏薛大鼎,字重臣,汾阴人。尝为沧州刺史,浚无棣渠通海,商贾流行,民食其利,被誉 为铛脚刺史。永徽中迁行荆大都督长史卒谥恭。下联典指三国吴太子少傅薛综,字敬文,竹邑人。善辞令,擅诗赋杂论,凡数万言。
三凤媲美;
五隽齐名。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汾阴人薛无敬,少年时与叔父薛收及族兄薛德音齐名,当时号称“河东三凤”。武德年间官天策府记室参军,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时,任他为舍人。下联典指东晋竹邑人薛兼,字令长,清廉朴素,器宇轩昂,少年时与纪瞻、闵鸿、顾荣、贺循齐名,号称“五隽”。入洛阳,任比阳相,后官太子少傅,明帝时,加散骑常侍。
仲虺世泽;
三凤家声。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仲虺为黄帝时奚仲之后,商汤时为左相,奚仲居于薛,子孙以为氏。下联典指唐代薛元敬、薛收、薛德音,并称“河东三凤”。
大义首创;
天爵自高。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薛孝通,平萧宝夤,首创大义,封蓝田县子。下联典指后魏·薛聪太,为治书侍御史,文帝欲进其位,聪太固辞。文帝曰:“卿天爵自高,非人爵所能荣也。”
-----------------------------------------------------------------
〖薛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翔河东之凤;
尊关西之师。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天策府记室参军薛收,字伯褒,河东汾阴人。十二岁能写文章,与两个侄子薛德音、薛元敬并称“河东三凤”。历官秦王府主簿、天策府记室参军,随秦王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有功,封汾阳县男。曾上书谏阻秦王攻猎。武德中卒。年三十三岁。王哭之恸。下联典指隋代名官薛道衡,字玄卿,薛收的父亲,河东汾阴人。先后在北齐、北周做官。入隋,官至司隶大夫,司台湾省。后被炀帝杀害。其诗词不达意藻华艳,少数边塞诗较为雄健。专精好学,素著才名,有诗文集七十卷。
三箭定天下;
一笺传古今。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将薛仁贵(614-683),名礼,绛州龙门人。农民出身,善骑射。太宗时,应募一从军,屡立战功,升为右领军中郎将。后又率军大败九姓突劂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下”的赞歌。后参与进攻高丽的战争,留任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下联典指唐代女诗人薛涛,字洪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父薛郑官蜀早亡,母孀居贫困,遂沦为歌妓。善歌舞,工诗词,名士韦皋、元镇、白居易、杜牧等,均曾与之唱和。居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酬献名人,人称薛涛笺。今其地有薛涛井,相传乃薛涛制笺汲水处。所作情调感伤。明人辑有《薛涛诗》。
悬车宗广德;
讲学绍文清。
——薛时雨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杭州知府薛时雨自题联。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又字澍生,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清咸丰进士,做过嘉兴、嘉善知县和杭州知府。后主讲杭州崇文书院、江宁尊经书院和惜阴书院。著有《藤香馆诗删》等,楹联多收于《藤香馆小品》、《扫叶山房丛钞》中。
黑潭千载洁;
玉泉一堆香。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云南昆明黑龙潭畔明代学者薛尔望祠联。薛尔望不愿称臣于清,率妻儿七人,投黑龙潭而死。
-----------------------------------------------------------------
〖薛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六代江山纵临洮;
一门鸑鷟起人文。
——薛时雨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进士薛时雨自题联。薛时雨,字慰农,全椒人。知嘉兴,有政绩。参李鸿章军幕,授杭州知府。罢官后,主讲崇文书院,从游者甚众。
花笺名碗香千里;
云影波光活一缕。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成都市薛涛井联。薛涛井位于望江楼公园建筑群内,“薛涛井”三字系康熙三年成都知府冀应熊手书,乾隆六十年翰林院编修周厚辕手书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及己作《薛涛井》诗各一首,刻于石牌旁。望江楼公园座落在成都锦江河畔的一片茂林修竹中,面积170亩,园内岸柳石栏、 波光楼影、翠竹夹道、亭阁相映,是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古迹和游览胜地。园内的崇丽阁、濯锦楼、吟诗楼枕江而立,五云仙馆、泉香榭、枇杷门巷、清婉室、浣笺亭等纪念性建筑群,布局精巧,匾联碑刻颇多。薛涛一生爱竹,为纪念薛涛,后人在园内遍种各类佳竹,荟萃了国内外150余种竹子。人们把这幽深如海、 清趣无穷的园林,誉为“竹的公园”。
魏宫人神针妙技;
蜀秘书锦笺乐诗。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薛灵芸,下联典指唐·薛涛。
-----------------------------------------------------------------
〖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理学名臣,敬轩重望;
龙门良将,仁贵英风。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薛宣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将薛仁贵(614-683),名礼,绛州龙门人。农民出身,善骑射。
论道有灵异,文武双全成名早;
生白具奇才,诗书并美信誉高。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散曲家薛论道,定兴(今属河北)人。少年时一只脚残废,八岁能文,喜谈军事,后从军三十余年,官至指挥佥事。下联典指清代医学家、诗书画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苏州人。以医名。诗书画亦精妙。尝自题云:“我自濡毫写楚词,如何人唤作兰枝。风时雨露君看遍,一笔何尝是画师。”有《医经原旨》等著述。
生意此时多,正光转绿萍、气催黄鸟;
诗怀何处寄,是人归雁后、思发花前。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薛氏宗祠联。全联典指隋代诗人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省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入隋官至司隶大夫。后为炀帝所杀。少孤,好学。北齐武平年间即有诗名。和卢思道齐名,在隋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其诗虽未摆脱六朝余风,有些作品却刚健清新,如边塞诗《从军行》。代表作《昔昔盐》描写思妇的孤独寂寞,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最为脍炙人口。小诗《人日思归》含思委婉,也很著名。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
吾先人由西蜀来兹,启十七世门楣,只耕读相传,敢远引皇族奚仲;
予小子自古杭罢郡,承五百年堂构,欲本支勿替,常勉为善士居州。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全椒县复兴镇薛氏宗祠联
薛姓家谱介绍
家乘谱牒,即记录氏族世系的书,简言之即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一般多指用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或图表,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土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由于家族不同,反映在谱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谱的续修、重修,家谱的形制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便相应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谱文化。
薛姓宗族虽然历史悠久、谱系绵长,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其家族修撰家谱始于何时,今已无从考证。不过从北朝薛安都家族事迹来看,当不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盛行的门阀谱系之学有关。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谱为唐代人林宝的《元和姓纂》,是书于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记载颇详。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及《姓苑》。这些书后世颇多失传,赖《元和姓纂》之征引,后世学者方得以了解姓氏梗概。北宋欧阳修等人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参考了《元和姓纂》,其《薛姓世系表》较为系统地记述了薛姓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妫姓薛氏的源流始末。
目前存世的家谱多为修谱盛行时期的明清两代家谱。这些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礼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字辈谱、续后谱、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都是常见的内容,也是各种家谱的中心。
任氏家族的族谱?
本文2023-10-20 00:48: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4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