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什么时候到任
2021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职成为美国第46任总统。但是,他早在1月6日就已经获得了选举人团的多数选票,并在此后几个星期内接受了国会的认证。这段时间是美国政治历史上非常动荡的时期,因为特朗普和他的支持者一直在试图阻止拜登的就职,声称选举舞弊。但最终,拜登成功地赢得了总统职位,并在就职演说中呼吁国家团结起来,克服当前的分裂和困难。
作为美国的第46任总统,拜登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挑战,包括COVID-19疫情的控制、经济复苏、气候变化、种族平等、国际关系等。他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以应对这些挑战。例如,他计划在前100天内接种1亿剂COVID-19疫苗,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推动移民改革,重新加入巴黎协定等。
拜登的就职也标志着美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转变。他的就职演说强调了国家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这是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的。拜登还表示,他将寻求与国会的合作,推动立法进程,并呼吁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实现更大的团结。这被许多人看作是对美国政治文化的一种回归,以及对过去几年政治分裂的一种反对。
总之,拜登的就职标志着美国政治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尽管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但他已经采取行动,展示了他的领导能力和决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看到他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将他的领导风格带入新的政治时代。
2021年12月28日,北约前最高军事长官斯塔夫里迪斯曾在彭博社网站上刊文指出,拜登上任一年来,之所以未能处理好对华关系,主要是因为缺乏一个全面的“对华战略”。
而这一战略将在2022年,经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审定后正式出炉。这意味着,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即将发生重大转变,并随后进入一段稳固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反复变化,出尔反尔。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美国对华战略得到确定,中美关系也依然可能面临白热化。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近日指出,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已经明确,即完全继承特朗普政府的“遗产”,把美国对华战略从“接触”转为“竞争”,就算2024年大选后由其他人担任美国总统,这一点也会被继续继承下去。
不过出于避免“擦枪走火”的考虑,拜登政府也同样在给中美关系降温,试图促使对华政策从“对抗”转向“竞争”。比如,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就曾表示,“不会谋求改变中国的制度”,并建议为中美关系设立“护栏”云云。
由此可见,虽然拜登政府完全继承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但两者还是存在不小的差别。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到特朗普政府执政后期时,美国对华政策其实已经演变成了“对抗”,而拜登要做的就是,将“对抗”降低到“竞争”层面,这实际上是对特朗普政策的一种战术调整。
然而,尽管拜登想避免“擦枪走火”,但是由于美国国内的种种危机,以及对华强硬派的干扰,他的选择却十分有限,处于一种力不从心的状态。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在12月曾指出,如今的形势已经很明显,那就是拜登“想稳”,但是“稳不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美国的政治、军事,以及疫情等,都陷入了困境,需要制造“假想敌”来转移国内注意力;二是美国各派势力想要保住本国的霸权地位,所以在面对“中国的挑战”时非常强硬。
这就使得拜登虽然一直苦苦寻求所谓“有效的中国政策”,但却没有办法舍弃“特朗普模式”,因为他必须依靠强硬的对华政策,来为自己的执政加分。在这种情况下,可供拜登采纳的方案自然就少得可怜。所以无论拜登如何调整对华政策定位,都很难避免中美关系朝着对抗性和冲突性的方向发展。
朱锋认为,拜登政府至今无法明确其与中国打交道的正确方式,这将成为2022年中美关系最大的不确定性。从目前美国国内政策的基本表现,以及美国的政策惯性和霸权思维判断,美国的对华政策很可能会不断滑向将中国视为“战略敌人”的方向。对此,中国必须加以防范,并有效化解。
达巍则表示,由于当前中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所以中国需要努力维持一个开放、包容、稳定的国际秩序,避免与其他大国发生高强度对抗,甚至是军事冲突,更不能被排挤出现有国际分工合作之外。相反,中国应当融入,甚至引领和塑造国际秩序以及全球化,继续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和国际分工的稳定,维护各国之间的高水平开放交往。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美媒也总结称,拜登上任一年来的对华政策,“比特朗普还特朗普”,因为拜登不仅保持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基本框架,而且在执行时更加巧妙,尽可能的拉拢了盟友和伙伴。美媒据此断言,中美关系的“竞争实质”无法被扭转。
然而,美国所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来自于其内部。它与中国的关系无论是好是坏,都不能起到任何本质上的扭转作用。即便拜登百分之百复制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美国的经济衰退也将一如既往的持续下去。这正是美国政府在反华之余,所要面对的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
极左。
作为美国新一届总统,拜登的个性特质与行为决策特点可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美内政外交政策的制定。因此,本文分析了拜登的人格特征,发现亲和宜人和积极外向是拜登的两项核心特质,顺势而为、执着不弃和激励渴求为其三项重要特质。由于核心特质对于行为决策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因此与亲和宜人特质相关的人际导向和低主导性,以及与积极外向特质相关的谈判导向,拜登决策的三项核心特点。其余两项重要的决策特点为约束适应和短期导向。基于这些发现,需要进一步探索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积极性格特质并不必然意味着高效的政策设计和合作的政治姿态。拜登在大五人格维度上的表现大多比较正向,更符合人们对美国传统政客 形象的心理预期。然而,在政治情境中,“积极”特质并不必然意味着高效的政策设计。比如,人际导向可能意味着拜登过于在意外界对政策效果的评价,进而难以推行一种变革性的政策;低主导性也可能意味着拜登缺乏对全局的把控,进而难以协调 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另外,“积极”特质并不意味着拜登在冲突性议题上的解决方式趋向温和。比如,谈判导向的拜登可能在维持沟通渠道的同时,加强对对手的施压行为,进而出现一种竞争激化与开放谈判共存的局面。
第二,拜登的执政风格及其延续性。就任总统之后,拜登表现出了与特朗普截然不同的执政风格,可从拜登的人格特质和决策特点中探索其起源及其 延续性。首先,积极外向与渴求激励的性格特质,说明拜登对于公开且实质性的社会辩论持更为开放 的态度。具体而言,拜登呈现了一种务实的沟通风格,倾向于相信促进政策议程的公开讨论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拜登愿意公开谈论美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在 疫情等挑战性议题上较少表现出拒不承认或者隐瞒信息的态度。拜登政策团队公开承认美国处于新冠疫情、经济危机、气候变化和种族平等“四个彼此 交叉重叠的危机”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政策。其次,约束适应的决策风格决定了拜登对待外在约束的态度,在面临外在挑战时他倾向于尊重外在挑战并借鉴被证明是成功的政策方案。拜登执政初期大力模仿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执政方案和公众 沟通风格,借助其应对危机的成功经验正体现了这一点。一方面,拜登上任后就提出了“百日新政”和“十日计划”,推动出台 19 万亿美元刺激计划 以应对经济萧条,说明其试图在政府主导之下,团结并发动社会社会力量以应对危机;另一方面,拜登模仿了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希望以此塑造亲 和的公众形象。从拜登的性格特质出发,可以预期,拜登这种务实且亲民的执政风格将有较大的延续性。
第三,拜登心理特质如何影响美国未来战略设计。拜登政府的战略设计已有初步显现,从其心理特质出发,可以更为系统的认识其战略设计的内在驱力。其一,对弱势群体的高同情心与拜登上台初期的施政重点。同情弱者是拜登亲和宜人特质的重 要方面,这一特质塑造了拜登关于政府功能的观念。拜登主张政府应充分承担社会责任,救济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上台初期,面对新冠疫情导致 的经济衰退,拜登致力于恢复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并提出了一揽子的救济方案和促进底层民众就业的计划。其二,自我升华式的防御机制与国内发展优先。自我升华是拜登执着不弃特质的重要方面,即当遇 到困境时,拜登倾向于自省的、非攻击性的应对方式。这种内在特质意味着拜登将自我改良视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案,进而较大地影响了拜登关于内政与外交关系的看法,具体表现为明确提出外交政策要服 务于内政。聚焦于美国自身的发展是拜登政府的鲜明特点,新冠疫情、气候、种族平等、经济、医疗、移民以及恢复美国的全球地位是白宫网站上列出的 七项优先议题,其中前六项主要是内政问题。其三,人际地位与国际地位类比。拜登亲和宜人、积极外向的性格特质以及人际导向的决策特点都体现了其对友好的人际关系地位及人际奖励的强烈需求,进而影响了拜登对外政策的优先目标设置。拜登上台初期将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作为对外政策的优先目标,异常强调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在就任后的第一次对外政策演讲以及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演讲中,拜登都强调“美国回来了”,并将对西方盟友负起应有的义务和参与全球治理。
大家好,我是陈杰
这几天美国两位老人抢一份工作的大戏吸引了全世界的吃瓜群众。选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先是特朗普形式大好,但经过近一周的胶着,拜登成功翻盘,但特朗普表示不服,并发起司法大战,其精彩程度可以说奥斯卡欠了两位老人每人一个小金人。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不过是一场疯狂烧钱的真人秀,但你不知道的是,美国的驴象之争某种意义上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一种选择。随着拜登的翻盘,国内的一些电动车企的股价已经涨疯了,蔚来的市值甚至超过了百年老店通用汽车,理想汽车和小鹏的市值也都超过了日产和PSA集团。
全球市值最高的25家车企排名
(单位:10亿美元)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啥美国大选这阵风把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吹上了天,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电动车真的迎来了黄金时代吗?现在的电动车值得买了吗?
拜登更重视电动汽车
之所以拜登翻盘就能刺激电动车企股价飞涨,是因为拜登和特朗普对电动车有着完全不同的政策主张。特朗普对电动车热情并不高,今年4月,特朗普还放宽了奥巴马时期的汽车排放标准,要求汽车制造商到2026年每年提高15%的燃油效率,而不是此前的5%。
此外,特朗普对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并不放在心上。就在这次大选期间,美国还正式退群《巴黎气候协定》。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产油国,特朗普更在意的是美国的石油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卖出高价。
而遵循政治正确的拜登,一直更加关注环保。甚至其竞选承诺还包括一项高达2万亿美元的气候计划:在美国增加50万个充电站、为油车换电车提供补贴、加速电池技术的研发等等。虽然竞选承诺不能当真,但至少也是个态度。
新势力车企市值一飞冲天
受拜登选情翻盘的刺激,在美股上市的几家国内新势力造车企业的股价全都坐上了火箭,其中截止到11月6日,蔚来的市值已经达到562亿美元(约3714亿人民币),超越了百年老店通用汽车,甚至一度排到了全球第六大汽车制造商,仅次于奔驰。
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虽然每个月销量只有两三千台,但市值也都超过了200亿美元,把PSA集团、日产等都甩在了身后。
除了这些在美股上市的造车新势力,在国内上市的比亚迪也迎来了一波暴涨,依然是截止到11月6日,比亚迪的市值已经高达5293亿人民币,不但成了中国市值最高的车企,也一度成为了仅次于特斯拉、丰田和大众的全球第四大车企。
当然,这些电动车企股价暴涨虽然主要受美国大选的刺激,但国内金九银十这两个月,它们的销量也屡创新高,也是支持市值暴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我们不禁要问,造车新势力们突然变得炙手可热,到底是资本的热炒还是这些企业真的都将是明天的大众、丰田呢?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场资本的游戏,造车新势力们完全配不上如此高的市值。
以今天这些车企的销量、盈利能力来看确实是这样,但难道那些投行、资本大鳄们的眼光还不如普通人吗?如果只是炒作,为啥不炒养猪场、红薯加工厂呢?
其实这正是我们普通人和投资机构最大的不同,我们习惯用当下的眼光和标准看待造车新势力,而投资机构更看重的是未来的想象空间。目前电动车确实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续航、安全、价格贵等等。可一旦这些问题被解决,造车新势力里就可能出现下一个大众或者丰田。
大众和丰田现在无论是销量还是利润,都是造车新势力完全不能比的。但在投资者眼里,大众和丰田已经很难有什么想象空间了,已经是上一个时代的辉煌,这也就是为什么,年销量千万辆的两家车企,市值加一块还赶不上年销量只有30多万辆的特斯拉的原因。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微软之前,通用电气、IBM才是当时全世界最顶尖的企业,不过在资本一轮一轮的扶持下,今天微软、谷歌、苹果等才是全球最具价值的企业。今天资本疯狂追捧电动汽车,就是再押注下一个谷歌、苹果。
另外,在燃油车上,我们目前仍然没有一个世界级玩家,不管从机械层面还是品牌力上,我们和奔驰、宝马,大众、丰田等还相差甚远。但是在电动车上,这些不被我们看好的新势力车企却已经站在了全球的第一跑道上,成了全球资本的宠儿。它们在技术上可能确实比特斯拉还有差距,但绝不像燃油车那么大。某种意义上上说,这可能就是“弯道超车”吧。
虽然我并不认同“弯道超车”,每一个行业都没有弯道,只有踏实的做好技术积累,才可能实现超车,但不得不承认,在电动车上,中国车企已经站在了全球的聚光灯下。
当然,我们也一定要清楚,资本的热捧并不能解决目前电动车面临的问题,比如续航焦虑、电池安全性、残值率极低等等问题。电动车的未来也不是比谁更能在资本的游戏中如鱼得水,而是比谁能真正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和用车体验的提升。
上图为比亚迪刀片电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个接地气的问题,现在的电动汽车是否值得买了呢?就在短短两年前,我还觉得这个问题根本无需讨论,我的答案一定是除非在限牌城市,否则能买油车为什么要买电车呢?
不过,如今我的答案却不太一样了,短短两年多,新推出的电动车600多公里的续航已经很普通,电池也比以前更实在得多了,标称650公里,正常跑出550以上或者600公里都是很正常的。
充电桩的数量越来越多,充电速度也越来越快。重要的是,电动车的价格也一路走低,特斯拉连番的降价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老车主成了韭菜,但对新车主来说,购买门槛却大大的降低了。
上图为Model 3国内售价
电动车的缺点在慢慢改进,其本来的优势也更加凸显,比如更快的加速感受、绝对的平顺性、更好的隔音静谧性、极低的使用成本,更简单的保养等。
另外,更有科技感的内饰、更好的人机交互系统和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等这些配置,虽然不是电动车的专属,但电动车普遍倾向于把这些配置做得更好。
上图为理想one内饰
所以电动车绝不仅仅是一辆车从烧油变成了充电,而是整个驾驶感受和用车体验的变革。如果作为家里的第二辆车,或者主要用于城市代步的话,那么即使不在限牌城市,我觉得大家也已经可以把电动车放在自己的备选车型里了。
上图为欧拉好猫
倒不是建议大家去买电动车,只是不妨亲自去试驾感受一下电动车带来的完全不一样的驾驶感受。
美国大选基本已经尘埃落定了,拜登的胜选代表着未来几年中美这两个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都将努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而电动车企业市值的暴涨不管是不是泡沫,都很可能还未见顶。
但不管怎样,蔚来市值超过通用、比亚迪市值即将赶超大众,都预示着下一个时代的到来。我们不妨发挥一下想象力,也许在不很遥远的未来,今天的奔驰AMG也好、奥迪RS、宝马M Power也好,在年轻人眼中也许就会变成噪音巨大、冒着黑烟、还跑不快的机器,而我们对大排量、对优美声浪、对弯道中曼妙身姿的执着,很可能都会变成未来年轻人难以理解的“老年人的欢乐”。
这个设想让人难免有点凄凉,但也很可能变成现实,大概只是个时间问题。每次想到这个画面,我都会劝身边的朋友一定要珍惜我们这个燃油车最后的时代,现在你买的每一辆油车,都有可能是你能买到的人生中最后一辆燃油车了。
但这个设想也告诉我们要用更开放的心态拥抱电动车的时代,以前我对电动车也是有偏见的,但今年试驾过几款电动车以后,我深切感到电动车的进步之快,电动车的用车体验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所以,即使有些人今天还不能接受电动车,也请对电动车多一点宽容,少一点偏见。只为圈钱骗补贴的电动车正在死去,而代表着未来的电动车正处于爆发的前夜。
大家对如今的电动车、对电动车企市值的暴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一直倡导基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了降低成本,美国芯片产业日益聚集在产业链的顶端,保留了设计端的优势,但生产端逐渐向东亚国家转移。因此,美国从事芯片制造的企业越来越少。国内芯片企业中,只有英特尔在美国建立了大型工厂,其他如AMD、高通、NVIDIA等均在海外OEM工厂生产芯片。
此外,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快速增长也让美国更加担忧。2021年,中国超过美国,占全球芯片生产市场的15%。根据国际半导体协会的预测,到2024年,中国大陆将建成31家芯片工厂,中国台湾将建成19家,美国仅建成12家。
近日,拜登领导的美国白宫重组美国国内供应链的新闻又传来,在美国的要求下,台积电先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和日本设分厂,以分散台湾芯片产能,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政治风险,5月底,韩国总统文在寅将访问华盛顿,也将和美国重点讨论加入美日印澳为四边体系,重组全球供应链的问题,这些供应链重组动作的目标只有一个——和中国脱钩,而在供应链重组的完成之日,也就很可能是美国对华摊牌之日。
图1 美国重组供应链所图甚大
一、经贸关系不再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
2017年之前,国内流行着描述中美关系的一句话“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彼时,中美已经是彼此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从经贸关系中受益远比受损多,在特朗普宣布中美是战略竞争对手后, 不少学者仍然认为,华尔街、美国商界和诸多议员不会真的选择和中国闹掰,因为必须顾及会影响美国国民民生问题的中美经贸关系,只要经贸关系在,中美关系就坏不到哪里去,然而,2017年开始,特朗普流氓集团以关税为武器悍然发动贸易战,双方政府关系实现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可谓是狠狠地打了国内这些学者的脸,到了中美交锋开始时,很多人才意识到,原来中美关系是经贸关系的压舱石而不是相反,美国政府可以在完全不顾及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为所欲为,美国和中国要的远不是什么经济利益,而是政治利益,是要不顾一切的将你打成千年老二!
实际上,了解美国政治内部运作机制的人都清楚,特朗普的白宫做出这种决策非常正常,因为美国政治家对经济利益的兴趣要远低于政治利益,历届美国总统和关键岗位官员的大学专业以政治学、法学、军事学为主,这些人的基本特点是脑筋死板,意识形态陈见严重,天天喊着 社会 公平和分蛋糕,但从不擅长把蛋糕做大。美国国内虽然有超一流的经济学家,但主要就职于官方智库或者大商业公司,在白宫也作为参谋人员出现,对政治决策影响力极为有限,特朗普的狗头班子也不例外,在因为看到中国要赶上美国时,第一优先级考虑的不是美国经济利益,而是美国世界政治优势地位在丧失,因而迅速做出了损人不利己的“贸易战”策略。而中国则完全相反,学者和官员理工科和经济学背景居多,长期在以市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路导引下,对 科技 前沿技术、经济发展兴趣颇为浓厚,脑子里思考最多的就是GDP、就业和 科技 发展,自然而然就对中美经贸关系看得很重,双方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别,也就造成了当年的局势误判。
图2 拜登不会比特朗普更亲华
而拜登也没能跳出这个圈子,他本科专业是政治学和 历史 学,博士学位是法学,第一份工作是律师,而后在特拉华州作为参议员进入政界,这些经历赋予这位美国总统的不是经济学头脑,而是政治学、 历史 学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因此,想要期待他在对华关系上较特朗普更柔软的可能性并不大,果然,拜登一上台,首先解决的不是废除特朗普贸易战,和中国重归于好拯救美国经济,而是直接和各种盟友搞联盟,对华联合施压,继续推进“脱钩”和国家供应链重组。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到现在中美经贸关系仍然很重要,数额依然很大,但中美脱钩、由美国重组全球供应链恐怕是早晚的事,而一旦美国供应链重组完成之日,很可能就是对华动手之日!
二、两大阵营呼之欲出
美国重组供应链的原因除为了打压中国,将中国排除在发达国家体系之外,最现实的考虑是为了抵御新的全球风险,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中,美国忽然发现,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其连最资本的医疗物资和设备都要靠对华大量进口,而后的全球芯片供应紧张更是直接影响了美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节奏,公平地说,这是美国产业空心化多年造成的,并不是中国的原因,但基于世界权力格局已经不可逆转的要转变为多极化,由西方国家再次组建出一个阵营,重组可靠供应链就变得十分必要的,但美国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世界再次如冷战般出现两个阵营。
5月21日,欧洲议会决定冻结《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这意味着,欧洲和美国一样,也将意识形态作为经济合作的附加条件,制定新的对华政策,而在欧洲范围内的国家,法国已经明确表示了和中国是竞争对手,中英关系自2019年以来不断恶化也不太可能挽回,本次欧洲议会集体作出如此决定,标志着美国和欧洲再次站在一起,加上美国的固有盟友澳大利亚、日本和潜在盟友印度,一个新的西方阵营已经呼之欲出。
无独有偶,4月份,中国和伊朗签订了为期25年的合作协议,决定双方加强全面经贸关系,直接将美国对伊朗制裁无效化,再加上伊朗和俄罗斯、中国和俄罗斯的特殊关系,一个屹立在亚欧大陆的中俄伊三国联合体为核心的东方阵营也已经出现,当然,这个联合体的潜在成员国远不止这三国,还要包括朝鲜、中亚五国、叙利亚和白俄罗斯,总的来说,欧亚大陆已经形成了一个能够和西方阵营竞争的新阵营,从经济的角度看,在这个阵营里,中国是高端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提供国,其他国家则是原材料提供国,能够形成内部循环。
图3 两大阵营会重现
这两个阵营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世界要重新进入冷战,因为中国并没有表现出对外的领土野心,也没有对外输出革命,和许多西方阵营国家的关系还相当不错,存在极为重要的经贸关系,比如说德国,这意味着两个阵营之间的关系将主要是竞争而不是对抗,这种竞争不但是经济层面,而且会蔓延至 科技 、制度、意识形态等各个层面。
作为西方阵营的领袖,美国十分清楚的是,一旦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之间的经贸关系减弱,那么双方的对抗就会变得更为激烈,西欧盟友也会更为坚定地站在美国这边,因此,推动两大阵营脱钩是美国的大战略,也只有如此,才能拉盟友一起对华发动群殴,将中国发展势头扼杀,继续维持世界第一大国的位置,毕竟现在的中国不是美国单独能解决的。
三、何时何地动手?
前面说道,中国和西方阵营国家脱口之日很可能就是美国对华动手之日,那么美国将在何时何地对华动手呢?我的推测是应当在10年左右,一是美国重组全球产业链需要时间,短短几年绝不可能,现在虽然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大批美国企业撤出中国,但从数据上看,撤出的大多数是低端产业公司,转移的地区往往是东南亚而不是美国期望的西方阵营国家,大多数美国企业并不想走,脱钩短期内难以达成;二是脱钩后再对华动手的大战略不能再经历政治选举的动荡,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特朗普的胡闹,共和党可能在12年内都别想竞选成功,从拜登到哈里斯,民主党将迎来超长执政期,美国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三是中美最为敏感的台湾问题,西方预计可能会在2030年左右迎来解决契机,美国必须在这之前就做好准备,3月10日,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维森也做出了类似的推测。
图4 美国可能会对中国发动军事打击
按照一些美国智库的规划,对华动手的地点有两种选择,一是台海、南海,主要方式可能是军事冲突,也可能是军事封锁,但很明显的是,如果美国这样做,东方阵营其他国家可能在其他方向闹事,搞得西方国家四面出击,难以获胜;二是在中东和印度洋,西方阵营这样做可以减弱在中国周边动武的地理优势,先做掉伊朗和中亚各国,占领中东,打破东方阵营最弱的环节,削弱中国的资源供给量,再配合海上运输线的封锁,迫使中国和俄罗斯屈服。
针对美国这险恶用心,我国要做的是,第一继续要和美国盟友保持较强的经贸关系,以产品和成本对抗美国的政治施压,迫使这些盟友投鼠忌器,不敢和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削弱美国在西方阵营里的影响力;第二是尽早解决台湾问题,打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封锁线,击垮亚太各国跟随美国对抗中国的信心。再辅之以各类经济区域合作战略,建立东亚共同体,把美国排除在外,确保中国周边的绝对安全,如此,即便在中东不能获胜,也不会对中国影响过大。
拜登什么时候到任
本文2023-10-19 22:17: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3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