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葵生的家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阮葵生的家世,第1张

阮蔡生世居淮安新城北辰坊,另在城内勺湖建有草堂别墅,世代科仕,崇尚治学,热心乡里教育。

阮葵生曾祖父阮晋当时与同乡著名学者阎若璩齐名,撰有《自吟亭诗稿》,两人一起被大吏推荐参加博学鸿辞科考试;祖父阮应韶是监生;伯祖父阮应商是进士,任户部郎中,以直言敢谏多次受到康熙帝的称赞;父亲阮学浩和叔父阮学浚都是进士,而且同在翰林院任编修,同被派至地方担任大权在握的乡试主考官,人称“淮南二阮”;弟弟阮芝生二十四岁中进士,任内阁中书、县令等职,善诗文,与阮葵生一起被当时人誉为“眉山兄弟”。阮氏祠堂的门上写着的对联“一门三进士,七世两乡贤”,反映的就是阮氏处于鼎盛时期的状况。

阮葵生的父亲阮学浩(裴园)系清代雍正年间进士,历官翰林院检讨,提督湖南学政,典陕西、山西乡试,铨京都会试同考官,阶儒林郎加二级,赠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参议。他一生治学严谨,博识多才,曾刊《教学遗规四礼翼注》及《学约》,以训士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十九岁的阮学浩,陈情辞官,回乡奉母,在他著名的书屋“勺湖草堂”读书讲学,“十余载遂不出山,日取淮海士,奖掖而成之者数百余人”。阮氏房舍建于勺湖南岸,而草堂建于勺湖之中,后改为书院。雍乾年间,淮安文风兴盛,当时丽正书院(旧址即今淮师),和魁文书院(旧址即今淮中),经常延请裴园公讲授经学。阮学浩见府、县两学维修不善,便发起创立公益团体“洒扫会”,邀约两庠人士集资修葺,而他总是资助银两最多。此外,他还将家藏的书籍百余种,赠送绐丽正书院,供诸生攻读。

阮学浩生有二子,长子阮葵生(1727-1789),字宝诚,又字萍庐、乐君,号吾山,晚号安甫,累官刑部右侍郎,以其《茶余客话》著称于世;次子阮芝生,因叔父阮学浚无嗣,“出为学浚后”,乾隆进士官德清知县,由于为政清廉,诰授奉政大夫直隶永定河北岸同知。

父亲阮学浩在翰林院任著作官凡二十年,著述颇丰,有《娱萱亭稿》、《职思亭诗文集》传世,叔父阮学浚著有《蔃村诗文集》,弟弟阮芝生著有《咏素斋文集》、《听潮集》等。出生在这样极富吟诗弄文风气的家庭中,阮葵自幼受到熏陶,养成写诗的癖好,“二十年间两千篇,丛编蠹简恣涂窜”(《邱丈桐园为予订〈十载删余集〉赋长句寄怀》),自癸酉(1753年)结首部诗歌集《十载删余集》(上、下)起,后来陆续编订《吴舠集》、《彭城集》、《越角吴根集》(上、下)、《红蕉馆集》、《勺湖集》、《晚移集》、《七峰集》(一、二、三)、《西山集》、《瓶花书屋集》、《春淀集》、《春草轩集》(一、二、三)、《听鸿集》(一、二)、《得请集》、《属车集》、《拙庆斋集》(一、二、三、四)等诗集。《拙庆斋集》编订于1789年,即他去世的那一年,可见诗歌创作伴随他一生。

阮葵生无论在成名之前,还是为官以后,都热心乡里的教育事业,一直赞助父亲亲手创立的“洒扫会”。为了使集资能够发挥“一劳永逸”之效,他建议筹款存典生息,还倡导购置田产,交庄民屯粮起租,以备办学之资。故阮氏庄园——鹅钱庄(在今东门外和尚庄东南),素有“一千庄”之称。阮葵生也生有二子,长子阮钟琦,候补布政司理问,但终身未仕,一直在家秉承先祖遗志,监督“洒扫会”同人恪守《会约》,严禁从中贪污作弊。次子阮钟景,顺天府北榜举人,岁在而立就早逝了。

从晚清开始,阮氏家道中落,一蹶不振。虽然遗稿和藏书较广,但逐渐散佚。所幸阮葵生的六代孙阮再庵老人,现年七十有五,尚能记忆追溯先祖遗事,尤其是乾隆四十七年由阮葵生、阮芝生重修沟《山阳阮氏家谱》(勺湖草堂收藏刻版,分上、中、下三卷),竟失而复得,尚存淮安图书馆。这对研究雍乾时期的淮安文化历史、地方掌故以及阮氏家世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山阳阮氏家谱》得知,阮氏原籍是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枣儿村,从武德公一代起,于元末定居淮安。山东潍坊尚有阮氏分支。另据《续纂山阳县志·名人墓》记载,阮学浩、阮葵生父子殁后,均葬于七里塘(今城东乡赵徐村西南)阮氏墓地。著名的文学家天台齐召南,曾为阮葵主撰有《墓志铭》,全文载入《山阳县志》。

家[jia]

姓氏源流

家姓起源有三:

①、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孝王之子家父,周幽王时在朝中做官,称周大夫,他看到幽王爱喝酒,沉迷女色,残暴无道,整日游逸*乐,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很不满意,就做了一首《节南山》诗(见《诗经·小雅》)讽刺他。家父忠诚正直,后世子孙以他为荣,就取家字为姓,世代相传。

②、源自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鲁庄公之孙名驹,字子家,子孙取祖字为姓,世代姓家。

③、出自复姓家仆氏。据《中国姓氏大全》载,周代晋国有大夫家仆徒,为家仆复姓之始。后改为单姓家,称家氏。

始祖:家父。

迁徙分布

家姓早期主要生活在中原一带,后逐渐向周边地区迁移,汉唐之际在陕西、甘肃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京兆郡、南安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四川眉山等地形成主要聚居区。如今在江苏、上海、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家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堂号

①、郡望

京兆郡 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今陕西西安至华县一带。

南安郡 东汉中平五年(188)分汉阳郡置,治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今甘肃陇西东部及定西、武山等地。

②、堂号

京兆堂、南安堂。

历史名人

家 父,西周诗人。家氏,名父,周幽王时(前781-前771)贵族。《诗经·小雅·节南山》末章云:“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可信《节南山》一诗乃家父所作。旧说此诗是刺幽王宠信太师尹氏,尹氏任人唯亲,使朝政昏乱,百姓遭殃。它揭露了权臣炙手可热的气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对统治阶级奉为最神圣的“天”发出了一连串责难:“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不吊昊天,乱靡有定”,“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反映了西周末年统治思想的动摇,是《小雅》中一首较好的贵族讽刺诗。

家定国 (1031-1094),宋文学家。字退翁,眉山(今属四川)人。皇佑间进士及第,除雅州名山县尉。调永康军司法,徙澧州司理。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洪雅县。签书蜀州判官事,徙通判泸州,知渠州。以泸州夷人叛命,坐罪罢官。后起知怀安军,移嘉州,未行。绍圣元年,因病卒,年六十四。定国长于诗文,曾与苏轼、苏辙唱和,体格清懿。著有古律诗三十卷、杂文十卷,今已佚。

家勤国,宋学者。愿父。庆历、嘉佑间与从兄安国、定国同从刘巨游,与苏轼、苏辙为同门友。愤怨王安石久废《春秋》学,著《春秋新义》。熙宁、元丰间朝臣纷更;元佑时,司马光当政废除新法,勤国忧郁不安,作《室喻》,苏轼、苏辙读之敬叹。

家 愿,宋臣。字处厚,眉山(今属四川)人。绍圣进士。元符三年(1100)为乐至令,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其大要开言路以闻直谏,详听言以观事实,从宽厚以尽人才等。崇宁初诏籍元佑、元符上书人,遂入党籍,谪监华州西岳庙。大观四年(1110)解党禁,调知双流县,因事谪英州酒税,移黄州。高宗南渡,擢知阆州,移彭州,卒。

家坤翁 (1213-),宋臣。号颐山,眉山(今属四川)人。淳佑二年,知诸暨县。历司农丞,除枢密院编修官兼度支郎中。景定三年,以户部郎中,出知抚州。坤翁博雅有家学,尝纂《景定临川志》三十五卷,《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九存其残卷。

家铉翁 (1213-1294),宋末学者。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号则堂。以荫入仕。历知常州、浙东提点刑狱、权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等。德佑二年(1276),赐进士出身,拜签书枢密院事。元兵至临安,丞相吴坚等檄告天下守令以城降,他拒不署名檄文。旋为祈请使赴元军营中,被拘留,誓不仕。被俘至河间(今属河北),开馆授徒,得释南归。学问渊博,精《春秋》。有《春秋详说》、《则堂集》。

家之巽,元诗人。字志行,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南宋景定间举进士,为建康制置司干官。宋末,为临安府通判。入元,尝作德政碑媚杨琏真伽,为士论不齿。尝和《三贤堂诗》,推尊苏轼,有“辞章小技应闲事,节义千年真大贤”之句。又为演福寺作观音殿碑,大骂贾似道,并为周密所讥刺。

其他家姓名人有汉官吏家羡、家君;宋学者家横、家进等。近当代家姓名人有医学家家普等。

家姓宗祠通用联

祖孙直论;

霜菊余馨。

上联:宋代眉山人家愿,字处厚,绍圣进士,官乐至令,上书极言议论时政,被贬官,监于华州西岳庙十余年。后官阆州知州。其曾孙家大酉,南宋初进士,官昭化县主簿,淳佑年间人朝侍讲经筵,官至工部侍郎。为官方正直率,因与宰相史嵩之观点不一致而罢官,终不屈服。下联:北宋家定国,与苏轼为同年好友,元丰年间官知怀安军。苏轼赠他的诗有句:“退翁守清约,霜菊凄余馨”。

棣萼辉映;

霜菊余馨。

上联:宋朝家横,字仲本,擅长经学,名列上庠之首。兄弟二人宫廷面试皆中甲科,人谓“棣萼(兄弟)相映”,名噪一时。下联:家定国。

西京遗直;

北海名良。

上联:家横。下联:家定国。

工部大方直;

参军谋略精。

上联:家大酉。下联:宋代司法参军家定国,官永康司法参军,韩绛欲治西山道,定国谓蜀恃险以安,堑为坦途,将有后忧。绛然其言,为之罢役。

退翁守清约;

霜菊凄余馨。

宋苏轼赠家定国诗联。

孝子芳传百世;

学士节播千秋。

上联:唐代孝子家师亮。下联:宋代端明殿学士家铉翁,字则堂,眉山人。学识渊博,于《春秋》造诣尤深。累官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入元不仕,有《春秋祥说》、《则堂集》等。

勤国独邃春秋学;

家父敢吟南山诗。

上联:宋代学者家勤国,眉山人。与苏氏兄弟为同门友。王安石久废春秋学,勤国愤之,著《春秋新义》。曾筑室伯喻。二苏读之敬叹。下联:周幽王时大夫家义,尝作《节南山诗》刺王。

越南最大的三个名字是阮、陈和李,他们占越南总人口的585%。其中,最大的阮人口为317623万,占越南总人口的38%。胡志明也叫阮,他的原名等问题。这使得阮姓在中国成为少数民族的名字,但在越南,阮姓是主要的姓氏。大约一半的越南人叫阮,阮是越南最值得拥有的“姓氏”。

当他们互相打电话时,自称是越南人的越南人通常只叫自己的名字,而不是姓。这也与古代越南王朝的更迭有关。1232年,越南的李氏家族被陈绍都推翻。据史料记载,在陈朝取代李朝后,陈朔都下令在中国一切。例如,在越南这个现在属于儒家文化圈的邻国,阮是最大的名字,占越南总人口的40%以上,即越南有3560万阮姓人口。

那么,因为越南有一个姓阮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0%!换句话说,如果你随机选择十个越南人,你可以找到四个阮姓。这一比例如此之高,甚至连韩国的金姓都达不到。毫无疑问,阮家中的一些人,占越南当前政治人口的40%,是河南的陈刘。越南现在有大约8900万人口,其中4人是阮人。在前殖民时期,阮姓在越南传入,并在越南生根繁衍。阮姓主要在两晋以后传入越南。

人口只有8万,约为越南人口的四分之一。为什么越南的阮氏家族成为中国最大的名字?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阮小二辞职逃往海外。他的后代是五个阮家的后代,但不是全部。40%的越南姓阮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是“假”姓在越南人口中,占到近一半,为越南第一大姓氏。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阮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后,以国为氏。阮国是皋陶的一个裔孙于商朝时建立的诸侯国,其国址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商末,阮国灭,子孙以国为姓。后来,阮氏东迁,汉末三国时期在陈留郡形成望族。两晋以后五胡乱华阮氏开始南迁,宋元繁播闽粤台港及越南。如今,阮姓早已遍布中华大地,而且走出国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世界之阮姓绝大部分源出陈留阮氏。阮姓名人有阮瑀、阮籍、阮咸、阮孝绪、阮枞江、阮元、阮啸仙、阮玲玉等。阮姓在中国未入百家姓前一百名,但在越南为第一大姓。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esD1FF5TCAOCjQc545H78EbX_jSWQDhYhIoaCviRuPDkEJiA4XO91pJWiGx4DfNKQG_eeuo3-QnsHFMnZuMG_

百家姓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经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曲 家 封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厉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薄 印 宿 白 怀 蒲 台 从 鄂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阴 郁 胥 能 苍 双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却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郏 浦 尚 农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庚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殴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游 竺 权 逯 盖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 督 子车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拓跋 夹谷 宰父 谷粱 晋 楚 闫 法 汝 鄢 涂 钦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海 羊舌 微生岳 帅 缑 亢 况 后 有 琴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 牟 佘 佴 伯 赏 南宫 墨 哈 谯 笪 年 爱 阳 佟 卯第五 言 福 百家姓续

2018年“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心得体会优秀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我整理的2017“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及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2017“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_心得体会(一)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别号雷塘庵主、北湖跛叟。仪征人,居扬州。博学多才,工诗文,善书画,精鉴别。乾隆十五年(1789)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擢少詹事。曾督学山东、浙江。嘉庆、道光时两充会试副总裁;历任礼、兵、户、工诸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巡抚,漕运总督及湖广、两广、云贵总督。道光十五年(1835),拜体仁阁大学士。十八年,以老病致仕还乡,居扬州选楼巷(今毓贤街)家宅。二十六年重宴鹿鸣,晋太傅。为官有政声。二十九年卒,谥“文达”。

阮元学识渊博,经史、天文、历算、舆地、金石、诗词、校勘、训诂无不涉及。居官数十年,特重文事。广引学者,罗致文士,将掖后进,在广州、杭州分别创立学海堂、诂经精舍,搜逸辑遗,研经治史,倡导文学,振兴朴学。尤以编校刊刻古今学术、诗文著作为己任,毕生致力,至老不懈。其主持校刊之书不胜枚举,主要有:编纂汇刻《经籍纂诂》106卷,《十三经注疏》116卷,《皇清经解》1408卷,以及《淮海英灵集》、《广陵诗事》、《江苏诗征》、《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刊刻自著书《经室全集》58卷:为诸家学者刊刻著述数十种,均为当代学术精粹。

2017“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_心得体会(二) 《阮氏宗谱拾遗》“阮”,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30位。据2007年相关数据显示,阮姓人口约占中国大陆汉族人口005%,排名第189位,以浙江,福建,广东,湖北等省多此姓,4省阮姓约占中国大陆阮姓人口的57%。

扬州阮氏自明神宗时期从淮安迁入,至今已近五百年,子孙繁衍十八代。然而一百多年前,阮元编修的《扬州阮氏族谱》却下落不明。昨天上午,阮元后人阮衍喜讲述了族人数十年来寻找家谱的历程,以及扬州阮氏一族的前世今生。

以国为姓

阮氏明代迁至扬州

阮衍喜告诉记者,阮姓源于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后商朝诸侯阮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这是中华阮氏的主要起源。“皋陶有后裔子孙在商王朝时期被封在阮国(今甘肃泾川)。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军灭阮国,后来阮国后人便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阮氏。”

“据我父亲的父亲用数年时间寻访宗亲,整理成册的《阮氏宗谱拾遗》中记载,阮氏系出陈留,南宋时迁至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明初居于淮安府。明神宗时,我们这一支脉的始迁祖阮岩由淮安山阳迁至扬州,安家立业,为扬州阮氏始祖。”阮衍喜介绍。

阮衍喜说,明万历年间,扬州阮氏三世祖阮文广任榆林卫正兵千户,居扬州西门;四世祖阮秉谦早卒,后正值清兵入关紧逼扬州,他的夫人为躲避战乱,带着四个孩子出北门四十里,躲于北湖九龙岗(也就是现在的公道桥)。

“我们的九世祖就是扬州人都熟知的阮元,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

寻访数年

从日本带回复印件

没有能保存《扬州阮氏宗谱》,作为扬州阮氏的后人,阮衍喜表示十分遗憾。

“我的父亲曾对我提起过,他儿时居住的老宅,与阮氏公道祠堂仅仅一墙之隔,祠堂大殿上悬挂有祖先阮元画像,及阮元亲笔题写的两副有关家族排行的楹联。他用了数年时间,四处访亲,多方查找,希望能寻找《扬州阮氏宗谱》的线索。”

“在我父亲的寻访中发现,很多族中的老人都亲眼见过《扬州阮氏宗谱》刻印本。与我同辈的第十六代孙阮衍云说,他曾见过谱上他的祖父名讳,他的祖父是阮氏十四代嫡传长孙。他家中曾存有一套完整的《扬州阮氏宗谱》,是当时扬州仅存的一部。后来因为一些原因,阮衍云将宗谱暂存于对门杂货店中,哪知店主全用作包货之纸一页页撕光,留下一大憾事。”

阮衍喜感慨地说:“寻找《扬州阮氏宗谱》的转机出现在2006年,当时在一家古旧书店,父亲无意中看到《中国家谱目录》中记载:《扬州阮氏家谱》有清光绪八年(1882)增订本,仅有两册,分别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国内四百余家图书馆无一收藏。”

“随后父亲联系在南京的扬州阮氏十三世祖阮念三,其子利用宾馆经理身份,并宴请拜托一位熟识的旅日华人,回日本找到了《扬州阮氏家谱》,几经周折之后影印还乡。”

阮衍喜说,通过翻阅《扬州阮氏宗谱》发现,扬州阮氏一族的宗谱最早编修于清康熙三十九年,随后阮元曾三次主持编修宗谱。

“1795年(乾隆六十年),阮元第一次主持修订并作序时才32岁,任山东学政,阮元的十二叔阮承鸿携旧谱到山东,两人共同商定,在旧谱基础之上增加12表,以"文秉枢衡、武承嗣荫"八字为排行。同时阮元对应六世祖"前人创之,后人因之"的期望,表示"元是以敬续此志,手为编录,后之子孙,昌大厥宗,引之勿替,益有望焉。"“1823年(道光三年),时阮元年已60,任两广总督第六年又兼署广东巡抚。由于"祖祠庇荫"、"族人安吉",族中又"丁男增多"了,所以阮元第二次编修了《扬州阮氏族谱》并作序。他在序中感慨"伊古以来,读书之家未有不以敬祖聚族为首务者"。

以敬祖聚族为首务

阮元三次主持修家谱

阮衍喜说,据《扬州阮氏宗谱》记载,阮元第三次修订家谱时,告老还乡已经八年,已是83岁耄耋老人。“当时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这一年是阮元科举得中的周甲子,阮元重赴鹿鸣盛宴,又晋加为太傅,享全俸,这些恩宠他都在第三次修订的序中提到,并将道光帝给他的本年全俸拿出来,作为重修刊印之资。”

以廉教子俭以养德

阮元诗句训喻平等开明

阮衍喜告诉记者,在《扬州阮氏宗谱》中,阮元并没有留下特别的家训家规,但是他的诗句包含对子孙后代的希望。

“比如"家计百年自清白,国恩五世受栽培。后人有庆先人德,文武科名岂易哉!"这首诗,表达了阮元励儿读书,家规寄情;以廉教子,俭以养德;与子论学,精心育才的个性特色,其共性与陆游的诗训教化特色极其相近,既有朴实无华的哲理语言;又有平等开明的训喻方式;还有亲情爱心的濡染浸润,虽少尤精,功效不逊。这种诗书传家、俭廉治家、实学兴家的阮元家风,是阮元文化的一笔特有遗产,更是扬州历史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接力传承和发扬光大。”

阮衍喜说,近期,扬州阮氏后人小范围召开了一次碰头会,商议近期将再次编修《扬州阮氏宗谱》。阮衍喜表示,欲知兴衰者读国史,欲明本源者观家谱。而家谱之用,不惟可知家族兴衰之由,更可坚同宗手足之义。

2017“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_心得体会(三) 官做得最大最好的古代扬州人

扬州毓贤街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阮元家庙。因为阮元曾经做过太傅,所以这条街又叫太傅街。在古代,官做得最大最好而且又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就是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扬州仪征人。历任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巡抚,两广、云贵总督,晚年拜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清史稿》称其“历官所至,振兴文教”。因为阮元政声卓著,在平定海盗、捉拿逆匪、治水禁烟、创建学堂诸方面均非他人所及,故被誉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这位乾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引导了扬州学派的治学精神和方向。他在经史、天文、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著述丰富,腹笥宽广。《清儒学案》总结他的治学旨要是:“论学宗旨在实事求是,自经史、小学、历算、舆地、金石、辞章,巨细无所不包,尤以发明大义为主。”“实事求是、无所不包”八个字,是对阮元的高度概括。

一手施政,一手兴文

阮元一生在仕途上跋涉了将近五十年。无论在朝中,还是在地方,他都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圆满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在浙江时,全力剿灭海盗,消除朝野大患。他在江西时,严格保甲制度,破获谋反大案。他在两广时,加强炮台设置,遏制鸦片走私。他在云贵时,整治盐务课税,安抚化外边民。他努力治理地方安全,同时对文化教育也尤为关心。

阮元之所以成为通儒、通才、通人,除了先天的超常秉赋,得益于他后天的旁搜博讨。他不但搜集金石碑刻,留心名物考订,对天文算学尤为关注。一部《畴人传》可谓烁古耀今,永远闪耀着倡导科学精神的民族先知的光芒。阮元之所以主持编撰历代天算家传记《畴人传》,是因为他爱好科学。作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他的考据主要是科技考古。《经室集》中的《匕图考》《铜和考》《栋梁考》《钟枚说》《古戟图考》《古剑镡腊图考》《考工记车制图解》等篇,都是阮元科技考古方面的代表作。阮元一生关注科技,他在南方时,对三江和浙江等水道变迁、名称变化作了详细考证,精心绘制了十幅示意图,并撰成《浙江图考》。他在北方时,考察古代黄河的动力,撰有《黄河海口日远、运口日高图说》,详细阐述河道延伸与黄河河床抬高之间的关系。阮元是清代数学研究的推动者,挖掘、整理了一大批古代数学经典,如《测圆海镜》《益古演段》《四元玉鉴》《算学启蒙》《割圆密率捷法》等。

注重实学,经世致用

阮元治学讲求会通,涉猎广泛,尤重实学,还读西方数学、天文之书。他在《畴人传序》中说:“早岁研经,略涉算事,中西异同,今古沿改,三统四分之术,小轮椭圆之法,尝旁稽载籍,博问通人。”充分表明了阮元开明的思想和态度。为科学家立传,中国本有传统。古代所谓科学技术人才,主要是指“星历医卜方术异能之士”(《元史方技传》),囊括了天文、历算、医学、占候、测验、遁甲、风角、修炼、吐纳、导引等方术之士。古人将推算历法称为“推步”,意为日月在天上运转,好似人类走路,是可以推算出来的。

阮元的《畴人传》收录从上古时至清中叶的天文、历法、算学家三百多人的传记,包括外国科学家四十余人。全书记其生平,述其贡献,涉及天文、历法、算学、仪器等方面,而星占学则不收。书中的文字,都录自有关典籍,并有所评论。

《畴人传》由阮元主编,由李锐和周治平协助完成,并经钱大昕等协助订正,共四十六卷。全书收集历代数学家和天文家的学术生平资料,把西方科学家作为附录。编者对许多科学家的评价相当精辟,也有些评价反映了阮元的保守观点。学者总结《畴人传》的特点是:介绍传主时,重专业而轻生平;选择人物时,重当代而略古代;叙述过程时,或详细或简略;确定范围时,有中国有外国;须作取舍时,留实学而去巫术;征引资料时,注出处而便查阅;评论传主时,求公允而不避讳。尤其是本书第一次为西方科学家立传,体现了编撰者的视野之开阔。

放眼中西,引领学风

《畴人传》作为中国第一部自然科学家传记,后人评为不朽之盛业。同时,《畴人传》与扬州人的关系也相当密切。清代中叶,扬州会通数学的人才辈出。像焦循、阮元、李、焦廷琥、黄承吉等人都精于中西数学。他们的数学研究领域,跨越算术、几何、三角、数学史、微积分等方面。他们的著作除了《畴人传》外,还有焦循的《加减乘除释》等。《畴人传》中记载的扬州人虽然不多,但都有独到之处。如扬州府泰州人陈厚耀,康熙进士,因其精通天文算法,被引见于康熙帝。康熙试他算法,让他画三角形,求其中线,以及弧背尺寸。陈厚耀写好算式后递上,康熙看了很满意,授与他编修。又如扬州府高邮人李,乾隆进士,幼年读书颖异,有神童之目。既长,博洽通敏,喜欢历算,代表了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再如扬州府甘泉人罗士琳,少年时跟舅父秦恩复在扬州读书,对于西方算法十分精熟。著有《三角和较算例》《弧矢算术补》等数学著作。

《畴人传》是阮元对中国科学史的杰出贡献。《畴人传》问世之后,一时洛阳纸贵,所以版本和续作很多。

扬州学派,蔚然成军

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乾嘉学派中还有个扬州学派,扬州学派中还有阮元、汪中、焦循和王念孙、刘文淇、李审言这样的名字。然而他们确实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人的最高标格。

阮元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文运与官运两者都亨通的人。他出身于武功世家,独以文名闻世。据说,因为他小时候身体单薄,不能胜任驰射,他的父亲才让他改习经业的。而一旦弃武从文,却成就了一代大儒。他的学问从文字源流、名物考证、刊布文献,一直做到科学史研究。他的官职也从学政、侍郎、巡抚、总督,一直做到大学士和太傅。晚清时,名士龚自珍得以见到暮年归养扬州的阮元,崇拜不已,竭力称赞阮元的文章之美可比韩愈、李白,济世之才可比房玄龄、杜如晦。细细想来,实在也并非溢美之词。因为阮元的领军作用,扬州学派蔚然成军。

钟情故土,保护文化

阮元对于乡邦文物的珍爱,使人感慨尤深。将近两百年前的一个晴朗的日子,一位精神矍铄的中年官员兼学者,带领着一批力夫前往扬州东关街,去完成一件重要的文化使命。他们将一块宋代残石从东关街二郎庙菜园里小心翼翼地搬出来,抬到附近安家巷的准提庵,安置在庵东侧的长廊里。看到古人遗留下的残石得到了妥善保管,在场的僧众一片欢腾,那位官员与学者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位官员与学者就是阮元。这一天,应该说在准提庵的历史上写下了沟通中华古今文化血脉的华彩一页。

算起来,这一年是大清王朝嘉庆丙寅年(1806)。四十三岁的浙江巡抚阮元正踌躇满志,在刚刚刻成了卷帙浩繁的《十三经校勘记》后,又与扬州太守伊秉绶商议编撰《扬州图经》《扬州文粹》等事宜。对家乡文化充满浓厚兴趣的阮元,这一年中几乎踏遍了扬城内外。只要他留心,似乎在扬州这座古城里随时都可能有新的发现:在城外的甘泉山,他发现了西汉厉王宫殿的础石;在城里的二郎庙,他又发现了这块宋代的三公石残碑。阮元是在前去准提庵访问,路经东关街北的二郎庙菜园时,无意中发现宋代残石的。他走进菜园,先看到一片绿油油的蔬菜,然后蓦然发现菜地中间有一块废弃已久的古井石栏,上面似乎隐隐有字痕。阮元觉得此石不寻常,于是立刻取水洗石,用纸拓字。经过仔细辨认,石头上刻的竟是“□熙十□三公石□”数字。“熙”字上面的一个字残缺不全,像是“淳”字。阮元想到以“熙”字为年号而时间超过十年的,只有宋代的淳熙,便断定这是宋代残碑。于是,一块从不为人注意的残石,在阮元眼中却成了至宝。

一年之后,阮元写了一篇《二郎庙蔬圃获石记》,记载了这一有意义的发现经过。阮元移石的准提庵,就是今天的准提寺,又称准提禅院、大准提寺,系扬州历史上的二十四丛林之一。

中国士子的最高标格

阮元出生在扬州西门的白瓦巷,但是这条小巷早已不知所在。如今的扬州古城毓贤街上的阮氏家庙,庄严而又朴素。家庙建于嘉庆年间,现在见到的有门厅、祠堂及隋文选楼等,但没有花园。阮元是个明白人。他生前曾经有人问他:“以你的身份,为什么不在扬州建一座园林呢”阮元笑道:“扬州人叫某园,都以主人的姓氏冠于园上,如张园、李园之类。我如建园,人必称‘阮园’,岂非整天叫唤我的名字吗”所以,他生前没有大兴土木,像盐商那样修建花园。他过生日怕人家来祝寿,宁可出去"躲寿",独自在竹林中做一天隐士。这都体现了他高洁的品格。他的陵墓也不算豪华。阮元的墓在扬州北郊槐泗乡永胜村,原来有些祠堂、牌坊等建筑,后来遭到毁坏。现在冢前只有一些零落的石龟、石马,还有一座石刻墓表,记载阮元生平及家族简况。夕阳之下,徘徊于此,不禁俗虑皆空。

一位澳大利亚学者安东篱在所著的《说扬州:1550-1850的一座中国城市》中也多次提到阮元。她写道:“著名的士大夫阮元在社会和文学关系中起到了枢纽作用。”乾嘉学派的身影已经远去,然而他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人的最高标格:沉静,严谨,渊博,通达。

令人高兴的是,作为一代完人的阮元,他后裔兴旺,子孙繁衍,人才辈出,各有所成。德行的回报可能有各种方式,阮元属于欧阳修那种“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的最好的一种方式。

阮葵生的家世

阮蔡生世居淮安新城北辰坊,另在城内勺湖建有草堂别墅,世代科仕,崇尚治学,热心乡里教育。阮葵生曾祖父阮晋当时与同乡著名学者阎若璩齐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