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宋代:辛弃疾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译文
家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我来细细参详,认真品味,以博取你听后一笑吧。我们辛家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而且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啊!辛者,辣也,这是我们辛家人的传统个性,而有些人不堪其辛辣,就像吃到捣碎的胡椒肉桂,却欲呕吐。
如芳香甜美的荣华富贵,世间纵然有,但从来不到我们辛氏家门。比不得人家子弟们,腰间挂着一串串金光灿烂的金印,何等趾高气扬!谋取显爵、光宗耀祖之事,就交给你了。从今往后,你青云直上的时候,不必回想今天咱们兄弟之间的这场对床夜语;不过,有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希望你能够记起今天我说的这些玩笑话啊。
注释
烈日秋霜:比喻为人刚毅正直。
家谱:这里指辛氏家谱。
细参:仔细品味。
椒桂:胡椒、肉桂。捣残:捣碎。
儿曹:儿辈,小孩。累累:连续成串。组:古代佩印用的绶。
对床风雨:指深挚的手足之情。
靴纹绉面:面容褶皱就像靴子的纹络一样。
鉴赏
这首《永遇乐》是送茂嘉赴调。起头句掷地有声,仿佛一个家族精神的宣言。根据宋代的有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所以这是一件喜事,是一次愉快的分别。因为这是送同族兄弟出去做官,稼轩颇有感触,便说起他们辛家门的“千载家谱”。“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词的一开头就掮出家谱,说辛家门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烈日秋霜”,比喻风节刚直,如《新唐书·段秀实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词的开头三句“自报家门”,倒不是虚夸,而是有史为证的。辛氏是一个古老家族,传说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后为辛氏。商有辛甲,一代名臣,屡谏纣王,直言无畏。辛家世代刚烈正直,忠诚不阿,如酷暑烈日、寒秋严霜,烈日、严霜与“辛”之间的共通点触发了下文。“戏赋辛字”,从自己姓辛这一点大发感慨与议论,以妙趣横生的戏语出之,而又意味深长。辛氏的家族史被词人以“一笑君听取”后的三句话来概括,句句不离“辛”字。辛家人的功业都是艰辛创立的。其间饱尝悲苦,命运总是艰苦辛酸。在概括的基础上,稼轩又对“辛”字所包含的辛辣之意加以发挥,椒桂的辛辣让一般人不堪忍受,就像个性辛辣之人让人避而远之。这里,与其说是对辛氏家族成员个性的一般概括,不如说是词人的夫子自道。他才大气高、刚直不阿,容易与世龃龉,不为人所容,正是这样的个性导致了仕途坎坷、屡遭。
后句对家族历史命运的回顾自然引出下片与其他家族的比较,由其他家族的显赫引出官运、仕途的话题,进而回到词作送弟赴官的主题上。“芳甘浓美”因上片的“辛辣”而发,这一层表面的口感比较暗示了家族命运之迥异。看看别人世代显要、门第生辉,而这样的美事总轮不到辛家,自己就是一个仕途多舛的例证,所以希望就寄托在即将远行赴任的族弟身上了。唐人韦应物《示全真元常》诗云:“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苏辙兄弟读此诗很有感触。他们憧憬风雨夜兄弟对床而眠的生活,相约早日退隐,共享闲居之乐。作者用“对床”之典一方面流露出依依惜别的兄弟情谊,而另一方面却以一个坚决的“休忆”否定了对退隐、闲居的向往。光宗耀祖、改变家族命运的事业要靠远行之人来完成。他必须勇往直前,不能回顾流连。稼轩其他的送别之作多勉励人建功立业,匡救国家,而这一次至少从字面看是为光耀门楣。
“靴纹绉面”,典出欧阳修《归田录》: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请托人情者不绝于门,他深为厌恶,却又只好强装笑脸,虚与应酬。曾对人说:“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茂嘉赴调,稼轩祝贺他高升,自是送别词中应有之意。而用“靴纹绉面”之事,于祝辞里却有讽劝。实际上是说:有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到头来也会后悔的。
全词就像在写兄弟二人在聊家常,气氛亲切、坦诚,语言风趣优美,从开头到结尾都在围绕姓氏谈天说地,把“辛”这一普通姓氏解说得淋漓尽致,寓化于谐,明显地表现出作者通过填词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的这一进步倾向,这对于传统的词作来说,有点格格不入。但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失为值得肯定的尝试。
创作背景
辛茂嘉是辛弃疾的族弟,排行十二。他随辛弃疾南渡,是其得力助手。其时,辛茂嘉即将出发去南宋京都临安,辛弃疾以为此次族弟赴京将大有可为,作词勉之。
家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我来细细参详,认真品味,以博取你听后一笑吧。我们辛家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而且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啊!辛者,辣也,这是我们辛家人的传统个性,而有些人不堪其辛辣,就像吃到捣碎的胡椒肉桂,却欲呕吐。
如芳香甜美的荣华富贵,世间纵然有,但从来不到我们辛氏家门。比不得人家子弟们,腰间挂着一串串金光灿烂的金印,何等趾高气扬!谋取高官显爵、光宗耀祖之事,就交给你了。从今往后,你青云直上的时候,不必回想今天咱们兄弟之间的这场对床夜语;不过,官场有官场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希望你能够记起今天我说的这些玩笑话啊。
注释
烈日秋霜:比喻为人刚毅正直。
家谱:这里指辛氏家谱。
细参:仔细品味。
椒桂:胡椒、肉桂。 捣残:捣碎。
儿曹:儿辈,小孩。 累累:连续成串。 组:古代佩印用的绶。
对床风雨:指深挚的手足之情。
靴纹绉面:面容褶皱就像靴子的纹络一样。
干嘛那么封建,姓辛的人太少了,哪有那么巧会遇见,遇见了又会怎样,直接结婚?想知道为什么,要亲自去试的呕!你是男的还是女的呀?(其实,根据古代人的想法,我感觉是那一族,董姓和辛姓男女结合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很有可能是女的把男的给克死了,要么就是像岳姓和秦姓一样,不过话又说回来,现代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对这些世俗观念已经非常淡薄的,不是吗!你说呢?)
一、姓氏源流
莘(Shēn)姓源出有四:
1、莘氏即是辛氏,因为他们的发音相近。
2、出自姒姓,以封国名为氏。夏朝的初期,夏王启封高辛氏的儿子挚于莘(还有说封启的儿子于莘的),建立了莘国,它的望地在今天的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后来莘国灭亡以后,他的后代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做莘氏。
3、亦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史记·夏本记》记载,是有莘氏之女,古代的时候有莘国,商汤就娶了有莘氏的女儿,其后代就以“莘”作为自己的姓氏。
4、出自古帝祝融的后代。据《潜夫论》记载道:“祝融之子分为八姓:己、秃、彭、姜、曹、斯、莘等。莘就是其中的一个姓。2000年以来,莘氏不及辛氏活跃。望族居于天水郡,即现在的甘肃通渭县一带。
得姓始祖:夏禹。莘氏实际上是辛氏的前身,在我国古代是著名的家族之一,得姓至今已经有4600多年。根据《万姓统谱》记载,莘氏是源自当时的古国有莘氏。这个古国,跟夏禹一家人的关系极为密切。夏禹的母亲修已,根据《史记·夏本记》记载,是有莘氏之女,后来夏朝统一,夏启又把自己的独生子封于莘国,中国莘姓家族,从此繁衍至今。《寰宇记》上说,莘国,本是姒姓,是夏禹的后代,禹的母亲太姒即此国之女。此外,《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夏启封支子于莘国,子孙以国为姓,望族居于天水。有莘氏的所在位置,根据学者的考证,就在今天的山东省曹县北方的莘冢集,全国各地的莘姓人家就发源在这里,故莘氏后人奉夏禹为莘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莘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莘姓出自拟姓。上古时候的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后代中有一位杰出的部落首领叫祝融,传说他最先发明使用火从而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历史,所以被尊为火神。祝融的后代分为八个大姓,莘就是其中之一。大禹治水有功,受到人们的拥戴,于是舜将氏族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大禹。后来大禹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启后来建立了夏朝,称为夏启。夏启又把自己的一个庶子挚封到莘(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挚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莘氏,是今天莘姓的又一个起源。
三、历史名人
莘氏女:据《史记·周本记》载:“帝纣囚西伯于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因殷嬖臣而献之纣。纣大悦,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及赦西伯。”
此外,莘氏的名人,宋有莘融;明洪武年间,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莘野,曾任枣强知县,因勤政爱民,被称为“贤令”;清归安人莘开,擅长书画篆刻。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西汉的时候开始在此置郡。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地区。治所在平襄,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2、堂号
枣强堂、环州堂:两堂名均源自明朝的时候,莘野开始做儒学的训导,后来升任为枣阳县(故号“枣强”堂)知县。他作官体贴百姓,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爱戴,被认为是好官。著有《环州集》,故号“环州”堂。
===========================================================
莘姓宗祠通用对联
〖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
源自祝融。
——佚名撰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莘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
〖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明朝贤县令;
清代名书家。
——佚名撰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枣强知县莘野,字叔耕,归安人。博学强记,善属文,洪武初,由蝗经为本县儒学训导,升枣强知县,时称贤县令。有《环州集》。下联典指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莘开,字芹圃,归安人。
-----------------------------------------------------------------
〖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博学雄文,潜化枣强风俗;
天姿国色,顿释友里拘囚。
——佚名撰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枣强知县莘野事典。下联典指殷朝时期的美女莘事典。
秀毓圣湖,甲第与文名并茂;
惠宣下邑,经学偕吏治兼长。
——佚名撰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钱塘人莘融,举进士甲科,博学多才,善属文知名。下联典指明代归安人莘野,字叔耕,博学强记,善写文章。洪武初年,以明经为本县儒学训导,后升任枣强知县,当时被称为“贤县令”。著有《环州集》等。
苏辛是北宋的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高佑釲《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顾咸三语曰:“宋各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
自晚唐“花间派”以来,词以婉约为正宗,诗庄词媚,几成定格。到了苏轼,才以豪健纵放之笔,创豪放一派,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体获得了。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并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辛词热情洋溢,慷慨壮烈,具有浪漫的色彩,创造出瑰丽雄奇的艺术境界。
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于将两宋词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派系。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与苏轼齐名,史称“苏辛”。而在南宋豪放派的爱国词人中,诸如岳飞、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以及后来的刘克庄、刘辰翁等,其中辛弃疾的成就,影响最大,成为词坛领袖人物。
苏辛人物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上属旧。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内容。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自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出生时,金已亡北宋13年了,第二年,宋金“绍兴和议”成,宋向金称臣。辛氏祖上没有做大官或成大文人的,但“忠肝义胆,千载家谱”。毕竟时势造英雄,稼轩是在百姓饥啼呼号的民族义愤的情绪中长大的,他的意志与民族自尊与日俱增。当1161年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时,年仅21岁的辛弃疾便在山东率两千余众抗金,而后加入农民领袖耿京部,任其“掌”。义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辛为耿京谋策:只有与联合,方可一举收复失地。耿从其谋,并令他奉表南归。在他完成使命北返途中,得知耿京被部下张安国暗杀而降金,他气愤填膺,飞身上马,率五十余骑直捣万马金营,在其庆功宴上,生缚叛贼张安国,金兵追之不及,他又发动张所部数万人“飞马渡江”,一路不眠不休,直趋皇帝行宫,献上战俘,斩张安国于市。这一壮举,轰动南宋朝野,打击了金兵气焰。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这一壮举,说明青年的辛弃疾就智勇双全,胆识过人,有不凡的军事才干。后来的实践说明,稼轩还是个“有干才、有作为的地方官”。如他任滁州知州时,使地处前线的滁州萧条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他任潭州知府和湖南安抚使时,建立了威震金兵的“飞虎军”。他还针对南宋内部一些对金屈膝言和而得势的人,连续进《美芹十论》、《九议》等,纵横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系统地批判了必败的谬论,而且预见金国内必乱、不久必亡。稼轩坚决抗金复国的行为与意志,得到南宋有识之士的拥戴。刘克庄赞他的《十论》、《九议》“笔势浩荡,智略辐奏,有权书衡论之风”;陆游诗称辛有管仲、萧何之才;镇江学者刘宰称辛有张良、诸葛亮之谋,寄之以抗金恢复的厚望。
然而南宋君臣羸弱,妥协求和、偏安享乐思潮,弥漫上下,统治朝政。稼轩虽有飞李广之勇,萧何、诸葛亮之谋,胸怀复国强民之志,竟不为当朝所识,不为当朝所用,“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多次遭谗毁和摈斥。在南渡后的45年里,只做过省以下的小官,又频频调动,没有时间施展抱负。而且两次被罢归达20年之久。但其报国之心,恢复之志,始终未减。他把词作为抒发壮怀和寄托悲愤的号角和武器,进行坚韧不拔的战斗。终于在他67岁那年,由于贫病交加,为人间留下620多首词,高喊“杀贼!杀贼!”含恨殁世。
“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的辛稼轩,本无意作词人。他的词是他生命的自然流淌。他将民族的命运,民众的呼声,以及自己全部生命理想都融人他壮美词篇。当代词史专家叶嘉莹先生说:“辛氏乃是一个能以英雄豪杰手段写词而却表现了词之曲折含蕴之特美的一位杰出的词人。”(《论辛弃疾词》)
对辛弃疾家室和子女的考索,是辛弃疾生平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辛弃疾全部600多首词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妻子。
例如,在邓广铭先生的修订本《稼轩词编年笺注》中,《汉宫春·立春日》居于全部词作之首,邓先生认为这首词首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所言的“美人”,应即辛稼轩的夫人范氏。
而此书的《增订三版题记》中也说:“辛稼轩在‘锦襜突骑渡江初’的绍兴三十二年,便已有了家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范邦彦之女、范如山之妹成婚了。
”又说,据此词“‘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句,知其违别故乡济南仅及一年;‘却笑东风……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诸句,为稼轩以‘朱颜’形容自己面貌仅有的一次,知其确作于青年期内”[1]。
又如辛弃疾有一首《定风波》词,题为“大醉归自葛园,家人有痛饮之戒,故书于壁”,下片是:“欲觅醉乡今古路,知处:温柔东畔白云西。
起向绿窗高处看,题遍;刘伶元自有贤妻。
”此词作于退归带湖新居既久之后,沉酣于山水诗酒之时,而所涉及的那位把“绿窗”题遍的“贤妻”,当然也是指范氏而言,而且据此可以考定她竟是一位知书达理、颇具风趣和善解人意的女子。
稼轩词中,涉及其夫人的词作,当然不止上举的两首。
又如辛稼轩还有一首《满江红·中秋寄远》词,明显是其宦游思家的“寄内”词;其另一首《浣溪沙·寿内子》更是直接写给他的夫人的作品。
稼轩其它诗词涉及这一题材的还有一些,而对于这些诗词作品的理解及写作背景的考释,则因对辛弃疾家室的研判不清,至今尚多歧义,未能有效解决。
由此看来,对辛弃疾这样一位重要作家的生平和家室作进一步地考察和探索,对于稼轩词的研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自清人辛启泰作《稼轩先生年谱》以来,虽然有兴趣研究辛弃疾生平的学者阵营亦颇为庞大,却因为资料的匮乏,能对这些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解答的人寥寥无几。
辛启泰当清嘉庆之际,尚能见到传世的《铅山辛氏族谱》,本应有条件对此有清晰的记载,但他只是在《稼轩年谱》的《后记》中稍稍提到了辛稼轩九子之名,对稼轩的祖母、母亲、夫人、女儿,竟然没有写下一个字。
我们今天可以明确地指出,辛启泰在利用《铅山辛氏族谱》的过程中,舍弃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而不加以充分利用,表明他确实不具备一个史学家的才识。
上世纪初以来,辛弃疾和他的稼轩词研究,成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
仅编著《辛稼轩年谱》的学者就有陈思、梁启超、郑骞、邓广铭、蔡义江等多人[2]。
由于辛启泰所著《稼轩年谱》留给后人有用的资料太少,故此诸人的《年谱》,对辛弃疾生平事迹的研究遂依据其所占有的历史文献资料的多寡做出各自的论证,因而使辛弃疾生平事迹异说纷纭,错误丛生,对辛弃疾的家室研究也就少有所获,以迄于今。
邓广铭先生所著《年谱》,曾受到多数辛弃疾研究者的好评,成为这一类著作的佼佼者。
但是,今日看来,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辛弃疾家室的直接资料掌握的不多。
不过,邓先生还是在资据不足的情况下考出了辛弃疾的妻子范氏,并对范氏的家世情况有所考证[3]。
1997年,邓先生在增订《辛稼轩年谱》中借助1984年新发现的《铅山辛氏宗谱》[4]中《辛稼轩历仕始末》一文,以及宋刘宰《漫塘集》中《故公安范大夫及夫人张氏行实》、牟巘《陵阳集》中《书范雷卿家谱》等文,考定辛弃疾“南归之初,寓居京口娶妻范氏,为邢台范邦彦子美之女,如山南伯之女弟。
邦彦父子亦绍兴辛巳岁相偕南下归正者”,并作按语说:“据牟氏文,知稼轩于南归后方婚娶,其事当即其南归之初。
”这一论断,邓先生在增订《辛稼轩年谱》的《增订题记》中,在《稼轩词编年笺注》的《增订三版题记》中,和在词集的若干有关词作注释中,以及在他晚年所写的论文中都一再重复提及这些观点[5]。
然而,随着辛弃疾研究新资料的发现,邓先生的这些结论,就有了被修改和完善的必要。
二2006年,江西抚州友人辛乾林君把他收藏的一部《菱湖辛氏族谱》提供给我[6]。
这是一部辛弃疾家族最完整的历史记录,是在辛启泰利用《铅山辛氏族谱》撰写辛弃疾家世以来最重要的发现。
上世纪80年代所发现的《铅山辛氏宗谱》全名为《铅山鹅南辛氏宗谱》,是铅山紫溪西山的一支辛氏后裔编写的族谱,其中仅有关于辛弃疾的一篇《历仕始末》,却并无辛弃疾手撰的《济南辛氏宗谱》和辛弃疾在铅山的后裔的任何记载。
这部《宗谱》还转载了几篇转引自《古墩辛氏宗谱》的序跋。
在发现这个《宗谱》时,邓先生和我是最先看到它的,然而,对于所谓“辜墩辛氏”,我们当时既不清楚它的所在,也不知道由辛改为辜姓的辛氏后裔是否存在,所以,当时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那篇《稼轩历仕始末》对辛弃疾研究所能发挥的作用上去了。
至于辛弃疾家室的情况,那时尚无暇顾及。
邓先生关于范夫人于绍兴末即嫁于辛弃疾的论断,却是他后来提出的,现在看来,并不确切。
这次所发现的是由辛弃疾次子辛秬的后裔编次的《菱湖辛氏族谱》。
菱湖辛村位于抚州市以北数公里处,全村辛氏一族,人口有上千人。
他们全都是辛秬的后代,由抚州东乡县的辜墩分迁出的辛氏族人。
而这部《菱湖辛氏族谱》,就收录了辛弃疾手撰的《济南辛氏宗图》、《稼轩历仕始末》以及铅山、辜墩、菱湖及其余各地辛氏后裔的名录和小传,起自宋代,下迄近世。
这些记载,据谱前的各序,知即原属《辜墩辛氏族谱》所载,惜辜墩谱于上世纪已毁,而八卷本的《菱湖辛氏族谱》却保存完整。
通过此谱,我们得以看到清嘉庆间辛启泰曾见到的《铅山辛氏族谱》中有关辛弃疾先世及后裔的谱牒,得到了我们多年来追寻未见的资料。
辛弃疾所撰《济南辛氏宗图》,共《源流总图》和《密州位》、《京师位》、《郑州位》、《福州位》、《莱州位》、《东京位》、《东平位》、《济南位》和《期思位》十部分。
其中《期思位》应即辛弃疾后裔所续补。
而前九部分也有宋代之后续补的内容。
其中的《济南位》,又称《陇西派下支分济南之图》,涉及辛弃疾及其夫人、子女则有如下记载:
第六世,幼安公,讳弃疾,行第一,号稼轩。
宋绍兴十年庚申五月十一日卯时生。
开禧丁卯年九月初十日卒。
葬洋源。
室赵氏,再室范氏,三室林氏。
生子九:稹、秬、稏、穮、穰、穟、秸、袖、赣。
女二:长 ,幼 。
这两段内容,当然不可能是辛弃疾手撰《宗图》的内容,而应当是其后裔的续补。
但所记辛弃疾的生卒年月日时,以及葬地、夫人、子女的姓、名,则完全符合族谱的体例,可知其必然是宋代所撰族谱的原文,而为历来修谱者展转传抄,流传至今的,其内容应当是极其珍贵而且应当是十分可靠的。
在《济南之图》之后,《族谱》又载《济南派下支分期思世系》,有关辛弃疾生平的记载,则大部分与《辛稼轩历仕始末》相同,惟在“开禧丁卯年九月初十日卒于正寝”之后,又有下列记载:
初室江阴赵氏,知南安军修之之女孙,卒于江阴,赠硕人。
继室范氏,蜀公之孙女,封令人,赠硕人。
公与范硕人俱葬本里鹅湖乡洋源,立庵名圆通。
(见附图)
公生平出处、事迹详见《行状》、《年貌谱》。
有《稼轩文集》行于世。
生子九:长名稹,次名秬,三名稏,四名穮,五名穰,六名穟,七名秸,八名袖,幼名赣。
女二,长名 ,次名 。
以上两部分记载,亦多我们未知的内容,如辛弃疾坟庵名圆通,又如所提及的《行状》、《年貌谱》,其中《年貌谱》为何书,皆所未详。
特别是其中辛弃疾夫人和女儿的记载,是这个《族谱》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也是我们前此从未见到的重要文献。
它的重要姓,是让我们得知,在辛弃疾南渡娶妻范氏之前,他已经有了发妻赵氏。
而在范氏之后,他又曾娶妻林氏。
诗词鉴赏: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本文2023-10-19 21:28: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3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