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农杨氏”听起来没那么高大上,但出的人物个个顶天,都有哪些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弘农杨氏”听起来没那么高大上,但出的人物个个顶天,都有哪些名人?,第1张

弘农杨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传奇家族,从家族内名人辈出,活跃在各个朝代的历史舞台上,其中有汉朝时期杨敞,杨震,杨炳,杨赐,杨彪,杨修。隋朝则有杨坚杨广杨玄感杨素。而到了唐朝则有杨国忠,杨贵妃。到了宋朝还有一批杨家将等等。

秦末时期楚汉相争,刘邦将项羽困在垓下,项羽率领800骑兵突出重围,来到了乌江边上,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孤身与汉兵厮杀,项羽最后自刎而死。刘邦先前曾有言如能斩杀项羽,则必封其为候。杨喜与其他四人获得了项羽的部分尸体,交到刘邦那里,刘邦实现其诺言,封杨喜为赤泉侯,至此传奇家族弘农杨氏登上历史舞台。

杨喜的四世孙杨敞,在汉昭帝之时成为丞相,并娶了史学家司马迁之女。而后被封为安平侯,是弘农杨氏里第一位宰相,也被后世子孙尊称为弘农杨氏一世祖,弘农杨氏正式登台表演,开始了传奇的世家之旅。

而后到东汉,杨敞的四世孙杨震,在其五十岁之前遍读百书,穷究典籍,有“关西孔子”之称。50岁之后才步入仕途,官至司徒太尉。杨震还有一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名言所以也被称为四知先生。而杨震之后的三世子孙,皆有乃祖之风,且都官拜太尉,是为东汉时期的“四世三公”。

而杨修,熟读三国的我们都知道关于杨修的典故,‘一口酥’,‘鸡肋之说’耳熟能详。“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沿用至今。杨修乃是杨震的四世孙,学问极其渊博,而且本人也是极为聪慧,颇受曹操的器重与信任。但是杨修其父杨彪主张光复汉室,与曹操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所以杨修不幸被杀。

而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乃是杨震第十四世孙,杨坚在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下登上了王座,建立了强大的大一统中原王朝-隋王朝,结束了自西晋后长达300年的分裂局面。创新性的设计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等,对后来朝代影响极深的各项制度。

紧随其后的便是隋炀帝杨广,杨广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沟通南北,并完善了之前父亲所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以及科举制等等。而且在军事上东征西讨,扩张国家版图。而且杨广是一名极具天赋的诗人。但是杨广好大喜功的性格缺陷导致了三征高句丽的发生,而急于求成的施政风格,则让民间苦不堪言,最终导致群雄奋起,起兵抗隋,而后杨广横死与令狐行达之手。

唐朝之后的我们便不再赘述,在以后的朝代中,弘农杨氏一直都站在舞台上,或成为主演,或从旁协助。这个传奇的家族,或显赫或蛰伏,但是不会消失。

《杨氏家谱》是族人杨志益经多年收集、考证,在其于二00五年六月编写的《杨氏家谱资料汇编》基础上,经整理、选编于公元二00六年三月,编写而成的。本谱记述的是元末明初(公元1351年前后)至清朝中期、历经四百多年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湖广上川之一支族人及其子孙的事迹。古人以五音配五行定姓氏,以所居之地、所封之国为姓的也很多。作为全国第六大姓氏的我们杨姓人出自姬姓,是炎黄五帝时,黄帝的后裔。受姓始祖是春秋时,晋国晋武公的二儿子伯侨。因其父晋武公将杨地(今山西省洪洞东南古城一带)封给他,称为杨侯而得姓。杨侯伯侨之孙名叫突,突的孙子叔向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姓(古代姓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公元前514年,晋灭杨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其子孙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省境内,后再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内。隋唐以前,集中分布于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间地和以甘肃省天水市及湖南、江西省为中心的三块地域。以后便逐渐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江东部、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直至遍及全国各地。杨氏自晋朝起代有伟人,而学问人品,尤以西汉时弘农郡(今河南省灵宝北)杨氏之杨震最为著名,被尊称为“关西第一夫子”,为一时儒者之宗。弘农郡杨氏以“四知”为堂号,以“清白传家”为额遗训后人,代代尊崇。我大英县杨氏乃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今湖北省红安县东南部、城关镇一带)杨金伯的传人。据考证:明朝初年,湖广行省麻城县辖有太平、仙居、亭川、孝感四乡,到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因元末明初连年战争,致使“四距皆山,中有平原”,位置相对偏僻的孝感乡户口减少,被并入仙居乡。到了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麻城县的太平、仙居二乡的二十个里,包括仙居乡西部的原孝感乡被划入新 设的黄安县(今红安县),即今湖北省红安县的东南部就是原麻城县孝感乡地域。我族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今湖北省红安县东南部、城关镇一带)。客籍: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隆盛镇同心办事处(原蓬溪县同心乡)。占地:同心乡长沟、田湾、瓦厂、郭家湾、石燕子、圆坝子、杨家湾、大湾、胡家沟。上川两弟兄,其父杨金伯。上川后各立字辈,一个占大英县郪口长江坝,一个占大英县同心乡。先前各议十字字辈,长江坝为:明茂君前占,成先儒大昌。同心乡为:洪松明茂君,德元万世兴。同心杨氏后议二十字字辈:安和贞建顺,忠义显光荣。守成先泽远,政治永怀清。新议六十字字辈:立国必知礼,定邦应有才。居家识经纬,全朝传声威。继贤开基业,太平振纲常。尚祖宣品廉,通代耀九华。文奇学为贵,旭春昭科林。树高如云天,少启再大进。由于年代久远,谱中无法确认的文字,用△符号代替。如有失误,请各位族人据实斧正。

家族来源:

第三章杨姓历史

第一节寻根溯祖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xiè)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xī)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生文、文生突,突被封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生职,职生五子,职之二子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liáo)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第二节迁徙分布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省境内,后再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至汉代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在此时,多由湖北、陕西省境迁去。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南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的杨氏,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氏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为突出,在此时期,多因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氏大举南迁。至宋代起,杨氏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起播、迁徙中心。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于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间地以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又一线。此后便逐渐向今河北、山东、内蒙

无锡鸿山杨氏,可溯源至春秋晋国大夫羊舌肸食邑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始传于南宋建炎、绍兴年间,蕃衍至今,已成为历经千年的煌煌大族。不但"枝繁叶茂",名人辈出,而且祠堂屡有兴建,宗谱几经修续。最近,由鸿山杨氏第三十世孙杨天龄先生主持编纂的《鸿山杨氏宗谱寺头分城支文叔公嫡长系春池公系谱传》(以下简称《谱传》)又已告成问世。这是继杨世奎先生编著的《慎终追远》和杨世纯、杨世缄先生主编的《双松百年》两书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关于鸿山杨氏分支的续修谱传。

杨氏裔胄中的名人,大多是在勤奋读书、勇于治世、为社会作贡献中成长起来的。在历代科举考试中,荣登进士之榜者就有明代的杨璿、杨琛、杨文、杨淮、杨僎、杨成、杨应文、杨兆升和清代的杨兆鲁、杨又林、杨廷榕、杨栋、杨永谟、杨花、杨延俊(字菊仙)、杨楷(又名道霖)等16人。中举人者有杨震发、杨潮观、杨揆、杨熙之、杨楫、杨志濂、杨宗瀛、杨寿枬(字味云)等29人。中武举人者有杨宸鏣、杨志成、杨大崧等8人。被朝廷考选为贡生、博学鸿词、博学宏才者则有杨  、杨度汪、杨芳灿、杨铭敦、杨模、杨栻等20多人。此外,虽未经科举取得功名,仅由诸生入仕,但为官清正爱民,政绩卓著,或屡有重大义举、百姓称颂者如杨绍雍、杨德埙、杨春池等,也分别在邑志中或《谱传》中立有传略。

关于《鸿山杨氏宗谱》的主编,应该是上文提到的中举人的杨楫。以上文章是夏刚草先生写的文章节选(见附件)。另外南宋朱熹弟子中也有名为杨楫者,但显然不是家谱主编者。

“弘农杨氏”听起来没那么高大上,但出的人物个个顶天,都有哪些名人?

弘农杨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传奇家族,从家族内名人辈出,活跃在各个朝代的历史舞台上,其中有汉朝时期杨敞,杨震,杨炳,杨赐,杨彪,杨修...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