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陈的起源和发展史
源流一
陈姓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舜,也称虞舜,姚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源流二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名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名为氏姓陈。
除了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陈留,避居陈留郡;二是陈湣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或颍川;三是迁居固始,源于陈湣公次子陈温之后陈琏,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源流三
少数民族陈姓,韩国朝鲜族陈氏:全部来自中国,本贯有130多个,但现存不到10个,主要是:江陵陈氏、广东陈氏、南海陈氏、德昌陈氏、罗州陈氏、骊阳陈氏、骊州陈氏、临波陈氏、梁山陈氏、三陟陈氏、神光陈氏、福州陈氏、杨州陈氏, 这些陈氏的祖上都是从中国迁过去的。除梁山、广东本贯外全部是骊阳本贯的分支。骊阳陈氏是中国宋朝陈诱东渡后的子孙,梁山陈氏是明太祖时陈普才的后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东援将领陈磷的后孙,即广东陈氏。韩国的陈氏和中国朝鲜族陈氏实际全部是中国汉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源流四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隋朝时期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地区(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在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官至柱国,领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陈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其它源流说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陈姓起源及其家族历史变迁
陈字,曾是一个战车列阵的符号;陈氏,后为一个血缘家族的历史徽号和家族标志。
陈姓历史,荣辱与共;陈氏家族,盛衰并存。
一部中华姓氏通史,就是一部缩影的中华民族历史通书;一部陈氏家族发展史,便是一部微型的中国社会发展史。
翻观陈氏家族生息繁衍的斑斓篇章,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无疑能给人以启迪,予现实以借鉴;增炎黄子孙之自豪,壮中华民族之气概。
一、虞舜后裔以国为姓
姓氏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历史产物,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之中,形成发展为文明社会时期一个家族的总徽号,也是血缘家族的第一标志,并作为保持一族血统世系永续之族号,以区别于其他家族。
关于姓氏的起源,古代文献中有不少的记载,也有不少相异的说法。如《左传·隐公八年》记载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是"。意思是说:天子让有德的人做诸侯,并以他的出生地赐他为姓;又封一片土地给他,那么这片受封的土地便代表他的爵位,这片土地的名称就成为他的氏。诸侯用他的字作为氏,他的子孙便以其氏作为族姓。做官的人若世代有功,他的子孙便以其官职作为族姓。有封邑的人则可以以 其邑名作为族姓。因此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根据这一记载,认定古代姓氏的来源有四:一日天子以命,诸侯以国为氏;二日侯国的庶支,以父王的字为氏;三日世代有同一官衔者,以官为氏;四日受封采邑者,以邑为氏。
但是早在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就已把姓氏的由来分为九大类:即一日氏于号;二日氏于谥;三日氏于爵;四日氏于国;五日氏于官;六曰氏于字;七曰氏于居;八曰氏于事;九曰氏于职。
后来又有许多说法。到宋代,著名学者郑樵在其《通志·氏族略》中,则进一步把得姓受氏细分为:以国为氏,以郡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 为氏,以姓为氏,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次为氏,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凶德为氏,以吉德为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以谥为氏,以爵系为氏,以国系为氏,以族系为氏,以名氏为氏,以国爵为氏,以邑系为氏,以官名为氏,以邑谥为氏,以谥氏为氏,以爵谥为氏等;又记述了代北、关西、诸方复姓及代北三 字复姓和四字复姓等等,合计共有三十余类。
实际上,自古代以来,姓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据统计,春秋时代的姓氏,不过几十个而已,到汉朝的史游《急就篇》就列出单姓、复姓约一百三十余个,唐代温彦编定的姓氏有九等一百九十三家,元初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则收录姓氏达三千七百三十余个,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增列为四千六百五十七姓。 迄今,中国人的姓氏差不多近万个。在姓氏发展史上,是先有姓而后有氏,之后则姓氏合一,或称姓氏或称氏姓,或简称姓或简称氏,迄今多称为姓。中华姓氏大家族中的陈姓,便是源于妫姓,以国为氏。即如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所云:"陈,妫姓,亦州名,本太吴之墟,画八卦之所。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林宝在这里所讲的"太吴之墟",实际上是指在六七千年前,曾经生息繁衍在中原地区的一个以蛇为图腾的原始先民的部族聚居地,这个部族的首领就是历史上所称谓的太昊伏羲氏。据历史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太吴伏羲氏曾"结网罟,养牺牲,以充庖厨"。继而又发明了武器"木兵干戈"。而其最大的贡献,则是"始制 嫁娶,以罐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由此太吴伏羲氏赢得了各部族民众的拥戴,被推举为各部族的首领。在太吴伏羲氏的率领下,太昊氏部族先 后征服了以雄鹿、鳄鱼、猛虎、苍鹰、巨蜥、红鲤、白鲨、长须鲸为图腾的其他部族,并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演化为一个新的图腾。这个新图腾体现了华夏诸族的大融合,被命名为"龙",太吴伏羲氏由此成为龙族的首领。太昊伏羲氏还在太 吴元年的九月初五,在陈地举行了华夏各部族的第一次大结盟,从此"始定四海之广,制九州",统一了中原地区。太吴伏羲氏也成为远古华夏族历史上的第一位帝王,被华夏后裔尊为第一代龙祖。
另据许慎《说文解字》载:"陈,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在这里许慎不仅简明扼要地说明了炼姓历史的由来,而且也点明了陈氏家族的最早发源地为宛丘(今河南淮阳地区)。
"陈"字,早见于金文之中。金文中的陈字,与"阵"字是同一个字,音义皆通,有陈列、张设之意。而且金文中的陈字,作为象形字,左边为旌旗之状,右边则为 战车的车轮和士兵所用的戈矛之形,含义为以战车排列于国土边界而保卫疆土,是古代排兵列阵的意思。传说中是黄帝发明了高轮战车,所以黄帝又名轩辕氏(或日 玄鼋)。这说明,此时的战车已广泛用于战争,所以当时的"列阵"主要即指车战。这使后人很容易联想到古代战场上旌旗猎猎、号角震天、战马嘶鸣的壮烈场面。
陈氏子孙作为虞舜的直系后裔,其远祖实际上可追溯到三皇五帝之首的黄帝时代。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帝喾相传是黄 帝的曾孙、颛顼的儿子。陈丰氏是黄帝时代黄帝部族的一个重要支派。陈锋氏或作陈酆氏、陈丰氏,陈丰氏之女日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由此可知,陈丰氏是与黄帝家族互相通婚的双胞族,并后来一起随黄帝族长期居住在土地肥沃的中原地带宛丘的陈邑。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陈丰氏部族后来融合于其他家族而销声匿迹,但 是陈丰氏部族生息居住的地名却永远地留传了下来,并给中华民族中一个庞大的家族带来了一个特定的徽号"陈"字。
帝尧之后,是历史上的虞舜时代。舜被尊为三皇五帝之一帝,同时也是陈氏子孙公认的先祖。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 讷,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商均为舜帝次妃女英所生,因帝舜长妃娥皇无子,所以商均便是舜帝的嫡长子。据说商均多 才多艺,是弓箭和舟船的发明者,当然也有能力继承舜的事业。
但是,在当时的权力争夺中,黄帝族华夏后裔大禹却占了上风,最后当上了华夏部族大联盟的首领,商均被封于虞城(今属河南)。在虞舜死后,舜帝原属的有虞氏 部族,纷纷向四方退避迁徙,他们的踪迹大多被历史所湮没。而商均也从虞城被移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商均迁走后,他的后人虞思仍留居虞城旧地,另一支虞遂 则在虞乡统辖有虞氏部族。一直到商汤灭夏,商汤封虞遂后裔于陈,即古陈丰氏部落曾经的生息之地宛丘的陈邑,舜帝、商均的后裔遂在各地生息繁衍开来。
到 周朝初年,舜的第三十三代孙、虞思的后裔遏父(又称阏父)投附周王,被任命担任陶正一职。遏父的先祖虞舜,曾"耕历山,陶河滨",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制陶专 家,舜的子孙也自然而然地把这一祖传的技艺继承了下来。所以遏父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正因为遏父制陶有功,因此在周武王灭商建国后,广召三皇五帝之裔孙,追封先贤遗民,就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邑,取国号为陈,封侯爵,奉守
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妫满为妻。
因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所以历史上又称妫满为胡公满。据《左传》记载:"胡公不*,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即因为妫满不跟商纣王*乱,而又亲周,所以周武王命他继承虞舜的正统,成为妫姓与姚姓的正宗。陕西临潼西段村于1976年3月曾出土西周《陈侯簋》,铭文日"陈侯作王妫媵觳,其万年永宝用",可知陈 国确系妫姓,且与周王室通婚。胡公满因此而成为陈氏得姓的开山祖。胡公满的子孙因此得陈姓,陈姓也固定为一个血缘家族的徽号。
周初的陈国位于今豫东大平原上,境域平坦,河流纵横。迄今为止,与淮河交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济河等河流分布其东境,由北向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大支流颍水及其与颍水交流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贾鲁河、沙河等,则从西境由西北向东南注人淮河。虽然这些河流多是经历了历史以来沧海桑田的变迁 而形成的,不过颍水则一直是千年以来流淌至今的古老河流,还有颍水的支流古濮水今名沙河。陈国既是侯国,方圆百余里,又地处川泽纵横、平坦无堰的中原地带,因而是当时物产比较丰富、文化也比较发达的优越地区。胡公满作为陈国的开国君主,为政处事兢兢业业,他建宗庙,行周礼,奉祀虞舜,发扬光大先祖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美德,使整个陈氏家族融洽,陈国社会祥和,很快把陈国建设成为一国臣民其乐融融的聚乐之地。胡公满还注重粮食储蓄,又缮修城 郭,防御外患,平定内乱,很快把陈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富裕强盛。正因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陈国与当时的其他封国郑国、蔡国等,同为中原地区的强盛之国。
尤其是陈都宛丘(古城址位于今河南淮阳城东三里,城周围绕以东蔡河),经胡公满的修筑租建设,也发展成为陈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宛丘的意思,据《尔雅·释丘》的解释,是"宛中宛丘"之意,即像宛丘一样的土丘瞿崛立于其中。另据《毛诗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日宛丘"。宛丘现在地形还是如此。这样 的地形,在古代常常容易被先民们选为定居点。宛丘就相传曾是太皋伏羲氏的都城,如《陈州府志》云:"陈州,太皋之墟,古宛丘之地。神农都之,始为陈。"这 里所云"陈",是旧有的意思,即指伏羲神农氏所居之旧都。当时的宛丘城为方形,周长九里十三丈,城墙高二丈四尺,为四门,门皆三重。绕城有土筑外郭一道,即护城堤。堤高丈许,以防水患。而《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一诗曾谈到都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沤麻之水要清洁,才能漂白苎麻,织出洁白的布。《陈风·东门之粉》还谈及东门一带种植着大片的粉树,粉树即白榆,至今仍为黄河流域及淮北一带的重要树种。由此可以想见,东门一带池水清澈见底,池边白榆成林,其景致自然相当美丽。故《诗地理考》说:"陈诗多言东门,必陈人游息之地。"正是因为当时东门一带成为一处风景幽雅、臣民游乐的公园场所,所以才多见 诸于诗人之吟咏。从中又可见陈国当时的一派繁华景象。
周成王九年,胡公满卒,葬于陈。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都城南郭修建了胡公祠(今称三元宫),并在柳湖东建陈胡公墓。其墓因城壕水长期注浸,故后人以铁锢 之,俗称铁墓。民国《淮阳县志》载有后人瞻仰陈胡公墓所留下的《胡公铁墓诗》:"郁郁元台卧草莱,周遭铁金铸莓苔。古波流水消春雪,高树秋风入夜台。"一幅历经沧桑的风景图。
从胡公满起始,陈国公室宗族延续了五百八十八年、其间有二十六代君主的繁衍生息,成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大宗族。陈国公室宗族的主要世系传承大体如下:
胡公满生皋羊和犀侯,皋羊为陈申公,犀侯为陈相公。陈申公皋羊生突和靖伯庚,突为陈孝公。突生圉戎,圉戎立为陈慎公。靖伯庚后代改姓袁。圉戎生宁,宁立为陈幽公。宁生孝,孝立为陈麓公。孝生灵和针子,针子后以针为氏,其子孙为针姓,灵立为陈武公。灵生说和燮,长子说立为陈夷公,三年后,燮立为陈平公。燮生 圉,圉立为陈文公。圉生鲍和佗,鲍立为陈桓公。鲍生免、跃、林、杵臼。公元前707年,鲍弟佗杀太子免,立为陈勉公。不出一年,蔡国以强凌弱,杀佗而扶 跃,立为陈厉公。跃弟林不满厉公所为,复杀厉公而自立,号为陈庄公。跃生完,完即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完),避内乱逃奔齐国。七年后,林弟杵臼立为 陈宣公。陈宣公生御寇、款、子夏、庆氏,废嫡立爱而杀御寇,次子款立为陈穆公。子夏生御叔、少西氏。御叔生夏氏。款生朔,朔立为陈共公。朔生平国,平国立为陈灵公。灵公十五年,被夏氏夏征舒所杀。平国生午,午立为陈成公。午生弱、招、黄、过,弱立为陈哀公。三十五年,弟招作乱,弱自杀。弱生师、偃、留、 胜,太子师被抬所杀。师生吴,吴立陈惠公。胜生公孙贞。公孙贞生司城氏,为陈哀公另一支。吴生柳,柳立为陈怀公。柳生越,越立为陈治公。公元前479年, 楚惠王北伐至陈国,灭陈而杀澹公。
亡国后的陈国公室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氏,这就是陈氏。自胡公满建国到陈国被灭,陈氏公室宗族经历了五百八十余年的繁衍生息,有着二十六代君王及其众多王妃构成的公室家族,使陈氏血缘家族从初始,即以无比强盛的姿态迅猛壮大起来,为陈氏的日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同时陈国公室多支系的繁衍,也使陈氏家族 从开始就形成一本多枝的发展态势。虽然陈国在经历了近六个世纪之后,为楚国被灭,但其裔孙已深深根植于中原大地,并由此向四方播迁。正如后人所说:"陈氏 遍天下,始祖皆胡公"。
迄今,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陈姓人口已逾七千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六点八。若按中华姓氏人口多少排序,则仅次于王、李、张、刘四姓,排在第五位,名列中华十大姓氏之第五位,堪称中华神州之名门望族。
陈 CHEN
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
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
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
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
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一、陈姓迁变
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陈。
后来,他的孙子陈世达做了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令,于是陈姓人又迁居到了浙江。
陈姓人已遍及中华大地,形成了以颍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等地为中心的陈氏家族。
陈姓由发源地向南迁移,始于西晋太尉陈伯,他举家南迁到今江苏丹阳县霸先建立南朝陈,使陈氏家族显赫一时,遍布长江和粤江之间的广大地区。
唐高宗时候,陈姓人进入福建和广东等地。
五代十国以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又有大批陈姓人南迁,甚至向海外发展,从而进一步壮大了江南陈姓人的队伍。
今日,陈姓已成为中国大陆第五大姓,台湾第一大姓。
二、陈姓辉煌耀乾坤
纵览古今,陈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春秋时有孔子弟子之一陈元。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先河。
汉朝初年的陈平曾辅佐刘邦,汉末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陈琳。
西汉后期的陈汤曾多次出击匈奴。
王莽统治时期的陈遵,权重一时,被封为嘉威侯。
三国时有陈登,曾与父合谋离间吕布与袁术。
晋朝陈寿的《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最受欢迎的史书之一。
南北朝时期则有名将陈庆之、陈伯之等,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陈姓人就是南朝陈的建立者陈霸先了。
唐宋时期,陈姓人也是名家荟萃、人才辈出。
在政治上,唐朝时期有宰相陈叔达、陈希烈、陈夷行;宋代有与宦官斗争的陈禾、刚正不阿的陈俊卿。
在文学、诗歌上,唐代有陈子昂、陈鸿、陈陶;宋代有陈彭年、陈师道、陈与义。
此外,还有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画家陈居中。
唐宋时期还涌现出一批农民起义领袖,如唐末农民起义军的女首领陈硕真,南宋时期的陈、陈峒、陈三枪等。
除此以外,唐宋时期的陈姓名人还有本姓陈的唐代高僧玄奘、名将陈玄礼等。
元有红巾军将领陈友谅;明有散曲家陈铎,爱国诗人陈子龙,文学家陈继儒,旅行家陈诚、陈忱;清代有旅行家陈恭尹、陈文述、陈维崧、陈沆、陈端生、陈澧,思想家陈建、陈献章、陈确,画家陈洪绶等。
出将入相的则有明末抗清名将陈子龙,清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陈宏谋,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陈化成。
领导农民起义的则有清末天地会的首领陈开,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青年将领陈玉成、陈得才。
清代还有经学家陈奂、陈立、陈乔枞,文学家陈澧。
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陈作新、陈天华,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陈延年、陈毅、陈赓、陈云以及早期 的***陈独秀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 高级将领陈立夫、陈果夫、陈诚等。
还有近代史学家陈寅恪、陈垣,著名学者陈望道,数学家陈景润,文学家陈衍,著名诗人陈三立、陈去病,画家陈衡恪,戏曲音乐家陈彦衡,剧作家陈墨香,**艺术家陈波儿。
此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华侨人物,如造福桑梓的陈宜禧、爱国实业家陈嘉庚、孙中山的密友陈友仁等。
三、陈姓名人
1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陈胜,字涉,阳城人。
陈胜年轻时靠给别人当长工为生,一次跟伙伴们在田间休息,他对伙伴们说:“如果我们之中有的人将来富贵了,可不要忘了老朋友啊!”大伙听了好笑,说:“你给人家卖力气种地,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燕雀怎么能懂得鸿雁的志向!”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被征去屯戍渔阳。
当他们走到大泽乡的时候,连降暴雨使他们耽误了行程,按照秦朝的法律应该处斩。
陈胜、吴广决定起义。
他们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在一块白绸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把它塞在别人家捉的鱼的肚子里。
兵士们买了鱼回来,发现了这块白绸上面的字,十分惊奇。
到了半夜,吴广又悄悄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先装作狐狸叫,接着喊道:“大楚兴,陈胜王。
”全营的兵士听了,更加又惊又怕。
陈胜、吴广见起义时机成熟了,于是杀掉带领他们的两个军官,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
起义队伍发展迅速,并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接着陈胜派兵攻打赵、魏等地,并派主力进攻关中地区,但由于秦军优势兵力的反扑,陈胜兵败后被叛徒庄贾杀害。
2《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他自幼师从著名学者谯周,成年后在蜀汉任卫将军的属官主簿,后来成为皇帝身边管理奏章的重要官员。
蜀汉后期,他被刘禅降为无级别的文书小吏——书佐。
西晋建立以后,晋武帝又举他为孝廉,让他负责编修国史。
他所著《三国志》被视为史学名著“四史”之一。
传说陈寿将要编纂《三国志》的时候,一天偶然遇到一位姓丁的梁州刺史,此人是丁仪、丁兄弟的后人。
陈寿非常傲慢地对他说:“如果你给我一千斛米,那么我就给你的父辈们写一个非常好的传记。
”那位刺史对他未加理睬,于是陈寿竟真的没有给丁氏兄弟立传。
因此,当时的人们都以此事鄙薄其为人。
不过陈寿所著《三国志》,文笔简洁,记事详实,是研究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史料,也成为后世《三国演义》的蓝本。
3醉眼丹青陈洪绶
陈洪绶,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老迟、悔迟、悔僧等,浙江诸暨枫桥人,明末著名画家。
陈洪绶幼年即喜爱画画,传说他五岁时,母亲叫他到舅舅家借竹筛,他见舅舅家新粉刷的墙案,忍不住登案画起了关羽像。
画中关羽一手捋须,一手执《春秋》,长八九尺,神采奕奕,吓得舅舅直叩头。
陈洪绶10岁时,拜著名画家孙伙、蓝瑛为师。
据周亮工《读画录》上说,陈洪绶少年时曾把杭州府学李公麟所书的七十二贤石刻拿回家来反复进行临摹,并拿摹本向蓝瑛征求意见。
蓝瑛说很像了,他很高兴;再进行临摹后又问,蓝瑛说,不像了,他反而更高兴了。
由此可见,陈洪绶自幼就领悟出摹古不能拟古,而要从学习前人成就中创造自己的风格来。
陈洪绶的习画兴趣主要集中在人物画。
14岁那年,他的作品只要一上集市,就有人出钱购买。
15岁时他就应邀为人作寿图、寿文。
他的代表作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均被名工木刻,被当代国际学者推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之中的第一人”,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等。
陈洪绶虽然是明末杰出的画家,但一生境遇坎坷。
他年轻时曾数次赴京应试而不中,不得已卖画积钱进入国子监,后看透了朝政上的黑暗、腐败,就拂袖而去。
清朝政权建立后,有位王姓朋友劝陈洪绶去应试,他在诗中写道:“二王莫劝我为官……一双醉眼看青山。
”他对明王朝既留恋又绝望,终于落发为僧,死时55岁。
陈姓历史悠久,是舜帝之后。舜本名虞重华,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因自己没有治国之才,就传帝位于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于商。商均虽然西迁,但他的后人虞思公却滞留虞城,未再迁徙。舜当天子时,,曾建都蒲坂,他的另一支后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乡。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封于遂国,春秋时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商朝统治了大约五个世纪,被周朝所灭。周朝初年,商均的后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担任陶正之官。周武王灭殷商后,正想寻找舜的后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后裔,便将长女太姬嫁与遏父之子胡公满为妻,并封地于陈,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接续舜的香火。胡公满的子孙后来就以国为姓,陈姓自此流传至今。
到了陈宣公的时候,内室叛乱,太子御寇被杀,好友陈完怕受到株连,逃到了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掌管制造器械。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杀陈闵公,将陈地划为楚国的县,至此,陈国宣告灭亡。自胡公满受封陈地,到陈闵公亡国,共历二十世,26代君主,前后一共588年。陈国灭亡后,除了一部分贵族迁徙他处,大多数陈姓后裔仍居留原地,保留原来的姓氏。前边提到的陈完后来改姓田,到了第五世孙田乞,当上了齐景公的大夫,联合另一个大夫鲍攸发动政变,赶走齐国国君晏孺子,立其异母兄阳生为齐悼公。齐悼公死后齐简公即位,田乞之子田常当上了简公之相,大权在握,又发动政变,诛杀齐国贵族鲍、晏及公卿中有实权的人,最后连简公也杀了,立其弟为平公。自此,田氏掌握了朝廷大权,世代为齐相,国君成了田氏摆布的傀儡。田常之子田盘又把田氏族人派到齐国各邑任大夫,把地方政权也控制在手。到了田盘之孙田和为相时,终于按捺不住篡齐自立,为齐太公。周王朝和其他诸侯见事已至此,便认可了既成事实。到了齐太公田和之孙田齐因时,自称为齐威王,传至玄孙齐王建时为秦国所灭,共传八君,绵延183年。秦灭齐国,使田姓蒙受了奇耻大辱,于是田姓子孙纷纷改姓,其中一支该姓王,意为王室后裔,后来成为陈留、北海两地王姓祖先。齐王建的第三子田轸投奔楚国,任楚国相,被封为颖川侯,于是携家迁往颖川,恢复陈姓。
二陈姓的诸多分支。
敬姓、靖姓、庆姓、胡姓、胡非姓、胡母姓、袁姓、爰姓、辕7、掾姓、夏姓、少西姓、宗姓、揣孙姓、原仲姓、原姓、来姓、子仲姓、子宋姓、偃师姓、司城姓、司徒姓、车姓、恩姓、公良姓、斗门姓、尝姓、孔姓、子石姓、子占姓、子沮姓、子献姓、子鞅姓、子穆姓、穰姓、陆姓、法姓、赐姓、第姓
三陈姓郡望。
所谓郡望,古代是指某郡中有名望、声望的氏族,今天是指出身何地。周朝实行分封制,秦汉则实行郡县制,秦分全国为36郡,汉则为103郡,每郡都有一些家世显赫、闻名遐迩的家族。他们重视出身门第,与别人交谈,往往自报家门,称某郡某氏,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比如唐代就有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陈姓作为我国人口占据第五位的大姓,自然也有一些郡中有名门望族,这些郡主要是:颖川郡、广陵郡、河南郡、东海郡、汝南郡、下邳郡、武当郡、新安郡、庐江郡、冯翊郡、京兆郡。
四陈姓历代名人。
1帝王篇
陈胜(?——前208年)字涉,阳诚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由陈胜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虽然只有六个月,但席卷了当时大半个中国,他首倡起义的历史功绩,受到历史学家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陈武帝(503——559)即陈霸先,南朝陈朝的建立者,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吴兴长城人,小史出身,公元549年在始兴起兵,讨灭侯景,任征虏将军,公元555年击败北齐的进攻,受封陈王,不久代梁自立。
陈后主(553——604)即陈叔宝,南朝陈皇帝,公元582——589在位,字元秀,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日与嫔妃、文臣游宴,制作艳词,如《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公元589年,隋兵攻入建康,被俘,后在洛阳病死。
陈友谅(1320——1363),出自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屡立战功,升为元帅,1360年杀害徐寿辉,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后屡为朱元璋所败,1363年大败于鄱阳湖,在九江口中箭身亡。
2名臣篇
陈平(?——前178)汉初阳武人,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陈胜起义后,他投魏王咎,为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旋归刘邦,任护军中尉,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不信任谋士范增,并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为刘邦所采纳,惠帝、吕后时任丞相,因吕后专权不理朝事,吕后死后,与周勃定计诛杀吕产、吕禄等,迎立文帝,任丞相。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广西藤县人,贫农出身,十四岁参加金田起义,立下大小战功,1859年受封英王,率军收复浦口,1862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途中被苗沛霖出卖,同年6月在河南延津就义。
陈化成(1776——1842)清末福建同安人,字莲峰,行伍出身,历任总兵、提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调任江南提督,铸铜炮、制火药、修炮台、练士兵,积极在吴淞设防,1842年6月英舰进犯吴淞口,反对两江总督牛鉴求和,率部猛烈发炮,击伤英舰多艘,后英军从宝山登陆,从后抄袭炮台,督部孤军奋战,与所属官兵共殉国难。
3学子篇
陈寿(公元233——297)三国蜀巴西安汉人,师事名士谯周,后任观阁令史,因不阿附宦官黄皓,屡遭贬降,郁郁不得志,西晋太康年间,陈寿搜集史料,集中官驻著述撰成《三国志》六十五卷,以纪传体记述魏、蜀、吴三国史事,此书为后世所推崇,被世人称为“有良史之才”,他留下的著作除《三国志》外,还有《益耆日传》、《古国志》,但如今都已失传了,只剩下一部光耀古今的《三国志》。
陈炜出家后叫玄奘法师,三十余岁时就已经是唐朝佛教界的一位颇有声望的人物了,他在十九年间共翻译经论75部,1335卷,1300多万字,并著有《大唐西域记》,玄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但他的贡献已经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他西行取经,对促进中国同中亚及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陈子昂(1661——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少时尚侠,君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官拜拾遗,敢于陈述时弊,后得罪权贵解职回乡,为县令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反对柔靡之风,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风格高昂清峻,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陈姓的来源和历史:
1、陈姓在我国众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姓。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
2、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出自于陈国公族后裔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陈氏。陈胡公满的子孙,除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
(一)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
(二)陈愍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东北)。
(三)陈愍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_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姓氏陈的起源和发展史
本文2023-10-19 21:36: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3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