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费尽心思夺取的宋朝皇位,为何后代宋高宗却要还给太祖一脉
公元1162年农历6月,南宋首都临安城的皇宫。 当朝皇帝宋高宗以“倦勤”为理由宣布退位,将皇位让给了他的养子,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宋孝宗赵昚。至此,宋高宗完成了他一生中干的唯一一件大好事——给宋太祖“平反”。 从宋朝皇位的继承顺序上看,赵构退位赵昚登基标志着宋朝皇位从太宗一脉正式还回太祖一脉,赵匡胤的后代在赵构的支持下名正言顺的成为大宋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那么,身为宋太宗后裔的赵构是如何给宋太祖“平反”呢?这一切,都要从赵匡胤母亲杜太后的“金匮之盟”开始说起。
01
赵匡胤是否完全遵从母亲的遗言,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赵匡胤没有立皇太子,以及将赵光义升为宋朝唯一的亲王这一系列事情我们就能看出,赵匡胤确实曾一度想立自己的弟弟为继承人。 但到了赵匡胤执政后期,赵匡胤又有意扶持自己的儿子赵德昭,并通过迁都洛阳摆脱赵光义的影响。这似乎又在表明,赵匡胤对自己的弟弟不太满意。 直至去世,赵匡胤对接班人都没有定论。
公元976年十月二十五日,赵匡胤突然驾崩,赵光义登基。6年后,赵普在赵光义的支持下公开了“金匮之盟”,并重登宰相之位。然而,登基后的赵光义似乎不愿意遵守金匮之盟,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永久性 的 继承皇位。为了保住皇权,赵光义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其两个侄子在叔叔的“操作下”陆续死去,弟弟赵廷美也被逼疯。 在除掉对皇位有潜在威胁的皇族之后,赵光义就开始挑选接班人。最终,赵光义选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赵恒为继承人。宋朝皇位沿着赵光义一脉传了下去。
或许是老天对赵匡胤的突然去世和赵光义抢班夺权颇为不满,赵光义后代的传位颇为曲折。宋真宗的5个儿子全部夭折,他一度想立宗室之子为太子,直至李姓宫女生下赵恒的第6子,后来的宋仁宗赵祯,宋真宗才打消了立宗室之子为太子的想法。赵祯登基后,几个儿子同样全部夭折,自己又和后妃无法“生产”新的儿子,赵祯被迫立濮王赵允让之子赵曙为皇太子,宋朝皇位从宋太宗三子赵恒一脉传给了宋太宗四子赵元份一脉。
02
然而,即便宋太宗的后代将皇位不断“乾坤大挪移”,老天依然不放过赵光义后代。 为了给宋太祖 “讨回公道”,老天爷似乎给赵光义的后代降下了两大“高烈度惩罚”——第一,靖康之变,赵光义的大部分后代被金军掳走。第二,南宋第一个皇帝,宋太宗后代宋高宗赵构的(删)唯一的一个儿子夭折。 天道好还,大宋王朝应该给宋太祖一个公平的交代。
作为赵光义的后代,赵构当然希望自己的皇位能沿着自己的血脉传承下去。可如今,赵构已经没有后代,而宋朝的皇位又得延续下去,这该怎么办呢?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成了赵构的一块心病。
就在赵构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而苦恼的时候,民间和朝廷都在盛传“金太宗就是宋太祖的‘转世’,金太宗攻打北宋就是为宋太祖讨回公道”。赵构也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在梦中,宋太祖带着赵构穿越到烛光斧影的现场。随后,赵匡胤本人亲自对赵构说“自从你的祖先(赵光义)用了计谋,占据我的帝位已经很久了。如今天下零落,大宋王朝要想延长国祚,就得让我的后代来继承皇位。”
民间的传说和晚上睡觉后的梦,让赵构在内心里逐渐坚定了立宋太祖后代为继承人的想法。 再加上宰相范宗尹、参知政事张守等高官劝谏赵构立太祖后代为继承人,赵构最终做出决定,从民间挑选赵匡胤后代为皇位继承人。赵构还说下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
当然,选择宋太祖后代继承皇位,还有赵构不会对外人说的两个深层含义:第一,赵光义后代并非在靖康之变中彻底的断子绝孙,至少宋英宗赵曙的一支后代还在临安世袭亲王爵位。然而,如果继续选赵光义的后代为太子,这个新太子随时会对赵构构成威胁。即便赵构主动退位,新皇帝也会依靠宗室的力量让自己的晚年很不好过。(谁让赵构杀了岳飞呢?)而宋太祖后代来自于民间,在宫中没啥背景。即便登基称帝,赵构退位做太上皇也能控制新皇帝。
第二,为了稳固统治,赵构必须团结更多的人,并消除太祖后代和太宗后代之间的隔阂。而立太祖后代为继承人,恰好是消除太祖后代和太宗后代矛盾的最好办法。 同枢密院事李回对赵构说“太祖当年天下为公,将皇位传给赵光义。陛下(赵构)中兴宋朝,应该将皇位传回太祖后代。”参知政事张守则对赵构说“自古以来,皇位只能父死子继,而太祖将皇位传给弟弟,这是超越尧舜的贤明之举。如今,上天给陛下一个机会,将皇位传给太祖后代,这也是让陛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
在接班人的问题上,赵构总算不糊涂了。可是,在岳飞的问题上,赵构为何那么糊涂呢?当然,这是题外话。
03
至此,赵构为宋太祖的后代“平反”了,赵构决定从自己的侄子辈——宋太祖七世孙伯字辈当中挑选皇位继承人。
公元1132年,赵构让负责宗族事务的赵令畴去民间挑选皇储。当时,宋太祖的伯字辈后代有1600多人。经过层层挑选,官员挑选出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两个小孩,并把两个小孩带到了赵构面前。
起初,赵构对胖子更感兴趣,他给了瘦子一点钱,让他出宫。可是,赵构似乎又感觉,这样的观察有些太武断,他让两个小孩站立并仔细观察。突然,一只猫跑到了两个小孩跟前,胖子踢死了那只猫,而瘦子却没有动静。赵构认为,胖子脾气很暴躁,连一只猫都无法忍受,怎么能继承皇位治理江山?他就把瘦子留在了宫里。
这个瘦子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但他进入宫中后并没有被确立为皇太子,因为赵构又从民间找到了一个太祖后代。 而赵昚在当时还经常和秦桧闹矛盾,再加上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更喜欢另一个太祖后代,赵构对哪个皇子做继承人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韦太后去世后,赵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接班人。他知道,昏君大都偏好女色而丢江山。要想知道谁能继承大统,赵构决定用美人计来考核接班人。
赵构赐给赵昚和另一个太祖后代各10个美女,让他们带回去。另一个太祖后代和10个美女很快陷入爱河,而赵昚却听从了老师史浩的建议,以正人君子的态度对待10个美女。过了一段时间,赵构将20个美女召回,他发现与赵昚相处的10个美女“毫发未损”,而和另一个太祖后代相处的10个美女却有了身孕。赵构终于下了决心,立赵昚为接班人。而赵昚就是宋太祖三子,“八贤王”赵德芳的直系后代。
1162年5月,赵构正式立赵昚为皇太子。同年6月,或许是感觉自己杀害岳飞而对江山愧疚太多,赵构很自觉的退位了。 赵昚以太祖后代,赵构养子的身份继承大统。宋朝皇位在赵光义一脉掌权180多年后,终于回到了宋太祖后代的手里。
事实证明,赵构没看错人。赵昚登基后为岳飞平反,还组织北伐,打击贪官。赵昚的努力开创了南宋乾淳之治的盛世,并为南宋续命了100多年。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军事帅哥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赵匡胤之后——赵子崧
《中华姓氏通书:赵姓》谈到赵姓宗族文化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始家规、家训、家约,内含为“厚生”,即平平安安地居家乐业,和和睦睦地繁衍子孙。第二个阶段是建立了赵宋天下之后,家规、家训、家约的内含,由“厚生”发展为“光宗”,要求子孙不但居家乐业,繁衍子孙,还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但是,南雄赵氏几百年来仍守着原始宗族文化,重“厚生”而轻“光宗”,满足生存,不求闻达。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从有关史、志、谱牒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南雄赵氏家族这一思想观念,是在其家族发展的坎坷经历中逐步形成的。
宋太祖赵匡胤有4子,长名德秀,次德昭,三德林,四德芳。德秀、德林早亡,无后。太祖崩,出人意料地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为什么不依封建世袭制度传给其子《宋史:杜太后传》载,杜太后鉴于后周世宗因传位于幼儿而失国的教训,死前与赵匡胤立下“金匮之盟”,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发展赵宋江山。因其盟约是极其秘密的,且藏之于金匮,无人知晓。所以有许多人对传位于弟怀疑猜测,“烛影斧声”等传言四起。当太祖下葬永定陵时,司天监苗昌裔就暗中放出预言“太祖后当再有天下”。
赵光义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继位之后,为巩固赵宋政权作出了努力。但是,他对太祖后裔总不放心,对德昭等人的举动非常警惕。他虽然封德昭为王,而时刻注意其言行。他害怕天文术士的传言,对天文卜相术士严加控制。曾下诏“命诸州大索知天文术数人送阙下,匿者论死。”一批天文术士到京后,经过严格甄别,对言论有问题的人一律黥面发
配。又下诏“禁天文卜相等书,私习者斩。”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匡胤之子德昭以检校大尉从宋太宗赵光义出征幽州,战败。一晚,军中忽然惊动,谣传太宗赵光义不知去向。于是有人谋立德昭为帝。事后,太宗对德昭逾加猜疑。一天,德昭奏请太宗行赏有功将士。太宗很不满地挖苦说:“等你做了皇帝时由你自己行赏也不迟。”德昭闻言惶恐不己,知道自己被猜疑,面临杀身之祸,即日回府自刎而死。弟德芳也于23岁去世。赵光义除去了心头刺,这才安心做起皇帝来。而德昭后裔对此满怀怨愤,无可奈何。后裔修谱为德昭像作诗一首云:“长在皇家本是福,次第相传欲太公,议说不容长再误,竞成燕鹿一场空。”
德昭生有5子:名惟正、惟吉,惟固、惟忠、惟和。南雄赵氏是惟忠后裔。惟忠封舒国公,生从蔼,封韩国公;从蔼生世雄,赠太师,封淄王;世雄生令毣,赠金紫光禄大夫,令毣生子崧。子崧,字伯山,是太祖后裔中拔萃的一员,登崇宁五年进士,宣和间官至宗正少卿,除徽猷阁直学士,知淮宁府。靖康之乱,汴京失守,子崧起兵勤王,辅高宗赵构登上帝位,建立南宋政权。高宗乃授子崧为延康殿学士,知镇江府,两浙路兵马铃辖。
赵子崧实权在握,又使高宗心存疑虑。建炎二年,子崧政敌辛道宗向高宗告发子崧曾向人讲起“太祖后当再有天下”的传言。赵构听了,心里很是不安。那时正当宋廷南迁,天下动乱,赵构很怕自己的皇位被人夺去,盘算着如何拔去这根心头之刺。是年二月,镇江府为贼人所陷。高宗赵构遂见机行事,以弃城罪,降子崧为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高宗终于除去了心腹大患。
赵子崧谪居南雄,历时4年,至绍兴二年(1132年),“遇赦复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巳死于贬所”(《宋史:子崧传》)宋祖遗裔继德昭之后,又是“竞成燕鹿一场空”。
赵子崧之死,对其后裔又是一次打击。他们回顾祖先的遭遇,对朝廷心灰意冷,产生了淡泊功名,不求仕进的思想,乃由南雄城厢徙居乡村。宋末,文天祥招兵勤王,陈福基在南雄起兵抗元,均不见南雄赵氏积极响应的记载。赵子崧子孙为避元兵,再远徙于界址龙头坊,立祠隐居,世代农耕为业,为开发南雄东北一隅作出了贡献。他们不言门第,安分守己,遵崇“厚生”祖训,养成勤劳、纯朴、犷直之风。
1996年,南雄赵氏十修族谱时,参与编撰之宗贤,认真研究家族史,鉴于南雄赵氏宗族文化现状,以及当前改革开放形势,很有针对性地于《螽光派行》之末加上两句,14字:“百年树人育新秀,龙凤腾飞齐兴邦”,堪称点睛之作。但愿南雄赵氏人文蔚起,新秀辈出,克绍箕裘,兴旺发达,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天师世系 姓名 帝 号 赐封年代 封号与赠号 备注
第
1
代
天
师 张道陵 唐玄宗唐僖宗宋神宗宋徽宗宋理宗元成宗明思宗 天宝七年
中和四年
熙宁元年
大观二年
嘉熙三年
元贞元年
崇祯年间 封太师
封三天扶教大法师
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
封正一靖应真君
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靖应真君
加封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
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龙虎山炼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 张衡 元武宗 至大元年 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陵长子,156年袭教在阳平山飞升,世称嗣天师
3 张鲁 汉献帝元武宗 建安廿年
至大元年 曹操拜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赠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余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 张盛 汉献帝
元顺帝 建安廿年
至正十三年 曹操封奉车都尉散侍朗加都亭侯
赠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 张昭成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 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 张椒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 昭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7 张回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辅教弘济真君 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8 张迥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应化冲静真君 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 张符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赞化崇妙真君 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 张子祥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上清玄妙大虚真君 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 张通玄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冲和真君 子实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 张恒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 张光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至德广妙真君 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 张慈正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上德紫虚真君 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岁
15 张高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崇德玄化真君 兹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16 张应韶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 张颐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阐教孚佑真君 应昭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 张士元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明道赞运真君 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 张修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翊化昭庆真君 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20 张谌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洞真孚德真君 修长子,居龙虎山,唐武宗赐建真仙观
21 张秉一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守玄紫极昭化真君 谌长子,居龙虎山,建天师庙,年92岁
22 张善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崇应孚惠真君 秉一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3 张季文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妙道辅国真君 善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4 张正随 宋真宗元顺帝 大中祥符五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真静先生
敕赠清虚文教妙济真君 季文之子,居龙虎山,宋真宗敕建上清观,年87岁
25 张干曜 宋仁宗元顺帝 天圣八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澄素先生
敕赠崇普济湛寂真君 正随长子,居龙虎山,年85岁,葬耳口乡曹家源
26 张嗣宗 宋仁宗
元顺帝 至和二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虚白先生
赠崇真普化妙司真君 干曜长子,续建上清观,善吐纳
27 张象中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嗣宗长子,居圣井山,年81岁,其孙张宪为武状元
28 张敦复 宋神宗
元顺帝 熙宁元年
至正十三年 追封葆光先生
敕赠太极无为演道真君 象中长子,年53岁,无嗣,弟敦厚之子景端过继
29 张景瑞 宋徽宗
元顺帝 大观二年
至正十三年 追封葆真先生
敕赠太极清虚慈济真君 敦复侄子,年52岁,无嗣,叔敦信嫡张继先过继
30 张继先 宋徽宗
元武帝
元顺帝 崇宁四年
至大元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虚靖先生
敕封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敕赠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景端长侄,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演法观,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着《虚靖语录》七卷
31 张时修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敦直长子,继先叔父
32 张守真 宋孝宗元顺帝 干道六年
至正十三年 赐号正应先生
敕赠崇虚光妙正应真君 时修长子
33 张景渊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太道真君 守真长子,葬上清吕家源
34 张庆先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虚真妙光化真君 景渊长子,好酒,宴坐而化
35 张可大 宋理宗
元世祖 嘉熙三年
至元廿八年 赐号观妙先生,提举三山符篆
敕赠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守真次子,主领龙虎宫,葬瑞订观,丞相江万里撰碑文
36 张宗演 元世祖
元世祖
元成宗 至元十三年
至元十四年
元贞元年 赐封嗣汉天师
敕授冲和真人掌江南道教事
赠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 可大次子,官居二品,书颂而化
37 张与棣 元世祖 至元廿八年 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领江南道教事 宗演长子
38 张与材 元成宗
元成宗
元武宗 元贞二年
大德八年
至大元年 授凝神广道真人,领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一教主,兼领三山符篆
授金紫光禄大夫留国公,赐金印、视一品 宗演次子,官居一品,善书画,遗颂而化,葬金溪鸣阳山
39 张嗣成 元仁宗泰定帝元顺帝
明太祖 延佑四年
泰定二年
至元三年
洪武三年 授太玄辅化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管江南道教事
加授正一教主,知集贤院道教事
特制加封知集贤院事,追赠正一教主,崇道大真人 与材长子,化为舟中,工书画,尤善画龙,画作有《庐山图》传世
40 张嗣德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授太乙明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管三山道教事 与材次子,能书画,微疾而化,生前在杭州铸“上清宫铜钟”传世
41 张正言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弘文广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篆掌江南道教事 嗣德长子,微疾而化
42 张正常 明太祖
明太祖 洪武元年
洪武五年 授正一教主护国阐祖大真人,主领道教事给银印,视二品加赐永掌天下道教事 嗣成长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师世家》一卷,微疾而化
43 张宇初 明太祖
明太祖 洪武十三年
永乐四年 授正一嗣教阐祖光范大真人,奉旨编修《道藏》 正常长子,人称列仙之儒,撰《龙虎山志》10卷,《岘泉集》12卷,历代天师的佼佼者
44 张宇清 明成祖明宣宗 永乐八年
宣德元年 授正一嗣教光祖演道大真人,主领道教事
加封正一嗣教静洞元大真人 正常次子,善书画,敕管武当山,中秋集欢,雷击而化,着有《西壁文集》
45 张懋丞 明宣宗
明英宗 宣德四年
正统六年 封正一嗣教演法大真人
加封正一嗣教弘化妙应大真人,主领道教事 正常三子,娶王侯刘基侄女为妻
46 张元吉 明英宗
明太宗明宪宗 正统十年
景泰六年
成化三年 授正一嗣教崇法真人,主领道教事
授正一嗣教洞译音大真人,赐尚方宝剑授正一嗣教妙应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懋丞之孙,善画符,居一品,但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湾
47 张原庆 明宪宗 成化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保和守道大真人 元吉之子,娶国公朱仪之女为妻,葬金溪长生观
48 张彦頨 明孝宗明世宗 弘治十四年
嘉靖五年 授正一嗣教丞先弘道大零点人
授正一嗣教葆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原庆长子,娶王侯柳文之女为妻,建上清宫、真人府和正一观,善诗文,葬弋阳迭山书院
49 张永绪 明世宗
明世宗 嘉靖廿八年
嘉靖三十年 授正一嗣教崇道大真人
赐伯爵祭服 彦羽页长子,10岁袭教,善剑术
50 张国祥 明神宗明神宗 万历五年
万历三十五年 袭教赐玉印金冠带及“真人府”、“宗传”匾额
奉旨撰《续道藏》,授正一嗣教阐元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增太子少保 永绪堂侄,娶驸马谢公之女为妻,补写《天师世家》,辑《龙虎山志》三卷,编《续道藏》等书,葬金溪明阳桥
51 张显庸 明熹宗明思宗
清圣祖 天启六年
崇贞元年
康熙四十二年 封正一嗣教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加赠太子少保
追赠光禄大夫 国祥长子,着《三教同涂论》、《金丹辩惑论》、《浴梧诗集》等书
52 张应京 清世祖
清世祖
清圣祖 顺治六年
顺治八年
康熙四十二年 命袭职掌理道篆,给一品印
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追赠光禄大夫 显庸长子,郡主朱氏封为一品夫人
53 张洪任 清圣祖 康熙四十二年 追赠光禄大夫,到颜氏封一品夫人 应京长子,葬金溪朱坊
54 张继宗 清圣祖
清圣祖
清圣祖 康熙二十年
康熙三十五年
康熙四十二年 授正一嗣教大真人,赐书上清宫匾
赐乾坤玉剑
授光禄大夫 葬洪任长子,筱岭背南山
55 张锡麟 清世宗清世宗 雍正元年
雍正五年 授光禄大夫,妻韩氏封为一品夫人,奉诏入觐,病故于杭州,娄近恒请旨由庆麟署理大真人事 继宗长子,年29岁
署理真人 张庆麟张昭麟 清世宗
清世宗 雍正九年
雍正十三年 命署理大真人,协修上清宫命署理大真人,授光禄大夫 锡麟二弟
锡麟三弟
56 张遇隆 清高宗清高宗
清高宗 乾隆七年
乾隆十七年
乾隆三十六年 奉旨随叔父昭麟入觐,袭爵赐书“演教宗传”牌匾
左都御史梅毂成劾降为五品
追通议大夫 锡麟之子,1740年,娄近恒撰《龙虎山志》16卷
57 张存义 清高宗 乾隆四十一年 袭爵由五品晋三品,赐老子绣像,授通议大夫 遇隆之子,年28岁,无嗣,以堂未能起隆袭教
58 张起隆 清高宗
清高宗
清高宗
清仁宗
清穆宗 乾隆三十九年
乾隆四十五年
乾隆五十年
嘉庆~同治 任河南开封布政使(县丞级)
奉旨袭教、授通议大夫
重修宗谱
赠通议大夫 锡麟继子,葬正一观
59 张钰 清仁宗
清德宗 嘉庆年间
光绪三十年 整修上清宫、天师府、正一观,追赠光禄大夫 起隆之子,葬南极观
60 张培源 清穆宗
清德宗 同治十一年
光绪三十年 钰长子,曾在乡里督办团练,葬于南极观
61 张仁政 清穆宗
清德宗
清德宗 同治元年
光绪十六年
光绪三十年 培源之子,光绪年间赴川省祖,葬于青城山
62 张元旭 清德宗 光绪三十年
民国三年
民国八年 仁政长子,中国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于上海羽化,葬杨家山
63 张恩溥 民国十三年
民国三十七年 元旭长子,善画符,民国三十八年二月去台湾,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于台北,因其子张允贤在民国四十三年逝世,由堂侄张源先承袭代理掌教。
64 张源先 恩溥堂侄 1971年起执掌天师教职。于2008年10月17日(农历九月十九日)在南投县草屯镇羽化,享年78岁。
宋太宗费尽心思夺取的宋朝皇位,为何后代宋高宗却要还给太祖一脉
本文2023-10-19 21:19: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3502.html